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ugust 几月
August是8月。
朱里斯·凯撒(Julius Caesar)死后,他的甥孙屋大维当上第一位罗马皇帝。为了和凯撒齐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月份。他的生日在9月,但他选定8月。因为他登基后,罗马元老院在8 月授予他Augustus(拉丁文-奥古斯都)的尊号。
于是,他决定用这个尊号来命名8月。原来8月比7月少一天,为了和凯撒平起平坐,他又决定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从此,2月便少了一天。英语8月August便由这位皇帝的拉丁语尊号演变而来。
8月的节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贝宁独立日,瑞士国庆节。
8月6日:国际电影节。
8月8日:中国全民健身日。
8月8日:台湾男子节(又称作爸爸节,由于国语“八八”和发音和“爸爸”相近)。
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8月出生人物
1068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朝开国皇帝(1123年逝世)。
1744年:拉马克,进化论的奠基人(1829年逝世)。
1896年:弗雷德里克·布拉开,美国物理学家(1972年逝世)。
1920年:周璇,中国影星、歌星(1957年逝世)。
2. 世界四大电影节简介及详细资料
" 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 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27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仅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成就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组织一个"非赢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缩写为A.M.P.A.S.)它的宗旨是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学院决定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并成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其正式名称已鲜为人知。
奥斯卡只是美国本土的一个电影奖项而已,和中国的"华表奖"是一个意思,只是一个本土的电影奖项,但从他没有"最佳外语片奖"来看他也不是国际性的,而电影节的定义是世界各国电影艺术和技术成就展览的盛会。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促进各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对正式参展的影片进行评选,对优秀影片和它们的作者(包括导演、编剧、演员、摄影、作曲、剪辑、服装、美工、特技等)授予奖品或奖状等。也有只参展不评奖的国际电影节。电影节可以说是个电影展览会,而奥斯卡只是颁奖并不存在展览性质,综上所述奥斯卡不是电影节更不是国际电影节,而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是柏林、坎城、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
奥斯卡于1947年起设定最佳外语片奖,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丹麦的《更好的世界》。
柏林国际电影节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第一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 *** 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
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还有国际评论奖、评审会特别奖等。80年代,每年30~4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放映影片200~300部。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1978年起,为了和法国的坎城国际电影节竞争,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举行,为期两周。
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在美国或者从更宽泛意义上说在三个西方盟国的倡议下创立。这以后的十年内,电影节已经确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玛·伯格曼、萨蒂亚吉特·雷伊、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罗曼·波兰斯基和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夏布罗尔都以他们的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的国际性的成功。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了一个明显的停滞时期。1971年,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电影节上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一年后,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德和东德签署了条约。从此,柏林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国际电影节已与坎城、威尼斯等电影节一道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电影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了大量观众,而且还吸引了许多电影制作人。超过60个国家的报纸、杂志、网际网路、电台、电视台的将近3000名新闻记者蜂拥而来,每年仅公开的电影放映就吸引了超过35万宾客。
柏林电影节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围电影参与的竞赛单元,在竞赛结束,由国际性的评审会颁发电影节主要奖项。
柏林电影节"发现"了一大批电影导演,如今他们的地位已经写进了电影史。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者包括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让-吕克·戈达尔、英格玛·伯格曼、西德尼·吕美特、克洛德·夏布罗尔、罗曼·波兰斯基、萨蒂亚吉特·雷伊、卡洛斯·绍拉、李安、张艺谋、罗伯特·阿尔特曼、约翰·卡萨维茨和其他许多人.
我国电影《白日焰火》于2014年获得金熊奖,男主角廖凡获银熊奖。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故被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1932年8月6日在义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创办。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1934年举办第2届后每年8月底至9月初举行一次,为期两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度停办。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恢复举行。1932年至1942年,奖项分为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短片、义大利影片、外国影片,以及最佳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摄影、音乐等奖。此外,还有特别奖、综合奖、"墨索里尼杯"、"双年节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设"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等。
威尼斯电影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它聚焦于各国的电影实验者,鼓励他们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创新,就能够被电影节所接纳。该电影节的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号,而评判标准很纯粹:艺术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电影节发掘了一大批新兴的欧洲电影人。尽管它所选择的电影未必是该导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却时时刻刻地在引领欧洲艺术电影的发展潮流。
坎城国际电影节 (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 ,亦译作康城(坎城)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39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是"金棕榈奖"。法国的坎城电影节因举办地拥有大海、美女和阳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称为3S电影节。当前坎城电影节每年定在五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通常于星期三开幕、隔周星期天闭幕。其间除影片竞赛外,市场展亦同时进行。电影节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和"会外市场展"。
"坎城电影节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真空地带,是一个浓缩的好像人们能直接联系,讲同一种语言的微观世界。"
尚·高克(Jean Cocteau)
1939年,法国教育及艺术部部长让·扎伊(Jean Zay)提议在法国创建一个国际电影节。坎城因其"阳光及美丽的景色"而当选会址。
第一届坎城国际电影节
第一届嘎纳国际电影节,由路易·卢密耶(Louis Lumière)担任主席,但是被二战延误。1945年,法国国家文艺协会(AFAA)再度被要求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组织电影节;自1946起,刚创造的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也联合支持。
1946年9月20日,坎城国际电影节作为战后的第一个重要的国际文化盛事,在坎城的旧赌场里举行。当时,坎城国际电影节是一个设有董事会的非营利组织;并在1972年变成慈善机构。除了1948年和1950年 -- 因为缺乏资金坎城电影节被取消以外-- 每年都举行为期两周的坎城电影节;1951年以前是在9月举行,后来变成 5月。1968年,坎城电影节因政治骚乱被迫中断。
最开始的时候,坎城电影节主要是一个旅游和社交事件,更像是电影论坛而非 赛事。 几乎所有参展的电影都可获得奖项。历经多年后,随着参加者的急剧增加和新的经济后盾,坎城电影节改变了原来的定位,逐渐演变为电影工业中最为媒体关注的年度盛事。一般而言,每年约有一千六百个媒体的四千多个记者参加坎城电影节。
1959年"电影市场"的创建更增添了坎城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其不但提供了一个商业平台,而且为电影工业的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会晤及讨论提供了便利 。在其不断发展的45年间,坎城电影场已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的主要市场。同样,在2000年创建的围绕电影宫的国际村(Village International)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能促进自己的文化及电影,并为他们的制片人和电影工业提供支持。
与正式提名并行的是1962年创建的"国际影评周"和1969年创建的"导演双周"。这两项活动都设有各自的竞赛单元。1978年,时任电影节总代表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创立了"金摄影机奖"(Caméra d'or),以奖励三个竞赛中的最佳影片。
坎城国际电影节初期,是由各国选送自己的电影来参赛。1972年,总代表莫里斯·贝西(Maurice Bessy),电影节主席法伍尔·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会毅然决定坎城电影节自此将是参赛影片提名的唯一决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围内提名参赛影片。这个决定标志著一个转折点,很快被其他的电影节效仿。
1998年,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创立了"电影基石"(Cinéfondation)提名全球电影学校的短片和中片,旨在发现和提携新的电影人才。自此,各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部电影被送到电影节竞选提名。
追随电影基石的构想,2000年的秋天在巴黎开办的坎城电影节官邸也是为年轻的电影人提供在国外发展自己的拍摄计画的机会并鼓励其在国际的推广。
2000年,自1978年起一直担任坎城电影节的总代表的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继皮尔·福娃(Pierre Viot)之后被董事会选为主席 。皮尔·福娃(Pierre Viot)从1985年到2000年担任主席,2000年成为电影基石会长。从2001年起,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由坎城电影节总经理维若妮卡·盖拉(Véronique Cayla)及艺术总监特艾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协助工作。
他们加强了坎城电影节作为年度国际电影讲坛的地位。所有的电影风格、学派和类型都各得其所。无论是通过电影放映还是通过众多丰富电影节的文化、艺术活动:讨论会、表彰会、大使讲堂、音乐会、展览等,其永恒的目标是为了电影艺术的成长服务。
坎城电影节不仅是电影产业从业人员聚会的理想场所,而且也非常注意那些促进电影发展的艺术家的才能。历经数年,坎城电影节以其在电影的艺术水准和商业影响之间取得的平衡著称于世。不但为展示的影片保证了一个独特的国际化的平台,而且在维护"为广泛的客群提供电影产品"的理念同时,也揭示和反映世界电影的发展和趋势。
3. 香港国际电影节简介及详细资料
1977年,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国际电影节,以放映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为主。
1978年起,推出1950年代香港电影回顾系列,亦始于该年度,电影节每年均会推出一系列的中英文电影丛书,自此成为电影节的标记。
1979年起,香港国际电影节逐渐成型,由放映国际电影、亚洲制作,以至当代香港影片及回顾系列,奠定及后三十年的电影节模式。
凭首三届的努力,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根基,由八十年代起逐渐建立世界性的重要地位,亦为邻近地区所举办的电影节起指引的作用。当时纵然还未设立竞赛环节及影片买卖市场,香港国际电影节凭著高质素的节目、勇于发掘亚洲和中国的新制作,以至为香港电影所作出的努力,加上举行连串的座谈会和编制知名的电影丛书,在环球得到高度评价,有助于本土及海外推广香港电影。
2000年至2004年期间,香港国际电影节曾由多个 *** 部门及法定机构,包括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
2004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正式公司化,成为独立的非牟利团体,并由第29届开始举办电影节至今。
现时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己发展成为香港最大型的文化活动,更是亚洲其中一个最享负盛名的电影平台,让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业界人士及影迷在此地聚首一堂,一面放映新片;一面欣赏精彩作品。 来自50个国家超过280部电影,在香港11个主要的文化场地上映,参与者超过60万人次,包括4,500位出席香港国际影视展 (FILMART) 电影业界人士。
2019年3月18日,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开幕典礼。一连15天的电影节共选映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232部电影,其中64部为全球或亚洲首映。
主题环节
单元名
首映礼
开幕电影、闭幕电影、隆重首映、与观众会面等
竞赛展映
新秀电影竞赛展映、纪录片竞赛展映、国际短片竞赛展映、颁奖礼之夜等
大师与作者
大师级、作者风等
华语电影
香港电影面面观、电影生力军等
国际电影
影迷嘉年华、世界视野等
纪录片
亲爱的地球、真的假不了、影人影事等
平台
自主新潮、我爱午夜长、前卫眼、修复经典、我看我电影、超人气动画等
焦点·致敬
焦点影人、影人经典作品回顾等
附加节目
大专学生作品展、ifva纪录片系列作品精选等
香港国际电影节不设大奖,属于非竞赛性的放映活动,其竞赛单元基本是针对新人新作。三大电影节的竞赛影片必须是在该电影节做全球首映的电影,所以各大电影节要"争电影",重头电影也只能三选一。对香港国际电影节来说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这里放映的大都是上一年各大影展的风头电影和大师名导作品,所以在邀请影片参映方面的算计相对小一些,主要考虑的是影片的素质和声誉,也因此使得整个影展的质量较高。
为了表扬优秀的电影人士及其佳作,香港国际电影节增设五项电影大奖(新秀电影竞赛、纪录片竞赛、国际短片竞赛、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天主教文化奖)。由业界享负盛名的专业电影人、影评、导演及演员组成的评审团,评选五项电影大奖,得奖结果将于香港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之夜」内公布。
新秀电影竞赛
新秀电影竞赛项目,旨在表彰那些充满力度与原创性的电影制作及其对今日世界的独到表达。
新秀电影竞赛设火鸟大奖、评审团奖。
纪录片竞赛
香港国际电影节相信关注社会议题而具美学价值的纪录片在任何有意义的电影节中不可或缺。纪录片竞赛向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导演致敬,肯定他们在纪录片的形式和语言上作出的贡献。
纪录片竞赛设火鸟大奖、评审团奖。
国际短片竞赛
短片拥有独特的形式、艺术性及表达手法,与长片别具一格。国际短片竞赛鼓励短片的创新及制作,它亦提供一个让国际及本地短片导演进行交流的平台。
短片竞赛设火鸟大奖、评审团奖。
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自第2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设立,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志在鼓励新生代电影发展。国际影评人联盟是由全球专业影评及电影传媒人组成的国际性协会,致力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国际影评人联盟奖是表扬具出色表现的电影制作。香港国际电影节将选出12部亚洲新晋导演的佳作,并由三位电影界知名人士组成评审团选出杰出作品。候选影片均可附FIPRESCI标志。
设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天主教文化奖
自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始设立.每年所颁发的天主教文化奖是表扬电影人,如导演、演员、编剧等出色的表现,尤对致力透过电影表达对社会、人权关注,并传达心灵及艺术价值的电影人致敬。香港国际电影节将选出12部提名作品,并将由三位电影界知名人士担任评审员选出得奖者。候选影片均可附SIGNIS标志。
设天主教文化奖、特别表扬奖。
年份
主题
奖项开幕电影
闭幕电影
荣誉大使/形象大使 第25届(2000) 刘国昌《无人驾驶》陈果《榴梿飘香》
陈以文《想死趁现在》
第25届(2001)杨凡《游园惊梦》
让-雅克·贝纳克斯《死亡转账》
杨德昌《一一》 第26届(2002)陈果《香港有个好莱坞》
汤姆·提克威《疾走天使》
蔡明亮《你那边几点?》 第27届(2003)杜琪峯《PTU》
山田洋次《黄昏的清兵卫》
路学长《卡拉是条狗》
斯派克·琼斯《改编剧本》
第28届(2004)李少红《恋爱中的宝贝》
许鞍华《玉观音》
蔡明亮《不散》
阿伦·雷乃《严禁嘴对嘴》
黎明 第29届(2005)顾长卫《孔雀》
山田洋次《隐剑鬼爪》
贾樟柯《世界》
阿兰·柯诺《无语慰晴天》
第30届(2006) 向动作指导致敬杜琪峯《黑社会以和为贵》
彭浩翔《伊莎贝拉》
尼尔-阿姆菲尔德《糖果》
《雪花膏狂奔》
刘德华 第31届(2007)朴赞郁《再造人之恋》
游乃海《跟踪》
第32届(2008)山田洋次《母亲》
张作骥《蝴蝶》
马丁斯科塞斯《电光滚石》
舒琪、关文轩《咖啡,或茶》
郑秀文 第33届(2009)尔冬升《新宿事件》
许鞍华《天水围的夜与雾》
贾樟柯《二十四城记》 莫文蔚 第34届(2010)岸西《月满轩尼诗》
罗卓瑶《如梦》
云翔《安非他命》
麦曦茵《前度》
第35届(2011) Let's Meet Here杜琪峯《单身男女》
《香港四重奏II》
无 杨千嬅 第36届(2012) 火凤凰 彭浩翔《春娇与志明》 王全安《白鹿原》 杨千嬅 第37届(2013) 激活无限想像 邱礼涛《叶问终极一战》 贾法·帕纳希《闭幕》 杨千嬅 第38届(2014) 世界汇聚香港彭浩翔《香港仔》
陈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林超贤《魔警》 古天乐 第39届(2015) 张艾嘉《念念》 翁子光《踏血寻梅》 古天乐第40届(2016)
杨庆《火锅英雄》
许学文、黄伟杰、欧文杰《树大招风》
黑泽清《毛骨悚然》 古天乐第43界(2019)
《沉默的证人》张家辉、任贤齐、杨紫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是一个非牟利及非官方的慈善团体,致力发扬电影文化,推广光影艺术。
透过全年活动,协会期望加强世界各地对中国电影文化的欣赏,并把各地具启发性的电影带到香港,丰富本地精神文化生活。
为加强香港及亚洲电影的感染力,协会于每年三、四月期间均举办三项旗舰活动,包括: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及亚洲电影大奖(AFA)。
电影能够连系不同的文化和世代,激发无穷创造力。凭此信念,协会不断为成千上万的影迷,带来世界各地最优秀及具启发性的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