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授与疯子》
站在书籍之上,飞跃围墙
文/耶律律
1
一个牛津,一个耶鲁;一个天才,一个疯子。
詹姆斯·默里用勤奋追求梦想,威廉·切斯特·迈纳用诗书化解罪恶。两人境遇完全不同,却因为一份宏伟事业成了莫逆之交。他们正是《牛津英语词典》编纂初期的重要人物。
《牛津英语词典》被视为最全面和权威的英语词典。截至2005年,该词典收录了301100个主词汇。词典成书,莎士比亚是被引用得最多的作家;乔治·艾略特是被引用得最多的女作家;不同版本的《圣经》加起来,成了被引用得最多的作品。
词典每年都会选出年度风云单字,例如2013年的自拍(Selfie)。2015年选出的甚至不是一个词,而是个“喜极而泣”(Face with Tears of Joy)的emoji表情,就是我们常用的“笑哭”。
威廉·切斯特·迈纳医生是词典最热心的贡献者之一,他当时因为杀人而被关在疯人院,他与主编詹姆斯· 默里的一段交往,被美国作家西蒙·温切斯特写了成畅销书《教授与疯子》。而当作者西蒙·温切斯特着笔之时,这段故事已经保密封存了一百多年。
同名影片《教授与疯子》,于2019年上映。导演法尔哈德·撒夫尼亚,此前担纲过《启示》的编剧,这部影片描述了玛雅文明不为人知的血腥与思索,震撼到观众只有拍手称快的份儿。这一次《启示》导演梅尔·吉布森转换角色,来为他的编剧做了回主演,饰演主编詹姆斯· 默里。
2
电影开篇,詹姆斯·默里参加语言学会的会议,意在争取牛津字典主编一职。饱含热情的默里教授,仿佛维基网络一般博学,同时又兼具谦恭的绅士风度,人格魅力顿时跃然眼前,他显然是一位合格的主编人选。
编纂工作走上正轨,默里提出一个全民参与的办法,呼吁英国、美国和殖民地每一位使用英语的人,为新词典提供词汇和引语。
“如果一个人要做一百辈子,那么一百个人做一辈子,就必定能完成”。
很快,他们便收到众多志愿者的来信。但由于编辑人手不足、信息量过大、志愿者阅读断层、出版社质疑等等问题,一时间让默里失去了方向。
威廉·切斯特·迈纳医生,本是美国内战时期一名军医。由于战争创伤,他患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
他因病发而失手杀人,而被关进精神病院。每当他独处时就会产生幻想,看到那些被他伤害的人来寻仇。直到警卫们送他一本夹着“牛津字典编纂邀请函”的《项狄传》,这才为他带来希望,因为那是他能够轻松胜任的工作。
迈纳医生寄给默里教授的大量信件里,不仅提供了词汇和引文,还发明了一种检索方法,被称为字典的字典,这无疑帮默里教授解决了燃眉之急。
1884年2月,词典样版页面正式出版。默里带着一本字典样书,来到精神病医院,这才发现,原来迈纳是人们眼中的疯子。
影片最后,默里为了帮助迈纳医生,动用了他为数不多的社会关系,甚至找到丘吉尔才获特批:让美国人管理自己的公民。换言之迈纳医生在英国以外的地方,重获自由了。
3
《教授与疯子》并没有局限于大历史和字典的编纂过程,而是侧重于人物的刻画,试图让观众产生共情。
默里教授是苏格兰布店商人的长子,出身寒微,14岁便辍学谋生。当他争取主编职位的时候,会员们坦言,有资质和文凭的人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此时他毫不掩饰自学成才的事实,并滔滔不绝地阐述那些他精通的语言,引得在场学者纷纷目瞪口呆。
除了勤奋博学,默里作为丈夫和父亲,也总是充满同理心和安全感。
他陪太太看大儿子打曲棍球,儿子因为输球爆粗口被裁判警告,默里并没有责备,而是喊来儿子,猫着腰同他一起喘气,并传授比赛技巧,末了才提醒不要说脏话。
疯子迈纳的故事则更为传奇,探讨得也足够深入。
影片一开始,他便枪杀了一位路人,而这一幕正好被路人的太太伊莉莎看在眼里。起初,迈纳用军队退役时的抚恤金来补偿伊莉莎和她的六个孩子。几经交流后,伊莉莎的仇恨已然化解,但她说不清惩罚是否该继续,只是想单方面停止补偿。
迈纳和默里一样,彬彬有礼修养出众,同时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当他发现伊莉莎不识字的时候,希望能够教她认字,再让她回家教给孩子们。
“站在书籍上,我飞跃着围墙,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只有阅读时,是我在追逐,追逐上帝的脚步”。
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不再躲闪,而是满怀希望地盯着伊莉莎。我在屏幕前热泪盈眶,因为我知道,在追寻自由的时候,一切怨恨都烟消云散了。
默里辗转于家庭和事业之间,迈纳游走在罪恶与救赎边缘。二人在历史上合作长达20年之久。
他们通过信件成为挚友,心照不宣。影片一个场景中,两人在长椅上对词,颇有些伯牙子期知音难觅之感,尤其让人动容。
4
伊莉莎希望帮迈纳治愈疾病,于是带孩子们和他交朋友。然而,大女儿还记得他是枪杀父亲的凶手。于是一记耳光,又将迈纳重新打入深渊。
再次见面,伊莉莎深深亲吻了迈纳,并塞了个纸条给他,上写道:If love……then what?如果爱,那又怎样?
迈纳深知自己偷走了她的心,但这无疑是又一次杀死了她的丈夫。于是他用铁条自残下体,在持续的疯癫和治疗后,他变得形神离体,仅剩肉身还在喘气。
痛苦之中,迈纳曾告诉默里一个词,Assythment,补偿:对所造成伤害的补偿表示满意。但在法律上,受害者的妻子和家庭仍有权利获得赔偿,这意味着偿还一切。迈纳当然明白这个词的意思,而他在那张纸条上的回复则写道:不可救赎。
这里不得不佩服编剧,把对于罪恶的惩罚,等同于爱情中的给予,就像词语间的通感,优雅而高级。
仔细想想,爱,不就是心存愧疚的感觉;爱,不就在奉献余生的瞬间。
“大脑比天空辽阔,因为,把它们放在一起,前者能轻松地包容后者,还有你。 大脑和上帝重量一致,因为,把它们称一称,磅对磅,它们如果有区别,就像音节不同于音响。”
这是艾米莉·迪金森的诗句,当迈纳读给伊莉莎的时候,他们或许已经产生情愫。影片最后伊莉莎见到魂飞魄散的迈纳,她只用了一句话,便将他拉回到现实:
If love,then love. 如果爱,就请深爱。
5
字典出版后,默里赢得了语言学会的赞扬,但销量并不理想,仅印行了4000本。一本滞销字典,致谢名单里还有个杀人犯,这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兹事体大。太太艾达因此和默里争执。这一场景中,教授第一次发火,随后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叙说着“求知路上、众生平等”的道理。我想这也是创作者的观点,每个犯错撒谎的人,都应该得到救赎。
艾达在语言学会会议召开时,衣着华丽地前来替丈夫发言,一番诉苦后总结道“人性不该被惩罚 ”。她不仅帮丈夫争取了机会,还为迈纳挽回了尊严。我有时真的怀疑,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女性,才懂得如何高傲地低头。
影片《教授与疯子》,除了配乐动听之外,台词和翻译也极其讲究。它就像送给观众的礼物,温和又不失通达。
往常我都会言辞刻薄,总结些观点与人分享,但影片似乎就在告诉我们:生而为人,就该懂得宽恕。
最后,感谢那些不计报酬的字幕组,将诸多影片翻译得如此华丽,让观众有机会,站在书籍之上,飞跃围墙,假借文字之翼,抵达世界之巅。
七月你好
想你想我还是想我 2019.07.01 20:09
站在书籍上,飞跃着围墙,借着文字之翼,抵达世界之巅。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只有阅读时,是我在追逐,追逐上帝的脚步。
Ⅱ 被关在精神病院48年的他,用20年参与创建了一项伟大的世界性学术工程
1
1872年2月17日凌晨,
泰晤士河边突然传来几声惊心动魄的枪声。
一分钟后,巡警冲到了现场,
受害者,一个去上夜班的锅炉工人倒在了血泊中,
而罪犯还静静地站在那里。
十五年后,在人们渐渐遗忘了这起枪杀案的时候,
那名罪犯却震惊了《牛津英语词典》(当时叫《新英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的编辑部。
那天,
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贾斯汀·温莎在与词典主编詹姆斯·默里聊天时,
他无意间说道:
“你在词典序言中提到了可怜的迈纳医生,这使美国人高兴。
他的事情很令人伤心。”
默里惊愕了:“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他和威廉·彻斯特·迈纳医生,
词典编纂中贡献最大的志愿者之一通信多年,
竟不知他是美国人,不知他有令人伤心的故事。
2
1891年,
默里终于见到了身处布罗德莫刑事精神病院的迈纳,
这对同样瘦高身材、秃脑门、留着长长的白胡子的朋友,
一起吃了午饭并在病房聊了好几个小时。
始于1857年的词典编纂工程,
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智力工程之一,
它不仅说明了每个单词的含义和用法,
还梳理了它们的来源和历史演变,
它解释字母“a”就占用了四页,
编写字母t开头的单词就花费了5年时间,
以至后来的很多英文辞典都是建立这部恢弘巨制的基础上,
成千上万的人为此付出心血,
为人类知识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879年,
伦敦语文学会的默里当选为编委会第三任主编。
他上任后不久就印发了一份呼吁书,
“面向说英语和读英语的公众”征求志愿者,
阅读尚未读完的书籍,摘出所需材料。
这份呼吁书被送到了杂志社、书店、图书馆、
商店等所有能快速传播信息的地方。
很快,志愿者的纸条便堆积如山,
编辑们夜以继日地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工作。
在参差不齐的志愿者中,
一位名叫迈纳的志愿者就像一股清流,
他总能寄来编辑部需要的东西,
他的纸条永远那么整洁有序,
他的藏书、学识之丰富,
让编辑在需要某个词语时能立即想到求助于他。
在一封封的书信来往中,
默里和迈纳因为共同的学术追求成为朋友,
但也对这位博学、严格的神秘怪咖有过疑问:
他从不谈及工作以外的个人情况,
他看起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但从没兴趣来一线看看词典的编写工作。
即使只相隔40英里,
默里也因为繁重的工作、对朋友的尊重,
从未提出信纸以外的相见。
得知了迈纳的真实情况后,
默里更是注意自己的话语。
后来还是在迈纳精神萎靡不振,
并且知道个人情况已被外界知晓的情况下,
默里才张罗了第一次见面,去安慰、鼓励老朋友。
1885年,在无数人努力了27年之后,
词典第一分册终于出版了,
默里在序言中写道:
W.C.迈纳医生不知疲倦地工作,每个星期都提供许多引语,
在提高我们对各个词语、词组、结构发展历史的解说方面他的贡献极多。
就是这段称赞,
引发了哈佛大学温莎馆长的话题。
3
虽然人在英国,
但迈纳更被家乡人熟知。
迈纳家族是新英格兰的名门望族,
出生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迈纳14岁回到美国,
后来进入耶鲁大学医学院学习。
1863年,美国内战正在激烈地进行时,
大学毕业的迈纳申请加入了联邦军当外科军医。
然而,战场上的残酷情景,
令初出校门的他始料不及。
那里脏乱不堪、疾病流行、坏疽和截肢随处可见,
惨叫声和呜咽声不绝于耳,
一具具尸体不断地出现在眼前。
这对温文尔雅、生性敏感的他来说太恐怖了。
当然,不止迈纳一人感觉可怕,
每月都有数千人试图逃离战场。
按军规,犯了逃亡罪是要被打上烙印的,
迈纳医生便被迫执行了这样的任务:
从煤炭中取出烧红的烙铁压在罪犯的脸上,
一阵滋滋声和尖叫声之后,
再递过去一块破酒精布。
当迈纳举着烙铁压向那张脸的时候,
他的身心也许在颤抖。
后来,迈纳离开了战地医院到别处执行任务,
勤奋、学识渊博的他还被晋升为上尉。
但就在这时,
迈纳开始出现一些异常行为:
他怀疑被暴徒跟踪,违背军规把执勤手枪带在身上,
他觉得同事们在议论他、策划阴谋诡计要整他,
他开始光顾酒吧和妓院,整夜和妓女混在一起。
当然,
他也开始失去一个精英青年应有的光明前途。
4
1871年秋天,迈纳来到了伦敦,
他希望在欧洲重振紊乱的精神。
但情况如旧,
他依然放纵行乐,
他好几次到警局申诉,
一些人在夜里闯入房间想要毒害他。
直到1872年2月17日凌晨,
突然惊醒的迈纳觉得有人站在床头,
他伸手去摸枪,那人拔腿跑了,
迈纳追了出来,
他看见一个人在路上奔跑,
他朝那个人怒喊着开了几枪。
迈纳成了布罗德莫精神病院的742号病人,
住进了2号楼两间相连的屋子里。
此时布罗德莫的院长是一位和善、宽容的管理者。
所以,
迈纳以美国退役军人的身份和每年1200美元的退休金,
在这里过着相对自由和舒适的生活:
他可以和任何人通信,可以接见来访者,
他布置了一间书房,让家人把留在美国的书全部寄来,
又在伦敦各大书店订购了多批书籍,
他读书、画画、教病友吹笛子,
感觉累了便到院子里散散步,
这时,他雇佣的病友就会来为他收拾房间。
白天,他就是那个理智、儒雅的迈纳,
但到了晚上,他就用家具顶住门,
第二天早上,他就报告自己的遭遇:
有人用铁器撬开他的牙齿灌毒药;
有人麻醉他,强迫他做下流事;
有人从地板里钻出来刺穿他的脊椎;
……
后来,他的妄想还紧跟新科技的脚步,
1878年,他的前额被安上了一只电钮,
不知哪里来的电流通过他的全身;
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之后,
他被一架飞机带到君士坦丁堡的妓院,
被迫与那里的女人做淫荡的事。
5
被囚禁在精神病院8年后,
迈纳在某本书中读到了默里的呼吁书,
在这间堆满书籍的病房里,
他激动地拿出了纸和笔写信报名,
并写下通信地址:伯克郡克罗索恩村,布罗德莫。
当时的布罗德莫只是一所不知名的新建精神病院,
所以,它对居住在40英里外的默里来说,
只不过是克罗索恩村的一所普通房子。
迈纳与英国学术界这项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了一起,
他为自己的工作感到兴奋。
他立即开始阅读自己的藏书,
和编辑部寄来的指定书籍。
迈纳还独创了一套工作方法:
他先在阅读中按字母顺序制成带页码的词汇表,
再写信询问编辑部在做哪些字母区间的工作,
然后查自己的索引纸页,
再找出包含在所有书中的这个词,
选出这个词的不同语境、不同含义,
并把最佳例句抄写在对应的纸条上,
并一一标注出处。
大多志愿者只是在阅读中找出或有趣、或罕见的引语,
再由编辑从这些重复、混乱、甚至潦草的纸条中分类、挑选,
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而迈纳的工作则完全迎合了编辑的需要。
所以,有的志愿者寄来一千条引语,
可能只有一两条能够被采纳,
但迈纳寄去的几乎都能派上用场。
后人手绘迈纳工作图
在封闭、阴暗的精神病院里,
迈纳的精神完全靠读书来支撑,
作为大词典志愿者的工作,
更是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
迈纳以巨大的热情超负荷地工作着,
他的病情曾因为智力工作的刺激有过轻微好转,
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身心负担。
随着年岁增长,
长期压抑的环境影响,
迈纳身体日渐虚弱,病情变得严重了,
但他不再寻求人身保护,
他总是报告有人要偷走、破坏他的书籍。
在布罗德莫医院的档案中,
有这样一份关于742号病人的记录:
上午十点五十五分,迈纳医生来到锁住的底层门口大喊:
“你们赶快把医生请来!我把自己弄伤了!”
这不是迈纳的妄想,
他的确把自己弄伤了:
他用一把裁书页的小刀割掉了自己的阴茎。
作为外科医生,
迈纳知道如何避免切割时的大出血,
知道要在可能出现的休克前叫来医生。
当迈纳13岁时在锡兰海滩上看到在白浪中嬉戏的裸女,
他第一次感受到情欲的颤抖。
伴随着后来的精神失常,
他走向了无休止的情欲和疯狂。
虽然生在清教徒家庭,是传教士的儿子,
但年轻时的迈纳是无神论者,
在长期的精神病院生活中,
他开始接受上帝,
他为自己多年来的疯狂情欲感到悔恨,
他为自己严重的手淫恶习感到羞耻和罪恶。
最终在1902年,
被囚禁在布罗德莫30年后,
68岁的迈纳决定与自己的淫欲一刀两断。
6
默里仍然来看他,
但他的抚慰、鼓励不再起作用了:
“迈纳显得十分消瘦,当年为词典工作时表现的精力和智力,
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迈纳在英国的生活只剩下衰老、死亡。
而且,
布罗德莫的新任院长是个毫无悲悯心的残暴型领导,
他取消了迈纳享受的优待,
使他失去了书籍、书桌、画笔和笛子等心爱的东西。
对此,迈纳仅存的几位好友,包括默里夫妇纷纷抗议。
默里希望迈纳能逃离这个疯人院,终老于家乡,
迈纳的弟弟也在这时来到伦敦。
多方努力下,
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温斯顿·丘吉尔,
终于在1910年4月6日签署了释放令。
之前,
美国陆军总部已同意迈纳转入华盛顿一所官办精神病院。
10天后,
被囚禁38年的迈纳第一次走出了布罗德莫,
并与默里夫妇握手告别,
他的箱子里装着已经出版的六个分册的词典。
1920年,
85岁的迈纳在睡眠中安静离世。
他的老朋友默里,则在1915年先他而去了。
而他们曾共同为之奋斗的《牛津英语词典》,
又过了八年,
共历时70年终于宣告完成(后来多次增补),
它为414,825个词下了定义,
一共有1827,306条引语被采用,
其中迈纳一人就贡献了一万多条。
为此,默里在1899年称赞道:
“ 迈纳医生在过去十七八年中的贡献真是太大了。
单靠他提供的引语,我们便能够阐述词语在近四百年间的发展。 ”
虽然迈纳被怀疑有精神病遗传基因,
但百年后的今天,
一些精神病研究专家认为,
迈纳当初的精神疾病只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经历过战争、绑架、交通事故等死亡威胁的人都有可能出现,
大多数患者在接受心理干预后都能恢复正常。
但迈纳在发病后经历了降职、调离、进精神病院乃至被退役,
所有的事情都在向他强调:“你,是一个疯子!”
他希望到欧洲去自我拯救,但事与愿违,
一桩命案让他至死都呆在了精神病院。
唏嘘也好,遗憾也罢,
历史已成烟云,
所幸,
命运之神安排迈纳和《牛津英语词典》产生联系,
让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见证一段不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