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双面娇娃的法国电影
【地区】法国
【类型】 剧情 爱情 惊悚
【语言】 法语
【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Claude Chabrol
【编剧】 塞西尔·梅斯特 Cécile Maistre 克劳德·夏布洛尔 Claude Chabrol
【监制】
【发行】 Pan Européenne Distribution
【级别】
【片长】 115 分钟
【色彩】 彩色
【制作成本】
【首映】欧洲2007-08-08
【票房】
【原著】
【原声碟】
【演员】 露德温·塞尼耶Ludivine Sagnier 饰演加布里埃尔/ 玛蒂尔达·梅Mathilda May 饰演 /伯努瓦·马吉梅Benoît Magimel 饰演 /弗朗西斯·贝尔兰德饰演 查里·圣-德尼 年轻女孩加布里埃尔是一名天气预报员,她一直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成功。有一次在摄影棚与著名作家查里·圣-德尼邂逅,渐渐爱上了这个比她年长30多岁、已经结婚但崇尚性自由的老男人。
事实上,加布里耶尔的身体和心灵属于两个不同的男人,她同时还和一位年轻的百万富翁交往,并且最终选择嫁给了他。只不过,随之而来意想不到的犯罪事件发生了…… 1小时55分钟,夏布洛尔与联合编剧塞西尔·梅斯特在这部扣人心弦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人物百态。
——《20分钟报》
对于克劳德·夏布洛尔而言,在其漫长的执导生涯中,毫无疑问这又是一部优秀之作,一部大师的作品。至少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他的一贯作风:一切都无关紧要,什么也没有落下。
——《星期日报》
围绕着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原始情欲的冲突,作品始终游移于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这就是新的夏布洛尔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一部2007年制造的电影,既黑暗又有趣。
——《新观察家》
通过一个老套的三角恋情故事......(夏布洛尔)渐渐把我们带到这个悬念重重、嘻笑怒骂的多彩银幕世界中。于是这个美丽的故事仍然值得一看,演员们的表演也很精彩。
——《巴黎人》
一部机智灵巧又充满苦涩的电影,露德温·塞尼耶和伯努瓦·马吉梅的精彩表现又以往进步了不少。
——《首映》(法国版) 《双面娇娃》 改编自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案件:1906年著名的纽约建筑师斯坦福·怀特被人谋杀。当时这位麦迪逊广场的设计者(52岁)正与一名年轻女孩一同出席某个展览。凶手是年轻浪荡的百万富翁哈利·肖,其妻子伊夫林·纳斯比曾与斯坦福·怀特有过一段感情。22岁的伊夫林·纳斯比此前是一位服装模特和演员。在第一次审判中,法官无法对肖的过失行为定罪,终于在第二次审判中判定他的行为属于“精神错乱”从而无罪释放。
1955年理查德·弗莱彻执导的影片《The Girl in the Red Velvet Swing》(红色丝绒秋千架上的少女)同样也是根据这起案件而来的,由雷·米兰德扮演怀特的角色,琼·柯琳斯扮演纳斯比,法利·格兰杰则扮演了肖。这起案件同样为米洛斯·福尔曼的影片《拉格泰姆舞曲》Ragtime(1981)带来了创作灵感。 在谈到所选择的三位主要演员时,克劳德·夏布洛尔是这么说的:“弗朗西斯·贝尔兰德饰演的角色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上层名流,我非常想把这个角色放到自己的剧本中,因为我知道实际上他就是一个玩弄女性的色情骗子,我想展现出这个角色真实的一面。很多年以前我就想和露德温·塞尼耶合作了,但真正促使我把加布里埃尔这个角色交给她,还是在我看过她在《彼得·潘》Peter Pan(2003)中的表现。在电影《心碎之花》La Fleur Mal(2003)和《荣誉小姐》The Bridesmaid(2004)中,我已经执导过伯努瓦·马吉梅,他是一个可以扮演不同角色的多面手。在《双面娇娃》中,不仅仅是要讲述精神分裂者的故事,除此之外还会关注于人物所处的位置面临的困境,以及整个社会阶层有可能作出的回应。”
本片的核心人物就是女孩加布里埃尔,由法国新生代女星露德温·塞尼耶扮演。按照夏布洛尔的设想,她的戏份最重,既要在两个男人之间周旋、充分展示出“双面”的性格,又要让观众认可她看起来天真和无辜的样子,容易轻信上当。能得到夏布洛尔的点拨,对于刚刚凭借《八美图》8 femmes(2002)和《情歌》Chansons d'amour, Les(2007)逐渐走红的塞尼耶来说,无疑是个绝佳的学习机会。 克劳德·夏布洛尔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首要人物之一,如今仍在持续积极拍片的不多的几位导演之一,而且仍然维持当年水准而不坠声名,已经是难能可贵。在他的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启用家族成员。例如本片的配乐,继续交给儿子马修·夏布洛尔(Matthieu Chabrol)全权负责。至于编剧塞西尔·梅斯特,是他的继女——现任妻子奥罗·夏布洛尔(同样也是一名演员)的女儿,在《双面娇娃》中她除了第一次担任编剧之外,还是第一次担任助理导演,协助挑选演员,同时还是一名女演员化身为女招待。
此外,制作班底中还有不少人,他们并没有与克劳德·夏布洛尔成为家庭成员,但彼此的合作关系胜似家人。《双面娇娃》意味着克劳德·夏布洛尔与摄影师依杜尔度·萨若(Eardo Serra)的第五次携手合作,与美工设计师Francoise Benoit-Fresco第九次、与剪辑师Monique Fardoulis的第二十五次合作(如果不把那些难以计数的电视电影计算在内的话)。 一部与夏布洛尔“有关”的电影。在成为电影编剧之前,克劳德·夏布洛尔为《电影手册》撰写影评,此前还曾经在20世纪福克斯的法国分公司工作。当时这家电影公司制作过的一部电影正就是《红色丝绒秋千架上的少女》(The Girl in the Red Velvet Swing)。
·一对跨越世纪的银幕搭档。伯努瓦·马吉梅与露德温·塞尼耶在上个世纪末,也就是八年一起拍摄过迪阿尼·库瑞丝的《恋恋红尘》Enfants siècle, Les(1999),在这部描写19世纪法国小说家乔治桑和缪塞的暴风骤雨恋爱史的影片中,马吉梅扮演了著名诗人缪塞,而女演员则扮演诗人的妹妹。
② 双面情人法语是什么
L'amant double。
《双 面 情 人 Sliding Doors 1998》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QJfmg2_bDk-HdSih7i_Wqw
身为公关经理的海伦(Gwyneth Paltrow 饰)却在某天早上遭遇了失业的打击,她满怀失落地走向地铁,命运就在滑动门的左右发生变化。
③ 跪求双面劳伦斯2012年上映的由 梅尔维尔·珀波主演的在线免费播放资源
《双面劳伦斯LaurenceAnyways》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
链接:
导演:泽维尔·多兰
编剧:泽维尔·多兰
主演:梅尔维尔·珀波、苏珊娜·克莱蒙、纳塔莉·贝伊、莫妮亚·肖克里
类型:剧情、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加拿大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2012-07-18(法国)
片长:168分钟
又名:永远的劳伦斯、愈伤愈爱(港)
“天空是我们的边界。”弗蕾德(苏珊·克莱门特SuzanneClément饰)这样告诉那些好奇打探她对男友劳伦斯(梅尔维尔·珀波MelvilPoupaud饰)变性有什么看法的人。那是1989年,她相信她们这代人已可以接纳变性人了。只是无论弗蕾德还是劳伦斯,都要用近十年时间发现,真正手足无措的是他们自己。电影以闪回倒叙的手法讲述一个女人同她的变性男友之间跨越世纪的情缘。对劳伦斯来说,变性是生存的前提,是令他在水底闭气30年终于呼吸的第一口氧气。然而劳伦斯只是决定了自己的性别,他没想过变性后的人生,他更没有想过,要用十年来验证和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恋人——弗蕾德的感情。
《双面劳伦斯》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第三部剧情长片,也是多兰从影以来最富野心和史诗风格的作品。与前作相比,本片不再带有那么强烈的自传色彩。然而多兰巧妙的从特异边缘角色...
④ 法国电影《不要回头》
喜欢法国著名女影星苏菲·玛索的电影,一看到她主演的《不要回头》碟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立马买来。和大家一样看了一遍没太看懂,但被片中充满消魂夺魄的悬念,揪住人心的变脸、变形,令人惊吓的幻觉、闪回,情绪张力的牵引我又看了两遍。明白了这是一个创伤后应激障碍失去自我身份的女人,致力于找回自己而挣扎于内心的怪异变态、害怕恐惧、痛苦焦灼、碎片记忆,丰富奇丽、合并分裂、投射向外的心路历程。
可以说这是一部女人的电影,由法国女导演玛丽娜·德范,一个被称为有精神病心理的疯狂导演;法国著名女演员苏菲·玛索,美丽性感、聪明智慧,演什么是什么的国际影星;还有就是意大利著名女演员莫尼卡·贝鲁奇,三个女人合成一台戏,以二人共饰一角,即内在的我与外显的你、内在的真实与外在的虚幻、我的心与你的身融合一体,演绎了一场细腻、奇想、颠狂、合乎情感线索发展的内在精神世界心理片。影片以此独特的手法,借以女主角的心理视角,向外展开一场自我迷失和修复的挣扎呈现,引领观众也经历一场她的心路和身份演变过程。
故事发生的顺序大概是这样的:玛丽亚(成年,由莫尼卡·贝鲁奇饰,对玛丽亚的身世,影片没有过多的描写)出生意大利,童年时被送给一个法国女人。一天,养母一家携玛丽亚驱车回法国,途中遭遇车祸,养母的亲生女儿珍妮(成年,由苏菲·玛索饰)在车祸中丧身,而小玛丽亚失去了记忆,之后养母将玛丽亚当做珍妮对待,玛丽亚也认同自己就是珍妮,身份在此时转换完成。成年的“珍妮”是一个小说家,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珍妮”对自己失去童年的记忆一直很困惑,常有一个童年的绿衣女孩闪现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接手一篇小说的写作时,她写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而被编辑给否了。否定了什么,也许是童年的记忆……在回家的路上,再次看到绿衣女孩被车撞倒,这场臆想的车祸激活了玛丽亚的记忆,那绿衣女孩是谁?我又是谁?玛丽亚开始走上了找回自我身份的心路历程。
电影故事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罕有的机会,瞥见了无意识的心灵在驱动人们行为中的神秘力量,并阐述了无意识心灵在创造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揭示记忆和忘却之间的悖论关系,使我们看到过去和现在可以同时共存。它还提出了一些哲学问题,如:“我是谁?”,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我”的涵义。
⑤ 双面薇若妮卡的特色影评 之二
by More l 剧情介绍
“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
波兰的她在茫茫似雾繁星中指点出某一颗命定之星时,巴黎的她在树叶的缝隙间轻轻微笑。两个有着同样姓名的女孩,同样执著的唱歌与微笑,同样因心脏病而脆弱。两个生命,掩藏于同一幅面容之下,她的名字,叫做薇若尼卡。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常常透露着宿命与巧合,《双面薇若尼卡》也不例外。
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生活着两位容貌和名字相同、但互不相识的姑娘,她们只是不断地在心灵深处感受到另一个自我的存在。她也曾在恍惚中瞥见另一个自己的影像,但两个薇若尼卡从未真正相遇过。波兰的薇若尼卡身体条件并不适合唱歌,尤其是她所钟爱的女高音,可她还是固执地唱着,直到一天唱到最高音,心脏病发作,在自己心爱的舞台上倒下,死去;而那一瞬间,巴黎的薇若尼卡则感受到了无限的莫名悲伤,她望着缓缓流转的光线,忽而就伤心的不能自已,落下泪来,仿佛有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里从此消失不见了。
巴黎的薇若尼卡是小学音乐教师,她带学生去看一个木偶艺人的表演,被剧中因摔断腿不能再跳舞而悲伤致死的舞娘深深打动。从此她陷入了一个神秘陌生人的追逐之中,不断收到对方暗示般的礼物,她感到自己生命里那个能够真正以灵魂相爱的人出现了。根据陌生人的寄来的一卷录音带的提示,薇若尼卡来到火车站旁的咖啡店,发现等待自己的却是那位木偶艺人。艺人想要在她身上挖掘创作的灵感,看到了她在波兰旅游时无意拍到的一张照片,另一个薇若尼卡在慌乱逃窜的人群中安静的停立,默默的望向镜头,满眼期待却欲言又止。注视着另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影像,她忽然明白了什么,一时间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那一夜,薇若尼卡看到木偶艺人新制的和她一个模样的木偶,她惊奇地发现,他制作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木偶。“为什么是两个?”她问。
“我在表演的时候总是很轻易就把它弄坏了——一个坏了另一个可以替换。”
两个生命即是如此的相互延续,薇若尼卡神情恍惚。
木偶艺人要写一部关于两个女孩的书,他耐心地念给她听:
“两岁时,一个女孩的手指被火灼伤,此后,另一个则见火自动缩手……” l 温暖中的苍凉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双面薇若尼卡》全片使用了金黄色的滤镜。使得整片画面具有一种淡淡的怀旧与温暖。然而影片的主题却是一种对宿命无能为力的孤单与无助,所以我更愿意把这种金黄的色调理解为一种巴洛克式的神秘与低暗。虽然,这部影片显然不是巴洛克风格的作品,但导演对光与影的运用却极为丰富和娴熟。
如影片刚开始几分钟,有一个镜头是波兰的薇若尼卡的男友问及她手上的伤,在这场戏中,雨水淋湿的玻璃在光的照射下,淅淅沥沥流动的影子投射到挂有薇若尼卡相片的墙上。薇若尼卡躺在床上望着照片,照片中的她在微笑,任凭雨水在眼前冲刷,也只是静静的微笑。她望着她,心中充实而安逸。她的生命中他在静静的微笑与凝视。此段雨水的影子柔软而密集,投射在照片上,形成一种神秘却略带伤感的气氛。此时观众并不知另一个薇若尼卡,也不知她们的生命在今后将怎样的重合与交错,然而这种气氛却潜移默化的渗入观众的脑中,为之后的情节做了铺垫。导演在对光影处理的小细节上微妙的把握使得影片灵动而有层次感。
基耶斯洛夫斯基金黄滤镜中的神秘巧合,让我们的眼睛感到温暖平静,心中却是无助的苍凉与悲伤。
l 流动中的忧伤
这部影片虽然讲述了一个安静而伤感的故事,画面却不是一概的压抑与沉闷。其中许多流畅的运动镜头不但没有打破整片的气氛,还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灵气。
如此的镜头在前半小时跟随波兰薇若尼卡就多次出现。如薇若尼卡在水洼中奔跑时的逆光镜头,美妙而充满生气;再如她抱着一叠谱子在长长的走廊中快乐的大步前行,镜头在她的斜前方流畅的跟拍展现出她未言表的心情,也与后面被人忽然撞到时的戛然而止形成对比,一种无形的忧伤之感悠然浮出……此类的镜头还有波兰薇若尼卡在音乐会上倒地后,屋顶上急速运动的大俯拍镜头,法国的薇若尼卡在长长走廊流动的围巾等。镜头在运动,却在整体上给观众一种安静的感觉—静静的注视与等待,静静的忆及曾经的淡忘。
在这些镜头中,我尤其喜欢波兰的薇若尼卡在音乐会上倒地后的大俯拍镜头。这个镜头长度有六秒左右,初见的时候觉得极为震惊。这仿佛是死去的薇若尼卡的灵魂的一个主观镜头,她在心爱的舞台上倒下,灵魂从人们的头上缓缓的一飘而过,自此浮光掠影一眼后,与尘世隔绝,再无牵连。那样的忧伤,而又那样的决绝。这样惊世骇俗的主观镜头还有下葬薇若尼卡时,一圈人围着墓穴洒土的镜头,同样从薇若尼卡的视点出发,显得新颖独特而又震撼人心。
l 宿命中的方向
影片中唯美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几乎忘记注意影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这是一个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故事,使得它的架构与所阐释的东西超脱于现实的束缚之上。然而已经有这样一个基础,导演为何依然将其安置在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社会背景下呢?波兰的故事发生时,波兰的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主义几近崩溃,匆忙的人群四处奔跑,想要寻找一种内心下意识的安定感。然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所有的安定也都是不安定的因素。假象迭起,人们被一重又一重的迷惑,追寻着他们自以为奋斗目标的自由与民主,因而很容易便迷失在政治的迷雾中。不确定和恐慌感充斥着人们的内心。安稳的归宿看起来是如此的渺茫。人们有热情却没有理想,有动力却没有方向。一些都在混沌之中兀自发酵和蒸腾。薇若尼卡在这样的时代以这样的一种姿态出现,就显得格外的超脱于世俗。当众生依然在雾中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薇若尼卡却莫名的有一种安然而温暖的安定感深植于心底。她自己无法解释这样一种安定的依属感由何而生,有时恍惚有时又有无由来的焦虑----来自于心底的一种本能。
个体与群体的鲜明对比,使得薇若尼卡这样一个细腻敏感的女性形象更易被观众所认同和接受,同时被深深打动。
l 偶然中的闪光
影片中多次出现符号似的人或物,若不仔细观察和思考,很有可能就会错过。如片子开头部分一辆载着雕像的卡车驶过的镜头和在波兰卡拉科夫街心广场两个薇若尼卡唯一一次相遇的镜头,曾在一篇评论中看到过这样的解读:“开始波兰的薇罗尼卡唱完歌后在雨中街巷奔跑,载在卡车上迎面而来的巨大列宁塑像绝非偶然,应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精心为之的结果,人物在背景中凸现出来。也许于人物性格本身并无干系,只是让薇罗尼卡有皈依的土地,不至孤伶伶单薄无依。两薇罗尼卡在克拉科夫街心广场相遇时背景的学潮混乱也有此意。经历过政治禁锢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不愿去表现这些东西,不愿去拍所谓的政治电影,但处身的那个时代在他的电影里留下了淡淡的痕迹。”
《双面薇若尼卡》中符号化的事物还有在全片各处多次出现的貌似线索的“鞋带”。片中薇罗尼卡的心脏病用鞋带来具象化。如我们所之:如果心跳监测器荧幕上那条线成为直线,则意味着生命结束。所以薇若尼卡在老师身旁试音时,唱到力不从心处不自觉地用力将鞋带拉直,当她忽然意识到,便赶紧松开。所以病发作时她不是捂胸口而是去松鞋带。而“鞋带”在法国薇若尼卡这里则成了类似信物之类的爱情线索。法国薇若尼卡与木偶艺人亚历山大的最后相遇便是由亚历山大匿名给薇若尼卡寄鞋带引起的。
诸如此类的还有影片中出现的一个瘦骨伶仃的驼背老太太。两个薇若尼卡在不同的时间分别见到过她。波兰的薇若尼卡在演出前换衣时犯心绞痛,临窗望见过她;法国的薇若尼卡则在听亚历山大寄来的磁带前在窗前望见她。老太太的出现或许是一种命运的隐喻与预兆。因为老太太出现以后,两人的命运都有潜在的变化,丢掉垃圾,丢掉过去。波兰的薇若尼卡之后将在演唱中与人世间远离;法国的薇若尼卡则要开始与亚历山大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往。
上述几个符号性的人物和事物中无一不透露着浓重的宿命感。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此阐述他的这部影片:“《薇若尼卡的双重生命》是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因为女人对事物的感觉比较清晰,有比较多的预感和直觉,比较敏锐,同时她们也把这些东西看得比较重要”。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部影片的情节推动几乎均是依靠两个薇若尼卡的直觉,全片透露出的气息极为感性和细腻。而这几点正是女性感知的特点,即日常所说的“第六感”。在片中有几处表现的很明显的“第六感”感知:
第一次是波兰的薇若尼卡对父亲说: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并不孤独,世界上不止我一个。但她并不理解这种感觉从何而来,父亲同样也无法解释。
第二次是在波兰的薇若尼卡下葬时刻,法国的薇若尼卡在床上忽然莫名哭泣起来,她感觉到生命中有什么东西忽然消失了,不能反抗,无法挽回,她莫名伤心的掉下哀悼的眼泪,但她亦并不知道这种感觉源起何处。而此后的她似乎潜意识中避免了重蹈波兰薇若尼卡为了唱歌殒命舞台之覆辙,忽而就决然的放弃自己一直以来深爱的歌唱事业去作小学音乐教师,过起渴望爱情的寻常生活。
第三次则是与第一次相互照映,即波兰的薇若尼卡已香消玉殒后,法国的薇若尼卡对父亲说:“我有种奇特的感觉,觉得自己孤伶伶的。”这时,父亲说:有人从你生命中消失了。
正是由于神秘敏感的女性感知,她们才隐隐约约的下意识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微笑,流泪,静静生活,抑或永远离开。在波兰克拉科夫街心广场上,她们擦肩而过,若有所悟却自以为浑然不觉。这一次宿命的巧合,亦为某一日一切明了埋下伏笔。
这部影片用“女权主义分析”似乎讲不通,基耶斯洛夫斯基表现出的是对女性的关爱与真诚的关注而非将女性仅仅作为一种典型化了的符号供观众主动观看以获得视觉上快感,这一点由两个薇若尼卡的父亲对女儿的熟谙与关切即可得知。 女性的视角,女性的感知,在这部影片中女性成为了敏锐的主体。 关于这部影片,基耶斯洛夫斯基说,它适合给对片中所述那类情感敏感的人看。其实多数人还是对人生的不确定性有所领悟,迷信的、预感的、直觉的、梦境的东西让我们敏感。人们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淡淡笼罩着确又无处不在的宿命的情调,在虚幻的时空面前,它总是这般的让人感动。
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是孤单的?我们未曾相见却彼此深深依恋,她的伤痕会在你的生命中烙下清晰的印记。她在微笑,于是你感到温暖。她将哭泣,于是你会有莫名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