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解读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
在这所高级公寓里住的都是上层社会的人物,他们有着光鲜的外表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却过着虚伪、荒诞的生活。而真正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的,却是丑陋的门房米谢太太和十一岁的天才小女孩芭洛玛,她们各自躲在各自世界的角落里偷偷的享受着自己优雅的精神生活,对外界却带着刺一般的抗拒着。正是新搬进来的小津先生。用他的细腻和博学,发现了两人刻意隐瞒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摘自网络
那么,如何解读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优雅的刺猬是改变自同名小说的,这部小说也获得了各项大奖。电影改编也是相当成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很少有改编作品搬上大银幕后还能获得如此多好评的。所以优雅的刺猬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作品,值得观看,会发你很多深度的思考。
Ⅱ 如何评价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
我们活在一个重视表象的世界,人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看起来的样子”,活得好与坏似乎也有个既定模式。所谓”孤独”是因为:你不那么想,但却寂寞地发现没有人和你一样,没有人真正明了你眼中所看见的美好,也没有人真心理解你内心的深邃。你是你,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在乎,在人与人往来频繁的世界,内心深处却空无一人,这才是孤独的缘由。
所幸故事给了荷妮和芭洛玛一座通往彼此心间的桥梁:日本来的小津先生。小津先生带著日本文化细致的精髓来到巴黎,也来到荷妮与芭洛玛细腻的内心世界。电影中,东方人热爱的茶道取代了西方的咖啡文化:荷妮醒来的第一件事是煮茶而非煮咖啡,并随心情变化更换不同种类的茶。我喜欢小说中一段关于东方茶道的叙述:
“茶道是丝毫不差地重演相同的动作,和重复相同的品尝,茶道能让人体会到既简单又真实、又文雅的感受,茶道以最微小的消费,让每个人获得解放,变成品味上的贵族,因为茶是富人的饮料,但也是穷人的饮料。茶道的特殊优点,就是替我们荒谬的生命带来一股宁静的和谐。”
与其当定义上的贵族,不如当品味上的贵族。日本人凡事重视细节的纤细心性刚好与观察入微的荷妮和芭洛玛不谋而合,三人一拍即合,小津先生的出现,巧妙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曾经各自孤独的小世界变得越来越宽阔。当一向习惯隐藏自己真实情绪的荷妮在芭洛玛面前失控大哭时,我也跟着红了眼眶。她是别人眼中平凡庸俗的门房,却有着如女贵族般深邃优雅的内心世界,她心中不时存在著两种极端的情绪:既骄傲又自卑,既渴望又抗拒。她虽极力隐藏自己的独特,却又渴望有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然而,美好一旦成真,又恐惧一切只是如梦一场,深怕难以承受梦醒的失落。小小的芭洛玛没多说什麽,只是靠近荷妮,给她一个深深的拥抱,那个拥抱是真心的了解,更是力量的给予,令我非常感动!
那个真心的拥抱也彷佛让她们看见镜中对自己微笑的另一个“我”。她知道你不是别人看起来的样子,她知道你的与众不同只是与生俱来的敏锐,她喜欢你不是因为你能给她什么,而是你同时让她看见她看不见的自己。她们是彼此灵魂的另一半,她们拥抱了彼此内心深处的孤独,而这意谓深长的拥抱,同时终结了彼此心中的坏念头。虽然世界依然傲慢如故,但她们心中已盈满能量。荷妮也让一心想死的小芭洛玛明白了最珍贵的一件事:人生唯有且行且珍惜,才能创造出结局之外的番外篇,这个可能连上帝都不清楚的番外篇,说不定就是人生最大的惊喜!唯有好好活下去,才有看见的机会。这世上最奇妙的地方在于:人往往因不被人了解而深感孤独,但唯一的解药还是在「人」身上。我想,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世界:当我们的身边完全被不了解的人包围时,不一定要像在鱼缸里坐困愁城的金鱼,有时不妨冒一点险,即便被冲入未知的世界,只要那个地方有水,希望就会源源不绝,原以为会一成不变的人生,或许就能活出另一种可能。
Ⅲ 刺猬的优雅怎么样
1、《刺猬的优雅》是一部能发人深省的影片,它充满着哲学性,让人们反思自己,同时引发人们对艺术、美的思考。不管是过着秘密的文艺生活的门房,还是叛逆的天才少女,影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让人们在幽默、讽刺和温情中,去发现每个人身上那个无形的小宇宙。
2、影片用了简单的生活做外壳,向人们展示了宏大的人们的精神内核主题,表现了法国人高尚的生活情操和生活态度,向人们阐释了对生命价值的考量,以及对美与丑的外在和内在的判别标准。
3、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以女性视角反映社会的不合理现实,又在对人类灵魂的孤独性的关切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过程中,传达出了积极的人生意义,兼具社会现实批判性与关切性,相信不同的人在这能找到相似的自己,重拾对美好的期许与信任。
Ⅳ 刺猬的优雅想表达什么
刺猬的优雅想表达外表坚硬而内心柔软,优雅高贵的读书人形象。刺猬的优雅充满了隐喻,耐人寻味,对于死亡对于生命对于爱和优雅,影片以女性成长主义为主题,同时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隐喻的讽刺手法和出人意料的结构性。
刺猬的优雅的特点
结局再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真实生活境遇以及女性对自身命运,让观众在短时间的电影呈现中探寻孤独境遇中生命个体创伤的疗救之途,找到在艺术和爱中温暖丰富生命之径,刺猬的优雅是一部能发人深省的影片。
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不管是拥有秘密花园的看门人,还是通透叛逆的天才少女,让人们在幽默讽刺和温情中,去发现每个人身上那个无形的人生哲理,让人们反思自己,同时引发人们对成长生死和优雅的思考。
Ⅳ 刺猬的优雅想表达什么
影片依靠其独特的儿童叙事视角以及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深刻洞察,自上映以来就在西方电影界引发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反响。
电影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女帕洛玛试图以自杀的方式来摆脱自己的荒诞宿命,却在完成其人生中最后一项壮举——“拍电影”的过程中遭遇到与她境遇相似的门房夫人勒妮,受其启发和影响顿悟生命的意义,最终获得成长的故事。
刺猬性喜孤独,用尖锐的刺保护弱小的自己,正如影片中的几位角色,他们将波澜的内心世界隐藏在孤寂的外表下,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相似的灵魂世界。“勒妮,帕洛玛,小津格郎”是三个真正优雅的人。他们相互吸引,彼此理解,超越年龄,超越相貌,超越阶层,超越国界。
《刺猬的优雅》充满了隐喻,耐人寻味。对于死亡,对于生命,对于爱和优雅。影片以女性成长主义为主题,同时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隐喻的讽刺手法和出人意料的结构性结局再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真实生活境遇以及女性对自身命运,让观众在短时间的电影呈现中探寻孤独境遇中生命个体创伤的疗救之途,找到在艺术和爱中温暖丰富生命之径。
Ⅵ 《刺猬的优雅》:卸下尖锐防护去追寻的爱,才是生命意义的所在,你怎么看
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于2009年7月上映,改编自法国女作家塞缪尔·巴伯里的同名小说。小说本身出版后大获成功,获得了法国书商奖、扶轮国际奖等五项文学奖。
根据小说,同名电影也很精彩。电影以上流社会生活的巴黎左岸的一套豪华公寓作为故事的发展空间,通过交替的叙事手法构建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思考的有钱有才华的女孩,一个温柔的日本男人和一个看起来孤独低调却爱看书、内心丰富优雅的门房女人的故事。
“从外面看,它长满了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从里面看,它像刺猬一样精致。它喜欢在无人的土地上闭关自守,却有着超乎寻常的优雅。”
两个富有、纯洁、孤独的灵魂相遇,彼此理解,彼此关爱,走向人生的出口。
帕洛玛开始在刺猬犀利的外表下看到优雅的内心,也看到了生活中不一样的一种风景。两个人走进彼此的世界,彼此信任,成为真正的朋友,也卸下了长久以来的保护,软化了彼此的心,软化了刺猬一样坚硬的外表。
影片中的两个“优雅的刺猬”以小津先生为重要媒介相互了解,这种打破隔阂,进入对方世界的方式也颇有意义。
作为影片中日本工笔文化精髓的代表,小津先生抛开了普通人固有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惯性的偏见,从与两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超凡的精神世界。后来逐渐了解,进一步拉近关系,自然也就自然了。
在这里,电影为打破孤独者之间的隔阂,搭建精神交流的桥梁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途径,既摒弃了“固有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惯性”的偏见。
“我们的眼睛在看,但我们不观察;想,却不问;接受,但不要去寻找——没有饥饿或讨伐,只有期待或无尽的等待。”
人常常会因为不被身边的人理解或者认为没有一个人与自己的灵魂相连而感到孤独。其实世界上总有灵魂和自己的频率相连。与其被困在自己的“鱼缸”里,默默的死去,不如放下偏见,用细腻的心去尝试接触和理解,最终发现两个孤独的灵魂背后可能是相连的。
狭窄的鱼缸外,只要有水,只要你按照你热爱的方式生活,就可能是另一个新世界。遇到频率相同的人,了解对方内心的丰富和优雅。
质疑生命的意义
影片中,小女孩帕洛玛和门房莱尼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孤独和与世隔绝。他们的内心丰富而纯净,对社会现实都有批判的眼光和孤立的对待。
世界是我们相互交流的舞台。但是,由于地位、权力、金钱、政治、国籍、信仰等原因,我们无法为自己感受这个世界。我们只能走进去,互相理解,通过其他媒介来看待生活。
一个哲学家“看透”人生的命运和世界的荒谬,一个隐居的智者把自己伪装起来,藏在平庸的面具下。他们是与周围世界不同的刺猬!
其实从深层次来说,他们是对世界有意识的文化精英的代表。
他们没有在狭小的鱼缸里放纵或放纵自己,没有随波逐流,没有和无意识的平庸的社会大军打成一片。
不同于被常识蒙蔽而沉沦于日常生活的人,他们对日常生活建立了“陌生感”,建立了“距离感”来反思,所以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从帕洛玛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莱尼在伪装之前所不了解的过去。从莱尼那里,我们似乎看到帕洛玛走出了她狭窄的藏身之处,为爱情的未来做准备。
两个人可能都质疑过人生的意义。帕洛玛认为生活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蕾妮在伪装和隐藏的过程中可能已经不再想这件事了。影片最后似乎间接回答了对生命意义的质疑。
蕾妮的死给影片带来了人生无常的尴尬结局,也是对帕洛玛的救赎,她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打算与死亡抗争。蕾妮在爱和关怀中死去,让爱她的人悲痛欲绝,但她的灵魂不再孤独。
蕾妮做好了恋爱的准备,她的意外死亡让帕洛玛在这一刻突然明白,她要独立,她要逃离金鱼缸,她要询问生命的意义,死亡不是一条值得走的路。
就像电影里的这两行: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我们在死亡的那一刻在做什么。蕾妮,你死之前在做什么?你准备好去爱了。”
“如何定义生命的价值?帕洛玛,我希望你的未来和你的期望一样。”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伪装和躲藏中孤独的死去,而在于拥有同一颗心的人的勇敢的爱,在于追求一个等于自己期望的未来,在于摆脱世界的枷锁,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人会活着,爱会依恋,生命的意义会归属,会被展示。
孤独并不可怕,“刺猬的优雅”是值得欣赏的,但去除尖锐的保护,在孤独的灵魂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努力勇敢突破,冲破狼牙和鱼缸去追求爱情,积极追求人生的意义而不辜负人生,才是我们真正的期待。
《刺猬的优雅》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相信不同的人会在这里找到相似的自己,重拾对美的信任和期待。
Ⅶ 《刺猬的优雅》:灵魂契合是上天给你最浪漫的一次相遇
浮生偷得半日闲,无意之间在图书馆里寻到《刺猬的优雅》,如获至宝。
前几日刚刚看了同名的电影《刺猬的优雅》,既文艺又养眼又有深度的电影。
《刺猬的优雅》是法国女作家哲学教授妙莉叶·芭贝里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7年。
《刺猬的优雅》是Les Films des Tournelles公司出品的剧情片,2009年7月3日在法国上映。
小说以法国巴黎格勒内勒街七号的一栋公寓为背景,位于 左岸 政商名流频繁往来的高级地段。
大楼里住户有国会议员、外交官、律师、美食评论家等等,属于上流社会中产阶级,有钱人。
而大楼的女门房则是在有钱人的阶层之外的,故事通过她和12岁的小女孩帕洛玛的视角展开。
作者妙莉叶·芭贝里( Muriel Barbery)是一位哲学教授,书中她融入了许多哲思和禅意,
优雅而温润地展示了法国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中产阶级富人的假面和空虚,
揭示了人生的三段式成长经历:叛逆对抗的少年、追求内心富足的中年、悲悯圆融的晚年。
同时有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真谛的追寻。
书中,准备自杀的少女帕洛玛,卑微而饱读诗书的门房勒妮,儒雅圆融的日本绅士,
三个灵魂契合的人不期而遇。
1.叛逆拧巴的少女(帕洛玛)
帕洛玛:十二岁,是一个内心纤细而早慧的天才,能洞悉世情的小女孩。
家境富有,学霸一枚,有着超越年龄的智慧和敏感,但是正因为她的聪慧,过早地参透人生,
认为生命的荒谬与虚空,她认为人就像生活在鱼缸里的金鱼, 追逐繁星,却在鱼缸里终此一生。
所以,她偷偷积攒安眠药,准备在6月16日生日来临之际自杀。
但我不想像一片烂菜叶子一样死掉,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么年龄上去死,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谷口治郎的漫画书里,主角都死在了登山的路上,我要攀登的山峰,就是拍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让人看到生命是如何的荒诞不经,其他人的生命,我的生命,尽管生命毫无意义,可至少有精神上的对立。
少女敏感期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反而被忽视,被误解。
她背着书包准备离家的时候和母亲道别,母亲却自顾自地对着花花草草,自言自语,
她有洁癖的姐姐不断地制造噪音让她无法清静,
她试探性地对父母说我要当门房,母亲教科书式地回答“我们永远支持你!”
根本不在意她内心真正的想法,正因为如此,帕洛玛很孤独。
聪明头脑使成功的滋味变得苦涩,而平庸才会让人充满希望。
2.内心丰盈的中年大妈(勒妮)
勒妮 :五十四岁,卑微的门房,内心却无比丰盈,酷爱读书。
门房,即公寓的看门人,受业主的雇佣。
勒妮出身贫寒,却勤奋努力,因为身份与地位的卑微,致使她在生活中总是被忽视。
为了保护自己,勒妮在人前显出一副邋遢、无知的样子,力求符合门房的角色。
然而她的不起眼,狭促的住处里有一个书堆砌成墙的房间,那里勒妮内心一片葱茏的绿洲,
从表面看,她年迈,不修边幅,她像刺猬一样满身都是刺,内心却细腻非常。
林语堂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总是受他眼前的世界禁锢,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
而当一个人拿起一本书,他立刻会走进一个不同的国度或者不同的时代,
能与书籍作者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勒妮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通过书本打开了她广阔的世界,而将真实的自己屈从在外表之下。
勒妮就是通过读书,让自己不受自身条件的束缚,拥有了另外一个优雅的身份和体验。
3.悲悯圆融的晚年(小津格朗)
小津格朗,退休的日本高级音响代理商,他富有且有教养,彬彬有礼,风度翩翩。
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内外兼具的优雅,勒妮的优雅内敛而割裂,
小津格朗的优雅却浑然一本,虽然他们的优雅都来自于学识,却在不同的层次上。
这种优雅中透着自信与从容,他可以完全不在乎旁人的目光,主动邀请看门人荷妮共进晚餐,
他细心体贴地为勒妮送来裙装和围巾,“朴素”的心意刻意避免收礼人的尴尬。
他会在公众场合像对待贵妇人那样亲吻荷妮的手,真心呵护一颗敏感而高贵的心。
他们三人,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却是同一类人,都有一颗孤独而柔软的心
他们敏感细腻,有洞察世事的能力。因为心灵的契合,他们一见如故。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人的一生,能有几次这样的灵魂相遇。
书的结构也很巧妙,单看一眼目录便知。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读起来带入感特别强,读起来很舒服,愿每日都有这样的时光。
书中洛玛的视角第一人称和勒妮的视角第一人称穿插着,非常巧妙。
电影《刺猬的优雅》设计得更好,将原本杂乱无章的人物故事通过帕洛玛串联起来。
细节上,帕洛玛在墙壁上画的黑白图案,做的手工,金鱼和猫都推动了情节发展。
很偶然地,聪慧的帕洛玛跟随着勒妮的肥猫,闯进了勒妮的小屋,发现了勒妮的书房。
小津格朗入住,因勒妮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随口接上"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幸",
二人目光对视,心下了然。他也发现了这位谈吐不凡的门房勒妮优雅的秘密。
小津格朗在电梯里偶遇帕洛玛,发现了这个小女孩的天赋与可爱,成了万年交。
就这样,三个人彼此有了交集,小津格朗优雅地与勒妮交往,发自内心地尊重爱护勒妮。
借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我喜欢你,只因为你是你,而不是你外表或者身份。”
她们的生活从此改变了,注入了温情,有了温暖的颜色。
小津格朗如佛一般自带着光环走进她们的生活,带着一丝禅意,带着东方文化里的清雅气
小津格朗如佛一般自带着光环走进她们的生活,带着一丝禅意,带着东方文化的清雅气质,
走进彼此的灵魂,照亮各自的人生,成就了她们的美丽和优雅。
然而小说的结尾,勒妮在归还借来的衣服的路上,为了救一个流浪汉出了车祸,
死前,勒妮想到了好友曼努埃拉,想到了她的猫,想到了丈夫吕西安,
最深情地她想到小津格郎:“亲爱的格郎,相信山茶花的存在,那是心灵契合的一种永恒。”
还想到帕洛玛:“帕洛玛,我的女儿,如果我有女儿,我希望是你。”
在影片开头帕洛玛说过的一段话,再次响起: “最重要的不是死,也不是什么时候死,而是死的那一刻我们正在做什么。勒妮,你在死的时候在做什么呢?至少你走在了爱的路上。”
在真正的死亡面前,帕洛玛领悟到,或许我们依然像金鱼一样活在透明的玻璃器皿里,不自由,被束缚,但却可以拥有一颗大海一般辽阔的心,从而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书中和电影里采用了隐喻的手法。
金鱼: 帕洛玛一家4口住400平米的大房子,她的父母自以为在海洋里游泳,而实际上只是大一点的鱼缸而已。电影里帕洛玛给金鱼喂了安眠药扔进马桶,却意外地在勒妮那里重新被捞出来,或许就预示着帕洛玛不会死。
刺猬: 电影里手绘刺猬的动画片段很精彩,看了很遍,这是一种升华,人不能希望自己永远孤独,抱着优雅的心,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刺猬是快乐的。
猫: 帕洛玛家两只猫(宪法和议会)明显有帕洛玛的父亲政治家身份的隐喻。
勒妮的猫(格雷维斯),一个肥硕的家伙,陪伴勒妮度过孤寂难熬的寡居日夜。
小津格朗两只猫(列文和凯蒂),《安娜卡列琳娜》中的一对夫妻的名字,怀念妻子。
狗: 书中《世界运动日志之二》专门一节写了两只狗雅典娜和涅普顿,不可言说,写得精彩。
苍蝇: 他们凭空叹息,就像总往同一个窗户上乱撞的苍蝇,他们摇晃、挣扎、虚弱、最终坠落,
他们会扪心自问为何生活会让他们去他们不想去的地方。“他们生命梦想逝去,生命像一条狗。”
山茶花: 闪电般的山茶花幻象,在时间的长河中打开一个激情的空间,山茶和《宗芳姐妹》有关。
日本电影《宗芳姐妹》与勒妮和小津格朗爱情有关,京都的山像红豆布丁一样美丽。
书中还提到了西芳寺,那个著名的日本苔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第94页)
书中的山茶花还挽救了一个因吸毒而垂死的病人,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或许是作者的悲悯和美好愿望吧。
围棋 :生与死只是构建得好与坏的结果,汝生,汝死,皆是果。
这是围棋的格言,也是人生的格言。其中也有隐喻。
帕洛玛姐姐男朋友的家人来访,说围棋是日本人发明的,帕洛玛毫不留情地指出错误。
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通过读书勒妮摆脱了心灵上的卑贱,敢于直面这个世界。
勒妮说:“我贫穷,丑陋,可不幸的是我也是个自我封闭的聪明女人。论聪明才智,我是一个百战不败的女神。”刺猬的优雅发自内心,闪闪发光。
读书让孩子充满智慧,领悟人生的真谛;读书让人更加丰盈,更加优雅。
“人们总梦想上天摘星,结局却和鱼缸里的金鱼一样。我觉得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明白人生是荒谬的,事情就简单多了。”聪明的孩子最终也得到心灵的救赎,勇敢地活下去。
正如麦家所说,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
《穷查理宝典》一书的作者查理·芒格如是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也是教父极的人物,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是的,读书或许是让我们抵达梦想的捷径,迅速地让我们配得上自己的梦想。
Ⅷ 如何解读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
孤独而优雅,克制而情深。
这个世界,像是被大多数人用词语安全而细致地划分出了很多类。出于本能,出于被理解,被懂得的渴望,我们总是寻找着和我们带着同一标签的彼此。
但社会固化的标准,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安全感的同时,同样,也给另一部分人也带来了孤独。
当十多岁的天才少女早慧地参悟生死,并用自己的价值观恣睢地抵抗这个让她觉得荒唐的社会时,父母会觉得她需要看医生。当臃肿粗糙的看门人举止优雅,语出惊人,甚是拥有大智之感时,来往受过高等教育的优雅夫人却从未认真与她有过对视。
这个社会匆忙,刻板。对她们来说,更是陌生与坚硬。敏锐的感知力下,是刺骨的无奈。于是,一个想到死,一个想要躲。
那么,可怕的孤独到底为何?是生而为人,孑然一身的常态?还是想要诉说时,却鸡同鸭讲的无奈。
突然想起一个故事。
在偌大的深海里,有一只叫Alice的鲸鱼,没有任何同类能够听到她的声音。
没有家庭,没有朋友,甚至不属于任何部落,不得已的安静与隐匿。
因为它的频率有52赫兹,而正常鲸鱼的频率只有15~25赫兹。
它的频率一直是错的。
不被理解,无从分享,无人同和,是谓孤独。
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曲高和寡的悲凉之后,我们总是不禁长出尖锐的刺,抵御严寒,抵制荒谬,抵御规则,抵制侵蚀。
但人是终究是群居动物,认同感,爱,理解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于是,当小津先生出现后,勒妮的刺开始变得柔软,她收起了武装出的尖刻与粗糙,眉眼间开始变得明朗而有力。惺惺相惜的气息里,两个人愈来愈近,。而勒妮与帕洛玛,帕洛玛与小津,都在这次微震中,以着相同的频率连接到了彼此。心照不宣的话语,默契十足的厚重安全感,皆因懂得。
勒妮放弃了克制,在拒绝小津先生的矛盾中,抱着帕洛玛嚎啕大哭。帕洛玛也不再漠然,拍摄勒妮时,她的脸上有了少女该有的笑容。
不是刺猬,只是没人能听到自己最柔软的频率。
结尾处,勒妮死于突如其来的车祸。意料之中,但鼻尖还是不禁一酸。一瞬间,三个主人公的命运好像从一个制高点极速坠落,一切欣喜,一切温度,都在这一刻砰然蒸发。
这悲情美学,实在写实得残忍。
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便利而简易。大多数的我们,都急迫地为自己贴上标签,快速地寻找可以聊以自慰的另一个人。
我们聊品味,聊理想,聊爱好。在速食的精神中选取相同的认知,将审美与情趣架空到一个高点,获取安全感,消除孤独,寻找“共感”。
无痛无痒,也难以鲜活。
标准实则是最荒唐的字眼,最柔软的东西往往隐匿愈深,需要精力去了解,同样,也需要时间。
不用急于寻求认同,不紧不慢,敏锐而自持,知音是自然而然下的产物。
愿我们都能通过自由,找到值得让我们变得柔软的人。
Ⅸ 电影《刺猬的优雅》:看完这部片子,我的心像蜷缩成一团的小猫咪
文过境蝴蝶
一说到法国往往让人首先联想到优雅、浪漫。而说道优雅,就一定会联想到苗条的女郎、较好的面容、得体的服饰、有质量的物质生活。
而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不一样的优雅。
《刺猬的优雅》改编自法国小说家、哲学教授莉叶·芭贝的同名小说。小说一经问世就备受好评并且多次获奖。影片是以法兰西特有的姿态,展现在浪漫的巴黎左岸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
如果你用心去看,它绝对会是一部让你心动的作品。影片充讲述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看后会让人沉思,会反省。没有波澜壮阔与煽情做作,只有淡淡的忧伤和静静地思索。
在一栋富人居住的公寓里,一个孤独的富家小姑娘,一个贫穷孤独的看门人,一个能看穿人心的老年绅士,他们上演了一个对灵魂的关切,对生命意义追问的忧伤而温情的故事。
法语刺猬(hérisson)一词,不仅是指动物名称,还有“难以接近的人”的意思,这样就更好理解片名了。
电影从一个女孩的一段独白开始,12岁的少女严肃的道出家人的荒谬和自己的自杀计划,小小年纪洞悉了生命与人类的虚无,令人震惊。
帕洛玛
她很早以前就知道,命中注定,一辈子都会困在金鱼缸里面,跟老撞同一扇玻璃窗的苍蝇一样,大人也把时间都耗在金鱼缸里。金鱼缸,她才不跳进去,她深思熟虑过,这学年结束后,13岁生日那天,就会自我了断。
她想幻化成不一样的烟火,但是诺大的天空却容不下她。在大人眼里她不是个讨喜的孩子,本应跟她最近的父母却离她很远,她的聪慧和与众不同让所有人觉得她是个怪咖,没有理解、没有认同、没有关注,让她倍感孤独。
帕洛玛在绘画上有画家般的想象力,在手工上有出色的创造力,在思想与表达上都有独特的天赋,她有颗不平凡的心,她是个被上帝祝福的孩子,只是她自己还不知道。
她的妈妈是个看似很优雅的女性,有美丽的容貌、纤细的身材和优良的生活品质,可实际上十几年都在吃抗抑郁的药物,每天都在说自己的梦,每天都在和植物讲话。
她的父亲是个工作比家庭重要的政客,会因为她在客人面前讲出了真话而罚她不准出房间。而她唯一的姐姐整天想的就是不能和妈妈一样,还有希望比爸爸能干。
这样的一家,她的话没有人在意,没有人能够跟她沟通,没有人能够给予她理解。
她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害怕,甚至害怕到去思考用各种手段自杀。最后每个礼拜从妈妈药盒里偷一颗药,准备服用过多抗干扰药物来达到目的。
荷妮
总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臃肿的身体,灰暗随便的衣服,又老又丑,脾气暴躁,电视机永远开着,身旁只有一只肥猫在陪伴。虽不和蔼可亲,倒还称得上彬彬有礼,虽然不讨人喜欢,不过大家还是能忍受,因为她完全符合大家心目中门房的典型形象。
这栋公寓里只住了五户人家,她在这里做门房多年,每天富人们机械的和她打招呼,但是没有人会真正看她到底长什么样子。
她是一个守寡的老妇人,从未上过学,一直都很穷,毫不起眼,微不足道。时间教会她如何在现实中安全的生存下去,自卑让她竖起外表的刺,将自己柔软的心好好地隐藏下去。
孤独的她有自己的心灵栖息地,每天她忙完后都会躲在自己小小的、摆满各种图书的密室里,一壶茶,一块黑巧克力,可以让她整晚都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那时她就是一个摆脱庸俗外表的优雅女人。
小津先生
一位新房客,带着日本的精致文化来到荷妮的世界,他洞悉了那个庸俗外表下博学、优雅的女人心,他给了她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他能够看到到帕洛妮的思想,他能够真正与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沟通。
他成了两个孤独之人的桥梁,让她们通向彼此,让她们在跳动的世界里找到同频的人,就像一面镜子,她们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当既骄傲又自卑,既渴望又抗拒的看门人,在小姑娘面前失控掩面大哭时,小姑娘拨开她拒绝的手紧紧地抱住了看门人,这个画面有多么打动人。诺大的世界,因为那份真正的懂得才让她们不再孤独。
荷妮和小津共进晚餐以后,她又愉快的沉浸在她的密室里兴奋地读她的书,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她此时轻快的心情。第二天一早跟普通的每一天一样,她出门做着每天都会做的事。一切都如往常,就在她准备爱的时候,上帝带走了她。
她没能和小津再喝一杯,尽管她真的很想,多么遗憾。可是她倒下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小津朝自己跑来,看到了小津眼睛里的不舍,她已经得到了爱,已经够了。
一切轧然而止,这就是死吗?再也看不到你爱的人,如果这就是死的话,那真的跟大家说的一样,是个悲剧。
少女一心想死,在计划的时间越来越接近之时,一个不起眼的门房的死,让她认识了死亡,让她知道了活着的珍贵。只有活下来,才有可能活成另外的可能。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刺猬,只不过多半不怎么优雅。我们在影片中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投射,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每个人也都会孤独着,但是抱有希望的活着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几年前,我曾说出过让我十分后悔的话。和一个同事聊天时,听同事说到一个中学生的种种逆反问题,很想帮他,否则他有可能会自杀。因为听到对方说这个中学生的许多行为让人无法理解,甚至令人抓狂,我竟然脱口说了一句“那就自杀吧”,当时同事目瞪口呆。
直到几年后,我身边一个朋友真的从20层楼跳了下去,我才意识到生命之重。我真正明白了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必须被尊重的,而每个人都更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
追逐星辰的孩子们啊,你可以看到更丰富的世界,可以看到惊喜的自己,一切原本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前提是你要活着。
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而生活到底好在哪里呢,苦也是它甜也是它,用心去品味才能知道。
End
无戒365天日更营 第9天
Ⅹ 【电影赏析:《刺猬的优雅》】
1、“刺猬”是指我们之为人的动物性,人格中的本我,而“优雅”则指称对本我的超越,即文明。文明由超我规定,由自我表现。刺猬的优雅,体现了心理健康的根本在于平衡之道、中庸之道。电影中的门房勒妮(米歇尔太太)与日本老人小津格郞,心理健康水平都不错。
2、女主角帕洛玛(13岁)的自杀计划,应是少年人特有的某种幻想性-好奇心相关的行为。促成这种行为的部分原因相关于背景家庭的人际关系恶化,即与母亲的控制与反控制纠葛、与父亲关系的被长期忽视、与姐姐的处在下峰的竞争与挫败。她只是想躲起来,仿佛那样更安全。而自杀构想只是这种“躲”的一种自然延伸。
3、小女孩还是想着要在死之前,做些什么。这就是对生的意义追求。这种追求几乎是人的天性。她要留点什么在世上,不管是摄像还是作画,效用类似。这让人想起我们的文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4、“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托翁名言,用心理学语言来翻译,就是“安全依恋只有一种,而不安全依恋有许多”。这种说法是相对的,你也可以反过来说,“不安全依恋只有一种——充满人际不信任的一种,安全依恋可以有许多。”
5、小女孩打消了死的念头,与经历了旁观死亡——邻居的死亡与勒妮的意外死亡——有关,更与她通过与勒妮、小津格郞建立起爱的关系,拥有了爱的“矫正性情感体验”有关。用自体心理学的话说,帕洛玛从这两份关系中获得了良好的“自体客体”体验,修复了依恋关系创伤。她从死神的怀抱挣脱,是一种幸运。
6、影片中的小金鱼似乎有一个神奇的经历,起死回生了。这个历程就如穿越了(虫洞)一样,妙不可言。这也象征了死亡的是肉体,新生的就是灵魂。这样的经历是一种蜕恋,化蝶而出。帕洛玛的新生也是一个神奇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