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广岛事件》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什么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用原子弹去杀伤大量和平人民,这是大家反对的,但是,倘然不先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帝国主义还不会立即投降,战争还可能拖下去,各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将承受更大的损失
第一部分
一部关于和平的影片
一九五七年夏天,八月,广岛。
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法国女子在这座城市里。她是来参加拍摄一部关于和平的影片,她在影片中扮演一个角色。
故事发生在这个法国女人回国的前夕。她在其中扮演角色的这部影片实际上已近完成。只剩下一组镜头要拍摄。
就在她回法国的前夕,这个在影片中始终未提及名字的法国女人——这个无名妇女——将遇到一个日本人(工程师或建筑师),他们之间产生了一段过眼云烟的恋情。
影片中,他们如何相遇并不清楚明了。因为问题不在这儿。世界上到处都有萍水相逢的事。重要的是,这些常有的相遇之后所发生的事。
影片开始时,观众见不到这对邂逅的人。看不见她。也看不见他。见到的是一些残缺不全的躯体——被齐头齐腰截去的部分——在蠕动着——在欲海情焰或在临终挣扎中蠕动着——上面相继盖满了灰烬、露珠、原子弹的死亡阴霾——和情欲得到满足后的汗水。
他们的身体只是渐渐地从这些未定型的、朦朦胧胧的躯体中展现出来。
他们双双躺在一家旅馆的房间里。他们一丝不挂。光滑的身体,完好无损。
他们在谈论什么?正是在谈论广岛。
她对他说,她在广岛看见了一切。观众看到了她所见的景象。这些景象可怕至极。然而,他的意见是否定的,认为这些景象是骗人的,他客观地、令人难堪地重复说,她在广岛什么也没见到。
他们初次交谈的话题是富有寓意的。总之,这是一种歌剧对白式的谈话。谈论广岛是不可能的。人们所能做的就是谈谈不可能谈论广岛这件事。对于广岛的了解,在影片一开始便作为类似头脑中的幻觉提出来。
这个开端,这一系列在一张旅馆的床上被回忆起来的、已经在广岛举行过的纪念那桩惨剧的官方活动,这亵渎的追忆,都是故意安排的。人们到处都可以谈论广岛,甚至在偶然相遇而一见钟情的男女之间,在他们发生私情的旅馆的床上。影片中这两位真正热恋的男女主人公的身躯,使我们想到了这一点。如果说有什么亵渎的事,真正的亵渎行为,就是广岛本身。没有必要虚伪和回避问题的实质。
尽管向观众展示的广岛的历史遗迹很少,只是一个虚无空洞的遗迹所具有的少得可怜的残余,然而,观众想必能从这追忆中解脱出来,消除偏见,做好准备来聆听那将要向他们讲述的有关我们两位主人公的故事。
好,就这样回到他们的故事上来。
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这种故事每天都会发生,成千上万,层出不穷。日本男人已经结婚成家,有了孩子。法国女人也是有夫之妇,也有了两个孩子。他们一夜风流。
但是,在哪儿呢?在广岛。
这种拥抱是如此寻常,如此普通,却发生在世界上一座最难以想象得到的城市:广岛。在广岛,一切都不是“已知的”。一种特殊的光晕映照于每个手势,每句话,使其具有超出字面意义的弦外之音。这是影片的主要意图之一,它打破了用恐怖来描绘恐怖的手法,因为,这种手法已被日本人用过,而是使这种恐怖在劫后的灰烬中获得新生,并与一种必须是独特的而又“令人赞叹”的爱情揉合在一起。然而,如果影片是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是在某个没有经受过这种惨绝人寰的死亡的地方拍摄,那效果就不同,观众将会更信服这部在广岛拍摄的影片。
第一部分正直善良又虚伪无礼
这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他们在哲学理念、历史背景、经济状况和人种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广岛却是他们共有的场所(也许是世界上惟一的场所?)。在那儿,性欲、爱情、不幸,这些人类普遍具有的东西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广岛以外的任何别的地方都能容忍虚假。而在广岛却不然,“虚假”是无法存身、被拒之门外的。
在朦胧的睡意中,他们还在谈论广岛。以不同的方式。他们欲火中烧,也许正怀着不知不觉滋生的爱情。
他们的对话既涉及他们自己,也涉及到广岛。他们的话题相互融合,纵横交错,因此,从那时起,在关于广岛的歌剧对白式谈话之后,这些浑然一体的话题已难以辨别。
尽管他们个人的故事如此简短,但总是占着优势而压倒广岛的故事。
如果不坚持这个前提条件,那么,这部影片只能又是一部“遵命”电影,索然寡味,不过是一部小说化的记录片罢了。如果坚持了这个前提,那就将摄制成一部类似杜撰的记录片,而在吸取广岛事件历史教训方面却要比一般的新闻记录片更具有说服力。
他们睡醒了。在她穿衣时,他们又谈论起来。他们谈东说西,也谈起了广岛。为什么不呢?这是自然而然的。我们正是在广岛嘛。
突然,她穿着一身红十字会护士服出现在眼前。
见她这身打扮,这简直是一套表现传统美德的制服,他重又渴望得到她。他希望再见到她。他同所有的人一样,确切地说,同所有的男人一样。这类乔装正经的打扮含有一种对所有男人都会产生诱惑力的色情因素。(一次永恒战争中的永恒护士……)
那么,为什么她同样需要他,却又不愿再见到他呢?她并没有讲清理由。
醒来后,他们也谈到了她的过去。
在内韦尔,她的家乡,在她长大成人的涅夫勒省究竟发生过什么?在她的生活中究竟发生过什么使她变成现在这样:既放荡不羁又拘谨不安,既正直善良又虚伪无礼,态度既如此暧昧又如此明朗?为什么如此渴望经历萍水相逢的恋情?而面对爱情却又如此懦弱胆怯呢?
她告诉他,有一天,她曾在内韦尔发疯。她凶狠得发疯了。她叙述这件事如同叙述她从前在内韦尔聪明果断一样。完全一个腔调。
她只字未提这内韦尔“事件”是否就能解释眼前她在广岛的行为。她宛如在讲别的事情那样叙述内韦尔“事件”。并不说明原因。
她走了。她决定不再见他。
但是,他们将再见面。
下午四点钟。广岛的和平广场(或在医院门口)。
摄影师们正离开现场(影片中,我们总是只看见他们带着器材离去)。有人在拆卸看台,摘掉悬挂的小旗。
法国女人(也许)在被人拆卸的看台阴凉处呼呼入睡。
人们刚拍完一部颇有教益的有关和平的影片。这绝不是一部荒谬可笑的电影,而是又一部电影罢了。如此而已。
第一部分一段个人的不幸经历
一群人再次顺着为刚拍完的那部影片而设置的布景涌过来,一个日本男人穿过人群。这个男人就是我们上午在旅馆的房间里见到的那位。他看见法国女人便收住脚步,然后,向她走去,瞧着她熟睡。他的目光惊醒了她。他们四目相视,彼此都强烈地渴望得到对方。他并非偶然来到此地。他是为了再见到她而来的。
几乎在他们刚刚重逢时,就开始了游行。这是影片的最后一组镜头。孩子们的队伍,学生的队伍。狗。猫。逛马路的人。整个广岛都出动了,其盛况就像历次举行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活动时一样。游行队伍已变得光怪陆离。
天气非常炎热。天空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等待游行队伍走过。就在这等待的时候,他告诉她,他认为自己爱上了她。
他把她带到他家。他们简要地谈一下各自的生活。
他们的婚姻都很美满,无需寻求什么别的东西来弥补夫妻生活的不幸。
就是在他家,在做爱时,她对他谈起了内韦尔。
她还是离开了他家。“为了消磨她动身前的那段时光”,他们到一家临水而立的咖啡馆去。夜色已浓。
他们在那儿又逗留数小时。离翌晨她搭乘的班机起飞时间越来越近,他们的爱却越来越深。
就是在这座咖啡馆里,她告诉他自己曾在内韦尔发疯的原因。
一九四四年,正值她二十岁,在内韦尔,她被剃成光头。她初恋的情人是德国人。在法国将解放时被杀死。
她光着头待在内韦尔的一个地下室里。就在广岛事件发生时,她才变得像样些,能走出地下室,来到街上,混入兴高采烈的人群中。
为什么选择了这么一段个人的不幸经历呢?无疑,因为它本身同样是一种绝对。就因为一个姑娘爱上了国家的法定敌人而把她剃成光头,这是件绝对可怕而愚蠢的事。 我们看见了内韦尔,就像在他房间里已经见到的那样。他们又谈起他们自己。又一次交错重叠地出现内韦尔及其爱情场面和广岛及其爱情场面。一切都揉合在一起,并没有什么预想的原则,而是以一种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类混合的方式进行,在这些场面中,初恋的情人总是喁喁情话,说个不休。
她又走了。她又一次避开他。
她试图回到旅馆稳定一下情绪,但是,她做不到;她又走出旅馆,返回那已经打烊的咖啡馆。她待在那儿。回忆起内韦尔(内心独白),也就是回忆起爱情本身。
那个男人跟随在她身后。她意识到了。她盯着他。他们怀着深深的爱恋互相凝视着。这场短命的爱情就像内韦尔的爱情那样,也将被扼杀。因此,它已经注定要被遗忘。因此,它是永恒的(因为它被遗忘本身所维护)。
第一部分她没有同他再叙恋情
她没有同他再叙恋情。
她漫步穿过大街小巷。而他尾随在后,犹如在跟随一位素昧平生的女子。到了一定的时候,他追上她,像在说旁白似的要求她留在广岛。她说“不”。如同所有的人那样拒绝了。她有着一切人所共有的怯懦 。
的确,对他们来说,大局已定。
他不再坚持。
她信步走向车站。他追上她。他们俩像幽灵般四目相视。
从那时起,他们不再交谈片言只语。她动身在即,这使他们陷入凄凉阴郁的沉默中。
这就是爱情。他们只能缄默不语。最后一场戏发生在一个咖啡馆里。观众将看到她同另一个日本男人在一起。
我们看到她所爱的那个男人坐在一张桌子旁,纹丝不动,除了感到深深的绝望,他没有任何其他的反应。这种绝望的情绪在肉体上已超出他所能承受的,而他也只能逆来顺受。就仿佛她已“另有所属”。而他却只能对此表示理解。
黎明时分,她回到自己的房间。过了几分钟,他来敲门。他不能自持,不能避而不来,他抱歉地说:“我不可能不来。”
在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发生。他们俩都陷入束手无策的可怕境地。“世俗秩序”的成规还存在着,他们再也不去扰乱他们周围的正常秩序。
他们没有互诉衷肠。再也没有任何举动。
他们只是又一次互相呼唤。呼唤什么呢?内韦尔,广岛。事实上,在彼此心目中,他们仍然谁也不是。他们只拥有地名,这些不是姓名的名字。就好像一个在内韦尔被剃了光头的女子的灾难与广岛的灾难准确地互相映衬。
她对他说:“广岛,这就是你的名字。”
第二部分
阐明最初的设想
我力求尽可能最忠实地陈述我为阿兰?雷奈导演的《广岛之恋》所做的工作。
但愿读者不要对阿兰?雷奈设计的画面在这项工作中没有被如实描绘出来而感到惊讶。
我的职责只限于把雷奈作为出发点来导演影片的那些因素加以阐述。
不属于原始脚本(五八年七月)的有关内韦尔的那些段落,是影片在法国摄制(五八年十二月)前加上注释的。所以,那是独立于脚本的工作(请看附录:静夜阐释)。
我认为保留一部分在影片中摒弃不用的东西是有必要的,它们能有效地阐明最初的设想。
我把这项工作交给出版社,很遗憾没能用上我们——一方面是雷奈和我,另一方面是热拉尔?雅尔洛 和我,还有雷奈、雅尔洛和我三人一起——几乎每天分析脚本的谈话内容来充实它。
我从来不能没有他们俩的忠告,每当我写完一段情节,总要请他们过目,听取他们严厉同时又是清晰的、卓有见识的批评,然后再着手撰写另一个情节。
玛格丽特?杜拉斯
第二部分原子弹轰炸的种种物证
影片开始时,比基尼 核试验基地上臭名昭著的“蘑菇”云在翻滚升腾。
应该让观众既有初次看到,又有再度看到这股“蘑菇”云的感觉。
“蘑菇”云应该非常雄浑、硕大,成长得十分缓慢,并由乔万尼?菲斯哥的乐曲的开头几个节拍伴奏,烘托出它的翻滚升腾。
随着这股“蘑菇”云在银幕上升腾而起,烟云下面] ,渐渐呈现出两个赤露的肩膀。
观众只看见这两个肩膀,是被齐头齐腰截去的部分躯体。
这两个肩膀紧紧搂着,上面沾满了灰烬、雨水、露珠或汗水,任人随意想象。
关键在于让人感到这露水或汗水是由[比基尼核试验基地上的]“蘑菇”云在升腾飘逝的过程中洒下的。
这一画面势必造成一种非常强烈、非常矛盾的感觉,既感到清新,又陡生欲念。
两个紧搂的肩膀肤色各异,一深一浅。
菲斯哥的音乐伴随着这一几乎令人反感的紧搂动作。
两只不同的手的差异应该十分明显。
菲斯哥的音乐由强到弱,渐渐隐去,一只[经特写镜头而显得很大的]女人的手放在黄皮肤肩膀上,不再动弹,所谓“放”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抓”似乎更确切些。
一个沉浊而又平静的男人的嗓音诵读般地响起:
他
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一无所见。
这句话可以随意运用。
一个十分沙哑,也很沉浊的女人的嗓音,似背诵那样没有抑扬顿挫地回答:
她
我都看见了。毫无遗漏。
菲斯哥的音乐重又响起,此时,女人白皙的手正好又在肩膀上捏紧,松开,爱抚着,并在这黄色肩膀上留下了几个指甲印。
仿佛这指甲的印痕能暗示出,它是对“不,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这句话的一种惩罚。
然后,女人的声音重又响起,这声音依然平静,毫无生气,像背诵似的:
她
我连医院也看到了。对此,我确信无疑。广岛有医院。我怎么能对此避而不见呢?
医院、走廊、楼梯、病人,在摄影机无情的拍摄下逐一展现在画面上 。(观众在银幕上始终看不到正在观看这一切的她。)
现在镜头又回到那只在黄色肩膀上不停地抓掐的手。
他
你在广岛并没有看到过医院。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
然后女人的声音变得更加客观。(含义深奥地)强调每一个字。
此时,博物馆的画面一一展现 。光线刺眼而令人讨厌,同打在医院上的灯光一样。
资料解说牌接连闪出。
原子弹轰炸的种种物证。
支离破碎的各式模型。
一根根扭曲的钢筋。
[游客在那里驻足沉思。我们想必可以说,凡能发人深思的种种机会总是精心炮制的,这么说并无丝毫讽刺的意思。然而,那些纪念性建筑,尽管人们有时会对它们一笑了之,却是这些机会的最好借口……]
她
第二部分的温度将高达一万度
惨剧还将重演。
成荫的树木。
教堂。
驯死亡。
大田川的河口湾呈三角形,河口湾的七条分支在惯常的时刻里时而水枯,时而水涨;它们刚好在惯常的涨潮时间贮满了多鱼的清水;随着不同的时辰和季节,这河水时而灰混,时而清澄。此
我怎么会怀疑这座城市生来就适合恋爱呢?
我怎么会怀疑你天生就适合我的肉体呢?
你中我的意。多了不起的事情。你使我高兴。
突然,何等的缓慢。
何等的温柔。
你不可能明白。
你害了我。
你对我真好。
你害了我。
你对我真好。
我有时间。
我求你了。
吞噬我吧。
把我弄得变形,直至丑陋不堪。
你为什么不这样?
在这座城市里,在今夜这个与别的夜晚何其相似的良宵,你为什么不这样?
我求你了……
猛然间,画面上出现一张十分温柔的女人的脸,这张脸向男人的脸伸去。
她
你的皮肤真是太好了。
男人发出一声幸福的呻吟。
她
你……
日本男人的脸在欣喜若狂的笑声中随着女人的脸出现在银幕上,他笑得让人无法形容。他转过身来。
他
我,是的,你会把我看得一清二楚。
两个裸露的身躯呈现出来。与刚才相同的女人的声音响起,十分低沉,但这一次并不带有朗诵似的夸张腔调。
她
你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或并不完全是日本人?
他
我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他
你有一双绿眼睛。是吗?
她
哦,我想……是的……我想我的眼睛是绿色的。
他注视她。轻声说:
他
你仿佛集一千名女子于一身……
她
那是因为你不了解我。就是这个缘故。
他
也许并不尽然。
她
为了你而集一千名女子于一身,这倒并不使我不乐意。
她吻他的肩膀,把脑袋靠在他的肩窝里。她的脑袋侧向敞开的窗户,侧向广岛,侧向茫茫黑夜。一个男人从街上走过,在咳嗽(画面上看不见他,只听见声响)。她站起身来。
她
你听……四点钟了……
他
怎么啦?
她
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每天清晨四点钟从这儿经过,而且,他还咳嗽。
静默。他们四目相视。
她
你,你当初在这里,在广岛……
他笑了起来,仿佛在笑她孩子气。
他
不……当然不在。
第三部分又一次抚摸他赤裸的肩膀
她又一次抚摸他赤裸的肩膀。这肩膀确实很美,从未受过损伤。
她
哦。真是……我真愚蠢。
她几乎面带微笑。
他突然盯着她,神情严肃,犹豫不决,然后,他终于对她说了:
他
我的家,当时就在广岛。我去打仗了。
她停止抚摸他肩膀的动作。
这一次,她微笑着怯生生地问他:
她
算你走运,是吗?
他收起注视的目光,在斟酌着究竟回答“是”或“不是”:
他
是的。
她非常恳切而又确定无疑地补充一句:
她
我也很走运。
稍停片刻。
他
你为什么来广岛?她
拍一部影片。
他
什么,一部影片?
她
我在一部影片里扮演一个角色。
他
那么,来广岛之前,你在哪儿?
她
在巴黎。
再稍停片刻,停顿的时间更长些。
他
在巴黎之前呢?……
她
在巴黎之前吗?……我在内韦尔。内——韦——尔。
他
内韦尔?
她
在涅夫勒省。你并不熟悉。
稍停。他仿佛刚刚发现广岛-内韦尔的某种关联,问道:
他
你为什么要到广岛来看这一切呢?
她尽力真诚地回答:
她
我对它感兴趣。在这方面,我有我的想法。譬如,想好好看看。我认为那是颇有教益的。
第三部分相关评述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真的,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才有了这部电影。
——杜拉斯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
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伦?雷乃携他于去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国戛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
《广岛之恋》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人们说《广岛之恋》是电影的转折点,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的、以设置一个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演实行了决裂。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脑海中,观众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
五十年代末期,法国一批新进导演掀起反传统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新浪潮”,以戈达尔为首的年轻导演蔑视一切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拍摄的电影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同时期崛起的“左岸派”电影集团通常被视为“新浪潮”的一个分支,阿伦?雷乃既是这一集团的代表,他们拍摄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意识,更使用大量现代色彩十分浓郁的时空倒错的“意识流”手法。
左岸派与文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时盛行的“新小说”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员。如“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杜拉斯。“新小说”派作家给“左岸派”电影带来了强烈的文学风格,因而“左岸派”电影又被称为“作家电影”。“作家电影”一词广义上具有双重含义,其一它意味着影片的导演即是影片的创作者,影片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二影片的剧本屏弃改编名著,而是只拍为电影原创的剧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学家为电影创作的剧本,影片中许多表现手法因而来源于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广岛之恋》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无疑成为左岸派作家电影的代表作。
《广岛之恋》的爱情与反战反军国主义题材的相互交织得益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剧本原创,但是纵观阿伦?雷乃的创作历程,当代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事件)以及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始终是他选材的重心所在。创作于1950年的《格尔尼卡》借助毕加索的同名绘画,对在1937年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这个著名的古城所进行的灭绝人性的轰炸进行强烈的抗议。1955年阿伦?雷乃又拍摄了《夜与雾》,重新剪辑档案馆得来的黑白照片,新闻片以期重现纳粹集中营残酷情景。而《广岛之恋》正是这两部作品的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归宿。
❷ <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观后感 1400字
一千四百字……把我累死也写不出来啊……你把下面这篇改改,估计能用……
法国中尉的女人:作者:(英)约翰·福尔斯。类型:言情哲理。本文作者:愿咸与恒。这是我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本书了。原因,没太看懂……
记得在书的背面梗概中写着“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爱情故事”,的确,太费脑子了……好像提到爱情故事,一般会想到的词语应该是诸如“催人泪下,凄美动人,感人至深”之类的,天底下还会有“发人深省”的爱情故事吗?
另外,这本书和其他名著不同的是,它没有序言,我看过的其它书都有。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呢。不过还是很喜欢它的这种每一章前面的都有引言的格式。
一个三十二岁的贵族青年查尔斯(其实就是现在的富二代)是书中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一个超级大绿叶),虽然书名叫“法国中尉的女人”。当时心里觉得挺失望的,看过的爱情故事的主角年纪一般都在二十岁左右,这男主角的年龄也太大了吧。不仅如此,查尔斯长得还很一般(也不是帅哥啊),性格也没有什么特点,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还有过不清白的历史(二十一岁的时候偷吃禁果,之后虽然忏悔了很久,但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还是偶尔会逛逛窑子,发泄一下生理欲望),另外书中还写到,查尔斯只要一跟女性有点肢体上的接触,就往那方面想,然后再谴责自己。觉得这样写,真的是……太真实了点吧。
因为一开头就是这样,所以对男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好感。虽然倒过来想想,如果查尔斯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碰过女人,倒是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一个正常男人了(难道有心理或者生理问题),尤其是他还很有钱。
查尔斯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了,孤身一人。这样也好,省得又上演富家子爱上灰姑娘,富家子的父母拼命阻挠的戏码,都让人看吐了。
看开头的时候,以为这就是《简·爱》加《苔丝》。
女主角就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她给人的印象太深了),第一章就写她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岸边,眺望地平线……
远处,从穿着上看很有钱的一男一女在看着她,议论她,男的问那个黑衣女子是谁,女的说她是一个犯过错误的女人(男女关系方面,被人诱骗失身)。
那个男的就是查尔斯,女的是他的未婚妻欧内斯蒂娜。
欧内斯蒂娜只有二十三岁而已,典型的老牛吃嫩草,真替她不值。一位标准的大家闺秀,长得比较好看,一位商人的女儿,文化水平不高,很天真单纯。就是个子矮点(好像写她和查尔斯接吻的时候查尔斯得低着头,她得踮着脚,查尔斯也不高)。
然后就写他俩谈恋爱,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发生……
萨拉不慌不忙地出场。查尔斯是一个古生物学家,每到一个地方喜欢去收集当地的昆虫标本,他用捕虫网追逐一只蝴蝶,追到一片没有人的森林,发现一个女人藏在一个角落里睡觉,他觉得她真是够出格的,但也正是因此,她才在他心里留下了烙印。
萨拉长得并不好看,也很一般,就是个子比较高,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家境贫寒,没有亲人。性格非常有特点,心理素质很好(站在海边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表面上看很受气,但其实比较地……有城府。
与此同时,查尔斯虽然有钱,但他父亲并不是家中的长子,没有能够继承世袭的爵位和庄园,然而,查尔斯的伯父偏偏一直没结婚,所以查尔斯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他伯父的继承人。
不过,他的伯父突然间结婚了,而他已经67岁了(晚节不保啊)。既然结婚,就有可能生子嗣,查尔斯就失去继承权了。本来欧内斯蒂娜的父亲还觉得高攀了一位贵族,结果此事一出,态度立刻有所怠慢(世态炎凉)。
萨拉对查尔斯诉说了自己当年与瓦格纳的经历,查尔斯原谅了她的不贞(反正查尔斯也不干净,不过比起《苔丝》中的安琪,查尔斯已经不错了)。
随便说一句,查尔斯看过那个时代很有名的一本“淫书”,叫《包法利夫人》(我也看过,觉得没有什么啊)。
查尔斯对她非常有兴趣,他的朋友,一位心理医生觉得萨拉是自虐狂(我也曾经觉得萨拉精神不太正常),查尔斯希望自己可以帮助这个不幸的女人。同情,总是容易发展成为爱情的。
查尔斯还有一位仆人萨姆,他和欧内斯蒂娜的女仆玛丽有私情(和咱们农村钻玉米地是一个意思),查尔斯曾经答应过他,等自己一结婚,就给萨姆一笔钱,让他建立一个自己的小家,然而……
随着和萨拉一步步地深入交往,查尔斯发现自己越来越渴望见到她(爱上萨拉了),可是他又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毕竟萨拉已经不清白了,毕竟他已经订婚了,而且要他放弃自己的名誉地位,和这样的一个女人结合,又缺乏勇气。欧内斯蒂娜没有任何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他们一开始的交往,查尔斯对欧内斯蒂娜只是觉得她是一个很适合结婚的对象,而不是对萨拉那样爱着她。
他们的地下恋没有任何人知道,除了萨姆之外。萨姆预感到查尔斯的婚约会出变故,一旦查尔斯和欧内斯蒂娜决裂,那么他和玛丽也没戏了,所以,他只能出卖查尔斯了。
因为萨拉总是干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事情,所以最终被她的雇主扫地出门。第二天,查尔斯在一座废弃的谷仓里找到了她(很可怜)。萨拉看到他,一番对话之后,扑上去就吻(真有激情)。尽管查尔斯内心深爱着她,但还是极其痛苦地把她推开,选择了逃离,却撞见了正在偷情的萨姆和玛丽(真是尴尬)。平静之后,查尔斯让萨拉去爱塞特,他会替她安排好一切,因为小镇的人想把萨拉送进精神病院。
萨拉走了,也把查尔斯的心带走了。我总觉得查尔斯既然那么爱她,干吗当时不把她领回家呢?当然,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他不可能这样做。
因为爱着她,查尔斯很纠结,也不愿意再去看欧内斯蒂娜了,而婚期也一天天临近。
这个时候,查尔斯要去伦敦办理一些财产上面的事。他就去伦敦了。和一帮有钱的富家子弟逛高级妓院。本来查尔斯就打算这次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找个女人上床。
但他还是离开了,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街上徘徊。因为那个时代暗娼很多,所以,一个妓女就主动上前搭讪,结果查尔斯就跟她走了(什么人啊,心里爱着萨拉还要跟别人女人发生关系)。
到了妓女家中,妓女有一个私生女。查尔斯问妓女,孩子的父亲为什么不跟她结婚呢,妓女摇摇头,笑他太天真(是够天真的,查尔斯几岁了,我很怀疑他的心理年龄恐怕没有三十二吧),妓女说,他带她上床的时候已经付过钱了(冰冷的现实)。
然后就……其实查尔斯对她实在没有什么欲望,他只是为什么的痛苦寻找一个发泄的渠道。最后他们还是什么也没有发生,因为在关键的时候他问了他一句你叫什么名字,结果那个妓女回答,我叫萨拉。结果,查尔斯吐了……
第二天两人分别的时候,查尔斯给了她很多钱,并衷心地谢谢她。因为她,查尔斯明白了自己有多么忘不了那个谜一样的女人。
萨拉到了爱塞特,在一个小旅馆住下,写了一封信,然后,吃饭,睡觉。
查尔斯看完那封信后就把它扔进了壁炉里,化为了灰烬。
查尔斯最终没有去找萨拉。萨拉从此再有没有出现在他的人生中。他和欧内斯蒂娜如期结婚,婚后生了六七个孩子。而查尔斯的伯父在婚后不仅生了儿子,而且还是双胞胎。查尔斯后来从商,过着平淡乏味的生活。萨姆和玛丽也如愿在一起了。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失望极了。写了这么长最后就是这么一个结局,有意思吗,感觉前面的简直都白看了,太平庸了,总觉得查尔斯还得跟萨拉有些纠葛。而且后面还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样子。
这就是第一个结局。这本书有三个结局(很有创意,也是最大的亮点)。
查尔斯在收到萨拉的信以后,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她(馅得够深的)。结果经过了一番内心的挣扎,还是坐上了去爱塞特的火车,第一个结局就是来自他在路上的幻想。
他让旅馆的老板上楼把萨拉叫下来,但老板说她的脚扭伤了,只能查尔斯上去见她。查尔斯隐隐约约有种不好的预感(要悲剧),因为当初萨拉和法国中尉就是在这种孤男寡女共处一室的情况下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可是他已经来到了这里,就去见她吧。
一开始两人还很客气,但萨拉坐着的身影实在太美丽(比那位妓女对查尔斯的诱惑强过千百倍),很快查尔斯就控制不住了(欲火中烧),碰巧这个时候因为壁炉里飞出了火星,烧到了萨拉的身上,查尔斯就赶紧去当消防员去了,火很快就扑灭了,但两人心里的火却越烧越旺了,对视了很久(其实也就几秒钟),然后就抱在一起了,纠缠了一会儿,查尔斯把她抱到了卧室,扔在了床上。然后自己跑到客厅里脱衣服(真三级,用得着写这么细致吗),值得注意的是,在查尔斯脱衣服的时候,萨拉给自己枕了个枕头(我无语了……)。
我想他如果放手的话,他和萨拉这辈子也就没戏了吧,可能正是想明白了这一点,他才会不顾一切。
完事以后,查尔斯觉得很幸福(真不要脸)。萨拉说自己配不上他,但他执意要解除婚约。于是就准备走,这件事不可以再拖。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件让他觉得五雷轰顶的事情,萨拉从没有和法国中尉发生过关系,查尔斯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觉得自己受了欺骗,而且萨拉根本就没有扭伤脚,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圈套,他不能理解,萨拉简直就是在对他进行道德绑架(得了便宜还卖乖)。萨拉把他轰走了。
之后,查尔斯去了教堂忏悔,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决定和萨拉在一起,与欧内斯蒂娜解除婚约。不管萨拉有没有出现,其实他从没有真正爱过欧内斯蒂娜。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不管是不是受了欺骗,毕竟他爱她。
然后他还给萨拉写了一封信,就算是情书吧,里面没有什么甜言蜜语(这本书里也没有),大意就是说让萨拉等着他,他要和她永远在一起。只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就是查尔斯说自己忽然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是二十二岁,而是三十二岁(也是,查尔斯的心理年龄给人感觉也就二十二岁)。让萨姆去送,怎么可能送得出去呢(当然,送出去也没用)。
解约的理由不能是自己婚前出轨,只能说我配不上你(萨拉也是这么对他说的,典型的抄袭)。欧内斯蒂娜说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可以改啊(可怜的孩子,整本书里只有她是最无辜的人,莫名其妙地,自己深爱崇拜的未婚夫就被别的女人抢走了),查尔斯很心痛,但为了另一个人,他不得不如此地伤害她。欧内斯蒂娜终于明白了,她问了一句她是谁(傻子也能猜出来有第三者啊),查尔斯只说,你不认识她(其实认识,一开头就是她告诉他是谁的,但欧内斯蒂娜做梦也不会想到是她)。
萨姆向查尔斯提出辞职,并向查尔斯索要了一大笔钱(因为他知道他和萨拉的那些事情)。
欧内斯蒂娜的父亲要查尔斯钱一份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记不清楚了,反正很侮辱人。但是查尔斯没有犹豫,签完就走了(纵观全书,查尔斯也就这个时候比较帅)。
可是,当他再回到爱塞特的时候,萨拉已经走了,不知去向。
从此,查尔斯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寻找,他登过启事,但一直没有消息。他去过那些妓女聚居的地方寻找(即便萨拉为生计当了妓女,他也绝不会嫌弃她),但只有失望,尽管在肉体上还是不检点(很同情查尔斯,不过还是想批评一下),但在精神上却始终只有一个人,他觉得自己此生不会再爱上其他人了。后来,他去了美国,一边旅行,一边漫无目的的寻找。在他开始流亡生活的第13个月,查尔斯的伯父终于还是有了一个儿子,查尔斯已经对这一切,没有什么触动了(难道已经麻木了?好心痛)。
和当时的英国不同,美国已经很自由开放了。那里的女子都很开朗活泼。查尔斯不禁幻想,如果有一天他找到萨拉,那么他一定要带她来美国生活(这个想法还比较成熟,如果两人在一起之后还留在英国,那么肯定会是这样的结果,萨拉在路上走,旁边的人说,看见没有,这就是那个不要脸的狐狸精,先跟野男人睡过,后来又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勾引了别人的未婚夫……),看一看萨拉唱歌跳舞会是什么样子,他从来没有看见她笑过……可是,这只是幻想,想着想着,查尔斯的心又痛了(我的心也痛了),只要能找到她,他不会再让她受苦,睡在稻草堆上,不会再让任何人鄙视她,只要能跟她在一起,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太痴情了,现在终于不讨厌这个男主角了,不管他最终能不能和萨拉在一起,快点做个了结吧)。
因为成功地实行了自己的计划,萨姆和玛丽终于如愿地幸福生活在一起,并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玛丽无意间撞见一个女人。因为在心里同情查尔斯的遭遇,所以……
查尔斯在美国突然收到他的律师的来信,让他赶紧回去。
这是一封匿名信,因为查尔斯以前也收到过只写一个地址的信,所以他以为这封信也是萨拉写的(其实不是啊……),谨慎起见,他还作了一番调查,在得知了她还是单身以后,他去找她了,于是,真正的结局开始了。
那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的家里,其中的几幅裸体画让查尔斯不禁想到了萨拉,很吃醋(自己都没有见过萨拉的裸体,怎么别的男人可以呢),不过也有可能不是。当他再见到她的时候,他已经不敢相信她是她了。萨拉不仅活得更自信,也更年轻了。因为她蜕变得太华丽,以至于查尔斯都感到自卑了,他之前都以为萨拉一定会在某个火坑里面受苦受难,自己是拯救她的英雄。
现在才发现,一切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查尔斯说,只要他爱她,那么他所拥有的一切再牺牲千百次他也是心甘情愿的(悲伤……)。自己只不过萨拉在孤独无助的时候一个玩偶罢了,现在她不需要他了,就把他忘得干干净净了(查尔斯这么想的,不过我觉得这么说太重了些,虽然我也不能够理解女主角,但总觉得她不是一个坏人)。
似乎这一幕,重现了当年他和欧内斯蒂娜解除婚约的一幕,也许这就是轮回。
萨拉追求的是自由,所以她说自己不可能成为任何人的妻子,萨拉说自己现在很幸福,不想改变。查尔斯气坏了(如果一开始就注定没有结果,那么何苦要一次次的诱惑呢),他说,如果老天有眼,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萨拉无言以对。
这是第二个结局和第三个结局的分叉点。
看到这里,我觉得两人基本上是只能分手了。虽然对女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好感,甚至觉得她人格上有些问题,尽管质疑可能他们在一起查尔斯也不会幸福,但还是衷心地希望他们两个能在一起,否则,让人对爱情实在都没有信心了。付出了那么多,到头来还是失落。
查尔斯转身要离开,他觉得自己真的很多余。他只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唉~)。但是,萨拉从他后面跑过来,拦住了他(每次都是这样,在他爱她的时候,她拒绝;在他想要放弃的时候,她又追求),说,我不能让你带这样的想法走掉!查尔斯冲她摆摆手,让她躲开,但她就是杵在那儿不肯走。查尔斯火了,此生中唯一一次,他想打萨拉,不过还是忍住了(估计还是舍不得吧)。萨拉说,有一个女人,她很想见查尔斯,她可以向查尔说明,自己没有那么可恨。他说,我凭什么还要再听你的?(愤恨),她说,她比世上任何人,甚至她自己都更了解自己,他说,我又不认识她,即便是女王来了我也懒得见。她说,她非常想见你,你要是不见她,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厉害!)。结果,查尔斯还是妥协了。
随后,查尔斯被带到了一间房子里,应该是儿童房,空无一人。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女仆抱进来一个小女孩儿,放在屋子里。小女孩大概有一岁多一点,长了一头黑发(和萨拉的金发迥然不同)。
查尔斯不理解萨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反正闲着也没事儿,就哄小孩呗(也许他心里也想当父亲了,毕竟也三十四了,要是当年没有萨拉插一杠子,他和欧内斯蒂娜也应该有自己的孩子了吧)。
查尔斯一边等待着,一边猜想着,一个女人,还非常了解萨拉,又非常想见他,会是谁呢?不会是……那个人吧,那个人指的是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就是萨拉的雇主的妹妹,一个非常进步的女性。不过他还是想岔了。等了很久,还是没有人来,查尔斯就问一个路过的女仆,结果那个女仆说,她已经在这儿了呀。
这下查尔斯更迷惑了。女孩有些烦了,查尔斯不知该怎么办,然后这个时候,孩子的母亲进来了,查尔斯都没用正眼看她。孩子的母亲一边哄孩子,一边用一种做了亏心事的眼光偷看他。然后就是一段无言的沉默。查尔斯觉得自己怎么又受到了奚落呢,然而这一次,他千里迢迢地从美国跑来受这次奚落,他心甘情愿(怎么回事,查尔斯怎么这么贱呢)。
然后,很尴尬。查尔斯没话找话,问她叫什么名字,孩子的母亲说,叫拉拉治,是那个画家起的。见查尔斯没反应(其实他都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她又说,难道你不喜欢这个名字吗,我知道这个名字很奇怪(是挺奇怪的,看了那么多外国的小说,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查尔斯忙说,喜欢,喜欢(他还能说些什么呢)。
后来重新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当时的智商怎么那么低呢,看到这儿都没反应过来这个孩子的母亲是谁。
当然查尔斯还是有很多疑惑,不知不觉眼泪就流下来了(五味杂陈)。他问,为什么,如果我永远都不……,孩子的母亲打断他说,不得不如此。
好不容易有句台词,还写得这么朦胧。后来才明白查尔斯想说的是“为什么,如果我永远都不来找你,你怎么办呢?”
之后,两个人相拥而泣。查尔斯觉得他和萨拉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只有爱(吓死我了)。他最后问了一句,我到底能不能弄懂你的谜呢,萨拉默默地摇头(应该是不知道吧)。两人抱起来没完没了,这时,拉拉治为了提醒他们俩,就用手里的布娃娃打在她父亲的脸颊上(总算挑明了,原来她父亲就是查尔斯,因为房间里没有别的男人,害得我都用上推理了,呵呵)。
虽然一夜情之后有孩子的情节有些不合常理,不过毕竟也还是有可能发生的(谁让那时候没有什么避孕措施呢),不过我还是有一点疑问,查尔斯怎么知道拉拉治就是他的孩子呢,萨拉可不是头一次欺骗他了,虽然萨拉并不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其实她很自重),不过为生活所迫还是有可能背叛自己,这也是查尔斯所担忧的地方。直到再看开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查尔斯也是黑头发。而且个人认为以萨拉不走寻常路的性格,有了孩子她是一定会生的。
虽然第二个结局有些牵强,不过还是有很现实的意义:你们两个人可以不为对方负责,但是逍遥快活之后,必须为这个无辜的生命负责。何况现实中有无数因为孩子而维系的婚姻,谁都希望有完美的爱情,但现实就是有很多无可奈何,苛求只能带来伤痛,差不多就行了吧。
第三个结局,在查尔斯转身离去之时,萨拉把一只手放在了他的肩膀上(是留恋,还是伤害呢)。查尔斯这个恨啊,只是一只手而已,却让自己停下了脚步,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爱她(痛苦死了)。当他转身面对她的时候,萨拉的眼睛隐含着一丝笑意(为什么,我也只能问为什么了)。萨拉说自己不可能跟他结婚,但可以跟他保持暧昧的关系。但是查尔斯无法接受,他想要的只是一个妻子,又不是一个情人(以他的条件,想找情人的话还会愁找不到吗)。他最终还是满含愤恨地离开了她。
查尔斯走在河边,思索着,也许萨拉的性格的确值得心理学家去研究,但作为他,实在已经厌倦了这种猜谜的游戏(恐怕不是游戏吧),他把她比作斯芬克斯(唉~谁让你不是俄狄浦斯呢)。是回美国,还是去别的什么地方,他不知道,只是一个人顺着河边走着,觉得自己三十四年来生活的一点意义也没有,不过他还是对未来的生活有了一丝信心,尽管眼泪一次次的让人不敢相信这种信心。生活终究要继续。
作者说第三个结局更真实一些,我也这么认为,虽然心里很希望大团圆,不过如果没有第三个结局,这本书就不发人深省了。当然作者设置了三种结局,就是让读者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读者希望是哪个结局,它就是哪个结局(我希望是第二种)。
尽管这里面查尔斯从戏份上来说是真正的主人公,萨拉出现的并不多,但萨拉给人的印象实在太深,我对她有着太多的不解。如果爱,为什么要残忍的离开;如果不爱,为什么又要一次次的追求,并献身给他呢。也许她知道自己和查尔斯真的不合适,也许是为了要追求她的自由。在我的心里她应该爱查尔斯,因为她曾经说过,和她在一起他不会幸福。因为他们两个追求的始终不一样,一个要生命的自由,一个要婚姻的幸福(为什么不可以兼得呢)。
关于萨拉的性格实在是太过见仁见智,书里并没有关于她的心理描写,查尔斯的倒是很多。也许正像查尔斯最后想的那样,她正像一个斯芬克斯。一个永远让人不解的谜。我始终不愿相信,萨拉会是一个居心叵测的人。像查尔斯所说“你不仅毁了我的一生,还以此为乐”“不仅把匕首插进我的胸膛,还转动它取乐”,这样的结论,或许太过冷酷了一些,萨拉只是在以自己的一种方式活着,然而她的思想却不能被自己最爱的人理解。她也很矛盾,喜欢孩子,又不愿改变单身的现状。追求爱情,又决绝地拒绝了查尔斯的求婚。只是,萨拉为何不愿为查尔斯作一些改变呢,毕竟,他也算是为她付出了一个男人所能给的一切了。幸好,不论是何种结局,他从未后悔过。
如果以最恶意的思想去揣度萨拉的话,那她也够可恨的。先是勾引,再是抛弃,明明知道查尔斯有多么痛苦,还刻意逃避。但我却不愿意这样去想。唯有她拒绝查尔斯,她所追求的自由才得以实现,她的个性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就连作者都说,他很清楚男主角心里想要什么,但不知道女主角心里想要什么。
因为心里不愿接受第三个结局,所以我曾经有过一个想法:假如查尔斯出点什么事情的话……是不是萨拉就愿意和他在一块了?原谅我把《简·爱》的情节移花接木,果真如此的话那样就太离奇了,也不因人深思了。
我倒是宁愿相信,萨拉明白他们俩不适合在一起,所以只能装出一幅冷酷的样子,只有这样,查尔斯才能死心,才能开始新的生活。
关于男主角,感觉上就是一个普通人,应该是我看过的所有书中感觉最真实的一个了。也曾懦弱,也曾自私。在反反复复的痛苦纠结中,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勇气,追求了自己以前永远也不会去想像的爱情。不管他和萨拉能否最终在一起,他都已经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反抗了那个虚伪的时代,反抗了原本的“应该如何如何”。第三个结尾,他也变成了开篇的萨拉,不被人理解,一个“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男人”。
也许以后他会结婚,也许会单身。但不论如何,他会不再因萨拉而痛苦了吗?
从某种程度上说,查尔斯是一个读者的代言人。他对萨拉的疑惑,往往也是读者心里的疑惑。尽管他觉得自己比其它的所有人都理解她,但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
虽然萨拉塑造得更成功,但从真实的角度讲,无疑查尔斯更出众一些。一开始对这个人并无好感,后来想想才发现这才是作者优秀的地方,生活中又痴情、又有钱、又英俊、又有才的人,存在吗?因为看了太多偶像式的男女主角,即便是在《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这样的世界名著中,男主角也往往是无所不能。有魅力的人往往更吸引读者,不过这也脱离了生活。男人的缺点,人性当中的阴暗面在查尔斯的身上表露无遗,可他终究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让人有些反感,又同情,感觉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个人觉得书中最精彩的那段是教堂独白那章,查尔斯的矛盾、痛苦、纠结、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毕竟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可以选择和欧内斯蒂娜结婚,但他没有这样做,所有的后果,自然也应该承受,包括那个悲剧的结局。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第一个幻想的结局,因为大多数人是没有勇气突破种种束缚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结果如何,能够做出选择,这个决定本身都不会没有意义。
从写作技巧上说,这本书可是相当有创意了。看了那么多书,有开放式结局,从没有看过三个结局。而且其中作者总是经常出来,评论评论。更是在临近结尾时“穿越”到了一百年前,与查尔斯同坐一列火车。
至于主题呢,我也思考了很久。这本书很像一本寓言,真实与虚构相互交错。我想每个人都会从中找到不同的主题,无疑这是一本适合深入探讨的书。也许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懈的追求,追求一个永远都无法解开的谜。又或者生活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哪怕你真心实意的付出,也不一定可以收获回报(像查尔斯那样)。不过,生活总是有希望的。因为它有无限种可能。
生活并不是钢琴,除了黑白分明,灰色地带之外,真正带给人希望的,是那七色彩虹。
❸ 电影名字是什么
又叫少妇的诱惑。克劳迪娅科尔1965年出生于意大利,有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血统。
电影概述
戴安娜,出生在威尼斯著名的华伦天奴家族,现在罗马一个服装店做售货员。她今年24岁,但结婚却已5年了,夫妻感情很好,但丈夫帕罗却有点变态。
只有听戴安娜叙述被人调戏或与其他男子调情才能激发起他的性欲,这很令小戴苦恼。这不,昨晚在家族的一次舞会上,一个威尼斯老乡阿风斯过来勾引小戴,二人开始热舞,帕罗就在不远处死死地盯着。在回家的车上,小戴转播了调情的实况,惹的帕罗欲火中烧。
❹ 克劳迪亚·科尔主演的奇迹电影
克劳迪亚·科尔主演的奇迹电影介绍。
《奇迹男孩》是由美国狮门影业出品,由斯蒂芬·卓博斯基执导,朱莉娅·罗伯茨、欧文·威尔逊、雅各布·特瑞布雷联合主演的家庭剧情片。改编自全球畅销小说《奇迹》,讲述了一个温暖千万家庭的成长故事。该片于2017年11月17日在美国上映,2018年1月19日在中国上映。
奇迹电影剧情简介:
天生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奥吉(雅各布·特瑞布雷饰),从小由母亲在家里教导,五年级时,他终于有机会进入普通的学校学习。初进学校的奥吉因为自己的长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欺负。
但是在父亲(欧文·威尔逊饰)、母亲(朱莉娅·罗伯茨饰)、姐姐(伊扎贝拉·维多维奇饰)、老师以及好友的帮助下,他最终找到了自信,并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其他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