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国际性的纪录片大奖急求!!!
好多知名电影节都有最佳纪录片的奖项。像奥斯卡,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威尼斯,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等等都有纪录片可以拿的奖
另外想了解去着看吧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01955771371679
B. 安哲罗普洛斯丨一生都在执迷地在拍着同一部电影
文 / 东方早报
希腊诗人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安哲罗普洛斯: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我愿死在电影的拍摄中。
“希腊电影泰斗”安哲罗普洛斯在拍摄最后一部电影时遭遇车祸身亡,留下未完成的“希腊三部曲”。
“我就在这里,在旅程的途中。我的大半虚度的年月,介于战争狂乱的年月依旧试着学会使用影像语言。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也是一次性质不同的失败。”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雾中风景》剧照,片尾姐弟俩终于超越生死,获得重生。
《养蜂人》剧照,习惯漂泊的孤独养蜂人在暮年与爱情相遇。
《永恒和一日》剧照,年迈诗人在生命中最后一天追忆似水流年。
1995年,台北金马影展举行了一次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回顾展,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与台湾诗人、导演鸿鸿做了一次访谈。谈话最后鸿鸿问及:你喜欢作为一个导演的生活么?这位希腊导演这么回答:“有首诗说,上帝给予人各自的死亡,每个死亡都有其必然性,有其节奏,有其感觉。如果有幸能选择自己的死亡,我愿意死在电影拍摄的过程当中。”
谁也不会料到,这句对电影炽热的告白会一语成谶地成为一个充满宿命感的预言。2012年1月25日,正值中国的农历新年,人们沉浸在热闹的团聚氛围中,或许还漫不经心地开着关于“末世”的玩笑。一大早,遥远的巴尔干半岛却传来安哲罗普洛斯意外去世的噩耗。当地时间上周二(1月24日),在靠近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口城市,安哲罗普洛斯被一名下班的警察骑摩托车撞倒,导致脑部大量出血,送往医院的几个小时后宣告不治离世。而就在事故发生地的不远处,便是他正在拍摄的电影《另一片海洋》的取景地。彼时,他正兴冲冲地赶往电影制作的旅途中……
这一天,无疑成为当代电影界的“日全食”日,这种戏剧性的、略带荒诞甚至讽刺的离开方式,对于全世界正期待着安哲罗普洛斯即将完成“希腊三部曲”的影迷来说,显然很难接受。
在不幸发生的第二天,为国家救助中心工作的急诊工作人员透露这样一个消息给一私立电视台,表示车祸后赶往事发现场的急救车刹车出了问题,被迫当场更换,因此耽误了送病人去医院的时间;但随即希腊健康署发布的公告驳斥道,当时安哲罗普洛斯根据自己的意愿找的私人救护车送院,救助中心的救护车只是到现场提供急救而已。这蹊跷的质疑与苍白的解释无疑又为大师的死蒙上了一层迷雾。
1月27日下午,雅典的天空阴沉,希腊人为安哲罗普洛斯举行了国葬。数千人自发前来为这位伟大的导演送行,其中大部分是崇敬他的影迷,以及来自文艺界和政界的重要人士。希腊国有电视网出资对葬礼进行了直播,曾出演《永恒和一日》的女演员Helene Gérassimidou在现场致辞:“他是一位时间与历史的诗人”。在传统的希腊东正教仪式中,安哲罗普洛斯下葬,从此真的“一日永恒”地与时间长眠。
“我是战争的儿童”
在安哲罗普洛斯76年的生命和40多年的电影生涯里,除去早期一部未完成的故事片和最后拍摄了一半的遗作之外,一共创作了13部剧情长片和2部纪录片。行云流水般的长镜头、迷人的场面调度、希腊北部阴霾的冬日、浓得化不开的雾中风景、永远处在旅途中的主人公、静如止水的时间和诗画叠加的空间、沉重的希腊历史与深邃的自我放逐,甚至一段空白的胶片、一只从海上升起的巨大雕塑的手、轰隆向前的火车,这些都可以成为解读安氏电影的关键词。
然而,了解这位导演的成长经历始终是解开他电影之谜的最有效的密钥。正如安哲罗普洛斯本人所言:“一个人不可能不受到生长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在成长时期尤其如此。”深受古希腊哲学、神话、诗歌与文学熏陶的安哲罗普洛斯,始终将他的电影美学根基深埋在这片生养他的广袤土地里。他的忧悒、痛苦、沉思与希冀都源于构建“另一个希腊”的乌托邦式的愿景。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1935年4月27日生于希腊雅典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商人,母亲则是一个尽职的家庭主妇,一心只想照顾好他们兄弟姐妹。童年时期,家庭并没有给安哲罗普洛斯太多的文艺启蒙。同那一代希腊人的命运一样,动荡的战争岁月成为他儿时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些关于苦难的支离破碎的回忆,也成为日后电影创作中随处可见的魅影。
安哲罗普洛斯出生的第二年,梅达萨斯将军发动政变,建立独裁专政。安哲罗普洛斯曾经自称是“战争的孩子,记忆中的第一个声音就是战争警报声,而第一个画面则是纳粹军队侵占雅典的场景”。1940年,墨索里尼的爪牙深入希腊境内;1941年,德军开始了对希腊的疯狂侵袭。这一幕后来成为《塞瑟岛之旅》(1984)的开场戏:在哈德良拱门边指挥交通的年轻德国士兵,被一个路过的孩子碰了一下肩膀,这个小孩随即跑入纵横交错的窄道深处,士兵在后面追赶……“从某种角度说,我们总是陷入残存的回忆之中,试图挖掘与重温我们亲身经历的某些特定时刻。我的作品中尽是童年与青年时的生活片段,还有我那时的情感与梦想。我相信这唯一的源泉,我们的全部所作所为都在这里。”
1944年希腊内战爆发,许多家庭因党派纷争而分崩离析,安哲罗普洛斯一家也难以幸免。在被称为“红色十二月”的某一天,极左激进组织“解放希腊人民军”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安哲罗普洛斯的父亲,而举报者即是他父亲的堂兄弟。安哲罗普洛斯在后来诸多的作品中对这种政治斗争而导致的家庭悲剧进行了反思:《猎人》(1977)里的激进分子伊亚尼斯与身为企业家的同名表兄因为不同阵营而反目;《哭泣的草原》中的双胞胎兄弟因隶属不同军队,竟在同一个战壕里互相厮杀。《流浪艺人》中的剧团和《塞瑟岛之旅》中的村民亦因为类似的缘由而分裂。
重建“另一个希腊”
父亲被带走之后,绝望的母亲甚至一度带着孩子们在尸横遍野中寻找丈夫的尸体。对于安哲罗普洛斯来说,9岁那年失去至亲的恐慌是童年时期内心深处最深刻的烙印。父亲失踪几个月后,又突然回归。安哲罗普洛斯这样描述和父亲的重聚:“我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在街上玩耍,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们走来。我知道那是父亲,于是立刻跑去家里通知母亲。她走出去迎接他,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然后我们一起回家,我母亲对父亲开口说的几句话让我震惊,她问他是不是想吃点东西。于是大家围桌而坐,父亲在静默中缓缓地喝着汤,我们互相对视,强忍着眼泪,什么话也没说。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被关在希腊中部的某处。当他被释放后,徒步穿越了半个国家的旅程才回到家里。”这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后来成为了安哲罗普洛斯第一部长片《重建》的第一幕。父亲斯皮罗的名字也成为多部作品男主人公的名字。
《重建》用冷峻的黑白影调讲述了发生在位于希腊北部最贫穷、落后的伊庇鲁斯地区的一件情杀案。故事来自于真实的新闻报道:一个村妇伙同她的情人,谋杀了从联邦德国回乡探亲的丈夫。不同于好莱坞20世纪四五十年代常见的犯罪类型片的表现手法,安哲罗普洛斯并没有停留在制造悬念的表面,而是把它看做阿伽门农悲剧的现代版本,凶手是谁一开始便十分明了,但是在情节的推动中,观众和主人公一起接受着内心焦灼的拷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谋杀,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为了深入故事背后剖析整个事件的社会起因,安哲罗普洛斯曾经亲自到事发地和村民交谈,与嫌犯的家属交谈,甚至在开庭前和被告的律师交谈。
《重建》里这个军事专制土地上被遗忘的角落,成为“迷失的希腊”所有村庄的缩影。北方浓密的云和阴冷的雨,古老的民谣,这些影像好像嵌入了作者的潜意识,奠定了安哲罗普洛斯日后所有影像的基调。这部片子里初见端倪的对于现实问题和历史背景的关切与沉思,也从此埋下了一颗追问的种子:琐碎的小故事反映出宏大的历史,同时历史也决定了这些故事的命运。安哲罗普洛斯自己也曾表示:“《重建》囊括了日后所深化的所有题材,后来所有一切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奏。”像他钟爱的瑞典大师伯格曼一样,安哲罗普洛斯一生都在执迷地在拍着同一部电影。
文艺实践始于诗歌
安哲罗普洛斯最早的文艺实践始于9岁那年,父亲被带走之后,他第一次开始写诗。16岁时就已经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作品。希腊诗人赛菲里斯和卡瓦菲的诗歌都对他有莫大(博客,微博)的影响。除此之外,他几乎看遍了当时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翻译过来的国外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最钟爱的作家,年少时的安哲罗普洛斯曾经谎称生病逃学在家,就是为了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同时,他也喜爱法国作家司汤达,即便成年后,《红与黑》与《巴马修道院》仍然是他最爱的小说之选。后来,他也深受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音乐方面,和许多爱乐者一样,从莫扎特开始入门,最后钟情于巴赫和维瓦尔第。古典乐之外,希腊的民族音乐也是他的心之所系,手风琴则是最爱的乐器。安哲罗普洛斯的音乐修养体现在他对电影配乐的把控,在与御用配乐师艾连妮·卡兰德若长达22年的合作中,音乐的重要性从不亚于影片的任何环节。两个人从电影拍摄初期便开始配乐的创作,卡兰德若不看剧本,而是用录音机录下安哲罗普洛斯对故事的想法,根据导演讲话时选用的词汇、停顿的方式、沉默的空间来体会安哲罗普洛斯本人对主题的理解。
在电影《雾中风景》原声带的前言中有这么几句希腊田园诗:“你在水边恸哭,低吟着悲歌苦调。蔚蓝海面上的海鸟呻吟,也没有你悲凉。”因此,凝练了巴尔干民谣曲风而显得更为内敛深沉的慢板式的挽歌,几乎成为安氏电影原声的主要风格,好像他的电影一样承载着历史的沧桑。然而,并非所有的创作都只有悲情的涌动,在《永恒和一日》的合作中,卡兰德若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因此创作显得尤为忧悒。安哲罗普洛斯说:你的曲子很美,但不是我想要的。这部电影完全是对生活的邀请。随后,卡兰德若开始弹奏一些原先准备放弃的曲子,安哲罗普洛斯立刻决定就要那首,这也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安慰了无数观众的影片的主题曲。在《尤利西斯的凝视》中,安哲罗普洛斯选用了他最热爱的手风琴作为主要的乐器,即是片中“当巨大的列宁石像在多瑙河上驶去时听到的音乐”。
曾因“过于成熟”被劝退
虽然安哲罗普洛斯8岁时第一次看了迈克尔·柯蒂斯的《一世之雄》,但是真正对电影产生兴趣是高中毕业之后,他开始经常流连于电影院里,看了大量当时风靡一时的侦探电影。1953年到1957年间,他遵循父母的意志在雅典大学学习法律,全家都期望他毕业后能接管律师叔叔的家族公司。大学期间的安哲罗普洛斯接触了当时朝气蓬勃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听到了阿伦·雷乃和戈达尔的名字。在一家只有男性观众的商业影院,他观看了戈达尔的新浪潮开山之作《精疲力尽》,并且为之深深着迷。同时他也开始阅读大量电影书籍,包括电影史家萨杜尔的电影辞典。
但即便如此,大学毕业后的安哲罗普洛斯仍在前程的选择中徘徊犹豫,直到11岁的妹妹乌拉突然患病去世,这个来自家庭的打击让他真正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决定:毅然放弃了法律,投身电影。为了纪念早夭的妹妹,《雾中风景》里的主人公小女孩便取名为乌拉。
1959到1961年,安哲罗普洛斯从大学退学,开始两年的兵役生活。在此期间,一方面他利用空闲准备出国求学;一方面,他参加了一个为训练新兵而环游希腊的流动任务,借此机会第一次走出雅典,从祖国的一头行走到了那一头。退伍后,“拍电影”的念头已经迫不及待,朋友们左拼右凑地捐赠了他一张火车票,这个除了满腔热情其他一无所有的青年就此踏上了寻梦之旅。
到达法国之后,安哲罗普洛斯做过夜间搬运工,卖过地毯,甚至在希腊人夜总会里做过歌手。他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学习法语,先后学习了人类学和文学研究。之后,他报考了世界著名的法国高等电影学院,虽然物理、化学成绩都不及格,但是却以历史、文学和艺术学科的最高分被录取。在学校里,安哲罗普洛斯也认识了任教的萨杜尔,并且深受其赏识。凭借多年对电影的积累,很快,安哲罗普洛斯在学生中出了名,被同伴赞誉为“新的雷乃”或“罗西里尼第二” 。
不过,这位锋芒毕露的青年人和因循守旧的传统电影教学却始终格格不入,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授让学生交一个短片的镜头脚本,迟到的安哲罗普洛斯走进教室,问同学要了一根烟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教授问:这是什么?安哲罗普洛斯答:这就是我的脚本,一个360°的全景镜头。教授极为不满地说:你不是来学习这个的。安哲罗普洛斯回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实验,如果学校里都不能实验,那还要去哪里?教授最后怒不可歇:滚回你的希腊去贩卖你的才华吧。这场冲突后,安哲罗普洛斯被学校以“过于成熟,无法适应教学”而劝退。虽然萨杜尔和欣赏他的同学为此抗议,仍然没有改变学校的决定。
1995年《尤利西斯的凝视》在巴黎上映时,当年的那群老同学一起回来与安哲罗普洛斯重聚,一群人一起喝酒,去戏院重温当年年轻时看过的电影。“不幸的是,在那么多同学当中,只有我成为一直坚持拍电影的人。”安哲罗普洛斯回忆道。
独树一帜的长镜头美学
1962年,安哲罗普洛斯参加了法国“真实电影”鼻祖让·鲁什在夏约宫人类学博物馆的电影课程,学会了如何手持摄像机,拍摄时如何调整呼吸,并且创作了一系列纪录片。其间,他还和原来高等电影学院的朋友们一起拍摄了一部16毫米的黑白短片,讲述一个被追杀的男子四处逃逸的故事,名字就叫《黑与白》,但因资金问题并没冲洗。多年后,他从当初合作的摄影师朋友那里得知,电影底片后来得到了冲洗和修复,一直存放在法国LTC研究室里。类似的“寻找底片”的情节多次出现在安氏电影里,《尤利西斯的凝视》中,哈维·凯特尔扮演的主人公导演长途跋涉寻找丢失的马纳基兄弟拍摄的电影底片;《雾中风景》里,小男孩从暗夜的雪地里捡到一段不知名的胶片;《时间微尘》中, 威廉·达福扮演的导演同样是从资料馆里保存的斯大林时期的旧电影底片中探寻历史的真相。
在法国的日子里,安哲罗普洛斯一边打工一边继续海量地观看电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浏览了众多风格流派的电影之后,很早就在内心自动形成自己的风格偏爱,他并没有沿着爱森斯坦那套蒙太奇理论走下去,而是一头陷入对长镜头运动的美学里。安哲罗普洛斯深受沟口健二、安东尼奥尼、茂瑙的影响。对横移镜头,固定镜头和360°全景镜头,及镜头内切、景深手法和平行叙事极为迷恋。
与古典好莱坞传统里将电影高潮依赖于与时钟的竞赛不同,安哲罗普洛斯反对将真实的时间压缩成一堆碎片,仅仅关注每块碎片的高潮,将每个镜头开始与结束时的呼吸消除。他讲究在完美的场面调度中获得迷人的叙事效果:“我喜欢安东尼奥尼对长镜头的控制,比预期稍长一点的长镜头攫住了呼吸。我所拍摄的第一个镜头就已经是全景镜头了。” 1975年执导的第三部电影《流浪艺人》标志着安氏独树一帜的长镜头美学的成熟,片长230分钟的《流浪艺人》全片只用了80多个镜头。长镜头由此成为安氏影像的标志之一,也为其在国际上赢得了大师级的赞誉。
1976年,美国影评人皮特·帕帕斯评价:希腊电影史将以它作为分水岭划分为“前《流浪艺人》”和“后《流浪艺人》”两个时代。安哲罗普洛斯本人曾表示:在头两部的《重建》和《36年的岁月》中,自己深受“布莱希特间离化”叙事风格的表达技巧,学着用一种带有距离感的审视、低吟甚至迂回的方式来讲述军事专制下的政治化题材。而《流浪艺人》带来了他个人“布莱希特时代”的终结。
踏上心灵放逐之旅
早期的“希腊近代史三部曲”(《36年的岁月》、《流浪艺人》和《猎人》)回望了从1935年梅达萨斯专政前后混乱无序的社会动荡,到1952年内战结束,右翼凯旋,以及1970年代末,右派势力专制,民主却仍未实现的一段希腊近代史。在此之前,人们几乎都认为安哲罗普洛斯的政治倾向无疑站在左翼的阵营,即便安哲罗普洛斯自己也说过《流浪艺人》是他个人“最马克思主义”的作品。
然而,1980年的《亚历山大大帝》上映后,正式宣告了安哲罗普洛斯早期明显左倾立场以及革命怀旧情绪的结束。在这部史诗电影里,安哲罗普洛斯以冷静的理智反思和解析了左翼的政治实践,仿佛预见了苏联共产主义的瓦解。在完成了对斯大林主义的清算之后,怀着一颗正视人类苦难的良心,艺术家重新踏上了心灵的放逐之旅。1980年代,他接连拍摄了“沉默三部曲”:《塞瑟岛之旅》、《养蜂人》 、《雾中风景》,将目光落在了历史风雨下的个人际遇上。“漂泊、寻父”成为旅途的关键词。其中尤以讲述两个小孩寻找父亲的《雾中风景》承上启下地开启了对于“边界”的探讨。这篇影片是安哲罗普洛斯为自己孩子拍摄的电影,因此尽显温情,甚至因为女儿的建议而改动了原定的故事结局:旅途终点,两个孩子穿过迷雾看到了一棵葱郁的树,超越了死亡获得重生。如果说,之前的安氏电影因为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而多少显得晦涩难解,那《雾中风景》则无疑是把观众带进他内心世界的桥梁之作。
进入1990年代后,安哲罗普洛斯拍摄了《鹳鸟踟蹰》、《尤里西斯的凝视》和《永恒和一日》(被称为巴尔干三部曲)从探讨国土意义上的边界问题过度到对生死界限的追思。最后一部《永恒和一日》讲述年迈的诗人在生命最后一天里的“追忆似水年华”。该片被看做是安哲罗普洛斯一生电影生涯的总结。影片中主人公不停在追问:明天是什么?妻子给出了一个简洁而隽永的回答:是永远再加一天。
不肯消失的电影幽灵
《永恒和一日》之后,安哲罗普洛斯一度宣布息影。这段时间,他忙于接受来世界各地的“终身成就”的嘉奖,他曾自嘲说这些荣誉是给死者的安慰。正当人们以为他就此告别影坛时,暌违四年,安哲罗普洛斯又带着“希腊三部曲”的宏伟构图回归。接受采访时他说:“这几年来,我逐渐成为展示自己的博物馆,到处是我的回顾展和各种锦上添花的荣誉。电影在我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失去了重要性。但我希望提醒新一代人重新发掘电影,我要像一个不肯消失的灵魂,站在电影院不肯消失的银幕前面,呐喊着提醒人们:电影仍然存在。”
在已公映的三部曲之《哭泣的草原》、《时光之尘》两部影片中,安哲罗普洛斯将原定第三部的故事跨度也已讲完,他说,第三部《永恒回归》将是留给未来的一部电影。最终,安哲罗普洛斯仿佛以这种神秘的告别兑现了他的诺言。虽然没有陪伴我们走完旅程的最后,但我们仍要感谢他“将时间的流逝变得如此甜美”,他将对未来无限的沉思留给了我们。
在1月27日这位大师的葬礼上,影片《重建》里那首古老的民谣再次响起,令人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生前改写艾略特的诗句描述自己的一生:“每一次在一团模糊的感觉中开始新的冒险,向无法言说的事物发动袭击,去寻找那已经失去的东西,一旦找到又重新失去,循环往复……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雾中风景》剧照
推荐书目: 《尤利西斯的凝视》,诸葛沂著; 《发现安哲罗普洛斯》 Michel Ciment/Helene Tierchant合著;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访谈》,Dan Fainaru编著
《时间的灰烬》海报
《雾中风景》电影海报
《永恒和一日》电影海报
安哲罗普洛斯作品年表
1965年 《福尔曼故事》
(Forminx Story)(未完成)
1970年 《重建》
(Reconstruction)(首部长片)
1972年 《1936年的岁月》
(Days of 36)
1974年 《流浪艺人》
(The Travelling Players)
1977年 《猎人》
(The Hunters)
1980年 《亚历山大大帝》
(Megaleksandros)
1981年 《一村,一村民》
(Chorio ena, katikos enas)(纪录片)
1983年 《雅典,重返卫城》
(Athens, Return to the Acropolis )(纪录片)
1984年 《塞瑟岛之旅》
(Voyage to Cythera)
1986年 《养蜂人》
(The Beekeeper)
1988年 《雾中风景》
(Landscape in the Mist)
1991年 《鹳鸟踟躇》
(The Suspended Step of the Stork)
1995年 《尤里西斯的凝视》
(Ulysses" Gaze)
1995年 《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
(Lumière and Company)中的一段(短片)
1998年 《一日永恒》
(Eternity and a Day)
2004年 《哭泣的草原》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2007年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To Each His Cinema) 中的一段 (短片)
2008年 《时间微尘》
(The Dust of Time)
2012年 《另一片海洋》
(The Other Sea)(未完成)
C. 求一个法国电影,采用纪录片的模式拍的,拍的是一画家画模特的故事
《不羁的美女》
Bellenoiseuse,La(1991)
导演:雅克里维特(JacquesRivette)
年份:1991年9月4日
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普通评审团特别关注奖。雅克·里维特油画一样的画面和故事。
……影片的整个故事也能被看作是一幅油画。两个家庭各自的矛盾,还有相互间的矛盾,都被导演用对话和场景精细地表达出来。创作与人生,人对生活的态度等等问题都通过一幅油画的创作展现在银幕之上。
女主演是EmmanuelleBéart(艾曼妞尔贝阿特)《天使在人间》《冬天情未了》《娜塔丽》《八美图》《一个法国女人的故事》……
(不知道你找的是不是这部……)
D. 法国艺术院校介绍之电影类
法国巴黎国际电影学院
学校概况
巴黎国际电影学院脊枝缺是一所享誉世界的专业电影学院。总部坐落在巴黎,校区位于美丽的瑟堡海边,由世界的导演兼制片人VULIN先生创建,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了,是一所整合所有电影及电视专业的学校。它为法国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所专业的电影教育学院,它为法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人才,而法国悠久灿烂的电影文化则给这座学院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机遇。
巴黎国际电影学院不仅是法国电影教育领域的骄傲,也日益成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为的电影学院。
优势及教育特色
坐落在巴黎,一个有着悠久电影传统的欧洲重镇,期许能充分促进发展其艺术敏感度,及技术水平之竞争力。
具备丰富的教程,结集了电影制作个阶段的专业人士,从“故事发想”到“戏院播映”, 全面教学。
从管理、编剧、导演、演员、到幕后的剪接、动画特效、摄影及录音,独立的课程设计及系所紧密的合作,为学生在各自专业的领域上,提供了一个实现个人作品的空间。
由于坚信“一部好电影是建立在一个好故事之上”,电影学院亦设立了创意写作系,来培养一个优秀说故事者。
“没有演员即戏剧不存在”。学院亦坚持演员培训班之学员,必须要藉由持续参与本校学生短片的试镜,来强化专业能力。
专业设置
EICAR教学部由四个系组成:导演、编剧、制片系;表演系;新闻系;技术科学系。
专业 学习时间 录取条件 学历 发展方向
电影电视导演 3年 高中毕业通过入学考试 学士(欧洲学位) 导演、编剧、剪接、特技、助导
声音及数字化技术制作 3年 高中毕业生 通过入学考试 学士(欧洲学位) 作曲家、绘图员、混音、录音师、声音监管、多媒体导演
影视新闻 3年 高中毕业生
通过入学考试 学士(欧洲学位) 播报记者、我、主编、场记
影视生产及演出管理 2年 高中毕业生
通过入学考试 BTS高级技术证书(国家文凭) 生产经理、主管、生产助理、戏剧主管
影像(摄影) 2年 高中毕业(S或STI)
通过入学考试 BTS高级技术证书(国家文凭) 摄影经理、电影摄影师、技师
剪接 2年 高中毕业
通过入学考试 BTS高级技术证书(国家文凭) 剪接、特技剪接、剪接导演、
声音 2年 高中搭芦毕业生(S或STI)
通过入学考试 BTS高级技术证书(国家文凭) 声音技师、声音放映、声音剪接、音频混合
技术工程与设备开发 2年 高中毕业(S或STI)
通过入学考试 高级技术证书(
国家文凭) 音像技术设备维护、业务管理
专业化课程 1年 BTS 毕业 学士(欧洲文凭) 根据专业选择:导演、记者或技术
动画片制作 3年 高中毕业
通过入学考试 学士(欧洲文凭) 卡通电影制作、卡通绘画、主题管理、胶片
法国自由电影学院
CONSERVATOIRE LIBRE DU CHINEMA FRANCAIS
学院简介
法国自由电影学院(CONSERVATOIRE LIBRE DU CHINEMA FRANCAIS) 是一所创立于1959年, 1963年由法国政府教育部授权,承认其文凭的一所私立电影学院, 现有院长: 文艺骑士勋章获得者MONSIEUR PATRICK ZAMPA 先生。
学院位于巴黎市东北部环境极其优美的运河上,交通便利,有许多地铁及其公共汽车相通, 从学院到市区只需15分钟左右。本院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齐全。 全院专业教师均在电樱辩视台, 电影公司及各剧团兼职。
教学的成功, CLCF 为法国影视工业协会(FICAM)评为具有颁发正式学历的私人电影学院。 同时本院也是国际文艺电影发行委员会的成员。(CIDALC)
毕业生的前景, 40年以来CLCF为全球影视界培养出众多出色的人员。 他们出现在全世界电影,电视行业中,从事着他们所爱的职业。
学制: 三年
专业: 导演助理, 场记,剪辑, 表演等专业。
硬件设施:
MARCEL CARNE电影制片厂供本院学生拍摄影片使用。
JEAN RENOIR 剪辑室专为二年级学生所设, 在专业老师指导下, 用16MM,35MM的胶片学习剪辑技术。
LOUIS LUMIERE 电影放映室供二年级学生放映所拍摄的电影。(有60个座位)
FRANCOIS TRUFFAUT 会议中心STUDIO 摄影棚供二年级学生使用机器设备, 拍摄短剧。(88平方米,有化妆间和休息室)供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会见朋友之用。(每天开放)
BIBLIOTHEQUE 图书馆供全体师生及老师学习之用, 藏书丰富, 拥有各时期有关于电影艺术的书籍。
第一年各专业的学生,均接受基础课程设置(编剧, 演出及摄制的基础训练, 制作基础训练, 电影技术基础, 电影历史, 电影剪辑基础, 影视观摩等。)
第二年主要课程设置(导演助理, 编剧, 表演专业, 影视观摩, 实践课, 包括用16毫米胶片练习拍摄, 自行剪辑,化妆, 美术设计及电影中的周边行业。)
第三年专业课程设置, 已获第二年的毕业文凭, 可继续深造高级剪辑专业课程(用AVID和FINAL CUT 非线形我研究)
招生条件: 18岁以上, 高中毕业以上学历。
报名时间:
全年均可报名,如欲10月入学,则最晚的报名时间为7月底之前(每年9月开始集中补习专业语言。)
法国国立高等路易卢密耶学校
学校概况
校址在巴黎郊区的NOISY LE GRAND。学校主要培养电影电视摄影师、音响师、图像处理技师等专业人才。学生录取也是通过会考进行,会考报名一般在3月中下旬结束。考生必须具备大学二年级的水平,年龄须27岁以下。
高等自由电影研究学院(法文惯用缩写"ESEC")
学院简介
高等自由电影研究学院(法文惯用缩写"ESEC")培养电影与电视专业人才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学院每年通过竞考招收100名学生。课程学制2年;但可向部分候选人推荐一年预科课程。
高等自由电影研究学院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创作辅助"人才。它可使学生以扎实的本领和专业资格,加入视听职业行业,并能很快晋升到职位。
为达到这一目的,学院为学生提供一种以多学科知识为依托的专业教学。只要认真修习,这一课程能保证学生获得在艺术设计和/或导演领域发展的能力。
学院的教学受一个教学委员会指导;教学委员会成员包括:嘎纳电影节主席、法国电影资料馆主任、 UGC电影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世界报外交版》主任、导演让-皮埃尔?热内(Jean-Pierre JEUNET) (《艾梅丽?布兰》[AmElie Poulain],中文又译《天使爱美丽》导演)、国立电影学院(FEMIS)前院长暨现任法国国营电视集团节目部主任以及高等商学研究学院(HEC)资深教授等。
高等自由电影研究学院按职业分设3个系:
电影系:导演与制片
电视系:纪录片导演、电视编剧
剪辑系:数码剪辑及数码特技制作
课程设置
第1阶段课程,也即一年级课程:
提供一项综合而实用的基础教学,期末须进行拍片实践。
第2阶段为二年级职业专业化课程,提供以下专门课程:
电影制片工作间、电影导演工作间、纪录片摄制工作间、电视编剧工作间、剪辑与特技效果工作间。
课程以实践和美学为主,并在学院专业摄影棚完成拍片实践。毕业影片由学院制片公司完成。该制片公司也帮助校友从事电影创作。
文凭
在由学校推荐的专业公司完成实习后,即可授予学院文凭。
高等自由电影研究学院的文凭受国家认可,并可与其它国家进行文凭学历对等承认。
其他
高等自由电影研究学院被普遍认为是欧洲视听专业学院之一,学院的学生常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
高等自由电影研究学院位于巴黎市巴斯底狱歌剧院(OpEra-Bastille)文化新区,交通方便,乘公共汽车、地铁、火车(里昂车站)和RER城郊快线均可抵达。
E. 请推荐经典影片(要求获过奖的,越多越好)
电影:001 西线无战事
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具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品
电影世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
揭示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击溃了所谓的“爱国”梦想
002 马路天使
中国早期社会问题片的集大成者
海派城市市井生活的经典写照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
003 乱世佳人 ★
好莱坞“第一巨片”
展现着旷世爱情的绝世佳作
奥斯卡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至高点”
004 魂断蓝桥 ★
镜花水月痴人泪,蓝桥愁断离人肠
战争时期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
005 公民凯恩
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
反映一个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质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
006 卡萨布兰卡 ★
世界电影殿堂中的经典之作
以爱情故事贯穿起来的惊险侦探片
蕴涵着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反法西斯激情
007 小城之春
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世界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诗化电影的先河
008 罗生门
挖掘人性丑恶的颠峰之作
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标志着日本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009 罗马假日 ★★
流芳百世的浪漫经典
电影史上爱情文艺片的典范
温馨浪漫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010 后窗
“永远的惊悚大师”的杰出代表作
一则“看电影”的寓言
一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
011 宾虚
一部名垂青史的史诗巨片
奥斯卡历史上一个突破性的记录
满含着对神的谦恭之感和敬畏之情
012 西区故事
百年经典的主题与现代艺术的融会贯通
美国“街头歌舞片”的经典之作
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爱情悲剧
013 音乐之声 ★
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的经典
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014 教父 ★
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
一部最具史诗气魄的揭露黑社会明争暗斗内幕的影片
一幅气势恢弘的“社会图卷”
015 星球大战
20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科幻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
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016 人证
一部探讨人性、人情、人伦的杰作
世界侦探推理片中的精品
开拓了悬疑片的社会深度
017 城南旧事
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近乎一幅宁静、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
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018 莫扎特
展现一位“并非完人的乐圣”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与恶的冲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
019 芙蓉镇
“电影泰斗”谢晋的抗鼎之作
表现乐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
发出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020 红高粱
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新篇章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
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乐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和迷幻
021 十戒
欧洲“道德焦虑电影”的代表作
以探讨当代人的道德困惑为主旨的鸿篇巨制
透过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契约引出满含悲悯和质疑的精神命题
022 悲情城市
当代台湾谁会的灰色寓言
都会浮士风景中暗喻的安魂曲
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
023 人鬼情未了 ★
好莱坞道德复兴运动的代表作
一幕杰出的爱情悲剧
体现乐超越生死的浪漫柔情
024 与狼共舞 ★
多元化文化在电影史上的成功折射
对美国西进运动的深刻反思
好莱坞历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025 情人 ★
一段让人痛彻心扉的异国之恋
一段大胆、炽烈、郁闷而又无奈的叛逆恋情
一堵无法逾越的经典叹息之墙
026 沉默的羔羊 ★
美国社会问题片的经典之作
一部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心理分析片
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恐怖片之一
027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得真实结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
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028 霸王别姬 ★
中国电影史上的旷世之作
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一部绚烂、令人陶醉的史诗
029 辛德勒名单 ★
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
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
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030 真实的谎言
美国20世纪90年代动作片经典中的经典
特技电影的典范
大陆市场进口好莱坞大片的开始
031 阿甘正传 ★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着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史
032 燃情岁月 ★★
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
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话
033 钢琴课
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
细腻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哑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034 阳光灿烂地日子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意外之喜”
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实描绘
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035 肖申克的救赎 ★★
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
蕴涵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036 狮子王 ★
动物界中“哈姆雷特”
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英语影片
迪斯尼公司的颠峰之作
037 这个杀手不太冷
一部偏重于暴力美学的动作巨片
令人心碎的问题少女与中年杀手的悲剧之恋
满含绕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038 七宗罪
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心理惊悚片
一幕让人发狂的人生戏剧
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味的警世录
039 勇敢的心 ★
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史诗巨片
一段缠绵而令人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
一部悲壮的血泪传奇
040 廊桥遗梦 ★
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
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
一部本地化思维极强的力作
041 猜火车
一部着眼于社会现实的“问题电影”
另类影片的经典之作
以写实主义的基调展示了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
042 泰坦尼克号
电影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
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
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043 美丽人生
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
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
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044 中央车站
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范的温情小品
一段悲悯旋律下的自我救赎之路
045 楚门的世界
一则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
对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
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
046 搏击俱乐部
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
一部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喜剧
047 花样年华 ★
无法抗拒而又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
一个有关于人生的命题、一段互为交织的爱情
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一场苦了参半的梦
048 一一
一部高水准的社会学宝典
世界现状的缩影,充满牧人的奥秘与美感
在冷静观世之余不乏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049 黑暗中的舞者 ★
北欧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一部影片
一部同现实激烈碰撞的质朴而伟大的音乐剧
一首关于执着信念的赞美诗
050 千与千寻 ★
自我救赎的英雄史诗
重新审视人类生命力的力作
在人与自然的对决中探寻世人活着的力量与理由
F. 《梵·高》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梵高》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LJK8V3YOPjCcsi-hAG1JHA
G. 她曾横扫三大电影节,演过的70部电影,35部裸露,35部疯癫
话说在法国,有家游戏公司的女高管,年过40却韵味十足,身材紧致——
用努力换取了优渥的物质生活,进出高级餐厅,开奥迪,穿黑丝——
勾引隔壁老王如探囊取物——
办公室调情也玩儿的一愣一愣——
离婚多年,过着独居生活,社交往来,人情淡薄,独立的甚至有些高冷。
不仅与儿子关系冷若冰霜,气死母亲后把骨灰随意丢掉——
直到有一天,这位女主遭遇QJ——
性情乖戾却绝对独立的她并没有报警,在对朋友略微诉苦之后,备足武器,准备迎接罪犯的“造访”。
在盘根错节的职场中逢场作戏,在风云突变的人际里备战思敌,在罪犯第二次偷袭中,她成功保护了自己并狠狠地刺穿了敌人爬满精虫的大脑——
ok,以上就是今年戛纳最热的惊悚电影《她》的简要剧情,导演是78岁高龄的保罗范霍文。
保罗范霍文,被称为最懂女人的电影大师——
他的电影,如果只看剧情你就输了,但我们今天聊的并非范霍文的艺术成就,而是电影中的她——
法国国宝级演员—— 伊莎贝尔·于佩尔
拿奖拿到手软
两届戛纳影后、两届威尼斯影后
两届法国法国凯撒影后
先来看于佩尔出道以来,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表现——
1978 第31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维奥莱特·诺齐埃尔
1988 第45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女人韵事
1995 第52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仪式
2001 第54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钢琴教师
2002 第52届 柏林国际电影节集体演出奖 八美图
2005 第62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金狮奖 加布里埃尔
2009 第22届 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
2009 第62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不仅如此,今年初,于佩尔在第41届法国电影学院凯撒奖,凭借《爱之谷》获得了第15次提名,打破了凯撒奖表演提名纪录。
拿奖拿到手软,每年都有电影进入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人送外号:电影节毒瘤。今年于佩尔携手保罗范霍文打造的《她》,败给了一位菲律宾女演员贾克林·乔斯,而众影迷推测:本届评委会推出这样一位爆冷影后,能想到唯一理由就是“不能让伊莎贝尔·于佩尔第三次获奖”。
至于为什么爆冷,用脚趾也能想到戛纳这是在秀存在感。
法国都选送它来代表本国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于阿姨也终于要冲奥了。
影后不是瞎掰的,于佩尔在电影中究竟有怎样的戏路,毒药君这就一一揭开。
《钢琴教师》是毒药君看过的首部于佩尔的作品。最初,是冲着戛纳的名号来看的,但在那个哥特流行伤痕至上的年纪,这部电影给了毒药君前所未有的观感。简单的说,两个字:病态;复杂的说,一句话:西方人的痛苦果然很高级!
中年妇女,生活衣食无忧,事业小有所成,本该风生水起的日子被乱七八糟的脑回路撕扯的七零八落,用刀片切割私处——
跟自己的学生调情,却只喜欢“被凌辱”——
被打成猪头后享受疼痛——
她在全片中总是这样,温柔背后隐藏着机警,柔弱之间藏匿着强势——
自此,毒药君脑海中的欧洲贵族妇女们,便是于佩尔这般:消瘦、清冽、病态。
但于佩尔在片中的表现,并非程式化地表情堆砌,一个表情将我们从梦中拉回现实,这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位寂寞妇人——
在于佩尔之前,灵气派演员毒药君只愿承认周迅,但看完《钢琴教师》之后,毒药君认为于佩尔更胜一筹。
因为“变”是于佩尔的拿手好戏,将表演技巧化于无形,幽默、冷幽默、冷酷、强势随时转换。于佩尔在其中的表演堪称角色附体,其角色的压抑、痛苦、渴望、失望,让人不寒而栗。
《钢琴教师》让于佩尔获得戛纳历史上第一次全票通过的影后。
而她的首部戛纳影后作品《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则加深的毒药君对她的第一印象——
1978年出演电影《维奥莱特·诺奇埃尔》时,于佩尔还年纪轻轻,她饰演一个杀父弑母的放荡少女。
来自网友凉水点评:
有人做过统计, 在她早前出演的70个角色里,有35个是裸露的,另外35个是精神不正常的。 表演对她而言,就是“发泄内心的疯狂”。
这种说法或许有水分,但荧幕上的于佩尔,看来看去总是一副大家欠她钱的样子——
因为什么呢?她塑造的这些经典角色大部分都充满了性格缺失。
她是《编织女孩》中安静害羞的花边女工,《勃朗特姐妹》中娴静文雅的安妮·勃朗特,《情人奴奴》中的放浪妻子,《茶花女》中纯真美丽的玛格丽特,《钢琴教师》中的变态钢琴家,《八美图》中的刻板神经质老处女,《我的母亲》中爱上儿子难以自拔的母亲……
所以,她在戏中看起来总是半昂着头,一副扯高气昂的面孔,也可以算作欧洲的“冰美女”了吧。
她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戏路:
“如果我们都住在精神病医院,我在分裂症病房,阿佳妮在狂想症病房。”
尽管她的角色大都冷漠、疯狂、歇斯底里,但有些时候当角色和于佩尔性格毫无重合点的时候,她选择了放弃、忘却自己的个性。她没有坚持已然被观众接受的个人风格,她深知一点:“电影是一门很积极的艺术,甚至于角色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演员,并且改变了他这也是可能的。”所以在2002年的作品《泪海》中,我们又看到了全新的于佩尔。
她在影片中把头发染成了金色,置身于色彩浓烈的风景中,玫红色的夕阳,深蓝色的夜晚,金黄色的清晨,她也在采访中提到,这个角色帮她自己找到了自从十五岁就遗忘的一些东西。
从演员到评委
一直很强势
壹 我是评委听我的
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于佩尔以史上第四位女评委主席的身份,亲自将金棕榈大奖授予迈克尔·哈内克饱受争议的新片《白丝带》。
图.2009年担任评审团主席开闭幕式
于佩尔的强悍作风甚至曾导致评委会内部表达了对其行事风格的不满。媒体瞬间炸开了锅,无论是坊间还是官方,都支支吾吾地敢怒不敢言——
对此,毒药君找到了当年新京报对于佩尔的专访,个中滋味,诸君自品——
尽管饱受外界非议,于佩尔用毋庸置疑的口气表示:我是主席听我的。从此事不难看出,于佩尔的行事风格与其电影中呈现出的形象特别吻合。
其实出演过百部有余电影的于佩尔,早已形成自己的电影观:
贰 文艺创意都在“东边”
当于佩尔被问到选片标准时,她给出了令人惊诧的回答——
我没有特别严格的选择标准,只不过没多少美国导演来找我拍有意思的片子。
你们应该知道,对于欧洲的女演员来说,去美国拍片没什么吸引力。我没有看不起美国电影的意思,而是近15年来出现在各大影展的最有创意的新电影,全都“发生”在东边。我现在最感兴趣的是想到亚洲来拍电影。
实际上,于佩尔话中的“东方”是贾樟柯、是娄烨、也是阿巴斯——
贾樟柯、娄烨我都喜欢。《春风沉醉的夜晚》中,在描述城市化的现实,相当真实,我没有想到中国导演的电影语汇会那么直接,很有意思。我觉得,一部电影中,个人成分越浓,越有原创性和艺术感觉,越是有可能为国外观众所关注。至少现在的法国就是这样,大家最关注的都是有个性的电影。反而越是商业的电影,越难“出口”。
气度不凡的于佩尔,将王小帅夸奖一番。
“虽然我看过的中国电影并不多,但我知道在中国有优秀的文艺电影,”于佩尔淡淡地说道,“当年,《十七岁的单车》曾在巴黎上映过,我非常喜欢。我的两个儿子也特别喜欢。”
今年春天,于佩尔在与阿巴斯的一次对谈中,再次夸赞了东方美的神秘。
相比在美国拍电影,到了亚洲,到了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一个我过去从没到过的地方,反而陌生感要少很多。今年夏天我在美国演了部所谓的“独立电影”,即便如此,仍感觉处处受限,束手束脚。我的英语说得很好,也去过美国许多次,但每次在美国拍电影,总有强烈的异乡感。或许是因为拍美国电影时,各环节都会给人一种凡事力求清晰明了的感觉,本该微妙的地方变得不再细腻,本该暧昧不清的东西也无法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总想把什么都解释清楚。与美国演员合作时,我也无法完全融入,虽然我得承认,有些演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韩国演员的社会地位与美国演员截然不同,洪尚秀那部电影里的演员其实都很有名,但相比美国演员,他们的生活要过得更加简单,十分平静。
叁 好的导演基本不会给演员导戏
众所周知,迈克尔·哈内克、迈克尔·西米诺、克劳德·夏布洛尔和克莱尔·德尼这几位导演在帮助她成为女演员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当被问到好导演有哪些技巧时,于佩尔回答很简单——
“跟导演合作就像是建立紧密的友谊。这过程中有欲望,也有爱,对我来讲,还有现实和信任,我们非常信任彼此,但我们很少语言的交流。有时候整场戏他只给我一句话的指导。”
在于佩尔眼中,摄影机的位置不难找,因为只有一个位置,只需要一个准确的位置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在电影中一个特定的时刻。导演只需告诉她要拍一部怎样怎样的电影,寄给她剧本,然后就开始拍。要知道,在于夏布洛尔合作的6部影片中,导演跟演员从没说过关于指导角色的一言一语。
对于老戏骨于佩尔来说,这些大师导演所谓的方法论也都相似起来——
片场工作之前你可能有一连串问题,这些问题被场面调度回答,被演出和与导演进化的对话回答。从来不是语言表达的东西——或者说不需言语表达。这是你和摄像机之间静默的对话,你和导演通过镜头运动的对话。执导和调度就是有关节奏和运动,因为运动明确告诉你距离,是特写还是远景,亦或是侧拍等等。这是你的角色被阐释的方式。你摆布自己的角色,如果调度明白如何接受,你就完全清除怎样表达最细微的感受。你就知道谁才是好导演。
把热情留给私生活
从不自定义明星,简单平凡到不可思议
于佩尔的私人生活似乎从不曾向外人打开,从零星的报道里只能知道她1982年嫁给罗纳德·夏马,一个法国导演,然后生了三个孩子,大女儿为了纪念纳博科夫取名“洛丽塔”。
尽管丈夫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她,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恩爱,1988年两人还曾合作过电影《黑色米兰》。
于佩尔与女儿合演了几部电影,默默地保驾护航背后是她坚持许多年的信条: “孩子,是我身为女人最大的成功。”
几十年如一日的婚姻,在演员这行里实在是比获得金棕榈、金狮、金熊大满贯还要罕有的成绩。或许就是这样平稳的日常生活,才能让于佩尔全心全意地“表演就是放弃理性,在疯癫中生活”的原因?
于佩尔笑了:“谁说我的日常生活平稳了?这是你说的,我可没这么说。谁都不可能这样每天平平稳稳地过日子,生活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是相比起来,我的比较稳定,如此说来,我的演员角色对我的生活确实有弥补,能让我表达一些更狂热的感情。”
除了工作方面,她这样评价自己: “我是世界上最真诚和朴实的女人。”
电影中的于佩尔一贯高冷,因为她把所有的热情都给了私生活——
热情这个词根本不在我的词典里!我有热情,但我既不想贩卖它,也不想把它摆在首位。“温柔”、“热情”都是会令我怀疑的词,因为它们被人利用了。我一向宁愿摆出一副冷脸孔,把热情留给我的私生活。
最后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直”。不仅仅是作为一位演员的良知,也是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优良品行。她的私生活丝毫不像一些演员那样混乱,更没有一些女演员那样凄凉的命运。面对这个工作所要经受的很多诱惑,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甚至过于小心谨慎,怀有诸多疑虑。她说把女演员置于死地的并非电影,而是生活本身。
伊莎贝尔·于佩尔,从不将自己定义成为明星、传奇。她说有时候作为演员,是因为不具备做其它事情的能力,当然这是一种谦虚地说法。作为演员,她不断在寻找“自我”,肯定“自我”,挖掘自己的本质,塑造角色,同时也被角色塑造。
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位女神!
H. 《三峡好人》之前,有一部关于三峡的纪录片在国际上很受欢迎,那位大侠知道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记录片《东》的一个“衍生产品”。
《东》:贾樟柯和刘晓东联合的艺术行动
Dong
片名:东
出品人:淡 勃 周 强
监制:余力为 朱 炯
策划:刘小东 宋 靖
艺术顾问:林旭东 淡 勃
导演:贾樟柯
摄像:贾樟柯 余力为 周智生 田 荔
录音指导:张 阳
作曲:林 强
剪辑:孔劲蕾
制片主任:王 彧 张 冬
类型:纪录片 片长:70分钟
首映时间:2006年9月5日(威尼斯电影节)
剧情简介
2005年,中国奉节。
画家刘小东前往三峡地区创作油画《温床》,十二名拆迁工人成为他写生的模特,这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因三峡工程的建设而即将消逝,画家也在与模特的相处中被现实征服。
2006年,泰国曼谷。
《温床》的第二部分在曼谷进行,刘小东请来十二位热带女性为她们写生, 炎热的城市让女人们昏昏欲睡,唯有地上的水果鲜艳依旧。画家因体力的付出而渐感劳累,女人们却挣开眼合唱一曲欢快的歌。
两个城市都有河流经过,奔腾向前绝不回头。
制作简介
2002年年底,刘小东去三峡旅游,看到正在搬迁的三峡县城,即萌发了创作的想法。 直到2003年SARS爆发的时候,刘小东创作了第一幅关于三峡的油画作品——《三峡大移民》(200cm×800cm)。
2005年下半年,刘小东和贾樟柯相约共赴三峡,分别创作了油画《温床》和以刘小东为主角的纪录片《东》。
贾樟柯谈《东》
一、为何拍《东》
拍这个片子首先不是因为三峡,而是小东要去画画,于是邀我去拍纪录片。本来我就好奇他工作状态是怎样的,他到那里是如何展开工作的,他是如何面对他画里的人的。我从来没有去过三峡,但是第一次看到他关于三峡的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对那个地方也产生了兴趣,于是就与他一起去了。这个纪录片就是围绕他画画这一事件来表达对这个地方的感受的。小东选择这个地方有他的理由,它正在消失,一切都是变化着的,今天这个人在,明天这个人可能就不在了,他可能就离开了,或者去世了。所有这些都在流动变化着。小东创作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奔跑,比如说与光线比赛,他选择画画的地方的后面有一个楼,如果不快画,阳光很快就被遮挡住了。在工作现场的时候,我逐渐地进入到所谓画家的世界里了。
他让我感动的不是他选择三峡这样一个巨变的地方,而是对生命本身、对人本身的爱。在小东那里,他所面对的,是同一个身份的人——搬迁工人。他表达的,是一种只可以在这个特定人群身上呈现的美感。你会感觉到他心里装满了对自己画笔下人物的感情。这是这次三峡之行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二、为何以《东》为片名
我也算一个美术的发烧友吧,我一直想发现他绘画世界里的“秘密”。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以前的一些画,会发现他有一个延续不变的闪光点,那就是每一个画面里的人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美。用“写实”啊、“现实主义”啊等等这些词汇都不能概括他作品的意义。他有着一份最直接的对对象本身和对生命的爱在里面,非常自然,非常原始。在今天这样一个被包装得失去本色的社会里是非常难得的。我的纪录片叫《东》,用的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也暗喻我们所处的一个位置,一种态度。
三、为何和刘小东合作
非常自然就合作了,基础也就是所谓艺术观点,所谓对作品的感受相当一致。我电影中的人,都是走在街上的普通人,小东画里的人也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但是他们有他们的美,那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美。为什么喜欢这些人?面对这些人应该用怎么样的方式去表现他们的生活状态,这都是我们要想的问题。生活在三峡的人们,经济、生活条件都比较差。人们依靠那条江生活,搬迁后,以后的生活也许就没有着落了,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他们会让我们发现幸福不能完全用钱来衡量。我们接触一些人,他们生活还是很主动,他们没有太多的忧郁、痛苦、彷徨,人家活得也好,挣一块钱高兴,挣两块钱也高兴,真的挺好。
我们整个摄制组回来以后,很很多人非常怀念在三峡时的感觉。找到最初始的快乐,这个过程最重要。比如将来这个片子发行如何,多少人喜欢它,能在多大范围里传播,我不会最在意。因为主要的快乐已经过去,就像生孩子,一个生命你很珍惜,你看着他自己长大很高兴,但是最初的爱情,生产过程是最怀念的。我回来以后,发现自己变得很稳健,觉得生活其实对你够好的了!
刘小东谈《东》
一、为何画三峡
我总是害怕——自己觉得好像成了点事儿,然后就变得娇气起来。所以我总是愿意往下面跑一跑,让自己变得不重要一点,不那么自以为是一点。艺术家只有跟当地的生活发生某种关联,创作出来的东西才可能更新鲜,更有力量。假如不去三峡,我也许会去其他类似的地方。在北京被很多人关注着,身为画家,自己感觉还有点用,展览、采访、出书……而当我面对三峡,面对那些即将被淹没的小县城时,你会感觉自己一点儿用都没有,虚荣的东西没有一点意义。这个时候你就会重新思考许多问题。如果艺术总是被当成神圣殿堂里面的供品一样被奉着,那人就会变得空虚。而在三峡那里,艺术品还没有一个床垫值钱呢!还不比一个床垫对人家更有用呢!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对人家形成不了任何影响。我想把自己往低处降一降,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了。我几次去三峡创作,表达的无一不是我对三峡人命运的关注和感受,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和记录。
二、与贾樟柯合作的感受
我觉得从事影视艺术的人都比较有趣。他们的思路普遍很活跃,总是会有一些新奇而且生动的想法,所以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但是真正去拍电影实在是太辛苦了。贾樟柯拍电影从早上5点一直拍到凌晨3点。他确实是太喜欢这个职业了,换了是我早就崩溃了。因为他要处理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有太多的主意需要他来决断。
主创简介
贾樟柯与纪录片
2006年纪录片《东》入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片
2005年出任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
出任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
2002年 纪录片《公共场所》获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纪录片《狗的状况》入选嘎纳电影节导演双周
贾樟柯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2000年 《站台》第5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4年 《世界》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2006年 《东》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片
刘小东与电影
1992年出演王小帅的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
1992年担任张元的电影《北京杂种》的美术指导
1995年他的画作《儿子》取材于张元的同名电影
2000年他的画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2004年他与王小帅一起在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中客串两个新富人物
2006年纪录片《东》
贾樟柯:
出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贾樟柯还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
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钟,故事片)
站台(2000,193分钟/154分钟,故事片)
公共场所(2001,31分钟,纪录片)
狗的状况(2001,5分钟,纪录片)
任逍遥(2002,113分钟,故事片)
世界(2004,108分钟,故事片)
刘小东
1963 生于辽宁
1988 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
1995 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
1994 今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至今
个展
1990 刘小东,中国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2000 刘小东1990-2000,中国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刘小东,美国 旧金山LIMN画廊
2001 刘小东,法国 巴黎LOFT画廊
2002 刘小东在东海,台湾 东海大学艺术中心
2003 生存状态,台湾 诚品画廊
2004 金门碉堡艺术展---18个个展,台湾 金门
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环碧堂画廊 艺术文件仓库 北京 中国
2006 悉尼双年展
公共收藏
1993 福冈美术馆,日本
1995 中国美术馆,中国
1997 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美国
上河美术馆,中国
1998 东宁美术馆,中国
1999 上海美术馆,中国
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
2001 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刘小东画作《温床》介绍
《温床》是艺术家刘小东2005年到2006年完成的一个绘画项目。该项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已经于2005年9月在三峡的夔山周围完成。期间刘小东对从当地请来的12个农民模特进行现场铺地写生。第二部分将于2006年在泰国曼谷的唐人画廊完成。期间艺术家将请12名泰国女性,在泰国唐人画廊现场写生并展览。第三部分,两件作品及其现场将参加悉尼双年展。
《温床》项目关注的是正在亚洲发生的都市化进程与移民浪潮。世界人口爆炸性的增长以及来自农村的数以亿计的移民,正在大地上创造着一个个超级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也就是农村移民城市的过程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同时也造就了奇特的文化景观。在中国自1993年开始计划实施的三峡库区移民,不仅属于这一世界性移民浪潮,而且以其移民非主动的迁移方式区别于其他。并且,在移民库区故土被淹的同时,一个全新的三峡水库将诞生。这个21世纪的超级英雄不仅是中国这场跨世纪移民的直接受益者,同时它也将不遗余力的捍卫正在都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中国。和中国不同,泰国发生移民状况是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主动性迁移。在这个项目中,刘小东以绘画的方式一直延续他对于现代化进程中亚洲现实的人文关怀。艺术家试图通过对称的图像来形成对于亚洲范围内移民浪潮的思考。
《温床》项目的作品总共2组,以每组5件,分成2组展示,尺寸均为250cm×250cm。作品的内容也由两部分组成,一组是艺术家在三峡夔门对当地农民的现场写生;另一组是艺术家在泰国曼谷对当地女性的现场写生。这些作品和刘小东以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完成将不借助任何摄影、摄像等图像复制手段,而是完全的现场写生。除了对移民浪潮的人文思考以外,《温床》项目还将是一次手工绘画与机械复制之间的较量。按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式来关注都市化进程和移民浪潮,是为了“让僵死的绘画变得鲜活起来,拒绝摄影、录像等科技手段,企图回到过去用手工绘画记录世界的快乐时光。”
I. 法国电影的公司经历
以后卢米埃尔派他的学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徕观众﹐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头风光和官方庆祝典礼的影片。由于“活动电影机”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放映﹐由cinematographe简化的cinema一字从此成了“电影”的国际名词。活动电影的放映时间只有两三分钟。因此观众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义卖市场放映电影时的一场大火﹐烧死了许多贵夫人以后﹐电影被看作是危险的娱乐﹐更加速了它的危机。要摆脱这一危机﹐就必须把电影从单纯的纪录工具引向戏剧的道路﹐用戏剧的艺术来表现故事。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G.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里爱原是一位魔术师和戏剧导演兼演员。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个摄影棚﹐开始拍摄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话片。他的摄影棚四壁和棚顶都用玻璃镶成。棚里有一个可移动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摄影机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摄。从1897年到1913年﹐梅里爱拍了许多神话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红帽》﹑《圣诞节之梦》﹑《格利弗游记》﹑《仙女国》﹑《月球旅行记》﹑《北极征服记》等。此外还有一些排演的新闻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战舰缅因号的爆炸》。在拍摄幻影片时﹐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机械装置﹐还采用了幻灯﹑照相技术(如叠印﹑叠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发明的特技(慢速度摄影﹑调换的特技摄影﹑应用模型和通过玻璃鱼缸的摄影来表现海底景象等)。梅里爱的故事片深受大众的欢迎﹐他的事业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但由于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剧的格式﹐用手工方式制作影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失败者﹐直至破产。1901年﹐经营留声机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万塞纳建立了一个摄影棚﹐委托出身于游艺场演员的F.齐卡来监制影片。齐卡效仿英国G.A.斯密士﹑J.威廉逊和W.R.保罗的影片﹐以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畅销小说为题材﹐拍了一些迎合观众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获成功的有《一个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牺牲者》(1902年)。在他领导下集合了L.农居埃﹑G.威尔﹑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导演﹐形成了一个万塞纳制片集团。从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国建立放映网﹐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垄断组织──“百代兄弟公司”。
经营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制成了一种连续放映机﹐并从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质量远不如梅里爱的作品。 二战后法国有两个半官方的电影领导机构﹐即法国全国电影中心和法国电影对外传播协会。电影中心的职责主要是指导电影生产﹑发行﹑放映以及与外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征收全国电影发行收入税。传播协会的主要活动为对外宣传法国电影﹐推动其在世界的传播。该协会在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美国等国和拉丁美洲设有常驻代表处﹐活动经费的 98%靠全国电影中心提供。
法国全国约有 150家制片公司﹐绝大部分属中小制片商﹐各制片商资本登记一般在30万法郎左右。只要经过全国电影中心注册批准﹐即可进行拍片活动。
法国80年代以后主要通过5大发行网来发行影片﹐它们是高蒙公司﹑百代公司﹑UGC公司﹑巴拉弗朗兹公司和AMLF公司。这些公司各拥有100~200家影院﹐尤其是首都巴黎一些主要的大影院﹐是最大的几条发行系统﹐控制著全国的电影发行。
法国共有4个保存电影文化遗产的机构﹐按影片收藏量计依次为﹕法国全国电影中心电影档案处﹑法国电影资料馆﹑图卢兹电影资料馆﹑大学电影资料馆。法国电影资料馆是法国历史最长﹑世界最著名的电影资料馆。该馆收藏有5万多部影片﹑2.5万部电影史上有价值的原版纪录片﹐100多万幅剧照﹐1万册电影书籍以及大量海报﹑广告﹑布景﹑剧本和各种刊物。
法国最著名的电影教育机构为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创立于1943年﹐其资金由国家提供﹐学制为四年﹐一般每年招收150名学生。
1982年﹐法国又成立了法国国立视听传播研究所﹐其任务为收集与发行视听资料﹑培训专业人员﹑从事研究工作。除此之外﹐法国电影界还有著众多的工会﹑同业公会﹑电影俱乐部﹐它们都为促进法国电影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Dec 23rd 2007newlight电影观感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OSS117: Cairo, Nest of Spies (2006)
导演: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Jean Dujardin
Mon meilleur ami (2006)/My Best Friend (2006)
导演:Patrice Leconte
主演:Daniel Auteuil, Dany Boon
Prête-moi ta main (2006)/I Do (2006)
导演:Eric Lartigau
主演:Alain Chabat, Charlotte Gainsbourg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 原以为是去看一部“法国的007”电影,结果是“法国的 Austin Powers”。OSS 117 是一个法国喜剧系列,主角是一个鲁莽无知却又总能蒙混过关的间谍。这部电影继承了法国喜闹片的传统,与 Austin Powers 系列的差别是,有更多“政治不正确”的敏感政治笑料,比如 OSS 117 在开罗因为嫌吵把窗外清真寺呼唤祈祷的人暴打一顿,这种笑话恐怕难以在英语喜剧片中看到。当然免不了的当然还是性、性别、性取向的玩笑。我觉得比 Austin Powers 玩得更开放。
My Best Friend 和 I Do 是比较常规的喜剧片。My Best Friend 的主角(Daniel Auteuil)是一个事业成功,交游广阔的古董商,有一次被同事指出他的所谓朋友其实都是有着利害关系的,于是决定找出一个真正的朋友来证明自己还是有朋友的,发现自己还真是没有朋友。在偶遇一个与人见面熟的出租汽车司机(Dany Boon)后,决定拜他为师,学习结交朋友。这是一部情节非常主流化,更象是美国片的喜剧,Daniel Auteuil 和 Dany Boon 的搭配倒是不错,可惜情节无惊喜,笑料一般,属于不过不失,还看得下去片子。
My Best Friend (2006)
在 I Do 中,男主角(Alain Chabat)同样是一个事业成功、享受自由的中年独居人士,不过他有着一个大家庭,有母亲和众多姐妹替他的婚姻大事着急,于是想到了一个借假女朋友 (Charlotte Gainsbourg)的妙计,计划在让假女友赢得全家欢心后,再上演逃跑新娘,然后自己做遭受打击状,让家人再不敢提让自己结婚。这部有着喜闹剧的风格,人物性格更加卡通化,还有点法国电影 Amelie 式的快速情节切换。故事仍然过于落入俗套,最大败笔是 Gharlotte Gainsbourg,总是作漫不经心状。
I Do (2006)
如果说 My Best Friend 对于花钱可以买到友情还有些保留,I Do 则是全盘接受了花钱买假女友服务的正当性,已经不再是对于人际关系即金钱关系的讽刺,而是赞美金钱可以买到爱情的两全其美。
无法触碰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跳伞运动事故后,菲利普,一位富有的贵族下肢瘫痪,只能坐在轮
椅上,生活无法自理,因此他找了黑人青年Driss来家里帮佣。这是一位郊区的年轻人,刚从监狱出来。简单来说这是最不适合这份工作的人选。两个世界相互碰撞,融合,于是一段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友情诞生了。这是独一无二的关系,碰撞出许多火花。而这段关系也使他们变得……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