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o 由马修·卡索维茨 Mathieu Kassovitz饰演,爱美丽由奥黛丽·塔图 Audrey Tautou 饰演,两人在《天使》之后没有合作过。
马修·卡索维茨更多的是以他的导演天分而著称,即使演电影也多是些小角色,戏份少,所以不值得专去找他参演的电影看,他导演的电影也不被咱们中国观众熟知,毕竟法国电影没有hollywood流行。
爱美丽由奥黛丽·塔图 也不是很有名的演员,除了《天使》,她还出演过的有《巴黎拜金女》,《达芬奇密码 I》,以及2009年4月在法国上映的《时尚先锋香奈儿》。这些都是稍有名气的电影,不过她在《达芬奇》里的表现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
Ⅱ 保拉的诱惑是哪个电影里面的
《保拉的诱惑》
年轻的画家纳波莱奥内作为1个园丁来到厄尔巴岛度假。房东太太10几岁的女孝乎猛儿保拉是个涉世不深且玩世不恭的女孩,她取笑他,诱惑他,挑逗他,令他失魂落魄。
1天,保拉赤身裸体地引得纳波莱奥内......但是,裸体日光浴的保拉也引来了另外1个人。终究,自卫的保拉用石头砸死了意欲强奸她的西班牙渔民。而房东太太和纳波莱奥内企图掩匿事实
保拉的诱惑》(Quella età maliziosa)是由Silvio Amadio导演并编剧的电影,Nino Castelnuovo、Gloria Guida(葛洛瑞巧桥亚·古顷誉衣达)主演,1975年上映。
类型: 剧情
1、制片国家/地区:意大利
2、语言: 意大利语
3、上映日期: 1975
4、演职员表
5、编辑语音
6、职员表
导演: Silvio Amadio
编剧: Silvio Amadio / Piero Regnoli
7、演员表
主演: Nino Castelnuovo / Gloria Guida / Anita Sanders / Andrea Aureli / Mario Garriba /
Ⅲ 尼诺·罗塔的主要作品
参与配乐的电影
捍卫正义/飓风 Hurricane ------- (1979)
Kontakt ------- (1978)
尼罗河上的惨案/尼罗河谋杀案 Death on the Nile ------- (1978)
管弦乐队的彩排/乐队排练 Prova d'orchestra ------- (1978)
卡萨诺瓦/美男子 Casanova di Federico Fellini, Il ------- (1976)
亲爱的米歇尔 Caro Michele ------- (1976)
Ragazzo di Borgata ------- (1976)
E il Casanova di Fellini? ------- (1975)
逊位 The Abdication ------- (1974)
教困亩让父II/教父续集/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 (1974)
阿玛珂德/我记得/想当年/当年事 Amarcord ------- (1973)
爱与无政府/爱与虚无/爱情无政府 Film d'amore e d'anarchia, ovvero 'stamattina alle 10 in via dei Fiori nella nota casa di ------- (1973)
教父 The Godfather ------- (1972)
罗马风情画 Roma ------- (1972)
小丑 Clowns, I ------- (1971)
滑铁卢战役 Waterloo ------- (1970)
Paranoia ------- (1970)
Block-notes di un regista ------- (1969)
爱情神话 Fellini - Satyricon ------- (1969)
面对死亡/勾魂摄魄 Histoires extraordinaires ------- (1968)
罗密欧汪局与朱丽叶/殉情记 Romeo and Juliet ------- (1968)
驯悍记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 (1967)
Spara forte, più forte, non capisco ------- (1966)
朱丽叶与魔鬼/神游茱丽叶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 (1965)
Oggi, domani, dopodomani ------- (1965)
Giornalino di Gian Burrasca, Il ------- (1964)
八部半/八又二分之一 8 ------- (1963)
浩气盖山河/豹/气盖山河 Gattopardo, Il ------- (1963)
Maestro di Vigevano, Il ------- (1963)
三艳嬉春/薄伽丘70/博迦丘70年/诱惑 Boccaccio '70 ------- (1962)
最佳敌人/醉卧沙场君莫耐做笑 The Best of Enemies ------- (1962)
The Reluctant Saint ------- (1962)
Isola di Arturo, L' ------- (1962)
怒海沉尸/阳光普照 Plein soleil ------- (1960)
甜蜜的生活/露滴牡丹开 Dolce vita, La ------- (1960)
四面楚歌 Sotto dieci bandiere ------- (1960)
洛可兄弟/罗科和他的兄弟们 Rocco e i suoi fratelli ------- (1960)
Grande guerra, La ------- (1959)
Fortunella ------- (1958)
El Alamein ------- (1958)
This Angry Age ------- (1958)
Legge è legge, La ------- (1958)
Giovani mariti ------- (1958)
Momento più bello, Il ------- (1957)
Medico e lo stregone, Il ------- (1957)
卡比利亚之夜/花街春梦 Notti di Cabiria, Le ------- (1957)
白夜 Notti bianche, Le ------- (1957)
Londra chiama Polo Nord ------- (1956)
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 ------- (1956)
Accadde al penitenziario ------- (1955)
骗子 Bidone, Il ------- (1955)
Eroe dei nostri tempi, Un ------- (1955)
Bella di Roma, La ------- (1955)
Amici per la pelle ------- (1955)
The Stranger's Hand ------- (1954)
Star of India ------- (1954)
潜艇出击 Grande speranza, La ------- (1954)
大路 Strada, La ------- (1954)
Divisione Folgore ------- (1954)
Amante di Paride, L' ------- (1954)
曼波 Mambo ------- (1954)
Via Padova 46 ------- (1954)
Ennemi public no 1, L' ------- (1953)
Domenica della buona gente, La ------- (1953)
流浪汉/浪荡儿/青春群像 Vitelloni, I ------- (1953)
Boulanger de Valorgue, Le ------- (1953)
Anni facili ------- (1953)
Something Money Can't Buy ------- (1952)
夜夜行凶 Venetian Bird ------- (1952)
Regina di Saba, La ------- (1952)
白酋长 Sceicco bianco, Lo ------- (1952)
Valley of Eagles ------- (1951)
Totò e i re di Roma ------- (1951)
欲海慈航 Anna ------- (1951)
The Small Miracle ------- (1951)
Filumena Marturano ------- (1951)
Vita da cani ------- (1950)
Napoli milionaria ------- (1950)
Donne e briganti ------- (1950)
著魔 Obsession ------- (1949)
惆怅雪山空遗恨 The Glass Mountain ------- (1949)
Pirati di Capri, I ------- (1949)
在罗马的阳光下 Sotto il sole di Roma ------- (1948)
Totò al giro d'Italia ------- (1948)
Senza pietà ------- (1948)
Molti sogni per le strade ------- (1948)
Fuga in Francia ------- (1948)
Anni difficili ------- (1948)
Come persi la guerra ------- (1947)
Delitto di Giovanni Episcopo, Il ------- (1947)
和平生活 Vivere in pace ------- (1947)
罗马,自由的城市 Roma città libera ------- (1946)
Mio figlio professore ------- (1946)
Americano in vacanza, Un ------- (1946)
Ⅳ 电影《教父》真正让人记住的不是剧情,而是尼诺·罗塔的音乐
“先生,这是科波拉导演送来的剧本。”助理把一摞厚厚的纸递给马龙·白兰度。白兰度打开剧本,随便翻了几页,突然脸色一变,把剧本狠狠地朝助手扔了过去,咆哮道:“告诉科波拉,我绝不扮演黑手党!”助理被吓得战战兢兢,不敢说话,匆忙将地上散落的纸张捡起来,放在桌上,便离开了。
几天后,情绪平复下来的白兰度又打开剧本,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助理进来时,他正用眉笔给自己画胡子,“我看上去怎么样?”白兰度得意地问。助理眼见这情形,傻眼了,随即缓过神来,明白了白兰度的用意。他没想到,才过了几天,白兰度就彻底改变了主意。“先生,您看上去就是黑帮大佬。”白兰度听后,哈哈一笑,说道:“拉夫特这小子演得不错。”
助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跟了白兰度这么多年,还从未听过他夸谁。而他刚才夸的竟然是乔治·拉夫特,一个在银幕上演过很多黑帮角色的家伙。助理意识到,这位大明星彻底爱上了这个剧本。
不久后,白兰度成功塑造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镜头下的第一代教父——唐·科里昂。《教父》(The Godfather)也成为白兰度从影生涯中最经典的作品。整个“教父三部曲”亦成就了许多电影人,除了科波拉和白兰度以外,还有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以及尼诺·罗塔(Nino Rota)。
为了更加贴近影片的背景和主题,科波拉特意请来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的御用搭档尼诺·罗塔担纲配乐。罗塔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为架构,谱写出了充满怀旧感的动人乐章。
《教父》配乐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电影开场和结束时出现的主题旋律,这段旋律一直贯穿于三部电影中,罗塔为其创作了不同的变奏乐段,以配合影片的情节发展。
而另一个主题则是拥有无数改编版本的西西里爱情主题,这首曲子传遍了全球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堪称世界电影音乐史上流传度最广的主题旋律之一。
这首美丽的西西里旋律透着浓郁的意大利风情,当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温暖的音符便直抵内心深处。听者随之强烈感受到一种纯真无瑕的柔美 情感 ,和永世难忘的岁月情怀。
《教父》的配乐几乎完美地印证了一个事实:优秀的电影音乐,在离开电影画面后,将会散发出更为持久的魅力,多年后的今天,许多人也许根本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一定听过尼诺·罗塔谱写的音乐。
两年后,罗塔以同样的主题音乐为《教父》续集谱曲,同时为影片创作了一首新的音乐片段,在剧中不时出现,以预告悲剧的发生。这一次,奥斯卡评委会再也无法忽视这部杰作了,于是顺理成章地把金像奖颁给了他。那些年里,《教父》在全球各大电影节都显示出咄咄逼人的姿态。
1990年,当第三部影片诞生时,罗塔已经逝世,参与了前两部配乐的卡迈·柯波拉接替了罗塔的工作,但因为罗塔的旋律实在太深入人心,卡迈·柯波拉也不得不继续沿用罗塔的旧作。
实际上,《教父》不过是罗塔晚年的代表作,远远不能涵盖这位意大利国宝级配乐大师的艺术生涯。
罗塔出身于音乐世家,他的母亲是一位钢琴家,祖父则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一位著名作曲家。罗塔继承了家族的音乐才华,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天分。11岁那年,他创作出一部清唱剧《施洗者约翰的童年时代》,于1923年首演。这部作品受到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赞赏,后者亦成为罗塔早年音乐道路的资助人。
即便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配乐名家相比,罗塔的学院派背景也毫不逊色。他曾就读于意大利著名音乐学府——罗马圣切契里亚音乐学院,这所音乐学院培养出了罗塔和莫里康内这两位意大利电影音乐的旗帜性人物。
此外,他也曾在大名鼎鼎的米兰音乐学院和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深造过。指挥大师弗里兹·莱纳、作曲家罗萨里奥·斯卡列罗以及阿尔弗雷多·卡塞拉都曾是罗塔的导师。
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期间,罗塔还遇到了另一位亦师亦友的作曲家:阿兰·柯普兰。正是柯普兰激发出罗塔在电影配乐领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他也给予了罗塔一些善意的忠告,比如在为电影配乐时,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以及投机取巧的心态。在一些作曲家眼里,从事电影配乐工作似乎不需要像谱写交响曲那般一丝不苟和全心投入。
虽然受到柯普兰的启发,青年时代的罗塔便对电影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整个三十年代,他只为一部电影创作过配乐——意大利导演拉法洛·马塔拉佐的《旅行列车》(Treno Popolare)。然而该片却遭遇了滑铁卢,这对一心想要投身电影配乐事业的罗塔打击很大。
随后,罗塔不得不暂时离开电影界,后来的几年时间里,他决心成为一名“严肃的”作曲家,于是把精力放在了室内乐上,并在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了教师生涯。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身处好莱坞的同辈作曲家们已集体迎来了创作高峰期,而罗塔也决定再次投身电影音乐,他加盟了名不见经传的卢克斯电影公司(Lux Films),并成为公司的重要作曲家。
这一时期的罗塔依旧只能为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影服务,不过,他已经开始尝试运用主导动机与交响化的音乐风格,并将美妙的旋律融入到人物和情节当中。事实上,罗塔并没有受到这些劣质影片的干扰,反而在这十年中磨炼出了日益成熟的配乐技巧。
1952年,罗塔遇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搭档——费里尼,职业生涯就此改变。
这一年,他为费里尼的《白酋长》(The White Sheik)担纲配乐,从此开启了两人漫长的合作历程。
不久后,法国“新浪潮”运动席卷欧洲,其邻国意大利的电影艺术也开始迅速发展,费德里科·费里尼成为了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代表了自六十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高峰。
费里尼一生共拍摄了24部电影,其中有19部影片的配乐都出自罗塔之手。费里尼与罗塔,正如法国的特吕弗和德勒吕一样,堪称战后欧洲电影界的最佳组合。
《大路》(La Strada)、《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八部半》(8½)、《阿玛柯德》(Amarcord)、《卡萨诺瓦》(Fellini's Casanova)、《罗马风情画》(Fellini's Roma)、《小丑》(The Clowns)、《卡比里亚之夜》(Nights of Cabiria),这些影片代表了费里尼艺术生涯最精华的部分,其音乐均出自罗塔之手。
在这些作品中,罗塔以管弦乐为基础,广泛运用意大利传统曲调,偶尔融入爵士、电子、流行等风格元素,用音乐绘制出了一幅包罗万象的亚平宁画卷。
《大路》中华美优雅的古典乐章,《卡萨诺瓦》里晶莹剔透的电子音效,《罗马风情画》和《甜蜜的生活》中略带神秘感的爵士曲调,《阿玛柯德》(Amarcord)中闪亮的进行曲、悠扬的华尔兹和民间小调,以及《小丑》里欢快的小军鼓和铜管乐……在这些配乐作品里,人们总能听到一些耳熟能详的著名片段。
由于费里尼电影所特有的碎片化风格,罗塔的音乐便成为将情节画面串联起来的关键因素,给这些梦幻般的影像带来了连续性的力量。为了配合费里尼的艺术精神,罗塔从不为某个情节创作纯粹的伴奏乐段,他的音乐只表现特定的 情感 或者某个戏剧性的瞬间。
费里尼那充满个人风格的电影艺术非常依赖罗塔的音乐,他对罗塔的才华十分欣赏,这也使得罗塔在创作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度。通常情况下,费里尼会简单地提出一个想法或者建议,然后罗塔会很自然地创作一些乐曲来反映和表达费里尼的意图。
在两人长达28年的合作历程中,已然形成了心有灵犀般的默契,费里尼曾经这样回忆道:
然而,尽管费里尼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但罗塔最著名的两部作品却与费里尼无关。除了《教父》以外,另一部则来自弗朗哥·泽菲雷里于1968年拍摄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以莎翁戏剧题材创作的同名电影, 历史 上有四个版本,泽菲雷里的这部影片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版本。
泽菲雷里是一名擅长执导歌剧的电影导演,在拍摄这部由伟大悲剧作品改编的电影时,泽菲雷里与罗塔共同确定了歌剧音乐的创作手法,泽菲雷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感受到英国戏剧的伟大篇章与意大利歌剧的美妙旋律碰撞出的独特美感。
罗塔为影片谱写的主题音乐堪称电影音乐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旋律,而泽菲雷里对这段音乐的使用方式也十分巧妙:影片进行到中段的时候,一位民间的“游吟诗人”站在舞会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满怀深情地吟唱出了这首曲子。其情形就好像《蒂凡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坐在窗前唱出那首《月亮河》一样。影史上最经典的两首歌曲都是通过片中角色之口传唱出来的。
随着情节的推进,这首原本出现在画面中的主题旋律开始变成画面外的背景音乐,而后又在两种形态间来回切换,让这段旋律与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及情节发展紧密贴合。
《教父》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经典乐段,如今早已传遍全世界,它们不断被后人改编和演绎,并出现在了各种唱片里。而许多费里尼时期的配乐作品却只有粗糙的录音版本留传下来。
意大利人从来不缺少旋律天赋,而尼诺·罗塔毫无疑问是电影音乐界最顶尖的旋律大师。因此,要想找到一个迅速爱上电影音乐的方法,聆听尼诺·罗塔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Ⅳ 天使爱美丽中尼诺的扮演者是谁
Mathieu Kassovitz 马修·卡索维茨
1968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演艺世家。
其父彼得·卡索维兹Peter Kassovitz1956年从匈牙利移居到巴黎从事电影导演工作。
母亲是出身贫民的法国人,是电影剪辑师。
马修·卡索维茨受家庭影响及熏陶,从10岁起就在其父导演的影片中演出,12岁时就开始用超8毫米摄影机拍短片。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电影学校的教育,是自学成才的(所以有人将其与昆汀·塔伦蒂诺比?他们相隔一年同样一鸣惊人)。
1990年马修·卡索维茨Mathieu Kassovitz22岁时开始正式拍片。
1990年的短片他编导并主演的《虱子菲埃罗》(Fierrot le Pou)获电影节两项奖。
1991年短片《白色的恶梦》(或译《白色梦魇》)(Cauchemar Blanc)参加了戛纳电影节会外展,获“前景奖”。
1992年拍摄了短片《杀人犯》(Assassin)。
1993年编导并主演了第一部长篇《混血儿》(Métisse )( 又译《牛奶巧克力 》)并与其后的《恨》(La Haine)和《接班人》(Assassins)合称“叛逆三部曲”。该片得到巴黎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同时入选威尼斯电影节参赛。1994年该片获恺撒最佳处女作品奖提名。作为演员,他还因此片获得巴黎电影节最佳年轻男演员奖。1994年他同时还获得恺撒最佳希望男星奖的提名。
影片《牛奶巧克力 》起源于Mathieu Kassovitz 1990年拍摄的一段7分钟的黑白短片。Mathieu Kassovitz演一个青年在篮球场打球,球技自不敢恭维,这时对面来了名打球的黑人女孩,“Mathieu Kassovitz”极欲表现,可球总投不进篮,他满头大汗的看女孩打球,运足了气,似有大作为,这时场上来了名黑人青年,身手矫健,投球轻松命中,可怜“Mathieu Kassovitz”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球掷出去了--卡在篮筐边上了。
《牛奶巧克力 》中Mathieu Kassovitz饰演的Felix 居住在生活空间狭小的犹太家庭,他个子矮小,戴着副大镜片的眼镜,飞快的骑着自行车,穿著Nike鞋子衣帽,带着耳机听着摇滚,背着挎包给祖母带菜回家,有时在酒吧也卖给人些毒品。一天他的混血儿女友 Lola 叫了他和黑人Jamal(富有的外交官子弟)去告诉他们她怀孕了,因为她爱他们两个人,她不知孩子的父亲是谁。Felix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的朋友们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并拿他打趣,他的心情很不好,跟黑人冲突还进了警局,后来Lola 走了,Jamal到Felix家找Lola,告诉他化验结果,孩子是Felix的,等到Lola回来,两个男人一起捧着鲜花去机场接她,他们一起照顾她,分工合作,撇开情感不说,Felix在现实情况中渐渐学会了不回避自己的责任。Mathieu Kassovitz的这部影片的确会使人联想起伍迪·艾伦,充满喜剧自嘲色彩的小男人。你可以看到他打架、骂人,“种族歧视”,象所有年青人一样,生活中充满问题、困惑与发泄。
1994年马蒂厄·卡索维茨参演了Jacques Audiard(《唇语惊魂》的导演)编导的《Regarde les hommes tomber》 ( 《看男人们堕落/看这些摔倒的男人们》)的演出。于次年获恺撒最佳希望男星奖和让·加班奖。
1995年27岁的马蒂厄卡索维茨编导了第二部长篇《仇恨La Haine》(《怒火青春》或《恨》),该片获得了第4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96年恺撒最佳影片和最佳剪辑奖。让他横空出世,声震影坛,名留影史。有人说这部黑白影像的影片是“是沉暴黑暗的种族仇恨与青年压抑无所措的命运指针”。我想正是他的这两部长片使他被称为“法国的斯派克·李”。
1995年Mathieu Kassovitz还在吕克·贝松(Luc Besson)导演的《第五元素》中扮演了一个小毛贼,在布鲁斯·威利斯出场不久,他戴着顶可笑的帽子,端着把奇怪的枪,敲开 “布鲁斯·威利斯”家的门说要打劫,结果被“布鲁斯·威利斯”轻易就摆平了。
1996年在伯特兰·布里尔编导的《Mon homme 浪得过火/我的男人》中跑龙套。
1997年的《杀人犯Assassin(s)》 (又名《接班人》或《血杀狂徒》《刺客》)是他导演的第三部长片。
Mathieu Kassovitz在片中饰演25岁的青年马克斯。他对自己平凡的工作感到厌倦,晚上到超市里偷窃色情录象带,却不料意外地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出于好奇,马克斯MAX一直跟踪到了杀手韦纳的家里。经过一番接触,有40年职业生涯的老杀手韦纳决定培养MAX为他的接班人,但MAX却不成气候,还是一名十四、五岁的叫Mehdi的街头男孩更有成为杀手的天赋。
1998年马蒂厄·卡索维茨出演了跟他一起编剧《接班人》的尼古拉斯·布赫里夫Nicolas Boukhrief导演的小成本独立制作的影片《Le Plaisir (et ses petits tracas)快感,或小小的麻烦》。在其中饰一个演员,发现相交多年的未婚妻丢失了他高中时送的戒指,正巧未婚妻一家人要他表演,他就站在桌上,伸开双臂,直挺挺的向后倒了下去,有几秒,看着他一动不动的躺在那儿,让人目瞪口呆之余,以为他摔死了。这就是他的风格?够狠,总让人大吃一惊。后来他在地铁站安慰一个想自杀的女人时喋喋不休的劝导,展现的又是性格的另一面了。
1999年他在其父彼得·卡索维兹Peter Kassovitz导演的《Jakob the Liar 善意的谎言》中客串角色。
2000年编导了《Rivières pourpres, Les 暗流 》( 《赤色追缉令》/《红河》)。
2001年他出演了两部影片。
《Birthday Girl 生日女郎》讲的是:平凡老实的银行职员约翰(本·卓别林Ben Chaplin),虽衣食不愁,可惜为人无趣,所以一直未找到合适伴侣。尼科尔·基德曼Nicole Kidman饰的娜迪亚是他通过英特网征婚来的俄国新娘。娜迪亚不会说英语,他原想把她退回去,但是她主动满足他的“性趣”,令他对她日渐着迷。一夜当约翰给娜迪亚庆祝生日时,她的两个俄国“亲戚”表哥尤金(Mathieu Kassovitz饰 )和其朋友阿历克斯(Vincent Cassel饰)突然出现,他们肆无忌惮,还有些喧宾夺主,弄得约翰不知所措,但娜迪亚通过尤金充当翻译对约翰说的那番话令他颇感动。次日他们一起游泳,约翰发现阿历克斯对娜迪亚行为失检,便下了逐客令。阿历克斯大怒,挟持娜迪亚逼约翰自盗银行巨款,事成后三人方向约翰显现他们本就是一伙的,婚姻是骗局--
据说当日该片的女主角妮可尔·基德曼听说将与Mathieu Kassovitz和Vincent Cassel合作时“在电话中不停尖叫,兴奋得难以形容”,还让她又羡又妒的是Mathieu Kassovitz颇有语言天份,学起俄语轻轻松松,大部份的俄语对话练习,都是和Vincent Cassel在从法国到雪梨22个小时的飞行中完成的。Mathieu Kassovitz在片中饰Nicole Kidman的表哥,相对于片中Vincent Cassel的强悍粗暴,充满挑衅与危险性,胡子拉碴的Mathieu Kassovitz对被他们骗的约翰就客气温和多了,拿着他们和被骗的各国男人的合影给约翰看,告诉他那些人不象他那么好,顺便还把约翰手上的戒指撸下占为已有。平心而论《生日女郎》里本·卓别林的表演最到位,马修·卡索维茨和文森特·卡索就象是玩票,而且两位法国帅哥怎么看也不象俄国骗子,《离开拉斯维加斯》中的朱力安·桑兹演的皮条客可能更好些。只是出道十多年,还能看到马修·卡索维茨和文森特·卡索一如既往的合作,实在让人欣喜。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天使艾米丽》中Mathieu Kassovitz饰演的尼诺Nino是个奇怪的男孩,他有着与艾米丽一样孤寂的童年,上学时受人欺负,长大后从未谈过恋爱,有些奇怪的嗜好,如收集脚印、叫声,现在他是红灯区色情录像带兼差店员,每周三在游乐场的鬼屋列车装鬼吓人,他喜欢骑机车跑遍巴黎各大车站,专捡快照亭下拍坏的大头照,回家后仔细拼凑分类,粘贴成一本相册。当艾米丽第一眼看见尼诺,她遇见了同类,第二次看见尼诺她的心脏扑通扑通跳,她知道:她恋爱了…… 她捡到尼诺失落的相册,打听他是怎样的人,投其所好,做出种种悬念,引他寻找她的真面目,解开他心中的谜团……
Mathieu Kassovitz在影片最令人心动的当属片尾艾米丽轻吻他的面颊时他眼中的纯真与面上的羞涩,一种介乎男孩与男人间的恰到好处的可爱与魅力。那一刻让人有一种难得的自然轻松健康快乐。你甚至不希望Mathieu Kassovitz象索德伯格般少年老成,有朝一日成为大师级的电影人。因为此刻他让你感觉到青春的自由无羁,怪异的时尚新奇,热情的不懈追求,才智的恣意挥洒,他让你远离了麻木,枯萎、消磨殆尽,这难道还不够吗?
Ⅵ nino是什么意思
二宫和也(Ninomiya Kazunari)简称nino。
二宫和也罩弊(闷脊Ninomiya Kazunari),1983年6月17日出生于东京,日本演员、歌手、艺人,杰尼斯事务所旗下组合岚的成员。
1998年初登电视荧屏,次年在电视剧《危险放课后》中第一次担任主角。2003年首度主演电影《青之炎》,这部作品也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2005年出演“富良野三部曲”中的《温柔时刻》,两年后与编剧仓本聪再度合作,主演以神乐坂为舞台的电视剧《敬启,父亲大人》。2006年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好莱坞影片《硫磺岛的来信》中蚂闷渗出演主要角色。
2007年凭借在《算是报恩了吧》《马拉松》里对绝症、自闭症患者的感人诠释,先后获得桥田赏和文化厅艺术祭赏。2009年以电视剧《流星之绊》和《Door to Door》中的精彩演技成为首位获得银河赏个人赏的20代男艺人。
2010年主演温情励志的社会题材日剧《打工仔买房记》,获得东京电视剧大奖最佳男主角。
2016年凭电影《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获得日本电影旬报奖和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主角。
Ⅶ 黑色电影的电影详解
黑色电影(Film noir,noir在法语是黑色的意思)即好莱坞侦探片,特别是强调善恶划分不明确的道德观与来自於性的动机的题材。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时期被广泛认为从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末。这个时期的黑色电影带有压抑黑白片的视觉风格,源自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同时很多典型的情节以及对经典黑色电影普遍看法来自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犯罪小说。Film noir这个词来自法语,1946年第一次被法国评论家Nino Frank使用,但当时大部分美国电影业界人士并不了解这个概念。影史学家和评论界在事后才定义黑色电影;很多后来被认为是拍摄黑色电影的电影人声称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在制作一个新类型的影片。 最早经典黑色电影的五点定义包括梦幻般的,奇怪的,性欲的,爱恨或善恶交织发生予盾的,以及残酷的,但是这种定义又被认为太简化了,不能定义黑色电影。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阴影、尤其是经由百叶窗或是缓慢的电扇投射所造成的阴影、下雨、私家侦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丽又危险)女主角、烟雾弥漫、摄影机的位置较低,男主角的独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电影的特征,这些手法产生一种虚无、悲观、与颓废的气氛。
黑色电影中有许多电影类型,如黑帮电影,警察电影,社会问题电影等,并且运用许多传统与非传统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影评人认为黑色电影本身是一种电影类型,也有许多人认为根本没这回事。黑色电影常常是发生在都市里的,但是有时黑色电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发生在西部一样。同样的,传统上黑色电影以私家侦探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丽又危险)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电影并没有这两个角色,所以黑色电影又不像黑道电影那样可以用角色来定义。
黑色电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灵异事件的恐怖片、时光飞进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义。 黑色电影比较像是已经被广泛接受成为电影类型 的脱线喜剧(Screwball Comedy),其定义只是一种概括的特质,但有一些组成的要素。这类型的电影中一定可以发现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会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
但是比起脱线喜剧,黑色电影有更广泛的题材与内容,因而更难定义。有一些电影学者,比如汤马仕‧夏兹(Thomas Schatz),将黑色电影看作是一种风格,而不当作是一种类型。另一位黑色电影主题著作最多的亚连‧施尔佛(Alain Silver)虽然认为黑色电影像一般电影类型一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与主题密码,但他仍将黑色电影当作一种循环与现象。其他的影评家把黑色电影当作“情绪”,“运动”或“序列”,或将某一些电影归入一个“时期”,至今尚无共同的定论。 黑色电影不只受到早期电影的影响,也受到巴罗克艺术与风格主义中一些具有黑白对比与「低光照明」的画风(如 chiaroscuro与 tenebrism)的画作的影响。在电影艺术中,黑色电影源自1910年代与19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黑色电影受到犯罪小说与推理小说文学的影响。早期达许·汉密特和詹姆士·肯恩的小说作品以及《黑面具》杂志领导这个潮流。1929年的《红色收获》(Red Harvest)推理小说是汉密特的第一部小说作品。黑色电影中1941年《枭巢喋血战》与1942年《玻璃钥匙》皆是是汉密特的作品。《双重保险》、《邮差总按两次铃》则是改编自肯恩的小说。雷蒙·钱德勒以小说《大眠》快速成名,并成为最有名的冷硬派推理小说作家。他不但小说作品〈如《大眠》〉被改编为黑色电影,他也成为黑色电影〈如《双重保险》〉的编剧。汉密特与钱德勒两人皆以私家侦探为重心,肯恩则偏重探讨不是那麼有英雄气概的主人翁的心理,肯恩的这种风格被称为黑色小说。 1、起源(1941-1945)大家通常认为从JOHN HUSTON的影片《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开始
2、黄金时期(1946-1951)也有人认为是(1946-1956)
3、衰落时期(1951-1958) 下列仅为最有名的黑色电影。
经典黑色电影(1940年至1959年)
美国 《枭巢喋血战》、《双重保险》、《玻璃钥匙》、《邮差总按两次铃》、《北非谍影》、《煤气灯下》、《日落大道》、《尼加拉》、《迷魂记》、《死吻》等。
其他 日本黑泽明的《野良犬(走失的狗)》 等。
经典西部武打黑色电影
《日正当中》
后经典黑色电影
美国 《紧急追捕令》、《霹雳神探》、《唐人街(电影)》、《计程车司机》、《美国舞男》、《蛮牛》、《流氓警察(Internal Affairs)》、《邮差总按两次铃》、《铁面特警队》、《第六感追缉令》、《黑色追缉令》、《冷血悍将 (电影)》、《七宗罪(电影)》、《刺激惊爆点(The Usual Suspects)》、《斗阵俱乐部》、《吻两下打两枪》等
其他 《天国与地狱》、《旺角卡门》、《堕落天使》、《扁担·姑娘》、《寻枪》、《无间道》、《盲井》、《色,戒》 等
后经典西部武打黑色电影
《杀无赦》
后经典心理黑色电影
《斗阵俱乐部》、《记忆拼图》
后经典科幻黑色电影
《魔鬼终结者》、《妙想天开》、《银翼杀手》、《骇客任务》、《少数派报告》、《未来总动员》
后经典混合黑色电影
《蝙蝠侠(1989 电影)》《蝙蝠侠归来》《蝙蝠侠:开战时刻》《V字仇杀队》
后经典黑色电影风味电视影集
《法网恢恢》、《迈阿密风云》、《警察故事(电视剧)》、《黑道家族》、《六尺风云》、《盾牌 (电视剧)》、《星际大争霸2005》
黑色电影回顾
黑色电影回顾 : 诡谲六十年
「黑色电影」(film noir) 这个名词作为电影类型的起源,最早出现于1946年坎城影展,敏锐的法国影评人看到一个新类型的冒现,并以心目中这个新类型的特色来命名。此后「黑色电影」 这个术语十分通行,被评论界广泛采用。本文即是「黑色电影」六十周年的回顾。
「黑色电影」,主要指两方面,其一是电影题材大多来自社会黑暗面;其二是电影的整体观点较为灰暗,主角对人生悲观。但最关键还是电影的形式,内容与形式要互相结合、而且都「黑色」,才可归类为黑色电影,并非纯由主题界定。黑色电影在形式方面的特点是摄影与灯光皆有鲜明的光暗对比,往往利用阴影切割画面或演员的部份脸孔,也用光暗反差扭曲视觉效果,制造特殊,明显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这些拍摄形式上的特点,再配合反映社会和道德黑暗面的主题,即所谓「黑色电影」。此外,黑色电影的置景和场地都经常是室内景和夜景,更为加强阴暗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沦陷,造成好莱坞电影有六、七年没有在法国上映。直到战后1946年,法国人才再次看到美国好莱坞电影。当时美国送了四套片往‘坎’城影展参展,法国影评人Nino Frank发表文章,认为美国影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的电影类型──「黑色电影」;这类电影有很多下雨、烟雾、阴影的场面,灯光灰暗,因而称之为黑色电影,主要是指其阴暗的整体视觉效果。另一位法国影评人 Pierre Chertier随之也撰文点明美国电影新片种「黑色电影」的出现。这两篇文章同样用了「黑色电影」(film noir)这个名词,于是四套电影的共同印象便被固定下来。
这四部电影分别是:「马尔他的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导演约翰休士顿(John Huston)。「爱人.谋杀」(Murder, My Sweet)1944,导演艾德华狄耶屈克(Edward D my try k)。「双重保险」(Double Indemnity)1944,导演比利怀德(Billy Wilder)。「绿窗艳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1944,导演佛列兹朗(Fritz Lang)。
上述四部电影皆以夜景、内景为主,摄影灯光幽暗,电影所表现的人性及社会建制都阴沉腐败,无论视觉效果或内容均灰暗深沉。当时好莱坞侦探片的主角大体有三类:警探、私家侦探及保险调查员。
黑色电影中的侦探形象也类似西部片的个人英雄,可视为继承自西部片的新变奏。都市是文明地,经过长时期都市化的洗礼,黑色电影中的侦探不用再为「开拓蛮荒」而战,大多只为个人生活而与罪恶对抗;明知道不能力挽狂澜,惟有勉力保持个人生存及个人荣誉,有浓重的挫折感和颓丧感。这些侦探往往表现出世故的消极,弥漫一股悲观情绪,不无单枪匹马的孤独感。
先驱
黑色电影的先驱,是内容环绕美国帮派、三十年代初期的黑帮片(gangsters)。美国清教徒建国之初期立法禁酒,可是人们嗜酒如昔,生活中无酒不行。于是,地下经营酿酒、卖酒等非法生意应运而生,黑帮因厚利而经常策划贩卖私酒等有组织的严重罪行。黑帮片主要有两套代表作,一是「全民公敌」(Public Enemy)1931,由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导演,其二是「疤冷面煞星」(Scarface)1932,由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导演。
「Public Enemy」是黑帮片的经典和原型,主题接近美国自然主义小说,认为社会条件与人性有直接、有机的联系,电影把罪犯犯罪心理动机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贫穷状况直接挂钩,电影间接地谴责美国社会的不公义。「疤冷面煞星」的题材颇为特别,主角黑帮头子专营私酒生意,电影把私酒与罪恶结合,而且刻意把背景置于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衰退时期。那时全美人民都几乎都挣扎于贫穷与饥饿边缘,游民与乞丐大量涌现。电影背靠真实的历史时代,再利用外景或类似纪录片的内景营造实感。「疤冷面煞星」的结局并没有把主角黑帮头子绳之于法,因而最初未能通过电影审查,不能上映。扰攘两年,电影公司修改了影片结局,把黑帮头子吊死,并在片头片尾加上谴责罪恶的内容才获批上映。现今的复修本则恢复原貌,可以清楚看到导演的原意。影评人Manny Farber早在三十年代已注意到这些电影,但当时只能看到修改后的版本,与现今的复修版并不相同;从这个例子可见,导演的原意很重要。
原意与电影文本(text)、文本实体(artifact)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往好莱坞片厂制时期,导演都没有最后剪接权(final cut),有时电影的最后面貌可能与导演的艺术本意相去甚远。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因为电影既是艺术,也是工业和商业产品,必须顾及观众和上映情况,不免多方妥协。(PS:想起《B社会》鸟~~~~~~~~~~~~~)
「全民公敌」与「疤冷面煞星」的题材都集中反映社会的黑暗面,可视为黑色电影的先驱。黑色电影处理罪恶问题的方式不同于黑帮片,黑帮片内的犯罪份子都显得「形势比人强」,黑帮不但有组织有规模,而且所干犯的都是大型犯罪活动。黑色电影内的罪行则只属小规模,多是侦探调查的小型案件,电影会在抽丝剥茧的侦查过程中触及罪恶及人性的堕落。黑帮片及黑色电影虽然都以罪案为题材,但处理手法及态度上有分别,令黑色电影的故事往往最终都能突破电影审查处的禁忌及一般观众的预期。
硬汉派侦探推理小说的影响
硬汉派侦探推理小说(hard-boiled detective fiction)在美国的兴起,既扭转了整个英国侦探小说的传统,也对黑色电影造成重大影响。以往侦探小说的主角,从爱伦坡开始,多出身优越,不通世务,凭一己好奇而查案,靠线索推理,并不需要深入社会搜索材料,也不依靠查案赚取生活费。其继承者有柯南.道尔的 「福尔摩斯」系列,主角福尔摩斯出身英国上流社会。而较通俗的有‘毕格斯’(Earl Derry Bingers)的‘陈查理’探案,他也总是衣著光鲜、梳装扮整齐。另一作家克丽丝蒂(Agatha Christie)笔下的侦探也大多出身上流社会,小说结构类近拼图游戏,在追寻过程中一直卖关子,制造悬疑吸引读者,直到最后才发现真凶。
到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硬汉派侦探小说在美国兴起,彻底扭转了英国侦探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家是戴许·汉密特(Dash ell Hammett)和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他们的小说多以大都会为背景,以洛杉矶等大都会中的罪恶为题材,并非单纯追查凶手的悬疑游戏,人物多属被践踏的低下阶层,不同于以往英国侦探小说以上流社会为背景。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主角表面上大多性格冷酷,内心充满挫折,沉郁颓丧。他们对案件保持抽离,因看透世情而显得犬儒、世故、无奈,总是过度抽烟,衣著绝不光鲜,办公室一团糟。这些侦探某程度上近似地带点存在主义色彩的英雄,他们洞悉建制中的罪恶,知道个人能力微渺茫有限,也无法改变或推翻整个建制。主角的人生观相当悲观消极,惟有依然良知未泯灭。不过,这类消极中仍带良知的侦探,到最后总又再次发现人性的黑暗面,令他更受冲击;然而为了生活,又不得不继续侦探生涯。汉密特与钱德勒的作品把过往英国拼图游戏式的侦探小说,转化为描写都市黑暗面的黑幕小说。
三十年代西方文坛推崇现代主义的内心化写法,渐渐排除外在现实环境。‘汉密特’写「马尔他的鹰」(1930),钱德勒写「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39,却继承了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传统,以大都会为背景,触及社会问题。汉密特一直坚持左翼自由立场,批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曾经在五十年代初被极右派批判,甚至无法工作。汉密特三十年代的小说虽无强烈的左翼色彩,但取材多是社会黑暗面,主角大多愤世嫉俗但又无能为力,其实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立场。
汉密特和钱德勒三十年代的作品几乎全在三、四十年代拍成电影。如汉密特的「玻璃钥匙」(The Glass Key)1931、「瘦男」(Thin Man)1932,钱德勒的「爱人.谋杀」(1940)、「湖中女子」(Lady in the Lake)1943、「永远再见」(The Long Goodbye)1953。文首提及的1946年坎城影展的四套美国电影,三套即改编自硬汉派侦探小说。钱德勒在「Farewell, My Lovely」(电影名Murder, My Sweet)中塑造了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私家侦探Marlowe(菲力普·马罗)的形象。汉密特在 「马尔他的鹰」则塑造了私家侦探Sam Spade(山姆·史贝德);「Spade」是「铲」的意思,表示私家侦探要「铲」(挖掘)秘密。「双重保险」的原著作者凯恩(James M. Cain)也是硬汉派侦探小说作家,编剧是钱德勒。凯恩最著名的作品是「邮差总按两次铃」1946,曾被三度改编成电影。可见当时有不少黑色电影改编自硬汉侦探小说,两者关系密切。
意外出现
黑色电影在四十年代兴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片厂制的文化物质生产基础(cultural-material base of studio system)。当时主要是大片厂以流水线生产方式拍摄黑色电影,片厂必须不断生产电影来维持经营,有时需要制作一些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二线电影填塞生产线的空隙。当时好莱坞由八大片厂垄断,所有电影工作者都必须与片厂签约,片厂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演员或制作人员。片厂除了垄断电影生产,更垄断了全美电影发行,也经营电影院线播映自己制作的电影。直至美国联邦government以「反垄断法」要求好莱坞把生产和发行脱钩,大片厂的垄断局面才告打破,终于形成旧好莱坞片厂制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没落。在片厂制尚未没落之前,无人能脱离片厂制的「天罗地网」。
电影院只播放自己片厂制作的电影实行起来有难度,而且一家影院只播放一套电影似乎并不足够,于是便配映一套较短的剧情片。当时称为 「一晚两场」 或 「一晚两套」(double feature or double bill),其中一套便属于二线电影(second feature)。片厂老板、监制、制片,甚至观众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片」,令二线片的导演或编剧享有更大的空间。由于干预较少,有时二线片更能表现导演的个人风格、编剧的个人观点、甚至奇特的摄影艺术。它们大多成本便宜、内景为主、演员不多。
二线侦探推理片便全部在片厂完成。「杀人凶手」(The Killers)的导演罗勃·席欧麦(Robert Stomach)曾导演大量二线电影,但这并不表示所有黑色电影都是二线片,有些也属于片厂的重点制作。以侦探小说为例,虽一向被视为流行通俗作品,难登大雅之堂,但片厂也购买一些侦探小说的版权改编成电影,当时汉密特与钱德勒的小说风行美国,片商认为流行作品能吸引观众。假如这些侦探小说落在优秀的导演手上,往往拍出黑色电影的特质,甚至渗入个人观点和视野。霍克斯导演的「夜长梦多」便是一例,此片改编自钱德勒的原著,由 William Faulkner 编剧,亨佛利·鲍嘉(Humphrey Bogart) 饰演私家侦探Marlowe,他曾饰演「马尔他的鹰」中的主角Sam Spade,也是私家侦探。其后人们更是往往把汉密特与钱德勒小说中的私家侦探与亨佛利.鲍嘉套模,他的演出方式与造型几乎成为黑色电影中侦探的基本范式。
到五十年代,电视兴起。电视属免费娱乐,电影界面临重大威胁,电影不再是唯一选择。五十年代的电视未能播映电影,但能够现场直播话剧或综艺节目,于是观众情愿留在家中看电视,令电影观众流失。仍然进场的,也只花时间看「正片」 而不看二线片。随着上述历史环境的迁变,电影经营者不再播放二线片,令二线电影渐趋式微。
电视兴起以后,电影业者曾以「大银幕」(big screen)力挽狂澜,五十年代便出现了构图相当奇特的新艺综合体弧形阔银幕。此外,又以大场面(spectacle)作号召,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甚至因为拍摄「埃及豔后」(Cleopatra)投资过‘钜’而破产。大银幕大场面只能收一时之效,片厂难以恒常以此招徕。而黑色电影夜场内景多,人物少,以查案为主,银幕所能展示的非常有限,加上又以黑白拍摄,没有彩色吸引力,并不适合彩色「大银幕」潮流。黑色电影无法配合当时的文化消费模式,于五十年代后期式微,最终以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导演的「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标志一个类型的结束。
黑色电影与城市罪恶
美国早期是丛林资本主义制度,在弱肉强食的经济模式下,对劳动力极度剥削,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可言。在完全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三十年代经济大衰退,流民在都市大量涌现,失业人口暴涨,几乎达到社会人口的一半。当时整体社会结构几近崩溃,似乎每人都参与了贪污贿赂,城市弥漫著动荡不安的气氛,充满焦虑感。总统罗斯福上台后厉行新政,以government干预来挽救资本主义危机。新上台的government制造就业机会之余,又废除禁酒法律,一方面打击私酒犯罪活动,另一方面又令government有贩酒税可抽。黑帮组织贩卖私酒的犯罪率虽然因而降低,但犯罪组织向其他方面渗透,大都会的犯罪率依然高企,成为罪恶渊薮。大都市人口集中,而且是不同的族群的聚居地,杂处爱尔兰、意大利、东欧、德国、北欧等地的移民。以「杀人凶手」为例,戏中主角来自北欧,police是意大利人,遗产继承人则是欧洲移民;可见城市是不同的族群、阶级、宗教信仰的混处地。
都市既是罪恶的集中点,同时也表现了美国大熔炉的特性。都市是大量、而且重要的生产活动的集中地;不少失业人口涌入都市;government也以大都市作为权力的核心。因此,都市最适宜作为侦探小说的背景,探讨官商勾结、社会腐败、利益交换,以及不同阶层的复杂性。
与西部电影的渊源
西部拓荒开辟了新天地、新边疆。其后开拓完毕,都市便俨然成为另一个新边疆(urban landscape as the new frontier)。私家侦探把法律带到这些「新边疆」,就如西部片中白人与原住民对抗,被视为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私家侦探彷佛代表文明的一面,成为文明与野蛮的中介者,在城市这个「蛮荒」中,与「野蛮」的罪犯对抗。
黑色电影和西部片都出现个人英雄,西部片「原野奇侠」(Shane)1952,主角亚兰.拉德(Alan Ladd)饰演单枪匹马的英雄,「双虎屠龙」(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及「日落狂沙/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约翰.韦恩也饰演孤独英雄,这些英雄最后都被家庭和社群排拒。
新派黑色电影
随着历史文化环境的转变,黑色电影在1958年终于暂时告一段落。六十年代学运、民运、平权、反越战、嬉皮士运动风起云涌,对美国建制造成极大冲击,七十年代初更爆发水门案,民众发觉government并不可靠,对government怀疑及幻灭,形成黑色电影的复兴。黑色电影本来就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主角侦探往往世故地洞悉世情,于是有导演想以彩色拍摄黑色电影。这类电影可称为「新黑色电影」(neo-noir),使用彩色拍摄,却不求亮丽,画面灯光昏暗,以内景夜景为主,导演大多是外国人,如波兰导演波兰斯基的「唐人街」(Chinatown)1974,便成功令黑色电影复苏。
此片重新编排过往黑色电影的原素,发挥得相当成功。黑色电影的侦探主角作为个人英雄,往往要面对模糊的道德世界;而传统西部片的个人英雄所面对的,却是黑白分明、道德价值判断清晰的世界,个人判断与黑色电影截然而得多。以现代犯罪都市为背景的黑色电影,主角个人在伦理上的抉择不但显得模糊不清,模稜两可,最后甚至未能真正解决问题。
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是德国电影导演温德斯的「汉密特」(Hammett)1982,故事写硬汉派侦探小说作家汉密特如何被卷入自己创作的世界,是「新黑色电影」中的独特之作,把四十年代黑色电影的重要原著作家作为电影主角,结合了小说作家的时代及黑色电影的世界加以探讨。「汉密特」在欧洲颇受注意,反映了从四十至六十年代,法德电影评论界及学界对美国黑色电影的重视。法国电影评论界发现了黑色电影后,五十年代的电影笔记派的相当推崇,随后则更传入德国,温德斯作为德国电影新浪潮的中坚份子,所导演的「汉密特」便很有代表性。
九十年代美国导演‘寇特斯’·韩森(Curtis Hanson)终于拍出可与当年经典黑色电影媲美的「铁面特警队」(L.A. Confidential)1997。此片穿插了一些改编自汉密特小说的电影片段,旧片片段都以维洛妮卡·莱可(Veronica Lake)做女主角。Veronica Lake在那些电影中形象突出,几乎成为美国电影的其中一个代表形象(icon)。「铁面特警队」刻意安排金贝辛格饰演一个近似莱芜可的角色,甚至在香闺播放莱芜可的电影片段,这种文本互涉的情况很有趣,两人的角色也有呼应之处。金贝辛格的角色个性世故,到好莱坞寻梦却落得做高级应召女郎的下场,当不再成像莱芜可以般的电影明星,别人却把她当作莱芜可。「铁面特警队」可视作九十年代「新黑色电影」的代表作。
Ⅷ 天使爱美丽 没看明白,爱美丽到底是怎么喜欢上了尼诺
一见钟情型!第一次在车站看到他的时候就小鹿乱撞啦~至于你说桐野是怎么祥大喜欢上的,那织女为什么爱牛郎?朱丽叶有怎么爱罗密欧呢?哈哈,情人眼里出西施呗! 硬要给个理由的话,我觉得是两颗最谨轮竖纯真善良的心结合在一起了,这也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啊~
Ⅸ 哪位大神有《阿里与尼诺(2016)》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亚当·巴克里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Hp0nlhQc89X_Rau6SE1Lkg
Ⅹ 保拉的诱惑为什么没有结局
有辩碰哪结局携码。结局是保拉前去质问谭夫人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吵哪谭夫人不想要将这些都告诉保拉,保拉的诱惑有结局,《保拉的诱惑》(Quellaetàmaliziosa)是由SilvioAmadio导演并编剧的电影,NinoCastelnuovo主演,1975年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