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美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区别,在影评,音乐,演员,角色,导演,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
美国从1776年建立迄今为止不过236年的时间,历史很短,所以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美国人没有历史,只能拍科幻片;中国人没有未来,所以只能拍宫廷剧。当然,这仅仅是网友的一个吐槽。但这无疑从侧面印证由于科技的高超,美国在科幻类新的电影中拔得头筹并长青不老。其实英美电影和中国电影在任何方面的区别都是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导致的。
类型方面: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美国有独特的西部片;虽然俩国都有关于战争的电影,但是由于美国经常是侵略者而中国是受害者,所以美国的战争片经常是以战争给美国人带来心灵和精神上的创伤为切入点来展开的,比如《全金属外壳》,而中国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上来展现中国人民在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的;由于中国城市化的时间还不行,所以文艺片大多都是乡土文学,满含泥土的气息,而美国城市化则非常先进,所以文艺片大多都从现代物质繁荣带给大家的精神、感情上的困惑来叙述的。
导演方面:我没认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区别,可能是导演个性方面,但叙述手法和方式几乎都万变不离其宗。每个导演都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以各个精彩的电影的背后是有着各个有精彩故事的导演,导演叙述故事的能力强不强,导致了电影好不好看。商业片和文艺片或者纪录片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存在哪国的导演更商业化,哪国的导演更理想化,人生存的理由不同,也就造就了导演的不同。
角色方面:因为中国更强调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相互帮助这类的传统美德,所以中国的电影在塑造角色方面出了复杂的人性外,还有道德的约束;因为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市场化也高速发达,所以在塑造角色方面更侧重于自我以及在“美国梦”下的美国人的生生不息、顽强拼搏。比如拿励志电影来说事儿,中国的《奋斗》中的陆涛就是激励起同事的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并和这些同事合作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而美国的《肖申克的救赎》中的ANDY则是通过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在监狱里对于自己爱好的执着为自己的越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员方面:这个方面的区别和导演的区别差不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更会演戏。因为美国是最早普及电影技术的,而梦工厂好莱坞也扎根在美国,所以有一个实在的环境和硬件在那放着。但是中国也不缺乏好的电影演员,比如: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曾志伟、周润发、张国荣。其实不难看到,中国的好演员大多在港台,这也和文化环境有关。美国演员我则更喜欢马龙。白兰度和史泰龙,都是硬汉和写实表演特别出色的演员。
音乐方面:我对这方面没有太多的了解。
影评方面:美国电影的商业化色彩太浓重了,所以评论家的关注点还在票房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家的电影没有艺术内涵,我就不觉得美国的电影没有深刻挖掘人性、普世的价值观以及人类在生活中的常态。中国的影评家可能更带有知识分子的情节,总是站在他的角度来用自己的喜爱厌恶来评价电影,所以我们总是在影评中看到各种专业的词汇、各种和文化挂钩的名词(人文底蕴,厚重感,)以及各种本来电影没有传达出但是却因为他们自己的对社会的不满和控诉而表达出来的愤懑。所以我经常说,你不是不看美国大片么?那你还经常挂在嘴边:YOU JUMP, I JUMP!(泰坦尼克号的经典台词)。
仁者见山,智者乐水,希望自己的一点看法能帮到你。 (因为我看美国电影比较多,所以回答未免有失偏薄了)
⑵ 从电影和音乐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英语研究性学习报告)可以全用中文
电影折射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各种文化逐渐融合,但彼此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中西文化作为人类整体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在其发展路径上确实存有诸多差别。本文将透过电影这一文化载体讨论中西文化间的一些差异。由此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优秀之处,并且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电影 文化差异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是反映了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电影很像一个容器,它可把人生中的各种滋味都纳入其中,作为现代人去表现对对过去日子的总结,对现在生活的理解,对未来发展的向往。
1.自由和民主——《勇敢的心》VS《英雄》
在课上看的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勇敢的心》,这部摄于1995年的好莱坞电影,将公元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苏格兰的山脉、森林和村庄,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的反抗的凄厉的呼号,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
片中主角华莱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心向着独立和自由,在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败犹荣,不禁让人想到我国古代荆轲刺秦的故事,所谓的艺术大师张艺谋根据这一题材拍摄的电影《英雄》,虽然在票房上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他所表现的英雄到最后还是屈服于统治阶级。影片的主旨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是正确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所有英雄们的反秦活动都是愚昧的,无名在最后意识到了错误,甘心死于秦兵的乱箭下。与之不同,在《勇敢的心》中,统治者始终是小丑的身份出现,他们用各种见得人或者见不得人方式维持自己的政权和夸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人民永远都是他们的羊圈里的羊。所以电影中把权力阶级搞得比较猥琐是顺应人类发展的潮流的,杀死狗官都会让人觉得解恨,节日般庆祝。如同巴赫金所说的,“与官方节日相对立,狂欢节仿佛是庆祝暂时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的制度,庆祝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这是真正的时间节日,不断生成,更新和更替的节日。它同一切永恒化,一切完成和终结相敌对。它是面向永远无限的未来的。”
在《勇敢的心》中,残暴的英格兰国王杀了华莱士的父亲、哥哥、爱人。华莱士不是战争狂人,没有战争癖,他是被一步步逼成英雄的有。而在《英雄》中,无名、残剑、飘雪等人精心计划的刺秦变得毫无意义,刺秦之前那么多人做的那么多的事都变成了愚昧的人做的愚昧的事。我们的唯物主义历史课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而不是由仅仅几个大人物决定的。的确,在《勇敢的心》中有很多士兵征战的场面,还有华莱士独自出征被捕的镜头。但是,在《英雄》中,历史被几个大人物操纵着,其他小人物小百姓连扔块石子的机会都没有。什么是英雄?英雄不仅是指为了某种事业能够英勇死去的人。英雄还要有人格魅力,有魄力。华莱士算是个英雄,死之前还高呼自由,让人激愤万千。而《英雄》中无名也死了,但死之前他承认了错误,承认了自己不懂历史发展规律,但懂了之后又太迟了,按照法律秦始皇要杀他,一个所谓的英雄就这么窝囊的死去。
2.爱情观——《喜宴》透视婚姻与爱情
同性之爱也是爱情的一种,但它包含了更多的矛盾与冲突。近年来蜚声国际影坛的华人导演李安,在第78届奥斯卡上凭借这一题材的《断臂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在1993年他就导演了相同题材的一部电影——《喜宴》。
在《喜宴》中,李安就借助这个题材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明显差异。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旅美华人伟同在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区生活,他和他的同性爱人西门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他们两人在早上亲密吻别,对于邻居的注视他们视而不见。但可以看到注视他们的人惊恐和鄙视的眼神。这就向我们展示了在美国文化背景下同志的生活环境,即便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也没有人来制止你的行为。但是反观中国的同志们,绝没有人敢毫无顾及地在光天化日之下“亲密”。这样的文化差异就给予后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展开了铺垫。
在电影里,作为伟同的父母,一对传统的中国老夫妇。表现出了东方的婚姻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于是伟同的父母不远万里来到了美国,要为他们儿子的终身大事“操心”了。为了应付伟同父母的这次行动,伟同决定和威威假结婚。故事发展到这里,文化的差异又开始了:在美国人的眼里,结婚是浪漫的事情,可是在中国人的眼里结婚是“面子”的事情。在中国领了结婚证还没有完全算是结婚,要摆了喜酒才是大功告成。本来以为按西方方式结婚就算完事的伟同,却因为父母需要“面子”只得按中国人的传统在美国举行一场婚宴。
伟同和威威婚后,威威怀孕了。西门知道后,和伟同发生了争执和冲突。在西门看来,作为自己爱人的伟同是不能也不应该和异性发生关系的,这是不道德的,是不可容忍的。而伟同却觉得只要他的心属于爱人就好。这就使电影到达了高潮,表现出东西方人爱情观的巨大差异。这不仅在《喜宴》里有所表达,在《魂断蓝桥》、《红与黑》、《简爱》等许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里都有关于西方国家的爱情观的描述。也许这就是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建立起来的思想,是无法轻易改变。
影片的结局是,伟同的父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西门、伟同和威威决定共同生活。镜头在他们三人目送伟同父母离开结束,两个老人离去的背影成为他们三人心中的痛。电影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空间。当我们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在不远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勿管他人瓦上霜,只扫自家门前雪”许多这样充满了“仁义”与“自私”的矛盾的道德教育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之后,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如何看待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着的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热情歌颂的爱?
3.道德观念——婚外恋之《一声叹息》&《廊桥遗梦》
道德一词在我国古代的解释是:“道” ,即道路,引伸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的意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就是实行某种原则,心中有所得。按庄子的理解,“物得以生为之德”,强调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在古代中国,这种建立在内心规则、信念基础之上的道德理解,体现了对道德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的思考失却了主导社会的机会。在儒家,虽然其道德思考具有某种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家庭人伦出发的,再加上其道德实践中注重人伦之“礼”,因此,儒家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注重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与此不同,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标志的西方文化,要么对人进行类的抽象,以理性作为建立道德大厦的基础;要么对个体作“超越的突破”,将上帝作为个体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标。因此与古代中国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伦理性道德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构在对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础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这种缺乏以家庭为背景的人伦之理的道德,形成了与中国伦理性道德的明显分野,也构成了西方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是西方社会发展至今的原始动力,也是解释现今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主流和种种社会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权威的典章。
传统的伦理精神会不自觉渗透,在中国,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一声叹息》中表达的是应该保持传统的婚姻家庭,即使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当中还是应该由亲情和责任占主导地位。虽然该片没有对当事人作任何评判,只是尽可能客观地讲述,但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苦口婆心劝戒观众,表现婚外恋的累与苦,结局处更像是在警告:婚外恋这东西只要一沾上,就是没完没了。而西方人崇尚自我,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为发端,西方的艺术作品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廊桥遗梦》描写的也是婚外恋,男女主角四天的恋情被描绘得甜蜜美满、充满激情,两人长久的相思以及心灵上的痛苦构成了艺术上凄凉的美、古典式的悲剧美,使得《廊桥遗梦》带有古典浪漫主义的味道。《廊桥遗梦》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在一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已婚男女短暂的共同生活也变得可以理解,也就是说,已婚男女爱异性的自由的,是可理解的,是有权力的。虽然两部影片都以主人公回归家庭作为结局,但是观众还是可以看出在中西方道德观念的影响作用下两者对婚外恋的态度是有差异的。
电影就像一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仅仅通过对这几部电影的粗浅探讨虽然还远不能深刻地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电影的直观性及其文化效应使得它具有多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价值。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前人定义音乐的形式是音乐活动在其无数次重复后所逐渐形成的技巧、结构、程序和模式,是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做出物化表现的。因而要想使音乐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
越是高度发展的音乐,我们就越是有必要将其与最初创造它的文化、生命相接通,本文就仅从中西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等方面的细节特征,来探视一下它们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联系。
一、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
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有3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由这3种不同的四音音列可组成12个调式,这些调式被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后来,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专业音乐创作和民间音乐中爱奥尼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大调,伊奥利亚调式、弗利及亚调式和多利亚调式也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小调。并由于自然大、小调相互渗透,又逐渐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
“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和特征是五声性,其构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组。这三音小组共分两类,第一类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第二类则由两个大二度构成。第一类三音小组在这个音乐体系中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这是它所特有的。此类三音小组又分为两种,第一种的结构是小三度在上方,大二度在下方,第二种恰好相反。由这两种三音小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可构成宫、商、角、徵、羽五种五声调式。”
这两种调式比较而言,五声体系和七声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前者比较单纯、质朴、简洁,后者比较复杂、丰富、精致;前者适合于表现明朗、刚劲、粗犷的风格,后者适合于表现细腻、婉曲、华丽的色彩。但这个差别仅仅具有风格上的意义,而不具有判别高下、优劣的能力。复杂的、精致的不一定就好,就先进;简单的、质朴的不一定就差,就落后。然而,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七声音列,自先秦起,中国即有许多乐器(如古琴、古筝等)能够演奏七声音列。甚至连十二音音列也已经早在先秦即已出现,比西方的十二音体系要早1800多年。就是说,在中国音乐活动中很早就已出现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但中国音乐并没有选择它们,而是选择了五声体系。
而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中国人不喜欢拐弯抹角,不喜欢繁琐论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艺术上,他们都尽可能的直截了当,追求顿悟见性,洞察本质,总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内容,以最少的笔墨来制造最动人的韵味。返朴归真,确实是中国人生活的最高旨趣,也是中国人艺术的最高旨趣。
西方人之所以追求细致、缜密,中国人则追求简朴、单纯,是因为这两种倾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本体,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张力。简单地说,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体;西方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人,中国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已。比如学术研究,西方是重在体系的完备、逻辑的严密、证明的充分,因为他们的成果是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有待于对方(读者)的被说服,并且只有在其成果被验证、读者被说服中才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中国学术所重的则是对事物的直觉把握和洞察的深度,所以它往往只是写出思考的结果、问题的结论,而很少去作逻辑的推理或事实的论证这些中间过程。中国哲学始终以语录体形式著述就是最典型的例证。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在中国学者看来,他只要把自己所体认到的东西写出来就够了,他不需要说服读者。中国学者对读者当然也有自己的期望,但这期望不是被说服,而是能引发他们作同样的体验和感悟。而且,尽管有期望,却并不执着,也不勉强,因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学术著述本身就是自得、自足的。重视证明,追求说服力,所以西方人的思维趋于细致、缜密;而着眼个人的领悟,内心的会意,则自然趋向于简朴、单纯。中国音乐之所以没有选择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而独独选中了五声系列,应该正是出于这样的文化底蕴和美学追求。
二、中西音乐织体的差异
专业术语:“所谓织体,是指多声部乐曲的旋律得以组织搭配的方法或规律。织体二字是纺织体型的缩写。纺织体是纵横(经纬)结合的结构,借用这个名词是说明音乐的写作既有纵向的结合,又有横向的结合,还有纵横综合关系的结合。一般地说,强调横向的结合是复调音乐的写法,强调纵向的结合则是主调音乐的写法;前者是以横向伸展为主的线性思维,后者是以纵向配合为主的网状立体思维。”
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重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与之不同,中国音乐体系在织体思维方面则表现为横线性,即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性线型展开。中国音乐中绝大部分均为单声部,其织体与旋律是重合的,其织体就是旋律仅仅作单声部的横向展开。
所以,在西方音乐中,主调音乐体系占有绝对的优势,构成西方音乐体系的主干。在其音乐体系中,音乐的织体思维主要是以纵向和声为主的网状立体性的织体思维。中国则是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中国音乐的织体之所以会向横向的线型思维发展,而没有向纵向的和声思维发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中西音乐织体不同的更为深刻的原因,似乎还是在文化精神之中,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美学传统之中。大致说来,西方文化是空间型的,而中国文化是时间型的。唯其是空间的,所以是固定的,有边界的,因而可以分解,也可以组合;西方的科学型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其是时间的,所以是整体的,流动的,无边界的,因而是不可分解、也不可组合的;中国的审美型文化则建筑在这一根基之上。西方文化着眼于空间性,故而其艺术必然以实体的块面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雕塑感、立体感、体积感。西方绘画的重视透视,重视明暗,重视色块就是最好的证明。与之相应,西方音乐也就尤其重视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状织体思维,着力追求绵密厚实、紧凑和谐的富有块面感的音响效果。
中国文化则着眼于时间性,故而其艺术自然以游动的线条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节律感、深邃感和虚灵感。中国音乐也格外重视单线延伸、蜿蜒游动的横线型织体思维,努力追求单纯婉曲、深邃渺远的富有韵律感的音响效果。同样是时间的、动态的艺术,但总体上,西洋音乐是将乐曲的音响(织体)块面化、立体化,体现了西方文化将时间过程空间化的倾向。因其块面(织体)化、立体化,故西方音乐多有“汹涌”之势,而少“游行”之迹。中国音乐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时间性特征,使空间的形态时间化。中国音乐的最高旨趣不在音响的浑厚、结实,而是旋律在线型游动时所作的起伏、强弱、虚实、迟速等方面的变化所生的节律感。所以,中国音乐很少作大规模的合奏,故不要求各样乐器之间的紧密配合;即使偶有合奏,也总是小范围的,且合奏时也尽量挪出空来让有特色的乐器独奏或轮奏。
三、中西音乐节奏的差异
专业术语:“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是旋律在进行时的自身律动。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音乐的节奏有两种类型,一是均分律动,二是非均分律动。均分律动的时位感是均匀规则的,就是“有板有眼”的,它可以打出拍子来。非均分律动的时位感则是不规则、不均匀的,用常用术语说就是“无板无眼”,它不能打出拍子来,现代音乐上往往称之为“散板”。在前一类均分律动中,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弱拍有规则地、可称之为“功能性均分律动”;一种是虽也有强弱拍的循环往复,但不受小节线的限制,可称为“非功能性均分律动”。
在西方音乐中的节奏几乎全部是“功能性均分律动”型的。在这个节奏体系中,几乎完全不用散板,强弱拍的交替极有规则而且均匀,强弱的幅度变化也十分明显,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西方音乐的节奏感特别强,因为它是强弱拍的极有规则的重复更替。
中国音乐也运用“功能性均分律动”,也有均匀、规则的强弱拍安排,但中国音乐常常又加入其它的变化性节奏,使乐曲的节奏更自由,更富变化。中国音乐中的节奏是随着音乐表现的需要由创作者自主决定的,在创作之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往上套。
实际上,中西音乐节奏的弹性与刚性之差异,还和哲学上的重自然与重人为有着直接的联系。刚性节奏是折线型的,其轨迹挺直而且有棱角;弹性节奏则是曲线型的,其轨迹柔和而且袁婉。前者是重视人为,以人力改造自然的结果,后者则是尊重自然,人力顺其自然的结果;前者与追求知识,注重区别相一致,后者则同追求生命,注重联系相一致。西方文化就是一个刚性模式,它倾向于将时间的过程空间化,人为地分出界线,定出规则,划出等量的段落;中国文化则为一弹性模式,倾向于将空间的状态时间化,强调整体,注意联络,追求变化,尤其注重不规则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美学原则。
如今,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中西方音乐也会彼此取长补短,以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美妙的视听文化。
⑶ 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中国家庭,因为孩子的一次意外发烧,不懂英文的爷爷就用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发为小孙子治病,后在医院里被护士发现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怀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在法庭上,孩子的父亲许大同因为无法解析刮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治疗法,又因为律师的曲意刁难,许大同终被判决与孩子隔离,并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与妻子分居。
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遭遇,虽然可以说是一次意外,但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人在外国生活的种种不适,而这些不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本部影片里也通过一些例子来反映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如在故事开头,许大同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向老板的儿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儿子一下,老板看了觉得不可思议,而大同则觉得这样做是爱儿子、尊重老板的表现。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打者,爱也”传统,父母总爱把儿女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他们将来有出息,达成自己的心愿,光耀门庭。而一旦儿女有什么行差搭错,便有了恨铁不成钢的奋亢,轻则责骂一番,重则训之以鞭棍。于是,在中国人眼里看来,对儿女的每一番责骂,每一记鞭打,都浸透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子女成材的殷切期望。而这种行为在西方人眼里却是很不可思议。西方国家讲求的是民主,讲求的是自由,这种民主和自由不但表现在民族、种族、及阶层上,而且也存在于广大的家庭中。在西方家庭里,不论男女、不论年龄大小,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尤其是对于未成年孩子,西方国家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权利。无怪乎,在医院里的医生一发现孩子背后的血痕就马上通知法院将其父亲许大同起诉了。
“刮痧”这部影片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围绕刮痧是不是中国的一种治疗法而举行的两次听证会上。但对于刮痧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与其说是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如说是因为美国人的无知更好些。而申辩过程中,又出现了控方律师对于西游记的错误理解,以及许大同妻子简宁分娩出现危险时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被视为“野蛮”,不尊重孩子生存权利的行为。这两个例子都是控方律师为了打赢官司而别有用心地进行曲解的,这在影片后面的情节里都作了解析,所以并不能用来说明中西文化的差异。但是影片本身的打官司这一事件已经表明了美国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在西方社会里,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每一件事实都是要讲求证据的。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对于亲情特别看重。从许大同偷送儿子到机场与即将回国的父亲见面,到最后在圣诞之夜打扮成圣诞老人爬上十层的高楼送礼物给儿子,都可以看出他们一家对亲情的重视。但是生活在一切都讲求法律的美国社会里, 许大同纵使爱子心切,但由又无法拿出证据来证明刮痧是中国的传统治疗法,最终还得被判决与自己的儿子隔离。
很多人都爱谈"中西方文化的沟通有多么难"这个话题,觉得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其实,构成两个人种无法沟通的真正问题恐怕不是什么中不中西不西,而是文明不文明(或者说人性不人性)的问题。如影片中许大同打儿子说是爱儿子的表现,但其实是缺乏文明的。他大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来教育儿子,而不必非得出手才行。又如法院判决许大同与他的儿子进行隔离,虽然缺乏一点人情味,但是从依法办事的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无疑是正确的。而作为一个文明的国家,也只有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所以,看了“刮痧”后,觉得真正需要讨论的应该是中西方文明的比较差异。当有一天,中国的国民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成了文明人了,就会发觉其实与西方人并没有什么差异,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世界人了,那就真要祝贺中国人的蜕变了!
⑷ 中国音乐和英国音乐在主题和形式上有哪些区别比如摇滚、朋克、重金属音乐等,越详细越好。谢谢。
首先要告诉你朋克、重金属都是摇滚乐的分支。他们不是并列的概念。
中国摇滚乐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形式上大多以模仿西方开始,主题多为对爱情的赞美、对生活的疑问、对社会的不满等。在主题方面基本上和英国没啥太大区别,全世界的摇滚乐无非也就是在说这几个主题。后来中国摇滚乐在形式上有了自己的创新:比如编曲中加入了古筝(如谢天笑、龙神道乐队),比如编曲中加入民族音乐元素(如苏阳、马条)。我说的希望能帮到你。
⑸ 欧美流行音乐与中国的区别
欧美流行音乐更多元化,pop,R&B,punk,hard core,british rock,gothic,country……有数不清的乐队,创作的数量和种类都极为丰富,且很多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其实我觉得这也跟欧美的文化本身比较多元有关
而中国的流行音乐还是以年轻流行歌手为主,大多不会自己创作歌曲,曲风和内容单一,难以给人新鲜感和惊喜。同时乐队的数量也很少,很难有自己的风格
MIKA的曲风其实就是pop,只不过融合了其它的曲风,比如punk,dance之类
⑹ 中文电影与英文电影的区别。
中文电影与英文电影的区别。
汉语是C语言,高度灵活;
英语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
......
看了这个就知道我们的语言有多么美好,多么优秀了!
汉语是C语言,高度灵活;
英语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
汉语可以从基础上构造一切;
只要想得到就能表达出来;
而英语则是固定配置;
不能很好地表达个性的需要;
汉语的最小单位是字,英语的最小单位是词;
两个汉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而英语的词就是词;
比如汽车火车自行车都有车这个字;
于是抓住了共性和个性;
共性上加个性就是新概念;
可组合性非常强;
而英语的bus、car、bike没有任何共性;
因此中国人只要知道几千个字就可以表达世界;
而英语由于没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每一个事物都要造一个词;
描述世界需要极大的词汇量;
十分愚蠢;
事实也是如此;
聪明人一般学不好英语,而死记硬背的笨蛋都出国了;
汉语里没有时态;
只有表示时间的词;
因此不需要在动词上变来变去;
只要把动作与为数不多的表时间的词组合
就可以清晰地表达时间中的动作;
而英语里为了表示时间要把所有的动词都变换形式;
这些动词数以千计;
不是有表示时间的词吗?
为什么还要在动词上变化?
还是愚蠢;
英语只能横排不能竖排;
竖排是神经病;
而汉语就没有这个问题;
汉语从前就是竖排的;
汉语可以从右往左排;
在阅读上没有困难;
但是英语的单词因为是表音的;
只能从左往右读;
如果把英文语句从右往左排;
读者必定跟吃了摇头丸一样;
30分钟后头晕至死;
英语以空格作分隔符;
本身不表达任何含义;
却占一格;
浪费版面;
浪费bit天理难容;
而汉字没有这个问题;
汉字之间不需要空格;
这个字与下一个字不会混淆;
这就是汉字的优势;
汉字是方的,英语是长条的;
因此汉字写的扁一些长一些都可以;
不会比例失调
而英语如果写成方的就非常难看;
并且由于有的单词长,有的短,都写成方的;
也不知道占几行;
并且,由于英语的长
英语书一般也很长;
浪费纸,不环保;
这行的词无法与上一行的词对齐;
看上去乱七八糟的;
汉字书写自由;
可以倒笔画;
而英语就不行,英语必须按照顺序写;
如果倒笔画了;
将一塌糊涂;
英语单词有长有短;
换行是个问题;
如果用-号;
一个单词被分两行看起来费劲;
如果整个单词换到下一行;
对齐又很困难;
汉字的信息含量非常大;
比如道字之字有很多很多含义;
而英语则十分弱智;
一个词的含义有限;
关于这个观点各位可以参考文言文;
英语表音,而汉字表音形意;
在读音上有启发性;
而根据形可以直接想象客观存在的样子;
而英语缺乏相应的内涵;
moon与月亮没有任何关系;
horse与马也没有任何形象上的联系;
机械的很;
汉语可以表意;
看到偏旁可以理解大意;
而sleep算什么玩意?
不过是字母的组合
无法反映客观实际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英语就是拼音;
汉语可以用拼音表达;
中国的小学生都会拼音;
可见英语之简单;
事实上中国人完全可以把语言建立在拼音之上;
而拼音由声母韵母构成;
可以很简单地组合出汉语的发音来;
而英语就笨的跟笨蛋似的;
一个词需要很多音标;
有人说汉语难学难写难认;
要改成表音文字;
而英语能读一般就会写;
于是比汉语好;
其实那是放屁,崇洋媚外;
汉语拼音是中国的拼音文字;
比英语简单得多;
完全可以做到能读会写;
但是中国人只把拼音当作识字的工具;
当作小儿科;
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和客观世界的;
而不是一些字形和声音;
读和写,在语言表达世界方面;
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语言的含义;
是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而汉语在表形和表意方面比英语强一万倍;
从汉语本身就可以直接映射部分客观世界;
而英语完全缺乏这个功能;
英语仅仅是语音的编码;
而汉语则是音形意的编码;
是立体的编码;
阅读英语时人们往往注意了读音;
而忽略了含义;
然后再从音去检索意;
这种音与意的映射全靠死记硬背;
语言反映了人的思维;
英语国家的人;
比中国人单纯呆板幼稚的多;
他们宏观思维能力很糟糕;
处理事情缺乏灵活性;
做事偏激;
与阿拉伯的极端分子处于同一个档次;
汉字输入比英语麻烦;
这只能说计算机笨蛋,而不能说明人笨蛋;
毕竟汉字是按照音形意编码的;
现在的计算机和程序还没聪明到能够完美地处理汉字的程度;
计算机能够很好地处理英语;
说明英语的水平也就是计算机的水平;
计算机不能很好地处理汉语;
说明足够丰满和复杂;
难道汉语的先进也是一种错吗?
世界变化发展
新的概念层出不穷
字母文字应付的办法只好是造词
过了上千上万年之后
超负荷将把字母文字压垮
整个世界唯有汉字独领风骚
⑺ 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有什么区别
一、特效不同:
1、中国的特效水平并不差,然而由于演员的片酬占据了大头,所有特效方面投入就少了,因而,我国的特效看起来什么的出戏。
2、国外的电影资金有着合理的安排,特效一点也含糊,看起来就相当顺畅。
二、剧本不同:
1、国外剧本有着相当成熟的分工,各种类型都有,剧本也比较精良,虽然现在好莱坞剧本也不怎样,但至少中规中矩。
2、而我国的限制比较大,剧本大多都是历史宫斗片或者抗日战争片,类型比较少。而且,由于我国没有成熟的编剧体系,所有经常出现烂剧本,完全不把观众当回事,只想走走流量。
三、道具不同:
1、好莱坞有着成熟完善的道具制作组,比如《指环王》里的部分场景都是道具制作出来的,效果逼真。以及《权力的游戏》中,角色路人的服装都是专门制作,符合实际。
2、而我国这方面真的是完全空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道具组,服装上面也都是光鲜亮丽,完全不符合实际,容易让人看了出戏。
电影表现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⑻ 欧美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差异(详细点,作业)
1、运用市场运作规则、模式差异
中国电影与欧美电影相比,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在商业诉求上显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不仅是电影本身从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的过度,更是文化市场和大众审美对电影发展的需求。
中国电影需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熟练运用市场运作规则、模式,实施产业化管理,投资、制片、发行、院线分工合作,责权利明确,并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以利于电影生产与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2、培育衍生品市场差异
美国电影业总收入仅有20%是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获得的,而电影衍生品的收入高达70%。
衍生品在中国电影工业流程上基本还是缺失的一环,市场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收入的90-95%是票房和植入式广告,一些电影衍生品的收入几乎为零。美国电影衍生品开发与推广给中国以启示。
3、新旧媒体融合的宣传营销差异
在新媒体时代,美国抓住新媒体与电影的共性——虚拟性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使新旧媒体平台相配合,增加电影的消费力量。
电影传播的是蕴藏在影片深层的文化观念 中国电影需培育稳固的国内市场,在挖掘电影的内涵上下功夫,表达中华文明的精髓,反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
⑼ 中国流行音乐圈和欧美流行音乐圈有什么区别
1、音列的不同调
东方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清音多。西方音乐主要是用的大小是七声,1、2、3、4、5、6、7,其中4、7是两个半音,所以出现浊音。
西方国家的古典传统交响曲最能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程。西方交响曲的人声波由几个不同的音色推进,分成几个片段,并溶入模拟生物的自然声音中。微妙起伏的器乐,能将观众从当下的混沌中带走,稍作延续,使人们的思维逐渐趋于理性。
⑽ 你觉得中国电影配乐与欧美的差距有多远
各有千秋,不一而足吧,主要还是看观众们是否认可。还有就是和影片的匹配性,配乐单拿出来欣赏可能体验会非常棒,但是还要配上影片的背景可能未必好,它们是成套存在的,相辅相成的。所以并无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