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从电影看法国社会文化

从电影看法国社会文化

发布时间:2023-08-17 04:22:40

㈠ 电影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1、记录与传播功能

电影在纪录与传播方面所具有的这种直观性、完整性,是其区别于之前任何语言的特质,这一特质是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2、创新思维方式

电影的革命性意义还在于,电影开启的是一种人类前所未有的完整思维方式,我们愿意称之为电影的“全思化”进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进程还没有正式开始。

电影还可以采取意识流的方式,更深入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与语言文字携手,将所想所思完整地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既涵盖又超越了与语言文字的全新表示方式,第一次用既深邃又直观的方式实.现了人类“思的完整性”。

3、教育功能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艺术业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和发展可能。从教育的发展来看,电影作为教育手段,则特别体现在教育观念和电影观念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更新上:即,教育从以效率为重的阶段转变到以人性化为重的阶段。

电影化的教育将成为一般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普遍模式,在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积累与传播方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课堂教学的电影化趋势看似平常,却可能引发整个教育机制的系统性巨变。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对未来这一巨变进行全面预测,但大致的趋势则是可以预料的。

中国电影发展史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法国的新浪潮电影文化

法国是世界电影的诞生地,也是当今电影的高产国,几乎已经成为欧洲电影的代名词。60年代,法国电影新浪潮风起云涌,这场电影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的第五代电影也是踏着法国新浪潮的余波走向国际影坛的。

法国新浪潮电影始末

“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新浪潮"是个发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摄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的昨天和今天

新浪潮电影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 的彷徨苦闷。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 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

新浪潮运动的 流派,作家作品我们通常意义上划分为三个部分。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的第五代电影也是踏着法国新浪潮的余波走向国际影坛的。

“新浪潮”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消档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 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 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新浪潮眼中的巴黎

游纳1964年,正是法国电影新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六位电影大师有了个念头——要拍一拍发生在身边巴黎的故事。在很多电影找不到赞助商的时候,他们想出了个便宜的办法:先用16毫米的胶片拍,再放大到35毫米以作商业发行。

“新浪潮”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新浪潮的创作确实有很多新鲜玩意,但今天看来大多已是历史的一部分。看目前中国的情况,现实意义烈的,莫过于新浪潮曾经带来的体制变革。

“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

她长期以来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誉。1956年,瓦尔达以顾问的身份陪同法国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数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带着其中的百余幅照片到北京进行展览,同时参加法国电影回顾展北京站的开幕式。

新浪潮之果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它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 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狂野的青春

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出现,很大拿磨乱程度上是“青年电影”反对“爸爸电影”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儿子反对老子的结果。

代表作家作品

特吕弗《四百下》(1958)

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

㈢ 为什么说,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对现当代电影的影响巨大,分别表现在哪些

主要表现在把时代背景移到现代,以缩短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

谈起法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电影运动,诗意现实主义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作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电影运动,诗意现实主义以其独有的美学风格和诗意表达,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世纪三十年代,当世界性的大萧条席卷全球的时候,法国也受到了影响。法国电影也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相比美国工业化的制片厂制度,法国电影工业规模更小,也更加零散。因此,受到经济的冲击也更加严重。但是,这一零散的电影模式却从另一方面推动了法国电影工业的发展。由于法国制片厂的随意和分散,使得电影工作者的工作也更加灵活多变,所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

自法国先锋派起,法国电影中对于超现实主义和幻想的表达便一直在延续。尽管没有20年代的如此明显,但是法国电影工作者对超现实等的热爱依旧。雷内·克莱尔,皮埃尔·普莱卫,让·维果等人尤其明显。

雷内·克莱尔早期的歌舞片《巴黎屋檐下》和《自由属于我们》,是他有声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作为从先锋派过度来的重要的导演,雷内·克莱尔最初时期对声音并非是全盘接受的。

和卓别林一样,雷内·克莱尔对于声音的发展也出现了不适。

他早期曾是先锋派电影的主将,他的代表作《幕间休息》富有独特的幻想,手法的新颖使得影片成为“先锋派”的代表作。

他对于无声的赞叹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认为无声电影保留了电影的独特的特色,保留了电影的原始性。所以,当声音在1927年突然出现的时候,克莱尔感到了慌乱和不安,甚至于表达出一定程度上的愤怒。

后来,雷内·克莱尔才逐渐接受了声音的存在,并且创作出自己电影史上的代表作。从1930到1933年,他相继创作出四部有声电影,除了《巴黎屋檐下》,《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和《百万法郎》也是他优秀的“四部曲”的代表。

《百万法郎》是雷内·克莱尔的一部比较具有想象力的歌舞片,故事围绕一件辗转多人的外套,展开叙述。在影片中,不仅有强烈的音乐效果,还有大量的摄影机运动。除此之外,导演还穿插了丰富的追逐戏。所以使得整个故事看起来极其富有动感。

在这之后不久,雷内·克莱尔便去了英国,之后去了好莱坞,但是,后来的他再也没有创作出能和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相媲美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好莱坞对于人才创造力束缚的表现。

皮埃尔·普莱卫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继承也很明显。他在1932年执导了一部标准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稳操胜券》。这部影片除了具有夸张的情节之外,还充斥了无政府主义的喜剧感。但是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

让·维果是另一个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的继承者,也是三十年代的一位比较具有前途的电影工作者。三十年代初,他首先拍摄了两部纪录短片。

1930年的《尼斯景象》,是一部极其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电影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写,辛辣的讽刺了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当时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影片充满了对立的场景,通过有闲阶级悠闲的生活和贫苦百姓生活的对比,让·维果表达了社会的不平等的主题,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倾向。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当时法国社会最有意义的社会记录片。

193年,让·维果导演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特征更为明显的——《操行零分》,这部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展示了当时的寄宿学校的生活。这是导演根据自己儿时的记忆进行展现,因此也是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影片。

导演通过对于童年生活的再现,突出表达了悲惨的童年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的时代创伤,与此同时对于当时的寄宿学校进行控诉。学校对于让·维果来说,与其说是用来学习的地方,不如说是一个禁锢学生的牢笼,它疯狂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人窒息。

因此,导演以诗意化的手法,讽刺了寄宿学校的虚伪,残忍,卑劣的压抑,同时热情的赞扬了学生们的活力和激情。也正因此,这部影片遭到了当时监管者的禁映,但是,导演通过影片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对自由独立的赞颂,却深刻影响了后人。

㈣ 以浪漫著称的法国,有哪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马修,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老师,却感动了无数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

《东方男孩》,很棒的电影,用很温情的手段,点亮了一个人的人生。

《法国姑娘》,讲述索菲亚八岁时跟着父母回到摩洛哥,现在想重新返回法国。

《无福之地》,该片讲述了一个偷渡去英国的库尔德人、一个拿着摄像机穿梭在欧洲的女大学生、一个监督工厂从法国向匈牙利布达佩斯整体搬迁的工程师三个独立的故事。

㈤ 电影中的东西文化差异有什么

一般来说(普遍性,不绝对),要阐明一个观点,中国电影重视电影情节,在情节中能体现出电影的内涵(也就是说大众化,大家都看的懂),国外电影,尤其是欧洲电影,情节不是十分重要,看起来觉得很乱,但最终还是讲出了这部电影的想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我上个月看的电影《穆赫兰道》,如果是中国拍的,不太可能把电影情节拍的很乱,叫人看了一头雾水,这就是中西在处理情节上的差异,我个人认为,这绝对是由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再说说正常情节的电影,比方说:法国电影《理发师的情人》,第一次见面,男主角就向女主角求婚,女的没回答他,第二次见面,女主角主动说话并答应了求婚,然后双方才开始介绍自己。看似荒唐,但这个爱情确实又是真实而感人的爱情。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在法国,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事也不太可能发生,也许只能出现在电影里,但是电影里出现了,它基础现实,说明现实中还是有这样的事,不过没这么夸张,在中国,现实中没有,连电影里也不会有。

㈥ 急!!!!《我眼中的法国文化》200~500字

法国文化包罗万象。作为一个中国人,能轻而易举接触到最多的法国文化,就是法国电影了。我喜欢法国电影。

喜欢法国电影,因为有文化上的认同感。法国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是欧亚大陆东部最大的内陆国家,而法国是欧亚大陆西部最大的内陆国家;中国有渊源流长的文化传统,而法国是欧洲启蒙思想的发源地也产生了众多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中国人天性自由散漫爱好和平,法国人也同样以浪漫和洒脱著称于世;二战时期中国和法国都同样受到法西斯的侵略,二战后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法国是西方社会中最具有社会主义思潮的国家。所有这些都表明中法两国在民族习性和文化上最容易产生认同和共鸣。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法兰西民族是一个美和实用结合的民族”,法国文化具有突出的唯美色彩。对法国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不仅是因为有浪漫之都的巴黎,更因为有底蕴深厚的法国文化,作为法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法国电影深深地打上了注重艺术、强调唯美的烙印,法国电影是世界艺术电影的集大成者,以其艺术、唯美、精致的风格,在世界电影之林独树一帜,法国电影如一杯研磨精致的咖啡,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错失一点,你就会不知身在何处,难以领略其中之妙。

法国电影往往更加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情感世界和人物内心的表达,法国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另类的,另类的电影大师,另类的电影作品。在观看《游戏规则》时深刻体验法国式的生活状态;在《虎口脱险》中领略法国式的幽默诙谐;在《巴黎野玫瑰》中品尝法国情调的疯狂爱情;在《碧海情》中感受人与自然的浑然天成。法国电影的艺术性体现了电影独特的美感,美得纯真,美得舒畅,美得深情。

㈦ 法国电影为什么不好理解

电影的解读,观众因为自己的社会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观影体验也会不同。

先不说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宗教信仰,价值观什么的?各自普通人的生活习惯就不相同。电影作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认知不同的社会形态,也丰富我们的视野,拓展了兴趣。

法国的电影生产体制就与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逐渐形成的片场制不同,导演有更大的权力创作符合自己理念的作品。毕竟体制之外往往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在众多体制内类似的影片中往往能脱颖而出。法国低成本电影有相当一部分有政府投资吧,这对于创作者们不用对票房之类的问题过于担忧,也有更大的空间。反传统的现代文化也大多从法国起源,对电影的影响最显著的无疑是超现实影片和印象派电影,深厚而独特的文化积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影响。

法国人总是热爱生活的,总是把生活中的细节推向荧幕.所以法国电影总是敏感的,敏感到伤痛,却依旧沉淀出一种不能自拔的快乐。法国电影好像是现磨的咖啡,美国商业大片好像是速溶咖啡。你愿意自己甘于生活的平淡苦涩,还是快捷耀目呢?如果为了某一种需要,美国电影是可以跳过去看的,如果你去一趟厕所回来,情节发展也不会出乎你的意料,但是法国电影不行,法国电影你要耐心地看,漏掉其中一段对话,就不知道它妙在何处,特别是那种表现人的状态的片子。
美国电影往往直陈现实种种的不纯净,简单明了。法国电影有点东方式的隐晦表达,或者主要是语言对白的影响吧,因为他们很自豪法语的优美,电影中大段不停歇的对白,看似毫无关系,里面却夹杂一丝优越感。

另外,电影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文学的影响,出自法兰西的大文豪数不胜举,到后来新浪潮文学的影响。法国国内的图书奖项,种类繁多,让人难以想象~字里行间流淌于指尖的墨迹,时常会引人思考,思考不是虚无的,而是快乐的。这因为这点,很多电影的叙事不是简单铺陈,而是凝结着浪漫主义的娓娓道来。

㈧ 法国的电影有什么风格或者特色形成这种风格或者特色的原因是什么

文艺片风格是忧郁,凄凉,片中常有大段的沉默。再加上法国人特有的忧郁的眼神,沉默时会给你感觉无限感伤与抑郁。代表片苏菲玛索的《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还有其他的你在网上搜法国文艺片即可。
如果说文艺片体现了法国人浪漫多情的一面,喜剧片则体现了他们幽默乐观的一面。在喜剧片中他们通常喜欢夸张,喜欢戏谑,善意的嘲讽。让你看到他们傻傻的一面。法国人有时很天真,很冲动。在他们的喜剧片里体现出来就是他们因为冲动却做出一些傻事,总是把事情弄糟,却能让你笑的不停,无法自抑的喜欢上他们。代表片《的士速递》系列片(四部),让·雷诺《你丫闭嘴》
另外,法国的QS电影也是出了名的。但他们和我们普通低层次的SQ片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那些镜头包含在他们的文艺片中,格调很高,大都是通过X来表达某种哲学的深层次的思想。代表作苏菲玛索的一些电影,你在网上可以搜到。他们的特色是让你带着忧郁的心情去看那些SQ镜头,你感到的却不是那方面,而是满腔的悲凉和伤感。典型的就是前面说的《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
总之法国人有些两面性,可以很搞笑很乐观,也可以很忧郁很凄伤。总体来说他们是很感性感情冲动的民族。这些可以算作原因之一。
我对法国比较感兴趣,所以几年来看他们的电影,历史,文化什么的比较多。这些算是我的一些体会心得吧

㈨ 从电影中看中西方放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异

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在杨德洛维斯基的《圣山》中,我们便可见墨西哥大师是如何不惜一切地卖弄奇幻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超现实包装”寻找科学的解说和理由。其实,西方此类电影很多时候都局限在以超现实主义现象验证着现实,而此时东方电影却能洒脱地以现实主义原则解构超现实主义现象。比较《雨月物语》,我们就会发现沟口健二是如何自信并理所当然地让鬼魂随心所欲地出入银幕。然而也正是他这种天经地义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终笼罩着一层虚实结合的快慰和朦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
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
因此,对于对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正如罗素所说的“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地说明国民性问题。气候和经济环境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 .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西方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学观念和技术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阅读全文

与从电影看法国社会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朋友的重要英文 浏览:147
第46号密室电影结局 浏览:770
长江七号电影音乐 浏览:936
汶川地震电影完整版名字 浏览:805
电影结束后一会儿了英文 浏览:233
电视电影的图片 浏览:639
英文版小熊帕丁顿电影 浏览:739
怎样一部电影同步看两台手机 浏览:173
电影折磨主角 浏览:455
危狱惊情电影完整版在线免费 浏览:19
下载长虹电影院 浏览:100
电影小兵张嘎图片 浏览:392
成龙高难度逃跑的电影 浏览:253
带他到电影院 浏览:530
三个我心理健康微电影观后感 浏览:162
爱情短片电影资源 浏览:783
讲述一部电影一般现在时 浏览:467
电影无双里面的背景音乐 浏览:194
动漫电影男主角收服一只恐龙 浏览:502
法国电影公司logo 浏览: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