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罗伦萨的月光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6月 卢玉 译
当我赶到图书馆的时候,英国文学的架子几乎被扫荡一空了。万幸,在书架落满尘埃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书。这本书送给了我一个完美的午后。
毛姆秉承了一贯的令人舒服的笔法,行云流水般地讲完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一个女人和三个性格迥异的男人的故事。玛丽的性格和内心纠葛在这短短的数万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佛罗伦萨静谧的月光下,四个人的命运因此便发生了改变。寡妇玛丽美丽而单纯,在丧偶后,内心里一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孟加拉的总督艾格则冷静而有城府;罗利是一个玩世不恭的男人,而却总是能俘获女人的芳心;而落魄的小提琴手卡尔则是一个脆弱、近乎神经质的人。
玛丽一直以为“我有了太多爱情,再也不需要爱情了”,在经历了上次充满了爱情的婚姻的苦难后,她决定嫁给理智——孟加拉总督艾格。然而当她遇到了罗利后,她对爱情的渴望又死灰复燃了。玛丽又在同情、怜悯的推动下,。在罗利帮玛丽巧妙地掩饰掉了神经质的卡尔的自杀事件之后,玛丽又毫不理智地对罗利燃起了爱情。玛丽在艾格回到佛罗伦萨后,向艾格坦白了一切。艾格不惜牺牲自己的仕途去迎娶玛丽,而玛丽却再次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拒绝了艾格的求婚,接受了花花公子罗利的求爱,走向了未卜的前途。
《佛罗伦萨的月光下》不是毛姆的代表作,相比《月亮和六便士》等名篇的确谈不上经典,也算不上深刻。它是一个狗血的爱情的故事。
女主角玛丽是文中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她单纯、善良、内心激情似火。换句话说,在另一面上,她是一个刻板印象里标志性的女人:“圣母”、风流、感性到近乎愚蠢。因为自己的冲动,不仅毁了一桩近乎完美的婚姻,将自己的人生输得一穷二白,而且间接害死了卡尔。可是我却也怎么都讨厌不起她来。因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纵然玛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我不需要爱情,我有太多的爱情了“,可是这样的辩白不仅无法让人同意,反而像是无力地辩白,不但欲盖弥彰,反而令人心疼。谁会不渴望爱情?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只不过在现实里我们都被生活打弯了腰,而玛丽的自由、感性和冲动是绝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想要嫁给爱情而不是生活吧。于是我们就似乎很容易原谅女主角的愚蠢、圣母和冲动,就像我们很容易原谅英雄的污点,也很容易原谅婴儿的顽皮和桀骜。
相反,我对罗利就远没有对玛丽的理解了。这并非全部是出自同性的嫉妒心,更多是一种鄙视。我想很多人对罗利的肯定是出自一种被称作”胖虎效应“的心理现象。马基雅维利曾经说,君主不能对人民过于仁慈,因为只要稍微残酷一点,人们就会记住仇恨而忘记之前所有的慈悲。所以平常要残酷点,只要做一件大好事,人民依旧会忘记以前的暴虐,相信他是一位明君。就像佛教中,杀人魔王只要放下屠刀就可以成佛,而善男信女则要度过无数劫难才能修成正果。如果公正的评价罗利,那他就是一个游戏人生,极端不负责的花花公子。而偏偏他对玛丽的行为又隐含着一丝爱意,反而让读者对他顿时萌生好感。或许不仅仅是读者,玛丽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爱上他的吧。
孟加拉总督艾格大概是全书里唯一一个正人君子,不过我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他。按说,艾格不仅社会地位极高、前程似锦、温文尔雅,而且抱着对玛丽诚挚的爱,他大概算是文中唯一一个正面角色。一方面,在玛丽拒绝艾格求婚的那一段,我感到极为不适:艾格总督先是装作不经意地提及他的工作是多么光明、有前途,激起了玛丽的愧疚之情。在之后又假惺惺地决意放弃仕途迎娶他的“挚爱”——玛丽。无论玛丽答应与否,玛丽都成了最大的输家:如果答应了他的求婚,那玛丽就欠下了艾格总督一生都还不起的人情债,在艾格面前永远抬不起头,而艾格娶到的将不仅仅是玛丽,还有一个死心塌地的“仆人”;如果玛丽拒绝了他的求婚,艾格什么也没有损失,不仅借玛丽之口取消了婚约,同时还博取了一个“深情、有担当”的名声。这样空手套白狼的计划不得不称得上是天衣无缝,可是用这样的计谋去欺负一个自己曾经爱过的人未免太过残忍。另一方面,艾格的形象和行为总是让我想到我国某位著名的萝莉控,而艾格简直是他的翻版:公德无可挑剔,而私德总归是有亏的。
让我最揪心的人物就是这位落魄的小提琴手卡尔。他偏激、执着却一往情深、极端自尊,像是一朵野蔷薇。他被玛丽怜悯地摘回了家,把自己生命全部的美好都送给了玛丽,同时他的炽烈的爱像尖刺一样扎伤了玛丽,而他自己,也立即凋谢了。像一朵死去的蔷薇,被采花的人丢在森林里,等待着腐烂。是玛丽的愚蠢和泛滥的随处发泄的同情心毁了卡尔,也是卡尔自己毁灭了自己。无论是谁,被从地狱救赎到天堂,再从天堂无情地被遗弃般丢回地狱,大概都会精神失常吧。
对玛丽影响最深刻的人,不是罗利,也不是她的亡夫,而是那位公主。公主不厌其烦地向玛丽推销自己的价值观:要嫁给有权势或者有钱的人,然后找无数的情夫。公主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次与一名贫苦的男人的一夜情,将它包装成了美好的爱情。天真的玛丽不仅照单全收了这价值观,同时内心深处也萌生了与穷人一夜情的想法。而与卡尔的一夜情正是玛丽在被情欲冲昏头脑,被欲望控制下做出的绝对错误的选择。
而当玛丽拒绝了艾格的求婚后,一无所有时,公主又来到了玛丽的身边。在玛丽向公主诉说自己的心理,寻求公主的认同时,公主留下了一句鄙夷的话,一个残酷的真相:公主从来都没有过情夫,更没有与一个穷人发生过一夜情,从始至终,只有一位天真的玛丽真的这么做了。然后,公主转身离开了玛丽的房间,带上了门,只留下了呆若木鸡的玛丽,和她的行李。
佛罗伦萨的月光从不温柔,发生在月亮下的故事也并非总是美好的。今夜的月色真美,有时候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爱情的开端,更有可能是一场灾难的序曲。《佛罗伦萨的月光下》是一篇爱情的故事,也是一篇哀而不伤的悲剧。全文在玛丽失去一切,只剩下感动自己的爱情中结束。玛丽的美貌、天真、热情无一不成了诅咒,一个诅咒她永远也得不到幸福的诅咒。
月光如水,佛罗伦萨小镇依然伫立在月亮下,河岸旁。玛丽的故事并非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不过最后还是人流,消解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就像一篇烂尾的小说,一场缺了幸福的爱情。
B. 能否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一下电影绝代艳后800字左右,谢谢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法兰西王后的一生,讲述了那个年代,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奢华迷乱的生活。奥地利公主玛丽(克尔斯滕•邓斯特 Kirsten Dunst饰)非常聪明,生性活泼,14岁的时候,在一场政治婚姻中,从奥地利公主变成法国的太子妃。由于某些原因,王子对玛丽非常的纵容,婚后,玛丽一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同样,玛丽也一直无法与内心的寂寞彻底脱离。这部电影将给我们带来关于18世纪法国宫廷和社会的各种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欲望交织的爱情,以及最后法国人民的怒吼。
“时代会变,但我们对自由的追求和被爱的需求都是不变的,抛开身份和背景,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渴望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便是一个人最大的权利和自由。而如何好好地行使这份权利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
在《绝代艳后》中,克斯汀饰演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断头王后”。她不仅因为生活穷奢极欲闻名于世,还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被愤怒的人民赶出皇宫,推上了断头台。
玛丽·安托瓦内特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结局悲惨,但玛丽王后是个风华绝代的传奇女子。关于她有很多轶事至今都在民间流传。
比如说她在7岁时在维也纳皇宫偶遇前来表演的莫扎特,这位时年6岁的音乐神童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脱口而出“我以后要娶你为妻!”
当然,莫扎特没能如愿以偿。因为4年后玛丽就被许配给法国王储路易十六,用以巩固法奥联盟。
所以玛丽虽然含着金钥匙出生,却是一个政治的牺牲品。
在后世的流言中,玛丽因为婚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臭名昭著——虽然说有许多流言从未被证实过。
在《绝代艳后》这部电影中,导演索菲亚·科波拉试图站在个人的角度,为我们展现玛丽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
前面已经说过,玛丽在11岁时与路易十六订婚。但实际上由于年龄实在太小,她一直留在奥地利的母亲身边待到14岁。
电影就从她14岁时嫁入法国开始讲起。
C. 皇家公主玛丽一世,为何被世人称作“血腥玛丽”
皇家公主玛丽一世,也被世人叫做血腥玛丽”,这是因为这位皇家公主非常的残忍,做起事来也真的是非常的决绝。但是这些痛苦和折磨,玛丽一世都忍受了下来。倔强的她并不服输,她在隐忍,等待时机。后来,他做了爱德华的教母,并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发动了政变,从此它摇身一变当上了女王。在玛丽一世执政的5年时间内,她就处决了300多个反对者,而且采用的手段是极其残忍的火刑,另外被迫流浪的更是不计其数。因为对于她来说,登上政治舞台就是为了复仇,这也是相当的残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都叫她“血腥玛丽”的原因了。
原名Marie Antoinette,中文名《绝代艳后》,也译作《玛丽·安托万》《豆蔻风华》《玛丽·安托奈》《玛丽皇后》《凡尔赛拜金女》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法兰西王后的一生。奥地利公主玛丽非常聪明,生性活泼,14岁的时候,在一场政治婚姻中,从奥地利公主变成法国的太子妃。由于某些原因,王子对玛丽非常的纵容,婚后,玛丽一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同样,玛丽也一直无法与内心的寂寞彻底脱离。这部电影将给我们带来关于18世纪法国宫廷和社会的各种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欲望交织的爱情,以及最后法国人民的怒吼。
E. 一部描述拿破伦波拿巴曾孙女玛丽公主的发过电影。
玛丽公主
Princesse Marie
玛丽公主
玛丽公主
主演:柏诺瓦·贾柯 凯瑟琳·德纳芙
年代:2001年
F. 弗洛伊德和英国皇室的故事
1902年,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召见的弗洛伊德欣然赴约——在《梦的解析》发表三年后,他终于跻身官方认可的“杰出教授(Professor Extraordinarius)”之列。当然,只有傻瓜才会声称自己知道一个世纪以前的弗洛伊德当时在想些什么,但我大概能猜到他那时没有想到的。在向皇帝致谢后,弗洛伊德可能想象不到30年后他还与另外两位英国皇室成员有所交集——菲利普亲王的母亲爱丽丝公主(Princess Alice),以及伯母玛丽·波拿巴公主(Princess Marie Bonaparte)。
玛丽公主是拿破仑的曾侄孙女(拿破仑三弟吕西安·波拿巴的曾孙女)。她的母亲在生下她后1个月就去世了;她的父亲将她交给奶奶照顾——公主的奶奶是个无可救药的势利眼,并且坚信拿破仑的后代不该与其他孩子待在一块儿。玛丽于是被孤立了,不快乐但自小聪慧过人。7岁的时候,她就已经能写字画画,而且才思敏捷,创造出的故事与插图填满了一个又一个笔记本(Bertin,1982; Bougeron & Bourguignon,2000 ; Grosskurth, 1982)。
玛丽公主的家族在蒙特卡洛(摩纳哥最大城市/赌城)拥有自己的赌场,显赫的背景让她在当时成为了一位备受各家皇室关注的联姻对象。在父亲的示意下,玛丽公主被安排嫁给希腊的乔治王子(Prince George of the Hellenes)。
当时玛丽公主早已心有所属,而乔治王子也有自己的烦恼。然而为了生下能够继承希腊王位的后代,他们不得不进行夫妻间的例行公事——新婚之夜,王子因此向公主表达了歉意。乔治王子对女人不感兴趣,因为他狂热地迷恋着自己的叔父瓦尔德马王子(Prince Waldemar)。两相对比,妻子的美丽黯然失色。
玛丽公主接连找了一连串的情人,其中还包括一位法国总理(乔治王子对此似乎并不介意)。然而,数量不代表质量:玛丽公主从来没能有过一次完全满意的性体验。我们现在能这么详细地知道她的私密生活,是因为玛丽公主本质上是一位学者。当她意识到自己在性方面存在问题后,她便决定研究女性高潮,并在1924年以“A.E Narjani”为笔名,基于与熟人之间的访谈,发表了一篇关于性冷淡的生理原因的杰出论文。
她的一位法国朋友雷内・拉福格(Rene Laforgue)是个精神病学家,他告诉玛丽说,冷淡是因为她的思维风格太男性化(masculine),并建议她去见见弗洛伊德。玛丽公主于是搭机飞去了维也纳,并来到了位于阿尔瑟格伦德区Berggasse街19号的弗洛伊德的家中。她告诉弗洛伊德自己有过很多情人,但他们无一能让自己满足。
当时已经70岁的弗洛伊德敬告她,自己已经老了,不是所有的部位都听使唤了——他指的当然不是自己的头脑——七十岁的弗洛伊德依然思维敏捷。玛丽公主握着他的手,讲述了自己的困扰。弗洛伊德为她开了不曾有过的先例——每次长达两小时的精神分析诊疗。一段柏拉图式的恋情由此展开。
弗洛伊德告诉玛丽公主,她之所以存在性方面的问题,是因为曾经目睹了〝原初场景(primal scene)〞:她回想起自己应该曾经看到过自己奶妈与人做爱。公主跳上自己的劳斯莱斯,回去找到了奶妈,并证实了弗洛伊德的想法是对的。此后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不过,在知道是原初场景造成性冷淡之后,公主的情况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启发,她突发奇想地试图验证一下是否真如那淫词艳曲里唱的一样:“乱伦的才是最刺激的(incest is the best)”。公主问弗洛伊德她是否应打破乱伦的禁忌,与自己的儿子试试能否获得性快感。一贯保守的弗洛伊德表示不赞同。公主采纳了他的意见。
弗洛伊德对玛丽公主十分坦诚。正是在写给她的信中,他承认道,自己从事精神分析几十年,对于女人究竟想要什么依然毫无头绪。
二十世纪30年代早期,弗洛伊德又与另一位英国皇室成员产生了交集,即菲利普亲王的母亲爱丽丝公主。公主在20岁时就已经成婚,1920年在科孚生下菲利普亲王之前已经有了4个女儿。在亲王还只有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希腊与丹麦的安德鲁王子(Prince
Andrew of Greece and Denmark)就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希腊军方将输给土耳其的战争归罪于他,在国王乔治五世的介入下,安德鲁王子才免于死刑。
那之后不久,爱丽丝公主开始举止怪异,她声称自己接收到了耶稣和佛陀的感召。公主的母亲为此感到十分担忧,但同时也行动迅速——她咨询了一位专攻弹震症(shell shock)的精神病学家托马斯・罗斯(Thomas Ross),以及治疗过当时还是储君的乔治六世口吃问题的莫里斯・克莱格爵士(Sir Maurice Craig)。两位专家给出的诊断结果都是精神分裂症,并建议以精神分析治疗。
20年代末的弗洛伊德已经声名在外(Cohen,2012b; Eade,2011)。爱丽丝公主被强制送到了弗洛伊德的一位紧密合作伙伴,心理学家恩斯特·西梅尔(ErnstSimmel)位于柏林的特格尔诊所(Tegel Clinic)。但面对这样一位公开怀有敌意的病人,西梅尔的治疗进展缓慢。于是爱丽丝公主又被转移到了弗洛伊德的另一位弟子路德维希・宾斯万格(Ludwig Binswanger)开在瑞士克罗伊茨林根(Kreuzlingen)的疗养院。宾斯万格同样也认为她是偏执性的精神分裂症。
西梅尔与宾斯万格都就公主的情况咨询过弗洛伊德。后者认为爱丽丝公主的宗教通灵是性挫败的副产品,建议对她的卵巢进行X光照射,以杀死她的性冲动。爱丽丝公主抗议说自己没病,并多次试图逃离疗养院。公主隐姓埋名在欧洲各处游历,连续好几年都没有见过自己的儿子菲利普。
尽管与皇室有所来往,在华尔街崩盘后受到大萧条的影响,弗洛伊德还是陷入了经济危机。据他的女佣宝拉・菲希尔回忆说,那时候他已经不像往常一样定期购买新的西服了。研究弗洛伊德的人很少会关注到她的回忆录,里面揭示了他其实是一个衣着考究的体面人。弗洛伊德之所以陷入财务困境,是因为他投资建立的用于发行精神分析领域的图书、期刊的出版机构业绩不佳。玛丽公主曾赠予他2000美元用于帮补开销。
30年代中期,爱丽丝公主终于离开精神病院回到雅典,并屈居在一间两居室的公寓里。她最终成立了一个护理修女会,并在战争期间帮助了很多犹太人——要么是精神分析起了作用,要么她的精神状态从来就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糟糕。
母亲的经历看上去对菲利普亲王造成了一些影响。他克服了被双亲遗弃的创伤,并得出结论:如果自己不需要心理治疗就能扛过来,那么其他人也用不着心理治疗。在一次BBC的访谈中,他告诉主持人菲奥娜・布鲁斯说,人们应该坚强起来,就像他一样。
就在爱丽丝公主离开精神病院之后,弗洛伊德与玛丽公主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了。两人都是忠实的爱狗人士。1936年末,玛丽公主把自己刚写完的一本书寄给了弗洛伊德。他告诉她说这是一部“动人而诚挚(moving and genuine)”的作品,反映了一位“精神分析学者对真相与知识的渴求(analyst’s thirst for truth and knowledge)”。
书的内容是关于公主那生了病的松狮犬。《托普西(Topsy)》确实感人,偶尔穿插有一些无厘头的片段,总体来说是一本关于公主的松狮犬是怎样备受癌症折磨的回忆录。一些章节的标题看上去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托普西与莎士比亚(Topsy and Shakespeare)”“在你族类的前线(On the Frontiers of Your Species)”“向太阳神的祈祷(Implorations to the God of the Rays)”。
因为主人家里是真的有矿,托普西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只接受过放射治疗的狗。弗洛伊德把公主的书翻译成了德文,并安排了自己旗下的出版社出版发行(Bonaparte, 1994)。
另一件关于他们友谊的测试始于一些有损弗洛伊德名誉的私人信件被要价赎买。弗洛伊德在1884到1904的20年间一直在使用可卡因。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听从了一位古怪的耳鼻喉外科医生威廉·弗里斯(Wilhelm Fliess)的建议。弗里斯认为,鼻子控制着行为的所有方面(Fichtl,1981)。
1928年,弗里斯去世后,他的遗孀写信给弗洛伊德,希望弗洛伊德把自己丈夫写给他的信还回来,以及想让他从自己这里花大价钱买回他写给丈夫的信。弗洛伊德没有那么多钱,所以玛丽公主买下了那些信。弗洛伊德想把信件毁掉,但公主拒绝了。她表示这些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弗洛伊德非常气恼,但最终两人还是达成了一致。她保证不会拆阅那些信件,并且遵守了自己诺言。这些信直到1984年才被公开出版,那时她去世已经22年。
1938年3月,希特勒入侵了奥地利。作为犹太人,弗洛伊德的生命受到了威胁。玛丽公主成为了解救他的关键人物。她空降维也纳,把车停在弗洛伊德的家门口,这样盖世太保如果要去抄弗洛伊德的家就得先绕过自己这一关。当时她披着一条蓝色貂皮披肩,全身笼罩在时下最流行的香水“clouds of Stephanotis”之中,戴着白色的皮手套,拿着棕色的鳄鱼皮手袋——她的战袍堪称无懈可击(Cohen,2011; Markel,2011.)。
逃离纳粹的爪牙需要钱,而弗洛伊德没有足够的钱。公主出面帮忙打点好了一切,并安排了属于弗洛伊德的一些积蓄被偷偷装进属于希腊大使馆的外交邮袋里。如果没有这笔积蓄,他就不可能买到位于汉普斯特德的Maresfield花园的房子——那里后来成了他在伦敦的家。
1938年6月,玛丽公主还说服了一个名叫安东·绍尔瓦尔德(Anton Sauerwald)的纳粹分子签署了弗洛伊德和他的家人离开纳粹控制的维也纳所需要的文件。索尔瓦尔德感到受宠若惊,因为玛丽公主待他很好。他们两人还一起努力将弗洛伊德的部分藏书从家中搬走,并将这些书深埋在国家图书馆的深处。就这样,他们躲过了战祸(Cohen, 2012a)。
最后,在1938年6月,弗洛伊德全须全尾地登上了去巴黎的火车。玛丽公主见过他后,把他带回了自己家,在把他送上去往伦敦的火车之前,对他礼待有加。她还安排把他留下的书、他收集的古物和那张著名的做精神分析的沙发运到伦敦。它们现在都在弗洛伊德博物馆里。
在他生命的最后18个月里,玛丽公主拜访了他两次。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39年8月,那是一次悲伤的告别,因为弗洛伊德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鉴于这段历史,毫无意外地,当弗洛伊德博物馆在伦敦开放时,主持开馆仪式的是亚历山德拉公主(玛丽公主的女儿)。
玛丽公主被认为是一位超越时代的精神分析学家。爱丽丝公主被犹太人尊为正义的异教徒(Gentiles),因为当她回到雅典时,她从纳粹手中帮助过很多犹太人。这两位公主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上——爱丽丝公主穿着一套非常优雅的修女服装;玛丽公主大部分时间在和未来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米特朗调情。我忍不住想,弗洛伊德如果在天有灵,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看到她俩,他一定会笑而不语。
参考文献
Bertin, C. (1982) Marie Bonaparte .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Bonaparte, M. (1994). Topsy .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38 in Belgium).
Bougeron, J.P. & Bourguignon, A.(2000). Marie Bonaparte et la psychoanalyse . Paris: Honoré Champion.
Cohen, D. (2011). Freud on coke . London: Cutting Edge Press.
Cohen, D. (2012a). Bringing them up royal . London: Robson Press.
Cohen, D. (2012b). The escape of Sigmund Freud . New York: Overlook Press.
Eade, W. (2011). Young Prince Philip .London: HarperCollins.
Fichtl, P. (1981). L a famille Freud au jourle jour . Paris: PUF.
Grosskurth, P. (1982). The shrink princes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December.
Markel, H. (2011). An anatomy of addiction .New York: Pantheon.
Narjani, A.E. (1924). Considérations surles causes anatomiques de la frigidité chez la femme. In M. Bonaparte (1985). Female sexuality . New York: Grove Press.
G. 想了解心理学最精华的精神分析电影在这里
电影艺术家都是心理学大师,通过光影声营造出幻想的世界,让人直面那些无法直视的人性。
精神分析便是直面人性的艺术:欲望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人性的复杂矛盾冲突……在精神分析中,人们得以直面潜意识如同直视骄阳,从不自知的状态下看清自己,不再受潜意识所控制。以下 25 部精神分析主题电影花费阿苏大量精力和时间汇总而成,希望大家喜欢。
一、《佛洛依德》
1962年由约翰·休斯顿导演,超级帅哥蒙哥马利主演。
阿苏点评:叙述了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初期研究,阐述了俄狄浦斯情结。这部电影只有英文版,展现出精神分析初始时的发展状态,以及弗洛伊德求学、思考、怀疑自己直至寻找到精神分析的道路。
二、《玛丽公主》
法国导演柏诺瓦·贾柯2004年执导。这是阿苏看过的最经典的精神分析电影,暂时没有之一。
阿苏点评: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弗洛伊德晚年的故事,根据法国玛丽公主的日记改编。
法国公主玛丽·波拿巴因长期受抑郁症和性冷淡的困扰,每隔半年就要做一次手术,脾气怪异,性格倔强,私生活混乱。她在弗洛伊德的陪伴下成长,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将精神分析的疗法精细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玛丽公主后来成为法国精神分析的领导人,很有个性和嚣张的公主范,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在学会选举中直接推荐自己的情人做领导,而且反对无效,牛逼冲天啊!在二战期间,弗洛伊德由于固执,差点就挂了,玛丽公主心急如焚,不断地动员老头子,最后因为安娜被盖世太保带走,弗洛伊德六神无主,同意离开维也纳,并动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包括希腊、法国、墨索里尼、罗斯福,最终将弗洛伊德从盖世太保手中拯救出来。
影片还原了一个真实平凡却充满智慧的小老头弗洛伊德,固执可爱温柔,还会发点小脾气。玛丽公主聪明强悍,以自我为中心。但作为一个公主,悄悄躲在楼梯间保护弗洛伊德那一幕,我看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整个法国的精神分析发展都与玛丽公主有关,她在影片中的情人鲁文斯坦,这个人是拉康和法国第一批精神分析师的分析师和老师。
三、《穆赫兰道》
著名导演大卫·林奇最具知名度的佳作。
阿苏点评:《梦的解析》的经典诠释,什么叫凝缩,啥是移置,显梦和隐梦的关系……导演的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让人惊叹。“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此电影错综复杂,像一个迷宫,最后才真相大白。一般第一遍看不懂,仔细琢磨,看个三五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那种感觉和味道,啧啧。
四、《搏击俱乐部》
大卫·芬奇导演,不是大卫·林奇哦,男主角是布拉德·皮特。
阿苏点评:这部片子很经典,充斥着幻觉、暴力、死之本能、失忆、自我催眠,压抑之后的巨大自我毁灭和反抗。
杰克是一个幼年惨遭父母遗弃的30岁大男孩。深藏在内心的被压抑的愤怒,被他所在的缺德汽车公司点燃。然而独自生活的他又不得不依附着那样一个畸形的公司生存,每天重复着缺德而又机械的工作,最后通过幻觉和暴力来表达愤怒。两个分离的人格不停地上演着不一样的生活,然而他却不自知。
五、《爱德华大夫》
1944年由著名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执导,大明星英格丽·褒曼和大帅哥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阿苏点评:大学推荐心理学本科生必看的电影之一。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上映后曾引起很大的争议,但这不妨碍它成为四十年代的经典影片之一,它对后来的精神分析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是可以恢复记忆的最佳线索,你是谁?在逃避些什么?这些秘密都深埋在你的脑海里,只是你不愿去面对。人有时会不愿面对现实,因为事实会触痛他们的伤口,因此他们为了忘却一切,反而会生病。梦可以告诉我们你到底在逃避些什么,但只能显示出片段,将此片段加以组合成型,恢复原来的样子,然后再找出其中的意义,而且越奇怪的梦越有帮助。”
六、《西北偏北》
还是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
阿苏点评:影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亦被看作电影史上的悬疑片典范。此片也因为它“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被选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精神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典注解,也体现了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和救赎。
七、《精神病患者》
悬念电影大师希区柯克代表作之一。
《精神病患者》,又名《惊魂记》,采用黑白胶片和小成本电视电影的制作模式拍摄。影片公映后获得巨大成功。
阿苏点评:故事描述一名盗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间投宿于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的真相。里面涉及到恋母情结、死之本能、象征等等。后来还有三部续集,讲述这个杀人犯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八、《后窗》
又是希区柯克导演,惊悚片哦。它是理性探究“窥视”主题的代表作之一。“男人观看女性,女性则观看自己。”——约翰·博杰
阿苏点评:窥视癖(偷窥)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本能。弗洛伊德认为窥视癖满足了人内心潜意识的需要。成为心理医生、成为摄影师或模特画家,都是偷窥本能的一种升华。人们通过视觉的隐秘偷窥来得到性的满足感,如同孩子总喜欢知道那个不能看的抽屉里到底藏着什么一样,那是多么令人激动与兴奋的一刻。
九、《雨人》
巴里·莱文森1988年执导,由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
阿苏点评:浓浓的兄弟情。自闭症患者哥哥雷蒙以及弟弟查理的心理世界。电影揭开了他们童年创伤的秘密和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探究查理对雷蒙情感转变背后深沉的心理原因,看完有种悲喜交加的感受。
十、《黑天鹅》
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
阿苏点评:“两个女人呆在一起,就像在两只同一个篮子里的猫一样。”《黑天鹅》讲述了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的共生关系。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一个女孩与母亲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仇母情结)……影片也运用了拉康学派的镜像理论,幻觉、自虐在影片里随处可见。
十一、《危险方法》
大卫·科南伯格导演,凯拉·奈特莉、维戈·莫特森和迈克尔·法斯宾德等联袂出演的剧情电影。
阿苏点评:影片讲述弗洛伊德、荣格和萨宾娜的关系,以此来呈现精神分析发展初始的故事,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萨宾娜·斯比因的犹太裔俄罗斯女子。作为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病人,这位女子给了两位心理学家极大的启发,却也促使荣格最终在理念上与恩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里面有精神分析初期的叛逆人物奥托格·罗斯,他弑父情结的典型代表,当时他倡导释放本我,引发巨大的争议,对荣格有一定的影响。
十二、《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2006年的德国电影,由汤姆·提克威执导。看完之后感慨不已。
阿苏点评:一个从小被遗弃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的孩子,嗅觉超乎常人,异常灵敏,闻过一遍的香水就可以直接复制出来。童年缺失导致的人生悲剧,因为忽视和痛苦,导致同情心的丧失,快感区域上行固着在嗅觉上。主角对完美香水有强迫性追求,通过谋杀13名处女达成理想,最后当他可以为所欲为时,却以生命作为代价赎罪。
十三、《老男孩》
韩国导演朴赞郁拍摄的经典电影。“笑,人人陪笑;哭,独自落泪。”
阿苏点评:心理承受力低的朋友慎看,这电影虐心啊。乱伦和杀戮,精神分析永恒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典表达,俄狄浦斯挖掉自己的双眼,吴大秀割掉舌头,那碎了一地的玻璃,如同破碎成无数块的心:因果、罪恶、乱伦、赎罪……一个是姐弟的乱伦之爱,一段是父女的乱伦之情。为了姐姐而复仇,设计吴大秀父女乱伦,大秀宁愿做狗也不愿意让女儿知道真相,亲手剪掉了自己的舌头,而幕后黑手李宇真在大仇得报之后开枪自杀,大秀事后找催眠师选择遗忘的方式去面对,在信里说:“纵使我是禽兽,难道我就没有资格生存吗?”影片最后的那个笑容,让人心碎。
十四、《贝壳和僧侣》
1926年的无声老电影,法国杜拉克导演,先锋派电影代表作。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故事片。时间很短,只有三十多分钟。
阿苏点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无能的僧侣,他渴望得到的一个女人,恰恰是另一个人的情人。此人不断变化为传教士、将军和监狱看守同他作对。导演对主人公的性心理作了充分的探索,运用一系列非现实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梦幻世界,并设计许多超常的动作来刻画性压抑者的变态行为,如主人公无故打碎了酒窖里一个又一个的玻璃球,或者穿上一件拖到脚跟的大衣在大街上乱逛:暴力、杀戮、恐惧、美女不断变幻……全片没有情节,也无人物性格塑造,仅用意识流的方式去呈现,充满弗洛依德主义的潜意识迷狂的幻觉场面,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象征性地表达。
十五、《毕业生》
1967年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
阿苏点评:影片通过描写大学毕业生本恩的移情性恋爱经历,体现了恋母情结、阉割焦虑、救赎和成长等相关精神分析主题。影片最后的名曲《斯卡保罗集市》特别动人。坐在公交车上,音乐响起,好有感觉。
十六、《天地无伦》
拉里·克拉克导演。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青春残酷”的影片。
阿苏点评:一部充满着性、暴力、仇恨和爱的电影,家庭悲剧,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刻呈现,性本能是人类永恒的动力和悲剧所在。人生还能更悲催些吗?一切都有希望。
十七、《美国丽人》
萨姆·门德斯导演的第72届奥斯卡金奖电影,凯文·史派西主演。
阿苏点评:影片中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男性心已死去,却遇到一位让其神魂颠倒的小女孩,是他女儿的同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洛丽塔情结”的真实注解,面对着死亡焦虑和生活乱麻的中年男性,通过迷恋青春女孩来重新燃烧自己,也有对女儿乱伦的投射,妻子的出轨,女儿的叛逆,最后一声枪响,原来最恨同性恋的其实就是同性恋。影片中充满了乱伦、弑父、同性恋、压抑、逃避、杀戮,拍得非常之美。
十八、《国王的演讲》
《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由汤姆·霍珀 执导,科林·费斯、杰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国电影,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苏点评:一个国王竟然有当众讲话焦虑,无法对国民进行电台演讲,只能找心理医生来解决问题。国王为何有这样的问题呢?原来有一个苛刻高要求的爸爸,当他试图表达时,前国王说:放松、好好加油、快点!那种语气和表情,多么高压的姿态和氛围,让人死的心都有了。国王也有童年创伤,也有俄狄浦斯情结哦。不能正常言语的原因,是恐惧自己内在的弑兄和弑父情结,恐惧自己的优秀而能取代他的哥哥。当他处于愤怒生气的状况下,在骂脏话的时候,表达却非常流利。他将自己的攻击性压抑之后,表达就会出现结巴的问题。最后,在心理医生和演讲家的帮助下,国王一步步地走了出来。
十九、《吮拇指的人》
美国导演迈克·米尔斯。男主角凭此片得了柏林电影节影帝,一部温情成长的影片。
无论今年几岁,长大成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阿苏点评:吸吮拇指代表口欲期的固着,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出现问题,在紧张焦虑的状况下退行到婴幼儿的阶段,通过吸吮手指获得安全感,其实男性的抽烟何尝不是如此呢。男主角贾斯丁17岁了还在像婴儿一样吮吸大拇指,戒不掉,周围人都要疯掉了。基努里维斯做心理医生哦,涉及到青春期少年的成长困惑和过程,揭示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的家庭原因对其的影响。有点小温馨,看的时候会很有共鸣哦。“因为人们都讨厌问题,为解决问题人们都在寻找完美解决方案,但实际上没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没有答案的状态下生活,带着问题生活和面对,这个选择怎么样?
二十、《钢琴教师》
法国电影,迈克尔·哈内克导演,此片有风险,要看需谨慎,耶内里克的名作。
阿苏点评:此片与《黑天鹅》有得一拼。女儿和母亲的关系,总是一段扯不清的心理痛苦纠缠。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严苛的钳制下,心灵是如何被扭曲,情爱是如何被变异的。被压抑和禁止的东西总是对人有过度的吸引力,女钢琴教师和英俊年轻的男学生来了一场虐恋,在母亲的面前毁灭自己(殴打的那一幕)。遭到男主角无情的抛弃,影片最后一个孤独眺望的女人用刀深深地插进自己的胸口,独自离去。
二十一、《毁灭》(又名《烈火情人》)
法国路易·马勒导演,是欧洲电影的绝美之作。
阿苏点评:讲述父亲、儿子和儿媳三角关系。将一部直面人类最大的禁忌——乱伦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在罪与罚、痛与快之间体现一种心灵的裂变,并为这种裂变寻求到有意识的,更多的是潜意识的,也就是人称其为人的心理依据。
二十二、《一条安达鲁狗》(1929)
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超现实主义影片。
阿苏点评:根据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的象征理论拍摄出来的无意识流电影。它是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中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部代表作。影片无任何情节,只有一组组无逻辑无理性的镜头,以及奇特怪诞形象的不谐调接合:男人想去拥抱他渴望的女人,却被系着南瓜的长绳绊住。从手心的洞中爬出的蚂蚁,一只死驴血淋淋地堆在钢琴上,一个男人拿着一把剃刀割裂女人的眼球…
二十三、《致命ID》
《致命ID》是美国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杀人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惊悚剧情电影,由约翰·库萨克、雷·利奥塔和阿曼达·皮特主演。
阿苏点评:一个童年受过巨大的心理创伤的罪犯,在汽车旅馆残忍地杀害了6个人。他的头脑里存在着10个不同的人格:一个不知道生命意义的警察、一个想退休的妓女、一个杀害警察的罪犯假冒警察、另一个罪犯、假扮旅馆老板的小偷、理想化的女性大明星、机械木讷听话的父亲、性格暴躁的母亲、一对情绪激动的情侣、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10个人格在幻想的汽车旅馆里互相残杀,只剩下一个人格存在,最后的结局让你大吃一惊。
童年的创伤让人的性格扭曲,内在的负罪感、痛苦冲突、无法直面自己的感受,导致人格的分裂和分化,成年后的杀戮。没有重新还原的治疗往往都是无效的,内在创伤的修复不只是人格的整合,而是人格的重建,否则都是沙上建房子。“当我走上楼梯,我看到一个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
二十四、《提线木偶》
韩国导演权英乐的作品。
阿苏点评:我们是潜意识的提线木偶,也可能是他人的提线木偶。男主角任志勋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利用催眠进行治疗。女主角贤贞是他的好朋友的女朋友,一个提线木偶师,看似温柔娴淑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控制欲极强,残忍杀戮的人格。
影片在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进行,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交替出现,底层的创伤没有得到治疗,男主角的嫉妒占有控制欲出现后,通过催眠占有女主角,在咨询关系中发生性关系,让贤贞成为他的性奴隶,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的表现。贤贞对于亲密的恐惧、依恋的渴求和性的需求被严重压抑着,当全身心奉献而被抛弃后,重演了原生家庭的悲剧,内在阴暗的人格出现,通过杀戮完成控制。
二十五、《洛丽塔》(也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1962年出品的电影,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Kubrick)执导,改编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洛丽塔。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后来1997年又重新拍了一遍。
阿苏点评:萝莉一词原型就是来源于此片。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的悲剧深渊乃是源于——“欲望”。在所有涉及色情的语言之下,是作者关于“欲望”主题的严肃叙事。男性的中年危机,通过追求少女来得到生命的活力,在乱伦的驱使下变相地谋杀了妻子,最后女孩却与另一个中年男人合谋逃离了继父的控制,引发一系列悲剧。
文:苏剑锋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H. 出身高贵的玛丽公主,为啥会被称为“血腥玛丽”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玛丽一世生下来就是出身非常高贵的公主,她不仅得到父母的宠爱,还在父亲的允许下,享受到王储才享有的特权。但是不久,却又被父亲认为是私生女。然而再后来,她竟然又继承了王位。这是怎么回事呢?
五、血腥镇压新教徒。
玛丽一世继位后,着手恢复天主教。
为了安抚国民,她声称信仰自由,绝不强迫任何人跟随她的信仰。
然而数月后,一批热衷于新教改革的人士就遭到了拘捕。
随后,玛丽一世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通过议会重新宣布了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的婚姻是合法有效的。
接下来,玛丽一世颠覆了亨利八世创建的新教,并废除了爱德华六世实施的宗教法案。
而关在牢狱中珍·格蕾,由于拒绝背叛新教,也被砍头处死。
这种种的举动,引发了新教信徒对玛丽一世强烈不满的情绪。
玛丽一世为了能重新让天主教成为国教,粗暴地对这些新教信徒实行了镇压,许多激进分子和新教人士都惨死在她的屠刀下。
据史书记载,玛丽一世执政的5年时间里,光是烧死在火刑柱上的人就有300多人,而受到迫害并流亡国外的新教信徒更是不计其数。
这场对新教信徒的宗教迫害,招致民众对玛丽一世的不满。同时也出于对那些受难信徒们的同情,于是大家把玛丽一世称为“血腥玛丽”。
I. 奥地利麦西米伦大公和法国玛丽公主的爱情故事是怎样的
卢森堡大公亨利及他的夫人玛丽·热莱莎的爱情故事
1981年的情人节,整个卢森堡一遍欢腾——王储亨利取回了他心爱的姑娘。
他们在圣母大教堂许下了誓言,
在皇宫的阳台上向广场上欢呼的市民招手,
作为新郎的亨利高兴万分,而作为新娘的玛丽则早已高兴得泪流满面……
没有人在此时能体会他们的那种心情——
他们,历尽艰辛最终得以结合的两个心心相印的人……
像弟妹们那样,亨利在卢森堡迪基希区与普通平民的孩子一样在公立学校读书。1974年中学毕业后,他像父亲那样去了英国,在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进修军事课程,并成为一名军官。
在日内瓦研读政治学期间,亨利认识了他生命中的至爱:玛利亚·特蕾莎·梅丝特蕾。
这个流亡的古巴女孩在做作业时经常得到王子的帮助,并占据了这位卢森堡王位继承人的心。但这位窈窕的美女却一点儿也不知道经常帮助她的这个男孩是什么人,因为亲王在日内瓦用的是化名“亨利·德·克莱劳克斯”。
直到肯定他们将永世相守的时候,亨利才向未婚妻说明自己的身份。
玛利亚·特蕾莎出身于一个有名望的家族,父亲是位银行家,早在菲德尔·卡斯特罗上台之前三年就带着她到了美国,后来她在西班牙和瑞士受过教育。玛利亚·特蕾莎能流利地说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
他们在日内瓦度过他们最美丽的日子……
但有谓“好事多磨”,这段感情遭到亨利母亲,比利时公主夏洛特的强烈反对——贵族,怎么可以和一个平民百姓结婚呢?况且,还是个“拉美难民”,一个“小古巴”……
亨利平生第一次和母亲闹翻了。他搬出了皇宫,扬言永不回来……
在持续了共6个月半年的冷战中,夏洛特最终让步了。她同意了儿子的意愿,同意他取那个异种平民……
当亨利在日内瓦知道这个消息后,他高兴坏了!仅仅在小个小时后,他就带着特莱莎回到了卢森堡,并在刚下机场的时候就拥住了他心爱的特莱莎——“真是难以置信啊!”
1981年2月14日,这对爱侣在圣母大教堂举行了婚礼,整个卢森堡都在为他们欢呼。
但母后夏洛特并没有参加她这最爱的儿子的婚礼——她病倒了,去不了……另外,她从未接受过她的这个儿媳——因为,这个“小古巴”不配。
但父亲让大公去了,他虽也如同夏洛特那样不太喜欢这个古巴姑娘,但他为他的儿子找到喜爱的姑娘而感到高兴。
亨利全家住在费施巴赫宫,这是大公让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
9个月后,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小纪尧姆诞生。举国欢庆。
84年6月,第二个孩子菲利克斯诞生;
86年8月,第三个孩子路易斯诞生。一下子,他们就有了三个儿子。
但在特莱莎心里,她知道丈夫实际上很想要个女儿,
亨利也知道他亲爱的特莱莎经常在为自己总生出儿子而自责,
他们诚心向上帝祈祷,希望能有一个女孩……
1991年,他们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女儿……
亨利高兴得整天都抱着她!而特莱莎则一个劲地劝他放女儿下来走一走……
“这是继你之后,我最美好的宝贝……”亨利甜甜的对特莱莎说。
但为了不让小姑娘感到孤独,夫妇俩决定再要一个女儿。
“我们从未想过也会有5个孩子,这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亨利在特莱莎分娩前对媒体说到。
但更出人意料的来了,这第5个小家伙又是个男孩。
亨利和特莱莎面面相觑——
“没关系!”
在步出医院后,一家人又齐乐融融地出现在媒体面前。
在当王妃的最初几年,特莱莎到处都不适应,她甚至沮丧得想要自杀。
那是一个安静的夜晚,她没有陪同亨利去官方晚会。看着夜渐渐深去,她使开了所有的仆人,走到了阳台上。
她望着底下偌大的广场,久久的,眼泪流了下来……
当她正要往下跳的时候,
被赶回来的亨利一把拉住了……
特莱莎一下子全哭了起来,在亨利的怀里,久久地……
他是她的支柱,她是他的灵魂,他们要一起同甘共苦,永不改变……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也一天比一天不再年轻……
他们有5个孩子,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们尽心尽力地教育好他们,彼此在岁月中成长……
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天堂,而不变的,是他与她之间深深的感情……
哪怕在孩子前……
在民众间……
J. 英国玛丽一世一一可怜可悲的“血腥玛丽”
玛丽一世,英国都铎王朝第五位国王,也是英国的首位女王。
玛丽一世的王位来之不易,她是经过无数的磨难,历经了千难万险,才得到了本属于她的王位。
可是王位带给她的不是荣耀,而是烦恼和忧愁。
玛丽一世是一个很可怜的女人,她虽然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长女,却长期忍受着孤独与不公。
亨利八世的一生娶过六任王后,而玛丽是亨利八世和第一任王后凯瑟琳唯一的女儿。
这凯瑟琳王后是西班牙的公主,她原本是亨利八世哥哥亚瑟的妻子。
但是在凯瑟琳与亚瑟结婚后不久,亚瑟就因病逝世了。
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七世为了继续与西班牙结盟,于是强迫凯瑟琳嫁给了才12岁的亨利八世。
在强权面前,凯瑟琳没得选择,她听话地嫁给了亨利八世。
起初这段婚姻还算不错,亨利八世虽然比凯瑟琳小6岁,但还是对美貌的凯瑟琳一见倾心。
这对夫妻在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年长的凯瑟琳像照顾弟弟一样,照顾着亨利八世;而亨利八世也像依恋母亲一样的依赖着自己的妻子。
在亨利八世17岁那年,他封凯瑟琳为王后。
亨利八世继位之后,凯瑟琳精心辅佐着丈夫,这时的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年轻的男人。
凯瑟琳与亨利八世结婚后,一共生育了5个孩子,然而只有玛丽公主存活了下来。
这时候亨利八世是宠爱自己的女儿的,,在玛丽公主9岁时,就赐予她 “威尔士亲王” 的称号。
在当时的英国王室只有王储才能获得这样的称号,可见玛丽公主在亨利八世的心中有多重要了。
除此之外,小玛丽还拥有了广袤的土地和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城堡,以及许多王室特权。
虽然玛丽公主长得并不算美丽,身体也孱弱多病,但许多人仍亲热地称呼她为 “威尔士公主” 。
亨利八世尽管如此地宠爱玛丽公主,但他心灵深处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儿子。
当时的英国还从来没有女人继承王位的先例,亨利八世对于继承人的问题一直很关注,他特别渴望有一个强壮的儿子能继承他的王位。
然而,凯瑟琳王后在生下玛丽后,虽然又怀孕过几次,但那几个孩子不是流产就是早夭,这让亨利八世失望透顶,
随着凯瑟琳王后的年纪越来越大,她生育的机会也越来越渺茫。
亨利八世渐渐地不再喜欢凯瑟琳了,他己经长大了,成熟了,不再需要姐姐一样的妻子了。
亨利八世固执地认为,他和凯瑟琳之所以没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婚姻受到了神的诅咒。
因为《圣经》里就说过一一
介于此条规定,亨利八世坚定地认为,只有结束这段婚姻,再娶一位新王后,才能生下儿子来。
从此以后,亨利八世开始疏远凯瑟琳。
不久之后,亨利八世与凯瑟琳身边的女侍官安妮·博林勾搭在了一起。
凯瑟琳知道这些事后,心急如焚,但年早色衰,又无子嗣的她根本留不住丈夫的心。
伤心的凯瑟琳只能抱着自己的女儿痛哭,玛丽公主望着自己的母亲,她似乎也感觉了父亲的疏远。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安妮·博林怀孕了。
大喜过望的亨利八世认定安妮·博林腹中的胎儿是个男孩。
为了能让未来的儿子有个合法的身份,亨利八世向罗马教廷提交了离婚申请。
但罗马教廷慑于凯瑟琳表哥的势力,没有同意亨利八世的离婚的申请。
火冒三丈的亨利八世立即宣布脱离罗马教廷,并以国会的名义宣布他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
身为天主教信徒的凯瑟琳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在她心里自始至终认为自己才是英国唯一的王后。
而此时的玛丽也坚决地认为自己才是合法的公主。
这对母女的不合作,让亨利八世异常暴怒。
为了报复这对母女,凯瑟琳被亨利八世幽禁在一家修道院,而玛丽则以 “私生女” 的罪名,被关进了伦敦塔。
此刻的亨利八世早就不再宠爱自己的长女,他将这个女儿视为障碍,一心想要将她清除岀去。
玛丽公主从天堂跌落到地狱,她不仅失去了以往的荣耀,连亲生母亲的面都见不到了。
凯瑟琳在修道院思念着女儿,而玛丽在伦敦塔想念着母亲。
一个泪水涟涟,一个痛哭流涕……
可是这对母女的眼泪丝毫打动不了铁石心肠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满心期待安妮·博林能为自己生下一个儿子,可惜的是,安妮.博林经过十月怀胎,还是生下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
亨利八世虽然失望,但他还迷恋着安妮,为了羞辱玛丽,他强迫长女去做妹妹的保姆。
从前高高在上的公主,如今已经沦为保姆,这样的心理落差,让玛丽无法承受,她的身体状况更加不好了。
当初的亨利八世为了能与安妮.博林结婚,他发动了宗教改革,在英国废除了天主教,改信安立甘教,成功地将与凯瑟琳王后离了婚。
父母婚姻的破裂,造成了玛丽一生的阴影,从而形成了她偏执的个性。
玛丽痛恨安妮.博林和她的女儿,可她却要低声下气地去侍候安妮的女儿。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玛丽只能忍气吞声,小心翼翼地侍候着伊丽莎白公主。
仇恨就在这个时候埋入了玛丽的心中……
后来,由于安妮·博林也始终没有生出儿子,亨利八世对她也日益冷淡了。
不久,亨利八世以 “生活放荡” 的罪名,处死了安妮·博林。
紧接着,亨利八世又把女侍官珍·西摩扶上王后的位子。
珍.西摩做上王后了,经过十月怀胎,她生下了儿子爱德华。
亨利八世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儿子,他对珍.西摩感激万分,不停地吻着这个女人。
爱德华从小就体弱多病,不过亨利八世还是把他立为继承人。
此时的玛丽早已经失去了母亲,凯瑟利离婚后,在忧伤中离开了人世。
凯瑟琳去世后,亨利八世依然怒火未消,他甚至不许玛丽去参加母亲的葬礼。
伤心再加屈辱,使玛丽很早就出现头痛,眼疾和经期不调的症状。
可作为父亲的亨利八世完全不关心这个女儿,他的心中只有儿子才是自己的孩子。
伊丽莎白公主在母亲安妮.博林被处死后,也被父亲遗忘了,现在的她也成为了“私生女”。
虽然这俩姐妹的遭遇相同,但她们却形同陌路,玛丽永远不接受这个妹妹。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玛丽开始取悦亨利八世,不光承认他新教领袖的地位,还主动表示希望能做爱德华的教母。
玛丽的妥协,这让亨利八世感到十分的高兴,于是他同意让这个女儿搬回皇宫来住,并且在继承人的名单上把她列为第二继承人。
玛丽在皇宫中对每个人都分外小心,她知道现在只能自己保护自己了。
1547年,亨利八世病逝了。
按照亨利八世的遗言,年幼的爱德华继承了王位。
由于爱德华还不具备执政的能力,政权就落在了摄政议会的手中。
这些新教分子们试图把新教作为国教,而爱德华也十分支持他们的决定。
爱德华的改革措施,让一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非常的不满,因此这对姐弟关系十分的恶劣。
爱德华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这位囯王自幼就体弱多病,大家都知道他活不长的。
1553年,身患肺病的爱德华随病情恶化,他为了能使新教继续成为国教,不惜修改了亨利八世的遗嘱,剥夺了玛丽的继承权,并指定和他年纪相仿的表妹简·格蕾为继承人。
玛丽知道之后,气得差点没岀血,她疯狂地叫喊着,她发誓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亨利八世死后,按照遗嘱应由爱德华六世继位,但是他在16岁就死了。
按照规定,玛丽应该成为下一任继承人。
但是诺森伯兰公爵和枢密院却宣布第三顺位继承人简·格蕾继承王位。
可是简.格蕾没有任何政治基础,英国民众都不支持她继承王位。
简.格蕾继位九天后,在群众的声讨声中,这位女王倒台了,玛丽登上了王位,她就是玛丽一世。
登上王位,手握大权的玛丽,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了母亲和亨利八世婚事的合法性,这样她也就从 “私生女” 的身份,变成合法的身份。
玛丽女王的母亲是一位天主教徒,所以玛丽一世也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
玛丽女王刚刚上台,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由于对父亲亨利八世的恨,玛丽一世十分痛恨新教,因为这是他父亲创立的教派。
玛丽一世全盘否定了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的宗教政策,企图重新恢复罗马教廷控制下的英格兰,恢复天主教,回归以教皇为首的 “基督教世界” 。
1553年10月5日,玛丽召开了第一场议会,基本上废除爱德华六世时代和部分废除亨利八世时的英国宗教改革立法,为铺平通往罗马的大道奠定了基石。
但是由于议会没有批准恢复天主教正统派的宗教仪式,玛丽女王企图复辟天主教的想法在第一次舌战中就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玛丽一世加冕后,为了避免王位落入其信奉新教的妹妹伊丽莎白手中,她同意了与表侄神圣罗马帝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儿子西班牙王子腓力(后来的腓力二世)的婚事。
玛丽一世的决定让素来讨厌外国人统治的英国民愤怒不已,但是玛丽一世依然我行我素,毫不理会。
1554年7月23日,玛丽一世与腓力首次见面,仅仅两天后便举行婚礼。
根据婚约内容,腓力得到英格兰国王的称号,所有文件必须同时有腓力及玛丽二人的签名。
而英国国会也只会同时听命于两人联合的命令,甚至连货币上也同时雕有国王与女王的肖象。
这场婚约也指明英国在西班牙有战役的时候,没有义务为西班牙提供任何军事援助。
为了使腓力的头衔可与玛丽看齐,查理五世把那不勒斯及耶路撒冷的王位赠予腓力。
玛丽一世因而成为那不勒斯王后及名义上的耶路撒冷王后。
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腓力继位,玛丽则顺理成章成为西班牙王后。
婚后,玛丽一世一直想要生下一个儿子,可是她的肚子始终没有反应,这让她十分的焦虑。
腓力娶玛丽一世完全是因为政治,他对自己的妻子爱理不理,这也让玛丽一世十分的伤心。
孤独的玛丽一世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政事上了。
为了巩固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玛丽一世开始残忍镇压新教徒。
在此期间,约300名宗教异端人士被活活烧死,甚至还包括孕妇和小孩。
玛丽一世为了坐稳王位,她处死了简.格雷, 还有害她母亲失去王后之位的坎特伯里大主教克兰麦,另外还有800人被流放海外。
这种残酷的焚烧事情遍及英国各地……
在当时,无论是街道,还是广场,随时都可能会有焚烧新教教徒的事情发生。
英国民众在亨利八世与爱德华的领导下,普遍接受了新教,现在玛丽一世也做法,让民众无法理解。
广大的英国民众对玛丽的执政大失所望,残酷的杀戳也让玛丽一世获得了“血腥玛丽”的称号。
但是作为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玛丽女王丝毫没有感觉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曾经深情地说一一
玛丽偏执的性格,让她将个人的天主教虔诚置于英格兰共同体的利益之上。
在玛丽一世的统治下,新教传教士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纷纷远远离英国,远走他乡。
玛丽一世的倒行逆施,让她逐渐丧失民心,可她却没有任何感觉。
因为此刻的她想收拾另一个人……
玛丽一世把同父母离异的事全怪在安妮.博林的身上,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也是仇恨万分。
尽管伊丽莎白对玛丽一世恭顺有加,并改变了自己的信仰,但还是没有逃脱被囚禁在了伦敦塔里的命运。
幸亏伊丽莎白城府很深,她凭借自己的聪明与运气,在被囚禁2个多月之后,离开了伦敦塔。
玛丽一世自从结婚之后,就一直梦想生下一个孩子,可是多年来一直未能如愿。
1554年9月玛丽一世突然停经了,并且身体开始变胖,还有晨吐。
当时整个宫廷,甚至连她的医生都认为玛丽在4月底即可分娩。
玛丽一世为此万分兴奋,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被解除了监禁,并急急忙忙的被召进宫去见证整个生育的过程。
在玛丽即将生个儿子的消息传遍了欧洲之后,四月底伦敦主教区为玛丽的生产祈福。
玛丽一世的妊娠反应一直到1555年7月,可是在此后她的肚子竟然又回复了正常。
不久之后,她的医生证实她并没有怀孕。
威尼斯大使米歇尔讽刺说一一
原来是玛丽一世太想要个孩子,所以产生了假怀孕现象。
这场打击让玛丽一世的心态彻底崩溃了……
玛丽一世的丈夫腓力认为妻子丢尽了自己的脸,他扔下玛丽一世,离开了英格兰到了弗兰德斯与法国人打仗去了。
孩子没了,丈夫走了,玛丽一世心碎了。
由于病情加重,玛丽一世无暇管理国家,再加上新教教徒的顽强反抗和英国疫情的爆发,玛丽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孤独的玛丽一世气息奄奄,她的生命之火即将燃尽。
1558年11月,玛丽一世在孤独之中走完了人生,由于她没有孩子,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是为伊丽莎白一世。
玛丽一世还是无可奈何地将王位拱手让给了她最痛恨的人。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宿命吗?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