❶ 法国电影发展史
划时代的作者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始末 致敬大师:让·吕克·戈达尔 悼念大师:小津安二郎 更多的... 编辑信箱 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史 来源: 作者: 2004-02-25 16:10:30...所以培养人才,是美术电影发展的关键。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培养,逐步形成一支艺术、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队伍。...
电影艺术发展概述??第一节??电影的发明 2 第二节??电影成为艺术 6 第二章??法国电影??第一节??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 12 第二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17 第三节??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23 第四节??法国"新浪潮"电影 30 第五节??法国"...
片》中把电影的发展历史分为三部分:经济、政治社会、 艺术,另外还有媒介发展史,我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法国电影企业的发展是这方面最早的一例。 无在好莱 坞电影企业出现以前,查尔斯·百代就开始了一场控制这一...
本书从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认识和审视外国电影的意义和价值,研究对象:非文字形式的视听语言的发展史;电影技术发展史;电影经济史。...第九章 法国:年轻人的电影"新浪潮" 第十章 艰难跋涉中的民族电影 第十一章 欧洲:现代思潮中的内向化趋势...
这个幽 灵的名字叫法国电影。 先遣者遭遇冷落 由于法国在世界电影史上的肇始地位,绝大多数国家的早期电影发展史上,都离不开法兰西的影子,中国亦然。...可以说,除了苏联影片,法国电影 对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影响最大。 这种影响惟一的断层是在"文革"期间。...
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影理论 考试内容: 外国电影理论发展史(重点)...一.外国电影理论发展史 经典电影理论部分 (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作为探索新的形象性以及向文学靠拢的一种倾向,在电影剧作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 置。...
外国电影发展史(黄文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详细介绍,评论,读后感及网上价格比较。 把好图书介绍给朋友..."外国电影发展史"的详细介绍... 第九章 法国:年轻人的电影"新浪潮" 第十章 艰难跋涉中的民族电影 第十一章 欧洲:现代思潮中的内向化趋势...
超文本发展史 浏览器发展历史 微软Windows历史 图形用户界面历史 文学"电脑"形象大全 电脑史上的"第一"...2、百代电影公司(法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帝国,它每年出口到美国的影片是美国本土生产影片的两倍。...
您现在的位置: 科幻桃花源 >> 科幻影视 >> 发展史 >> 正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1895年12月28日,法国电影制造商路易斯和奥古斯丁在巴黎举行首场电影演出,从而拉开了世界电影的帷幕。...科幻电影的创立者,法国电影制片商梅里斯于1897年拍摄了世界第一部关于X光的电影。...
1 第一章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第一节 电影的发明 2 第二节 电影成为艺术 6 第二章 法国电影 第一节 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 12 第二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17 第三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23 第四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 30 第五节 法国"左岸派"电影...
今天到西单买了昨天看中的几本书《法国小说发展史》《法国志》《法国风俗》还有一本关于法国风景的图片,一共花了130,...《神曲·地狱篇》+《天使艾梅丽》的电影原声。Dante+Yann Tiersen,从未尝试的组合。书和音乐几乎是我生活里必不可...
在法国丝绸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肯定是织机式匠出身的里昂人贾卡,他是纹板提花织机的积极改革创新者,于1977年...终于为我们这个世界增添了一门新的艺术——电影。1895年3月19日,他们在里昂拍摄了第一部电影片《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
1925年,夏奈尔公司推出了“夏奈尔5号”香水,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被视为法国香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至今各名牌时装...第一次看《罗马假日》是六岁的时候,电影片头“本片所有的镜头都摄制于永恒的城市———罗马。”令我对这座城市向往...
想拍一部倍受欢迎的电影。 名字:豆芽 爱好:玩 喜欢的音乐:红颜,单恋高校等 E-mail:[email protected] ...什么是法国时装的精髓?通过法国时装发展史,我们看到,法国时装里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创新,那种既融合着本国文化、又...
在法国丝绸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肯定是织机式匠出身的里昂人贾卡,他是纹板提花织机的积极改革创新者,于1977年...终于为我们这个世界增添了一门新的艺术——电影。1895年3月19日,他们在里昂拍摄了第一部电影片《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
在法国丝绸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肯定是织机式匠出身的里昂人贾卡,他是纹板提花织机的积极改革创新者,于1977年...终于为我们这个世界增添了一门新的艺术——电影。1895年3月19日,他们在里昂拍摄了第一部电影片《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
在法国丝绸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肯定是织机式匠出身的里昂人贾卡,他是纹板提花织机的积极改革创新者,于1977年...终于为我们这个世界增添了一门新的艺术——电影。1895年3月19日,他们在里昂拍摄了第一部电影片《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
所以要是大家想看电影,还是去电影院吧,那里的效果还更好。 ?? 当然去了电影院还是要小心,好莱坞的八大影业之一...年,香奈尔公司推出了“香奈尔5号”香水,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被视为法国香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香水依据其所含香精...
[阳光法国] 『阳光书院』 『阳光书吧』 小议中国美术与文明发展史(一) 2004-11-21 02:42 lpbm 小议中国美术与文明发展史(一) 学过美术史的朋友差不多都知道我们现在对史前绘画文明的了解都是从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国的岩画遗存中得...
建筑、雕塑、绘画、素描、摄影、电影、装饰艺术都在此完整的展出。奥塞博物馆依年代顺序,分三个楼层展出丰富的艺术作品...馆内主要陈列1848年至1914年间创作的西方艺术作品,聚集了法国近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填补了法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从古代艺术...
基于德国神话“尼白龙根之歌”和北欧“沃尔松格传说”改编的电影,德国2004年投资最大的神话史诗巨片,德国版的“指环王”。 巴黎街头文化20年 法国关于涂鸦艺术的记录片,这是一部记录1983—2003间法国涂鸦艺术发展史的记录电影,电影客观的...
那里有众多的世界闻名的大学、学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院、展览馆、剧场、剧院及1985年5月落成的“晶球”全景电影院等...在法国丝绸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肯定是织机式匠出身的里昂人贾卡,他是纹板提花织机的积极改革创新者,于1977年...
甚至专门研究了法国香水发展史,乃至各大香水公司的知名香水品牌。 恰好白兰香也对香水极感兴趣,一来二去两人就用英语...韩嫣暴怒中的动作,在秦笛看来,不过是电影中的慢镜头,简直可以和龟爬相提并论,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用一种戏谑的心态来...
在我所熟悉的电影人之中,大凡经历过贫困与煎熬的艺术家,才凭借着他们无比的热诚与才华创造了影坛不朽的奇迹。 韩国...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具有全欧影响的文学运动——浪漫主义运动正是法国大...
法国人很注重艺术,扯点闲话当时在巴黎旅游参观HOTEL DE VILLE的时候免费欣赏了法国电影的发展史,因为不能拍照所以没有照片和大家分享 这个就是HOTEL DE VILLE 总觉得法国的建筑气势很壮观连一个HOTEL都可以造的如此庞大,想想那时这样的HOTEL...
欧洲大学发展史的缩影:法国巴黎大学 概况51 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学 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是法国国立大学,...报刊、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全面介入,又使这场运动迅速波及整个法国,并影响到世界各地。最终,注定失败的“五月风暴”是...
丹麦电影发展史 丹麦戏剧发展史 文学巨匠安徒生 丹麦文饮食习惯 丹麦音乐发展史 童话:La kura a tajloreto 安徒生:用...丹麦音乐发展史 · 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 · 法语词汇大全 · Flash版法国地图! · 散文“樱花时节”中日对照 ...
也就是法国的1897型75里面口径速射炮,法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个骗局!辰天记得法国的这种速射炮算得上火炮发展史上的...免费电影小说漂亮MM来啊 插入书签 上一篇 下一篇 首页 => 历史 => 请叫我威廉三世 繁体 0.33659...
———贡布里西《艺术发展史》 我要到南方去找更强烈的光线和色彩。南方的小城凡度山、阿维庸、桔城、尼姆、阿尔勒...于是聊起蔡明亮的电影罗大佑的歌,颇为投机。他们说起因为假期预算有限,在法国期间只选择了三个城市:巴黎,阿维庸和...
这座最早由法国人建起,最后被美国人买去的城市,新奥尔良,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它是爵士乐的起源地,它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爵士乐的发展史。无论著名的红灯区Storyville有怎样狂欢的夜晚,无论林肯南下后多少年,那些爵士歌手唱的都是密西西比河...
❷ 要欧洲电影发展史,在线等
欧洲是电影的发源地,在世界电影史上曾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一代代的欧洲电影工作者凭着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向世人奉献了举不胜数的传世佳作。一代代的欧洲电影工作者凭著对电影艺术的执著追求,向世人奉献了举不胜数的传世佳作。
1.首先将声音、色彩运用於电影
2. 率先使用了宽银幕
3.每一次兴起概念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超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所众周知,1928年西班牙人路易斯布努艾尔的那部24分钟的短片《一条安达鲁狗》中刀片切割人眼球、口中长出头发等的怪异镜头,开创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先河)
4.新浪潮电影的根据地。
这些技术和风格上的电影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的最初面貌,而使之成为一门艺术,时至今日,欧洲的电影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对第七艺术--电影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前市面上很难见到那些欧洲电影大师级人物的作品,不过每当谈起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英格玛.伯格曼、阿伦.雷乃、费德里科.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弗郎索瓦.特吕弗、赖纳.沃纳.法斯宾德,许多影友便禁不住眉飞色舞。
新浪潮,肯定首先想到的是法国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由克罗德夏布罗尔、弗郎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尔达和埃立克罗迈尔这几位《电影手册》杂志的编辑掀起的这场电影新浪潮,从1958年到1962虽说持续时间不算长,但对整个世界电影却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期间的代表作品是:特吕弗的《胡作非为》(即《四百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等。
随即响应这股汹涌浪潮的欧洲导演多达100多号子,如“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阿仑雷乃(《广岛之恋》)阿涅斯瓦尔达以及德国电影奇才法斯宾德(《水手奎莱尔》),也有科班出身的路易马勒(《再见孩子》、《爱情重伤》)等以及一些鱼龙混杂之人。
作为一场运动,新浪潮只是昙花一现便很快消失了,不过它的影响却改变了以後的两代电影人,如今这股当年被视为无政府主义的风潮再次席卷了法国乃至欧洲电影圈,新生代的电影家们向七八十年代回避现实与回归“优质电影”的倾向提出的挑战。
与卢克贝松(反映退缩到大海深处孤独生活的《碧海情》)、让雅克阿诺(幽闭禁锢人性的教堂生活的《玫瑰的名字》)、卡拉克斯(无人的石桥下那永远不靠岸的漂泊爱情故事《新桥恋人》)等人的唯美主义和非人格化的意象色彩不同,以埃立克罗尚、科里科拉尔等人开创的电影新新浪潮,回归过去雷诺阿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不仅时代鲜明,而且没有花哨的摄影技巧,靠的是以人性在现实中的真实体现打动观众。
1989年的《冷酷祭典》如一股清风吹入影坛,这部荣获威尼斯、凯撒最佳女主角、多伦多影评人大奖的影片,描述的是两位个性很强的女性,由於都曾有过被迫杀人的经历而结识到成为好朋友,然而现实中并非如她们所意愿地发展,直至在作保姆的主人家里迸发出所有激情。
另外一部代表作品就是92年的《疯狂夜》,这部编导兼主演本人因爱滋病死去的反映当今爱滋病时代的真实见证的影片激情四溢,无论从电影史上还是社会学角度而言,均堪称里程碑,因为它是第一次直面爱滋病患者的真实生活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著社会对爱滋病及其患者的态度。 95年的《仇恨》和《诱饵》(新鲜诱惑)都属于这类取材于社会、更接近观众的影片,不过这股新新浪潮的影片对整体电影业发展和社会现状是否有好处,排除艺术本身的因素不谈,现在还很难作出结论。 95年的《仇恨》和《诱饵》(新鲜诱惑)都属於这类取材於社会、更接近观众的影片,不过这股新新浪潮的影片对整体电影业发展和社会现状是否有好处,排除艺术本身的因素不谈,现在还很难作出结论。
现在翻回去来看看戈达尔的名作《精疲力尽》,影片描写一个四处为非作歹的强盗在一个americangirl的帮助下躲避警方的追捕,最后还是被她告发,死于警察的枪口之下。现在翻回去来看看戈达尔的名作《精疲力尽》,影片描写一个四处为非作歹的强盗在一个american girl的帮助下躲避警方的追捕,最後还是被她告发,死於警察的枪口之下。 影片之所以轰动是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人生,表现了人的行为的随意性、无目的性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且它还表现出对传统电影规范和陈旧的技术法则的蔑视与背离,采用灵活的叙事方式、画面格式与跳接等大胆技巧”。影片之所以轰动是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人生,表现了人的行为的随意性、无目的性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且它还表现出对传统电影规范和陈旧的技术法则的蔑视与背离,采用灵活的叙事方式、画面格式与跳接等大胆技巧”。
特吕弗的《胡作非为》早于同年的《精疲力尽》,这小子是靠大量观摩电影而“自学成才”的导演,与他经历极为相似的导演就是美国鬼才昆汀.塔伦蒂诺,据说昆汀在导演《黑色小说》之前,每天要看上五六部电影。特吕弗的《胡作非为》早於同年的《精疲力尽》,这小子是靠大量观摩电影而“自学成才”的导演,与他经历极为相似的导演就是美国鬼才昆汀.塔伦蒂诺,据说昆汀在导演《黑色小说》之前,每天要看上五六部电影。1959年的这部影片描述13岁少年杜瓦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均得不到温暖的情况下,屡次出逃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1959年的这部影片描述13岁少年杜瓦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均得不到温暖的情况下,屡次出逃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有传闻说这部影片是特吕弗的自传体,如同《黑色小说》是昆汀这个小混混的自我写照、《阳光灿烂日子》是姜文和王朔的儿时一般,它胜在以朴素的纪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细腻的心理揭示及实景拍摄、摄影机连续运动、长镜头的恰当使用等艺术创新手法上,它也使得特吕弗首次拍长片便获得了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真的同昆汀与他的《黑色小说》如出一辙。有传闻说这部影片是特吕弗的自传体,如同《黑色小说》是昆汀这个小混混的自我写照、《阳光灿烂日子》是姜文和王朔的儿时一般,它胜在以朴素的纪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细腻的心理揭示及实景拍摄、摄影机连续运动、长镜头的恰当使用等艺术创新手法上,它也使得特吕弗首次拍长片便获得了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真的同昆汀与他的《黑色小说》如出一辙。
再来看看德国的新浪潮,历史上德国影片一直不乏极为优秀的作品,1979年施隆多夫的《铁皮鼓》玩命获奖,使德国电影得到了世界公认。再来看看德国的新浪潮,历史上德国影片一直不乏极为优秀的作品,1979年施隆多夫的《铁皮鼓》玩命获奖,使德国电影得到了世界公认。德国电影新浪潮始于六十年代末,代表人物当首推Rainer WernerFassbinder(法斯宾德),这位英年早逝的电影奇才是“反戏剧剧院”流派的主要人物。德国电影新浪潮始於六十年代末,代表人物当首推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法斯宾德),这位英年早逝的电影奇才是“反戏剧剧院”流派的主要人物。 1969年仅24岁的法斯宾德就以其处女作品《爱比死更冷》闻名于世,他不权是编剧、导演,而且还亲自上阵作主角,从其短暂的14年电影生涯共拍出41部影片来看,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他畅导的“新德国电影”运动,直到今天以维姆文德斯为代表的德国电影人仍在发展壮大。 1969年仅24岁的法斯宾德就以其处女作品《爱比死更冷》闻名於世,他不权是编剧、导演,而且还亲自上阵作主角,从其短暂的14年电影生涯共拍出41部影片来看,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他畅导的“新德国电影”运动,直到今天以维姆文德斯为代表的德国电影人仍在发展壮大。
法斯宾德最重要的两部作品是1979年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和1982年的绝笔之作《水手奎莱尔》,前者使德国电影打入了美国乃至世界市场,后者刚是一部情色经典,这所以说它是情色作品,是因为该片充满了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占有欲极强的中年妇人的乱伦行为。法斯宾德最重要的两部作品是1979年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和1982年的绝笔之作《水手奎莱尔》,前者使德国电影打入了美国乃至世界市场,後者刚是一部情色经典,这所以说它是情色作品,是因为该片充满了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占有欲极强的中年妇人的乱伦行为。这是一部表现主义作品,没有完整的叙事结构,事件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物的行为既无动机,又无逻辑,整部影片象一篇用影像构成的寓言。这是一部表现主义作品,没有完整的叙事结构,事件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物的行为既无动机,又无逻辑,整部影片像一篇用影像构成的寓言。“它是法斯宾德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他构筑极端世界的模式:一个无爱的世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争斗、欺诈、谋杀和性。”为表现这一世界,法斯宾德在整部影片当中都使用同一种颜色--橙色,这是一种表现色情的色彩,使观众产生一种压抑感,“好象进入地狱,使人透不过气来”。 “它是法斯宾德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他构筑极端世界的模式:一个无爱的世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争斗、欺诈、谋杀和性。”为表现这一世界,法斯宾德在整部影片当中都使用同一种颜色--橙色,这是一种表现色情的色彩,使观众产生一种压抑感,“好像进入地狱,使人透不过气来”。
文姆文德斯的作品近两年在大陆碟市上已经屡见不鲜,从〈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到〈直到世界末日〉(1990)(3碟),从〈天使之翼〉(1987)到〈暴力启示录〉(1997)文德斯的成功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德国电影代言人。文姆文德斯的作品近两年在大陆碟市上已经屡见不鲜,从〈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到〈直到世界末日〉(1990)(3碟),从〈天使之翼〉(1987)到〈暴力启示录〉(1997)文德斯的成功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德国电影代言人。 同时他也是获次数最多的德国导演,〈德州巴黎〉获戛纳金棕榈大奖,86-87年间的半纪录体影片〈柏林上空〉获戛纳影评人特别奖及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同时他也是获次数最多的德国导演,〈德州巴黎〉获戛纳金棕榈大奖,86-87年间的半纪录体影片〈柏林上空〉获戛纳影评人特别奖及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此外,〈天使之翼〉还被无耻的好莱坞在96年翻拍成〈天使之城〉(X情人)。此外,〈天使之翼〉还被无耻的好莱坞在96年翻拍成〈天使之城〉(X情人)。
❸ 鐜颁唬娉曞浗鑹虫儏鍙插熀鏈鍐呭
娉曞浗鐢靛奖鍙蹭笂鐨勪竴閮ㄧ粡鍏镐箣浣滐紝鐜颁唬娉曞浗鑹虫儏鍙鏄鏄庨櫟鐢辨墠鍗庢í婧㈢殑瀵兼紨闃胯郝峰痉鏂鏅閲岄挦鎵у硷紝浠栦互鍏剁嫭鐗圭殑鑹烘湳瑙嗚掑拰娣卞埢鐨勭ぞ浼氭礊瀵熷姏锛岀紪缁囦簡涓閮ㄧ數褰变紶濂囥傜數褰卞墽鏈鐢辫壘鏇肩航鍩冭陈峰竷杩鍘勫拰闃胯郝峰痉鏂鏅閲岄挦鍏卞悓鍒涗綔锛屼粬浠宸у欏湴铻嶅悎浜嗗枩鍓с佸墽鎯呭拰鐖辨儏鍏冪礌锛屽憟鐜板嚭涓绉嶅埆寮鐢熼潰鐨勫彊浜嬮庢牸銆
褰辩墖鐨勪富婕旈樀瀹瑰己澶э紝鐝嶅Ξ路宸村埄宸村皵銆佽壘鏇肩航路寰疯姍浠ュ強Emmanuel Salinger鐨勭簿婀涜〃婕旓紝涓鸿備紬鍛堢幇浜嗕竴娈垫儏鎰熶赴瀵屻佸厖婊℃椿鍔涚殑鏁呬簨銆備粬浠鐨勫寲瀛﹀弽搴斿湪閾跺箷涓婃摝鍑轰簡鐏鑺憋紝浣垮緱鐢靛奖鐨勮掕壊鏇村姞绔嬩綋锛屾儏鎰熷眰娆℃洿鍔犱赴瀵屻
杩欓儴浣滃搧璇炵敓浜庢硶鍥斤紝浠ュ叾鍦伴亾鐨勬硶璇瀵圭櫧锛屾繁搴︽帰璁ㄤ簡褰撲唬娉曞浗绀句細鐨勯庢儏鍜屼汉鏂囩┖妫鎯呮劅銆1996骞9鏈10鏃ワ紝瀹冨湪娉曞浗涓婃槧锛屾椂闀178鍒嗛挓锛岃冻浠ヨ╄備紬娌夋蹈鍦ㄤ竴涓鍏呮弧婵鎯呬笌鏅烘収鐨勭數褰变笘鐣岄噷锛屾劅鍙楅偅浠界嫭鐗圭殑娉曟縺浜忔垰鍥借壋鎯呴瓍鍔涖
❹ 谁能告诉我法国电影发展史及独特风格
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第一次公映是在巴黎Grand咖啡馆的“印度沙龙”,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十部主题简单的一分钟影片(《婴儿喝汤》(Baby eating his soup)、《大墙爆破》(Demolition of a wall)等),第一天有35个观众,后来每天有2500个。
用让-吕克·戈达尔的话说,如果卢米埃尔兄弟是最后的印象派,那么乔治·梅里爱就是新艺术的第一个诗人。在他的摄影棚(他内心是个赌徒),他再造了新闻事件,拍摄了一些魔术电影如《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公众很喜欢它。同一的公众随之追捧路易·弗亚德的神秘电影系列《芳托马斯》(Fantômas)和《吸血鬼》(The Vampires)。
默片高峰/法国先锋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法国出现了印象派电影,像马赛尔·莱皮埃等电影导演偏爱简单的有大量感觉和跳跃性的虚构叙事组成的故事,这在当时很常见。
1924年,一种象征性的先锋电影加入了印象派电影。这次先锋电影由“达达运动”的雕塑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和曼·雷组成,他们放弃了叙事来创造正式的视觉诗歌,如费尔南德·莱热的《机器舞蹈》和路易·布努埃尔和他的《一条安达鲁狗》。
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银幕不仅能够被看见,而且也能够被听到。在法国,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带来了诗歌现实主义,后者导演了《亚特兰大号驳船》(L’Atalante),这是他的代表作和这次运动最华美的表现。让·维果去世之后,朱利恩·杜维威尔和马塞勒·卡内使诗歌现实主义电影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最终,让·雷诺阿的电影随着1939年的《游戏规则》(La règle jeu)而在同行中兴盛起来。
这部“幻想剧”表现了处于二战边缘的法国社会的问题。它拍摄于1939年7月,引来嘘声一片。几周之后,二战就爆发了……
占领期的法国电影
最有天赋的电影导演的流亡使得一些新的有才华的导演的出现,如罗贝尔·布莱松、马赛勒·卡内,后者拍摄了占领期的第一部伟大电影《夜间来客》(Les visiteurs soir),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把避难融入超自然力的电影,来避免处理一些时代话题。但是有一个例外:亨利·乔治·克鲁佐导演的《乌鸦》(Le corbeau)。
战后的转变
二战后,法国电影并没有恢复往昔的光辉。然而,有四位电影导演仍是出类拔萃的:让·雷诺阿、马克斯·欧弗斯、罗贝尔·布莱松和雅克·塔蒂。
拒绝传统电影的布莱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角色的表演上,他总是使用非专业演员。他逐渐把音乐从他的电影中过滤掉了。
雅克·塔蒂把噪音当作插科打诨的灵感,他的英雄,胡洛先生(他自己)在一个被荒诞统治的诗意世界上进化着。
1956年,《上帝创造女人》像一股雷暴般爆炸开来。这种对淫邪的颂扬宣告了未来新浪潮的大胆。
新浪潮
多亏了轻便的新摄像机和易感光胶片,新浪潮的电影导演们离开摄影棚到外面去拍摄。带领一个最小的剧组,他们拍摄得很快,预算很低。他们选择每一项大胆的技术,拒绝按场面调度的经典规则去拍摄,完全自由地表现当代话题,贴近他们所关注的东西。
在法国,克劳德·夏布洛尔是第一个拍摄新浪潮长片的电影导演,这部影片即是摄于1958年的《漂亮的塞尔日》(Le beau serge)。
但是1959年赞誉来临了,特吕弗在嘎纳国际电影节上由于其第一部长片《四百下》(Les 400 coups)摘得了最佳导演奖,它讲述了一个英俊的小偷男孩逃跑的不幸遭遇。
第二年,让-吕克·戈达尔拍摄了这次运动的主导影片《筋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是一个罗曼蒂克和铤而走险的青年的谢罪故事,它由弗朗西斯·特吕弗编剧。
新近
接下来的数十年,既有新浪潮传统又有新的电影导演的出现,比如七十年代的贝特朗·塔维尼埃,、亚伦·科诺、 克劳德·米勒、莫里斯·皮亚拉。
七十年代对于新的电影明星也具有相同的意义,包括伊莎贝尔·阿佳妮和热拉尔·德帕迪约。伊莎贝尔·阿佳妮不经常出现在银幕上,但是从《阿黛尔·雨果的故事》(The Story of Adele H)到《玛尔戈王后》(Queen Margot),她的每次表演都是一次重大事件。相反,热拉尔·德帕迪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表演者。他的表演包含了各种类型,从《跳华尔兹的人》(Going Places)中的小阿飞,到根据法国作家左拉的小说《萌芽》(Germinal)和巴尔扎克的小说《夏蓓尔上校》(Le Colonel Chabert)改编的历史角色。
八十年代是一代人关注美丽图像的美感和天分的时代:《歌剧红伶》(Diva)中的阁楼变得像尚贾克贝内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中碧翠斯·黛儿的嘴巴一样著名。年轻一代的偶像是吕克·贝松,他的《碧海蓝天》(The Big Blue)达到了另类电影的地步。九十年代初期,演员克里斯蒂安·克拉维埃在影片《时空急转弯》(Les Visiteurs)中正式成为新的路易·德·菲耐斯。
如今,法国电影提供了一块独一无二的作者调色板:阿兰·雷斯奈斯、安德烈·泰西内、让-保罗·拉珀诺(《屋顶上的骑兵》(Le Hussard sur le Toit),朱丽叶·比诺什主演)、贝特朗·塔维尼埃和克劳德·勒鲁什(《爱的勇气》(Le courage d’aimer)),同时不要忘了新一代电影导演,他们的代表如:阿诺·德斯普里钦、劳伦斯·弗瑞拉·巴博萨、马里恩·弗诺克斯、托涅·马歇尔、帕斯卡尔·费兰和马修·卡索维茨……
❺ 简述法国电影发展史 大概简述一下就行了
先驱者
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第一次公映是在巴黎Grand咖啡馆的“印度沙龙”,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十部主题简单的一分钟影片(《婴儿喝汤》(Baby eating his soup)、《大墙爆破》(Demolition of a wall)等),第一天有35个观众,后来每天有2500个。
用让-吕克·戈达尔的话说,如果卢米埃尔兄弟是最后的印象派,那么乔治·梅里爱就是新艺术的第一个诗人。在他的摄影棚(他内心是个赌徒),他再造了新闻事件,拍摄了一些魔术电影如《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公众很喜欢它。同一的公众随之追捧路易·弗亚德的神秘电影系列《芳托马斯》(Fantômas)和《吸血鬼》(The Vampires)。
默片高峰/法国先锋电影
第一次
世界大战末期,法国出现了印象派电影,像马赛尔·莱皮埃等电影导演偏爱简单的有大量感觉和跳跃性的虚构叙事组成的故事,这在当时很常见。
1924年,一种象征性的先锋电影加入了印象派电影。这次先锋电影由“达达运动”的雕塑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和曼·雷组成,他们放弃了叙事来创造正式的视觉诗歌,如费尔南德·莱热的《机器舞蹈》和路易·布努埃尔和他的《一条安达鲁狗》。
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银幕不仅能够被看见,而且也能够被听到。在法国,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带来了诗歌现实主义,后者导演了《亚特兰大号驳船》(L’Atalante),这是他的代表作和这次运动最华美的表现。让·维果去世之后,朱利恩·杜维威尔和马塞勒·卡内使诗歌现实主义电影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最终,让·雷诺阿的电影随着1939年的《游戏规则》(La règle jeu)而在同行中兴盛起来。
这部“幻想剧”表现了处于二战边缘的法国社会的问题。它拍摄于1939年7月,引来嘘声一片。几周之后,二战就爆发了……
占领期的法国电影
最有天赋的电影导演的流亡使得一些新的有才华的导演的出现,如罗贝尔·布莱松、马赛勒·卡内,后者拍摄了占领期的第一部伟大电影《夜间来客》(Les visiteurs soir),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把避难融入超自然力的电影,来避免处理一些时代话题。但是有一个例外:亨利·乔治·克鲁佐导演的《乌鸦》(Le corbeau)。
战后的转变
二战后,法国电影并没有恢复往昔的光辉。然而,有四位电影导演仍是出类拔萃的:让·雷诺阿、马克斯·欧弗斯、罗贝尔·布莱松和雅克·塔蒂。
拒绝传统电影的布莱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角色的表演上,他总是使用非专业演员。他逐渐把音乐从他的电影中过滤掉了。
雅克·塔蒂把噪音当作插科打诨的灵感,他的英雄,胡洛先生(他自己)在一个被荒诞统治的诗意世界上进化着。
1956年,《上帝创造女人》像一股雷暴般爆炸开来。这种对淫邪的颂扬宣告了未来新浪潮的大胆。
新浪潮
多亏了轻便的新摄像机和易感光胶片,新浪潮的电影导演们离开摄影棚到外面去拍摄。带领一个最小的剧组,他们拍摄得很快,预算很低。他们选择每一项大胆的技术,拒绝按场面调度的经典规则去拍摄,完全自由地表现当代话题,贴近他们所关注的东西。
在法国,克劳德·夏布洛尔是第一个拍摄新浪潮长片的电影导演,这部影片即是摄于1958年的《漂亮的塞尔日》(Le beau serge)。
但是1959年赞誉来临了,特吕弗在嘎纳国际电影节上由于其第一部长片《四百下》(Les 400 coups)摘得了最佳导演奖,它讲述了一个英俊的小偷男孩逃跑的不幸遭遇。
第二年,让-吕克·戈达尔拍摄了这次运动的主导影片《筋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是一个罗曼蒂克和铤而走险的青年的谢罪故事,它由弗朗西斯·特吕弗编剧。
新近
接下来的数十年,既有新浪潮传统又有新的电影导演的出现,比如七十年代的贝特朗·塔维尼埃,、亚伦·科诺、 克劳德·米勒、莫里斯·皮亚拉。
七十年代对于新的电影明星也具有相同的意义,包括伊莎贝尔·阿佳妮和热拉尔·德帕迪约。伊莎贝尔·阿佳妮不经常出现在银幕上,但是从《阿黛尔·雨果的故事》(The Story of Adele H)到《玛尔戈王后》(Queen Margot),她的每次表演都是一次重大事件。相反,热拉尔·德帕迪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表演者。他的表演包含了各种类型,从《跳华尔兹的人》(Going Places)中的小阿飞,到根据法国作家左拉的小说《萌芽》(Germinal)和巴尔扎克的小说《夏蓓尔上校》(Le Colonel Chabert)改编的历史角色。
八十年代是一代人关注美丽图像的美感和天分的时代:《歌剧红伶》(Diva)中的阁楼变得像尚贾克贝内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中碧翠斯·黛儿的嘴巴一样著名。年轻一代的偶像是吕克·贝松,他的《碧海蓝天》(The Big Blue)达到了另类电影的地步。九十年代初期,演员克里斯蒂安·克拉维埃在影片《时空急转弯》(Les Visiteurs)中正式成为新的路易·德·菲耐斯。
如今,法国电影提供了一块独一无二的作者调色板:阿兰·雷斯奈斯、安德烈·泰西内、让-保罗·拉珀诺(《屋顶上的骑兵》(Le Hussard sur le Toit),朱丽叶·比诺什主演)、贝特朗·塔维尼埃和克劳德·勒鲁什(《爱的勇气》(Le courage d’aimer)),同时不要忘了新一代电影导演,他们的代表如:阿诺·德斯普里钦、劳伦斯·弗瑞拉·巴博萨、马里恩·弗诺克斯、托涅·马歇尔、帕斯卡尔·费兰和马修·卡索维茨……
❻ 苏俄电影发展史
简论苏俄电影
--用影像记录历史
电影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世界电影史上,苏俄电影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苏联电影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现象之一,也是世界电影两大学派之一。
世界电影创作的发展为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时代和任务要求创立一种新的电影语言。随着1908年俄罗斯第一部长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流的自由民》拍摄成功,俄罗斯电影诞生。
俄罗斯电影诞生初期的迅猛发展,为世界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俄罗斯电影人就创造了俄罗斯电影的多个第一。1903年,建成了第一个公司,销售电影器材和影棚;1908年,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1912年,建成第一个摄影棚;1911年—1912年拍摄了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动画片;1919年,前苏联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电影学院。
在这一时期,电影成为了一种宣传手段。20年代初,俄罗斯拍摄的宣传鼓动电影在战后建设及生产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前苏联电影在内容上,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前线战争,用故事片的方式再现革命斗争。如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母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表达革命主题成为了这一时期苏俄电影的主要特点。
尽管创作题材比较狭隘,但是俄罗斯电影人对电影技术,尤其是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库里肖夫理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库里肖夫效应讲究不同的电影镜头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含义,单靠剪辑就能创造场景。爱森斯坦则强调节奏、音调蒙太奇。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电影大师极具实验性的电影创作使得蒙太奇学派成为了电影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
进入三四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前苏联也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前苏联电影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声音进入电影,纪录片《顿巴斯交响曲》、故事片《生路》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1935年,前苏联召开了全苏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为电影发现提出了明显规划。一批表现生活现实的影片走上银幕。《一个女性》、《金山》、《大地在渴望》、《事业与人们》无一不“真实的描写生活的历史的开放的体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使得3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进入了高潮。影片《夏伯阳》在现今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电影创作题材不仅限于革命主题,革命斗争、领袖人物、普通人物、历史人物等等大大丰富了创作题材。《带枪的人》、《肖尔斯》、改编自高尔基“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列宁在十月》、《女朋友》、《七勇士》这些影片都更具现实意义。这一期间的电影作品多采用现实题材,以叙事为主,手法比较朴素,注重突出人物形象,演员的作用大大提高。
法国电影新浪潮,日本电影新浪潮,香港电影新浪潮,电影新浪潮似乎成为了很多国家电影步入新高度的一个有力阶梯。前苏联50-60年代,前苏联电影在经历斯大林后期的低谷之后,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创作高潮,掀起了前苏联电影的新浪潮。
宽松的政策和思想的一些松动为文艺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条件。首先在文学领域出现“解冻”文学,随即这股风潮便漫延的电影创作中,电影界出现了“粉饰现实”的电影。这场“解冻”运动从胡齐耶夫和米隆涅尔的《滨河街的春天》开始,电影创作革新运动愈演愈烈。一批从战争中归来的电影导演拍摄的战争题材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新的创作力量推动了电影艺术走向变革,形成电影创作新高潮。这一其中的代表作品《雁南飞》、《士兵之歌》、《一个人的遭遇》、《伊万的童年》、《给初生者以和平》、《我住过的房子》都体现出前苏联新浪潮电影导演都上过战场,参加过战争和表现战争中的普通人这些特点。
前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经20年代的革命题材,30年代的现实题材,40年代遭遇战争,50-60年代的电影新浪潮,进入70-80年代后,社会生活稳定,创作平稳,各种流派,各种类型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题材探索也日渐多样化。
当代前苏联电影流派主要包括:思想电影、散文电影、作者电影。
思想电影又称为“思考电影”。以米哈伊尔、谢尔盖为代表人物的导演拍摄出《列宁在1918》、《列宁在巴黎》等电影。
散文电影主要表现当代社会,代表人物胡齐耶夫。散文电影既有散文的风格,又有诗的韵味。散文电影的发展,又从中衍生出“小说电影”和“诗电影”,长篇小说电影代表人物移拉西莫夫。中篇小说电影代表人物舒克申都创作出《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你的父亲如兄弟》、《红莓》等优秀作品。诗电影则以帕拉让诺夫、阿布拉泽为代表人物,以《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祈求》为代表作品。
作者电影以塔尔科夫斯基尤为突出,他的代表作品《太阳系》、《镜子》、《潜行者》、《怀乡》、《牺牲》等都被打上了深深的个人色彩。
抛开电影流派,当代前苏联电影创作的题材主要分为“四大题材”,即战争题材、政治题材、生产题材、道德题材。
战争题材的影片表现战争进程的全景式史诗电影,《解放》、《围困》、《莫斯科保卫战》、《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影片都突出了战争题材的影片规模大,事件多,人物多,战斗场面多的特点。
政治题材和生产题材的电影以影片《外来人》、《奖金》、《伊万的快艇》等为代表,其中一些作品不免有点应景之嫌。
道德题材的电影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恋人曲》、《个人问题采访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70年代以来,以“积极因素”为主。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又出现了以“批判因素”为主的影片,《辩护词》、《没有证人》、《出嫁》等。
“问题片”《秋天的马拉松》、《个人生活》、《两个人的车站》等也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
喜剧片在前苏联当代电影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涌现出《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办公室的故事》等优秀影片。
如今,电影已成为一种“纪实美学”。回顾苏俄电影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苏俄电影的影像记录不仅仅是一段段影像,更是一段段历史。历史深入到艺术创作中去,深深影响着艺术创作。中国近当代历史与前苏联密不可分,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也深受其影响。学习回顾苏俄历史,对于把握现今中国电影创作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世界电影的长廊艺苑奇葩数不胜数,苏俄电影始终以它独特的自身魅力为世界电影贡献出一个又一个精品佳作。
❼ 电影的发展历史
电影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对于人类历史,一百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可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飞跃式的,电影的变化更为奇速。拿最早拍摄的电影。不管是法国的《工厂的大门》、美国的《梅.欧文和约翰·顿斯的接吻》、德国的《柏林风光》,或是稍后的叙事片,如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鲍特的《火车大劫案》,与当代电影相比,不管是中国片还是外国片,尤其是当代好莱坞的那些所谓的“巨片”,如《星球大战》、《大白鲨》、《终结者》、《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都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拍摄的技术、技巧和方法,以及它们所蕴容的文化氛围和义理内涵,都大大超过了前者,超过了以往。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们推测着在也许是更为翻天覆地的下个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在另一个一百年中,电影是消亡,变异还是继续发展?
这是一个耐人寻绎的问题。
回顾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电影的变化具有优先意义的,是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科技是电影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从默片到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还有光学镜头、感光胶片、机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进和变革,都给电影的创造开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视频、电脑、激光这些新的高科技在电影的上的应用,更扩大了银幕的创造力,使其形象、语言焕然一新。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发明也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上述那些当代好莱坞“巨片”的出现。回顾一百年的历史,电影的哪一次哪一点的变化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呢?现在我们的电影、电视中,用电脑特技处理武打场面,颇与中国二十年代以传统特技处理武打场面相近似,都是刚刚出现的特技手段运用于电影,都是源于新技术,虽难免幼稚却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据说,现在已经有远远优越于电脑的“光脑”出世了;还有我们现在还看不到的新技术,在下个世纪里也会出现。这些已经看到的和还未看到的新技术,又会给电影的摄制带来什么,这是难以预计的。但是,可不可以这样说:在下个一百年里,电影将随着高科技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当前要发展电影,就应发展电影的高科技基础。有些国家在世界电影竞争里失败的教训,是否也可以从这个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
百年历史又告诉我们:电影的发展是要靠财力的;准确些说,需要高投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冒投资的风险,是很难参与世界电影市场竞争的。西方的那些个性化电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锋派,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冈斯、德吕克、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法斯宾德等人的作品,多么具有独创性和个人思考的特色,对电影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无论如何这些流派和作品在创作投入的资金上,无法与财力雄厚的好莱坞重头片相比拟。正是由于优越的制片投入,因而好莱坞能够吸引欧洲有才华的电影艺术家对于它的向往,从而人才济济;他们憎恶它,骂它,但又离不开它。欧洲的艺术片和好莱坞的商业片是两种不同的银幕现象,如果说欧洲艺术片倾向于对电影可能性的探索,那么,好莱坞商业片则倾向于市场,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如果说欧洲艺术片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电影天才,那么好莱坞成功的首要因素,应归结于雄厚的财力;在好莱坞那里,人才也成为经济实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态。由此可见财力对于电影之重要!中国目前电影的不景气,是否也有着资金不足甚至匮乏的原因?
在下个一百年里,如果社会还是以货币形式实现产品交换的话,那么拍电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笔钱。
过去的百年历史还告诉我们: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的电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地下电影”,也希望寻找到自己的观众,何况是作为电影主体的商业片。电影必须面向广大的观众群,适应他们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纽约的百老汇街就有过爱迪生的“电影视镜”的商业性映出,票价二十五美分。但由于“视镜”只能一人一机地朝着视镜往里面看,很难包罗更为广大的观众,所以后人还是选定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的布幕放映作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这里就考虑到观众的因素,以最经济的方法取得尽可能多的观众。此外,大约还因为“视镜”有点象今天的看电视,观者和视象是有距离的;只有被摆到黑暗环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观众幻梦般地门生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有着美学上的意义了。总之,对电影诞生日子的认定,还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无论如何,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大约是没有疑问的。
拿钱拍片,供观众看,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运作环节,那就是经营。在百年历史上,从初期到现在,电影的经营方式,促销方法,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尤其是在当代,其经营手段更为灵活多样,难以胜数。但归根到底,可以说曾经有过这样两种电影经营: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经营,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经营。它们分别是被它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中国的百年史上,这两种经济体制都曾经发生过,于是中国也就有了这两种经济体制下进行电影经营的经验。现在,中国又出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转变,于是电影经营也在这个转变中转变。我们无意分辨这两种经济体制下电影经营的成败得失,但它们对于人类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从中得到教益。
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和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是统一的;一般来说,观众越多也就意味着利润越多,这已经为无数电影历史事实所证明了。但是,由于电影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所以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时常发生矛盾,有时甚至尖锐对立。“为教化”和“为娱乐”这种电影史上的长久争论姑且不议,仅在中国五十年代后期,就曾提出过“要票房价值还是要工农兵”的严肃命题。这种在看到以往市场经济下的电影投机牟利的弊端之后,而又只看重社会政治作用而不计经济后果的见解,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其结果,不仅违背了电影的经济规律,而且还不幸地为被批判者所言中:“为工农兵的电影工农兵不爱看”。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来,只顾拍电影,或拍电影只顾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而不计经济效果的作法,不论对于市场经济下的电影运作,还是计划经济下的电影运作,都不能认为是成功的经验。
人类下个世纪头一百年的社会发展,难以预料,电影会不会脱离经营渠道而成为有一定机构负责的社会福利事业、免费提供给社会公众观看?假如社会还发展不到这种程度,还有一个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话,那么,电影由拍片到看片这个运作过程的经营环节,不管会发生怎样形式和程度的变化,都还会继续下去。
百年史还告诉我们:电影是艺术的,同时包含着文化。
翻一翻世界电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录,回顾一下我们看过的各个国家、地区的各个时期的各个片种、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影片,不难感到,世界上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要闻,人文的和自然的衍进,无不在电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直或曲的随机性反映;虽然它们不可能象文字记载历史那样去概括出历史的脉络和全貌,而只能是历史的一点一滴,然而从它们与历史的联系角度说,一部世界电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们把一些主要电影国家的影片,编年史式地排列起来,也几乎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在这百年中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
电影中,不管是哪个片种,细察起来它们都包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礼仪习俗、交际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从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俄国的、瑞典的等等国家的早期影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这些国家的那个时期的人群生活的状态吗?十几年前在我访问南斯拉夫期间,曾经在马其顿共和国看过一部他们国家1896年拍摄的影片。他们的电影史学家对他们的国家能在电影发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国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这是一部记录马其顿民族村镇民众日常生活的影片,以节日的舞蹈和仪式为主,也有他们的劳动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种远古的气息,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尝不有着同样的意义。
不独纪录报导片如此,叙事故事片也有着同样的内涵,不过它是另一种形态罢了。叙事电影是以艺术家为能动主体,根据对现实的和历史的想象性体验,而小说式地编织起来的故事。不管人们从理论上怎样说明:是反映论还是表现论?又不管是哪个流派和风格,电影始终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把握,一种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艺术家个人对于这一方式的创造性运用。所以影片里不仅渗透着生活,也渗透着意识,渗透着利益和反利益的冲突,权利和反权利的对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击,总之,它体现着各个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社团和群体的不同愿望和利益,是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的一种。正因为这样,所以电影从它诞生起,就受到社会公众和权利政治的注意。有时它被打扮成一个圣洁的传教士,有时又被说成诱人犯罪的教唆犯;现在电视的这种地位好象比电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电影的这种大善大恶的表象,无非是因为人群处于不同的经济状况因而社会地位不同。所以,对于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毁誉褒贬也就不足为奇。好莱坞影片《真实的谎言》最近被作为“大片”引进来放映了。为何选中这部影片?其标准如何?不得而知,但这部影片的内容却值得人们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义,无疑是当前美国主导意志的一种显示,它既不同于六七十年代好莱坞那些所谓的“反传统”影片,也不同于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内的那些充满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莱坞主导电影的一种上升式回归,这部影片里有“美国中心主义”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确与它的前辈有同工之妙。这不禁使我们想起鲁迅说过的话:“看见他们‘勇壮武侠’的战争巨片,不意中了会觉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当然它不是“真实”的战争片,而是“谎言”的战争片,但那里的精神却与鲁迅讲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辙。 中国已经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国,当代中国把它引进来给观众看看,无碍大局,但是我们也愿意说一声:留意一下那片子里面的思想!
总观电影的百年史,应当正视,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它不是学生课桌上的教科书,也不是有钱人柜子里收藏的珍贵文物和稀世艺术品;它是供多数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观看的。它的生命过程是创作制片、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然而在这同时,也应正视,在电影这一娱乐品中,又包藏着娱乐品之外的许多东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内涵,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效应。电影自诞生到现在,对于它的性质的各种争论,可不可以从这个认识中得到解释?
对于今后的电影发展,在电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经有了许多说法:电影不会有第二个一百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电影就会继续存在!这样两种对立的意见,空间孰是孰非,只能让历史去证明了。但在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将来,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踏步发展,和由此引起的人类在这个时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传播媒体的更加革新化,电影的世界性特征将随之更为鲜明地凸现出来,将会发生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和文化认同;当然,电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还会继续下去。但不管怎样,电影对于人类是一个好东西。
❽ 外国电影史的目录
第一章电影的诞生
第一节 电影的起源
第二节 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第三节 乔治·梅里爱的“银幕戏剧”
第四节 欧洲的两种倾向
第二章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
第一节 鲍特及影片《火车大劫案》
第二节 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
第三节 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
第四节 查尔斯·卓别林的喜剧观念
第三章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第一节 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和超现实主义倾向的各种流派
第二节 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美学追求
第三节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
第四节 20年代记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第四章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
第一节 声音进入电影
第二节 好莱乌的电影企业及制片政策
第三节 类型电影观念及其模式
第四节 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
第五章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一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
第二节 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写实主义大师让·雷诺阿
第四节 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及误识
第六章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和声音进入苏联电影
第二节 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
第三节 社会主义视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高潮期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第七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第一节 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作者与作品、风格与理论
第三节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第四节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人们的演变
第八章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日本电影
第一节 日本电影的崛起与战前发展概况
第二节 战术时与战后日本电影形势和主题
第三节 50年代日本电影的黄金时期
第四节 日本当代电影的发展
第九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一节 “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第二节 “新浪潮”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命新派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第十章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
第一节 新好莱乌电影所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新好莱乌时期的电影创作
第三节 新德国电影的初期
第四节 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
❾ 关于好莱坞电影业的一些历史
好莱坞电影自诞生后不久就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活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之后则可成为新好莱坞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派拉蒙、劳乌、福斯、米高梅、环球这些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它们和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如柯恩·洛埃伯银行、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德·奈莫尔、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自从格里菲斯失势之后,金融资本家所重视的已不是导演,而是电影明星。后者成了制片公司的一种工具或者商标。从这时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被华尔街的银行家所赏识与选定的企业家。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样一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他们对独立的影评家的评论,满不放在眼中,而事实上,这种影评在美国当时可说几乎全未存在。
但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在好莱坞露面的乃是电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他们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鲁道夫·范伦铁诺、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史璜逊、华莱士·雷德、约翰·基尔伯特、梅·茂莱、瑙尔玛·塔尔麦琦等人变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团体对这种竞争深感不安。清教徒对好莱坞展开了一起起攻击,这些攻击又因一些明星丑事的传播(如:华莱士·雷德因吸毒和酗酒而身死,某一舞女在有胖明星亚布克尔参加的一次宴会上遭到了谋杀,以及某些明星曾犯谋杀或因恋爱犯罪等等),而变得更加猛烈。
此时资本家成立了一个名叫“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由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共和党领袖威廉·海斯负责组织起来的。按照海斯的说法,电影变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
当好莱坞了解到这种国际使命时,美国某些明星扮演的人物也发生了变化。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角影片公司”时曾幽默地扮演一个强壮、天真、乐观、为女人所喜爱的美国英雄,但到后来却在墨西哥的《佐罗的标记》、法国的《三个火枪手》、英国的《罗宾汉》、东方的《巴格达窃贼》及《黑海盗》中变成一个不可战胜的大力士,一个无所畏惧和无可指责的骑士和保卫正义而且总是获得胜利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范朋克日益喜好巨大的布景、极端的豪华和神秘的力量。
拒绝把自己附属于明星的导演为数可说极少。随着好莱坞的建立,电影先驱人物不是日趋没落就是销声匿迹。托马斯·英斯已经故世;麦克·塞纳特虽然还在继续摄制一些优良的作品,但他的声誉却并未因此增长;至于格里菲斯此时则正在逐渐走下坡路。标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极的作品,在美国乃是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欧洲乃是他的《被摧残的花朵》,在电影艺术方面则是《党同伐异》。但是,商业上的失败终于注定了格里菲斯的悲惨命运。这位被列入制片厂黑名单的伟大艺术家,在他以后残余的二十几年生命中,再也没有机会导演一部影片了。好莱坞的拜金主义把它的创始人都毁灭了。
格里菲斯的没落,正好和西席·地密尔的兴隆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的庸俗的商人气息和浮夸的作风,成了好莱坞影片四十年以来的特征。他拍了各种样式的影片,从浮华喜剧《男性和女性》和其他由格洛丽亚·史璜逊主演的影片,一直到场面豪华的反苏宣传片《伏尔加的船夫》和反对无神论的闹剧片《不信上帝的少女》(片中有对儿童监狱的杰出描写),凡是能够赚钱的影片,他都加以摄制。地密尔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带有浓厚游艺场气氛的大型片,在这些大型片中,地密尔除了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以外,还加进了一些色情的描写。好莱坞给他一笔格里菲斯所得不到的资金来摄制场面浩大的影片《十诫》和《万王之王》。地密尔由于承袭了意大利电影的老传统,结果成了最能卖座的商业性影片的导演之一。弗莱德·尼勃罗模仿他的例子,替高德温和梅育拍了一部叫做《宾虚传》的巨片,这部影片花去了600万美元的摄制费,虽然风行一时,可是收入却不过400万美元。
好莱坞这个骤然之间交了红运的城市,具有暴发户们的那种低级趣味,他们建造的豪华的别墅,硬把罗马的露天剧场和洛可可式的堡垒,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楼结合在一起。这种建筑上东拼西凑的夸张趣味连同那种说教式的象征趣味,在根据勃拉斯哥·伊巴涅兹的原作改编的影片《启示录四骑士》里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部由雷克斯·英格兰姆导演、使范伦铁诺因此成为明星的超级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纪录。英格兰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无声电影末期他将结束电影生涯时在尼斯摄制的那些影片中——也显示出这种讲究形式的作法。
好莱坞在成为国际上的强大势力以后,它摄制的题材也变成国际化了。在它最卖座的无声片中,以美国为背景的为数很少。在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鲁兹导演的那部极著名的《篷车》直接取材于美国历史,是一部歌颂开拓西部地区者的史诗。 西部片由于托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劳,曾提高到艺术的水平,但此时的西部片,除了象约翰·福特的《铁骑》这样极例外的影片以外,又变成了一种廉价影片的同义语,由一些专门迎合平民观众的导演和无名的演员粗制滥造地摄制出来。美国电影这种“失去本国特性”的倾向成了极其普遍的趋势。亨利·金虽然还能按照托马斯·英斯和格里菲斯的传统,导演了一部完美的、描写美国地方生活的影片《孝子大卫》,可是人们不但不鼓励他沿着这一方向前进,反而导使他去摄制一些流行的言情小说(如《史泰拉恨史》),或者象他以后在罗马摄制的那些影片那样,向着意大利那种场面巨大的影片方向去发展(如《罗莫拉》、《白修女》等)。
由于金融资本的国际联合、审查制度的严格、流行小说被有系统地搬上银幕、明星制度、专为卖座的打算和制片人的拜金主义这些原因,使得美国电影艺术日趋贫乏,这种贫乏和物质的丰富相形之下,显得更为突出。但美国电影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个作品丰富的喜剧学派和几部例外的作品,这些影片几乎都是由外国籍的导演摄制出来的。莱昂斯·彼雷给美国人培植了对浮华喜剧的爱好,加斯尼埃则是系列影片的创造者之一。除这两人以外,还可以举出肖塔尔、阿尔倍·卡普拉尼,以及协助卓别林导演《巴黎一妇人》的阿巴迪·达拉斯特。
1920年以后,好莱坞为了打倒它的竞争者,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 莫里茨·斯蒂勒带着葛丽泰·嘉宝来到美国。但他专门为从德国来的演员波拉·尼格丽和强宁斯导演影片。他导演的《帝国旅馆》和《罪恶之街》这两部影片,无论在艺术上或商业上来说,都不是很成功的作品。与斯蒂勒相反,嘉宝在美国却大走红运。这位著名的女悲剧演员,确实是好莱坞一棵摇钱树,同时也给好莱坞的摄影棚带来了艺术。广告宣传使嘉宝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片名本身就具有一种宣传性质,如:《诱惑的女人》、《肉与魔》、《仙女下凡》、《神秘夫人》、《野兰花》、《接吻》等等。她在传奇式的故事中表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多情女子。
除了嘉宝以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移民,对好莱坞几乎没有带来什么贡献。但从德国来的移民,特别是斯特劳亨、刘别谦、冯·斯登堡,却对美国电影有很大的贡献。欧洲电影的示范作用,使几个美国导演倾向于摄制一些艺术性超过商业性的影片。他们之中有几个确实达到了艺术的水平。有声电影兴起的前夕,美国出现了一批有才能的新电影导演,这些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替了先驱者的地位。
好莱坞在它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它的电影先驱者和欧洲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与其说是加以利用,毋宁说是加以排斥。随着好莱坞的世界霸权的建立,它大部分生产就陷于毫无意义和追求豪华场面的停滞局面。
1927年10月23日,阿兰·克劳斯兰德摄制的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标志着电影已进入了它的历史的一个新时代。有声技术的运用使电影中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成为可能,这一切促成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浓重的戏剧化风格。同时这种风格也符合当时的制片厂制度。由好莱坞巨鳄麦克•塞纳特创造的制片厂制度客观上要求电影必须以迎合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的被大众所熟悉的戏剧化美学观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类型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被克拉考尔称为迎合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影片,通过程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据了观众的视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类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为最“美国化”的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颂扬、推崇那种粗犷的个人主义和适者生存的精神,体现着善必胜恶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国影坛上长盛不衰。弗雷德•金尼曼拍摄于1952年的《正午》就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西部片的特征,或者说是体现了经典好莱坞时期影片的特征。 然而,《正午》虽然在很多方面有着经典好莱坞的影子,但它决不算是一部地道的经典好莱坞电影。事实上这部拍摄于1952年的影片在好莱坞发展史中扮演着新旧两时期转折点的角色。《正午》中最明显异于传统好莱坞影片的莫过于对凯恩这个形象的塑造。传统西部片中的英雄形象往往代表着绝对的正义与公理,而凯恩在影片中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由于小镇居民不肯帮助这个曾经保卫他们的警长,使得凯恩的对立方不仅是恶棍,甚至还包括了小镇居民。影片对凯恩作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立场与行为,思考自己的何去何从。《正午》中塑造人物避免了过于类型化,对以往的警长形象也有了一定地颠覆,影片还放弃了西部片一贯的大团圆结局,选择了凯恩扔掉警徽离开小镇作为结束,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
《正午》拍摄于1952年,而这恰是好莱坞黄金时期刚刚结束的时间,好莱坞随之进入了一段困顿的低潮期。直至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社会后工业化、后社会化的愈演愈烈,新的社会艺术思潮泛滥。这些新思潮激荡着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取向和接受程度。电影的观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的风格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观影需要了。四十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和五十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冲击和影响了当时的美国影坛,加速了好莱坞电影的变化。于是以亚瑟•佩恩的《邦尼与克莱德》为代表的一批“新式”的影片应运而生,也拉开了新好莱坞时期的序幕。
新好莱坞时期描写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新好莱坞注重人物的立体化与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层次与深度。新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点,即在继承好莱坞善于讲故事传统的基础上,将影片的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为影片融入真实性与社会性,使好莱坞电影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会意义与深度。
新好莱坞电影还受到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商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许多欧洲艺术电影的处理方法被用于好莱坞电影中。
从经典时期到新时期,电影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演变,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人物形象或是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一套手法在当代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而更善于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新好莱坞电影却悄然占据了观众的视线。
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过渡时期,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时间,美国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的影片,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到平衡。电影保持着10到12亿的观众,并且有了自己的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市场。据1993年的统计证实,美国电影国内票房收入达52亿,发行收入26亿。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为美国第二大行业。在全年世界银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
好莱坞电影通过自身的调整完成了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好莱坞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电影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电影的判断。对一般观众来说,可以作为娱乐方式看待好莱坞电影;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可以学习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规则;对于制片人来说,可以从好莱坞式的商业规则中,学习好莱坞的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而对理论家来说,可以通过对好莱坞特性的认识反思的历史和问题。考察好莱坞的电影史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可不说是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