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法国电影政治

法国电影政治

发布时间:2023-02-08 14:07:31

A. 好看的政治电影

《总统班底》,导演:艾伦·J·帕库拉 (1976)
真实改编自“水门事件”的电影《总统班底》之所以入选,不仅是因为该片详细描述了明星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揭露“水门事件”的全过程(记者分别由罗伯特·雷福德和达斯汀·霍夫曼饰演),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部引人入胜的政治惊悚片,同时将尼克松当政时期的政治腐败大白于天下。

《战舰波将金号》,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1925)

《战舰波将金号》诞生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思想洪流之中,讲述了一艘战舰上的水兵进行起义的故事,并且对现代电影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虽然有些观众可能会因该片浓厚的苏联政治宣传痕迹而对其嗤之以鼻,但是我们可以转而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今天所看的电影当中,又有多少是不含有丝毫政治宣传的呢?

《战舰波将金号》奠定了影响至今的电影蒙太奇理论,影片中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经常出现在电影教科书中。——译者注

《哥斯拉》,导演:本多猪四郎(1954)

大导演库布里克的粉丝们或许会抗议,库氏关于原子弹的讽刺剧——《奇爱博士》(1966)——为什么没有上榜?这是因为《哥斯拉》取代了它的位置。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不到十年后,本多猪四郎执导的科幻电影《哥斯拉》,对核武器战争进行了毫不掩饰的批判。更何况,电影里面还有一只大怪兽!

《灵通人士》,导演:阿曼多·杨努齐 (2009)

这部获奥斯卡奖提名的政治讽刺剧(根据英剧《幕后危机》改编),不但证明了英国电视喜剧可以成功的转战至大银幕,而且其中犀利的对白,更揭示了政客们在权力的追逐中,是如何通过操控冠冕堂皇的政治辞令来达到其目的。
《卡多什》/《禁城之恋》, 导演:阿莫斯·吉泰 (1999)

《卡多什》的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一极端保守的犹太社区。影片详细刻画了两姐妹在严苛的犹太风俗下所遭遇的生活困境。导演阿莫斯·吉泰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直面以色列严峻社会现实的创作态度,让他在自己的祖国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

《中国姑娘》 ,让-吕克·戈达尔 (1967)
作为一名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派的毕业生,戈达尔在六十年代末成为了高调的政治电影人。《中国女人》以陀思妥耶夫斯基1872年小说《群魔》为原型,描摹出心怀革命理想的法国青年学生们的群像,既展现了青春理想主义的激情,又流露出其无可奈何的挫败感。
“《电影手册》派”是指,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为首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他们后来从影评工作过渡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译者注

《以祖国之名》,导演:肯·罗奇(1995)

跟随一名英国青年从利物浦启程,志愿参加西班牙内战的旅程,《以祖国之名》所涉及领域与乔治·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书类似。导演肯·罗奇从西班牙反西斯运动下不同思想派别的激烈争斗中取材,打造出扣人心弦的剧本,让《以祖国之名》成为一部无出其右者的伟大影片。
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也曾以志愿者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并于1938年写成描述西班牙内战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发表。——译者注

《纳什维尔》,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 (1975)
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史诗以美国的乡村音乐,以及心怀鬼胎的总统竞选活动为中心,于1976年美利坚建国两百周年前夕,对美国社会精神危机进行了洞若观火的全面考察。

《草莓与巧克力 》,导演:托马斯·古铁雷斯·阿莱 (1994)
支持祖国的革命,还是冷眼旁观古巴的社会现实,世界知名的古巴导演托马斯·古铁雷斯·阿莱在二者之间进行着谨慎的创作。《草莓与巧克力》讲述一名大学生结识了一位同性恋艺术家,后者极力反抗卡斯特罗统治下对同性恋者实施的迫害。

《阿尔及尔之战》, 导演:吉洛·彭特克沃 (1966)

《阿尔及尔之战》是一部毫不妥协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宣言,意大利导演彭特克沃用坚韧的黑白影像记录下阿尔及利亚针对法国的反殖民主义战争。此外,它也为任何试图粉碎游击队运动的军队敲响了警钟——2003年,五角大楼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后不久,曾给所有人员放映了这部影片。

B. 10部必看的经典法国电影

10部必看的经典法国电影有《触不可及》、《爱》、《钢琴教师》、《戏梦巴黎》、《蓝白红》、《天使爱美丽》、《阿黛尔的生活》、《这个杀手不太冷》、《情人》和《白昼美人》。

一、《触不可及》

法国电影一直给人过于“文艺”的感觉,但这部获得无数好评的《触不可及》却用法式幽默讲述了一段超越肤色、阶级与价值观的友情。细腻、动人又风趣,实属近几年来法国影坛的一部佳作。

C. 早起的政治电影有什么

政治电影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早兴起于法国,由加夫拉斯导演的名片《Z》,它可以说是“政治电影”的开山之作。随后有意大利的《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英国的《火的战车》、日本的《华丽的家族》和苏联的《红钟》等,都是颇有世界影响的作品。

还有反映探索现代人的社会伦理道德的题材,其总趋势的特点是走向人的心灵世界,注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如美国的《克莱默夫妇》、苏联的《恋人曲》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都是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品。

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也很可观,如苏联的《雁南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美国的《猎鹿人》《现代启示录》等。

D. 法国电影都有什么特点和风格

法国电影的特点就个人性、内涵性、创造性还有政治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是戈达尔,他的电影政治倾向性很浓厚,同时他的电影在有他的思想。他极力反对好莱坞的拍片体制,他所崇尚的是电影的内涵,而不是“麦当劳”式的快餐电影。基本上他的电影很生涩难懂。如果想真正的了解法国电影推荐你去看看《法国电影60年》。

E. 政治影片有哪些

政治电影作品基本上可分为四类:
1、表现真人真事或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故事片。
代表作品有:法国科斯达一加夫拉斯的一系列影片,
如《z》(1969,写希腊左派议员格里戈里斯·兰姆
斯基被军政府谋杀事件)、《口供》(1970,写捷
克斯洛伐克的斯兰斯基案的一个幸存者)以及意大
利片弗-岁西的《马太伊事件》(1971,写意太利
国营石油公司总经理马太伊被害事件),美国片阿仑
·帕科拉的《总统班底》(1976,写水门事件)、
《执行者》(写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英固片弗
菜德·齐绌曼的《豺狼的日子》(1973,写一次阴
谋刺杀戴高乐总统未遂事件)等;
2、虚构的故事片。
代表作品有意大利片达米亚诺一达米亚尼的《警察
局长的自白》(1971)、艾里奥·佩特里的《工人阶
级上天堂》(1972)、纳尼-罗伊的《等待审判的人》
(1972)和第诺·里西的《以意大利人民的名义》
(1973),法国片戈达尔的《中国姑娘》(1967)·
美国片被得·瓦特金的《惩罚公园》(1971)和特-法
兰克的《比利,杰克》(1971)等;
3、幻想片和喜剧片。
代表作品有美国片威廉·克菜困的《自由先生(1067),
意大利片费里尼的《乐队徘练》(1978)、朱利阿诺·
蒙塔尔多的《封闭的圈子》(1977)、鲁易基-科曼契
尼的《道路阻塞》(1979)、弗·罗西的《高贵的尸体》
(1976)等;
4、新闻纪录片和其他故取片。
主要是法国战斗电影团体(参见"战斗电影")和美国一些
政治电影小组拍摄的短纪录片。
政治电影到七十年代中期便趋于衰落。在苏联也有政治
电影的提法,但仅指"表现国际阶级斗争"的影片。
详情参见网络。

F. 法国的电影有什么风格或者特色

法国电影的特点就个人性、内涵性、创造性还有政治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是戈达尔,他的电影政治倾向性很浓厚,同时他的电影在有他的思想。他极力反对好莱坞的拍片体制,他所崇尚的是电影的内涵,而不是“麦当劳”式的快餐电影。基本上他的电影很生涩难懂。如果想真正的了解法国电影推荐你去看看《法国电影60年》。

G. 政治电影的起源发展

政治电影起源于法国,后来遍及西欧、北欧、拉丁美洲诸国和日本、美国。其中意大利的政治电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政治电影的导演们思想倾向和艺术原则不同,因而政治电影在创作倾向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情况。就法国政治电影而言,就有C.科斯塔-加夫拉斯式的,也有戈达尔-戈林式的。
科斯塔-加夫拉斯1968年拍摄的《Z》是公认的第一部政治电影。影片描写了1963年希腊反动军政府勾结警方,利用黑社会杀害希腊和平战士、左派议员G.兰姆斯基的真实事件及其调查过程。科斯塔-加夫拉斯在70年代初又拍摄了几部政治电影,如《口供》(1970)、《围困状态》(1973)等,但都未能达到《Z》的成就。
J.-L.戈达尔在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前后,与J.P.戈林成立了维尔托夫电影小组,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工人、学生“造反”的“战斗电影”以及图解政治概念与马列主义理论的影片,如《中国姑娘》(1967)、《东风》(1969)和《真理》(1969)等。戈达尔不仅在创作上,而且在理论上也深受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的影响,主张完全割断传统,并且反对在资金和发行上与资产阶级体系发生任何关系,因而只能自筹资金,在工厂、学校或电影俱乐部作非商业性放映。
移居法国的美国导演W.克莱因1967年也拍摄了一部嘲讽超级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政治讽刺寓言片,该片把政论性、宣传鼓动性与讽刺剧、滑稽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政治电影的一种怪诞风格。
由于人们日益关心政治问题,政治电影受到越来越广泛的群众的欢迎。因而在美国也出现了一股政治电影热潮,一些导演拍摄了描写青年“造反者”的影片,如J.尼克尔森的《开车,他说》(1970),P.瓦特金的《惩罚的公园》(1970)以及T.弗兰克关于种族歧视问题的《比利?杰克》(1970)等。这也表现在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政治化方面。许多著名的电影导演在60~70年代也拍摄了表现重大政治事件、社会问题的影片,如S.克莱默的《猜猜谁来吃晚餐》(1967)、A.佩恩的《邦尼和克莱德》(1967)、O.库布里克的《发条橘子》(1971)、F.齐纳曼的《豺狼的日子》(1973)、R.阿尔特曼的《纳希维尔》(1974)、A.帕科拉的《总统班底》(1976)等。
瑞典青年导演B.魏德堡在这段时间也拍摄了几部重要的政治影片,如《阿达伦-31年》(1969)、《乔?希尔》(1971)和《屋顶上的人》(1976)等。著名导演I.伯格曼也拍摄了一部政治影片《蛇蛋》(1971)。
在日本,山本萨夫的《华丽家族》(1973)、《金环蚀》(1975)和《不毛之地》(1976)等都是很有影响的政治片。
英国导演L.安德森拍摄了表现青年“造反”的《如果……》(1968)。
联邦德国导演A.克鲁格、R.W.法斯宾德、V.施隆多夫等合作拍摄了政治影片《德国的秋天》(1978)。
意大利政治电影在世界政治电影潮流中占有显著地位,它的内容与政治倾向也十分复杂,但一般谈到意大利政治电影时都是指其主流。意大利政治电影之所以能形成一种运动,获得较大成就,首先因为它不仅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继续,而且是它的发展和深化。许多政治电影导演都当过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的助手或合作者,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下,他们已不满足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现象,而是要挖掘形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找出它们的罪魁祸首。例如意大利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黑手党问题,在新现实主义影片中未能得到表现,而在政治电影中则往往把它与司法当局、统治集团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其次,和新现实主义电影一样,政治电影始终受到意大利共产党的支持,许多导演,如E.佩特里、B.贝尔托卢奇、E.斯科拉、F.罗西等都是共产党员,具有较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此外,意大利政治电影不仅在题材和风格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也多姿多彩。意大利政治电影的代表作有:《对一个不涉嫌公民的调查》(1969,佩特里导演)、《警察局长的自白》(1970、D.达米阿尼导演)、《马台依案件》(1971,罗西导演)、《工人阶级上天堂》(1971,佩特里导演)、《我们曾如此相爱》(1973,斯科拉导演)、《1900年》(1976,贝尔托卢奇导演)、《特殊的一天》(1976,斯科拉导演)、《我害怕》(1978,达米阿尼导演)、《女人城》(1980F.费里尼导演)等。
苏联在70年代也曾有过政治电影,它主要指反映国际阶级斗争题材的影片,如《这是个甜蜜的字眼──自由》(1973)、《礼节性访问》(1973)、《黑夜笼罩着智利》(1977)和《自由战士》(1977)等。而且苏联电影理论家认为,只有苏联电影才是真正的政治电影。
60~70年代,除故事片外,在新闻纪录片中也出现了政治电影,它们主要产生在法国和美国。在法国这类影片叫“战斗电影”。有两个重要组织,除前面已经提到的戈达尔-戈林的维尔托夫小组外,另一个是K.马盖为首的斯??斗电影”。在美国则有纽约新闻电影小组、旧金山新闻电影小组、芝加哥十人小组等,它们拍摄了一些表现工人罢工、青年“造反”和黑人运动的新闻纪录片。

H. 你对法国电影史的看法 一千多字数··

30年代 1超现实主义电影 在电影诞生的二十余年后,伴随着欧洲先锋艺术运动的兴起、意大利人卡努杜为电影正名的努力以及世界大战带来的各国电影市场相对隔绝,“先锋”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了电影领域,做为一种媒介,电影的表现手法(相对梅里爱以叙事为基础的视觉幻像)被统一到了人传递自身的渠道之内,这期间最为明显的例子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做为培育出印象派电影的法国来说,顺势发展出超现实主义电影并不值得意外。 超现实主义电影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布努艾尔和法国的让·考克多,1925年布努艾尔借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的便利降临巴黎,在那里首先结识了一批绘画的朋友并尝试着指导戏剧,经过三年超现实主义气氛的浸润,他和达利以类似凯鲁亚克后来“自动写作”的方式创作《一条安达鲁狗》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并且这种倾向贯穿布努艾尔一生的创作,使他的多数作品都可以做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探讨的范例。 总的来说,超现实主义电影的根源是精神分析学说,并且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相同,皆是文学、美术领域的先锋艺术运动的扩散与综合。 2诗意现实主义 在三十年代的传统剧情片创作中,诗意现实主义是股最重要的倾向,这个名称并不准确,以当时惨淡的国家经济为背景,这些电影中弥漫着困顿伤感的声调,讲述的都为找不到希望的悲观故事。 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是让·雷诺阿以及马赛尔·卡内。演员让·加宾主演了几部最重要的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卡内的《雾码头》在诗意现实主义贯常的封闭之中融入了飘忽的气氛,用蒙蒙雾气给中景大行其道的舞台剧式传统电影带来了神秘的清新气息。 40年代 1刚硬 雅克·贝克、罗伯特·布列松、雅克·塔蒂三人的作品,虽然主旨与趣味向去甚远:贝克的犯罪题材电影、布列松带有宗教禁欲感的极简主义作品、塔蒂冷漠讽刺现代生活的喜剧,但表现手法上,都遵从克制的原则,减少了主观音效的使用,镜头与人物的距离更灵活,对话的重要性下降,以上特点构成了四十年代法国电影的主要风貌,仅从电影业内部的影响探讨,这是以雷诺阿为代表的三十年代主流电影衰落后必然的颠覆(过渡的过程在贝克身上尤其明显),虽然诗意现实主义的悲观调门被多少保存下来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愿意认为冷酷和失败才是世界的真相。 2独立公司 在谈论“新浪潮”时,梅尔维尔一直是无法越过的一环,这取决于梅尔维尔的制片公司对后来的特吕弗们深远的影响。1949年,梅尔维尔自筹资金拍摄了《大海的沉默》,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上映后取得成功,为他自己的制片公司持续运作创造了条件,成为“新浪潮”诸将津津乐道的摆脱大制片厂取得经济艺术双重独立的先例。 《大海的沉默》全片人物对白不多,情节靠画外音推动,从风格上来说是标准的法国四十年代作品,梅尔维尔在后来的创作中将刚硬冷峻的风格一直维持了下去。 3类型片 法国的好莱坞式类型片正式成型于四十年代,乔治-亨利·克鲁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克鲁佐出道于四十年代,在五十年代达到个人事业的高峰。擅长拍摄压抑而具讽刺性的恶棍人物惊险片。 50年代 1新浪潮 “新浪潮”一称指向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法国电影业新导演大量涌现的潮流。新浪潮产生的背景中,有三件事很重要,一是上面提到的独立制片公司成功先例;二是安德列·巴赞电影理论的崛起;三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出现,分别从经济、理论等方面为新浪潮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新浪潮之“新”,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年轻导演摆脱制片厂体系,绞尽脑汁筹集影片拍摄资金的做法前所未有的普及开来,无论遗产、房产、朋友间的集资以及国家或企业资助,都成为谱写银幕诗篇的弹药。当然,个人所能够负担拍摄成本仍是以设备的成本普及为前提,此后的几十年,由于技术发展,资本独立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导致传统的大型电影制造企业影响力不断下降,最终将走向消亡与转型(日本的情况尤其突出)。 一般意义上的新浪潮导演,以五十年代《电影手册》的几位撰稿人为主,雷乃、瓦尔达等左岸知识分子通常被称为“左岸派”,左岸派与新浪潮互相交错之处甚多,无法划出明晰的分野,比如政治上新浪潮整体偏右,但戈达尔无疑是个异类,左岸是左派的,可大多数时候态度柔和甚至暧昧;左岸擅用形式,但瓦尔达的作品在这一点上跟新浪潮的距离更短,相对左岸派依附文学的形势探索,戈达尔不过更偏重音乐以及美术而已。故此我们很多时候把新浪潮和左岸派混为一谈,在这一语境下,“新浪潮”的含义趋向含混而蓬勃的潮流,并进一步成为国际上命名电影盛世的惯例,比如后来的“捷克新浪潮”、“日本新浪潮”等等。 2纪录片与半纪录片 五十年代中后期的纪录片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除开新闻作用为主的战争纪录片,制作者更在意自身视角的表达。拉摩里斯和让·鲁什是这一期间重要的导演(还应算上一般归为左岸派的克立斯·马克以及雷乃),拉摩里斯最好的作品来自以儿童为主人公、赋予动物或非生命体人格的半剧情半纪录电影,和后来基亚洛斯塔米的作品形式接近,这些篇幅不长的杰作画面充满诗意;鲁什五十年代末开始在非洲拍摄用人类学目的介入的纪录片,摄影基本为手提轻便机,时常有鲁什与主人公讨论以及解说的画外音,和今天的《动物世界》栏目非常类似,和鲁什联系紧密的一个概念的是“真实电影”,真实电影与同时期出现的直接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制作者会刻意引导、调动被记录者的情绪,介入并影响观点的发展,大部分时候,真实与直接的区别被归入欧洲和北美的地域划分,然而就技术角度来说,真正的真实电影数量非常稀少。 60年代 1田园之风 在六十年代的法国电影业中,以乡村为故事背景的优秀影片集中出现。让-保罗·拉帕诺和克劳德·贝里是突出的两个代表,拉帕诺借助稍强却柔和的用光打在城堡树丛之类典型象征物上烘托怀旧的浪漫情调,贝里的视线则要悲观一些,使用乡村风光营造反差的美感。候麦则在第一部长片之后便将主要阵地转向精挑细选的田园舞台,做为一位大力探讨男女情感关系的导演,纯粹的背景无疑能为他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效果。而其他一些前辈导演,比如布列松,这一时期也来到了乡村工作。 2政治 六十年代末的政治风潮席卷全球,法国政治电影无论质量数量都无法与她的欧洲近邻意大利相提并论。这期间法国最为耀眼的政治影片出自希腊移民加夫拉斯之手,加夫拉斯用摄影相对通俗而剪辑凌乱的风格讲述政治阴谋、当局迫害。发展到七十年代,法国政治电影水准有所提高,但一般都以类型片的形式示人,手法上用了当时法国电影独有的特色,比如反映种族问题的《无辜的强暴》用了散漫的不同层面多线叙事;戈达尔在因为车祸暂时离开故事片拍摄与1968年之间先后组建了“维尔托夫小组”和“声音影像”两个拍摄小组,用抽象但又强烈的语气阐述政治问题的关节所在,形式更灵活。 70年代 1裸露 法国于七十年代开放了电影拍摄的尺度,直接导致情色电影大批涌现。贾斯特·杰克金凭借虚妄封闭感中充溢幻想气质的作品在这一潮流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他的柔光运用达到泛滥的地步,但也确实人为制造出了甜蜜的触感。而另外一些导演,比如天生喜好接触争议的巴贝特·施罗德,更借助开放的机会推出了虐恋题材的作品来达成先前受禁止的计划。总的来说,法国导演对于裸露的兴趣止于维持人物关系的可信度。 2新浪潮的孩子 七十年代出道的导演中,有几位和新浪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耳濡目染新浪潮诸将的创作,是新浪潮着力不一的学生。克劳德·米勒曾经担任特吕弗的副导演,某些时候被视为特吕弗的继承者,他一再在作品中提醒我们反思被忽略的生活真相,温柔的点醒对游戏规则的蒙昧认知。六十年代进入《电影手册》的安德列·泰西内则用优雅的笔触描绘年轻人蜕变的过程。这一批导演的心态跟手法普遍比较柔和。

I. 为什么法国人的电影都很反政府

大概要从两个部分分析
一个是法国观影群众及导演的人文环境
另外一个是法国电影史的发展情况来看

法国2战期间是沦陷区
导致了很多法国民众并不信得过政府
不过沦陷期间成立的“法国电影解放委员会”
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法国的观影趋向
法国电影其实爱国的也很多
而且法国人民观念一向较其他欧洲国家更为开放
对待政府就是敢做敢说

60年代末法国兴起的政治片热潮
主要是针对当时混乱的时局
如果你看过《戏梦巴黎》的话
就会更多有所了解

其实法国人不是反政府
只是他们太爱国了
而且敢于对政府的历史错误大力揭发

阅读全文

与法国电影政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泰国电影同志异 浏览:359
十大最强哥斯拉电影完整版 浏览:351
厦门电影节开幕式 浏览:574
电影院现金岗位的岗位职责 浏览:20
电影院电影片盘多少钱 浏览:204
特洛伊爱情电影 浏览:232
热播电影英语怎么说 浏览:26
周星驰电影鹿鼎记国语集 浏览:707
老人与海电影英文双字幕 浏览:157
最近新的欧美电影好看的 浏览:709
法国殖民解放电影 浏览:992
地狱猫行动电影完整版 浏览:273
新精武门电影下载 浏览:639
死待电影在线电影院 浏览:478
心理学电影观后感2500 浏览:228
沃尔玛有什么电影 浏览:858
欧美尺度大无法上映S的电影 浏览:236
曼谷泰国的王宝强电影里的歌 浏览:869
电影男主角的名字是潘爷 浏览:275
老港片电影名字 浏览: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