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简介及详细资料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主竞赛单元
金爵奖最佳影片
弗拉基米尔·考特《陌生的亲情》 国家:俄罗斯
金爵奖评审会大奖
高群书《千钧一发》 国家: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马里斯·马丁松斯《迷失》国家:立陶宛
金爵奖最佳编剧
马瑞克·艾普斯坦《空虚》国家:捷克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马国伟《千钧一发》国家:中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艾米丽娅·瓦萨约娃《空虚》国家:捷克
金爵奖最佳摄影
弗洛里安·希林《我母亲的眼泪》国家:德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
安德留斯·马蒙托瓦斯《迷失》 国家:立陶宛
亚洲新人奖
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
林书宇《九降风》)国家:中国台湾
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
洪贤基《渴望,渴望》国家:韩国
亚洲新人奖评审会特别奖
张猛《耳朵大有福》国家:中国
亚洲新人奖终身成就奖
安东尼·明格拉
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电影频道最受关注导演奖
高群书《千钧一发》
电影频道最受关注编剧
朱可欣《极限救援》
电影频道最受关注男演员
马国伟《千钧一发》
电影频道最受关注女演员
陈冲《十七》
电影频道最具潜力男新人奖
李晨《极限救援》
电影频道最具潜力女新人奖
王嘉《他们的船》
电影频道最具票房潜力奖
《千钧一发》
电影频道最具探索精神奖
《长调》
电影频道最具视听效果奖
《时尚先生》
电影频道最具风格电影美术及造型
《时尚先生》
电影频道最具流行潜力电影歌曲
《长调》--《金色圣山》
电影频道特别奖
达西玛《长调》
苏桦伟《12秒58》
电影频道华语电影奖
章子怡
电影频道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秦怡
导演
片名
国家 / 地区
弗拉基米尔·考特
陌生的亲情
俄罗斯
罗贝托·芬萨
家族风云
义大利/西班牙
瓦西里斯·瓦费斯
女人的阴谋
希腊
佩图·勒帕
最后八天
芬兰
亚历山德罗·卡登那斯
我母亲的眼泪
德国
米卡·莱温斯基
给我爱过的女孩
瑞士
松原信吾
筑地鱼河岸第三代
日本
伊内丝·布劳恩
爱情的意外
阿根廷
任顺礼
我人生中最辉煌的瞬间
韩国
马里斯·马丁松斯
迷失
立陶宛
奥克萨娜·比什科娃
木偶情人
俄罗斯
伊力·维伊德雷克
空虚
捷克
塞德里克·克拉皮什
巴黎
保罗·墨菲
二手婚礼
纽西兰
哈斯朝鲁
长调
中国
高群书
千钧一发
中国
中国电影《岗拉梅朵》(导演戴玮)
新加坡电影《爱情18克》(导演韩耀光)
新加坡电影《逛街物语》(导演黄理菱)
中国台湾电影《六号出口》(导演林育贤)
日本电影《警察与小偷》(导演林和哉)
韩国电影《越轨》(导演韩丞龙)
中国台湾电影《九降风》(导演林书宇)
中国电影《耳朵大有福》(导演张猛)
尼泊尔影片《情祸》(导演布桑·达哈)
《志愿者》导演:潘安子
《时尚先生》导演:乔粱
《十七》导演:姬诚
《小胡同大尊严》 导演:王坪
《五品县令》导演:刘桐生
《此生此爱》导演:和小江
《12秒58》导演:陈学人
《盘尼西林1944》 导演:孔刚、劳达、祝南
《极限救援》导演:孔笙
《长调》导演:哈斯朝鲁
非职业演员马国伟成最佳男演员
经过以王家卫为主席的评审会的研究讨论,《千钧一发》主演,哈尔滨市民警马国伟打败众多职业演员,获得本届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非职业演员荣膺影帝,这在国际电影节上极为少见。上台领奖时,腼腆的马国伟拉着导演高群书(blog)给自己壮胆,对于自己获得大奖则表示大大 出乎自己的意料。《千钧。一发》同时还摘得了评审会特别大奖,高群书特别感谢了评审们对自己这部"彰显责任宽厚善良仁慈的小成本电影"的青睐,也向忍受自己的"粗暴和残忍的合作者们"表达了谢意。
获奖图册《陌生的亲情》获最佳影片奖
在金爵奖的16部入围影片中,有不少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最终,俄罗斯电影《陌生的亲情》获得最佳影片奖,这是导演弗拉基米尔-考特的处女作,自己的首部电影即能获此殊荣,弗拉基米尔激动得难以成言。王家卫称赞这部影片"在每一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并对女主角的表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你的表现深深打动了我,希望你继续努力。"最佳导演奖颁给了立陶宛导演马里斯-马丁内斯,他执导的影片《迷失》还同时获得最佳音乐奖。同样获得两个奖项的还有捷克影片《空虚》,它将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收入囊中,最佳摄影奖则由德国影片《我母亲的眼泪》获得。
评审会主席 :
王家卫(中国香港导演)
评审会成员 :
乌里希·费尔斯伯格(德国制片人)
比尔·奥古斯特(丹麦导演)
吉拉·阿尔玛戈(以色列演员,剧作家)
桃井薰(日本女演员、导演)
陈冲(美籍华裔女演员、导演)
霍建起(中国导演)
评审会主席:
乌利希·格雷戈尔(德国)
评审:
秦海璐(中国演员)
布哈达布·达斯古塔(印度导演)
郭在容(韩国导演)
胡雪桦(中国导演)
❷ 电影界中的“新浪潮运动”是怎么回事
让专家告诉你什么是新浪潮
<<划时代的作者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始末>>
来源: 作者:让一皮埃尔.让科拉
“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
——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兰西观察家》1961年10月19日
“……不过,这的确是一段好光景。既然这一套吃掉开,制片人当然都希望拉青年人为白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尔.德维尔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1958年是法兰西历史也是法国电影史的转换点。
1958年5月至9月,政局动荡,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行将消亡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戴高乐当选总统前的法国。——译者……有一位慈父将亲自出马,把法国人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中、从奇耻大辱中拯救出来。法国人真是三生有幸。
大体与此同时,电影出现了更新的迹象,这在文艺沙龙中引起了反响,随后,各大报刊便把这种新动向冠以美名,日“新浪潮”。
新法国要新电影。口号应运而生。当然,无论是法国,还是法国电影都没有象当时宣扬的那样明显改观……这也无妨,1958年毕竟算是转折的一年。
“新浪潮”这个名词一直洪福不浅,至今人们还在谈论“ 新浪潮”影片、“新浪潮”时期,或是抱有敌意,或是带着怀旧情绪。一位才能有限,但富于想象力的制片人,为了发行放映比埃尔.德朗雅克的《寻枪记》,甚至于1966年某一天举办了“下一次浪潮日”,虽然这部影片不久便无人问津。“新浪潮”——这就是电影。
然而,“新浪潮”的出现有着远为广泛的背景。要想了解它的起源,应当追溯到1957年10月3日出版的一期《快报》。这一天,在周刊封面上印着一位妙龄女郎的面部特写,标题是《新浪潮来了》,下面引用了夏尔.贝玑(夏尔.贝玑(1873—1914):法国诗人、政论家。曾在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中主持正义,为德雷福斯辩护。所写作品有剧本《贞德》、长诗《夏娃》等。 1905年后发表《我的祖国》一书,宣扬沙文主义。——译者)的箴言:“我们才是中枢和心脏,中轴线从我们这里通过。要以我们的表来对时”。当时,正在开展广泛的全国性征询活动,总共提出了二十一个问题。自10月10日至12月12日,《快报》周刊连续登载了回答与分析文章,从中总结出来的《全国青年问题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新浪潮”的提法一直与《快报》联系在一起,甚至从1958年6月26日至12月 11日,各期《快报》的封面都印着副标题;《新浪潮期刊》,前后达半年之久。……那时,还尚未涉及到电影。
“新浪潮”这一名词见诸报端,多半是弗朗索瓦兹.吉罗(吉罗(1916一);法国女作家,《快报》创始人之一。后任激进社会党副主席,曾在吉斯卡尔.德斯坦政府妇女部中任要职。著作有《新浪潮》、《青年肖象》、《假若我在说谎》、《权力喜剧》等。——译者)涉笔成趣的产物。而电影开始凑趣则是数月之后的事。这家《快报》在1958年10月30日出版的一期上登出由影片《我们都是杀人犯》(影片摄于1952年,导演是卡雅特。——译者)的导演署名的一则启事,标题是《您愿为卡雅特的影片出力 吗?》启事内容是:“拜读过‘新浪潮’之后,我决定拍摄一部这类题材的影片。我在幕前,诸君在幕后。本人成竹在胸,诸君则希望有人代言……候回音,烦告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八十一号,《快报》周刊,安德烈.卡雅特先生”。果然,报社收到了一些回信,并登在 1958年 11月 2 0日的《快报》上。许多回信强调了阿尔及利亚战争,并且殷切希望在银幕上对其有所表现。(在1957年春季进行的调查中,有个问题是:“对法国人来说,全国头号难题是什么?”在“新浪潮”青年的回答中,阿尔及利亚问题居首位(百分之二十八),其次是“找一个稳定的政府”(百分之二十四)。这两个问题在随后四年期间也是法国政治生活的中心,而所谓“新浪潮”影片对此只有寥寥无几的反响。——原注)这件事未见下文。倘若安德烈.卡雅特的影片果然拍成的话,世人所知的“新浪潮”想必就不是如今这个样子了……
后来,历史为“新浪潮”一词保留了特定的含义,最初将“新浪潮”用于这个含义上的人大约是彼埃尔.比雅尔。他在《电影》1958年2月号上发表了一篇调查汇报,题为《法国电影的青年学院》,他列举了青年导演的一份名单,名单之驳杂,二十年后当令人捧腹(1918年后出生的导演一律算做“青年”:韦纳伊、博尔德利和雷卡梅竟与路易.马勒并列,而象阿仑.雷乃那些“拍短片出身的导演”和“电影手册派”的里维特、特吕弗、夏布罗尔还榜上无名呢),比雅尔最后断言。“这股‘新浪潮’为什么还服服贴贴地跟着前辈转,真令人困惑。”
不过,直到1959年春季,围绕着基纳电影节和在拉纳普尔的青年导演的聚会上,电影“新浪潮”才确实名声大噪,并从此叫开了。
倒叙
可以沿着两条平行不悻的路去寻找“新浪潮”的根。
一是,当浪潮已过,前景已经分明之时,一些有名望的前 辈要求承认他们在“新浪潮”中的一席地位。电影史学家是承认阿涅斯.瓦尔达(1954年他拍摄了《短岬村》)或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1955年拍摄了《狭路相逢》)的先锋作用的,或许还承认让一比埃尔.梅尔维尔是前驱,他也大言不惭地以此自居:“‘新浪潮’,这是新闻记者的发明,……新导演所做的事,我在 1937年就打算做了。遗憾的是,直到1947年拍出《海洋的寂静》之后,我才实现了宿愿”
另一条路子同样值得注意,那就是,与同辈人一起,回顾一下在掀起“新浪潮”之前的几个月中法国电影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感受。
还必须提及《快报》周刊。在那几年,这家周刊相当及时敏锐地反映出年青人的思潮变化。1958年1月30日,《快报》封面上刊登了影片《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男主角莫里里斯.罗内的剧照,并引用了路易.德吕克的一段题词:“今后,不仅仅是循规蹈矩的孩子去摆弄影象了”。同年,3月13日,德尼斯.温桑著文分析爱德华.莫利纳罗的影片《背倚高墙》:“多年来,无论哪一家法国制片厂拍出的影片都象是陈年旧货,粗糙不堪,可是这部影片与众不同。年青一代导演正把埋头苦干令人感动的老家伙从摄影机旁赶走,他们要亲自动手,以克鲁佐或贝克为榜样,大量拍片。这些年轻人多么精明,记忆力多么强!甚至有些过分……”
这一年11月6日,弗朗索瓦.勒代利埃谈到不久前拍摄《恋人们》时的情景;“……只有当一个摄制组在导演身上感觉到对新电影的坚定信念和至少不照搬时下影片老套子的坚强意志时,才能发挥出这么大的干劲。总之,人数这样多的一班人马(近三十人)好歹得适应拍一部短片的物质条件。……效果如何,这要由观众来判定,不过。这种方法表明,在法国电影中,正出现某些变化。夏布罗尔 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他的摄制组的人数也大体相同。”
一周之后,在同一版面上,丹尼.温桑更是把握十足地划分了阵营:“为企业获益,按生产处方炮制的盈利片最好也不过是《厄运临头》(《厄运临头》拍于1958年,导演是乌当.拉哈,主演是碧姬.巴锋。一一译者),最劣就会是《马克西姆》一类影片,而与此同时,平行电影正在诞生,因为有些人已经感到,电影的革新不在于用变形镜头拍摄宽银幕,不在于色彩,也不在于任何技术上的进步,而是来自‘内部’;这些人大多数是青年……不错,这种脱离传统道路的作法所以能出现,多半是受了1955年12月设置的优质奖的激励。”(法国文化部设置该奖鼓励有创见的导演。——译者)
1958年岁末,法国人更换了政府(他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也换了总统,甚至连共和国也改了号,取赞成态度者过了大半(百分之七十九点二五选票同意戴高乐新宪法,仅有百分之十五弃权);而且,他们被告知;法国人的电影也要变!
概述
“新浪潮”就是在 1958——1959电影年度期间问世的,其标志是:克洛德.夏布罗尔的头两部影片在商业网公映(1959年2月2日,《漂亮的塞尔杰》公映,1959年3月11日,《表兄弟》公映)、特吕弗的《四百下》和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对这四部影片的介绍均参阅。电影艺术译丛》 1980年第 1、 2 NI期刊载的、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一文。——译者)于1959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放映。从1961年起,便有人宣称“新浪潮”已趋低落。路易.马尔科列尔在1961年10月17日《法兰西观察家》报上甚至写道:“现在我们可以说,‘新浪潮’已经终结…” 我们认为,“新浪潮”做为社会经济现象总共延续了四年,这大概是不错的。它的崛起是在1958年,到1962年期间便自行削弱了。
如果我们只限于综述事实,不加评论地概括“新浪潮”现象,它就应当包括两类情况。一方面涉及影片,另一方面涉及围绕电影大作文章的报刊、新闻和评论。
首先是电影。上述四年期间,至少有九十七名导演拍摄和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这足以使专业人员和公众舆论大为震惊。新闻报刊便跟着大事宣传。严肃的刊物注重提高这一现象的意义,并且对它加以分析。而发行份数较多的报刊只图保留“新浪潮”这个合适的商标,然后慷慨大方地四处加封:从影片到导演,从大明星到影坛新秀。“新浪潮”有销路,大家都搞“新浪潮”,为了内销,也为了出口。影片与围绕着影片的沸沸扬扬的推销活动混杂在一起,很快便难分彼此了。当时,阿尔及利亚战事正紧,舞文弄墨“毒化空气”成了时髦。于是,围绕着“新浪潮”,人们又开始毒化空气”了。
“新浪潮”与法国政局的变化同期发生,实在纯属偶然。即令第四共和国延续下去,仍然会出现“新浪潮”。下面我们会看到,这个现象有其必然性,而且,即便在另一个政治背景中,一系列具体原因也会促使“新浪潮”出现。但是,法国动荡不安的局面(或许这只是动荡的幻象)毕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需要新人、新形式、新语汇。各家报纸对这种动荡的局面自然求之若渴。“销售畅旺”的就是金融界新巨头、戴高乐讲话、长筒裙、“新浪潮”一类消息。为了显得在行,“新浪潮”干脆被简称为N.V.”(法文“新浪潮”两词的第一个字母。——译者)
“新浪潮”是个来势汹汹、波及甚广的现象,现在应试将汇成“新浪潮”的不同分支加以区别。
我们似应回顾一下第四共和国时期已经僵化了的电影。当时,电影创作者相对来说已为数不多,而且许多人已经上了年纪,因为自第二次大战以来,人材更新十分有限。具体来说,1958年,马克斯. 路 尔已经去世,雅克.贝克、让.格莱米水也只有几个月的光景了。让.雷诺阿、雷内.克莱尔、阿贝尔.同斯、萨沙.居特里、马塞尔.帕涅尔(文中所提导演是二十年代以来法国影坛的大师。——译者)都是年迈老翁,到了创作生涯的末期。1957至 1959年是较为次要的,但是在过去十年中最多产的十二名导演拍完了各自的最后一部影片,他们是雷蒙.贝尔纳尔、安德烈.贝多米奥、马塞尔.布利斯丹诺、莫里斯.德卡依日、亨利.迪阿芒一贝尔热、乔治.拉贡布、列奥尼德.莫居、让.斯特利、罗贝尔.维内……为了保证法国电影能继续在各方面生存下去,把担子交给在次要岗位上等了十年左右的人就是必然的、刻不容缓的事了。总而言之,由科班出身的人来接班是势在必行。
在第一类新崛起的导演之中,爱德华.莫利纳罗是个样板。他生于1928年,先是为莫里斯.德卡依日、安德烈.贝多米奥做过助手,后来拍过纪录片,搞了十年专业之后,才战战兢兢地尝试拍摄故事片(《背倚高墙》)。1959年5月10日,他在拉纳普尔讨论会上做了发言,指出自己在“新浪潮”中的地位,颇有自知之明。他说:“以我之见,似乎应当把所谓‘新浪潮’一分为二,一方面是通过正规途径进入影坛,即融入正规制片系统的青年导演;另一方面,是终于博得年青的制片人或因外人士的信任的一批人。我想,假若没有特吕弗或夏布罗尔,我们这些从正规途径走过来的人,仍旧是电影界正统‘官员’。现在,既然他们的电影已经问世,我本人也算有幸,我的 下一部影片就不至于太蹩脚。固然,十年来,我不得已拍出那种风格的影片,这是出于无奈,那时,我也没有别的办法;而明年,我要改变拍法。”
爱德华.莫利纳罗并没有改变拍法。一旦“新浪潮”的狂热趋冷下去,他便成了第五共和国一名地地道道的电影“正统官员”,他的电影年表上列着二十四部影片(这个统计数截止到1978年。1980年,莫利纳罗又拍了一部影片。《疯女牢笼》第二部。一译者),是近二十年来最长的电影年表之—……
在“新浪潮”中,与莫利纳罗同时开始拍故事片的科班导演有两、三打人,如,比埃尔.格拉尼埃一德费尔,他当过让一保罗.勒沙诺瓦、安德烈.贝多米奥或马塞尔.卡尔内的助理导演;乔治.罗特奈,他当过场记、剪辑、摄影师和诺贝尔.卡尔博诺的助理导演;雅克.德莱,他曾经是让.鲍育、吉勒.格朗热埃、路易斯.布努艾尔、儒勒、达森的助手。在这份人名表中,似乎还应添人象克洛德.索泰、让.吉罗尔或路易.马勒那样与众不同的人物。对于所有这些人来说,涉足故事片是他们“修业期满”之后的归宿,虽说苦熬多年,却也必不可少。
有些人发现自己也被赐予如此时髦的美名之后,大感惊讶.米歇尔.德维尔在数年后就曾流露出这种心情:“我是循着传统老路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正是我与‘新浪潮’不同之处。最初,我当过见习导演,然后是第二助理导演,并且做过德古安的第一助理导演,后来又成了技术顾问。拍完《今夜不再来》(该片摄于1960年。--译者)之后,有人说,我属于‘新浪潮’,我大为吃惊。在编写剧本时,尼娜.孔巴涅兹和我都深信我们是和‘新浪潮’对着干的。”(见《正片》,1964年2月,第五十八期。——原注) 短片起家
(短片包括纪录片、科教片、实验影片等。——译者)
他们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们无疑是众望所归:阿仓.雷乃、乔治.弗朗朱,还有比埃尔.卡斯特、亨利.法比阿尼、罗贝尔.门 戈兹、让.多埃维,以及其他人……五十年代末,电影俱乐部活动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些拍短片的人被介绍、被承认了。著名影片有《巴黎残老军人院》和《禽兽的血》(乔治.弗朗朱)、《战祸》和《被诅咒的建筑师》(比埃尔.卡斯特)、《弥天大罪》、《我的雅奈特及我的伙伴》、《住宅危机》(让.多埃维)……当然,还有阿仑.雷乃的《梵高》《高更》、《格尔尼卡》、《夜与雾》和《世界的所有记忆》。本文无意撰写三十人小组(三十人小组指阿仑.雷乃为首的拍摄纪录片的一批人,到 1958年 12月,这个小组的成员已达一百二十三人。——译者)的历史,只是应该强调指出,十年来,短片为法国有所抱负的电影争了光,也是它的容身之地。
这些人拍的短片从来广泛放映过。或者,只是做为一部商业片的“加片”才有广泛放映的机会,观众反应则是冷淡和不耐烦。而影片《夜与雾》是唯一的例外。这部影片在1957至1958年期间驰名遐迩,外省的观众所以赶去看卢奇阿诺.埃麦尔的意大利片《重婚》,就是因为他们得知要加映阿仑.雷乃的《夜与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特别是通过电影俱乐部、报刊杂志、电影节这些文化网的渠道,人们了解到,在法国,不仅仅有德拉诺瓦,也不仅仅有德尼.德拉巴特利埃(德拉巴特利埃(1921一),主要作品有《开往杜布鲁克的出租车》。---译者)来接替德拉诺瓦。人们对阿仑.雷乃寄以厚望。 人们期望他和其他电影导演拍出一种左倾电影。因为,不言而喻,从几部短片来看,阿仑.雷乃和其他几个导演就是左派;而第四共和国大多数导演“背叛了”现在,躲进趣闻轶事或古装片中偷生。通过那些短片才能在银幕上看到当代法国人的生活,看到住宅危机,看到矿工罢工……
也正是在这些短片中,新风格渐趋形成,电影避免了特吕弗曾经痛斥的过分精雕细琢的叙事方式。这些短片可以是实验作品,可以笔触大胆,揭露时弊。而在1957年“功成名就”的电影中痛感缺乏的恰恰是这些特征。
当然,三十八人小组中的佼佼者转行拍故事片也不是很有把握,即使比埃尔.卡斯特曾经战战兢兢地指过路(在这些人当中,比埃尔.卡斯特是第一个拍故事片的人,1957年他拍摄了《袋中爱情》----译者)。不过,由于观众的进步、大城市中专门性电影院的建立,而出现了新需求。国家又通过预付收入的办法进行资助,给予了最初的推动。从1957年5月起,各大报刊一呼百应,纷纷报道了阿仑.雷乃即将在法国和日本拍摄有关原子弹的大型记录片的消息……(“大型纪录片”一语系原报道所用、——原注)
异军突起
什么是史实,什么是经过渲染的传奇,在这里最难分辨。《电影手册》的编辑们早有亲自大干一场的打算,他们也从不讳言。其中几位已经在所谓的电影“专业”中立足了,因为这里的界限并不分明。比如,克洛德.夏布罗尔曾经担任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新闻专员(当时夏布罗尔负责为美国影片的法文版编过新片名.——译者),后来,他还把让一吕克.戈达尔和保罗.日戈夫引荐进来(日戈夫有一段时间替夏布罗尔写剧本,后来拍过一部《落潮》,这部影片也如“新浪潮”时期许多影片一样胎死腹中)。有些人尝试拍过纪录片,不过成就不一(如,雅克.里维特的《牧羊人的运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顽 童》)。继承遗产、有油水的婚姻——这些偶然机会也为他们一下子提供了必需的资金去“筹划”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未及问世,他们就开始大吹大擂,以至于“新浪潮”一词的意义从此在大家的默许下变窄了。结果,这些冒牌的业余爱好者们便把“新浪潮”旗号据为己有。影片一部接一部,他们赚了些钱,开设了制片公司 (如,克洛德。夏布罗尔开办了阿吉姆制片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菲利普.德布罗卡、埃立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的最初几部故事片提供了全部或部分投资)。不久,连较保守的制片人也嗅出了生财之道、千载难逢的良机和政洽气候(克洛德.夏布罗尔说过:“我们千万别上当;各大报刊哗哗不休地谈论我们,这是因为他们打算把一则方程式强加于人:戴高乐=革新。将军来了,共和国变了,法国再生了、电影和其他领域一样。看吧,天才崛起,知识分子在双十字微的庇荫下发挥才干。青年人有用武之地!”,----原注),于是,也开始为低成本的影片投资。
两年内,这家黄皮刊物的编辑们几乎都到摄影机后面去了:克洛德.夏布罗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然后是让一吕克.戈达尔、雅克.多尼奥尔一瓦尔克罗兹、埃立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克洛德.德热夫莱。在他们的提携下,一些亲朋好友也连袂而至,譬如,菲立普.德布鲁十、让.欧列尔、弗朗索瓦.莫雷伊、列奥纳尔.凯热尔或让一路易.里查德。
比埃尔.卡斯特则另当别论。他不完全属于“新浪潮”一代(除了十二部较有名气的短片之外,在1957年,他已经导演了由让.马莱主演的《袋中爱情》,当时,这还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传统影片),但是,他与“新浪潮”的各个分支都有瓜葛:他作为格莱米永的助手修完了传统的“学业”;他又是三十人小组的成员,是人们翘首以待的左派;最后,他还是以卖文为生的自由记者,他为《电影手 册》撰写过不少文章,结果,《电影手册》派便不知羞耻地把他拉入自己的名下,这与他们把拍《广岛之恋》时的阿仑.雷乃归入自己一派的作法同出一辙。
1959至1960年间,全是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这或许是存心,或许是无意。每个制片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新浪潮”影片,有自己的新导演。在这股无法驾驭的游涡中,处女作竟有数十部之多,可是,其中不少影片从来就没放映过。当时,在选择应召待聘的导演的标准中,内行与否是最末一条。
这种含糊混乱的局面很快便与“新浪潮”这个称呼联系起来了。对“新浪潮”运动阿谀奉承的人往往也是运动的干将、他们在《电影手册》或《艺术》周刊上大肆吹嘘不受章法约束的格调、吹嘘戏嘘之中不失潇洒的风格、吹嘘与制片人或工会的刻板传统的决裂……他们为用少量投资就能上马而感到洋洋得意,他们有着无穷的幻想。在拉纳普尔讨论会期间,制片人亨利.多施麦斯特也来乘机赶浪头,他在《艺术》周刊上写道:“每个制片人都为‘新浪潮’的年青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因为是他们把电影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使电影摆脱了行业工会强加于人的最起码的摄制人员人数的限制。他们使电影从管理与财政上的困境中脱身,直接到街头、屋内实景、真实的住房和自然景物中去拍摄。他们把电影从层层审查关卡中解放出来,这种审查机构对艺术、对生活、对道德,对如何影响青年人,对维护民族尊严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实在荒唐。他们打破了‘老前辈们’拍片时的清规戒律。他们破除明星崇拜,摒弃单纯追求技术完美的做法。”
以不谙业务为骄傲。夏布罗尔说过:“为了处理《漂亮的塞尔杰》的第一个镜头,我还要问,我应该盯住摄影机的 哪一个取景器,我甚至不知道眼睛该往哪儿瞧!”夏布罗尔在拉纳普尔讲的这件趣闻或是确有其事,或是笑话一桩,这倒无关紧要,它毕竟表明了,在1959年,以外行自居是多么心安理得,甚至以此为荣!
。。。。。。。。。。。
0
❸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节日盛况
从16日至24日,总共将有300多部中外佳片在上海集中上映。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共收到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1643部影片报名参加“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角逐,再度刷新电影节的历史纪录。其中,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的影片数量迅速上升。17部中外电影脱颖而出,有望获得“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担任。有10部入围电影参与角逐亚洲新人奖,伊朗导演阿米尔·纳得瑞担任评委会主席。
来自世界五大洲的805家影视公司、2600多位买家将参加电影节交易市场和项目市场的活动。电影节论坛由“主席讲坛”“产业论坛”“电影新浪潮”“电影大师班”4个板块12场论坛构成,集合国际业界近百位精英,就电影故事讲述、产业链构建、国内外市场开拓、创意孵化、产业升级、新媒体合作发展等问题,为提升中国影业水准提供新视野。创办于2011年的“手机电影节”则将推出四大“微电影”项目,在引入新媒体概念的同时,探索电影产业发行新渠道。香港导演许鞍华的《我的路》等将参加“年度网络微电影”评选。
电影节设置了官方推荐、首映盛典、向大师致敬、聚焦中国、经典再现、多元视角、触摸3D、地球村、MIDA纪录片和手机电影节参赛片等多个单元,荟萃数百部中外新片佳作,使上海国际电影节真正成为一场影迷们的狂欢、中外电影的“嘉年华”。
❹ 2019年第72届戛纳电影节官方海报如何解读
第72届戛纳电影节将于5月14日开幕,5月25日闭幕。
2019年3月29日,传奇导演、法国新浪潮电影之母阿涅斯·瓦尔达在与癌症短暂抗争后于家中离世,去世时家人和朋友都在她的身边,享年90岁。
官方海报上放的是26岁的阿涅斯·瓦尔达,当时是1954年,她正在拍摄电影《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当年这部电影就是在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首映的。
这张经典的图片中,拍摄地点位于法国东南部赛特小镇的海滩边上,瓦尔达正站在一位技术人员的肩膀上看着摄影机。
“这张照片总结了阿涅斯·瓦尔达的一切:她的热情、沉着和恶作剧。”戛纳电影节的组织者说,她拥有“自由艺术家的成分、形成了她从未停止改进的食谱。”
❺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一切缘起一则社会新闻:一部“流氓”的跑车撞死了一位摩托车手。特吕弗和小兄弟夏布罗尔以此为蓝本写了个剧本,这时他们共同的朋友戈达尔正在为剧本发愁,发信求助。然后,就有了电影《精疲力尽》:导演戈达尔,编剧特吕弗,艺术指导夏布罗尔。
这群电影顽童合力拉开了法国电影狂飙年代的大幕——日后我们所知的法国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尽管《四百下》的拍摄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尽》的公映更要迟一年。
《精疲力尽》的三人组,还有陪特吕弗看了许多电影的里维特,那时他们年轻得不可一世,在电影资料馆里挥霍着寂寞又骚动的青春。
对于这群“电影馆的孩子”来说,电影是避难所和朝圣地,是他们对于生活所有认知的来源。他们供职于《电影手册》,个个野心勃勃,试图用文字搭建起一座万神殿,梦想有朝一日他们也可以带着自己拍摄的胶片进驻这神殿。
在某次回忆时,夏布罗尔说:这里没有浪潮,只有大海。作为过来人的他或许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热闹,纵然他们曾荣为主角,却从来不是全部。
(5)法国新浪潮之母上海电影节扩展阅读: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
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稍后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确的表达出另一种电影,更轻灵生动,用新摄影机在大街小巷拍摄,不再在设影棚中拍摄。新浪潮现象很快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从巴西到波兰,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国,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电影。
❻ 世界上有那些著名电影节日
世界十大电影节:
嘎纳电影节
柏林电影节
美国圣丹斯电影节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
夏威夷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日本东京电影节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洛加诺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1932年8月6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创办。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1934年举办第2届后每年8月底至9月初举行一次,为期两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度停办。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恢复举行。1932年至1942年,奖项分为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短片、意大利影片、外国影片,以及最佳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摄影、音乐等奖。此外,还有特别奖、综合奖、“墨索里尼杯”、“双年节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设“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等。
威尼斯国际电影设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电影节,它始办于1932年,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参加该电影节第一届活动的只有几个国家,二十几部影片参赛。意大利政府拨款资助,还专门为电影节建造了电影宫,所以规模逐渐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意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评奖活动附上法西斯色彩,让德国和意大利的影片频频得奖,引起英、美、法等国家电影界的强烈不满。反法西斯国家的电影工作者纷纷拒绝参赛。电影节不得不停办。直到1946年才恢复。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其它大型国际电影节一样,都有自己的宗旨:奖励世界各地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并且适合进行国际发行放映的优秀影片,促进世界各地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并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同时根据形势的不同,每届还提出不同的口号。
电影节的大致内容如下:第一,评奖活动。威尼斯电影节设立的奖项很多,有"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家奖、国际电影评论家奖、国际天主教组织奖、国际电影新闻协会奖、记录片奖,等等。评奖之前要组成有权威性的评审委员会,我国导演谢晋、陈凯歌都当过评委。中国电影自八十年代以来频频在威尼斯得奖。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是专为没有名气的电影人和影片设立的电影节。由罗伯特·雷德福于1984年一手创办,经过这些年的积累,这个美国本土的小电影节已成为独立制片业的重要精神支柱,许多好莱坞的新锐导演都视其为执导主流商业大片的跳板。而好莱坞大制片公司要找新秀,“圣丹斯电影节”又是不容错过的人力资源库。一年一度的圣丹斯电影节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国犹他州的帕克城举行,为期11天。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于1985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T.I.F.F)是当今世界9大A级电影节之一。由东京国际映像文化振兴会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电影节定于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举行。 旨在发掘新人和奖励青年导演,要求正式参赛片导演的作品不能超过三部。因而入围导演多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个获得国际电影节联盟承认,和夏纳、威尼斯等著名电影节齐名的、亚洲最大的电影节。从1992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次。
柏林国际电影节
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第一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
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还有国际评论奖、评委会特别奖等。80年代,每年30~4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放映影片200~300部。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1978年起,为了和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竞争,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举行,为期两周。
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在美国或者从更宽泛意义上说在三个西方盟国的倡议下创立。这以后的十年内,电影节已经确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玛·伯格曼、萨蒂亚吉特·雷伊、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安东尼奥尼、罗曼·波兰斯基和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夏布罗尔都以他们的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的国际性的成功。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了一个明显的停滞时期。1971年,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电影节上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一年后,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德和东德签署了条约。从此,柏林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国际电影节已与戛纳、威尼斯等电影节一道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电影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了大量观众,而且还吸引了许多电影制作人。超过60个国家的报纸、杂志、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的将近3000名新闻记者蜂拥而来,每年仅公开的电影放映就吸引了超过35万宾客。
柏林电影节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围电影参与的竞赛单元,在竞赛结束,由国际性的评委会颁发电影节主要奖项。
柏林电影节"发现"了一大批电影导演,如今他们的地位已经写进了电影史。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者包括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安东尼奥尼、让-吕克·戈达尔、英格玛·伯格曼、西德尼·吕美特、克洛德·夏布罗尔、罗曼·波兰斯基、萨蒂亚吉特·雷伊、卡洛斯·绍拉、李安、张艺谋、罗伯特·阿尔特曼、约翰·卡萨维茨和其他许多人。
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成立于1939年夏天,而其间因二次世界大战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财务因素等,曾断断续续进行数年,1969年后的影展活动服日渐稳定,且增设了“导演双周”,到1971年后,市场交易就愈来愈热门了…。
在短短双周之内,影展的活动分为了六个项目:“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的部份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然而,主席常会影响到大奖评审的客观性,所以,最近几年常遭人诟病。另外,在非竞赛的部份,主要则是提拔新人,以及让杰出的非商业影片有机会公开映演,且“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几乎已发掘了不少有潜力或已成功的导演。
有关奖项部份,则分为“金棕榈奖”、“评委会特别奖”,第一个奖属於大奖,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导演的最高荣誉,第二个奖常选一到三部优良作品颁发,另外则有一些名目不少的个人奖,如:“最佳导演奖”、“最佳演技奖”、“国际青年批评家奖”等不一。竞赛部份通常从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为开幕或闭幕的影片,不参与竞赛
世界上最主流的电影奖项:奥斯卡金像奖(不可否认在好莱坞有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演员,最主流的平台)
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 奥斯卡奖是美国最高的电影荣誉,也是当前世界电影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电影奖之一,由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颁发、它自1928年开始,在每年4月前 后举行,至今已度过77个春秋(2005年)。 从历届评选结果看,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是题材比较严肃,艺术价值较高的影片。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好多国家都 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的盛况。颁发的奖项有23个(具体内容参见奥斯卡奖项简介)。为《 末代皇帝》作曲的我国音乐家苏聪,曾获奥斯卡音乐奖。
❼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体活动
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是电影节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保持真我,有力量、有创意直指人心的艺术与商业兼容的高品质影片是金爵奖的首选。
亚洲新人奖评选:推动亚洲电影原创力与生产力的结合,同时向世界推荐亚洲电影产业新生力量,关注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未来。
手机电影节短片大赛:通过短片这个影像载体,为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孵化、发现新人,拓展发行渠道,探索新媒体领域中新疆域。 电影交易市场:通过产业服务平台的结构性搭建,以国际标准为要求、强化专业服务功能,广邀国际买家,藉此推动中外多元电影内容产品的交流与交易。
电影项目市场(包括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与合拍片项目洽谈):电影项目与资本对接的桥梁,也是发掘、推广电影新锐的重要平台。其中,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以世界范围推广中国新锐电影力量为目的。邀请行业内权威人士担任评审,从报名项目中选取8个最具创意的中国导演及其项目。电影节期间,组委会为8个项目的导演和制片人提供专业培训,提供他们向中外投资方、制作公司及专业媒体等进行公开陈述的平台。经国际评委现场评审,产生“最具创意项目”,并给予相当数额的启动资金作为鼓励。张猛《钢的琴》、韩杰《Hello树先生》等。 以“发现中国、发现价值”为宗旨,把脉症结、激荡思想,共探通衢——发掘产业新引擎,达到助推中国电影全面升级的目的。每年的论坛由“主席讲坛”、“产业论坛”和“电影新浪潮”“电影大师班”四大板块十多个专场组成,为业内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风向标。
默多克、吕克·贝松、安东尼·明格拉、丹尼·博伊尔、斯蒂芬·戴德利、比利·奥古斯特、山田洋次、吴宇森、王家卫、冯小刚、姜文、徐克、何平、陈可辛、成龙、贾樟柯、娄烨、张元、王小帅、王全安、彭浩翔、钮承泽、戴立忍以及文化界名人陈丹青、刘震云等都曾在电影论坛演讲,国际各大重要电影节主席、美国各大电影公司CEO、韩三平、任仲伦、江志强、于冬、王中军、覃宏等业界名人,各大投资界大佬阎焱、熊晓鸽、朱云来、沈南鹏、王冉等都是电影论坛的常客。 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电影的产业格局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互联网企业纷纷试水电影行业。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中率先踏足新媒体领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2015年也将与互联网企业全面合作,推出首届“互联网电影节”,借助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优势,打造互联网影视新人与优质IP(知识产权)的孵化平台、互联网电影产业探索与思考的聚焦平台以及影迷互动与体验电影互联网化的推广平台。此外,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将推出首届“成龙动作电影周”,该活动由国际动作巨星成龙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发起,旨在表彰为动作电影做出杰出贡献的电影人,着力培育华人动作新生力量,更好地传承中国动作电影。除论坛、展映外,还将设8大观众票选奖项并颁发“钢铁人”奖。
❽ 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是谁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弗朗索瓦·特吕弗正面批判这种优质电影,从而引发大论战。既然反对编剧的电影,反对建立在各部门娴熟技能之上的优质电影,特吕弗推崇的是导演的重要性。他最喜欢的作者是让·雷诺阿、罗伯特·布赖松、萨沙·基特里、雅克·塔蒂、马克斯·奥弗尔斯、雅克·贝克、罗杰·林哈特或让·谷克多。稍后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确的表达出另一种电影,更轻灵生动,用新摄影机在大街小巷拍摄,不再在设影棚中拍摄。新浪潮现象很快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从巴西到波兰,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国,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电影。
《弗朗索瓦·特吕弗》: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电影成就举世公认。21部长片,在许多影迷心中,部部经典。五十二岁的人生,他把自己献给了挚爱的电影。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怎样一个人呢?外界历来有种种的猜测与误解。他本人在世时也一直有意无意保持着神秘。只是存培又一部的电影里,他隐约描绘着自己生命的轮廓,如安托万·杜瓦内尔这个人物(让-皮埃尔·莱奥扮演的《四百下》中的少年、《偷吻》中的青年、《大妻生活》中的新郎),以及其他影片中的人物《美国之夜》中的电影导演费朗、《男人爱女人》中的勾引者贝特朗·莫拉纳、《绿色房间》巾将生命献给死者祭坛而自己却未受到安慰的朋友朱利安·达维纳。而现实中的弗朗索瓦·特吕弗,个性更为复杂;要全面地了解他,有必要写作一部传记。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众多朋友提供了大量证据,他本人也遗留下数量惊人的私人资料;基于这些丰富资料,本传记揭示了弗朗索瓦·特吕弗多硷多衫的一生。《弗朗索瓦·特吕弗》是一部值得仔细品读的传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为一位敏感热情的电影人写的传记。
主要成员以前是电影评论人,都来自封面黄色的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由安德列·巴赞和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于1951年创办。在拍摄长片和短片之前,克罗德·夏布洛尔,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艾里克·罗梅尔,雅克·里维特都曾为杂志写作大量评论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历史特点就是它是业余爱好者的活动,荧屏人们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导演。这些年轻的作者是在影迷俱乐部开始喜欢上电影的。
阿涅斯·瓦尔达她长期以来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誉。1956年,瓦尔达以顾问的身份陪同法国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数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带着其中的百余幅照片到北京进行展览,同时参加法国电影回顾展北京站的开幕式。
❾ 法国的新浪潮是怎么回事
新浪潮是指六十年代初涌现的一种新型电影,它采用了新的叙事手法与影像处理方式。
六十年代初还在法国掀起一系列前卫运动,冲击着造形艺术世界。 不过电影艺术家们和艺术家们互相根本不了解,相反地,有几个著名例子可以为证。一方面让-吕克.戈达尔一直对绘画发生兴趣,在他著名的电影中直接或间接地把绘画作为参考,另一方面克里斯蒂昂·博尔坦斯基和达尼埃尔·比朗都在选择电影艺术家和艺术家生涯之间徘徊了一阵。动态形象(电影、录像)创作者与静态形象(绘画 、摄影)创作者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兴起于法国六十年代延续至今。
一系列的"新浪潮"改变着艺术形象(八十年代有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新浪潮",然后是九十年代的录像"新浪潮",最近又出现数字形象"新浪潮"),它丰富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使之成为法国当代艺术的核心。因此今天的每一种类型静态艺术形象(绘画、摄影、抽象派艺术或形象艺术)都深刻影响着动态艺术形象(录像、电影)。
本世纪60年代中期,英美科幻小说普遍受到所谓“新浪潮”运动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1959年到1962年的短短4年时间里,百余位新导演拍出了处女作,而且当年的许多年轻导演后来成为了世界级的电影大师,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如六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新浪潮”最直接的影响之一是迫使人们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电影的创造活动需要由年轻的电影人进行经常性的革新。
1959年是世人公认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诞生的年份,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引起轰动的两部法国影片分别代表着新浪潮运动的两种倾向:特吕弗的《四百下》代表着“作者电影”倾向,强调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主导地位,由于这类导演是出身于《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的影评家,故称“手册派”;雷乃的《广岛之恋》代表着“作家电影”倾向,强调电影导演与作家的联合,由于这类导演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故称“左岸派”。
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青年电影”反对“爸爸电影”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儿子反对老子的结果。有很多反叛题材。
❿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可以。平心而论,现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场面上确实有了A级电影节的“腔势”,要真正提升电影节的国际地位,首先还是要争取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话语权。中国电影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但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很年轻,正处在一个成长期;中国电影已经有了世界级的导演和明星,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影片还屈指可数,这就需要中国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办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电影节,期待这里能出现一个‘上海新浪潮’”。博伊尔的寄语既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留下的一个美好印象,更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未来的希望,因为她年轻,所以她充满活力。“活力”既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也应该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魅力。我们要为“年轻”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一下,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