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法国出侯孝贤蓝光电影

法国出侯孝贤蓝光电影

发布时间:2023-07-01 13:16:26

Ⅰ 侯孝贤《童年往事》:一位世界级导演镜头下的成长与乡愁

星期五言: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有一种诗意情怀,你总能在里面找到触及心灵的那一个镜头:就像我第一次看《恋恋风尘》一周没有走出来,它像田园牧歌,像是久远的记忆中的童话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第一次看《海上花》睡着了,可是睡梦中醒来,猛然发现这部电影美得无与伦比。第一次看《最好的时光》,里面那首《rain and tears》单曲循环了一周,一个男人大老远去看爱人,两个人在一起吃碗面,然后挥手告别。这种 情感 中的诗意,让人想哭。第一次看《悲情城市》……第一次看《好男好女》……第一次看《童年往事》……这些都是他的电影,每一部都让我刻骨铭心。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写照,他不夸张不做作,就是认认真真拍电影。

他的电影像是古老胶卷播放机放出来的一样,有一种怀旧感,有一种年代感。你能在里面找到一代人的故事,也能找到自己久远的故事。

台湾作家吴念真在纪录片《侯孝贤画像》中评价: 《童年往事》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国片”之一。 我的理解是吴念真在说这部电影有着“中国式 情感 表达的元素”,将中国意蕴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将“乡愁”与“成长”的主题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部弥漫着浓浓乡愁的《童年往事》——

朱天文作为侯孝贤导演的御用编剧,谈到《童年往事》的时候,提及了电影中小男孩阿孝陪着祖母回大陆的场景。这个场景是电影前半场最感人的部分,对话不多,大量的空镜头穿插其间,却描写出了一个远离故土的老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她总是喊着回大陆,几乎每天都要朝着广东的方向走,却永远找不到回大陆的路,可是没有人愿意拆穿她的梦……

什么这个场景如此让人记忆深刻?就像是电影史上无数经典的场景一样,侯孝贤将老人的思乡、孤独与飘零之感全部用尽了在那个下午。 而那个下午,那个老祖母和她最爱的孙子几乎没有对话。这就是侯孝贤空镜头的厉害之处。

在《童年往事》中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穿插着大量的空镜头。其实所谓的空镜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镜头,而是一种叙事方式的表达,它将安静的景物也用在了叙事之中。

比如电影开场,便出现了三个空镜头的画面。高雄县政府宿舍的牌子,榻榻米式的简朴客厅,父亲的小书房。这一些列的空镜头就像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之前的前奏一般,缓缓的长镜头中,我们能看到破旧的标牌,有岁月痕迹的椅子,还有散发着年代感的藤椅,这里没有一个人物,仅仅是景物之间的剪辑,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了这是一部关于“过去”的故事。

在导演讲述故事的时候, 你也会发现“空镜头”是一种叙事的气孔,将琐碎的童年记忆一个个联系起来。

在电影的29分20秒的地方 ,有一场暴雨来袭,镜头一直对着那棵大树,大树在风雨中摇曳。大约3秒钟,镜头转向阿孝的家里。

在这个镜头之前,讲述的是阿孝在学校调皮捣蛋的事情以及阿孝顽皮之后回到家里看到父亲咳血在看医生的场景。

而空镜头之后,叙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是阿孝的母亲对哥哥姐姐说,父亲的工资养活这一大家子太吃力了,希望哥哥不要读大学去读一个师范。而姐姐说家里已经有一个师范生了,阿忠就不用去读师范了。其实这句话也暗示着后来的情节,姐姐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因为这件事姐姐一直抱憾。

在电影的79分15秒左右 ,外面大雨磅礴,内物里阿孝在唱歌发泄苦闷,姐姐马上要出嫁了,母亲将首饰传给姐姐,并讲述自己婚后的生活。镜头一转,餐厅空无一人,只有台风在呼啸,大树也摇曳,这是离别的惆怅,又是人间的悲喜。

在电影的124分33秒 ,阿孝的母亲去世,兄妹几个都压抑着悲伤的情绪,阿孝忍不住痛哭流涕。悲伤的氛围凝重之时,镜头缓缓转移到外面,暴雨之下,那棵大树依然在风雨中摇曳。而此时这个镜头已经不是当初的全景出现,导演仅仅展示了大树的上半部分,可能在暗示虽然大树枝繁叶茂,可是跟脉(父母)已经不在。这个空镜头又展现了无限的悲凉。

为什么说侯孝贤的这部片子,有一种浓浓的“中国味”?可能就是这些空镜头有一种朦胧的诗意,仿佛中国唐诗般的气象,就如王维的诗一般,虽不见人影,但道尽人世。中国文化中常常就有“空”的意境,王国维曾说宋词中也有“无我之境”,而侯孝贤则将这种意蕴展现在了他的电影之中,用视觉语言进行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解说。

我们知道对于电影来说,内容和情节固然重要,但是形式同样重要。所谓电影的形式包括剪辑、镜头运用以及节奏、色彩和配乐等等外在形式。

侯孝贤导演的电影特色,最突出的形式特点就是固定长镜头。用这种方式讲故事,让他的电影有着深深的怀旧情绪,安静的镜头之下是对时间的追忆和缅怀。

固定镜头的运用也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标志性镜头。侯孝贤导演和他风格有些类似,常常将摄像机的机位固定不动,持续拍摄一个场景,类似于生活的纪录片。这样的固定镜头就像是生活的重视记录者一般,更加有真实性。

在《童年往事》中大约有157个镜头,固定镜头有133个。 可见这部电影其实主要由一组组固定镜头组成。在电影的开头,我们看到镜头固定在阿孝的家里,由客厅到书房,没有镜头的移动,而是一个个场景的切换。

在电影的20分12秒左右,出现了整部电影中难得的温馨安闲的场景。一家人整整齐齐,父亲和四个孩子在吃甘蔗,母亲在缝纫机边上做衣服,祖母在做纸钱。每一个镜头的转换都是固定镜头的剪辑,而镜头最后落在父亲和孩子们的身上一动不动,默默注视着,记录着这温馨的一刻。而这个场景就像是刻在了侯孝贤导演的脑海里一般,它是导演童年的温暖记忆。

电影的29分52秒处,阿孝的父亲咳血,医生来家里诊治。哥哥和弟弟们在一旁恐惧而担忧地望着,姐姐和母亲围着医生和父亲帮忙,而镜头掠过这些之后,就静静地盯着在洗漱间冲凉的阿孝。阿孝不动声色,一瓢一瓢往自己身上倒着凉水。镜头也不动声色,固定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一个孩子对于父亲病情的隐忧。或许当时的阿孝没有想这么多,可是作为长大后的导演,侯孝贤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他或许镜头之中表达的就是一种忧伤吧。

像这样的固定镜头有太多太多,它以一种静止的方式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灵进行双重的冲击,让观众在固定镜头之中,察觉时间的流逝以及那难以追回的如烟往事。

电影开场白就是侯孝贤一段自白式的讲解,让观众知道这部电影是他童年的记忆,是关于父亲的,关于祖母的,关于这个家庭十几年的悲欢离合。这些往事便在娓娓道来的旁白中展开了。

电影中,全家从广东梅县到台北再到台南,一家人的不断迁徙,最后落脚在凤山这个小城。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里面的阿孝从一个贪玩的少年到满怀心事的青年。家人从父亲、母亲、祖母的相继去世来讲述了一家子的悲欢。我们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阿孝的成长,看到一个孩子经历亲人相继离世,姐姐出嫁,最后兄弟四人相依为命的整个历程。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导演对自己的个人 历史 的回顾,那怀旧的情怀,浓浓的乡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过去与当下的交融,他通过讲述自己个体的体验,带着我们将目光对准生活进行深情的凝视。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圆”,电影在祖母喊着“阿哈咕”中开始,在祖母去世时戛然而止。侯孝贤将祖母的去世来界定自己童年的结束。家中三位长辈的相继离开,让他过早思考了死亡和时间,个体与永恒的关系。

其实,这是一部悲剧,因为电影结尾阿孝落榜,前途暗淡;家中的长辈们都去世,大姐远嫁,只有四个兄弟相依为命;阿孝喜欢的女孩全家搬去高雄,失去了联系……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哀愁。

而作为观众我们知道电影未讲完的故事,就是导演后来学了电影,进入影视界。1983年他独立执导的电影《风柜来的人》荣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让他国际上获得了声誉。几年后,他的《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后来的侯孝贤获得过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成为世界级的大导演。

为什么导演在祖母去世的那一刻将电影戛然而止,而后面那些光鲜的履历并不提及呢?笔者认为他不仅仅是在拍个人的自传,而是在记录一代人的故事。阿孝只是一个他的缩影,更是那个年代无数个“少年”的缩影。

侯孝贤导演是一个风格化极浓的导演,他那充满诗意的长镜头里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故事。在这部《童年往事》中,他的表达方式极具空灵的唐诗意蕴,我们看到了那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景,看到了个人与家庭,乡愁与离愁的生命悲歌。

Ⅱ 侯孝贤拍过的电影

人物简介
中国台湾电影导演、编剧。生于广东梅县。1948年移居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1974年从影。当过场记、副导演、编剧、演员。1975年后编写电影剧本《早安台北》等。1978~1981以编剧身分和名导演、摄影师合作拍摄影片取得成功。1980年首导《就是溜溜的她》Cute Girl、《风儿踢踏踩》1981 Cheerful Wind成名。1982年执导《在那河畔青草青》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奠定了作为台湾新电影作家的地位。1983年执导《儿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风柜来的人》The Boys from Fungkuei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1984年创作剧本《油麻菜籽》Ah Fie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执导的《冬天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获1985年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获30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1985年与朱天文合作创作剧本《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因执导该片获三十七届西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及鹿特丹电影节、夏威夷电影节、亚太影展作品奖。1987年执导《恋恋风尘》Dust in the Wind获1987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音乐奖。葡萄牙特利亚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尼罗河的女儿》Nile Girl获1987年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第五届国际青年影展影评人特别奖。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获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台湾中时晚报最佳作品奖、导演特别奖。第四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执导《戏梦人生》The Puppetmaster获台湾中时晚报电影奖最优秀作品奖,1993年戛纳电影节审查员特别奖。他计划摄制台湾现代史三部曲;即《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及正在创作中的《浦岛太郎》。1991作为制片人,制作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红梦)1991 Raise the Red Lantern/《少年,安啦

Ⅲ 《红气球之旅》侯孝贤的符号

《红气球之旅》是为了纪念艾尔伯特·拉摩里斯而拍摄的,理所当然的同1956年的《红气球》有关联。《红气球》既是儿童短片又是一部具有悲悯的人性思考的故事片,当然被世人所称道的是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摄影以及色彩的把握。侯孝贤的《红气球之旅》借纪念《红气球》之名表达了他对西方家庭看法,而且他的电影不能够被归为“儿童片”。红气球在两部影片中的象征意义相类似,又稍有不同。《红气球》中气球是纯真的友谊与自由的象征,而《之旅》的红气球则象征了亲情、友情、自由以及简单的生活。影片探讨最多的应该是人际关系,母亲与儿子、女儿与父亲、邻里之间、同事之间、陌生人之间等等这些人际关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可缺少。从影片来看,法国人的人际关系貌似简单明了,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复杂性。人的自私与自信在这些关系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得不同的关系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孩子在成人主宰的世界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似乎也在影片中有所涉及。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好像是该片关心的内容。所以说侯孝贤的大部分电影都存在着这样的特点,总有一种欲言又止、若隐若现的哲理思考蕴藏在他的影片里。《风柜来人》中兄弟几个被人骗去观看一场没有银幕的电影,他们站在一幢废弃的大楼里,透过巨大的空洞看见外面的楼群和街道。那是一场怎样的电影?他们闯进了一个陌生的江湖,像一个不知道后续剧情的观众,懊恼又好奇地观看那部叫做“城市”的影片。《恋恋风尘》结尾处祖孙二人站在田头向远山遥望,他们头顶上是一片阴雨的天空。离别的伤感、失恋的痛苦、生活的艰辛与无奈都伴随着缓慢滚动的乌云带走了,留下了绿油油的田野、淡然的老人以及坚强的青年。
《南国再见,南国》里高捷同林强一同回林强老家那个长镜头,两个人各骑一辆摩托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茂密的林木间穿行。他们三人的情感关系比较暧昧,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互相需要,而且在高捷看来他必须对他们的友情负责,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一体的。

Ⅳ 哪位大神有《千禧曼波(2001)》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侯孝贤导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loT4uEasnJUq8E_Dzzoc_A

提取码: 82xd

《千禧曼波之蔷薇的名字》是由三视影业出品,侯孝贤执导,高捷、舒淇、段钧豪等主演的一部爱情电影,该片于2001年5月19日在法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女孩Vicky有个吃软饭的情人豪豪,对方占有欲强、暴力又猜疑心重,两人过著放纵沉沦又无法自拔的爱情生活,后来Vicky遇到了捷哥,却踏上另一种江湖义气的不归之路的故事。


Ⅳ 候孝贤的电影作品,谁能列出来~

侯孝贤

中国台湾电影导演、编剧。生于广东梅县。1948年移居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1974年从影。当过场记、副导演、编剧、演员。1975年后编写电影剧本《早安台北》等。1978~1981以编剧身分和名导演、摄影师合作拍摄影片取得成功。

1980年首导《就是溜溜的她》Cute Girl、《风儿踢踏踩》1981 Cheerful Wind成名。

1982年执导《在那河畔青草青》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奠定了作为台湾新电影作家的地位。

1983年执导《儿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风柜来的人》The Boys from Fungkuei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

1984年创作剧本《油麻菜籽》Ah Fie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1985年执导的《冬天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获30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1985年与朱天文合作创作剧本《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因执导该片获三十七届西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及鹿特丹电影节、夏威夷电影节、亚太影展作品奖。

1987年执导《恋恋风尘》Dust in the Wind获1987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音乐奖。葡萄牙特利亚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

《尼罗河的女儿》Nile Girl获1987年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第五届国际青年影展影评人特别奖。

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获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台湾中时晚报最佳作品奖、导演特别奖。第四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93年执导《戏梦人生》The Puppetmaster获台湾中时晚报电影奖最优秀作品奖,

1993年戛纳电影节审查员特别奖。

1995年执导《好男好女》获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第三届长春电影节佳导演奖。

1998年执导《海上花》获第三十五届台湾金马奖评审团大奖。

1998年执导《千禧曼波》.

2004年执导《咖啡时光》获第18届东京国际影展的「黑泽明奖」。第9届釜山影展本年度亚洲电影人奖。获伊斯坦布尔电影节最高荣誉“金郁金香奖”。

2005年执导《最好的时光》获第四十二届金马奖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奖,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工作者奖。

Ⅵ 请介绍一下侯孝贤的电影《戏梦人生》

《戏梦人生》(In the Hands of a Puppet Maste)
导演:侯孝贤
主要演员:蔡振南,洪流,黄倩茹,李天禄,林强,魏筱惠,杨丽音
获奖记录:第46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出品年份:1993
当代中国最难看的电影恐怕要数侯孝贤的《戏梦人生》。
好莱坞的主流影片,90分钟里有500到1000个镜头,推、拉、摇、移变化多端,全、远、中、近、特写各种景别纷繁交错,大量的短镜头快速切换,形成强劲的视觉刺激,所以“好看”。而150分钟的超长电影《戏梦人生》仅有100个镜头。整部影片只有1个特写,5次摇动,绝大多数都是静止的全景和中景,毫无节制的长镜头、长长镜头,而且通篇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有人说,《戏梦人生》是一部“催眠电影”。
然而,正是这部“引人入睡”的作品最终确立了侯孝贤导演大师的地位。
《戏梦人生》说的是台湾木偶戏大师李天禄的经历,他本人的口述回忆占了影片的三分之一。他对着摄影机叙述他的生活片断:外祖父和父亲的不合,母亲去世,继母的冷酷,跟父亲学艺,外祖父的死,与父亲和继母闹翻后离家,随木偶剧团四处游走,结婚做“上门女婿”,父亲死后继承家业,与一名妓女相爱,加入日本人的剧团,家人病重,儿子夭折,目睹日本投降……主人公如此戏剧性的生活经历却被拍得那么平实散漫,毫无戏剧性效果可言。更令人迷惑的是,在这样一部传记性作品中,主人公李天禄只给我们留下了模糊的印象,我们甚至记不清他的面容,他的身影几乎消融在家人邻居的忙碌过往之中。那么,作为一部电影,《戏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
侯孝贤的原创性并不在于他对主流电影模式的偏执反叛,而在于他的《戏梦人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具有本土依据的“传记片”叙事。
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都在“讲述自己”。萨特曾说过,人总是故事的叙述者,生活在自己和别人的故事之中,依据这些故事来看待自己的遭遇,并倾向于以疏理故事的方式过日子(《语词》)。然而,叙事的方式是在文化中获得的,也因文化差异而不同。武断一点说,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几乎没有所谓“自传体”的文学传统,没有奥古斯丁、卢梭、缪塞和罗兰等所代表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以主体视角由内向外反观世界的个人叙事方式。法国历史学家古斯多夫断言,“只有在特定的形而上学前提下,自传才成为可能”(《自传的条件与限制》)。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的主导意识形态中,个人本位的主体性观念从未在历史上获得过充分发展。个人的概念是关系性的,隶属于与家庭、社区、国家和自然的关系之中。由于缺乏特定的“形而上学前提”,自传体没有生成为一种范式性的叙事方式。
李天禄是一位深深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木偶剧大师,为贴切地呈现他前半生的生活经历,侯孝贤独创了一种反戏剧化、非视角性的“素朴”电影样式。他使用固定的机位,静止的长镜头,放弃特写效果,就是要避免蒙太奇对观众视角的蓄意操纵,而试图把观众推在任何一个特定的视角之外,使观众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隔离,以平实静观的态度来捕获一个个非戏剧性的日常活动片断。在侯孝贤看来,这就是一个人的历史。
这部李天禄的“传记片”不是以自我而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展开的。影片开始于李天禄的一周岁生日,结束在他四十岁时日本投降的日子,贯穿性的主线只有一条,那就是他家庭结构的变迁。在侯孝贤的“素朴”叙事中,这种变迁向我们所传达的不是所谓“情节”,不是可分析性的、由因果逻辑推动的戏剧性锁链,而是生命的神秘无常,是命运难以抗拒的力量,是“道”。
侯孝贤关照他的剪接师,以“云”的方式进行剪接。因为李天禄的每一个生活片断如同一片云,片断与片断之间,如云一般层层叠加,汇成了他的历史。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一缕缕炊烟升起,袅袅飘向天空、汇入云端,宛如一个生命融进了大自然。
今天谁都明白,抓不住观众就等于自杀。离开上海前的最后一个月,被禁闭在招待所里,和一位新锐导演一起经营剧本。反反复复的话题总是怎么把“戏”做得好看。但在余暇之际,谈起仰慕的大师、不朽的杰作,仍然对某些“难看”的电影心存敬意。

Ⅶ 侯孝贤个人资料,侯孝贤个人资料

1生平

早年生涯

1947年8月,四个月大的侯孝贤随全家迁台,本想客居几年却由于政治原因无法回归故土。一家人辗转几地之后定居于高雄凤山,从国小到当兵之前的侯孝贤便是成长于凤山眷区,父母亲和祖母在这期间相继过世——这段故事在1985年的《童年往事》中有提及。

作为边缘地带的台湾,在两岸对立的时局背景下,当时存在着原住民文化、明清迁台的闽南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以及大陆移民文化,它们相互交织影响,造成了既不同于大陆也不同于香港的独特地缘文化。侯孝贤从小就喜欢看例如武培迟侠在内小说,尤其喜欢看皮影戏和布袋戏,耳濡目染的影响使得侯孝贤在后来拍了《戏梦人生》,童年的他也曾用假票蒙混进电影院去看戏,由此和电影结缘。

从影前

在参加全国大专联考失利后,1966年侯孝贤和多数台湾年轻人一样入伍服兵役,在这期间他看了一部英国影片《十字路口》,感触之余决心用十年的时间进入电影界。

1969 年,侯孝贤从军中退役,并且以第一志愿进入了当时的国立艺专电影科就读(现已改制成国立艺术学院)。1972年,侯孝贤顺利从学校毕业,这一年,他25 岁。毕业后的侯孝贤却没能进入电影界,在八九个月时间里只能做一份电子计算机推销员的工作,在游晃了一年之后,1973年,恰好李行导演要找场记,学校教师便推荐了侯孝贤,于是参与了李行导演的《心有千千结》的拍摄,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触电影的制作,他是场记。 自此,侯孝贤正式踏足电影界师从李行导演,担任场记、助理导演,并从事编剧。

初出

1975年后编写了电影剧本《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等。1979年后担任 《我踏浪而来》等影片的编剧和副导演。 从此便开始踏入电影圈,最初是以编剧开始逐渐让台湾民众接触并喜欢的,从1979年的《秋莲》、1980年的《天凉好个秋》直到1985年的《青梅竹马》和《童年往事》。其中1983的《小毕的故事》曾获得第二十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成了侯孝贤电影的标记。1982年他又拍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年的他拍摄技术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因为闹事闹得太厉害,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芒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同年他拍摄了《儿子的大玩偶》,这是一部悄然揭示父爱的电影:小乡镇失业青年坤树为了养家糊口,替电影院做“三明治广告人”。他化装成小丑,身前身后挂着厚厚的广告牌,在烈日酷暑的街头游走、宣传。可是当坤树去掉化装的油彩时,小儿子竟不认识父亲了,被吓得哭闹起来。好中耐他无奈只好再化装成小丑,以赢得儿子的欢心。当周围的人会意微笑时,我却不得不拭去弥漫在眼前的泪雾,想起了自己那曾被我当马骑的父亲。

起步

作为侯孝贤电影创作的一个割裂点,《风柜来的人》之前和之后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侯孝贤。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侯孝贤便宣告了自己的改变,质朴无华的演员、追忆逝去的时光、青春的宣泄与迷茫。和结尾一样,在罗大佑和李宗盛的歌声之外Vivaldi的《The Four Season》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按侯孝贤本人说法,通过《风柜来的人》是获得了对电影的“重新认识,感觉那是另一种语言”。尽管后来人们评论说影片几乎就是在实践安德烈·巴赞的写实理论,而采用的又是让·雷诺阿一向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摄影机摆设方法。

《风柜来的人》和《儿子的大玩偶》也奠定了侯孝贤的叙事风格: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偶尔娓娓道来,偶尔沉默不语,平静的用他的长镜头展开充满着中国山水画留白的无尽画面,而画面里的台湾小城镇,衣着朴素的青涩少年,友春年迈老朽的台湾阿公……一切的一切都让观众在静观在这种简约的镜头下,深深地感到一种情感和意象的延伸。

往事

1985年,侯孝贤筹划拍摄了半自传体的电影《童年往事》 ,这部电影被影评人认为是其早期作品的代表作,而在大多数的看众眼里,它所传递的那种悠悠的成长之旅实在是赚人热泪。电影的一开始就是他自己的声音,讲述着家族的迁徙,从梅县到台湾凤山,静谧的固定镜头,拍着他幼时的家,和家的中心—父亲。而后镜头带到老奶奶用她温柔的声音喊着“阿孝咕!”——就是侯孝贤,打字幕的时候,忽然发现它的英文片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这大概就是《童年往事》所表达的意念吧!所有人都对电影中的三个记录死亡的镜头印象深刻:记从父亲死亡时全家人的伤痛,到母亲死亡时的儿子肃穆沉默,最后老奶奶的死亡,已变成仅有旁白的自述。在《童年往事》的尾段,侯孝贤用了旁白去忆述婆婆之死:“看到婆婆的手有蚂蚁在爬,才发现她可能死去多时……”,仿佛惋惜多于悲怆的旁白让整个画面忽然弥漫开一种淡淡的离愁,有人说,侯孝贤作品是浪漫的,诗化的。那么《童年往事》恰是这种说法最自然的注角。

联系《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这三部作品的一个关键词是:往事。作为侯孝贤、朱天文、吴念真三人各自对应的一部分或者说大部分真切的成长记忆与体验,它们无可避免地有其特殊之处。

《冬冬的假期》的真正出发点是由朱天文孩时点滴零散回忆触发,再以侯孝贤电影散文般的笔触一一展现出来。故事原本是朱天文《炎夏之都》里的一篇《安安的假期》,作为一部不折不扣的儿童电影,影片折射出来的孩童与成人间的距离,被影像巧妙地缩小了,通过孩童的目光来注视成年人的世界,在目光中写下了成长的注脚,同时又能让成人世界的纷纭无奈晓于孩童的目光所察中。

它的自然、流畅和写实的风格,带给我们几乎都曾拥有过的生活体验。—— 张昌彦

作为许鞍华等导演心仪的十大电影以及各类最佳华语电影排行榜上的常客,《童年往事》承载的东西太多,已不是“最好”二字可以形容概括得尽。父亲、母亲、祖母的相继离去,生与死的纠葛,由童年到少年,由个人到家庭,再由家庭到时代,来自于侯孝贤个人成长体验这部《童年往事》,在带着自传性质之余令无数观者发自内心为之动容。

继《风柜来的人》和《冬冬的假期》在法国南特影展获奖并引起国际关注,突破阻扰的《童年往事》参加了198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并且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奖以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非欧美洲最佳影片奖。

这些死亡,这些记忆,由于有了一层时代变动的背景,已然超越无关紧要的个人乡愁民国四十七年台海空战、陈诚之逝、随时准备返回返大陆的祖母等描写,无论是伏笔或明言,皆与片中的情节汇集一流,使得《童年往事》的记忆成为时代的记忆、民族的记忆。—— 陈国富

按照小野的说法,《恋恋风尘》原本要找陈国富来拍摄,结果被他拒绝。获得1987年法国南特影展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的《恋恋风尘》是了解侯孝贤作品拍摄风格和电影美学的一个绝佳入口。

在《侯孝贤画像》里作为编剧的吴念真曾笑着埋怨说他那感天动地的初恋故事在《恋恋风尘》如何被侯孝贤“修改蹂躏”。相恋于乡间,分手于都市,一片山水青苍中,《恋恋风尘》里的爱情就和陈明章的吉他声一样太容易淹没在轰轰烈烈的岁月里或是纷繁嘈杂的生命中。[1]

尝试

侯孝贤早期作品,不仅成功地在美学上营造出一种“视觉真实感”,同时也透过人物角色与空间的选择、情节故事的安排等等,记录台湾的“成长过程”。前者是美学感受,后者则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下人民生活的处境与社会关系;前者诉诸于观众的注视,后者则是突显观众所处的社会位置。在长镜头的铺设下,观众遥远的关注着这个社会,却分明近距离的感受到了一种浓重的情感积淀——画面上朴素的村庄、生动的田野和规矩的人们在一种早已预设好了的生活轨道上点缀着时空,而故事往往就发生在这样的岁月和地点。我们在侯孝贤的电影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偏偏构成了一部一部感动了整个电影院的作品。如果说侯孝贤试图通过镜头说服看众的感动,或者说,不是侯孝贤打动了看众的心,真正打动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

1987年的《尼罗河的女儿》让侯孝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镜头长度比《在那河畔青草青》长了许多,而且不用分镜,改用数个静止长镜头,这让很多曾经欣赏长镜头风格的人对这庸长得让人一头雾水的“侯式”镜头表示怀疑,尽管在这部电影中,侯孝贤试图表现的是隐藏在台北霓虹灯下种种不健康的都市文化的忧思,但过分长镜头的铺设让人产生郁闷,无聊的感受。在《尼罗河女儿》中,角色被枪杀,是突如其来的一枪,然后死亡,事前绝无任何铺排,绝无用任何方法令观众的情绪慢慢酝酿,尽管侯孝贤认为刻意安排正代表了欠缺自然,然而却无法让人承受。对于众人善意或挑衅的批评声,侯孝贤照单全收,然而他却比平常更沉默了。同年的《恋恋风尘》却一扫《尼罗河女儿》里晦涩难懂的镜头含意,出现在观众视线里的是一个平凡真实的爱情故事,一段平添自然的人生历程。男主角到金门当兵,发生兵变,女主角与每天来送信的邮差结婚。这本来可以一句话就说完的事,却实实在在揪着看众的心长达102分钟。每个人都试图通过电影找寻当年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知道这段爱情的结束不是谁的过错,可依然会在阿远回乡时,跟随他的目光眺望远方的山,然后不知不觉的发现自己已经泪落沾巾。

历史

沉寂了2年之后,他终于向世人展示了他超才华的颠峰之作——《悲情城市》。他成功的完成了从关注台湾民生成长过程到关注社会历史问题的一个自然的淡入淡出。但是,“人”,依然是侯孝贤永远关注的。说到《悲情城市》,我相信有太多的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欣赏它和品味它,电影中的许多镜头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经典。《悲情城市》的优美及苦涩让所有看过的人都无法释怀。这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大制作,依旧是把摄影机不远不近不离不弃的摆在画面的一侧,依旧是漫不经心事不关己的画外音,依旧是温情脉脉柔和生动的光晕,太熟悉了,每个人都在心底说,还是侯孝贤啊!

《悲情城市》里的悲情来自于电影里文清和宽美在时空边缘苦苦维系的爱情,来自于宽容和大家情绪激昂,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也来自于“你们要尊严的活着,父亲虽死于狱中,但请相信,父亲无罪。”的遗书,来自于一切一切在历史背景下被践踏,被忽略的人性尊严。《悲情城市》为台湾人长期心中的禁忌与恐惧,作了最伤痛的回忆,片中无论是陈仪所代表的官方叙事,还是宽美的日记,都是让观众看到所谓台湾光复的历史叙事原来是如此的充满断裂,充满悲情。而侯孝贤自己在接受采访时则说:“这部电影想要抓住的感觉,与其说是尝试要为这几十年来的台湾历史进行注解,其实是更像把一首台语老歌给唱出来,歌词简单,情感直接,但唱的人和听的人都会在歌声中找到自己寄托的空间、非关逃避,而只见人的韧性。”

1993年的侯孝贤悄然的推出了他的新作《戏梦人生》,这是一部记实性的电影,纪录了台湾处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布袋戏艺术大师李天禄坎坷的一生;侯孝贤在通过当事人的亲身忆述及导演重塑的处理场面,造成一个时空穿梭交替、多重视点的李天禄回忆录;再度呈现了被历史无情压抑的人的悲哀。为贴切地呈现这位根植台湾本土的艺术家半生的生活经历,侯孝贤独放弃特写效果,就是要避免蒙太奇对观众视角的蓄意操纵,而试图把观众推在任何一个特定的视角之外,使观众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隔离,以平实静观的态度来捕获一个个非戏剧性的日常活动片断。 “生活本身就是历史”这就是侯孝贤信奉的观念。这部电影的配乐也也非常特别,采用了台湾本土的月琴取代了传统的吉它,月琴一拨,那些来自乡野民间的歌谣就通过那些质朴的嗓子吟哦出来,然而转瞬间,又飘散在喧嚷的人潮或带着泥土味的空气里。像极了侯孝贤的电影风格——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1995年,侯孝贤延续了他的长镜头风格,但放弃了静止镜头的泰然自若,取而带之了上下摇晃的动感效果,在当时让很多熟悉他的影迷都大觉意外。《好男好女》所描述的爱情也分明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当少女蒋碧玉认识钟浩东的时候才十六七岁,那时蒋是个少女护士,钟则因为用功过度而犯了轻微的神经质住院,他们常在一起说话,那时的钟港东有强烈的国家意识,还说他是要革命的人,不能结婚,蒋碧玉总是听着他说,对他宏大的理想,浪漫的祖国意识,都存着模糊的尊敬,心里想着即使不结婚也好,默默的决定跟着他。这一跟就是一辈子的事...《好男好女》、《戏梦人生》和《悲情城市》,这三部连续推出,反映不同时代背景的电影,成为了台湾的“悲情三部曲”。也是侯孝贤中期创作的显著特色:直接与台湾过去的历史对话,叙事的时间轴不再单一,采用不同时空交错处理。

《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这三部作品的时代背景贯穿着台湾在20世纪的苦难命运,以不同的视角来看一段段的大历史,这里面既包括知识分子、民间艺人还有普通百姓。而正是通过这个台湾三部曲(或称悲情三部曲),侯孝贤确立了他在国际范围内的稳健地位。

作为编剧的朱天文为《悲情城市》写过很多的文字,除了名篇“《悲情城市》十三问”——那是解读影片的绝佳文字,在影片获得1989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时,她也写下了感慨文字。她说《悲情城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要感谢的是詹宏志,然后才是其他人。而闻获消息,在威尼斯的匈牙利旅馆里,同为编剧之一的吴念真无法抑制地哭了:“紧紧抱住侯孝贤,不愿使眼泪被人看见而至久久埋在侯孝贤肩上不能抬起头。”

侯孝贤创作《悲情城市》的灵感来自一曲《港都夜雨》(注:港都指的即为基隆),另一种说法则是最早的感觉来自于由洪荣宏翻唱、粱弘志重编《悲情的城市》——而可以肯定的说侯孝贤用他动人的长镜头和诗意的节奏抓住了那个混乱大时代的精髓。[2]

《戏梦人生》讲述的是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它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同时又饱含着深切情感。影片原声音乐非常出色,特邀打造配乐之一的詹宏达是正是侯的好朋友詹宏志的弟弟。影片获得了1993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之外,尽管在后来人们发现那一大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伊朗人阿巴斯,他是那届电影节的评委之一,同时也是侯孝贤的忠实拥护者。《戏梦人生》被认为是90年代侯孝贤最具实力的一部影片,同时也是苏姗.桑塔格90年代十部最佳电影之一,另一部同样入选、出自侯孝贤的是《南国再见,南国》。苏姗· 桑塔格评价说“The Puppetmaster (Hou Hsiao-hsien, 1993) Set in the ཚs and ཤs, The Taiwanese director is just as marvelous as everyone says。”

《好男好女》的原著来自蓝博洲的《幌马车之歌》,该原著同时也影响了《悲情城市》。最早构思中《好男好女》是名叫《浦岛太郎》(《从前从前有个浦岛太郎》),通过日本浦岛太郎的故事,讲述一名政治犯在白色恐怖时被抓入监狱,后在80年代出来面对现代物质化台湾社会的命运。

作为台湾历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侯孝贤采取了三个不同时空的交错组合,而在之前这是不可以想象的,甚至出现了以梁静为代表的现代年轻人,这似乎也预示了之后在他身上将要发生的改变。《好男好女》描述的白色恐怖时期,与《戏梦人生》里的日据时代、《悲情城市》的光复期间组成了完整台湾近代史篇章。

转变

1998年的《海上花》是一部华丽而颓废的作品,据说整个妓院在台湾建景拍成,美工为了找能体现生活痕迹的“没用的东西”还特别煞费苦心。《海上花》,上海花,是一朵朵在上海英租界讨生活的名妓花,只可惜,她们被深锁在花房,只能白白地等待最美的花期过了,尽管是招来迎往、万般宠爱,却还是一身孑然;华丽,但颓废。实在是无法想象,台湾的侯孝贤拍起老上海的故事,竟可以这么平稳而内敛。又据说,侯孝贤在回答记者关于《海上花》时空局限时的回答是:“…… 用冷静客观的角度去看那些 *** 们的生活,所以我故意不拍外景,因为她们困顿在这一个situation里面,跑不掉。其实每个人都是,他们出生来到这个社会就跑不掉。”这样的断言,实在是很酷。

听说侯孝贤又在筹划他的新电影《千禧曼波》:全片分为“五百万的恋情”、“爱到昨天停止”等7段剧情,每段将剪辑3分钟片段在网上先行播放,让网友提出回应与质疑,并以此为题材继续发展新的故事,如此的枝干绵延将可无限延展,传统电影的框架因此将被彻底打破。想到侯孝贤也可以这样前卫,笑容早就挂在了嘴角。

侯孝贤从《南国再见,南国》开始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入选手册的年度十佳,《南国》一片同时入选90年代十佳影片。

在侯孝贤身上,我看到一种很纯洁的叙述方式,这是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世界,这是让我感到最震惊和最受触动的,通过他的电影,我更好地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看到了我自己。 ——让-米歇尔·付东

总结

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侯孝贤

侯孝贤,台湾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1948年移居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影剧科。1974年从影,次年任李行场记、助理,后当过副导演、编剧、演员。1980年执导电影处女作《就是溜溜的她》。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获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和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Ⅷ 你心目中的侯孝贤电影三佳分别是哪三部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杨德昌、曾壮祥、万仁等。他们的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台湾新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有:
1、电影业的不景气,中影改组;
2、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3、新的电影观念(作者论、艺术电影)等美学标准的输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现(独立制品相对自由为侯孝贤、陈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机会,留学欧美的青年归来如万仁、杨德昌、柯一正)
5、台湾社会的转型:70年代末国民党权威统治的松动,台湾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般宏大的影片,是因为侯孝贤不再只是把创作投视于自身的记忆,而投向了整个民族国家的记忆,这是大师级导演的水准。就像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田壮壮有《蓝风筝》,这些同样都是把视线投向了社会的。

不再拘谨于小我,而是通过小我投射到整个社会。

一个导演能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担当,能够直面国家民族的历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题主所说的主流电影界评价最高的原因吧。

阅读全文

与法国出侯孝贤蓝光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海外电影音乐 浏览:506
2厘米小人叫什么电影 浏览:426
微电影网站打不开网页代理服务器 浏览:307
免费老电影mp4下载网站 浏览:808
一部外国电影关于龙 浏览:712
悟空传电影讲的是什么 浏览:889
婚外情电影图片 浏览:680
神笔马良电影手绘图片大全 浏览:599
电影新宿事件在线观看 浏览:613
电影杀瓜大结局 浏览:749
法国电影欣赏课教案 浏览:104
第一PPT爱情电影 浏览:576
土匪八爷卖人票是什么电影 浏览:773
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原著小说 浏览:544
法国电影保险套人 浏览:158
你没有看过那部电影是吗英文 浏览:970
电影里表白的英文台词 浏览:624
电影喜马拉雅插曲名字 浏览:66
陈坤周迅李宇春演的一部电影叫什么 浏览:375
结局男孩的爸爸去世的中国电影 浏览: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