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法国诗歌与电影

法国诗歌与电影

发布时间:2023-09-16 12:28:16

什么法国诗意电影它的声音表达有何特点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优秀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们,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电影声音的挑战。他们并没有完全背离视觉的表现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种只能在画面上作戏的方式,并富于想象力地去创造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们在影片中,往往以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机智与魅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诗意现实主义的出现与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20年代被称作“疯狂的年代”,人们刚从每一次世界大战中苏醒过来,在生活企表现出一种放纵,在艺术上则是大解放,其中电影是最为明显的:放纵的终点是经济大萧条的出现。而法国比较欧洲的其他国家,经济萧条和危机的时间都要更长一些(1929年一1935年)。人们开始注意到如何活下去,并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一点点乐趣,一点点诗意。但是,法国电影的投资方式既不是国家的,也不是资本家的。因此,他们的现实主义既不是:好莱坞式”的,也不是“夏伯阳式”的。法国的电影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作为独立个人的特性(个性),使影片真正成为了艺术品,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因此,他们的影片在这段时期,不仅只是在他们的“电影俱乐部”中为少数艺术家观赏,而且也能够在法国普遍的影院网络中,被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当时的法国,一些投资商或制片人,常常认为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他们有时为艺术敢于冒风险。同时,由于与国外电影业的竞争,也出现了商业上的竞争。竞争促使了艺术上的成熟,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导演由此出了名,而被国外请去拍片子,比如:雷内。克莱尔去了英国、杜维威尔去了美国,等等。

声音的处理。1.语言的运用上的特点:一是,德、法、英、俄的四种语言在影片中的混用,它丰富了电影声音的表现,同时,语言本身的冲突又造成了叙事的戏剧性和复杂性。二是,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人物的不同身份和阶层,说明着人的隔阂状态。不过,影片中的很多语言也应该说是带有很强的人工雕琢的痕迹的。2.音乐的处理,它几乎起到主导影片动机的作用。《大幻灭》鲜明地谴责了那个造成这场大战,并将被这场大战所消灭的统治阶级的堕落和多余的人物。欧洲的贵族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了姿态优雅的自杀。把生命变成冷酷无情的谋杀的游戏,并附有一套人造的规则,最终就是把生命变成死亡”,影片《游戏规则》则以一个专门的主题进行了表现,描绘一个死亡社会的死亡的价值——实际上是两个死亡的社会——富有的主人的社会和那个模仿他们主人的假绅士派的寄生的仆人的社会。主人和仆人都是重仪表轻真诚和人情的坦率表露,其必然结果就是死亡。

⑵ 关于诗歌的电影

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死亡诗社

对于喜欢诗歌的朋友们来说,看著名诗人的诗集是很平常的事,而且他们的诗都能吟上首,这种方式也是对他们诗性的致敬。

免费直播鉴定平台,珠宝翡翠源头直销
广告
免费直播鉴定平台,珠宝翡翠源头直销
由于他们的影响力之大,不少著名诗人的经历都被拍摄成了电影,也包括其它一些题材的诗歌电影,比如下面介绍的第一部电影《死亡诗社》,几乎大部分人都看过。

下面读睡诗社(微信ID:dsszsjb)将20部经典电影整理分享给大家。

第一部:《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译为春风化雨;暴雨骄阳,是由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该片获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看过本片的人,对这场景应该记忆很深刻。

基丁老师讲课的风格相当帅气性感吧!

自我思考很重要,诗歌也一样。

真谛,有木有!

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反复回味。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模式化的教育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影片所讲述的不仅仅是这样的现实,更多的是反映出学生们对自主学习的向往,影片的结尾,导演将镜头从基丁的裤下穿过,看见了学生们骄傲地站在课桌上,这才是精神的胜利。

第二部:《明亮的星》

海报洋溢着爱情的温馨。

《明亮的星》是由简·坎皮恩执导,本·威士肖、艾比·考尼什主演的爱情片,于2009年11月6日在英国上映。该片以19世纪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天才诗人济慈和邻居芬妮·勃劳恩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2009年,该片获得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明亮的星》是一部制作精良、镜头华丽、洋溢着英国田园风情的浪漫爱情片。

该片的特点是诗歌迷人、服装精致、画面唯美。

影片有冷暖色调的段落交替。

这些台词很美,很贴心,忽然想起了作家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情书。

《情书》

文/沈从文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

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

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

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第三部:《全蚀狂爱》

全蚀狂爱,又名心之全蚀

《全蚀狂爱》是由Capitol Films等公司出品,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卫·休里斯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于1995年11月3日在美国上映。该片以19世纪的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兰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二人之间的同性恋故事。

小李子那时候相当年轻,也是小鲜肉一枚。

《全蚀狂爱》是以魏尔伦的视角来诠释他与兰波的爱情虐恋。

该片应该说对于整个历史、整个时代尤其人类精神的把握都非常大气。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译阿尔图尔·兰波、韩波、林包德,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第四部:《诗人与他的情人》

诗人与他的情人

《诗人与他的情人》是1994年上映的英国影片,由布赖恩 吉尔伯特执导,Miranda Richardson、 Willem Dafoe主演。 影片讲述了汤姆与薇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相遇,从而相识、相知、相爱,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薇芙对汤姆十分的好,让所有人羡慕,正因为这样激发了汤姆的工作热情。

由于该片,主演米兰达·理查森获1994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女演员

豆瓣评分:7.9。评分也是比较高了。

第五部:《最后一站》

《最后一站》

《最后一站》是由迈克尔·霍夫曼导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海伦·米伦、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影片。影片改编自杰伊·帕里尼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晚年托尔斯泰的精神饱受来自妻子索菲亚和他的大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的折磨。对自己艺术理想的追求、对简单纯朴生活的信仰,以及他自身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时时刻刻让托尔斯泰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最后一站——爱情与自我的拉巨战

影片取材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虽然有史实作为依据和资料,但是《最后一站》讲述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虚构出来的爱情——实际上是两个爱情故事:一是托尔斯泰和妻子索菲亚的故事,二是两个托尔斯泰的信徒瓦伦汀(Valentin)和玛莎(Masha)的故事。在迈克尔·霍夫曼的指导下,整个影片呈现出了诗歌一般有韵律的节奏。

生命中如果拥有爱,那么爱中的人则要承受痛苦;如果没有爱,那么不爱之人将要经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显得复杂、矛盾和有趣,并且导演赋予了它真实的情感。

第六部:《石榴的颜色》

《石榴的颜色》海报

《石榴的颜色》是由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执导,Melkon Aleksanyan,Sofiko Chiaureli,L. Karamyan,G. Margary等联袂主演的一部剧情传记片。这部色彩鲜艳、民族风味浓重、宗教感仪式感极其强烈的影片,是前苏联“最后一位天才导演”帕拉杰诺夫著名的“诗电影”杰作之一。影片于1968年8月29日上映。

影片部分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诗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摄,但更多地是以诗句代替了诗人的形象。全片几乎没有对白,主要是旁白和剧中人自言自语。

无法用文字概括该片的内容,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影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瞬间,电影语言的诗化、色彩的明艳、构图的奇特均衡、内容上的仪式感、宗教感和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脱俗、特立独行的品质。

第七部:《丹麦诗人》

《丹麦诗人》

《丹麦诗人》加拿大导演兼编剧Torill Kove自编自导的动画短片。影片于2006年2月15日在德国上映。该片荣获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丹麦不愧是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国家。

《丹麦诗人》讲述的是片中叙述者父母的丹麦朋友的故事。他是位诗人,一天,由于缺乏灵感,他决定去挪威的一位女作家那寻求灵感。他的此举引发出一段爱情经历,也机缘巧合地促成了叙述者的父母。一段美丽的故事就在明亮的色彩中展现。

⑶ 励志电影《死亡诗社》剧情简介

励志电影《死亡诗社》剧情简介

《死亡诗社》是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德领衔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下面是我整理的励志电影《死亡诗社》剧情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死亡诗社 ,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译为春风化雨;暴雨骄阳,是由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该片获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电影剧情

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Keating)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拉丁文:carpe diem,英文:seize the day),并以该原则行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另译:古人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

基廷的学生尼尔(Neil)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Cameron)出卖了他们。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并说著"哦,船长,我的船长!",以表达老师传达给他们的信念会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

幕后花絮

1、写在诗社“宝书”扉页上的话来自梭罗的《瓦尔登湖》;基廷老师朗诵的《哦,船长!我的船长!》出自惠特曼的《草叶集》;另外还有莎士比亚的《第18号十四行诗》和拜伦的《她在美中步履姗姗》。

2、导演彼得·威尔选择按照年代顺序拍摄本片,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孩子们和基廷老师之间的友谊关系的进展,以及对他与日俱增的敬仰之情。

3、彼得·威尔在悉尼的一所名叫Scots College的私立男子中学读书,影片中很多场景都是再现了学校的风貌,如制服、纪律以及对学校的整体感觉等等。

4、电影拍摄于美国东部的特拉华州,位于安德鲁斯大街的一所寄宿学校。

5、在原著中,基廷老师是死于白血病的,但导演认为影片关注的主体应该是孩子们。

6、Liam Neeson原先是把导演的权利交给Jeff Kanew,但在罗宾·威廉姆斯加盟该片后,使得彼得·威尔成为该片的导演。

7、学生们给Keating看的他的旧毕业照事实上是Robin Williams的高中毕业照。

8、John Keating这个角色最打动Robin Willianms的地方在于John Keating是他在学生时代一直想要的老师类型。

9、在影片的最后,Cameron本来应该也站在桌上的,但Dylan Kussman否定了这个主意,因为他认为这并不是Cameron会做的事。Kussman很惊讶导演竟然同意了他的想法。

10、Todd在雪中哭泣的场景只拍一遍就过了。这场戏本来是一个内景戏,但是当外面开始下雪时Peter Weir认为如果在室外拍摄效果会更好。而由于雪已经开始停了,所以这场戏便不得不一遍就过。值得庆幸的是,Ethan Hawke做到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

生命是什么?在影片《死亡诗社》中,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是戏剧中最华彩的篇章;生命是梦想,生命是自由,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全部自信与独立;它引导着你,鼓舞着你,激励着你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去追求真正的青春年华与高贵信仰。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学生们还为它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地狱。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影像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摄力与禁锢力,它就像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可是这一切,却因为基廷这个异类教师的出现而改变了。

基廷教师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他彬彬有礼地微笑着,就像一个性格温吞随和的中年男子,这副具有欺骗性的外表不仅仅与他之后一系列“惊世骇俗”的表现构成了鲜明的反差色调,也为他成为世俗社会牺牲品这一悲哀结局涂抹上了一层浓烈的生命质感。基廷教师的第一堂课,以轻快哼唱的小曲带领学生们远离井然有序的教室,表面上离经叛道,却直指生命。他让学生们停下浮躁的脚步,去应对那一张张年代久远的发黄照片,去聆听“卡匹迪恩”这句静默的忠告,去感悟时光的短暂和生命的消亡。

基廷的课总是充满意外和活力,他告诉学生,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这些理论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他告诉学生,如果站在讲台上能够使我们换一种视角看世界,那么不妨发出自我的声音。他甚至将课堂搬到操场上,让学生在他面前排队行走,从走路的姿势分析他们的个性和心态。他让学生们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励自我的诗歌,告诉他们,在理性的现实之下,隐藏着一个梦幻、浪漫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感知。他摒弃了刻板与教条,不用教鞭和体罚,却以诗歌、音乐、运动、以深厚的学识和热诚的心灵,在无拘无束的分享中去开启一颗颗懵懂的心灵。

他不仅仅仅是学生们的导师,更是激励他们成长的.精神之父。在基廷的感召下,年轻的心在呼唤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在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悦和自由的照耀。而“卡匹迪恩”这个古老的诗句,也像一个神秘的咒语,将学生们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地,并且拥有了与世俗抗衡的力量与勇气。于是,他们成立了死亡诗社,查理开始施展他恶作剧的才能;诺克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的感情;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实现自我的演员梦,就连一向胆小的托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诵自我的诗歌。基廷就像一个船长,用自我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明白生命就应当如野马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般在天空中展翅飞翔。

除了基廷,影片对孩子们的主角塑造也十分成功。虽然人物众多,但个性却处理的十分鲜明。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尼尔,古灵精怪,胆大妄为的查理,坠入爱河无力自拔的诺克斯,内向羞怯的托德,爱打小报告的卡梅隆,热衷于设计天线,制造电台的米克斯和皮茨。如果说基廷的主角给了影片一个重心和支点的话,那么这群性格各异的青年学生就为影片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尼尔无疑是这群男孩中最为优秀的一个,也是导演彼得?伟尔刻画的最为用力的主角。他英俊,善良,开朗,成绩优异又多才多艺。在父亲面前他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儿子,在同伴们中间他是公认的领袖。他第一个领会了基廷的话语,也是他精神振奋地率先重组“死亡诗社”,在活力与梦想的鼓舞下,他在《仲夏夜之梦》中找到了自我人生的坐标。应对来自父亲的强大压力,倔强的尼尔还是站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他把精灵演绎的惟妙惟肖,光芒四射。然而当帷幕落下,簇拥着欢呼与掌声的他,也为梦想付出高昂的代价。声色俱厉的父亲对儿子所思所想并不关心,在自我选择与家庭制约的尖锐矛盾中,他既不想成为父亲期望的那个人,也无力成为真正的自我。于是在那个飞雪的寒夜,尼尔戴着精灵花冠回溯了自我盛放的璀璨一刻之后,决绝地将年轻的生命终结在梦想的祭台。

一部关于诗歌的电影,自然少不了表现诗给人的精神力量和鼓舞。影片最生动的一个场景就是“死亡诗社”的社员们第一次前往山洞的那个夜晚。镜头迷幻而空灵,学生们穿着黑色风衣,穿行于迷雾森林中,像是一群游荡于夜色中的精灵,又像一群奔向自由的天使。在山洞中,他们讲故事,演奏音乐,朗诵诗歌……一张张手电光里晃动的面孔,呈现出一种诗境的纯真和无邪。

浓烈的生命质感和灵魂光华,让《死亡诗社》在上映的当年荣获了奥斯卡、金球、英国学院、法国恺撒等多项大奖。作为一部以剧情取胜的电影,《死亡诗社》对电影音乐的运用能够说是恰到好处又言简意赅。曾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奉献过经典乐章的配乐大师莫里斯?雅尔谱写的配乐充分显示出他出色的创作才华。时而恬静忧郁、时而激越奔放、时而清澈悠扬的旋律和流动的画面情景交融地演绎出青春的飞扬与活力,梦想的完美与迷茫;影片最为动人的一段旋律是贯穿剧情发展始终的主题曲,它大多出现于托德的段落,并追随着他的情绪变化。当托德最终勇敢地跳上讲台,朗读自我的诗歌时,音乐中融入了《欢乐颂》的旋律,而当托德得知尼尔的死讯,一个人在雪地上哭泣奔跑时,音乐又重新陷入低回,凄凉而无力。影片结尾,当基廷带着行李准备离开时,主旋律又最终一次响起,先是一只键盘静静地敲击,托德在迟疑,而当他最终鼓起勇气跳上桌子的那一刻,管风琴与弦乐突然鼓击出明亮有力的节奏,高亢而激越,似乎内心深入压抑已久的所有情感与期望都在这一瞬间喷薄而出。一双双汇聚了敬意与感激的目光,所有了然于心的情怀与热望,在这一刻与音乐交织在了一齐,不断升腾,不断沉淀,彷佛眩目而跳跃的火焰,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传承,深沉而炽烈。

;

⑷ 简述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特点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其基本特征有:
1、题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即使从小说改编的,也往往把时代背景移到现代,以缩短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
2、影片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贵族、富豪垄断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影片编导对这类小人物的不幸命运都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3、在艺术手法上,追求诗情画意的场面。
4、同时,它还存在两方面影响,积极影响是更新了现实观念、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消极影响是忽视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以及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

⑸ 为什么说,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对现当代电影的影响巨大,分别表现在哪些

主要表现在把时代背景移到现代,以缩短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

谈起法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电影运动,诗意现实主义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作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电影运动,诗意现实主义以其独有的美学风格和诗意表达,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世纪三十年代,当世界性的大萧条席卷全球的时候,法国也受到了影响。法国电影也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相比美国工业化的制片厂制度,法国电影工业规模更小,也更加零散。因此,受到经济的冲击也更加严重。但是,这一零散的电影模式却从另一方面推动了法国电影工业的发展。由于法国制片厂的随意和分散,使得电影工作者的工作也更加灵活多变,所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

自法国先锋派起,法国电影中对于超现实主义和幻想的表达便一直在延续。尽管没有20年代的如此明显,但是法国电影工作者对超现实等的热爱依旧。雷内·克莱尔,皮埃尔·普莱卫,让·维果等人尤其明显。

雷内·克莱尔早期的歌舞片《巴黎屋檐下》和《自由属于我们》,是他有声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作为从先锋派过度来的重要的导演,雷内·克莱尔最初时期对声音并非是全盘接受的。

和卓别林一样,雷内·克莱尔对于声音的发展也出现了不适。

他早期曾是先锋派电影的主将,他的代表作《幕间休息》富有独特的幻想,手法的新颖使得影片成为“先锋派”的代表作。

他对于无声的赞叹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认为无声电影保留了电影的独特的特色,保留了电影的原始性。所以,当声音在1927年突然出现的时候,克莱尔感到了慌乱和不安,甚至于表达出一定程度上的愤怒。

后来,雷内·克莱尔才逐渐接受了声音的存在,并且创作出自己电影史上的代表作。从1930到1933年,他相继创作出四部有声电影,除了《巴黎屋檐下》,《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和《百万法郎》也是他优秀的“四部曲”的代表。

《百万法郎》是雷内·克莱尔的一部比较具有想象力的歌舞片,故事围绕一件辗转多人的外套,展开叙述。在影片中,不仅有强烈的音乐效果,还有大量的摄影机运动。除此之外,导演还穿插了丰富的追逐戏。所以使得整个故事看起来极其富有动感。

在这之后不久,雷内·克莱尔便去了英国,之后去了好莱坞,但是,后来的他再也没有创作出能和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相媲美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好莱坞对于人才创造力束缚的表现。

皮埃尔·普莱卫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继承也很明显。他在1932年执导了一部标准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稳操胜券》。这部影片除了具有夸张的情节之外,还充斥了无政府主义的喜剧感。但是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

让·维果是另一个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的继承者,也是三十年代的一位比较具有前途的电影工作者。三十年代初,他首先拍摄了两部纪录短片。

1930年的《尼斯景象》,是一部极其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电影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写,辛辣的讽刺了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当时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影片充满了对立的场景,通过有闲阶级悠闲的生活和贫苦百姓生活的对比,让·维果表达了社会的不平等的主题,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倾向。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当时法国社会最有意义的社会记录片。

193年,让·维果导演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特征更为明显的——《操行零分》,这部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展示了当时的寄宿学校的生活。这是导演根据自己儿时的记忆进行展现,因此也是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影片。

导演通过对于童年生活的再现,突出表达了悲惨的童年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的时代创伤,与此同时对于当时的寄宿学校进行控诉。学校对于让·维果来说,与其说是用来学习的地方,不如说是一个禁锢学生的牢笼,它疯狂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人窒息。

因此,导演以诗意化的手法,讽刺了寄宿学校的虚伪,残忍,卑劣的压抑,同时热情的赞扬了学生们的活力和激情。也正因此,这部影片遭到了当时监管者的禁映,但是,导演通过影片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对自由独立的赞颂,却深刻影响了后人。

阅读全文

与法国诗歌与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泰国电影为什么那么色情 浏览:363
泰国饿死鬼电影解说 浏览:292
墨水心完整电影 浏览:115
月光光心慌慌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 浏览:562
国语完整版圣境预言电影 浏览:706
电影霍华德庄园演员 浏览:157
拍电影演员 浏览:766
弹棉花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972
古装的电影的大全在线观看 浏览:484
唐三电影演员表 浏览:45
美国电影演员表图片 浏览:982
电影小镇配音乐 浏览:970
电影结局是被钉住后脑勺 浏览:470
S合伙人电影中文字幕 浏览:818
大买卖2001电影 浏览:416
孙兴的一部电影 浏览:391
电影里龙图片 浏览:433
三年级下册电影中的英语 浏览:164
带有计划名字的电影 浏览:858
哪个公众号卖电影票好 浏览: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