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找部爱情小语种电影(据说是法国的),男女参加一个活动 合租一个免费房子,女孩误诊得了艾滋病
乌克兰电影《爱情公寓》,不是法国的
倾盆大雨那天,他和她跳上这班电车。他,年轻帅气的摄影师,头发凌乱,穿着一件沾血外套。她,红发美女,肩背沉重大提琴,音乐学校里的梦幻乐手。两人同样赤脚,深受彼此吸引,立刻坠入情网…就像寻常爱情故事的开头,然而不寻常的才正要开始。
爱得火热的俩人决定开始同居生活,首要的就是找个舒适的小窝,他们在报纸上发现一则出租广告,上面这么写着:‘市中心公寓免费出租,限真心相爱者。规则一,不准与外界联络,没有电视、电话、呼叫器,完全与世隔绝;规则二、你们要一起住,游戏只限真正需要彼此的人。’
B. 为什么《每分钟120击》,被称为本届戛纳最虐的电影
今年共有七部长片和六部短片将角逐2017年酷儿棕榈奖,目前口碑爆棚的《每分钟120击》,在此竞赛单元处于领先地位。
与同样讲述艾滋抗争的美国电影《平常心》不同,《每分钟120击》并没有平铺直叙地表达政治诉求,而是通过群像清晰地展现出90年代法国艾滋以及性少数群体的真实境况。
《每分钟120击》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艾滋风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年轻人不满制药公司垄断科研成果,他们组建了激进组织Act Up,轰轰烈烈的走上街头对抗社会冷漠。两个年轻同志一起投身抗艾事业,最终却因为理念冲突而分道扬镳。
在这部影片中,男主角Sean是个艾滋病毒携带者,即便身患不治之症,但Sean却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担忧,他忙于在社群中出谋划策,积极冲向抗争活动的第一线,面对恐同人群他更是敢于大胆亲吻同伴回应对方的挑衅,并因此收获了一段爱情。
然而,爱情并不能阻止艾滋病魔的侵袭,死亡就像幽灵一样等待随时降临。但是,虽然斗士Sean走了,他所追寻的目标还在,他的灵魂还在追寻。
罗宾·坎皮略
本片由法国著名编剧罗宾·坎皮略执导,他的编剧作品《课室风云》获得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他执导的处女作《东方男孩》(Eastern Boys)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大奖。
在戛纳电影节的新闻发布会上,导演罗宾·坎皮略就创作动机、对巴黎激进组织Act Up的理解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关于艾滋病真实痛苦的刻画等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巴黎Act Up组织对你意味着什么?
坎皮略:我1992年4月加入该组织,也就是艾滋病爆发的10来年后。作为一名男同性恋者,整个80年代我都是在恐惧中度过的。
在90年代早期,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该组织创立者之一Didier Lestrade的采访,他谈到了一个已经建成的“艾滋病社区”,在那里住着饱受艾滋病折磨的人,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抗击艾滋病的医护人员。在当时整个社会都缺乏关注的情况下,这些医护人员得到的支持是最少的。他的采访打破了长达十多年的沉默,也就是在那时,我决定加入巴黎Act Up。
我第一次参加该组织的会议,就被它散发出来的活力所震撼,考虑到当时我们处在艾滋病最肆掠的时期,人们这样自由地谈论艾滋病是相当难得的。在80年代感染上艾滋病而身陷绝望的男同性恋者们,公开集中地成为了抗击艾滋病的主要斗士。
他们积极影响着身边的人,向大众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教他们艾滋病医学表述上的技术特点以及争取集体权利斗争中的政治阐述。
但是,归根到底,Act Up是由一个个拥有坚强个性的个体组成,换成别的环境,他们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能聚合在一起。抗击艾滋病运动的力量很有可能来自这群试着求同存异、达成共同诉求的人之间碰撞出来的巨大火花。
我虽然在组织中只是个普通成员,但我相当活跃。我加入了医疗委员会,参加了许多次的行动,这其中的一些行动给这部电影带了灵感。在那个时候,需要明白的是,在高中谈论安全套以及问毒品使用者交换针头都是不合乎标准的。那时,恐同才是标准。确实,我们忘记了从那时到现在社会是怎么演化的。关于事物以前是什么样的,人们似乎趋向于选择集体失忆。
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会议场景
你是怎么定义这部电影的,是重构还是自传呢?
坎皮略:这部电影当然是虚构的,就算我试图在电影中重建当时发生的许多次大讨论以及开展的行动,我都是很自如地把它们嵌入在叙事里面,而不是生硬突兀地如实反映它们本来的面目。
我非常希望年轻人能直面这个故事,同时,与年轻的演员合作也让我完全避免了去模仿真实人物的冲动,尽管我认为把当时讨论的强度以及人物声音的音乐性带入电影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我找到了那个平衡,人物的个性就突破了模仿的限制,从而自然而然不加拘束地散发出来。
那么,对公开会议的展现,让你将政治叙述转化成一部电影的主题?
坎皮略:对公开会议的展现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方面之一,同时也超越了会议本身。Act Up组织的中心策略是在对抗中去具体展现艾滋病这个疾病,也就是被艾滋病摧残的满目疮痍的躯体。
在针对医药公司Melton-Pharm的行动中,Sean对医药公司的总监说,“这就是艾滋病人的样子,要是你们从没看过拖着疾病的躯体的话,你眼前的就是。”艾滋病人总是被忽视,人们似乎看不见,但通过有血有肉的体现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主题。在这部电影里,体现既是一种政治态度,也是一种电影选择。
电影主创人员亮相本届戛纳电影节
电影的最后执行了安乐死,你认为Sean是死于艾滋病吗?
坎皮略:电影对Sean的艾滋病发展阶段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一般来说,Sean的情况应该是随着电影的进程而不断恶化的。但是,我认为重要的是去展现他在隧道里的一切: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当与外面的世界相连时,这就达到了脆弱的极点。
对Sean来说,问题就是承受这一切,等待生命结束。在艾滋病爆发的时期有许多秘密进行的安乐死,也许现在人们才开口说罢了。
“每分钟跳动”意味着音乐节拍或是心脏跳动,就从电影的名字来讲,你似乎更多在强调音乐的作用?
坎皮略:老实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浩室音乐,也并不是每次行动结束后所有人都去夜场寻欢作乐。但这种音乐吸引能让我及时地触及一个具体的瞬间。
我不禁会想,这音乐,不管是欢快的还是不祥的,都可以作为这段时期的背景音乐。因此,在我看来,这音乐更能让人联想到艾滋病爆发时初期的日子。
今天来说,拍这样一部电影有紧迫性吗?
坎皮略:在这个特别的时刻,选择拍这部电影而不是其他的片子,在我看来,显然是有原因的,因为我需要这样做。我想要讲述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还没有人讲过这个故事,比起怀旧,它需要被更广泛地传播。
我不认为电影能对政治造成直接的影响,也不是诉诸于一些现在已经不起作用的解药。在我看来,这与怀旧无关,因为不可能想象我们会忘记那些年的暴力。
C. 法国 艾滋病 电影 叫什么[有剧情- -]
野兽之夜/疯狂夜
爱滋味
D. 法国电影
善良的卢卡斯!一部优秀的电影
看一部好电影就像吃一口好茶,余韵袅袅,总有点什么让你不断回味。《L'homme que j'aime》给我留下的是马丁那支口哨——《Bandiera rossa》。片子结束了,口哨声犹在耳边盘旋,轻快自由却又带着点努力忘记悲伤的悲伤。这个片子并没让我觉得有多同志,反而不停地想起那句话:“我爱你,但我不是GAY。”
《L'homme que j'aime》中大概就是马丁追着有点不耐烦的卢卡斯问他是否经常这样低头走路,然后坦率得有点发傻地说自己是GAY,还一副无比单纯无比CJ的表情问他是不是,才发现这个原本很容易就被写成悲剧的悲剧并不会走煽情索泪的韩国电影套路,果然,看到马丁给“表演跳水”后的卢卡斯身边扔小鱼时几乎笑喷。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不得不让从小丧母活得有些迷茫有些孤独有些拎不清自己的卢卡斯一点一滴地被他吸引蛊惑。卢卡斯不是GAY,他会在同性恋酒吧里不自在地找弹球机玩,他只是爱马丁,并在马丁想拒绝给他伤害的时候一步步向他走近过来。他对他说:“我爱你,就像我从未爱过一样。”这句话的催泪效果远远大过任何声嘶力竭海誓山盟,是你为我刷新了对爱情的印象,是你为我心灵词典中的爱情下出标准的定义,我不是GAY,我的这种爱只依你而存在,这已经不再是同性异性的问题,这是一种特定的爱情方式,无关乎性别。
整部片子马丁都在用他出其不意的孩童行为轻松着卢卡斯和妈妈,也轻松着我们的心,以至于在他临死的时候我居然还会因他的可爱举动而微笑出来,可心里那种沉重和惋惜是无法回避的。眼泪在最悲伤的瞬间反而缺席,当然马丁本来也不想把他一个人的死变成所有他所爱之人的悲剧。谢谢卢卡斯,他完全按照马丁的心愿选择了自己今后的生活,他穿上带着马丁古龙水气味的横条上衣,骑上了马丁那台破旧的黑色自行车,轻快地吹起了马丁最喜欢的口哨……
“那天,你将明了。”
“那天, 我们也将明了。”
“你是生命。”
“你是虚无。”
“死神将会来临, 取走你的双眼。”
那时,卢卡斯背对马丁安静地蜷着,两人轻轻吟出这首诗。
死神终于取走了马丁的双眼,但卢卡斯却把他活进了他的心里,这种怀念不是用眼泪和香烛来进行,而是一种气场的笼罩,只要他的气场围绕在他周围,死神永远取不走他对他的怀念。
有人问卢卡斯今后会跟男人还是女人在一起,我坚定地认为是女人。再罗嗦一次,因为卢卡斯不是GAY,他只是爱上了马丁,而马丁恰好是个男人,如此而已。
E.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亚伦格林死于什么
亚伦格林是导演的经纪人,拍摄前夕死于艾滋病的并发症
F. 艾滋病的电影
关于艾滋病,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更有必要积极预防。艾滋病相关的电影:
1.费城故事(8.6)——艾滋病歧视案
年份:1993
因为艾滋病歧视,寻求法律途径讨公道。
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对同性恋以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非常巨大。片中男主虽然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律师,却因为同性恋与身患艾滋病的原因,被无端老板解雇了。
他不得不寻找律师为自己讨回公道,但由于社会对这类人群的偏见,没有律师敢接这样的案子......
可以说,影片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同性恋以及艾滋病人的歧视,而这种歧视在今天的许多地方也依然存在。
2.地久天长(8.0)——催泪母子情
年份:2001
地区:香港
真实事件,香港作家子鹜的抗病人生。
一个男孩,自小患有先天性血友病,更大的不幸发生是,他的血液还遭到了艾滋病毒感染。
病魔面前,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但这个男孩和母亲,却让人看到生命另一种坚强。母亲把自己变成儿子的私人医生,儿子身患重病却努力进入了大学。生命最后依旧还在抗争......
生老病死,人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但以什么态度面对,以何种姿态赴死,或许才是生命的意义吧。
这是一个与艾滋病魔顽强抗争的励志催泪故事。
3.最爱(7.3)——“艾滋病村”
年份:2011
影片启发于上世纪中国的艾滋病村事件。
聚焦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一个偏远落后村庄,村民们通过卖血赚钱却不慎感染艾滋病。
这是新闻里真实报道过的,但影片使更多人关注到艾滋病村这一事件。而这背后更大的意义是,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病人有了更多理解以及宽容的态度。
G. 费城故事电影观后感
影片《费城故事》观后感讲述的是一个遭人歧视的艾滋病患者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帮助,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这不仅是一部简单的法律诉求案件,隐藏其中的还有对公平、道德的追求,它颠覆了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原有思维,呼吁不歧视,完善了法律,使社会更加公平。
影片主人公安德鲁本身是一个出色的律师,但因是一个同性恋者,并因此而染上了艾滋病,遭到一些同事及上司的歧视。他的boss因对艾滋病患者存在固有的厌恶感,故安排使安德鲁在工作上出现失误,借此辞去他的职务。
本片的开头这一部分反映出了艾滋病患者没有公平的人身权利,遭到大部分人的歧视的社会现实,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
有助于人们理解、同情艾滋者人。人们应该给予艾滋病人关怀,让他们感受世界的温暖与宽容,让他们欣慰地离开人世。在安德鲁最艰难的时候,他的家人爱人朋友一直陪伴着他,给予他理解、爱护和鼓励。
最终赢了官司的安德鲁带着满满的祝福无憾地走到生命终点。假如我的家人或朋友得了艾滋病,虽然我无法从使对方从身体痛苦中解脱出来,但起码要让对方尽可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
H.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
最近我看了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电影讲述了男主角罗恩祥含在被确证为艾滋病晚期,并被告知只剩下30天的生命后,为了能够活下去,在罗恩的医生艾芙以及一个变性异装癖病友雷恩的帮助下,一直坚持不懈的与病魔、与FDA及制药商进行异常艰苦的抗争的故事。
罗恩被逼上绝境后对生存的奋力一搏让人钦佩,但在这里我想谈谈罗恩的朋友,那个令我记忆犹新的,有着变性异装癖的同性恋病友雷恩。在病房初遇罗恩的他是随性的,不在乎所有人冷眼与唾弃的;渣轮在街道上跟罗恩要求拉客提成的他是大胆精明的。
在超市受到了羞辱,却得到了罗恩的尊重与认同的无助的他是令人怜惜的;在他彻底沦为一个瘾君子,无力到需要罗恩帮忙注射药物的他是令人同情心痛的;在生命的最后,放弃了认同自己,选择换上男装向父亲寻求帮助,向命运妥协的他是可怜又可悲的。
在我一度以为雷恩的人生会像男主角那样走向正轨的时候,他却逐渐走向了堕落,向死亡加速靠近。此时的他所显露出的对死亡的恐惧不禁让人唏嘘,生命就是这么的脆弱,令人无可奈何。
雷恩的死让曾经恐同的男主角流下了眼泪,他们两个之间那种超友谊的情愫证明了雷恩的存在并不是微不足道的。诚然,雷恩的毁灭影射了大多数人的结局,但这也使得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承载的精神价值更加厚重。让我们铭记,生存从来都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态度。
影片评价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以美国医药产业体系的荒唐为背景,再以南谨梁笑部男人的不屈斗志打底,镜头流利,配合好主角好配角,若仍票房和奖项上落空失手,便真太对不起。幸好没有。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一头一尾相互照应,片首一名牛仔在牛背上搏斗之时,罗恩正躲在赛场的阴暗角落与两名女子行苟且之事,而在片尾,瘦骨嶙峋的他终于骑上了牛背,这时从他身上,我们才真正嗅到了一丝“活着”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