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有没有好的电影推荐呢
最近几年优秀的同性电影有很多,主要是大家对同性团体越来越尊重,下面推荐几部优秀的同性电影
1,爱你,西蒙(豆瓣评分8.3):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但是对一个17岁的高中生「赛门」来说这一切却是件超复杂的事:第一、没有人知道他是同性恋;第二、他也搞不清楚自己爱上跟他一样有同样困扰的不具名网友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了解决这两个大麻烦,赛门展开一段爆笑又吓人的解答过程,但他没料到的是,最后得到的答案却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2.谁先爱上他的(豆瓣评分8.6):刘三莲(谢盈萱 饰)在丈夫宋正远(陈如山 饰)去世后,发现宋正远将保险理赔金留给了自己的恋人——一个叫阿杰的男人(邱泽 饰)。她决定带着儿子宋呈希(黄圣球 饰)上门讨要说法,宋呈希却在与三莲大吵一架后,选择住进阿杰家。随着他们人生全貌的缓缓揭开,这个故事的底色也渐渐显露出来。
3.每分钟120击(豆瓣评分8.6):今年最重要的同志电影,完完全全拍给同志看的、让同志感同身受的生命乐章。激荡的群体运动和个体的爱、病、死交缠在一起,以每分钟120击的强度澎湃敲打心脏,灵活多变的剪辑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在抗议还是在开趴体。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也是HIV阳性。真正该得金棕榈!
4.人生密密缝(豆瓣评分8.6):对于大部分人很普通的事情,可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隔着千山万水。之前很火的日本同志电影,值得一看
5.蛋糕师(豆瓣评分8.6):凄美的爱情。
6.喜欢,轻吻,快跑(豆瓣评分7.8):大尺度又小清新,这是法国人的浪漫与深刻
7.蓝色大门(豆瓣评分8.3):非常优秀的国产电影
Ⅱ 如何评价电影《每分钟 120 击》
编剧出身的导演罗宾·坎皮略,对影片的节奏把握方面的稍显欠缺,《每分钟120击》的结尾爆发出了紧迫感,也充满了令人动容的情感力量,但就一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来说,这几乎是令人发狂的拖沓冗长。影片保持了一种冷静理智的叙事手法,如果穿插其中的那些亲密、温柔、恐惧和无助的场景能被放大,那么影片的呈现效果会更好。这部电影的最大的优点,是它展现出了青年人的活力。只是,核心人物相对较少,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很难支撑如此的片长。
摄影师简宁·拉波瑞用最朴实的光线来拍摄无趣的慈善机构,但又穿插着各种紧张刺激的抗议场景,喧闹的舞池打破了家庭音乐,从此开始了频繁的性传播,导演坎皮略也完成了这些曲折转场的调度。舞池中挥洒的肾上腺素会被分解成尘埃颗粒或光的斑点,转化成一个迷宫般的血细胞,这是一个将文本与诗意深度融合的场景。除了阿诺德·雷波蒂尼的电子音乐,还有朋克式的歌曲《小镇男孩》,这是一首标志性的同性恋流行歌曲,在早期的艾滋病斗争中响起时,令人心酸 。
Ⅲ 每分钟120击哪里有肉
《每分钟120击》是由罗宾·坎皮略导演的135分钟故事情节电影。此片由纳维诺·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黛拉·哈萨勒、阿若德·瓦罗里斯、AntoineReinartz等出演,于2017年5月20日在法国戛纳公映。
此片讲叙了20世际90时代初期法国巴黎2个性格迥异的朋友男孩儿投身于抗艾健身运动,结果各奔东西的小故事20世际90时代初,伴随着20世际60时期末性解放运动的盛行,HIV慢慢也进入了大伙儿的视线。
可是大家对HIV仍然了解很少,乃至HIV和女同性恋的污名化常常被联络在一起。在这个环境下,法国的创立了“抗艾”机构Act Up, 致力于向大家宣传策划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基本常识,和抵抗药业公司的天价垄断性。
年青的艾滋病马可波罗则躺在家里的淋浴室里。马可波罗的妈妈海伦娜也是强烈抗议机构的人员之一,医院门诊给她的孩子注入了被感染的血夜,她了解事实真相后十分恼怒。
第一个快速恶变的典型案例是杰瑞米,他年青的脸孔看上去十分令人动容。接着,西恩的身子江河日下,这使他愈来愈孤单,他的“火源”精神实质被慢慢消弱,他列席会议时经常遭受争议,进而与执行董事政治理念造成摩擦。
Ⅳ 求值得一看的法国电影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法国男星让雷诺主演的一部电影,杀手里昂与小女孩马婷达的情感是全局的动人之处也是这位法国天才导演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段,非常值得一看。 《你丫闭嘴》是法国影片,主演同样是让雷诺与有着“大鼻子情圣”之称的法国演员联合主演,一个冷漠寡言一个热情聒噪,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成为了生死之交,淡淡的搞笑与含蓄的情感表达是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 《企业战士》是由吕克贝松监制的一部以跑酷为主的动作片,讲述了一对年轻人为了救一位身陷困境的小女孩从而当上“小偷”的故事,影片节奏很快个性鲜明,充满朝气值得一看。 《暴力街区》同样是一部以跑酷为动作主体的法国电影,讲述了发生在法国禁区“13街”里一个哥哥不惜一切代价解救妹妹的故事,节奏紧张,情节跌宕,看得人热血沸腾。 《玛丽的男友》是一部法国文艺片,乍一看觉得很冗长很单调,但如果看进去了就会发现其实法国人就是这样:悠闲、随意 、把对白说得像书中的语言一样温婉又缠绵,这就是法国。 其实好看的法语电影非常多,只不过有了欧美华丽的电影大片之后人们不太关注这个号称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国家的影片了。但实际上欧美影片在法国的票房成绩并非在别的国家那样惊人,不光电影如此,其实有很多法语歌曲也很浪漫。比如席琳迪昂早期都是演唱法语歌的,她有很多法语歌曲都非常好听不妨试试。
Ⅳ 电影《Run Lola Run》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1。这是一部导演自己说介于艺术先锋与大众电影之间的作品
2。非常容易有1998这个年代联想起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即便这是一部让人惊讶的德国电影
3。无疑的,带着厚厚,一眼变明,的宗教色彩
4。编剧虽然没有让整个故事很丰满但是整体的基调思路非常让人敬佩和灵光闪现
5。声音和剪辑,全部120分,声音中以配乐尤为突出,剪辑里所运用的split-second montages等一系列个人色彩方式叹为观止永垂不朽
6。我想说一些symbols和codes的问题
a。那群修女。第一次从中间插入,第二次依旧插入但有一个反逆戴眼镜的修女就像《重庆森林》中的林青霞,第三次绕了过去
b。第一个说着“bitch”的女人。第一次她很惨,第二次她富有,第三次她有了宗教信仰。无疑,只有在第三次中才是happy ending的,才是大众所希冀的一种结果,这种宗教鼓吹和崇拜的细节又来了
c。父亲。第一次LOLA的父亲架着她排挤出了自己的世界,第二次这个男人被LOLA劫持并没有丝毫反抗因为恐惧和不安,第三次看上去的逃脱却以性命丢失为最终结果,虽然我依旧不敢确定CONNOTION OF TO SHOW NEXT GENERATION'S INDEPENDENT IS TO SHOW FATHER'S GONE,可是若干电影的不经意一一印证也不好让我再说什么。无论如何第三种结果中父亲死亡都有种因果报应非常准确的意思
d。臂弯。第一次床上回忆的时候,LOLA处于劣势,枕在男朋友臂弯里,问着男友爱不爱自己;第二次依旧床上回忆的时候,LOLA暗暗处于强势,男友枕在她的胳膊上,问着LOLA会不会因为他的死亡而在别人眼里显得独立
e。CASINO前面的广场人行横道。第一次LOLA以对角线跑过,第二次LOLA顺着方向中规中矩跑过,第三次镜头不再俯视没有了天意的意味LOLA只是非常正常如昨的跑过
7。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打破了艺术电影的统筹,它标新立异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完整的故事性支撑起商业电影的大梁,一部深深值得表扬的作品,一部无论什么时间看都不会过时并且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的上等佳作
8。我排斥艺术电影的原因,这样一部76分钟的电影,每一分钟都被深深蕴含着导演的深思熟虑和自己对于世界观人生价值的思索,在观看之前我琢磨着要不要拿出本子记一记线索和符号,还是算了,可是短短76分钟之内考验了我无限的脑容量,看到最后果然成为了一种负担,因为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背景装饰都是有其深远的意义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不起,看到最后依旧忘记大半,记起的依旧那么孤孤单单零零星星,太多的意义太多的思考让我现在放空的想如果这是120分钟的电影或许看到第70分钟的时候也就不再看了
9。我热爱大众商业电影的原因,我们无法排斥所处的经济时代,纵使嘴里怒骂着一切不自由不光明的斑驳,依旧逃脱不掉这个让我们呼吸让我们依赖的时代,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一种越发强有力的媒体,发挥怎样的作用值得探讨,电影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导向问题也就成了关键,艺术电影不进电影院小众化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导向横在那里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不容动摇,商业电影可以走进电影院被大众追捧也是因为审核结束正面教导成功的结果。我们自然不会倡导商业电影就是政府宣传片诸如此类的下三滥流言,可是我们渴望倡导电影作为一种真情流露正面价值传播的文化长廊
10。什么是正面价值观?有些脱离此电影的谈。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挚的感情,需要不为利益所动的永恒震撼,妈妈是妈妈爸爸是爸爸儿女是儿女的血缘链接,鼓励人们相信凭借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劳动可以打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的信任。
11。TO SELF TELL THAT ACHIEVING THE VALUABLE COMMER-CHI-CINEMA GREAT FUTURE
Ⅵ 艾滋病的电影
关于艾滋病,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更有必要积极预防。艾滋病相关的电影:
1.费城故事(8.6)——艾滋病歧视案
年份:1993
因为艾滋病歧视,寻求法律途径讨公道。
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对同性恋以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非常巨大。片中男主虽然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律师,却因为同性恋与身患艾滋病的原因,被无端老板解雇了。
他不得不寻找律师为自己讨回公道,但由于社会对这类人群的偏见,没有律师敢接这样的案子......
可以说,影片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同性恋以及艾滋病人的歧视,而这种歧视在今天的许多地方也依然存在。
2.地久天长(8.0)——催泪母子情
年份:2001
地区:香港
真实事件,香港作家子鹜的抗病人生。
一个男孩,自小患有先天性血友病,更大的不幸发生是,他的血液还遭到了艾滋病毒感染。
病魔面前,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但这个男孩和母亲,却让人看到生命另一种坚强。母亲把自己变成儿子的私人医生,儿子身患重病却努力进入了大学。生命最后依旧还在抗争......
生老病死,人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但以什么态度面对,以何种姿态赴死,或许才是生命的意义吧。
这是一个与艾滋病魔顽强抗争的励志催泪故事。
3.最爱(7.3)——“艾滋病村”
年份:2011
影片启发于上世纪中国的艾滋病村事件。
聚焦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一个偏远落后村庄,村民们通过卖血赚钱却不慎感染艾滋病。
这是新闻里真实报道过的,但影片使更多人关注到艾滋病村这一事件。而这背后更大的意义是,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病人有了更多理解以及宽容的态度。
Ⅶ 求一部电影名
[编辑本段]【电影《海上钢琴师》】
原片名 La La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 oceano(意大利文)
系列简介
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电影院》(又译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又译声光伴我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译真爱伴我行),我们可以将它们定义为“时空三部曲”或者是“寻找三部曲”。导演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叙事结构——“回到”。
[编辑本段]1.基本信息
更多中文片名 1900海上钢琴师 声光伴我飞 一九零零的传奇
更多外文片名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USA) The Legend of 1900
影片类型 奇幻 / 剧情 / 音乐
片长 160分钟/法国:120分钟
国家/地区 意大利
对白语言 英语 法语
色彩 彩色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评级 Rated R for language.
级别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Portugal:M/12 Australia:M UK:15 Finland:S France:U USA:R Italy:T Germany:6 Netherlands:AL Hong Kong:IIA Switzerland:7
制作成本 90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Mesa, 1999 (on print)
制作日期 1997年7月
[编辑本段]2.剧情
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油轮维珍尼亚号载着熙熙攘攘的欢呼人群在纽约港靠岸。在梦想的鼓动下黑压压的人流涌下船,迎接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喧嚣过后,船上除了船员所剩无几。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于是偷偷跑到餐厅搜罗客人遗落下的贵重物品,结果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他在钢琴架上发现一个漂亮的婴儿。他抱起婴儿,看见他的目光清澈,皮肤白净。Danny Boodman对这意外收获十分惊喜,于是收留了这个孩子,起名叫1900,纪念这孩子在新世纪的第一天被他收养。
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疼爱小1900,教他读书,不让他受苦。但因为没有任何出生证明之类的文件,Danny Boodman害怕1900会被别人抢走,不许他离开船舱一步。
在1900八岁时,Danny Boodman死了,在懵懂的1900于生离死别前迷茫时,突然听见远处传来美妙动人的声音,他回过头,身边一个亚洲女人告诉他,这是音乐。
几日后,1900在夜里偷偷溜进餐厅,来到白天船属乐手演奏娱乐上等乘客的钢琴前,弹起了自己即兴发挥的曲子。歌声吵醒了许多乘客,他们好奇的想去探个究竟,却都陶醉在这小家伙如天籁般的音乐中。直到音乐停下来,船长才过去对他说,“1900,你不可以弹琴,这完全不合规矩。”年幼的1900任性的回答说:“让规矩全都滚蛋。”
几年后,成人的1900成了维珍尼亚号乐队的钢琴师,虽然他从未下过船,但是已经名声远扬。在一次暴风雨中,他巧遇了正在晕船的Max,两个人十分投缘。从此,max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Max十分欣赏他的音乐才华,但也同时对他固执的不肯下船等上陆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承认,名利双收,过上好的生活。但对1900而言,世人向往的生活对他而言太过遥远,无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备诱惑力。
即使弹琴胜过爵士乐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让1900名声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并保证他会名利双收,他的内心依然平静,安于生活和音乐带给他的快乐。直到他遇到一个朴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录制唱片,女孩顺着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对,他立刻爱上了她。随兴而发弹奏了一曲为爱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那个女子就是手风琴匠的女儿,老人走出了自己的天地,来到了美国。开立了一家鱼店。建立了属于自己新的世界。而1900却始终不能释怀。直到最后一刻。)
在女孩下船的几周后,1900十分的痛苦,他想去找她。Max的劝说和对爱情生活的憧憬打动了他,他最终决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陆地。那天所有的船员都和他挥手告别,他穿着max送给他的大衣,缓慢的走下船梯,走到一边时,他茫然的看着诺大的纽约市,凝视了一阵,他突然拿起礼帽抛向远方,然后回头,返回了船上。他对Max说,我再也不下船了。
直到许多年后,大战结束,早已离开维珍尼亚号的max偶然发现破旧的维珍尼亚号就要被炸掉,他坚信1900在船上,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他。但是1900执意不肯下船,世界太广阔了,让他陌生得害怕,这个船对他就是一切。Max最终悲伤的离去,在远处目送维珍尼亚号和1900一同被炸弹粉碎。
那天他告诉曾对之提起过1900的传奇故事的乐器行老板1900死了,老板也感到惋惜,于是把max因为窘迫买掉的小号还给了他,对他说,一个好的故事比一个旧小号值钱。带着仅值旧小号的1900的故事,Max离开了,从此,很少再有人会记起那一生不会踏上陆地的天才钢琴师和他传奇的一生。
[编辑本段]3.影片解析
关于电影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Max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Max这个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节,几个精彩的桥段更是令人吟咏不已,包括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如何展现出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曾与1900用手风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儿。),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海上钢琴师】:感伤的海上传奇
生于船,
长于船,
死于船,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
孤独,自从他被抛弃在维珍尼亚号开始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乐者,自从在丹尼的海葬听到音乐时就注定与音乐的一生纠缠,
传奇,自从他无师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注定了他一生的传奇,
他有个好长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无根的,终生都在飘泊的维珍尼亚号上,至死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与音符所组成。与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乐,他用率性而为的灵感,谱出最有情的音乐去解读人生。
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是一种超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歌之王雷·查尔斯不同,雷·查尔斯是用音乐来完成对生命的依托,而他却是用音乐去解读生活,感悟人生,虽然他们对音乐都有异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却有着不一样的执着,雷·查尔斯将一生都放在了音乐这个精神生活上,而对于1900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用心灵演绎融入了世间百态的乐曲。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己的音乐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孤独的寂寞与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复始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人间万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尽了人间的繁华、冷漠、凄凉与虚伪,也看尽了人生。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幺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后醒悟,性格岂非宿命,决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对于1900,他宿命的一生岂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纯粹的天才,他的个性是天才与幻想交融,他没有下船,他选择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议,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码,他选择了自己的路,为自己而活,而我们是不是还在为了一些遥不可及的所谓理想而奋斗,是不是还在为了压力、为了别人而活,对一些唾手可得的却没有珍惜,对这些身边的美好都没有触摸过。这岂非也同样不正常。
友情是世间赐予他的唯一的温暖
自从出现了光影的留念后,影片里就从来就不缺爱情,但偏偏这个海上钢琴师却没有这样的好运,对海的依恋,对选择的恐惧,使他错过唯一一次去爱的机会,他掰碎了那张记录了初恋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没有结果的回忆。
还好,宿命在剥夺了他爱情的权力后,又给了他一段难得的友情。
这也是一个没有女主角的电影,影片就是随着胖子麦克斯的旁白开始,麦克斯也成了他主动与社会相关联的唯一钮带,而与胖子麦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与音乐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托,也正是由于这个老友的存在,我们才会觉得他这孤独的一生有了些许的温暖。
当胖子抱着唱机,播放着柔情似水的无名乐曲在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上寻找他时,随着影片的剪辑,胖子与柔情的音乐出现在了船上的一些旧地,这时与其说他的行为是寻找,倒不如说是缅怀,缅怀与1900一起走过的日子,缅怀对过去光影的留念。
你为什么晕船浪?这是两人多年后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话,这也是他们友情最开始的记忆。
胖子最终没有劝阻1900的最后决定,理解的面对他不归之路的选择,这是一种什幺深度的感情,换了是你,你会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还是放手让他达到灵魂的升化。当麦克斯默默地含泪离开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时,1900叫住了他,给他讲了一个不好笑、但动人的笑话,我也发觉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倾诉竟也感性、如此动人,也如此伤感,这时我有了一种莫名的悲伤,是一种孤独的伤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灵魂
整部影片的气氛都是由这个男人来营造的,从来没有看过蒂姆·罗思这样的儒雅,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朴实,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着痕迹,洗尽铅华、浑若天成,骄而不躁。
他赋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并不年轻帅气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将与红尘疏远的海上钢琴师的无世俗、轻松、自然、雍容的性格进行了最有力的诠释。他的眼神,亲密而疏远,清辙且忧伤。他将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用点托起了人物,“隐”而不发的霸气,悠然自得的优雅气质,却又略带童稚纯真。
在他的演绎下,这个海之子,就像是一个惹人怜爱、顽皮反叛、随性而为的孩童,却又有着叫人伤感的孤独宿命。这会是一个不朽的角色,这会是一个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静的欧州风格,非现在一些狂轰烂炸的好莱坞影片可比,虽然有几段因要带出剧情的而设置的回忆也稍嫌突兀与冗长,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它虽有看似稍有荒诞的剧情,但演员出色的表演赋予了影片太多,将你带入了故事,让人完全忘了这是一出戏,只是一个关于奇迹的传说。 当他平静的抬头望向天空,那清辙直透入人心灵的眼神至今叫我难忘,看着他随着爆炸的像涅盘一样的维珍尼亚号号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与感叹。
从来没有一部片子能带给我这样的感伤,我想把文字写的伤感,细腻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笔无法达到。这部影片的原声音乐应该是最有价值,因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乐都记录着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却不矫情,平淡却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这部片子的直译名《1900的传奇》一样,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海上传奇,伤感的。
此曲只应天上有——观《海上钢琴师》
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在维吉尼亚号蒸气船上的孤儿,一位善良的黑人烧炉工收养了他。那天,正好是1900年元旦,于是烧炉工给孩子取名为1900。然而烧炉工在一次海上意外事件中丧生,只有8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了孤儿。
1900无意间鬼使神差地来到一等舱舞厅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见到了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乐器——钢琴。从此,维吉尼亚号载着他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在欧美大陆间往返航行。
从未上过陆地的1900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说,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他看不到陆地的尽头。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仍然不能迈下舷梯。直到最后,唯一的好友迈克斯告诉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最后,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我有一种想要理解1900的冲动,那怕只是一点点。虽然隔着电视屏幕,隔着遥远的年代,隔着汪洋大海,所幸的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清晰的看到1900纯净得如同婴儿般的蓝眼睛。演员蒂姆·罗斯的精湛演绎使我确信,真的有那样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户籍和国籍的天才钢琴师曾在海上飘泊过。人世间的诱惑,功名利碌,他都视若无睹。即使是爱情,或可曾让他魂牵梦萦,但就算那样,他也只让毕生之爱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动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梦幻般轻柔舒缓的乐曲,三等舱里胆怯忐忑的一个轻吻。此外,便是钢琴、游船和大海,还有浪涛中的平稳与宁静。八十八个琴键上创造的无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乐,充实了他有限而单纯的生命。
1900是优雅的男人。丝纹不乱的深金头发,纤尘不染的衣帽领结,风度翩翩的举手投足,才华出众的自信风采,纯净脱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钢琴前曾有多少美女为他倾情?他一定是沉浸于自己的音乐而无暇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单纯但不乏人性之美。与养父间短暂的亲情,与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爱情,以及陪伴他最长时间的迈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润过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细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倾注在钢琴的八十八个琴键上。谁能理解他的心声,谁能读懂他忧郁而温柔的眼神,谁是他不离不弃的爱人?惟有流淌于他指间的动人乐符。
若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后,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达到共鸣。
最后,当天上的一缕光线投射下来。1900仰起平静的脸,似乎在问上帝,天堂里有钢琴吗?
1900举起双手在空中虔诚的弹奏,轻盈悠扬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静的空气里回旋。顷刻间,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1900带着他尚未凑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
Ⅷ 为什么《每分钟120击》,被称为本届戛纳最虐的电影
今年共有七部长片和六部短片将角逐2017年酷儿棕榈奖,目前口碑爆棚的《每分钟120击》,在此竞赛单元处于领先地位。
与同样讲述艾滋抗争的美国电影《平常心》不同,《每分钟120击》并没有平铺直叙地表达政治诉求,而是通过群像清晰地展现出90年代法国艾滋以及性少数群体的真实境况。
《每分钟120击》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艾滋风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年轻人不满制药公司垄断科研成果,他们组建了激进组织Act Up,轰轰烈烈的走上街头对抗社会冷漠。两个年轻同志一起投身抗艾事业,最终却因为理念冲突而分道扬镳。
在这部影片中,男主角Sean是个艾滋病毒携带者,即便身患不治之症,但Sean却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担忧,他忙于在社群中出谋划策,积极冲向抗争活动的第一线,面对恐同人群他更是敢于大胆亲吻同伴回应对方的挑衅,并因此收获了一段爱情。
然而,爱情并不能阻止艾滋病魔的侵袭,死亡就像幽灵一样等待随时降临。但是,虽然斗士Sean走了,他所追寻的目标还在,他的灵魂还在追寻。
罗宾·坎皮略
本片由法国著名编剧罗宾·坎皮略执导,他的编剧作品《课室风云》获得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他执导的处女作《东方男孩》(Eastern Boys)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大奖。
在戛纳电影节的新闻发布会上,导演罗宾·坎皮略就创作动机、对巴黎激进组织Act Up的理解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关于艾滋病真实痛苦的刻画等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巴黎Act Up组织对你意味着什么?
坎皮略:我1992年4月加入该组织,也就是艾滋病爆发的10来年后。作为一名男同性恋者,整个80年代我都是在恐惧中度过的。
在90年代早期,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该组织创立者之一Didier Lestrade的采访,他谈到了一个已经建成的“艾滋病社区”,在那里住着饱受艾滋病折磨的人,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抗击艾滋病的医护人员。在当时整个社会都缺乏关注的情况下,这些医护人员得到的支持是最少的。他的采访打破了长达十多年的沉默,也就是在那时,我决定加入巴黎Act Up。
我第一次参加该组织的会议,就被它散发出来的活力所震撼,考虑到当时我们处在艾滋病最肆掠的时期,人们这样自由地谈论艾滋病是相当难得的。在80年代感染上艾滋病而身陷绝望的男同性恋者们,公开集中地成为了抗击艾滋病的主要斗士。
他们积极影响着身边的人,向大众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教他们艾滋病医学表述上的技术特点以及争取集体权利斗争中的政治阐述。
但是,归根到底,Act Up是由一个个拥有坚强个性的个体组成,换成别的环境,他们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能聚合在一起。抗击艾滋病运动的力量很有可能来自这群试着求同存异、达成共同诉求的人之间碰撞出来的巨大火花。
我虽然在组织中只是个普通成员,但我相当活跃。我加入了医疗委员会,参加了许多次的行动,这其中的一些行动给这部电影带了灵感。在那个时候,需要明白的是,在高中谈论安全套以及问毒品使用者交换针头都是不合乎标准的。那时,恐同才是标准。确实,我们忘记了从那时到现在社会是怎么演化的。关于事物以前是什么样的,人们似乎趋向于选择集体失忆。
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会议场景
你是怎么定义这部电影的,是重构还是自传呢?
坎皮略:这部电影当然是虚构的,就算我试图在电影中重建当时发生的许多次大讨论以及开展的行动,我都是很自如地把它们嵌入在叙事里面,而不是生硬突兀地如实反映它们本来的面目。
我非常希望年轻人能直面这个故事,同时,与年轻的演员合作也让我完全避免了去模仿真实人物的冲动,尽管我认为把当时讨论的强度以及人物声音的音乐性带入电影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我找到了那个平衡,人物的个性就突破了模仿的限制,从而自然而然不加拘束地散发出来。
那么,对公开会议的展现,让你将政治叙述转化成一部电影的主题?
坎皮略:对公开会议的展现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方面之一,同时也超越了会议本身。Act Up组织的中心策略是在对抗中去具体展现艾滋病这个疾病,也就是被艾滋病摧残的满目疮痍的躯体。
在针对医药公司Melton-Pharm的行动中,Sean对医药公司的总监说,“这就是艾滋病人的样子,要是你们从没看过拖着疾病的躯体的话,你眼前的就是。”艾滋病人总是被忽视,人们似乎看不见,但通过有血有肉的体现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主题。在这部电影里,体现既是一种政治态度,也是一种电影选择。
电影主创人员亮相本届戛纳电影节
电影的最后执行了安乐死,你认为Sean是死于艾滋病吗?
坎皮略:电影对Sean的艾滋病发展阶段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一般来说,Sean的情况应该是随着电影的进程而不断恶化的。但是,我认为重要的是去展现他在隧道里的一切: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当与外面的世界相连时,这就达到了脆弱的极点。
对Sean来说,问题就是承受这一切,等待生命结束。在艾滋病爆发的时期有许多秘密进行的安乐死,也许现在人们才开口说罢了。
“每分钟跳动”意味着音乐节拍或是心脏跳动,就从电影的名字来讲,你似乎更多在强调音乐的作用?
坎皮略:老实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浩室音乐,也并不是每次行动结束后所有人都去夜场寻欢作乐。但这种音乐吸引能让我及时地触及一个具体的瞬间。
我不禁会想,这音乐,不管是欢快的还是不祥的,都可以作为这段时期的背景音乐。因此,在我看来,这音乐更能让人联想到艾滋病爆发时初期的日子。
今天来说,拍这样一部电影有紧迫性吗?
坎皮略:在这个特别的时刻,选择拍这部电影而不是其他的片子,在我看来,显然是有原因的,因为我需要这样做。我想要讲述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还没有人讲过这个故事,比起怀旧,它需要被更广泛地传播。
我不认为电影能对政治造成直接的影响,也不是诉诸于一些现在已经不起作用的解药。在我看来,这与怀旧无关,因为不可能想象我们会忘记那些年的暴力。
Ⅸ 70戛纳电影节放的什么电影
第70届戛纳电影节放的电影: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鲁本·奥斯特伦德《自由广场》 瑞典
评委会大奖 罗宾·卡皮洛《每分钟120击》 法国
70周年特别奖 妮可·基德曼 美国
最佳导演奖 索菲亚·科波拉《牡丹花下》 美国
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70th Cannes Film Festival)于法国时间2017年5月17日至28日在法国戛纳举办。
电影节期间,竞赛和展映活动同时进行。电影节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和“会外市场展”。
法国时间2017年4月13日,戛纳电影节组委会宣布了第70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及主竞赛单元的首批片单。电影节组委会在报名参赛的1930部电影中,选出了49部影片,其中18部影片角逐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
法国时间2017年5月28日(5月29日),鲁本·奥斯特伦德《自由广场》(瑞典)获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罗宾·卡皮洛《每分钟120击》(法国)获得评委会大奖;妮可·基德曼(美国)获得70周年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