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苦月亮”到底讲的啥啊
安坏的虐恋,这种毁人不倦的变态关系让这个世界比想象的可怕!!的。。多!!
不要轻易陷入这样一种关系!毁灭式的爱情
和一段 业力很差的关系相比,
我们更需要一个出色的心理医生!!!啊啊啊啊啊!
② 谁能告诉我电影《格蕾丝》表达的是什么
《格蕾丝》:畸形病态的母爱,那一朵优雅的血之花 1. 影片用干净泛白的画面,缓慢的叙述节奏向人们娓娓道来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母爱的美好,母爱的贪婪,当母爱成为溺爱,当爱泛滥成灾,当爱成为自私的占有和可怕的臆想时…… 是关于几个女人的故事,一个怀孕八月却因意外事故最终导致胎死腹中的年轻妻子,一个深爱着一个女人的lesbian助产师,一个爱子英年早逝的中年女人,最后,是一个其实已经死亡却被母爱的幻想“拯救”的嗜血女婴…… 就这样,女人的一生注定逃脱不了与血牵绊的宿命,初潮、初夜和生产,所有的疼痛和蜕变皆以血液的流出所实现……最终,当猩红的血液缓缓在影片干净的画面上肆意流淌,恍若一朵朵血之花的华丽绽放,散发着腥味和诡吊肮脏的美艳。 2. 这应该是今年,我看到的最特别的恐怖电影。影片的整体色调和人物的性格形象塑造都透露出了冰冷的气息。是的,这部影片真的让人觉得冷漠难以接近,却又是如此的迷人,有一种即使冰冷依然想去触摸的冲动。异质流的影像风格和叙述手法,让影片透露出神秘而又优雅的气息,婉如故事中女婴的名字,Grace,亦是优雅高雅之意。的确,影片一部拥有优雅气质的恐怖电影。 故事算是简单,一个怀孕八月的年轻妻子,在一次与丈夫外出检查身体回家的路上,不小心遭遇了车祸,丈夫死去了,腹中的胎儿也死去了,只留下了女人自己。可是女人坚持要生下死胎。女人其实是一个lesbian,她曾经的恋人正是她此番生产选择的女助产师,这个女助产师一直深爱着女人,只是因为女人结婚而分手。另一方面,女人丈夫的母亲,是一位对待事物和人都斤斤计较的女法官,她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怎料儿子却死于车祸,无法接受事实的中年女人每天活在对儿子的思念中,不能自拔,甚至到了疯狂想要私自占有儿子的孩子的地步,当然她并不知道其实孩子早就在出世之后死亡了。就这样,这几个女人纠葛在一起,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关于女女爱的故事。 影片大抵是拍给女人看的,所以故事中的女人们各个都神经兮兮纠结过渡甚至是到了癫狂的地步,影片对女性心理的剖析,尤其是成为母亲的女性心理的剖析算的上很深入,关于母爱的溺爱导致的占有欲,那样的母爱在影片故事中成为最让人害怕的主角。 我想,对于从来没有体验过生产和哺乳喂养婴儿的男人们来说,影片未免显得太过于神经兮兮的了。所以,我坚持认为女性观众可能更能够接受影片的故事和人物,而男性观众多半会觉得很扯谈。 当然,别忽视了导演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男导演,在说好了一个恐怖故事的基础上,他非常精准地拿捏到了女性心理的细枝末节的特点,并加以放大用影像语言表达出来。
麻烦采纳,谢谢!
③ 女法官意外怀孕查录像才发现男人是个贼是什么电影名字
你好,这部电影叫《九月怀胎》,由艾尔伯特·杜邦迪执导,艾尔伯特·杜邦迪、桑德琳娜·基贝兰主演的喜剧类电影。
图片在影片20分45秒左右:
④ 《婚姻与爱情》一部法国电影,cctv6放过的,我想知道哪有免费下载的。
即《爱与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如今坐在法官面前的青年夫妇皮埃尔和玛丽昂不得不相信这一点。当年婚礼上的甜蜜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但现在,他们要做的却是离婚。在法官的询问下,玛丽昂的记忆慢慢穿越时空,回到从前。
蜜月后,皮埃尔和玛丽昂暂时住在巴黎父母家,过起柴米油盐的家居生活,浪漫情调大大降低。为了能尽快拥有自己的房子,玛丽昂通过努力找到了工作,但丈夫同时被一家出名的动画公司雇用,她不得不辞掉工作随丈夫到另一个城市生活。玛丽昂的怀孕,让皮埃尔获得启发,成功地设计出袋鼠的动画形象并大卖。在庆功会上,玛丽昂无意间听到关于皮埃尔与女同事的流言,产生了误会,借口回到巴黎。
伤心的玛丽昂做了流产手术,不知情的皮埃尔以为妻子是从楼梯上摔下导致流产的,觉得自己照顾不周,心里充满愧疚。重新生活在一起的两人无法回到从前,新的误会让玛丽昂一气之下提出离婚。
■看点:
《爱与婚姻》是法国2003年推出的一部喜剧大片,影片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近似荒诞的故事。本片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整个故事充满惊喜,导演对人与人关系转折的细腻处理,更使本片有别于一般的喜剧类型电影,充满张力。该片是2003年文艺片中难得的佳作,影评家们对该片交口称赞,认为值得去细细品味
⑤ 急,找一部法国片
婚约
⑥ 这部法国电影叫什么名字
《霓裳丽人》(法国)
⑦ 有谁知道这个法国电影《La.Femme.De.Gilles》
吉尔家的女人 Femme de Gilles, La (2004)
导演:Frédéric Fonteyne
编剧:Philippe Blasband
Madeleine Bourdouxhe
类型:剧情
上映日期:2004年9月6日
剧情梗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工人家庭。埃莉萨是吉勒的妻子,她在家里照顾孩子和家庭,整天就在家中等待丈夫回家。吉勒在锅炉厂工作,有时上夜班,有时上日班。维多利亚是埃莉萨的妹妹,她刚刚才在镇上的店里开始工作。维多利亚经常来看望她的姐姐,和埃莉萨的孩子玩,帮着她干些家里的活。埃莉萨怀孕了。她的脑中出现了些关于吉勒和维多利亚他们两个人的奇怪想法。但是埃莉萨还是不想去相信她的臆想,怀孕的女人总是有着变幻莫测的心情。有一天,她的猜想成为了现实,她能肯定吉勒和维多利亚有着暧昧关系。在埃莉萨的心中开始了奇怪的斗争,勇气、沉默和自我牺牲,成为了她唯一的武器。她的信念就是要重新得到她所失去的东西,重新成为吉勒的妻子……
演员表:
Emmanuelle Devos ..... Elisa
Clovis Cornillac ..... Gilles
Laura Smet ..... Victorine
Alice Verlinden ..... La jumelle #1
Chloé Verlinden ..... La jumelle #2
Colette Emmanuelle ..... La mère d'Élisa
Gil Lagay ..... Le père d'Élisa
Frédéric Fonteyne ..... L'ouvrier ami de Gilles
片长:France:103 min
国家/地区:比利时 / 法国 / 卢森堡 / 意大利 / 瑞士
对白语言:法语
色彩:彩色
官方网站:http://www.lafemmedegilles.com/
⑧ 一部在电影频道播出过的法国电影
Il Court,Il Court,Le Furet
简体中文名: 爱与婚姻
导演: Didier Grousset
主演: Céline Guyot / Martin Guyot
上映年度: 2003
语言: French
制片国家/地区: France
剧情简介 ······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如今坐在法官面前的青年夫妇皮埃尔和玛丽昂不得不相信这一点,当年婚礼上的甜蜜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但现在,他们要做的却是离婚。在法官的询问下,玛丽昂的记忆慢慢穿越时空,回到从前。蜜月后,皮埃尔和玛丽昂暂时寄居在父母家,开始了过起了柴米油盐的家居生活。狭小的空间给二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但更糟的是,皮埃尔发现,玛丽昂不仅不会做饭,连普通的家务也不会做。霎时间,二人从浪漫情调里跌回了现实生活中。
为了能够尽快拥有自己的房子,刚从医科学校毕业不久的玛丽昂决定外出找工作。一番艰难的努力之后,终于有一个妇科门诊愿意聘请她做医生。正当兴高采烈的玛丽昂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丈夫时,没想到,皮埃尔也给她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皮埃尔被一家出名的动画公司雇用了,他可以离开那个他不喜欢的出版社,但必须离开巴黎去另一个城市工作。玛丽昂的心情立刻沉到了谷底,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妻子的不开心被皮埃尔看到眼底,这给两人的爱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辞掉工作随丈夫到另一个城市生活的玛丽昂很快发现她怀孕了,而皮埃尔也对此欣喜不已,这个新生命的出现也为二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丝色彩。皮埃尔在动画公司的工作卓有成效,在怀孕的妻子的启发之下,他成功地设计出袋鼠的动画形象,并获得大卖。在公司举办的庆功会上,玛丽昂无意间听到关于皮埃尔与女同事的留言,对丈夫产生了误会,并借口回到了巴黎。而皮埃尔也以为妻子没有去参加舞会,心里十分失落,对玛丽昂产生了不满。
伤心的玛丽昂在好朋友海莲娜的陪伴下做了流产手术,不知情的皮埃尔以为妻子是从楼梯上不小心摔下来导致的流产。觉得是因为自己照顾不周,心里充满了愧疚。但重新在一起生活的二人再也无法向以前一样了,皮埃尔尽力挽回,并专门为妻子写了一本书。但玛丽昂却误会书是皮埃尔父亲所写,一气之下提出离婚。在法庭上,夫妻二人互相谅解,取消了离婚的决定。
影评:
前一天晚上等不到看电影频道的第一遍放映,于是今天下午专门看重播。感谢上帝!还好有重播!
要看此类的情感剧一定要看法国的,不知道为什么,你总是可以分辨出法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不同,不知道是因为叙事结构,还是好莱坞的电影过于商业化。
我不懂法语,但是看电影名字的原文应该不是《爱与婚姻》,这个名字是意译咯。
片中皮埃尔和玛丽奥所遇到的问题几乎是所有结婚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不同的就是每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了。
都是出于好意,要给对方惊喜,但是没有想到不善于沟通会给对方带来伤害。我觉得甚至看到了将来我结婚后的样子。
婚姻,需要无条件的相互信任,但是毕竟不是恋爱时期的不食人间烟火了,婚后两个人之间的问题要比恋爱时多一万倍!但是也不能什么话都说,又不能什么也不说,隐瞒不好,完全的坦白也不行,这个度的把握是相当的难啊!
感觉写的和想的完全不一样:(不写了
最后一句,这可是法国片啊!男主角不好看:(
参考资料: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99129/
⑨ 《三色:红色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三色:红色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4 彩色片 99分钟
法国MK2/瑞士卡伯/波兰托尔等4家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编剧:克日什托夫·皮谢维奇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摄影: 皮奥特尔·索波辛斯基 主要演员:伊莱娜·雅各布(饰瓦伦蒂·迪索) 让一路易·特兰梯尼昂(饰约瑟夫·凯恩) 弗雷德丽克·弗德尔(饰卡伦)让一皮埃尔·洛里 (饰奥古斯特)
本片获1994年温哥 *** 际电影节最受欢迎影片奖
【剧情简介】
日内瓦大学生兼女模特瓦伦蒂独自一人生活在日内瓦,而她的男友米切尔却远在伦敦。两人一直通过电茄败话保持联系。一天早上,米切尔来电话,瓦伦蒂正在吃早饭,没有及时接听,引起男友怀疑。这种情况过去时有发生,造成两人关系的紧张。瓦伦蒂告诉男友,自己感到孤独,很想念他,每晚都抱着他的夹克入睡。男友听后甚感欣慰,并宽慰了她几句。
瓦伦蒂的邻居奥古斯特是法律系的学生,两人住的公寓楼离得很近,但两人并不相识。奥古斯特的女友卡伦通过电话提供私人天气预报服务。两人也是用电话保持联系。
作为服装模特,瓦伦蒂经常应约拍广告和登台表演。一天晚上,表演结束后她开车回家,途中不慎撞伤了一条狗。她在狗的脖套上发现了狗主人的地址。这条名叫“希妲”的德国牧羊犬伤势不轻,瓦伦蒂决定找到狗主人当面表示歉意。狗主人约瑟夫·凯恩激纳拿是一名退休老法官,独身一人住在一座颇大的宅第里。当瓦伦蒂找到他时,他的冷漠令瓦伦蒂大惑不解。他并不关心狗的死活。瓦伦蒂问:“要我送它到兽医院吗?”他冷冷地回答:“随你的便。”瓦伦蒂生气地说:“假如撞伤的是你的女儿,你的反应就不一样了。”他还是冷冷地回答;“小姐,我没女儿。”无奈,瓦伦蒂只好将受伤的狗送到兽医院治疗。经过缝合、包扎,一切顺利。兽医告诉瓦伦蒂,狗已怀孕,即将生产。瓦伦蒂决定将狗带回家中。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因为收养了一条狗,又跟男友产生了矛盾。
一天,她从明搭报上得知弟弟马克吸毒。她马上打电话给弟弟的女友玛丽,叫她转告马克,每晚给她打电话,以免弟弟越陷越深。收养一段时间以后,瓦伦蒂对希妲已有了感情。她经常牵着它散步溜街。一天她解开狗脖套上的绳索,让它轻松一下。不料绳索刚一解开狗就跑走了,她开车追赶,又来到了狗主人的家。约瑟夫认为瓦伦蒂为狗医好了伤又收养了它,狗应该归她。瓦伦蒂问约瑟夫,不久前一位无名氏寄来一笔钱,是不是他寄的。约瑟夫说是付给兽医的费用。瓦伦蒂说:“你太不了解行情了。”原来他寄了600法郎,而医疗费才130法郎。她把余下的钱还给了他。约瑟夫将希妲留给瓦伦蒂后,转身走进屋里,再也没出来。瓦伦蒂等得不耐烦,朝房子走去。门没有关,她犹豫了一下,打开门,走了进去,将希妲留在台阶上。
瓦伦蒂进屋后,听到里面传出说话的声音。她轻轻地走过两个房间,男人的说话声更清楚了。她走进客厅,发现法官正在里面。屋里除了法官外没有其他人。说话声是从开着的收录机里传出来的,那是两个男人通电话时的谈话。从谈话内容不难判断两人是同性恋者。法官发现瓦伦蒂吃惊地站在那里。她关掉收录机,问:“你在干什么?”法官冷静地回答:“偷听邻居的电话交谈。”瓦伦蒂愤愤地说:“真卑鄙!”法官答:“说得好,而且违法。”瓦伦蒂转身离开。法官叫住她说:“你为什么不去告诉那个男人,我偷听了他的电话。”瓦伦蒂说:“我这就去。”法官用拐杖指着窗外的一户人家说:“就是那家。”瓦伦蒂找到那户人家,开门的是一位中年妇女,非常客气地请她进屋,说她丈夫正在楼上打电话,很快就会下来。她见屋里还有个小女孩正通过电话分机偷听父亲的谈话,显然妻子对丈夫的不轨行为一无所知。瓦伦蒂见此情景,不愿破坏别人家庭的幸福,找了个借口就离开了。瓦伦蒂回到约瑟夫家,求他不要再干这种缺德事,他说他一辈子都干这种事。瓦伦蒂认为他是警察,但约瑟夫回答说:“更糟,是法官。”于是两人坐下来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瓦伦蒂终于明白了法官搞窃听是因为他想弄清真相,探究人们的行为动机,而这些作为坐在法庭上的法官是很难体察到的。通过交谈法官意识到瓦伦蒂也有自己的忧虑,如与男友的关系,弟弟的吸毒问题等。瓦伦蒂有自己的道德观,尽管她对法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仍不同意他偷听别人隐私的不道德行为。
瓦伦蒂心情郁悒,开车回家后马上给母亲打电话,得知母亲不知道弟弟吸毒一事。她心里踏实了一些。这时她迫切希望米切尔能来电话安慰她。电话铃响了。电话不是米切尔打来的,而是她的摄影师告诉她照片已经冲洗出来,漂亮极了。他约她到保龄球馆去轻松一下。从保龄球馆回到家里,瓦伦蒂意外发现钥匙孔里塞进了口香糖。屋里电话铃直响,她却进不去。邻居帮她打开房门后,她急忙拿起电话,原来是米切尔打来的。由于她未能及时接听电话,又引起米切尔的怀疑,甚至认为她另外有了朋友。她解释说可能是因为自己拍了口香糖广告才惹来麻烦的。米切尔一听火气就来了,责备她不该拍广告。瓦伦蒂说她想安静地生活。米切尔却说:“你跟我在一起,不会得到安宁。”瓦伦蒂无可奈何地放下电话嘟囔了一句:“又来了。”
一天瓦伦蒂在健身房里锻炼身体,无意间看见报上的一行大标题:退休法官因违法窃听被起诉。她马上赶到法官家里向他解释不是自己告的密。法官说是他自己检举了自己。她看见希妲已经生了七只小狗崽。法官取出一瓶好酒与瓦伦蒂共饮。他说他想知道她看到报纸后的反应。他告诉她,上次她走后,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当晚他便给所有的邻居和警察局写信自首,第二天就寄出了。法官告诉瓦伦蒂,他曾错判过一个案子,结果却救了被告。他说:“对与错的惟一分野就在一念之间。”突然一扇窗的玻璃被飞来的石头打碎了。法官说:“这已经是第6扇被打破的窗子了。”瓦伦蒂关心地问他:“你有过夫人吗?”他说:“没有。”瓦伦蒂又问:“你曾经爱过吗?”他回答说:“昨天我做梦梦见你。你大概有40~50岁,很幸福。” 瓦伦蒂会心地笑了。
瓦伦蒂回到家给男友打电话,告诉他准备乘船到伦敦去,途中顺路看看母亲。
瓦伦蒂邀请法官看她的服装表演,散场后法官给她讲了自己失恋的故事。在学校时,他深深地爱上了一位比他高两届的学姐,她美艳迷人,出身名门,且总是衣着华贵。可是她背叛了他,另有所爱。他受尽了痛苦的折磨。直到有一天她死于意外。他试图忘掉这一切。后来他接了一个案子,被告正巧是他原来的情敌。被告盖的一座大楼倒塌,造成不少伤亡,被判有罪,判决是公正的、合法的。随后,他就申请提前退休了。
瓦伦蒂的邻居奥古斯特通过了法学院的考试,成为新法官。但在个人生活上却遇到不幸:他深深爱着的姑娘卡伦与另一个男人发生了暧昧关系,使他十分痛苦。在法官的巧妙安排下,瓦伦蒂与奥古斯特搭乘同一条渡船横穿英吉利海峡。卡伦气象台预报天气晴好。可是突然遇到暴风雨,轮渡沉没,船上1400名乘客中只有7位乘客生还。他们当中包括朱丽和奥里维亚(《蓝色篇》男女主角)、卡罗尔和多米妮 ( 《白色篇》男女主角) 以及瓦伦蒂和奥古斯特。
【鉴赏】
《红色篇》是波兰著名电影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杰作“颜色三部曲”的第三部。影片中主色调红色几乎无处不在:红色吉普车、红色小轿车、红色夹克、芭蕾舞训练厅里的红色把杆、红色交通灯、保龄球馆的红色坐椅、红色缎带花结、法官家中的红色墙壁、救生员的红色服装……特别是影片中多次出现以瓦伦蒂为模特的巨型红色口香糖广告。
色调是导演和摄影师表现情绪、创造意境的手段。在这里,红色作为主色调当然象征着“博爱”。但是,纵观全片,红色的内涵则是见仁见智,是象征热情、爱情、愤怒、警告,还是象征别的什么,观众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体验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如果说音乐是《蓝色篇》 的 “主角”,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话是《红色篇》的“主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音乐,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更离不开电话。导演善于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最不起眼的事物中汲取灵感,赋予其生命力,来深化影片的主题。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艺术,叙事性是其重要特征。在一般情况下,人物当然是叙事的主体,但在这部影片里,“电话”几乎取代人物,成为叙事主体。
影片中有三条情节线,主线是瓦伦蒂与老法官间微妙的关系。三条情节线上的人物都与电话关系密切。第一条情节线是围绕着女主角瓦伦蒂与她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男友之间的紧张关系展开的。住在日内瓦的瓦伦蒂与远在伦敦的男友之间联系感情的惟一工具是电话,而电话又是造成两人感情隔阂的原因。影片的起始镜头令人吃惊:电话线路飞快地闪动,从日内瓦湖下面穿过,横越英吉利海峡,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夹杂着人们的说话声音,最后到达目的地,我们听到的却是忙音。接着,一个特写镜头,我们看到一只男人的手在拨电话键盘。导演在这里想告诉我们,电话只是人际间保持联系的工具,而不是进行感情交流的手段。正因为如此,瓦伦蒂很难通过电话与男友在感情上沟通,消除他思想上的疑虑。结果,她与男友每通一次电话,加深的不是感情而是误解与隔阂。
第二条情节线是围绕着法律系学生奥古斯特与他的女友卡伦之间的关系展开的。奥古斯特深深爱着卡伦。两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不时见面,还通过电话联系。卡伦经营着一家私人气象台,提供天气预报服务,整天与电话打交道。后来,卡伦另有所爱,奥古斯特十分痛苦。原来这是老法官窃听和密告的结果,完全出乎观众的预料。
第三条情节线,也就是主线,是围绕着瓦伦蒂与老法官之间微妙关系展开的。两人原来并不相识。瓦伦蒂开车撞伤了法官的牧羊犬后,这条狗就成为两人关系的纽带。两人从未通过电话进行联系或交谈。电话在两人关系中同样起着关键作用。牧羊犬伤愈后跑回主人家,瓦伦蒂跟踪而至,无意间发现了老法官窃听邻居电话的秘密。这是两人关系的转折点。瓦伦蒂是一个作风正派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姑娘。她无法接受法官知法犯法的不道德行为。但在法官向她袒露心声后,两人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这时法官说:“待会儿亮丽的光线会射进来。”接着一缕阳光射入书房。这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一个极具象征性的镜头。由于老法官的阴暗心里,导演对他的住所一直做暗调处理。随着法官心情的转变,影调的处理也做了调整,开始有了亮点。当然,阳光也象征着美丽、纯洁、善良的瓦伦蒂。法官在与瓦伦蒂交往的过程中,由冷漠到热情,甚至产生爱意。在瓦伦蒂道德力量的感召下,他主动向警察局自首,在法庭审讯中成了被告,而这一民事诉讼案的法官,不是别人,正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法官奥古斯特。法官犯法看似荒谬,其实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
三条情节线平行发展,又互相关联。尽管第一条情节线中的瓦伦蒂与第二条情节线中的奥古斯特并不相识,从未说过话,也未打过招呼,但是摄影机的镜头却巧妙地通过两人公寓房间里的窗户不断地将对方在下面街道上的活动收入画面,预示着两人未来关系的发展。老法官暗恋着瓦伦蒂,但由于年龄上的巨大差距,结合已不可能。他在奥古斯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奥古斯特在交通路口,一不小心让法律书籍掉在地上,打开的一页正好是毕业考试的考题,而30多年前老法官在毕业考试前也发生过同样一件事。奥古斯特毕业后成为法官,而30多年前老法官也是毕业考试合格后当上的法官。奥古斯特被他所爱的姑娘抛弃,而老法官年轻时也有同样的遭遇。奥古斯特已成为老法官的化身。老法官经常通过电话收听卡伦的气象预报,而卡伦正是抛弃奥古斯特的姑娘。老法官有意撮合瓦伦蒂和奥古斯特这两个年轻人来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在他的巧妙安排下,失恋的奥古斯特和备受男友精神折磨的瓦伦蒂在横越英吉利海峡的轮渡上相遇。但是由于卡伦天气预报失实,渡轮途中突遇风暴,在海峡中沉没,老法官的善意差一点儿酿成悲剧。关心瓦伦蒂与奥古斯特命运的老法官坐在家中客厅里,通过电视目睹了海难现场。这时,电视台报导了幸存者的姓名,观众已经非常熟悉的三部曲中的男女主角在电视屏幕上一一闪现。
影片的最后结局耐人寻味。导演原来的意图是让船上所有的乘客全部遇难,无一生还。这与导演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相吻合。但到最后拍摄时导演却一改初衷,让“三色”中的男女主角成为海难中的幸存者。这一结局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更具戏剧性,融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愿望于一体。在诸多三部曲的最后结局中,这一构思尚属罕见。同时,这一结局也表明,尽管导演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闪现出爱与爱情的曙光。
本片在1994年戛纳电影节期间大受欢迎,不仅得到影评家的赞美,还获得影迷的青睐。舆论普遍认为,金棕榈奖非《红色篇》莫属。但出乎人们的预料,评委会决定将大奖授予美国影片《低俗小说》。这一决定像一颗定时炸弹,让滨海小城戛纳震惊,召来一片嘘声。接着在1995年奥斯卡奖的评选过程中,本片虽获三项提名,结果却名落孙山,一无所获。应该说,两次评奖结果对这部制作精美、内含深刻、极其温馨的影片是很不公正的,对这位要“以电影拍出生命灵魂”的波兰大师级导演来说不能不是一次极大的打击。此后,基斯洛夫斯基息影返归故里,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说明与这次打击有关,但恐怕也不无联系。他曾对戛纳及其他竞争性很强的电影节作过如下的评价:“它们像个马戏团。”
本片女主角伊莱娜·雅各布于1966年出生在日内瓦一个知识阶层的家庭里,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并具有艺术潜质。1987年她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在路易· *** 导演的故事片中扮演一个小角色。后来她在基斯洛夫斯基执导的影片《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中有出色表演,荣获199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红色篇》是她与基斯洛夫斯基的再次合作,并且再次展现了她那独具魅力的表演风格。由于在她安详的外表下透露出一种迷人的美,有的影评家称她为“年轻的英格丽·褒曼”。
本片男主角让一路易·特兰梯尼昂是法国著名演员,于1930年生于法国圣·埃斯皮里港,20岁时学习法律,后转学表演。1951年开始登台表演,1955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1972年首次执导影片。1968年荣获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69年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关于“三色”的主题以及他所拍摄的一系列故事的主题,基斯洛夫斯基的回答简单明了:“我的影片主题就是一个字‘爱’。缺乏爱。需要爱。这是我拍片的惟一主题。”
关于选“三色”为片名的问题:导演对“自由、平等、博爱”感兴趣的理由与对“十诫”(导演所拍的10集电视剧)产生兴趣的理由是一样的。他说:“十诫表达了人生的真谛。三色也同样表达了人生的真谛。成百万的人为了实现这些理想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决心看一看这些理想是如何在实践中实现的,以及今天它们又意味着什么。”导演进一步阐述说:“我们仔细地考察了这些思想,以及从个人角度观察它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些思想是与人性相违背的。……难道人们真正想要自由、平等、博爱吗?难道这不是一种空谈吗?”
关于“三色”的拍摄时间:《蓝色篇》摄制于1992年的9月到11月。完成《蓝色篇》的当天,开始拍摄《白色篇》。导演说:“要想在巴黎拍摄法庭的场景非常困难。既然已经得到批准,我们乘机拍摄了《白色篇》中约30%的法庭场景,然后奔赴波兰去完成这部影片。”这就是为什么在《蓝色篇》的法庭场景中,我们看到两部影片中的角色(如《白色篇》中的多米妮)同时出现。完成《白色篇》后,摄制组只休息了十天就赶赴日内瓦开拍《红色篇》。1993年3月开始,5月完成。
关于“三色”的首映时间:《蓝色篇》于1993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白色篇》于1994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首映,《红色篇》于同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
波兰著名导演克·基斯洛夫斯基(1941~1996)生于华沙,1969年毕业于波兰著名的罗兹电影学校。从1970年开始,他制作了一系列纪录片,在国内外的电影节上荣获许多奖项。由于这些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社会现实,又对个人作了深刻的心理剖析,得到影评家的一致好评。
1975年他导演了第一部电视剧《人员》,1976年他执导了第一部故事片《伤疤》,1979年他导演了一部获奖影片《摄影迷》,1982年他拍摄的故事片《机遇》,遭禁映达6年之久,1984年他拍摄了一部政治影片《没有终结》。80年代末,他执导了电视系列片《十诫》,共10集,探讨了基督教十诫在当代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新审视“十诫”的含义,其中第五诫和第六诫经重新剪辑后,扩展为故事片分别以《关于爱情的短片》和《关于杀人的短片》的片名在国际上公映。后者在多个电影节上荣获无数奖项,包括1988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欧洲电影奖(欧洲的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奖。他导演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荣获199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他所执导的《颜色三部曲》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的主要奖项。
基斯洛夫斯基的《颜色三部曲》像皇冠上的三颗珍珠,显示出他作为著名导演的深厚功力,并且证明他对电影媒体的每个方面都了如指掌。他拍摄的所有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人的生活受命运支配,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如《白色篇》中的车祸、《红色篇》中的交通事故等,往往导致揭示出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私。
基斯洛夫斯基是继波兰学派瓦依达、孟克、扎努西等代表人物之后,于80年代崛起的又一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多次在主要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被誉为欧洲近十多年来最有独创性和最有才华的导演。有些影评家认为,由于他对艺术电影的重大贡献,他在电影艺术大师的殿堂里应与伯格曼和费里尼齐名。
《世界电影》1996年第4期第38页上的“编者按”对基斯洛夫斯基影片的艺术成就作了很好的概括:“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反映了当代波兰和欧洲的现实生活,富有哲理性。他经常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或道德准则出发,选取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几近黑色幽默的故事,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从而形成新的概念和意识。他把精湛的摄影技巧、纪实的手法、思辨的哲理和冷峻的笔触融入影片的叙事之中,使观众既能感受到他充满智慧的洞察力,又能体味到他那浪漫与神秘的风格。在影片中,他不断探索着当代人内心的孤独和焦虑,并希冀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基斯洛夫斯基声称,他成为电影导演纯属偶然。他说:“我不喜欢拍片,但也不知道如何干其他工作。”在他逝世前几年,他经常说他对电影业的幻想已经破灭。因此他决定要息影,使《颜色三部曲》成为他的“天鹅临死之前”的最后作品。他宣称,“没有下一部作品了,《红色篇》是我最后一部影片。”不幸被他言中,他英年早逝,《三色》果然成为他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