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触不可及》影评
电影《触不可及》影评
“时而欢笑,时而泪下,人生何求。”这是一家法国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同样的,这句话也很精确的形容了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第一感受。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即法国人菲利普所写的自传小说《第二次呼吸》。整部影片的格局非常传统,是典型的法国“二人转”喜剧,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由于性格脾性的截然不同,在一次机缘巧合中碰撞出火花,亦庄亦谐,从冲突走向理解,最后皆大欢喜。可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在为你展现生活点滴的小事中,让你的内心泛起波澜,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一个是身体有残疾的贵族后裔菲利普,另一个则是来自底层的小混混德瑞斯,就是这样两个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人,却在相处中建立了深厚忠诚的友谊,同时,两个人也不约而同的发掘出另一个自己。
菲利普开始变得“幽默”,不在羞于面对自己对爱慕女性的情感;而德瑞斯,也用正直和真诚体现了自我价值,并且还成为了一名“艺术家”。两人相处的过程——抽烟,散步,刮胡,看起来是那样的平淡无奇,却让人犹如在天空中翱翔一般,给内心一种自由的感受,甚至生活中的不顺和忧虑,在这一刻都能暂时忘却。这样一个披着愉悦外衣的故事,有着足以拉近内心距离的能量。同时,整个故事的“非虚构”,则让人们乐于相信这些感动的存在,并让它留存于自己的内心。
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着,并且或多或少的抱怨着生活的不顺;菲利普刚开始因为身体的残疾,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不愿同外人接触,面对总“欺负”他的邻居和那些“只关心他是否还活着”的亲戚,他都选择无视,放着豪车“不敢”乘坐,无奈远离自己最爱的'跳伞运动(他就是因为跳伞而残废的);而德瑞斯,刚刚出狱,宁愿拿失业救济金也不愿工作,自己的养母因对他失望而将他赶出家。可以说,两人都有着失败的生活,但在相处的时光里,他们互相影响着对方,从而都再次成长,生活中的不顺固然无法消除,但只要换种生活态度,我们依然可以让自己发生改变,让生活变得快乐起来。
法国人高雅,浪漫,却在电影中对那些“高雅”艺术进行了“不留情面”的讽刺。德瑞斯在大庭广众下说出那场歌剧是“一棵会唱歌的树”,还有将那些高雅音乐鉴赏为“猫和老鼠主题曲”、“咖啡广告曲”、“失业补助中心电话铃声—等候时间约为2年”等都让人捧腹大笑。而他给菲利普刮胡时对于“希特勒”“”的玩笑,和他对于那副名画(有“污迹”的画布)的形容,则可以称得上全片里最高明的讽刺;当然,如同影片“温情而不煽情”一样,片中的“讽刺”也并非一味的否定以至于让人不快,在最后德瑞斯能够跟人大谈“艺术”,创作“画作”,也算是一种对于之前“讽刺”的平衡。更难能可贵的是,就是在这些“讽刺”的对话中,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显现在了观众面前。
这部电影在法国上映时,连续十周获得票房冠军,同时两位男主角也分获法国恺撒奖和东京电影节的影帝殊荣,可以说,两位演员的精彩表现,是这部电影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虽然电影没有在中国上映,但通过豆瓣和时光的评分我们也可以看出,好电影是没有国界的。
喜剧有很多种,在我看来,装疯卖傻的无厘头喜剧,屎尿横流的重口味喜剧,“炮声”连绵的性喜剧,都比不上这种温馨的高雅喜剧——在谈笑风生间,带给你欢笑和感动,让你在无法触碰的距离之间,也能在心灵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B.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中触不可及的到底是什么
是健康的身体。
从表面上看,菲利普和德瑞斯之间可以说没有一点相似之处,不论是他们的生活背景还是身份地位,基本上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
可即使如此,这两个人还是建立了一种不太稳定但持续上升的朋友关系,而且全部是以真诚、坦白和幽默作为根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将经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情感洗礼,同时也逼迫着他们重新审视生命与爱的意义。
(2)法国电影触不可及名言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该片改编自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的自传《第二次呼吸》,这个真实故事在2004年被拍摄成了一部纪录片。两位导演奥利维·那卡什和艾力克·托兰达在2004年看到这部纪录片时,就产生了想改编成剧情片的想法,但直到2008年才有机会付诸实施。
奥利维·那卡什和艾力克·托兰达通过自传书后留下的电子邮件地址,联系上了身在摩洛哥索维拉的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从而拿到了该片的拍摄权。
C. 触不可及法国电影影评
《触不可及》影评内容如下:
一、影评一
《触不可及》是一个温馨又治愈的小品,又透露着法国的优雅和精致。它没有讲什么宏大的故事,也没有把阶级分化,政治正确讲的多么义愤填膺。导演用异常流畅的人物塑造和精妙的情节,讲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小故事。
一般来说,碰到这种黑白配的电影,我们都会说它沾了政治正确的光,但在《触不可及》中,我们不会这么觉得,因为它带来的感动和快乐,已经让我们无暇去想象政治正确这几个字。轻松,快乐,温情和友谊就是这个电影最鲜明的特征。
二、影评二
电影《触不可及》告诉我们,一个人真正的救赎是自己,只有自己不自卑正确看待自己的高度,才能和朋友比肩而立;同时不管你身处什么身份,什么地位,都需要有一个真心的朋友,朋友之间也需要绝对的尊重,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而和一个人相处,也不能总是看他的外表,样貌,形体,这些并不是这个人的身份证,有时候可能那些你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人才是真正会在朋友有难的时候出手相助的
所以,对人处事一定要先学会深层接触。最终电影的主题也是讲上帝如果让你失去了什么,最终也会用另一种方式补偿你。所以不管怎么样,人生总还是有许多的你不知道的人和事在等着你,在生活对待别人的时候都应该考虑一下,不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希望每个人最后都会有一个正确的人在等待你。
D. 生命之上还有尊严——治愈系神作《触不可及》
上大学之后,之前的计划诸如看多少部电影、读多少本书之流,一件也没完成。每天为零碎、繁琐的课业和学生工作疲于奔走,接触到的诱惑和选择也更多了,我逐渐变得浮躁,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竟是很难看下来了。
但法国电影《触不可及》是个例外,时长1个小时52分的片子我不仅看下来了,甚至还想再看一遍。这是一部兄弟喜剧片,豆瓣评分9.2,是我心中的影史最佳,尽管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我也说影史最佳。
第一个触动我的点是开头德瑞斯去应聘菲利普的护工,菲利普看他的眼神,包容中带着鼓励,好像在说:好小子,没关系,做你自己就好。
那时,德瑞斯刚坐完6个月的牢,身无分文,又被养母赶出了家门。他看不到生活的出路,一心只想靠领失业金度日。
万幸菲利普收留了他,忍受德瑞斯把脚霜当洗发水抹到他头上,为了看美女把叉子怼到他眼前,在他腿上浇开水做试验……菲利普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些“不同”,给了德瑞斯平等和尊重。
菲利普是轮椅上的“囚徒”,脖子以下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所有人对菲利普都只有一个期望——活下去,连菲利普也习惯了“一切为了活着”的生活。
直到德瑞斯告诉他生命之上还有自由和尊严,他有说“不”的权利,他可以决定自己如何活着,什么时候去死。
德瑞斯拒绝给菲利普穿“丝袜”,尽管那东西能保持血液流通。他给菲利普抽烟,和他畅聊性和女人,他让菲利普坐在副驾驶,而不是后备箱……
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并不会因为这些快乐的日子而消失,影片后半程德瑞斯的弟弟来找他,二人不得不告别。菲利普说“我们该结束了,你不能一辈子照顾一个残疾人”。
于是,德瑞斯找了新的工作,菲利普也有了新的护工。但是两人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彼此。德瑞斯认出了HR 办公室里达利的画,一番“雅俗共赏”的话搞定了面试。菲利普学会了脏话,学会了找“按摩女”。
不变的是二人的情谊。德瑞斯扔掉了合同,却留下了里面夹着的菲利普的照片;菲利普受不了新护工“规范”的操作,时常会想起德瑞斯。
晚上菲利普因为药物副作用疼痛难眠,女管家找来了德瑞斯,他们又相见了。德瑞斯带着菲利普飙车、戏耍警察,来到了海边。
阳台外面是广阔的大海,除了必要的护栏, 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的“自由” 。平静的海面映射了内心的安宁,铅华洗尽后是圆融如意。
午饭的时候,德瑞斯制造了一个大惊喜,替菲利普约了他想见却不敢见的“笔友”。 “你好,菲利普。” 你好,崭新的菲利普,作为男人和爱人的菲利普。
德瑞斯给了菲利普一个成为“完整”的人的机会,对他来说,菲利普是一个男人,而不是用“残疾”限定的其他物种。
影片最后是菲利普激动不已的眼神和德瑞斯潇洒离去的背影。男人之间不需要多说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感谢你给我新生 。
现实中的菲利普再婚了,育有两女;而德瑞斯居然成为了企业主管、丈夫、三个孩子的父亲。除了奇迹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人和人的缘分,就是一次又一次目送对方离开的背影,而 “菲利普和阿戴尔仍保持紧密联系” 是最棒的结局。
德瑞斯出生于塞内加尔一个多子的家庭,被无子的叔叔阿姨领养。后来,叔叔去世,阿姨改嫁、接连生子,德瑞斯又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
养母在写字楼做清洁工,用微薄的工资艰难地养活一大家子人,还要供孩子上学。无人管教意味着没有人为德瑞斯指明人生的道路,甚至没人在意他开不开心。
长大后的德瑞斯顺理成章地走上歧途,因为抢劫被判入狱6个月,他从来不是个独特的人。他有个烂大街的本名巴加力,新名字伊德瑞斯也被擅自地改成德瑞斯, 无论名字还是人生都毫无意义,只要活着就行 。于是,出狱的德瑞斯决定“骗”失业金度日。
而菲利普截然相反,出身富裕,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文学和艺术,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他是妥妥的人生赢家——直到跳伞事故发生。
他的人生和身体一道被狠狠地砸到地上,痛失爱妻,终身瘫痪,从前收到多少羡慕现在就收到多少同情。 没有人会问病人菲利普“你怎么了”,他们会说“那个家伙又犯病了”。
他被阉割成了一台吃喝拉撒的机器 ,他不能飙车,不会为路边的美女侧目,没有“性”需求,自然更不会拥有爱情。 “虽然他瘫痪了,但他活了很久” 将成为菲利普的终身成就,为此像女人一样穿“丝袜”,或者像马一样被塞进后备箱,也没关系吧。
被现实囚禁的德瑞斯遇上同样煎熬的菲利普,迷失的身体和灵魂都归位了。菲利普带德瑞斯看画展、听歌剧、坐飞机、跳伞,德瑞斯带菲利普飙车、抽烟、大保健、开party,他们从彼此身上看到“原来还可以这样”。 因为看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才会想要走出藩篱。
影片一派祥和的温馨色彩下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知识鸿沟、同性恋、残疾人霸凌……每一个词都是一座囚笼,关着一个个无奈的灵魂,但是 人生真的会按照“剧本”发展吗?这些看似“合理”的现象真的合理吗?
两个主人公,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个无知,一个博学;一个健康,一个残疾,这样天差地别的两个人却产生了交集,彼此救赎,成为相伴一生的挚友。
在菲利普的生日宴会上,德瑞斯、管家、厨师、侍者一起尽情起舞,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在快乐面前,阶级、身份的差异都消弭了,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女秘书玛格丽对老板和同事公开出柜,不仅没有受到排挤和歧视,还被允许把女友带到别墅中同住。反观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新闻:老师因为出柜被家长投诉、收到处分,职员因为出柜失去工作,情感节目上不乏因为孩子性取向而破碎的家庭。
《触不可及》用最现实的题材讲述了最浪漫的童话,爱能跨越一切差异,从触不可及到触手可及只需要一步——走出来。
E. 真实的故事更能触动我们内心,电影《触不可及》有哪些情节戳中了你的泪点
看,又看,再看,再一次看。那什么的,还是哽咽了。不晓得这部片有没有戳中你,反正戳中我的点有很多,来一一分享一下。
第三:我也愿意带你参观我的生活。菲利普先是带德瑞斯看画展,接着是去高档餐厅吃饭,接着是坐私人飞机,再来是跳伞等等。菲利普给了德瑞斯一个他从来没有涉足过的世界,但德瑞斯对这个新世界,有着自己的解读。这种解读同时也回馈给了菲利普,并带给了菲利普无穷的快乐。这样的两兄弟真是让人感动,让人羡慕。
F. 《触不可及》:以纯粹本心击碎所有的触不可及
《触不可及》是2011年上映的法国电影,曾获第70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是豆瓣Top250的No.22,获得9.1的高分,在外网IMDB上也获得8.5的高分,颇受好评。
电影的剧情其实很简单,在主题上也没有太深邃或者复杂,总体上就是以一个治愈故事进行人性良善与交际温情的柔软建构。影片以双男主为主线人物,在铺叙和塑造上几乎平起平坐,两个人物形象都各有鲜明特色又饱满生动。
影片主要讲述白人富翁菲利普由于一次意外的跳伞事故而导致脖子以下全部瘫痪,故欲招聘一名全职陪护,失业贫穷的黑人混混德瑞斯闻讯而来,本只是漫不经心地想蹭个方便,结果却阴差阳错地成为菲利普的陪护。
菲利普与德瑞斯完全是两种迥乎不同的人,不论是从身份地位阶级这些外部属性来看,还是从性格脾气价值观念这些内部特性来说,两个人在世俗的衡量天平上是根本无法进行对等交流和沟通的,也根本不能希求彼此理解获得某种共识。
而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正是这样看起来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的两个人,在一段时间的磨合与相处之中,彼此从对方的人生轨迹里获得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启示,不但成为亲密的朋友,更为对方的人生行路形成一个助力,逃脱困境而迈入更开阔更明朗的地带。
这种影片类型其实剧情都大同小异,看《触不可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类型影片《枕边的男人》(法国性感女神苏菲·玛索主演)和《遇见你之前》(龙妈艾米莉亚·克拉克主演),故事进行的框架和主要人物设置几乎一模一样,瘫痪的富人与前来全职陪护的穷人,富人虽富却失去了健康与自由,也因此厄运陷入情绪与思维的盆地,性情往往古怪挑剔与人冷漠;穷人虽穷却拥有健康与自由,他们往往是快乐的穷人,性情开朗大方为人粗豪但善良。
具有天差地别的富人与穷人接触之初会彼此抵触排斥,但一段时间之后往往达成和解,并进而发展为更亲密的关系。在《枕边的男人》与《遇见你之前》中,人物设置都是一男一女,一对是富家女和贫穷男,另一对则是富家男和贫穷女,他们也都在预料之中地产生了爱情。
而在《触不可及》里,白人富翁与黑人流氓的偏差设置使玫瑰色的爱情色彩无迹可寻,而超越种族、阶级、财富与年龄的友情成为支柱性的主情感,在影片里,这份情感得以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正来源于这种目空一切充满理想色彩和浪漫主义的超越性和跨越性。在之前的那两部影片里,同样也是以此超越性作为质骨,只是它们以爱情为表现载体。
在此类型电影中,这种超越等级和财富的情的建构,正是影片所要传达的关于人性和人与人之间交际交往的思考。
在《触不可及》中,白人富翁菲利普生活在一个金碧辉煌笙歌燕舞的上级社会殿堂里,他听音乐会看歌剧,欣赏抽象艺术画,与名流贵族来往。而黑人混混德瑞斯却在逼窘的生存法则里做困兽之斗,他无所事事不求上进,靠领取政府补助金潦倒过活。
他们之间相差的又何止是千沟万壑,但当我们看到菲利普与德瑞斯在一起如一对最亲密的朋友般畅怀大笑时,在感觉不可思议之际却又觉得理应如此。
说到底,在人与人之间,阶级、等级、财富这些东西,在本质上都是作为身外之物而配属的,是外界在外在形式上为我们所设定的框架和轮廓,在真正与人交往相接时,所依靠的,终究是自己的一颗本心。
人当然能够凭靠外物装饰获得门庭若市的交际盛况,但若想要得到灵魂层面上的知心之交,实在是物力难及的。
但事实上,为了保护自己,人很少冒险以真心来呼唤真心,往往以烟雾弹般的虚与委蛇作为试探和打量,小心翼翼草木皆兵。
德瑞斯在外表上无赖粗野,但本心善良真诚,没有很多虚假做作的处事公式,为人真诚坦率大大咧咧,菲利普看似冷漠不近人情,但内心脆弱渴望关怀,并能以平等和尊重的眼光无色差无偏见地看待和宽容所有人群。菲利普所生活的环境其实是一个被过度修饰的堂而皇之的城市交际圈,与德瑞斯带着原生生命力与自然野性的碰撞下其虚伪做作之处更觉浮夸。
当然,电影并不是在否认高雅艺术,影片真正想要讥嘲的,是将高雅只视为自己高贵身份的体现和高越鉴赏力的表征的工具而自命不凡的那些人,他们从未付出真心或徒有虚名地装腔作势,而实则内里虚空,只会人云亦云。
在这样的环境里,文明和礼节不是为了表达自己衷心的尊重和谦让,却成为其傲慢和虚荣的掩饰物。
影片里这种讽刺最为凸显的地方应该就是德瑞斯随心乱画的作品却在菲利普的几句忽悠下被当成了一幅极具潜力和才气的大作而卖出了高价。
其实菲利普虽然一直身处此讲求优雅与仪态的环境之中,但其实本性也不是一个时时刻刻愿意被束缚住的人,他会在德瑞斯嘲笑歌剧造型时也抿着嘴笑,会在生日时一起与德瑞斯听乐队演奏一起哈哈大笑,会配合德瑞斯假扮病危病人骗过交警。
与德瑞斯在一起的菲利普,似乎释放出内心那个喜欢捣乱喜欢大笑不守规则的小孩。
德瑞斯与菲利普的相遇相知是偶然也是必然,在他们相遇之际,正是他们彼此人生都陷入窘境之时,也即,依照他们以前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他们的路已经走不下去了,前方被一片未知浓雾所笼罩,就像面对着一堆乱码,而他们此刻都缺少了适合的解码器。
是的,或许德瑞斯对菲利普的意义与菲利普对德瑞斯的意义,就是他们面对一个危险与机遇茫然不分的人生岔路时,在寻找各自新的解码器的过程中为彼此担当了重要作用,使得这场偶然式的相遇成为命运式的顿悟:菲利普终于正视了自己的残疾和残疾的余生,在影片结尾他勇敢地与笔友见面,对着笔友露出开怀的笑容;德瑞斯终于以更好的状态回归家庭回归亲情,也决定自此好好生活。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治愈故事,也在另一个意义上是成长故事,菲利普和德瑞斯陪伴彼此一起走过了这一个艰难时段,获得观看生活的另一个新的视野和角度,从而带着更多的领悟与感动继续下一个征途,这正是成长和蜕变的轨迹。
在《枕边的男人》和《遇见你之前》里,影片在超越性交际之外,还探讨了死亡。而在这两部影片中,瘫患者都自主选择了死亡。偶入者给他们带来了喜悦和快乐,陪伴和理解,却唯独没能带来希望。
开心是真的,爱是真的,对生的绝望也是真的。偶入者成为他们生命最后的一点余乐,浪漫而感伤。
而在《触不可及》中,死亡并没有成为菲利普的选择,他选择了希望,选择了生命的继续,选择了快乐和追求的继续。影片结尾充满生机和乐观的余调。
《触不可及》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菲利普和德瑞斯都有真正的原型。这份真实性,也是影片使人感动的另一个来源吧。
PS:
G. 触不可及法国电影影评
触不可及法国电影影评如下:
《触不可及》这部电影刚刚落幕,其中菲利普和德里斯互相救赎,治愈的感觉令我久久无法忘怀。电影以倒叙的手法描述,是跑车飞驰,是随着音乐摇摆,甚至两人要逃开警察的追捕,让人一度误解是一部悬疑类电影,谁知整部电影竟然如此的温馨。
电影中两位主人公是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可恰恰是这样的人——黑人德里斯,却是身患瘫痪的有钱人菲利普最需要的人。德里斯说话直来直往,对待菲利普从不抱以同情心,而像是一个朋友,一个平等的身份去保护菲利普的自尊心。
正如电影里菲利普所说的那样:“这就是我想要的,没有同情心,他总是忘记我瘫痪了,把手机递给我让我接。”
大概,德里斯对于菲利普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他的直接和平等对待而变得温暖,为菲利普的生活带来了色彩。德里斯带着菲利普体验人生,带他体验一个普通的身体健康的人的生活,两人在一起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欢乐,德里斯总有办法使得菲利普哈哈大笑。
也许,这就是灵魂挚友吧,在电影的最后,德里斯为菲利普找到了他的笔友,带给菲利普勇气去面对自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遇见那个救赎你生命的人。
电影介绍:
《触不可及》是由尼尔·博格执导,布莱恩·克兰斯顿、凯文·哈特主演的剧情片,于2017年9月8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11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改编自法国电影《无法触碰》,讲述了不幸遭遇事故而瘫痪的有钱人菲利普跟照顾其生活的贫穷青年戴尔之间发展出一段奇妙的友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