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部印度电影女主角在巴黎很有钱但是是印度人男主角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
女权强人
⑵ 《世界是平的》电影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世界是平的》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刚刚看完了这个影片,再次感受到世界的快速变化。影片开始就谈到一美国电话营销主管托德收到公司消息,公司将要裁撤所在部门并将所有业务外包印度,好在公司没有裁掉托德,反而将他派到印度提到外包公司的服务和效率。
托德到印度后首先感受到生活上的不适应,接着是文化上的冲击,最后是员工素质不高导致本该在6分钟就结束的电话业务平均要到14分钟才能结束。
托德同学快速适应当地文化并采取有效措施,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原本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可能。他在美国的上司看到数据后亲自到印度核实,事实也证明了托德的工作成绩。影片穿插了托德和当地一名4岁就订亲的亚莎的爱情故事,本来影片到这里就应该是个完美的结局。结果在他们庆祝之前托德的上司告诉托德,公司在美国被另一公司收购,新公司决定撤掉印度的电话中心,并把新的电话中心转移到上海。
电影通过美国一个电话中心从美国到印度,再从印度到中国的一个转换反映了新时代的一个主题,就是速度加变化。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强国经历了中国、西班牙、英国、美国的四次转移;而在短短的不到50年内,全球制造业也经历了美国、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以及未来很大可能掘起的的金钻11国。去年汇率的提升及新劳动法实施导致广东、山东、浙江大批小企业倒闭,大批公司转向越南及政府部门提出的产业升级策略也再次证明了这种变化。
农业时代家族的财富要几代人才能累积下来,工业时代大亨们也需要一辈子才能实现自己的亿万富翁梦,但在现代的信息时代短短几年财富就可以倍增到位。
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农业时候到工业时候再到信息时代的转变。
世界在变,变化速度在加快,你的思维有在变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哪些思想是属于农业时代、哪些思想属于工业时代、又有哪些思想可以归属于最新的信息时代呢?你有没有想过通过怎么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实现快乐和成功的人生呢?
之前还不知道有这么好的一部电影,通过老师的介绍,我立即下了认真的看了一遍。影片开始就谈到有一个客服主管陶德因为公司的客服外包至印度的政策,被迫要去印度孟买的客服中心去指导那边的主管与成员,并达到客服处理效率为一通6分钟解决客户需求的目标。
陶德觉得除了公司实在很没情没义,要裁撤他带的部门以外,还要派他来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重点是他还没有拿到公司的股票选择权,只好忍受一肚子苦水,想赶快来到这个地方,处理完事情以后走人。但是他一来印度,就受到两边文化差异的冲击:左手不是拿来吃饭的、为什么有女朋友不赶快结婚生小孩等。到了半完工的客服中心,他看到想要降下客服时间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太多奇怪的因素充斥着,服务品质低落是正常现象。
在一连串的客服训练中,陶德一直要让他们变成像在美国的客服人员,不管是口音、话术、客服方法等,甚至要他们假装在美国本土一样,却引来客服人员Asha(阿耶莎达尔克饰演)指教:你应该多了解一下印度文化,而不是一昧的要我们说谎,做不对的事情。
陶德在一连串的印度体验以后,渐渐感觉到印度的文化改变了他的行事作风,尤其是遇到荷丽节后,便改变他的'作法:一切皆按照各个客服人员的需要,去服务客户:不管是上班时看照片、拜神像、甚至是要便宜买陶德觉得都很俗的自家产品,陶德拿来做提升客服效能的方式。结果在此一方法的执行之下,客服执行速率大幅提升。所有的客服人员都是有索求而努力提升效能,但是Asha却没有。陶德除了觉得他在客服处理事件中都处理的当,在指导其他客服人员也能驾轻就熟,于是拔擢他为副理,协助当地主管来管理客服单位。
在一次的事件里,陶德与Asha发展了情愫,但是碍于印度文化的关系,不能公开,连智慧与美貌如Asha的女人竟然也只能臣服于印度的文化之下。不过在客服业绩蒸蒸日上的状态下,陶德的老板来印度视察,虽碰到许多危难,但是也终于完成了目标:客户服务时间维持在平均6分钟以下。
不过陶德的主管可不是只来看绩效的,他是带来一个坏消息的:公司被并购,而且要把在印度的客服部门整并到中国上海,因为中国的客服更便宜。虽然印度的客服人员没有太伤心(因为他们拥有技术),但是心灰意冷的陶德除了把指导上海客服中心的重责大任交给印度的经理以外,就回美国去过他的,有着印度气息的新生活了。
电影通过美国一个电话中心从美国到印度,再从印度到中国的一个转换反映了新时代的一个主题,就是速度加变化,又再次让我感受到世界的快速变化。
里面有一个很让我觉得值得玩味的对话,就是也是担任被派驻在印度的客服主管,说到有个美国的工程师,年薪7万美金,把自己的工作外包到印度,只要1万多美金,所以那个工程师有钱又有闲,这是个趋势。
不过我看到后面有一部分很气愤,就是他们要把客服移到中国上海的原因是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他们的一份工资,能雇佣20个中国人,比印度还便宜。我查看这个电影拍摄的年代,是两千年后,两千年后我们中国有那么差吗?会比印度还差?其中在印度的办公环境真是太夸张了吧,夸张的都脱离实际,太伤我们中国人的自尊了。
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全球化无可阻挡,美国的工人、财务人员、工程师和程序员现在必须与远在中国和印度的那些同样优秀或同样差劲的劳动力竞争,他们中更有竞争力的将会胜出。
作者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分析了21世纪初期全球化的过程。书中主要的论题是“世界正被抹平”,这是一段个人与公司行号透过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权力的过程。作者分析这种快速的改变是如何透过科技进步与社会协定的交合,诸如手机、网络等。其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一个简单但有强大冲击力的概念:世界是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或趋势,同时,该书敏锐地把握了互联网最前沿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最新状况和最新发展趋势。
书中谈到,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世界是平的》讲述全球化状况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体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出现了赢者更赢、输者更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的理解。使得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确定,担心自己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对未来产生恐惧。但《世界是平的》同时又启发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理解一个人,应该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许多人身上的一些不理智或虚荣行为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欠缺。
鉴于人类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发展史。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以满足其永远不满足的欲望的发展史。人类的这种跟动物并无二致的自然属性或者说天性,也就决定了生产力会决定生产关系这个事实。
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者扮演着不同的历史角色上,人们有不同的使命。你、我、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站的岗位,来创造不同的社会财富。
人类,乃至这个自然界每个存在的物体,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相对长处,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之处,都在为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做出贡献。在我们从事的有着自己长处的领域,我们能更高效率地创造社会财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要且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所长,都有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机会,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社会更幸福或者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强调社会公义。社会、国家及其当权者在强调有着高智力人才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同样在为社会留下血汗的其他人。即便是最基层、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都是国家的人才,同样是社会的精英。
也许现实中会因人才的难求,造成了某些“精英”自怜自爱、高高在上和无比优越的自我感觉。但我依然主张,社会是大家的,而不是只属于少数成功的人或者一般人所理解的“精英”。一切为这个社会留过血汗的、为这个社会创造财富的人,都是“精英”。人类社会这么了不起、这么丰富多彩,其实都是因为有你,有我。那么,整个社会的大机制该如何来做到这点的呢?一句话:经济调控。经济的调控,使得每个人的个人最优化选择符合达到社会最优化的方向。当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得到社会更多的回报。社会当然也就和谐,这毫无疑问。
同样,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够真正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那么社会就应该给你更高的回报,鼓励你去做。更进一步地理解,无论社会再怎么需要各种各样的拔尖人才,但如果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组成这个社会基层的大众,那么社会都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消除过分的贫富差距,是必要的。否则,多数人会觉得被社会忽略了甚至被排斥了,或者人们会感觉到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回报严重不相称,于是就不大愿意去做了,抱怨也多了,也自然会产生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疏离感,进而社会也就不和谐了。
但是,人本身是一种贪婪的动物,这和自然界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有时候人类比动物表现得更残忍、更贪婪。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会不顾忌整个社会的利益,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政绩或个人升迁、或个人利益得失而去损害、去践踏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甚至不惜挑战自然法则。这时,人类就需要法律的手段来协调、来保证自己合法和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受侵犯。这是除了思想之外,人唯一优于动物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更加善于利用好人类的这个智慧。
其实,自然界是由不得我们不去完善法律制度的。无锡水危机事件、全球范围内的干旱,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任何不顾及别人的行为,终将得到报复。不管是自然还是人类。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道德问题,而是自然规律。
再说说企业,合理的企业和组织机构一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社会环境。每个人和组织机构都应该去做自己最擅长、同时又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只有这样,自己才有可能对社会作出最大贡献的同时从社会得到回报。人和企业都是社会的一部分,自己的财富来源都是将自己的努力和社会来交换。因此,为了自己的长久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人类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社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和谐的社会自然也孕育不了成功的事业。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挖掘人们身上的创造性潜力,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鼓励人们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是企业进步的源泉。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成功,社会才能真正的发展。
⑶ 三个法国人在二战期间到印度的爱情电影,女主好像叫苏菲,求片名。
《非常幸运》吧,那里面女主就叫苏菲,但不是二战期间的,是现代的
⑷ 法国和印度一起演的电影有哪些
鲜花山谷Valley of Flowers (2006)
请采纳~
⑸ 有一个法国和印度合拍的电影,在CHC看到,叫《花之谷》,可是百度百科查不到。给点介绍。
鲜花山谷Valley of Flowers (2006)
⑹ 求一部法国爱情电影的名字 片中男主角和女主角暧昧不清,几次错过,男主角去过印度,
不用再找了。 我曾经也到处找 后来发信电脑里面还留着。。。安妮海瑟薇的 one day .浪漫的爱情故事,淡淡的忧伤。
⑺ 电影“苦月亮”到底讲的啥啊
安坏的虐恋,这种毁人不倦的变态关系让这个世界比想象的可怕!!的。。多!!
不要轻易陷入这样一种关系!毁灭式的爱情
和一段 业力很差的关系相比,
我们更需要一个出色的心理医生!!!啊啊啊啊啊!
⑻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对印度的什么感兴趣
西方对印度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很感兴趣,拍摄了以印度为题材的电影,此时期有《湿婆神之舞》和《太阳神》,在外国票房成功之后又引进到了印度。《湿婆神之舞》表现了阿西尔特尔和一个寺院舞女的爱情,女主角由法国女演员扮演;《太阳神》反映了寺院的生活,被英国观众和报刊认为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优秀的印度故事电影。
电影在印度受到欢迎是有群众基础的,此前传统民间的消闲方式都已经没落,普通民众没受过教育,电影适应了民众的需求。1901年10月孟买的福拉姆吉·考瓦斯吉学院放映了《基督传》,巴尔吉正是看到了这部电影受到了启发拍摄了印度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并于1913年5月3日于皇冠影院放映,印度电影才算正式诞生。
巴尔吉在欧洲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石刻家,结合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印度神话故事,巴尔吉拍摄的全部电影均取材于印度的神话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并取材于印度本土文化取材于印度人民熟悉的故事印度光荣的历史,唤醒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电影配上了英语和印地语的解说字幕,便于人们观看,不仅是在孟买等大城市,甚至在加尔各答、浦那、苏尔特等边远城市也放映了并受到热烈欢迎。巴尔吉致力于拍摄民族电影,在海报中宣传:"题材选自印度神话故事,富有教育意义,由印度本土拍摄,投入巨额资金,具有印度特色,拍摄了圣城贝拿勒斯的实景,印度的观众一定会赞赏这部电影。"
帕坦卡尔三友电影公司由帕坦卡尔和两个好友组建而成,拍摄了《什里亚尔国王》、《贾米尼》和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而成的《罗摩的流放》三部商业电影,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经过扩建,在巴尔吉的电影公司基础上形成了印度斯坦电影制片公司,在纳西克制片孟买销售,拍摄了一系列卖座的电影。取材于印度神话的《克里希纳的诞生》,电影讲述了克里希纳的诞生以及杀死恶魔坎斯等情节,制片人巴尔吉和扮演克里希纳儿时的巴尔吉的小女儿曼达基尼获得了亚历山大里亚电影公司和特罗尔城塔果尔授予的金质奖章。
1919年,拍摄了神话剧《克里希纳大神的童年》,讲述了克里希纳儿时杀死卡利耶毒蛇的故事;《拯救阿希丽雅》讲述了忠贞的阿希丽雅向罗摩施礼而得到了解救;《乌夏的梦幻》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阿尼鲁特劫走乌夏公主的爱情故事,三部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期巴尔吉写了《舞台》借以讽刺戏剧和电影节的内幕。
1919年,印度南部电影中心马德拉斯也开始了电影的拍摄。马德拉斯的纳特拉吉·穆达利耶尔拍摄了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电影《谋杀基切克》,电影讲述了隐居山村的班库族五兄弟之一的皮姆为了保护妻子杀死舅父的故事。马德拉斯的《邮报》评价其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十分细腻动人,吸引了很多观众",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杰姆拉吉·弗拉姆吉·马登创办了马登电影公司,拍摄了电影《忠诚的苏尔达斯》,电影表现了中世纪受人尊敬的盲诗人,剧中妻子莫钦塔尼由女演员高赫尔扮演,反映了印度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习俗,在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⑼ 《印度之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印度之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4 彩色片 120分钟
法国阿莫里阿尔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玛格丽特·杜拉 摄影:布鲁诺·努伊唐 主要演员:德尔芬·塞立格(饰安娜—玛丽·斯特莱泰) 米歇尔·隆斯达尔(饰副领事) 克洛德·芒(饰迈克尔·理查森)
【剧情简介】
30年代的加尔各答。一个贫贱的、无名无姓的东方女乞丐和一个高贵的白种女人、法国驻印度大使的夫人安娜—玛丽·斯特莱泰,都在这里结束了她们的生命。
伴随着片头字幕的背景声音是一个尖利的女声在用东方语唱一首单调的歌曲。这是一个女乞丐在唱沙湾拿吉的曲调。歌声停止,又尖声大笑起来。然后用切分节奏说话,说得既快又多,最后沉默下来。随之,有两个声音开始对话。画面上,飞鸟掠过天空,落日渐沉。
影片就这样开始了它的叙事的第一个层面:这是一个疯女人、女乞丐在唱歌,在说话,在笑。她出生于老挝的沙湾拿吉。10年前,她17岁时就怀了孕,被母亲赶出了家门,从此她到处漂泊,想使自己销声匿迹。她生了一大群孩子,有的死了,有的卖掉了、丢掉了,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她终于孑然一身,来到了恒河边上,来到了孟加拉湾。
影片随即进入了第二个叙事层面。画面上出现了法国驻印度大使馆内的一个场景:黑色的钢琴,优雅的台灯,少女的照片,印度仆人在焚香、点蜡、供花……照片上的少女是安娜—玛丽·瓜尔迪。她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威尼斯人,她保留了母亲的姓氏。她现已长眠在加尔各答的英国墓地,墓碑上刻的是:“安娜—玛丽·斯特莱泰”。
她曾在威尼斯度过了她的青春年华。她爱好音乐,经常弹奏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怀。但后来,她再不弹奏了,因为音乐与她生活中的某种痛苦联系在一起。
那是在一次舞会上。已经与洛拉小姐订婚的迈克尔·理查森邂逅安娜—玛丽,一见钟情,爱之欲狂。理查森抛开了一切去追随她,一直到了印度,而且为了留在印度,他创办了一个孟加拉湾海上保险公司。但在她去世后,他也离开了印度。
她18岁时,第一次结婚,嫁给了在老挝沙湾拿吉的法国殖民地行政长官。她忍受不了那个环境:她周围的栅栏、行政总署的花园、哨兵、官员……面对着湄公河,她沉默、哭泣……
那么年轻,她已濒临死亡的边缘。有一天,部里的斯特莱泰先生来巡视湄公河沿岸的各驻地机构,遇见了她,就带她出游。来到了亚太各国首都:北京、曼德勒、仰光、悉尼,后来又来到拉合尔,倏忽之间过了17年,最后来到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这个恒河边上喧哗的、人口过剩的城市,尘土飞扬;季风期光照刺眼;空气中弥漫着麻疯病的气息,焚尸炉终日在燃烧着死于饥饿的人们……一切都令人难以忍受。
即便在半夜还是如此闷热,安娜—玛丽感到真是受不了。她有时久久注视着自己的相片,缅怀自己的少女时代;有时哭泣,有时却不再痛苦,仿佛心灵得了麻疯病。天一入黑,她身着黑衣,来到公园散步。她也经常出现在使馆的招待会上,和她的情人们跳舞,其中有迈克尔·理查森,年青的随员,她和斯特莱泰先生的过去朋友。她属于任何一个想要她的人,几乎有求必应。
几个月前,人们曾发现她和迈克尔·理查森在昌德纳戈尔的一家 *** 出入的旅馆里,想要一起自杀,后来被人用救护车送回了加尔各答。
在热闹的招待会上,时时传来女乞丐的歌声,哨兵得到命令放她进花园。斯特莱泰夫人见到她感到十分惊讶:这个沙湾拿吉的女乞丐怎么可能跋涉数千里,翻山越岭,来到加尔各答?很可能她在追寻某个白人。
招待会上有个不受宠幸的人:法国驻拉合尔的副领事,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他生于法国的纳伊,父母早就离异。在读中学时他多次被开除,后来被送进一个校规很严的学校,只有一位姑母有时给他写写信。生活没有垂爱过他,他在拉合尔孑然一身,也没有任何女人和他亲近过。他就这样孤独地过着日子。
有一天,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他在公园里遇见了安娜—玛丽,他们之间似乎发生某种暧昧的事。他对别人说,对斯特莱泰夫人,他有关心她、爱她的权利,就像她在加尔各答的情人们一样。这些话后来传到了大使耳中。
副领事在拉合尔的一些作为令人难以理解。最糟糕的是他杀了人。夜里,他在阳台上对着夏利马尔公园开枪,对着麻疯病人、对着狗开枪,他对镜子里的自己也开了枪。这些疯狂行为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官方宣称他“神经错乱”。由于大使的干预,才使他幸免于撤职。但他得调动工作。
副领事终于也来到招待会,和安娜—玛丽一起跳舞,并向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他说自己在拉合尔自杀未成,要求在招待会结束后,能够和她的一些密友一起留下来。大使夫人加以拒绝。副领事执意要求留下来,并且大声喊叫,终于被人赶了出来。他又哭又笑,叫喊着“安娜—玛丽·瓜尔迪”这个名字。这事成了一椿丑闻。
大使邀请一些人陪他的妻子去岛上游玩,而他本人将到尼泊尔去打猎。大使知道她的情人都是些英国人。他们一行五人住在豪华的威尔士亲王国际大旅馆。她只是到了晚上才回官邸睡觉。那天傍晚,副领事也搭乘最后一班小艇赶到了岛上,寻找他们的踪迹。
这是1937年9月的一个夜晚,夏季季风时期在中国,战争正在进行;西班牙共和国已被扼杀;在恒河三角洲,老挝的女乞丐在温水中捕鱼充饥,受到季风期强光的 *** ,她双目失明,终于倒毙在恒河的一个河湾的石头下边。安娜—玛丽对朋友们说了一些关于威尼斯的冬天的事情之后,独自一人从小路回到官邸,拉合尔的副领事跟随着她,一直跟到公园里……
夜里,法国官邸周围,响起了音乐声。
一个朋友夜里又回到法国官邸。他看见她躺在公园里,臂肘支在地上,脸放在胳臂上……拉合尔的副领事在离她十米远的地方,他们彼此没有说话。早晨,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晨衣。
【鉴赏】
《印度之歌》是一部十分独特的影片,属于难度很高的“智力电影”的范畴,也是一件品位很高的艺术精品。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讲了一个意蕴深邃的故事,而更在于它运用了特异的声画错位、套层结构等叙事手段。
影片叙述的两个故事,实际上是表现了两种社会的生存状况:西方殖民者和苦难的殖民地人民。以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莱泰和拉合尔的副领事为代表的那些不能适应殖民地环境的白人,他们虽然生活优裕,但各有各的精神痛苦。百无聊赖的大使夫人,精神空虚,陷于纷繁的爱情纠葛中,最后投海自杀,一死了之。而那个无名无姓的亚洲女乞丐,在影片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她对自己的不幸,毫无意识,好赖活着,还快乐地唱歌,放声大笑。她死于物质的贫困。在这个饥馑和麻疯病蔓延的亚洲大陆上,乞丐和麻疯病人比比皆是。片中的女乞丐正是这样一个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象征。
作者把这两条通往死亡的历程置于1937年9月、二次大战前夕的时代背景上,用以说明在世界政治形势充满绝望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危机带有一种普遍性。
影片采用了声画错位的套层机构的手法。画面上表现的是法国驻印度大使馆的场景和人物,宁静、高雅、舞姿翩跹。而画外音则以时序颠倒、两个故事交错穿插的方法叙述和渲染着精神的痛苦和物质的贫乏:尘土飞扬的加尔各答;难以忍受的季节风;饥荒、乞丐、麻疯病和焚尸炉;还有大使夫人和副领事各自的精神痛苦……这种声画错位和双层结构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双重的对比效果:一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另一重是灯影舞姿、优闲舒适与精神和心灵的痛苦相对比。这种艺术处理显然比一般的写实手法更耐人寻味。
影片的剧情不是靠人物的戏剧性动作和语言来展开的,而是靠画外的朗诵和对白来构成叙事。画面上的动作缓慢的人物和摄影机缓慢移动所展现的景物,只是营造了 一种意境、一种情绪和环境气氛。
整部影片由七十几个长镜头和500句画外音构成。由于镜头移动和人物动作都极缓慢,因此形成的画面往往处于半静止状态,影片构图十分讲究并大量摄入镜中反映的映像,色彩美如油画。
它的画外音非常奇特:有画外人们的交谈,构成客观的叙事;也有剧中人物在画外进行对话,但画面上的人物并不张嘴;另外还有一些嘈杂的交谈声,是为使馆招待会上宾客们的交谈和议论烘托气氛的,画面并无表现;此外,还有一个女乞丐的歌声、笑语声、风声、雨声、涛声、鸟鸣、犬吠及音乐声……这些在画面上全无实体的表现。
影片的叙事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玛格丽特·杜拉的新小说派的手法,即不是线性的,而是时序颠倒、跳跃式的。影片一会儿讲女乞丐,一会儿讲大使夫人;一会儿讲大使夫人和这个人的关系,一会儿又讲和另一个人的关系;颠来倒去,而且往往不指名道姓,只用“他”或“她”或“他们”来指示,加上里面的人物关系很复杂,因此,很难一下子就抓住具体何所指。例如在进入叙事的第二个层面时,有两个声音在对话:声音1:“在加尔各答时,她们是在一起的。”声音2:“那个白种女人和另一个?”声音1:“是的,那是在同一个年代……”
观众当时肯定不会知道,“她们”指谁?“白种女人”又是谁?因为,此时画面上“落日、飞鸟”的景色与此毫无关系。一直要等到五分钟以后,才出现“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名字,七分钟以后,才出现她在镜中的映像。而对她的故事的叙述,却是从这样一句话开始的:声音1:“他曾追随她来到了印度”。声音2:“是的……为了她,他离开了一切,在一个夜晚”。此刻,画面上是一块黑色的料子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而展现出白色的闪光片……观众知道,一个爱情故事要开始了,但却不知道发生在谁与谁之间。
还有关于女乞丐的故事的叙述。画面上从未出现过她的形象,往往是在出现了她的声音之后,人们对她发表议论。其中有我们不知道的男男女女的声音,也还有年轻的随员和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声音,谈得很热闹。但画面上所表现的却与此毫不相关,反而是斯特莱泰的朋友注视着刚刚走出画面的安娜—玛丽和年轻的随员。随后,镜头又转向外景的树丛、白色建筑物等等。
总之,这些画外音与画面并不互相依赖。但也有一些画外音多少与画面有些关联。例如,安娜—玛丽和副领事之间有一段谈话。副领事的声音:“我以前不知道你的存在……”安娜—玛丽的声音:“我爱迈克尔·理查森,我摆脱不了这种爱情……”这段谈话历时颇久,画面上确实先后出现了安娜—玛丽和副领事。他向她走去,她低垂双眼,他在她面前站住,搂住她跳舞……仅此而已,他们并没有交谈。后来,镜头又摇到迈克尔·理查森,他在向他们跳舞的方向注视。在这样一些段落中,声音和画面似乎有了某种联系。但是,确切地说,彼此仍然是独立的,在这部影片中,就声画关系而言,声音占居叙事的主导地位。由此而产生了电影制片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就是有两部影片共同使用这一条声带。一部就是《印度之歌》,另一部是《她的威尼斯姓氏在荒凉的加尔各答》。
声音起叙事的主导作用,而画面起营造气氛、情绪的作用。例如“声音”谈了许多关于加尔各答如何炎热、如何令人受不了的话;画面则在节奏上突出“缓慢”:人物懒洋洋地躺着,有的赤膊,有的敞怀;连电扇都是有气无力地缓缓转动。从声音到画面营造了一个“热—赖—慢”的氛围。因此,画面绝不是无关重要的。它和声音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使观众获得一种综合的艺术感受。
《印度之歌》突破了“电影是动态的视觉形象艺术”这一传统观念。这是一部“文学化的电影”,或者说是“电影化的文学”。这是一部突破了电影和文学的传统界线的现代派作品。本片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所追求的,正是运用电影这种直观艺术的手段来加强她的文学的表述。因此,她独立拍摄的一系列电影,也被有些人称之为“非电影”。
玛格丽特·杜拉对中国的知识界来说,并不陌生。她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好多部文学作品都已译成中文出版,如《琴声如诉》、《情人》等。这部《印度之歌》的电影剧本也曾翻译出版过。至于由她编剧的电影作品《广岛之恋》和《长别离》,更是被广泛地介绍和研究。
从“新小说”到“非电影”,杜拉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这位现代派艺术家,在锲而不舍地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印度之歌》中所运用的语言,也体现了她的特色。一如在《广岛之恋》中运用大段的内心独白,祷文式的叠句,咏叹式的朗诵那样,在《印度之歌》中,一脉相承地运用了叠句、朗诵,并用词组、短语代替完整的句子,词义不相关联而富有强烈对比的词组相联并列,如花香和麻疯病,铁锈色和炎热……
法国影评家克洛德—玛丽·特莱莫阿称《印度之歌》是一首“咒语般的诗”。
这部影片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上映出时,曾轰动一时。片中的主题曲,充满30年代怀旧情调的钢琴曲《印度之歌》也曾风靡法国。饰演片中女主角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是气质高雅的德尔芬·塞立格,她曾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扮演那神秘女人,她的美丽、风度和气质使安娜—玛丽·斯特莱泰活在银幕上,弥留在观众的脑际。
⑽ 求一部电影 有一家印度人到法国开餐厅 有人知道嘛
莱塞.霍尔斯道姆导演,海伦.米伦,曼尼什·达亚尔主演的《米其林情缘》。
哈桑(曼尼什·达亚尔ManishDayal饰)是土生土长的印度小伙儿,家中世代经营着一间小吃摊,从小生长在如此氛围之中,哈桑对于食物充满了感情。长大后,哈桑一家人搬至了浪漫的法国小镇卢米埃,在那里,他们重操旧业,开了一间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印度餐厅。
名厨马洛里夫人(海伦·米伦HelenMirren 饰)在业内一直享有着不菲的声誉,可是尽管她尽职尽责不断精进技术,但却依旧无法获得米其林二星的认可和肯定,这让她觉得十分苦恼。哈桑的餐馆恰巧就开在马洛里夫人的餐厅对面,一来二去之前,两人产生了诸多的矛盾。然而,在哈桑的身上,马洛里夫人察觉到了惊人的天赋,于是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了他的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