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大神用简洁的语言给我普及一下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论
功能对等论,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不仅要做到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要做到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通俗的讲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强求一字一句的对应,要真正的将所翻译的内容,实现语言形式和文化习俗上的转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说的中式英语,就没有很好的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再比如汉语和英语中对姓氏位置的不同。
翻译目的论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不同于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要求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以译入语接受者的需求为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1)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扩展阅读: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
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Ⅱ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有哪些
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2)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扩展阅读
功能对等理论由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的尤金·奈达提出的,被看作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 “功能对等”原则未在翻译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功能对等原则关注的不再只是原文、译文,而更加关注译文读者,即读者对译文信息的领悟和反应,力求使译文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与原文读者和原文的关系相一致。译文要求在最大限度上再次呈现语言形式、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相吻合。
Ⅲ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使产生既忠实传达原文风格内容又完全符合汉语受众习惯的译文存在一定的困难。
Ⅳ 跪求!!!求论文《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翻译中的应用》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但是和任何一门理论一样,它也存在着不足。研究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之后,笔者认为造成其不足之处原因和以下因素相关:1.语言学背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接受美学理论或读者反应的影响。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解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忽略译者自主性的最重要原因。乔姆斯基在他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理论中谈到:“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语法,这个语法的句子结构由深层结构,表层结构以及一些转换规则组成。深层结构是指一个结构体的句法属性构建的抽象表述,即不同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的潜在层面。相反,表层结构是结构体句法派生过程的最后阶段,与人们实际发送,接收的结构组织是相符合的。”【1】因此,当人们要理一个句子意思时,他所要做的就是找出表达意思的深层结构以及表明结构的表层结构。奈达在他交际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借用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适用成分。彼得?纽马克对此评论说:“在语言和经验上,奈达都具备翻译圣经的过人之处。他的翻译理论研究中采取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适用分,其中包括“核心句子”、“表层结构”、以及“深层结构等术语。”【2】在奈达关于翻译过程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另外一个证据。事实上,奈达提及的第一步“分析”就是指把原文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第二步“转换”意即在译文中找到和原文深层结构的相应对等物;第三步“重构”味着在译文中生成表层结构,亦即原文在译文中再创造的含义。结合奈达和乔姆斯基的理论,我们发现,奈达关于翻译过程的理论和乔姆斯基关于如何理解句子的理论几乎如出一辙。从转换生成语法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深远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奈达对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十分推崇。对此奈达曾经评论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解决语法意思最有效的方法,译者运用这一语法能更好地掌握解析原文的过程以及在译文中描述相应生成的步骤。另外,此理论也为译者提供了如何分析及描述含糊句子的转化技巧。
许多的中国翻译学者对造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不足之处的第二个原因——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吕俊,1998;王文斌,1999,等)。接受美学对奈达的功能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学术上的影响。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其认为,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关系中,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因素。迄今为止的文学史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读者的作用被文学史家和文艺理论家所遗忘。这是因为,大多数理论家们将艺术作品看作是超越时空的一个客观存在。事实上,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造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作品渴望读者阅读,希望与接受者对话。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研究的启迪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读者从阅读具体化过程中生成的;二是读者的接受反作用于文本创作.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此理论学说推翻了以往学术界对于读者消极被动地位的观念,认为,读者占据着参与到作者创造的主体地位。这个观点突出了读者的重要性,也同时开拓了文化艺术研究的领域,读者的地位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际上,奈达对于有效对等的理论来源于接受美学,部分的观点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3】奈达认为,只有在读者接受译文时,翻译的过程才算结束。只有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才能算做是检验译文的唯一标准。很明显,正如接受美学观点一样,奈达也把读者反应放到很高的位置上。1969年,奈达修整了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而就在1967年,姚斯(jauss)的演说“文学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目的?”象征着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奈达博士是一位身怀远见的学者,他是不会漠视这个新理论的。”(吕俊)奈达的翻译理论也只有通过不断吸收新理论的适用成分来获得充实和丰富,比如信息理论,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等。众所周知,翻译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平衡原文、译文和译者之间的关系,而要很好做到这点又似乎是不可能的。【4】奈达理论和接受美学的观点的相通之处不是巧合,这恰恰折射出奈达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对接受美学的吸收。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它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功能对等”理论,既要看到它的优点,也不能忽视其缺陷。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对构建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翻译理论体系有重大的意义。
Ⅳ 英语翻译论文题目
英语翻译论文题目
写英语翻译的论文需要写哪些内容呢?选什么样的题目合适?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英语翻译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1、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2、谈英语幽默的翻译
3、英语汉译技巧初探
4、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
5、翻译中常见错误分析
6、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会话含义的推导与翻译
8、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9、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10、翻译技巧探索
11、商标词翻译
12、广告语言的翻译
13、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
14、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5、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
16、浅谈颜色词在英语中的翻译
17、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18、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
19、英语意义否定表现法及其汉译
20、浅谈新闻标题的翻译
21、互文性理论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22、从唐诗《春望》英译比较看译者主体性
23、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个案
24、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25、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汉语习语的英译
26、从目的论角度看新闻标题英汉翻译
27、目的论关照下的汉语标语翻译
28、影视翻译的特点及技巧-阿甘正传个案研究
29、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ic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体育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30、Chinese Replicated Words and their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31、Non-Correspond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中英文翻译中颜色词的非对应
32、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of Animal Idioms and Translation 动物俚语文化含义与翻译
33、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s in Cross-cultural Vision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和归化翻译
34、The Loss of Affective Meaning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
35、On the Explicitness and Implicitness of Conjunction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论连词再英汉翻译中的显性和隐性存在
36、Approaching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从功能翻译角度看归化与异化
37、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英译汉中词类的转换
38、The Transfer of Culture Image and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in Translating 论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转化 VI 旅游英语方向的选题
39、科技汉英翻译中的.修辞现象述评 ( An Overview of Rhetoric in Scientific English Translation )
40、科技英汉翻译中的虚实互化现象微探 ( Research on the Change from Abstractness to Concreteness in Scientific Translation )
41、翻译方法个案研究?如?“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 干净、明亮的地方》看简洁句的翻译”?
42、两个译本比较研究 ?或某 个译本翻译评论?
43、某个著名翻译家翻译方法或翻译风格研究
44、英汉习语翻译方法研究
45、广告翻译策略 研究
46、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Chinese Idioms
47、浅析应用文体之翻译
48、烹饪英语 翻译探微
49、科技英语翻译方法例析
50、中式菜谱的英译
51、汉语颜色 词的英译
52、福克勒小说的英译
53、英语俚语的汉译
54、论英语委婉 语的差异和翻译对策
55、实用文体翻译中的语 言、文化透视?结合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相关内容分析影响实 用文体翻译的因素?
56、关于对外交流翻译中不足 的反思?如?电影名的误译?旅游翻译的误译及其他。?
57、对某一翻译的理解与 探讨?如“信、达、雅”的探讨与新解?等等
58、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59、中英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60、论小说风格的传译
61、英文小说中对话的翻译
62、英汉修辞格 的语篇衔接作用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
63、文学翻译批评简论
64、英汉语篇衔接 作用及其翻译策略
65、汉语广告英译中的巧 译策略探微
Ⅵ 关于阿甘正传论文中的引文是什么
[1]王安迪. 电影《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呈现[J]. 戏剧之家,2018(01):83-84.
第 1 页
[2]郑鹤彬. 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J]. 英语广场,2018(01):59-60.
[3]杨洋,应高峰. 目的论视角下《阿甘正传》字幕中幽默表达的汉译研究[J]. 名作欣赏,2018(03):168-170.
[4]沈渭菊,段慧敏. 《阿甘正传》专有名词典故的字幕翻译[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8,37(01):125-131.
[5]朱桂生. 异质文化的共通:从儒家命运观看《阿甘正传》[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8,30(02):120-124.
[6]杨玲梅. 《阿甘正传》中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功能[J]. 林区教学,2015(12):64-66.
第 2 页
[7]张秀艳,刘天碧,韩兴康,王辉,王博,吴桐. 对电影《阿甘正传》的文化解读[J]. 绥化学院学报,2018,38(11):106-108.
[8]胡凌. 电影《阿甘正传》对同名小说中女性人物的重塑[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56-59.
[9]王夏鸣. 分析《阿甘正传》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迪[J/OL]. 北方文学(下旬),2017(06):280-281[2019-01-15].
[10]严雨桐,彭在钦. 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阿甘正传》从小说到电影[J]. 艺海,2016(10):86-87.
第 3 页
[11]梁亚增,林玲凤. 幻影与假面:对好莱坞电影《阿甘正传》的镜像解读[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S2):131-133.
[12]孙佳伟. 人性视角下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解读[J]. 海外英语,2016(23):158-159.
[13]孙文君,孙良言. 基于美感经验是自由之美在《阿甘正传》里的艺术表现[J]. 名作欣赏,2017(06):173-174.
[14]康林. 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文化[J]. 才智,2016(35):217.
第 4 页
[15]陈卓.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基于埃里克森宗教心理学视角下解读电影《阿甘正传》[J]. 名作欣赏,2017(18):56-57.
[16]于晓霞. 《阿甘正传》:生命是一场终有尽头的奔跑[J]. 西部广播电视,2017(07):118.
[17]李媛媛. 浅议电影《阿甘正传》的叙事类型[J]. 西部广播电视,2017(08):81-82.
[18]刘珏,孔祥立.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奔跑的象征意义[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5):62-64.
[19]李灵枝,李纶. 美国文化的完美体现--电影《阿甘正传》解读[J]. 名作欣赏,2017(24):59-60.
第 5 页
[20]陈宇. 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霸权--以《阿甘正传》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13):135.
[21]裴思彤. 浅谈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以《阿甘正传》为例[J]. 海外英语,2016(19):45-46+48.
[22]刘丽.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J]. 学理论,2017(02):65-66.
[23]苏讯. 运用《阿甘正传》对职校学生情商教育的实践[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2):218-219.
[24]安在. 互联网世界的《阿甘正传》--访Medium公司创始人兼CEO Ev Williams[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7(07):84-90.
第 6 页
[25]李静雯. 语境视域下《阿甘正传》字幕翻译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2017,8(10):138-139.
阿甘正传论文参考文献二:
[26]王勇. 从美学视角赏析电影《阿甘正传》[J]. 电影文学,2017(21):153-154.
[27]刘晗.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阿甘正传》电影与原着的区别[J]. 济宁学院学报,2015,36(05):19-22.
[28]闫文珍. 从电影《阿甘正传》谈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8(04):155-156+162.
第 7 页
[29]张东京.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阿甘正传》为例[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11):133-134.
[30]张臻年. 《阿甘正传》--跑出你的人生[J]. 戏剧之家,2016(01):113.
[31]蔡彦,赵燕宁.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电影语篇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1):120-121.
[32]杨玲梅.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功能--以《阿甘正传》文本为例[J]. 海外英语,2015(22):247-248.
第 8 页
[33]成敏.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之诗化风格[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2):51-54.
[34]尚海涛. 解析电影对当代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以《阿甘正传》为例[J]. 电影评介,2015(24):81-83.
[35]侯毅霞. 美国"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批判价值观[J]. 电影文学,2016(04):37-39.
[36]练缤艳,郭小丽. 励志电影文化价值观解析--以《阿甘正传》为例[J]. 英语广场,2016(04):9-10.
第 9 页
[37]成敏. 电影《阿甘正传》叙事艺术管窥[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5):51-52.
[38]成敏. 电影《阿甘正传》之戏剧性风格管窥[J]. 宿州学院学报,2016,31(03):71-73.
[39]练缤艳,程树武.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及成因探析--以《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为例[J]. 海外英语,2016(07):144-145.
[40]韩兆兆. 《阿甘正传》中电影道具的多模态话语衔接[J]. 大众文艺,2016(11):192.
第 10 页
[41]左娟. 《阿甘正传》中文化的解读[J]. 语文建设,2016(17):53-54.
[42]王晓梅. 目的论视阈下电影《阿甘正传》字幕翻译研究[J]. 长治学院学报,2016,33(03):71-74.
[43]成敏.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之阿甘叙事[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9):165-166+181.
[44]杨鹏. 电影《阿甘正传》的人物语言分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05):24-26.
[45]程玮. 解读电影《阿甘正传》的叙事特色和语言观[J]. 电影评介,2016(18):65-67.
第 11 页
[46]刘云佳. 生命诗性哲学的理性思考--对《阿甘正传》现代意义解读[J]. 电影评介,2016(17):58-60.
[47]宋海宁. 中国学人版《阿甘正传》--谈电影《启功》的叙事艺术与人生哲学[J]. 电影评介,2016(18):29-31.
[48]李娜. 《阿甘正传》回归传统价值观的深层次文化解读[J]. 文化学刊,2016(10):65-66.
[49]周洪如. 浅议美国电影中的人性--以《阿甘正传》为例[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126-127.
第 12 页
[50]石梅芳,冯春园. 论电影《阿甘正传》的存在主义维度[J]. 电影文学,2014(20):25-26.
阿甘正传论文参考文献三:
[51]段珂. 电影《阿甘正传》折射出的美国文化[J]. 电影文学,2014(24):80-81.
[52]宋丙昌. 美国传统价值观在影片《阿甘正传》中的再现[J]. 电影文学,2014(23):155-156.
[53]峻冰,蒋峰. 励志电影、励志文化的叙事与言说--以比较视阈中的《中国合伙人》和《阿甘正传》为例[J]. 中华文化论坛,2014(12):174-179.
第 13 页
[54]郝泽军,黄金子.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任性"的美国人[J]. 名作欣赏,2015(06):144-145.
[55]郭云飞. 《阿甘正传》:"奔跑"的奇迹[J]. 视听,2015(01):63-64.
[56]练缤艳. 外文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优化策略研究--以《阿甘正传》为例[J]. 戏剧之家,2015(03):102.
[57]李莉,彭在钦. 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中"愚人"阿甘的隐喻意义[J]. 文化与传播,2014,3(04):57-60.
[58]任秀,邓军,段慧如. 基于建构主义的"经典英文电影"课堂有效设计--以《阿甘正传》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01):70-73.
第 14 页
[59]盛蕾. 《阿甘正传》对传统价值观的激情诉求[J]. 电影文学,2015(02):113-115.
[60]杨静. 电影《阿甘正传》叙事特色研究[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01):104-106.
[61]姜浩,段莉,马瑞娟. 《阿甘正传》蕴含的价值观及精神依托[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3):316-319.
[62]邢朝露. 关联理论在《阿甘正传》字幕翻译中的应用[J]. 新经济,2015(14):46-47.
[63]李潇潇.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美国文化[J]. 品牌,2015(04):124.
第 15 页
[64]李阳. 励志主题的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阿甘正传》为例[J]. 电影评介,2015(06):92-93.
[65]岳剑英. 比较文化视角下的《硬汉》和《阿甘正传》的主题解读[J]. 电影评介,2015(06):62-64.
[66]李佳. 《枕头人》与《阿甘正传》中的悲剧原型比较[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0):178-179.
[67]马慧. 《阿甘正传》中的道德理想与伦理主张[J]. 电影文学,2015(09):136-138.
[68]徐全民. 转在年轮上的经典--再看《阿甘正传》也致平淡真实的岁月[J]. 中关村,2015(07):122.
第 16 页
[69]屈毅博. 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传统文化[J]. 电影文学,2015(12):153-155.
[70]李小芹. 基于《阿甘正传》对白看英语礼貌原则[J]. 电影评介,2015(10):57-58.
[71]刘秀玲. 《阿甘正传》关于人性的探索[J]. 戏剧之家,2015(14):135.
[72]顾芳. "跑"出一条路--对《红色英勇勋章》和《阿甘正传》主人公的分析[J]. 戏剧之家,2015(15):136.
[73]周丹丹. 《电影音乐赏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中的教学微探--以电影《阿甘正传》为例[J]. 大众文艺,2015(13):218.
第 17 页
[74]王晓峰. 多角度分析《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策略[J]. 新西部(理论版),2015(17):90+89.
[75]王培婷,高凌霄. 《阿甘正传》的叙事技巧和语言特色[J]. 电影文学,2015(18):130-132.
阿甘正传论文参考文献四:
[76]蒋兴君. 对比性电影语言在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运用[J]. 电影评介,2015(16):49-51.
[77]韦名忠. 解读《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J]. 电影文学,2015(2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