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吝啬鬼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莫里哀的《吝啬鬼》根据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他在此基础创造出对一切不合理的社会恶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剧。剧中讲述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的代表阿巴贡,他视财如命、唯利是图、吝啬成癖。他为了节省钱财,要把女儿艾丽丝许配给年纪半百的老头昂色尔迈,要儿子克莱昂特娶一个寡妇,而自己也却不花分文将美丽的姑娘玛利雅娶过门,但玛利雅却又是他儿子的情人,父子因而反目为仇。阿巴贡在莫里哀的笔下具有典型的性格和不朽的艺术形象,他对钱财的热爱胜过荣誉、美貌、亲情和爱情。莫里哀多次通过阿巴贡仆人的口叙述出他吝啬到极点的细节,如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从而表现了特有的人性特点。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莫里哀通过撕破阿巴贡吝啬鬼的对钱财的痴迷,以喜剧的形式向观众演绎资产阶级敛财的疯狂行为。作者一喜剧性的讽刺手法不仅从正反面对他贪得无厌进行的描写,也对他另一种占有欲和追求享乐的欲望进行了披露。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他用他的方式对一切不合理性的社会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莫里哀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艺术形象,人物性格鲜明,阿巴贡也就几乎成了吝啬的代名词。在《吝啬鬼》中莫里哀的讽刺艺术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在人物、情节发展上揭露阿巴贡生活中吝啬的方方面面。莫里哀在创作人物、情节发展遵循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全剧只围绕着一个线索发展。《吝啬鬼》在此规范下共同塑造出典型的代表人物阿巴贡。从阿巴贡对等待命令的仆人阿剑全身毫无巨细的搜查,阿巴贡令人发笑的怀疑语言和心理,本是个平常的事情,但在阿巴贡眼里却是看成了小偷,是偷窃他的钱财的人,因此可看出疑心甚重爱钱如命的性格。再到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地怕人知道他在家里藏了一万艾居,表现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可笑行为。再到父借子贷泯昧良心的旧货抵债的情节,突出揭露了资产阶级不择手段的敛财手段。再到与福洛希娜交谈时谈钱色变的语态,表现了吝啬鬼阿巴贡对钱财有进无出,对钱财的高度敏感性。再到对吩咐仆人做事时的叮嘱,从细节中突出标榜吝啬鬼阿巴贡吝啬的无孔不入。最后到被人偷窃时那可笑的呼天喊地,不问缘由和理性思考而“抓”到小偷时的行为,活脱脱地表现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在文中各个角落无不充满着对阿巴贡吝啬性格的表现和揭露,全文的情节和人物的发展中处处体现着阿巴贡的吝啬性格,作者用喜剧的手段的揭露了早期资产资本原始积累,更加深了其讽刺效果,反映了金钱对亲情、爱情的破坏。作者以大小细节串联成剧情的发展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阿巴贡,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戏作的主题,更能反映作者对当时社会存在的某种不良习惯的讽刺。作者站在社会历史背景下,高度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资产阶级毫无节制地敛财行为。
二、细节上作者进行精心的雕刻使讽刺意味更自然地流露,同时作者在刻画细节运用了不同的讽刺手法,从而增强讽刺的成效,更深刻。莫里哀擅长从细节上突出刻画人物独特的性格,达到更加真实具体更加形象的效果。阿巴贡反复地强调“不要任何嫁妆”把女儿嫁给一个五十岁的老头,“不要任何嫁妆”成了他嫁女儿的为一条件,他那认真反复强调更达到一种令人发笑的效果,从而说明了艾丽丝命运的不能自主,是一种含泪的笑,这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他最忌讳的是‘给’这个字,对他而言,说‘我给你日安’是绝不可能的,而说‘我借你日安’却是极其常见的”,“日安”给人与祝福,只需诚心到地说出,是无“给”与“借”的区别,但到阿巴贡的口中却有了本质的区别,在他看来付出是一件可怕的事,如同是要了他的命。这句从仆人阿剑口中陈述出来,从侧面烘托出阿巴贡的吝啬到极致的效果。宴客时酒中掺水、仆人衣服破了遮住就行、供八人饭十人用、宴客点心省下来送回铺子、半夜偷减马食、时刻张望担心有人偷东西、昂色尔迈一家团聚时省钱吹掉两只蜡烛中的一支、钱被偷时紧张得抓住自己当小偷、参加儿女婚礼要提供费用甚至礼服等等的吝啬行为,运用夸张、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在微小出表现出阿巴贡的吝啬,这样更能有效地突出表现阿巴贡爱财如命,“铁公鸡”的性格。特别是在托福洛希娜做中间联络人之后,福洛希娜“有一件小事想麻烦”他,阿巴贡立马把脸阴沉下来,当她谈及他的求婚对象玛利雅时“又喜笑颜开”,不断地在“把脸阴沉下来”与“又喜笑颜开”重复之间变换,其变化之快令人咂舌,说明了阿巴贡对钱的敏感,谈钱色变,更加深刻地反映了阿巴贡爱钱如命、吝啬成癖的性格。这些细节描写都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三、语言特色富有幽默诙谐,在嬉笑中揭示其本质,从而达到更深刻的讽刺效果。莫里哀的《吝啬鬼》的语言具独特的魅力,无处不闪烁着幽默讽刺的火花,间接反讽可以说是贯穿着《吝啬鬼》的始终。如阿巴贡戏剧性的登场时,一出场就即声惊鸣,表现出资产阶级敛财时特有的品质--吝啬。“你要等人,什么地方不可以去,比如街上,偏要在我家里等。别站在我的面前,像死尸一样,硬邦邦,活像一根柱子;又瞧你那贼眼,眼睛溜得四处转,还不就是伺机偷窃我的财富。我根本不需要有一个小偷、一个坏人时刻跟踪我,凡是我所作所为,明眼人都看在眼里,你不就是看中我的财富,东瞧瞧西看看,伺机寻找偷什么样的东西”。从这句话中就能够完全地体现出阿巴贡是个怎样的人,“死尸”、“硬邦邦”的可看出他是个牙尖嘴利的人,看任何人都是他的死敌,偷窃他钱财的小偷,同时也是个口是心非的人。“我根本不需要有一个小偷、一个坏人时刻跟踪我”,他很害怕他人家中走动,心中怯怕第二者知道他拥有的大量的财富,总是在自欺欺人地欺骗他人自己有多么的穷,但在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只是他不知道别人都知道而已,总沉浸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不能自拔。作者用喜剧性的剧情让观众不禁发笑,但笑的背后令人产生深刻的思考,资产阶级敛财的疯狂,人性的弱点等,作者无不通过吝啬鬼阿巴贡的行为表现出来。
四、《吝啬鬼》中,作者体现着民本的思想,作者并未对剧中的小人加一控制,顺其自然地发展,从而与阿巴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剧中“阿剑”的机灵、勇敢,雅克师傅的忠心为主、诚实,都与阿巴贡做作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吝啬鬼》这部剧作中,莫里哀运用喜剧手法是讽刺,正如鲁迅所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莫里哀喜欢将社会上无价值的丑陋邪恶的东西展现给世人看,使人们在贬斥、否定丑陋之中获得审美的精神愉悦。莫里哀曾说过:“喜剧的责任既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最尖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绘他们的过失更见效的了。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致命打击。”由此可见,他强调了喜剧不仅具有惩恶扬善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喜剧能对社会恶习具有很好的讽刺作用,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总之,莫里哀的《吝啬鬼》的讽刺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特色的天地,运用戏剧的喜剧性艺术的讽刺对阿巴贡吝啬的行为、心理、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剖析了当时社会的丑陋面貌,警醒人们对社会恶现象的鞭笞,达到除恶扬善的效果。
⑵ 《吝啬鬼》主要讲了什么
《吝啬鬼》是法国作家莫里哀的散文体喜剧,共5幕作品,写于1668年。高利贷者阿尔巴贡悭吝刻薄、嗜钱如命,他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给半百的老头,自己却打算不花钱地娶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这姑娘碰巧是他儿子克莱昂特的情人玛丽雅娜。克莱昂特为了帮助玛丽雅娜,偷走了阿尔巴贡埋在花园里的一万金币,阿尔巴贡发现后气急败坏,痛不欲生。追赃追到管家法赖尔身上,却追出这个管家和他女儿是一对情人。克莱昂特表示,要是阿尔巴贡同意自己的婚事,就把一万金币还给他。
正在这时,昂塞耳默应约前来签订与阿尔巴贡女儿的婚约,原来他是法赖尔和玛丽雅娜的父亲,他表示愿意拿出一切结婚费用,这才使阿尔巴贡点头应允两对年轻人成为眷属。
《吝啬鬼》成功地刻画了资产者贪婪吝啬的丑恶本质。和达尔杜弗一样,阿尔巴贡也成为法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典型形象之一。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初期,——而每个资本主义的暴发户都个别地经过这个历史阶段,——致富欲和贪欲作为绝对的欲望占统治地位。”
阿尔巴贡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处于发展初期的资产者的特征:贪婪与悭吝在他身上是以绝对情欲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他克扣子女的花费,吞没了他们所继承的母亲的遗产,逼得他们“到处举债”。他出嫁女儿看中的是男方“不要嫁妆”,认为这就是“美貌、青春、门第、名声、智慧和正直”,他请客时让仆人设法用8个人的饭菜款待10个人,他不但不肯负担儿女的结婚费用,还要亲家给他做一身参加婚礼的礼服,“总之,他爱钱比爱名声、荣誉和道德全厉害多了。他一见人伸手,就浑身抽搐。这等于打中他的要害,刺穿他的心,挖掉他的五脏”。他的厨师兼马车夫叙述的一些揶揄他的逸闻有的确是事实,例如说他夜里偷喂马的荞麦结果挨了一顿痛打。
作者通过这些描绘,写出了吝啬的性格同贪得无厌地攫取财富的冲动之间的孪生关系,这就象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一样。最精彩的一幕是阿尔巴贡发现被盗之后心理状态的描画:
“捉贼!捉贼!捉凶手!捉杀人犯!王法,有眼的上天!我完啦,叫人暗杀啦,叫人抹了脖子啦,叫人把我的钱偷了去啦。……我可怜的钱,我的好朋友……既然你被抢走了,我也就没有了依靠,没有了安慰,没有了欢乐。我是什么都完啦,……我再也无能为力啦,我在咽气,我死啦,我叫人埋啦……我要告状,拷问全家大小:女佣人,男佣人,儿子,女儿,还有我自己。这儿聚了许多人!我随便看谁一眼,谁就可疑,全象偷我的钱的贼。……我找不到我的钱呀,跟着就把自己吊死。”
这真是“爱钱如命”4个字的生动写照。
莫里哀的观察比前人更深刻的地方还在于他指出了这个资产者身上存在着“积累欲和享受欲之间的浮士德式的冲突”。他虽然已过花甲之年,却仍然沉迷于女色之中。他的哲学是既要满足肉欲要求,又要尽量少花钱。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他宁可选择后者。
在这个剧本里,高利贷者的心理特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他一心考虑的是如何把尽量多的钱拿去放债,看到儿子的打扮,马上就和放债联系起来,认为这身打扮足够拿去放一大笔债;提到赔钱,他马上就说可以拿赌赢的钱去放大利;他计算起利息来,迅速精确,一分一毫不差,完全是个老手;他放债的手段狡黠而毒辣,诡称什么自己手边无款,只得以二分利向别人借入,结果要二分五厘利息,这还不算,另有一部分现款,要以一大堆“破铜烂铁”的实物来顶替,因他知道借款人十万火急,势在必借。他儿子痛斥他是“杀人不见血的凶手”,“放印子钱,非法致富”。高利贷者的面目在这里可以说是被揭露无余。
《吝啬鬼》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剧中阿尔巴贡的形象,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有助于人们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者的活动方式和阶级本质。
但是这个喜剧的结局是不合情理而又落于俗套的。阿尔巴贡的形象在前4幕不仅生动,而且有发展,到第五幕便停滞不前。
作者企图以巧合的手段构成喜剧的结尾,结果违反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无论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来看,这都是败笔。
⑶ 请问中的那个法国喜剧影星叫什么名字以及他的一些代表作
分类: 娱乐休闲 >> 电影
问题描述:
就是演那个小老头的,他还拍过些什么片子,他的一些介绍越详细越好~
解析:
中文姓名:路易·德·菲奈斯
英文姓名:Louis De Funès
昵 称:Fufu (菲菲)
国 籍:法国
生 日:1914年7月31日
出生地:Courbevoie, Hauts-de-Seine, ?le-de-France, France
星 座:狮子座
职 业:导演,演员,剧作家
成 名 作:《穿越巴黎》
代 表 作: 《虎口脱险》
妻 子: 戈尔曼·艾洛蒂(1936-1942)
逝世于1983年1月27日
逝世细节:Nantes, Loire-Atlantique, France. (heart attack)
其他名:Louis De Funes / De Funès / de Funès
那个秃头吝啬的可爱小老头
--------Louis de Funès 路亩渣数易·德·菲耐斯
一
1914年7月31日,路易·德·菲奈斯(Louis De Funès)生于一个西班牙裔中产阶级家庭。菲奈斯出生时,戏剧家莫里哀逝世271年,电影之父路易斯·卢米埃尔50岁,列宁44岁,卓别林和希特勒都是25岁,希区柯克15岁,法国喜剧演员让·迦本和塔蒂分别只有10岁和6岁,奥地利的费迪南大公刚刚被刺,而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领袖戈达尔和特吕弗都还没有出生。
菲奈斯成长在欧洲历史上最干燥、惶恐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二战结束时,菲奈斯已到而立之年。在这期间,菲奈斯想在戏剧上有所发展,但他没能在动荡的岁月找到合适的起点。而是在皮货店里捡别针,照相馆里当小工,最讨厌数字的他还当过会计。1936年,戈尔曼·艾洛蒂(Germaine Elodie)嫁给了在巴黎一间又一间酒吧跑来跑去弹钢琴的菲奈斯,这是一场历经6年的失败的婚姻。酒吧的生活虽然苦,至少在饿的时候可以吃饭店剩下来的东西,爵士乐自由轻松的风格排遣掉了弥漫在被占领的巴黎夜空中的阴云。
离婚之后,菲奈斯在朋友的劝说之下决定演戏。他用一幕莫里哀的戏剧通过了当时著名的雷米·西蒙的表演学校的考试。菲奈斯没有钱支付学费,雷米找他谈了一次话,允许他免费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达尼埃尔·格兰(Daniel Gélin),这个演艺成绩平平的演员最早介绍菲奈斯出演了第一部电影《巴比松的诱惑》,从此他开始了10年跑龙套和小角色的生涯。
如果说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烦恼的婚姻以及在追求戏剧和音乐的道路上怀才不遇,算是人生必修课,那么,与菲奈斯同时代涌现的杰出电影人之多,风格之多样,发展之迅速则显得难以预料了。菲奈斯的年代是法国电影界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年代。与菲奈斯迅首同龄两位著名的喜剧明星让·迦本和塔蒂都比他成明早,迦本曾经在40年代因成功地扮演了法国著名侦探小说家西默农笔下的“法国版福尔摩斯”梅格雷探长而成名,塔蒂则因他轻松滑稽的生活轻喜剧而成为法国人心中的偶像,还有菲奈斯最崇拜的喜剧明星费南代尔(Fernandel),加上当时年轻有为喜剧新秀安德烈·布尔维尔(André
Bourvil),50年代成了法国电影院里笑声最多的年代。60年代初,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运动“新浪潮”涌起一批法国新导演,戈达尔,雷诺阿,特吕弗和 *** ,这是一批才华横溢的电影天才,在菲奈斯演艺生涯最重要的时期,他们都拿出了自己在电影史上叫得响的代表作,法国电影也因而进入了继“默片时代”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而新浪潮运动倡导的严肃、简约和写实的电影风格,恰恰与菲奈斯的夸张讽刺喜剧格格不入。
无论怎么看,这样一个时代,对一个脑袋已经谢顶的靠跑龙套出身的喜剧演员来说,都是生不逢时梁山的,但菲奈斯用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喜剧天赋在这样的时代脱颖而出。1965年,菲奈斯与导演乌里和同伴布尔维尔合作的《虎口脱险》,在法国新浪潮电影沉重的现实主题与左岸派晦涩模糊的影像中灼灼而立,成为历史上最好看、最受观众欢迎的战争喜剧,影片中那个自私尖酸的指挥家和老实愚笨的油漆匠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以计数的笑声。
二
从影40年的菲奈斯,因为跑过太多龙套以致于无法统计他到底演过多少部电影,在第一部电影中他演一个天堂的看门人,接着是酒吧服务生,银行职员……,他在成名前60多部电影中演了无数令人难忘的配角,最终他在最辉煌的六七十年代以一种“激进的讽刺”风格弥补了喜剧青黄不接的电影空白,塑造了一系列“费奈斯式人物谱”。
芳托马斯是法国最有名的江洋大盗,他在电影中的出镜率比“法国版福尔摩斯”梅格雷探长都高,默片时代著名导演路易·菲亚德(Louis Feuillade)在1913到1914年间,用5部电影讲述了记者方道尔(Fandor)和警察局长吉弗(Juve)共同追捕大盗芳托马斯的故事。在影片中,芳托马斯是一个善于乔装改扮残忍狡猾的罪犯,从事暗杀、诈骗和抢劫,警官吉弗(Juve)则是芳托马斯的克星,他冷静,足智多谋,几次将芳托马斯送进监狱。后来有很多人先后翻拍芳托马斯故事,但都不成功。直到导演安德烈·胡奈贝尔(André Hunebelle)决定让菲奈斯出演警官吉弗,芳托马斯的故事甩掉了“惊悚现实主义”的陈旧路数,重新给这个传奇故事点燃了爆笑的喜剧气息。“菲奈斯版本”的芳托马斯故事里,他把吉弗演成了一个自负刁蛮的小老头,使他比传说的更生活化,更具有现实的讽刺意义,这个愿意打口哨招呼下属,丝毫不具备当警察的身体素质的局长,对芳托马斯憎恨不已,却总成为芳托马斯耍来耍去的活宝。
与芳托马斯中那个傻里傻气的警官相比,菲奈斯在“警察系列”电影中塑造的那个阴奉阳违、鬼头鬼脑的警察局副局长路德维克就更加自私怪戾,这是一套先后拍摄了6部的法国喜剧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喜剧:《圣特罗佩的警察》、《警察在纽约》、《警察结婚记》、《散步的警察》、《警察与外星人》和《警察与女警察》,这一群法国富翁度假别墅最多的小城圣特罗佩的围绕在菲奈斯的身边不折不扣的鸵鸟警察,他们彼此吹吹拍拍,在各种奇遇中笑料百出,遇事相互推卸责任,领功封赏却争先恐后,经常纠缠在一些与破案无关的小事上逞口舌之能。似乎从此打下了一个“搞笑警察”的模子,一直到德斯利·尼尔森的美国“白头神探”和后来的“的士速逮三部曲”。
如果没有《虎口脱险》如此风光的国际声誉,菲奈斯本人最喜欢的电影《雅各布教士历险记》则是他名至实归的代表作,使菲奈斯的演艺生涯达到了个 *** ,上座率高达到7百万。据说乌里在拍摄时经常因为笑得太厉害,致使摄影机剧烈抖动不得不重拍。影片讲述菲奈斯的女儿即将嫁给将军的儿子,他无意间卷入了一场“政治阴谋”,同时一个著名的犹太教士来法国参加宗教活动,结果从机场开始,警察、 *** 、年轻的总统、知名教士和菲奈斯女儿的婚礼就搅在了一起,该剧剧情紧凑,线索复杂,笑料百出,人物众多且性格鲜明,不仅有许多的菲奈斯的拿手好戏,还紧扣当时法国社会重要的宗教分歧和种族主义,给以往菲奈斯夸张喜剧注入了浪漫的温馨。至今剧中在口香糖加工厂那段戏仍然是许多喜剧效仿的经典桥段。
菲奈斯还演过用一根小棒指挥芭蕾 *** 演员的指挥家(《指挥家》),对雇员吝啬粗暴却对客人百般谄媚的饭店老板(《总统失踪记》),嫌贫爱富阻止女儿自由恋爱的大资本家(《奥斯卡》)和西班牙国王的贪婪使臣(《疯狂的贵族》),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自导自演了梦寐以求的莫里哀名剧《吝啬鬼》,塑造了法国电影史上唯一的阿拉贡。
三
今天的喜剧已经容纳了很多表演之外的因素,比如戏仿,特效和漫画,菲奈斯喜剧中虽然也有悬疑情节和动作场景做陪衬,但主要还还是在于演员的表演。他把舞台戏剧的喜剧手段搬上了银幕:夸张的手势,各种身体语言和声音语言的运用以及对白的表情化。
与过去那些喜剧演员的重要区别在于,他成功地表现了喜剧中被讽刺的对象,并使一群可气、可恨的人物成为喜剧主角,抓住了这些人的本质特征挖掘了人性的可笑之处,因而他的讽刺是激进的,从市侩到名人,从小气鬼到大资本家,从知识分子到小丈夫,人最卑微的品质套上了菲奈斯的外套竟然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哈哈镜效果,人们在看到那些自私、蛮横、骄傲、独断和格格不入的角色而反思日常生活,他的表演后来变成了巴黎一些戏剧学校入学考试的一道测试题。
菲奈斯平时非常谦逊,也经常在反思自己的表演方向和喜剧风格,他说:“在刚开始时,从未,我从不敢相信我能如此挑剔的观众笑了这么多年。我问我自己还能继续让人开心多长时间。它让我害怕,就像脑袋上悬了一把剑。我读过和听过一些关于我的东西,我知道我不能永远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只有走得更远。”
当他刚刚导演过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后,1983年1月27日,他因心脏病发逝世,他给这个世界带来太多太多的欢乐了,以致于上帝不舍得让这个善良人在离去之前承受太多痛苦。斯人一去20载,我们却还对着屏幕愣愣地以为他仍活着。今年1月各大杂志的封面以及书店电影专架上都刊登这个人的笑脸,算是对一种永恒笑声的纪念,从法国国庆之夜开始,每周六在法国电视6台轮回播放菲奈斯电影,我们发现与菲奈斯同活跃银屏上的还有别的知名喜剧演员,布尔维尔,考吕什,他们也同样的优秀,但是被菲奈斯的笑脸给淹没了,菲奈斯制造了一个时代。
Louis de Funès 路易·德·菲耐斯
性别:男
生于1914年7月31日
出生地:Courbevoie, Hauts-de-Seine, Île-de-France, France
逝世于1983年1月27日
逝世细节:Nantes, Loire-Atlantique, France. (heart attack)
其他名:Louis De Funes / De Funès / de Funès
1. 老爸的烦恼 Gendarme et les gendarmettes, Le (1982)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2. 天外来客 Soupe aux choux, La (1981) Claude Ratinier (Le Glaude)
3. 吝啬鬼 Avare, L' (1980) Harpagon
4. 警察智斗外星人 Gendarme et les extra-terrestres, Le (1979)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5. 夫妻市长 Zizanie, La (1978) Guillaume Daubray-Lacaze
6. 美食家 Aile ou la cuisse, L' (1976) Charles Duchemin
7. 真假大法师 Aventures de Rabbi Jacob, Les (1973) Victor Pivert/Rabbi Jacob
8. 疯狂的贵族 Folie des grandeurs, La (1971) Don Salluste de Bazan
9. 落在树梢 Sur un arbre perché (1971) Henri Roubier
10. 退休警察 Gendarme en balade, Le (1970)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11. 宪兵情缘 Gendarme se marie, Le (1968) Mare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12. 名画追踪 Tatoué, Le (1968) Félicien Mézeray
13. Fantômas contre Scotland Yard (1967) Le missaire Juve
14. 奥斯卡 Oscar (1967) Bertrand Barnier
15. 小泳者 Petit gneur, Le (1967) Louis-Philippe Fourchaume
16. 虎口脱险 Grande vadrouille, La (1966) Stanislas LeFort
17. 暗渡陈仓 Corniaud, Le (1965) Leopold Saroyan
18. Fantômas se déchaîne (1965) Commissaire Juve
19. 警察在纽约 Gendarme à New York, Le (1965)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20. 芳托马斯 Fantômas (1964) Commissaire Juve
21. 圣特鲁佩斯的警察 Gendarme de St. Tropez, Le (1964)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22. Carambolages (1963) Norbert Charolais
23. 直捣黄龙府 Faites sauter la banque! (1963) Victor Garnier
24. 关关雎鸠 Pouic-Pouic (1963) Léonard Monestier
25. 恶魔的十个指挥 Diable et les dix mandements, Le (1962) Vaillant (episode "Bien d'autrui ne prendras")
26. Capitaine Fracasse, Le (1961) Scapin
27. 穿越巴黎 Traversée de Paris, La (1956) Jambier, l'épicier
28. 羊有五条腿 Mouton à cinq pattes, Le (1954) Pilate
29. 玛尔戈王后 Reine Margot, La (1954) René (uncredited)
30. 罗威莱将军 Sept péchés capitaux, Les (1952) Martin Gaston, le Français (segment "Paresse, La/Sloth")
31. Boniface somnambule (1951) Anatole, le mari soupçonneux
32. 没有留下地址 Sans laisser d'adresse (1951) Un futur papa (as De Funès)
33. 幸福的设计 Antoine et Antoite (1947) Un garçon épicier/Un invité à la noce (uncredited)
路易斯.德.费耐斯小传:
bbs.suk/dispbbs?boardID=53&ID=51393&page=1
永远的《虎口脱险》 永远的路易·德·费内斯
gb.chinabroadcast/7383/2005/03/30/110@497767
去年,正值法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路易·德·费内斯去世22周年之际,他的两个儿子合作出书,向人们讲述自己父亲的故事。
最可爱的法国小老头 永远的《鸳鸯茶》
据俄罗斯新闻网3月29日报道,路易·德·费内斯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著名的喜剧明星,他因主演以二战为背景的喜剧片《虎口脱险》而被观众所熟知。说到这部影片,每个看过的人都能立刻回忆起这个可爱的法国小老头,以及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歇斯底里、在土耳其浴室里唱《鸳鸯茶》等等让人过目不忘经典的镜头和搞笑的台词。他的喜剧天赋和在影片中精湛的表演使得《虎口脱险》曾在法国创下票房收入过亿的记录,并使他本人也成为公认的法国头号喜剧演员。
1973年的电影《雅各布教士历险记》,费内斯本人最满意的作品。
在自己儿子们的眼里,路易·德·费内斯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的两个儿子帕特里克姆和奥利维耶在合作的回忆录《孩子们,不要讲我太多》中详细地讲述了生活中的路易·德·费内斯,以及发生在他身上许多好笑又怪诞的事情。
书中详尽地讲述了这位法国传奇式的喜剧大师表演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了内容更加充实、可信,帕特里克姆和奥利维耶特地请自己的母亲、演员扎娜参加回忆录的创作工作。现在,法国的各大书店里都摆上了这本名叫《孩子们,不要讲我太多》的书。
对自己的孩子们来说,父亲不仅在电影和舞台上扮演着搞怪的角色,生活中的他,同样表现得不同寻常。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路易·德·费内斯平时在自家的院子里散步时,都不忘在腰间别一把装好子弹的手枪,每每如此,从不例外。
1964年,《圣特罗佩的警察》,第一部也是最好的“警察系列”电影,该系列前后共拍摄了6部。
书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讲的是在儿子们眼里,父亲其实是个"小心眼又记仇"的人,他曾经拒绝当时美国著名的电影明星格雷斯·凯利邀请他,参加慈善演出。而那次演出的酬金是相当高的。事后,帕特里克姆和奥利维耶才知道父亲拒绝邀请的原因。原来,有一次格雷斯·凯利正巧经过费内斯正在排戏的现场,却没有和费内斯打招呼就离开了,为此,费内斯一直耿耿于怀,就借演出事件为格雷斯·凯利对自己的不"恭敬"小小出了口气。
演出时的费内斯还有个怪癖,就是同自己合作的工作人员一定是固定的,从导演到摄影师,甚至是普通负责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能轻易更换。因此,观众经常在他出演的电影中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
丰富的生活经历 生动的喜剧表演
1946年,《巴比松的诱惑》,菲奈斯的第一部电影。
费内斯生于1914年,年轻时干过手工匠、会计之类的工作,这段生活为他后来的表演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舞台剧中担任喜剧配角,又为他磨练演技创造了机会。
虽然从1945年他就已涉足影坛,但一直演配角,直到1957年他43岁时,才成为主角,这时他已经是那个"法国小老头"的模样了。在他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时代的人物,但人物性格却始终如一。他通过夸张的形体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刻画出了法国市民阶层的典型性格:善良热情却又自私多疑、精明能干却又狡猾多变。
费内斯表演过的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角色便是《虎口脱险》中的指挥家,那个矮小暴躁、小眼睛大嘴巴的秃顶法国小老头,即便是穿起宽大的德国军装、戴上盖到眼
《虎口脱险》
睛的钢盔,也还是那副模样。《虎口脱险》在我国公映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了。多年来观众通过电视一遍遍重温这部佳作,其中很多精彩的对白直到现在还会时时在耳边响起。
除了《虎口脱险》部片子外,费内斯还有几部电影曾在我国公映:在《总统失踪记》中他扮演寻找总统的餐厅老板,在《欢喜冤家I》中他扮演唯利是图的工厂主;而在《好汉还是孬种II》中他扮演的美食家,在该片末尾时失去了味觉,仅能靠眼睛来品评一杯酒,表演时费内斯表情严肃,目光炯炯地盯住杯中酒,滔滔不绝地说出酒的质量、产地,脸上不时闪过一丝滑稽的自负,绝好地展现了他的表演功力。
他的名作还有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拍摄的警察系列片,从第1集《圣·特鲁佩斯的警察》到最后的《警察与女兵》共拍了6集。圣·特鲁佩斯本来就是法国的旅游区,被当作片中外景的那个警察局因此成了新的旅游景点。(国际在线独家资讯 白羽)
⑷ 求法国电影吝啬鬼.................什么都行,能下就行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
该片讲述了人尽皆知的吝啬鬼阿巴贡总想做发财的美梦,在干涉一双儿女的感情过程中发生的可笑故事。
⑸ 法国电影吝啬鬼2016女儿就是男主他女儿叫什么不是电影里的名字是现实的名字
不知道,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你可以再去看一遍,最后不是都有演员的名字吧
⑹ 请问有谁能详细介绍一下路易.德奈德菲斯
1914年7月31日,菲奈斯生于一个西班牙裔中产阶级家庭。菲奈斯出生时,戏剧家莫里哀逝世271年,电影之父路易斯.卢米埃尔50岁,列宁44岁,卓别林和希特勒都是25岁,希区柯克15岁,法国喜剧演员让.迦本和塔蒂分别只有10岁和6岁,奥地利的费迪南大公刚刚被刺,而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领袖戈达尔和特吕弗都还没有出生。
菲奈斯成长在欧洲历史上最干燥、惶恐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二战结束时,菲奈斯已到而立之年。在这期间,菲奈斯想在戏剧上有所发展,但他没能在动荡的岁月找到合适的起点。而是在皮货店里捡别针,照相馆里当小工,最讨厌数字的他还当过会计。1936年,戈尔曼.艾洛蒂(Germaine Elodie)嫁给了在巴黎一间又一间酒吧跑来跑去弹钢琴的菲奈斯,这是一场历经6年的失败的婚姻。酒吧的生活虽然苦,至少在饿的时候可以吃饭店剩下来的东西,爵士乐自由轻松的风格排遣掉了弥漫在被占领的巴黎夜空中的阴云。
离婚之后,菲奈斯在朋友的劝说之下决定演戏。他用一幕莫里哀的戏剧通过了当时著名的雷米.西蒙的表演学校的考试。菲奈斯没有钱支付学费,雷米找他谈了一次话,允许他免费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达尼埃尔.格兰(Daniel Gélin),这个演艺成绩平平的演员最早介绍菲奈斯出演了第一部电影《巴比松的诱惑》,从此他开始了10年跑龙套和小角色的生涯。
如果说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烦恼的婚姻以及在追求戏剧和音乐的道路上怀才不遇,算是人生必修课,那么,与菲奈斯同时代涌现的杰出电影人之多,风格之多样,发展之迅速则显得难以预料了。
菲奈斯的年代是法国电影界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年代。与菲奈斯同龄两位著名的喜剧明星让.迦本和塔蒂都比他成明早,迦本曾经在40年代因成功地扮演了法国著名侦探小说家西默农笔下的“法国版福尔摩斯”梅格雷探长而成名,塔蒂则因他轻松滑稽的生活轻喜剧而成为法国人心中的偶像,还有菲奈斯最崇拜的喜剧明星费南代尔(Fernandel),加上当时年轻有为喜剧新秀安德烈.布尔维尔(André Bourvil),50年代成了法国电影院里笑声最多的年代。
60年代初,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运动“新浪潮”涌起一批法国新导演,戈达尔,雷诺阿,特吕弗和马勒,这是一批才华横溢的电影天才,在菲奈斯演艺生涯最重要的时期,他们都拿出了自己在电影史上叫得响的代表作,法国电影也因而进入了继“默片时代”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而新浪潮运动倡导的严肃、简约和写实的电影风格,恰恰与菲奈斯的夸张讽刺喜剧格格不入。
无论怎么看,这样一个时代,对一个脑袋已经谢顶的靠跑龙套出身的喜剧演员来说,都是生不逢时的,但菲奈斯用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喜剧天赋在这样的时代脱颖而出。1965年,菲奈斯与导演乌里和同伴布尔维尔合作的《虎口脱险》,在法国新浪潮电影沉重的现实主题与左岸派晦涩模糊的影像中灼灼而立,成为历史上最好看、最受观众欢迎的战争喜剧,影片中那个自私尖酸的指挥家和老实愚笨的油漆匠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以计数的笑声。
二
从影40年的菲奈斯,因为跑过太多龙套以致于无法统计他到底演过多少部电影,在第一部电影中他演一个天堂的看门人,接着是酒吧服务生,银行职员……,他在成名前60多部电影中演了无数令人难忘的配角,最终他在最辉煌的六七十年代以一种“激进的讽刺”风格弥补了喜剧青黄不接的电影空白,塑造了一系列“费奈斯式人物谱”。
芳托马斯是法国最有名的江洋大盗,他在电影中的出镜率比“法国版福尔摩斯”梅格雷探长都高,默片时代著名导演路易.菲亚德(Louis Feuillade)在1913到1914年间,用5部电影讲述了记者方道尔(Fandor)和警察局长吉弗(Juve)共同追捕大盗芳托马斯的故事。在影片中,芳托马斯是一个善于乔装改扮残忍狡猾的罪犯,从事暗杀、诈骗和抢劫,警官吉弗(Juve)则是芳托马斯的克星,他冷静,足智多谋,几次将芳托马斯送进监狱。后来有很多人先后翻拍芳托马斯故事 ,但都不成功。直到导演安德烈.胡奈贝尔(André Hunebelle)决定让菲奈斯出演警官吉弗,芳托马斯的故事甩掉了“惊悚现实主义”的陈旧路数,重新给这个传奇故事点燃了爆笑的喜剧气息。“菲奈斯版本”的芳托马斯故事里,他把吉弗演成了一个自负刁蛮的小老头,使他比传说的更生活化,更具有现实的讽刺意义,这个愿意打口哨招呼下属,丝毫不具备当警察的身体素质的局长,对芳托马斯憎恨不已,却总成为芳托马斯耍来耍去的活宝。
与芳托马斯中那个傻里傻气的警官相比,菲奈斯在“警察系列”电影中塑造的那个阴奉阳违、鬼头鬼脑的警察局副局长路德维克就更加自私怪戾,这是一套先后拍摄了6部的法国喜剧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喜剧:《圣特罗佩的警察》、《警察在纽约》、《警察结婚记》、《退休的警察》、《警察与外星人》和《警察与女警察》,这一群法国富翁度假别墅最多的小城圣特罗佩的围绕在菲奈斯的身边不折不扣的鸵鸟警察,他们彼此吹吹拍拍,在各种奇遇中笑料百出,遇事相互推卸责任,领功封赏却争先恐后,经常纠缠在一些与破案无关的小事上逞口舌之能。似乎从此打下了一个“搞笑警察”的模子,一直到德斯利.尼尔森的美国“白头神探”和后来的“的士速逮三部曲”。
如果没有《虎口脱险》如此风光的国际声誉,菲奈斯本人最喜欢的电影《雅各布教士历险记》则是他名至实归的代表作,使菲奈斯的演艺生涯达到了个高潮,上座率高达到7百万。据说乌里在拍摄时经常因为笑得太厉害,致使摄影机剧烈抖动不得不重拍。影片讲述菲奈斯的女儿即将嫁给将军的儿子,他无意间卷入了一场“政治阴谋”,同时一个著名的犹太教士来法国参加宗教活动,结果从机场开始,警察、恐怖份子、年轻的总统、知名教士和菲奈斯女儿的婚礼就搅在了一起,该剧剧情紧凑,线索复杂,笑料百出,人物众多且性格鲜明,不仅有许多的菲奈斯的拿手好戏,还紧扣当时法国社会重要的宗教分歧和种族主义,给以往菲奈斯夸张喜剧注入了浪漫的温馨。至今剧中在口香糖加工厂那段戏仍然是许多喜剧效仿的经典桥段。
菲奈斯还演过用一根小棒指挥芭蕾舞女演员的指挥家(《指挥家》),对雇员吝啬粗暴却对客人百般谄媚的饭店老板(《总统失踪记》),嫌贫爱富阻止女儿自由恋爱的大资本家(《奥斯卡》)和西班牙国王的贪婪使臣(《疯狂的贵族》),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自导自演了梦寐以求的莫里哀名剧《吝啬鬼》,塑造了法国电影史上唯一的阿拉贡。
三
今天的喜剧已经容纳了很多表演之外的因素,比如戏仿,特效和漫画,菲奈斯喜剧中虽然也有悬疑情节和动作场景做陪衬,但主要还还是在于演员的表演。他把舞台戏剧的喜剧手段搬上了银幕:夸张的手势,各种身体语言和声音语言的运用以及对白的表情化。
与过去那些喜剧演员的重要区别在于,他成功地表现了喜剧中被讽刺的对象,并使一群可气、可恨的人物成为喜剧主角,抓住了这些人的本质特征挖掘了人性的可笑之处,因而他的讽刺是激进的,从市侩到名人,从小气鬼到大资本家,从知识分子到小丈夫,人最卑微的品质套上了菲奈斯的外套竟然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哈哈镜效果.
菲奈斯平时非常谦逊,也经常在反思自己的表演方向和喜剧风格,他说:“在刚开始时,从未,我从不敢相信我能如此挑剔的观众笑了这么多年。我问我自己还能继续让人开心多长时间。它让我害怕,就像脑袋上悬了一把剑。我读过和听过一些关于我的东西,我知道我不能永远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只有走得更远。”
当他刚刚导演过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后,1983年1月27日,他因心脏病发逝世,他给这个世界带来太多太多的欢乐了,以致于上帝不舍得让这个善良人在离去之前承受太多痛苦。我们发现与菲奈斯同活跃银屏上的还有别的知名喜剧演员,布尔维尔,考吕什,他们也同样的优秀,但是被菲奈斯的笑脸给淹没了,菲奈斯制造了一个时代。
⑺ 《吝啬鬼》是谁的作品
【评价】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敢模仿他。
——歌德
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
——法兰西戏剧院
【简介】莫里哀(Moliere),(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莫里哀是他的艺名。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他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曾享受贵族教育,但不久就宣布放弃世袭权力,从事戏剧事业。他创立“光耀剧团”,惨淡经营,曾因负债而被指控入狱。后来,他不顾当时蔑视演戏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反对,毅然离家出走,在外飘流了十多年。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编写演出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喜剧。最后,莫里哀作为剧团的领导人重返巴黎,此后,他一直在巴黎进行创作演出。
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僧侣,无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学的“才子”,还有靠剥削起家而力图“风雅”的资产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贷者……他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但他还没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队伍,因此他笔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讽者的仆人、佃户、工匠,这些人总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对方当场现形,让剥削者在观众的哭声中受到批判。
1659年,莫里哀创作《可哭的女才子》,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因而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但莫里哀并未被吓倒,连续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因宣扬新思想,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而被指责为“淫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奋起还击,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1664年,莫里哀写成杰作《伪君子》,1668年,他又创作了另一部力作《吝啬鬼》。
莫里哀是位喜剧大师,但是他的死却是一场悲剧。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不得不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没病找病》最后一幕以后,莫里哀咯血倒下,当晚就逝世了,终年51岁。由于教会的阻挠,他的葬礼冷冷清清。
莫里哀给后人留下了近三十部喜剧,我国曾翻译出版的作品有二十多种。莫里哀不仅是位杰出的剧作家、出色的导演,还是一位造诣极高的演员,他以整个生命推动了戏剧的前进,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是法国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文学,以及欧洲文艺复兴(La Renaissance)运动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