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戈达尔去世,享年91岁,他对电影业有哪些贡献
戈达尔的逝世绝对是法国电影业的一大损失,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个人成就推动了法国电业的发展,他的作品每一部都令人深思,能够打动人心。比如《悲哀于我》和《爱情与愤怒》,他的导演风格细腻中带有温柔,仿佛在诉说一个故事,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戈达尔把一生都献给了电影行业,他拍了太多经典之作,他的电影充满了哲学性,能够让人深入思考,值得反复一看。即便现在已经去世,但他的思想在电影界却排行第一,他的作品贯穿了很多国家,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戈达尔是一位空前绝后的艺术家。
❷ 戈达尔算是法国最伟大的电影人吗他的电影有什么特点
在法国戈达尔也是比较出名的一个导演,拍摄过很多影视作品,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这些作品都是比较有特点的,戈达尔在拍摄电影的手法上跟其他导演有一些差别,戈达尔会更加喜欢记录真实的一面,拍摄出来大部分的作品都会给人很真实的感觉。戈拉尔拍电影的时候,想法也是比较大胆的敢于创新和挑战。《随心所欲》这个作品在播出之后就获得了特别奖项。《狂人皮埃罗》也获得过金狮奖,《已婚妇人》,《女人就是女人》,《中国姑娘》,《受难记》等电影在上映之后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戈达尔也因此也获得了无数奖项。
戈达尔的去世也让很多粉丝都感觉到惋惜,毕竟在电影界的地位也是无法撼动的,在这些作品当中也能够感受到哥达尔的用意,拍摄的电影都以真实为主。在法国戈达尔也是有很多崇拜者的,而且很多导演也都非常想要跟戈达尔学习拍摄技巧,在电影界当中也给电影的形式赋予了新的意义。
❸ 求电影《艺术家》百度云资源
《艺术家》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iWPOVAgvbZEgirWUyJQ13g
该片故事发生在1927年到1932年的好莱坞,讲述一位走下坡路的男演员和一位正在崛起的女演员之间的爱情故事。
❹ 著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去世,他生前都有哪些优秀作品
戈达尔在世的时候,曾拍过《狂人皮埃罗》和《阿尔伐城》,还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
戈达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电影,他从19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导演天赋,并且拍了很多炙手可热的电影,一直到91岁逝世,他这一生无怨无悔,完全奉献给艺术。他在全世界都有非常高的位置,而戈达尔影响了很多艺术家,他的成就空前绝后,被称为法国第一导演。
第三,戈达尔《筋疲力尽》,是一部烧脑之作,是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哥达尔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采用的是纪实的手法,描述了青年人的渺茫与无助,一群人陷入孤独的精神世界,处处透露着一股无尽的虚无。这部电影记录了战争之后的残忍与无奈,绝对是经典之作,到现在依然被奉为经典。
❺ 电影 [艺术家] 的导演是谁
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Michel Hazanavicius 法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和编剧。迈克尔于1988年开始从事电影导演,曾执导冒险喜剧《法国特工117》(又名《OSS117之开罗谍影》),在欧洲影坛获得关注。2011年,在新作《艺术家》中完全转变了以往的风格,一部黑白默片《艺术家》将观众带回1927年的好莱坞,并凭借此片在颁奖季中横扫众多奖项。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于北京时间2月27日上午9时(美国洛杉矶当地时间2月26日下午17时)在好莱坞高地中心举行。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凭借《艺术家》获得最佳导演奖。
❻ 哪个法国人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原理
乔治·梅里爱。
法国电影艺术家乔治·梅里爱发现和创造了“停机再拍”的省略原则,他用一个镜头拍摄剧情中的一段戏,这段戏类似舞台剧中的一幕或一场,被称之为“舞台式的电影时空”。
停机再拍是电影术语,特技摄影方法之一。以固定摄像机的机位,拍摄一段画面后停机,对被摄景物进行位置的调整或数量的增减,然后再开机拍摄。
停机再拍的拍摄方法是固定摄像机的机位、机身和镜头的景别,开机拍摄一段画面后停机,对被摄景物进行位置的调整或数量的增减,然后再开机拍摄,如此循环往复,最后的画面效果是景物一件件逐一呈现或逐一消失,也可以表现一个物体在画面上循着一定的路线移位,物件出现、消失或移位的速度取决于编辑时镜头的长短。
❼ 雅克·费戴尔简介及详细资料
雅克·费戴尔 (1888-1948) 别名雅克·弗莱戴里克斯。20~30年代法国著名电影导演,其影片充满对普通人的同情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但其早期作品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在当时专门追求风格的时代里,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和推崇。
1888年7月24日生于比利时伊克塞尔,25岁那年他前往法国巴黎,他对舞台表演发生了兴趣,雅克-费戴尔便是他的艺名。他后来转往电影界发展,与高蒙电影公司签约,但一战期间回比利时军队服役打断了费戴尔的电影生涯。战争结束后,费戴尔很快成为法国电影界最具革新精神的导演之一 。
他导演第一部影片。根据伯努瓦(Pierre Benoit)的小说改编的现实主义影片《亚特兰梯德》(L'Atlantide,1921)是他的第一部叫座片;而根据法朗士(Anatole France)描写巴黎人日常生活的小说改编的《克兰格比尔》(Crainquebille,1922)则为他确立优秀导演的声誉。在德国根据左拉(Emile Zola)的小说拍出《黛丽莎‧拉更》(Therese Raquin,1928)后,他回到法国拍摄《新的绅士们》(1928),该片由于对法国议会进行温和的嘲讽而遭到法国 *** 禁映。
因为在法国的巨大成功,好莱坞米高梅公司向他发出邀请。在美国费戴尔执导了几部默片和有声片,其中《吻》(The Kiss,1929),是葛丽泰·嘉宝主演的最后一部默片。1930年,他甚至在好莱坞拍摄了一部法语片。不过他在好莱坞的业绩远远低于他的期望,所以1934年费戴尔回到法国,他的影片大都由他的妻子罗赛(Francoise Rosay)主演。而许多电影剧本都由斯帕克(Charles Spaak)撰写。其中最卓越的是《大赌博》(Le Grand Jeu,1934)、《米摩莎公寓》(Pension Mimosas,1934)和《英雄的狂欢节》(La Kermesse heroique,1935)。这些影片的复杂的性格刻画和自然主义的宿命论预示30年代后期法国电影的振兴。二战期间,费戴尔在瑞士避难,直到法国解放。1948年5月25日逝于瑞士。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优秀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们,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电影声音的挑战。他们并没有完全背离视觉的表现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种只能在画面上作戏的方式,并富于想像力地去创造著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诗意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时期,大致从1934年一1939年将近6年的时间。由于这一期间大量影片的主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描写了小人物在社会重压下的悲惨境遇,故而又得名"黑色现实主义"。
在这一时期,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让·雷诺瓦、雅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和叙利恩·杜威维尔,这四大导演在"诗意现实主义学派"的共同纽带下联结在一起。
雅克·费戴尔涉足电影界比较早,他曾在默片时期做过演员,并于1915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兼编剧)。他拍摄过一些成功的默片,比如:《亚特兰梯德》(1921年)、《克兰格比尔》(1923年)和《梯丽沙·拉更》(1928年)等等。有声电影出现后,他于1928年离开法国去了好莱坞,"梦想在那里能够找到大量的技术和资金",他一去就是5年。然而,费戴尔在美国的这段时间"就象米达斯国王的魔手那样,一经黄金的接触他全部的艺术都枯萎了。这位欧洲人的强烈性格在被斯特劳亨称之为的'制作腊肠的机器'的好莱坞中,磨得荡然无存"。
1934年,费戴尔回到法国。他与查尔·斯派克合作改编完成了《大赌博》的电影剧本,并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创作。在这部作品中,费戴尔"赋于故事以一种心理背景",使得那个发生在法国外籍军团里的平凡故事,变得富有感染力。这部影片是在北非拍摄的,他曾在那里拍摄过影片《亚特兰梯德》 。《大赌博》虽然在某些表现闹剧的场面中显得有些过火,但影片中仍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他出色地运用一个演员扮演两个角色的方式,并配上不同的声音来加以表现,创造出一种剧中人物的幻觉状态。在以后的两年中,费戴尔又拍摄了《米摩沙公寓》 (1935年)和《英勇和狂欢节》(1936年)。其中《米摩沙公寓》在萨杜尔看来"比《大赌博》更胜一筹"影片中的平凡"公寓"、"轮盘赌大厅"和"下流酒吧"似乎成为故事的主角。而这一表现几乎成为"法国电影新潮流的源泉"。费戴尔和他的作品带动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使马赛尔·卡尔内等人不久也投入到这个潮流中来。
孩子的面孔1917-1918年:根据特里斯当·贝尔纳的剧本摄制影片:《养老院的老妇们》,《同伴》等片。
1919年:《拼写错误》(编剧:费戴尔,主要演员:Ch.戴尚)。
1921年:《亚特兰梯德》(根据皮埃尔·伯诺阿的原作改编,主要演员:纳比埃科夫斯卡,梅尔希奥,安杰罗)。
英雄的狂欢节是雅克最著名的影片1923年:《克兰格比尔》(根据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原作改编,主要演员:M.德·费洛第)。
1924-1925年(在瑞士):《孩儿面》(编剧:费戴尔,摄影:布列尔和巴尔盖尔,主要演员:小福雷)。
1926年(在奥地利):《幻象》(编剧:叙尔·罗曼),(在法国):《格里毕希》(主要演员:弗朗索瓦丝·罗珊),《卡门》(主要演员:R.梅莱尔)。
1928年(在德国):《黛莱丝·拉甘》(根据左拉原作改编,主要演员:吉娜·马内斯,W·齐尔舍,珍尼-玛丽·洛伦)。
1929年(在法国):《新的老爷们》(根据弗莱尔与格罗瓦塞的话剧改编)。
1929-1933年(在好莱坞):摄制了六部影片,其中有《吻》(主要演员:葛丽泰·嘉宝),《绿色的鬼魂》,《如果皇帝知道此事》(主要演员:吕居埃与罗珊)。
1934年(在法国):《大赌博》(编剧:斯派克与费戴尔,主要演员:P.R.威尔姆,罗珊,玛丽·贝尔,夏尔·瓦内尔)。
1935年(在法国):《米摩莎公寓》(编剧:斯派克与费戴尔,主要演员:罗珊,P.贝尔纳,阿莱尔姆)。
1936年:《英雄的狂欢节》(原作:斯派克,编剧与台词:B.齐茂,副导演:卡尔内,摄影:斯特拉德林,布景:L.梅尔孙,服装:本达,主要演员:F.罗珊,阿莱尔姆,J.穆拉,L.叙卫等)。
1937年(在英国): 《无甲的骑士》 (根据詹姆士·希尔顿小说改编)。
1938年(在德国):《旅行的人们》。
1939年(在法国):《北方的法律》。
1942年(在瑞士):《一个女人的失踪》(主要演员:罗珊)。1946年:监制《碎石路》(布利斯坦导演)。
❽ 法国大导演戈达尔为什么会选择安乐死离世,如何评价他的选择
30岁的戈达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片电影《精疲力尽》,随后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 奖。几乎在同一时期,里维特拍了《巴黎属于我们》,夏布洛尔拿出了《表兄弟》,特吕弗也推出 了《四百击》。 以戈达尔为代表的这批年轻导演强调“作者性”,认为拍电影就是“写作”。电影内容的主题也更 加偏向现实主义,强调生活流,注重展现人的体验和精神过程。这被当时的新闻记者们称之为“新 浪潮”。
《当代电影》杂志曾写道:“新浪潮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 多国家,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期中国的第五代电影也是踏着法国新浪潮的余波走向了国际影坛。” 在《戈达尔访谈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观众认为戈达尔在其作品中融入过多其他元素。
五、他在18岁时回到巴黎,通过参加在巴黎市内拉
丁区的电影放映会开始接触电影。在电影会,戈达尔认识了一大批后来同他一道成为法国电影新浪
潮的代表人物,包括安德烈·巴赞、克劳德·夏布洛尔、弗朗索瓦·特吕弗等人。安德烈·巴赞创办了如今在电影评论界最负盛名的刊物《电影手册》,戈达尔和埃里克·侯
麦、雅克·里维特转而为其撰稿。但在随后的时光里,这一批影评人都先后转向了电影导演。
电影世界的成功范式由好莱坞缔造。派拉蒙、福克斯、米高梅等大公司掌控了“什
么是电影”的话语权。能吸引观众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叙事、有影响力的明星演员,以及普世价值
观是一部主流好电影的标配。
但戈达尔等人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写实。他提出“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的口号,认为经典好莱
坞式电影是一种将艺术和生活区隔开的虚假银幕世界。
❾ 法国大导演吕贝克贝松的作品有哪些
是吕克·贝松吧
吕克·贝松 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因为屡创票房佳绩,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作品节奏快捷、风格奢华,极具商业价值。有人称他的电影实际上是美国片,只不过是在法国拍摄而已。父母亲都是水上运动的高手,母亲还是潜水教练。青少年时,他梦想成为海洋、海豚专家,但是因为一次潜水意外,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愿望,转向电影,17岁高中未毕业便进入高蒙电影公司任助理,19岁那年来到美国洛杉矶,学习了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后,回国后担任副导演。1983年,贝松的电影处女作《最后的战斗》问世,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无声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吕克·贝松似乎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也正因如此,贝松曾经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不管他乐意不乐意这一称呼。 《地铁》和《碧海蓝天》为吕克·贝松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声誉。虽然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有点吝啬地仅仅将“最佳录音”和“最佳音乐”奖授予《碧海蓝天》.但是贝松却公开表示这部影片是其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毕竟,这部作品倾注了贝松少年时的激情和梦想,贝松终于可以用他的摄影机捕捉他童年时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潜水员杰克最后葬身大海,更确切的说,那是他真正的生存,杰克莫不就是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国有所谓BBC年轻导演之说,即专指Beinex、 Besson、 Carax(贝内克斯、贝松、卡拉克斯)。这三位新锐导演尽管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点却是对蓝色莫名其妙的偏爱。从贝内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开始,蓝色就充满了银慕,卡拉卡斯则拍了《卑贱的血统》;而贝松的《碧海蓝天》更是从片名到内容都蓝色的调子。贝松苦心孤诣营造的对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怀自然是无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摄影恐怕令《钢琴课》和《泰坦尼克号》的导演也受益匪浅。
《尼基塔》与《杀手莱昂》(又名《这个杀手不太冷》)是吕克·贝松由艺术影片向商业影片的成功过渡。《尼基塔》讲述了一个暴力团女成员是如何被改造为国家职业特工杀手的过程,其特工杀手的身份和她内心深处爱情和人性的萌动构成了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而《杀手莱昂》讲述了一个渴望从善的杀手和一个渴望复仇从恶的女孩之间的故事。这部带有艺术气质的法国商业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的电影学子们津津乐道的范例,其中的许多细节诸如莱昂身边的那株绿色植物和“记住永远不要杀妇女和孩子”等精彩对白令人难忘。单凭那株绿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莱坞的编剧所能想到的。《杀手莱昂》夺得了当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奖,贝松则荣获最佳导演奖。自90年代以来,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将法国商业电影推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拍艺术电影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你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国则不同,如果一个电影艺术家要去拍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则似乎要更大的勇气。吕克·贝松就是这样一位“不合时宜”的导演。
80年代中期,贝松拍摄了《地铁》,《碧海蓝天》等艺术电影之后,被法国评论界称为前途无限的年轻导演;90年代贝松在拍摄了《杀手莱昂》、《第五元素》之后,却受到了法国电影理论界的轻视。《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创下了2亿7千万美元的收益,名列当年世界电影的第三名,不管评论界如何评论这部电影,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法国导演眼中的未来世界,在电脑高科技与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带给我们一丝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吕克·贝松是当代法国电影影坛最受瞩目且争议最大的导演。尽管《第五元素》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得法国最大的电影公司高蒙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一翻,但是贝松在国内却常常被说成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为此,苦闷的贝松常常要飘浮过海去好莱坞寻觅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惊险和打斗于一身,是欧洲有史以来第一部成本高达近一亿美元的英语对白影片,显示了法国电影人复兴本国和欧洲电影业的决心和勇气,影片荣获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故事内容本是吕克·贝松在16岁时就开始构思,当时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刚刚问世,显然贝松的想象和构思与之相比还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后,贝松依旧念念不忘少年时代的构想,经过20年的筹划.该剧本具备了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虽然有评论认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国未来主义的滑稽笑剧,认为不过是视觉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届夏纳电影节开幕式上作为开幕影片放映的时候,这部表现人类未来23世纪的科幻片还是引起了轰动。影片中,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驾驶着他的那辆抗地球引力的黄色出租汽车飞越纽约城市上空的镜头,与卢卡斯的星际宇宙飞船相比毫不逊色。当年那个看着《星球大战》长大的贝松,20年后终于和卢卡斯站到了一起。
早在《碧海蓝天》中,吕克·贝松就显示出他对大制作和宏大场面的迷恋与追求。从《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开始,贝松日渐游离他过去所从属的那种电影形态,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不仅在类型方式上玩尽花招,还在制作成本上不断升级,这也许就是贝松在本国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而此时的好莱坞也开始在世界各国招兵买马,其首选就是吴宇森和吕克·贝松。贝松法国式的浪漫风情以及吴宇森东方味的英雄情结倍受好莱坞的青睬与模仿。贝松最终用《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证明了娱乐大片不是好莱坞的专利,法国人不仅能制造低成本、小制作的艺术电影,还能生产在全球盈利的商业巨片,一个法国人可以在美国的地盘上“与他们相抗衡”。今天的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样,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他看作和斯皮尔伯格同一类型的商业片大导演,但殊不知贝松能够走到今天,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作为第一部高成本的欧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时候,开始票房并不令人乐观,看惯了艺术影片的法国观众和受到好莱坞商业大片熏陶的美国观众并不抱有太多的兴趣。影评人的反映也是贬大于褒,影片最为致命之处还在于它高达1亿美元的巨额成本。但是奇迹出现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预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广泛放映,影片是大赚了一笔,但是评论界对贝松和这部影片依旧低调处理。
吕克·贝松并不因为这些评价动摇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国人和美国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圣女贞德》选取了历史和现实,民族和国际的恰当交融,拍完之后好评如潮。圣女贞德是法国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传说。有关圣女贞德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他们分别是:德莱叶导演的为电影默片时代划上精彩句号的《圣女贞德受难记》;布莱松导演的极度忠实于宗教情节和原审判材料的《圣女贞德受难》;吕克·贝松耗时三年拍摄的史诗性巨片《圣女贞德》。
布莱松的《圣女贞德受骓》仅仅截取了贞德受审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历史的真实瞬间。而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则展示了波澜壮阔的英法百年战争和贞德作为一个少女和法兰西战士的浪漫情怀。和布莱松一样,吕克·贝松也是法国影坛一位孤独的探索者,也许这是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法国导演的唯一相同之处。也许正是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们同样偏爱贞德这个历史人物,只不过他们诠释历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吕克·贝松的导演手记里我们看到贝松对贞德的评价:贞德是我们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纯真之间捕捉到的东西,又在她的时代失去,正像我们在自己的时代所失去的一样。贝松在这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独到思考:“难道人类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发现隐藏在邪恶背后的善良吗?”
吕克·贝松这位影坛孤独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业巨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认识,触摸到他作为一名法兰西战士的心路历程。无论是《碧海蓝天》中的杰克,是《杀手莱昂》中的杀手,还是《圣女贞德》中贞德,我们都会感到:这就是吕克·贝松。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圣女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这个杀手不太冷 Leon (1994)
亚特兰蒂斯 Atlantis (1991)
尼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蓝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铁 Subway (1985)
最后决战 Dernier combat, Le (1983)
编剧作品
暴力街区2:终极 Banlieue 13 Ultimatum (2009)
飓风营救 Taken(2008)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的士速递4 Taxi4 (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玩命快递2 The Transporter 2 (2005)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侠盗魅影 Bandidas (2005)
13区 Banlieue 13 (2004)
的士飚花 Taxi (2004)
暗流2:天使启示录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郁金香芳芳 fnfan la tulipe (2003)
车神 Michel Vaillant (2003)
的士速递3 Taxi 3 (2003)
换命快递 The Transporter (2002)
龙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企业战士 Yamakasi - Les samouraï des temps modernes (2001)
绿芥刑警 Wasabi (2001)
光芒万丈 Dancer, The (2000)
的士速递2 Taxi 2 (2000)
圣女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的士速递 Taxi (1998)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这个杀手不太冷 Leon (1994)
不归路 Point of No Return (1993)
妮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蓝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铁 Subway (1985)
最后决战 Dernier combat, Le (1983)
监制作品
家园 HOM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