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音乐和电影配乐有何分别
我觉得两者是这样:
电影音乐是为整部影片做的一首或几首乐曲或歌曲。(全是完整的)
电影配乐则是为了衬托或加强整部影片的气氛或特点而创做出的乐曲(多半都是一小段而已,不完整)。
(例如:《勇敢的心》影片中的风笛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钢琴)
②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插曲及主题曲是属于那一种音乐风格
Concerto Pour Deux Voix (双童声协奏曲 )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背景音乐
男声JB Maunier(Jean-Baptiste Maunier),就是” 放牛班的春天” 里的小男主角
女声Clémence Saint-Preux(原作曲家的女儿)
原曲是音乐家Saint—Preux所作的 “Concerto for one voice”如今改编成童声合唱,Clemence & Jean—Baptiste Maunier 把美妙的童声演绎的淋漓尽致。
协奏曲《Concerto pour deux voix》没有一点歌词,只是两个曼妙的童声在音乐的衬托下穿梭游离的,这种形式不失为展现最真切天籁歌喉的最佳方式,一切歌词的修饰都是多余的.
这首无词合唱由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完美演绎,jean—baptiste maunier 和 clemence 把童声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近法国音乐电台在晚间反复播放,可见chorale收欢迎程度丝毫不减。luc记得几个月前法国 电视一台tf1曾举办过一场合唱晚会,全是经典的chorale曲目,这两个孩子也被主持人请上台作嘉宾,clemence还有 点腼腆,maunier 已经是轻车熟路了。毕竟才15岁的他从去年《les choristes》巨大成功中走来,已经踏上了星途。
1990年出生的maunier (莫涅)现在和父母兄弟住在里昂,他在天主教中学上学时发现了自己歌唱的天赋,其后被发掘出演了《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为观众熟悉,与 clemence的合唱犹如金童玉女,不仅在法国,而且到加拿大,日本等世界各地参加演出。
maunier 每天要练习至少一个半小时的声乐,当然他自己除了古典和宗教音乐,还是像其它男孩一样喜欢摇滚和流行音乐,比如kyo。回到生活 中的maunier和朋友们一起娱乐,一起运动,一起踢足球,如同普通法国男孩一样。只不过成功早早的到来是否能真正造就一个优 秀的歌手呢,luc希望不久就能看到一个更加成熟的maunier出现在法国乐坛和影坛。
③ 插曲和配乐有什么区别 OST是什么意思
ost就是original
sound
track,就是原声碟,顾名思义,包括影视作品中的插曲和配乐,另外还包括片头片尾曲。插曲一般是有歌词的,配乐是纯音乐。
④ 电影、主题音乐与配乐的区别
主题音乐
是指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音乐,电影里经常用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一般而言,一部电影只有一首主题音乐,该音乐可以在特定的画面场景反复出现,特别容易出现在电影的结尾,以起到烘托主题的渲染效果,比较有代表性的:007,碟中谍,星球大战,黄飞鸿
配乐一般是指在电影中,按照情节的需要配上的背景音乐或主题音乐,多是为了配合情节发展和场景的情绪,
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以增强艺术效果。
⑤ 什么是法国诗意电影它的声音表达有何特点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优秀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们,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电影声音的挑战。他们并没有完全背离视觉的表现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种只能在画面上作戏的方式,并富于想象力地去创造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们在影片中,往往以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机智与魅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诗意现实主义的出现与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20年代被称作“疯狂的年代”,人们刚从每一次世界大战中苏醒过来,在生活企表现出一种放纵,在艺术上则是大解放,其中电影是最为明显的:放纵的终点是经济大萧条的出现。而法国比较欧洲的其他国家,经济萧条和危机的时间都要更长一些(1929年一1935年)。人们开始注意到如何活下去,并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一点点乐趣,一点点诗意。但是,法国电影的投资方式既不是国家的,也不是资本家的。因此,他们的现实主义既不是:好莱坞式”的,也不是“夏伯阳式”的。法国的电影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作为独立个人的特性(个性),使影片真正成为了艺术品,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因此,他们的影片在这段时期,不仅只是在他们的“电影俱乐部”中为少数艺术家观赏,而且也能够在法国普遍的影院网络中,被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当时的法国,一些投资商或制片人,常常认为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他们有时为艺术敢于冒风险。同时,由于与国外电影业的竞争,也出现了商业上的竞争。竞争促使了艺术上的成熟,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导演由此出了名,而被国外请去拍片子,比如:雷内。克莱尔去了英国、杜维威尔去了美国,等等。
声音的处理。1.语言的运用上的特点:一是,德、法、英、俄的四种语言在影片中的混用,它丰富了电影声音的表现,同时,语言本身的冲突又造成了叙事的戏剧性和复杂性。二是,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人物的不同身份和阶层,说明着人的隔阂状态。不过,影片中的很多语言也应该说是带有很强的人工雕琢的痕迹的。2.音乐的处理,它几乎起到主导影片动机的作用。《大幻灭》鲜明地谴责了那个造成这场大战,并将被这场大战所消灭的统治阶级的堕落和多余的人物。欧洲的贵族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了姿态优雅的自杀。把生命变成冷酷无情的谋杀的游戏,并附有一套人造的规则,最终就是把生命变成死亡”,影片《游戏规则》则以一个专门的主题进行了表现,描绘一个死亡社会的死亡的价值——实际上是两个死亡的社会——富有的主人的社会和那个模仿他们主人的假绅士派的寄生的仆人的社会。主人和仆人都是重仪表轻真诚和人情的坦率表露,其必然结果就是死亡。
⑥ 法国艺术歌曲和德奥艺术歌曲的异同点
法国艺术歌曲介绍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是法国艺术歌曲从开端、发展到兴盛的时期。各国艺术歌曲的名称不同,风格也不同,德国称Lied,俄罗斯称romance,法国称melodie。但在类型属性上,均属艺术歌曲范畴,是一种结构更精致、更完美的音乐会独唱歌曲。
概述 早在16世纪中叶,法国就有许多用琉特伴奏的独唱曲。16世纪末,除民歌和街头歌曲之外,还流行一种用复调音乐伴奏的舞曲。17世纪初,从意大利传入主调和声音乐后,浪漫曲迅速发展,加上吟唱诗人的演唱和传播,出现了用琉特、吉他或哈普西科德伴奏的独唱歌曲,伴奏部分也以正规的记谱取代了数字低音。当时的歌曲种类繁多,有精致的宫廷恋歌;有描写牧羊人的田园恋歌和抒情歌曲;有渊源于吟唱诗人的浪漫曲和叙事歌曲;有根据城市歌曲改编的通俗歌曲;有舞曲和饮酒歌以及简朴的轻松愉快歌曲;也有政治性、讽刺性的歌曲。17世纪有名的歌曲作家有P.盖德龙、A.波埃瑟、G.巴塔耶、S.勒卡米、M.巴尔等。
18世纪,由于 J.-J.卢梭的提倡,歌曲创作倾向于民歌风格。18世纪除了J.P.A.马蒂尼所作的一首美妙、哀怨的《爱情的喜悦》之外,其他作曲家如P.-A.蒙西尼、F.A.菲利多尔、N.-M.达拉伊拉克、A.-E.-M.格雷特里的作品,已很少为今日听众所知。18世纪初,室内清唱剧从意大利传入法国,J.-P.拉莫以此写成了著名的用 3首咏叹调和1首朗诵调组成的《奥尔甫斯》,F.库普兰也写了些独唱歌曲。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革命歌曲,如《就这么办》和《马赛曲》等,此外专业音乐家F.-J.戈塞克和E.-N.梅于尔也写了一些爱国歌曲。
19世纪法国艺术歌曲的主要先驱是瑞士出生的L.尼德迈尔和H.蒙普。他们采用了A.de拉马丁、V.雨果、A.de缪塞等人的浪漫主义诗篇,突破了浪漫曲的陈旧模式(乐句方整而刻板),创作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新型歌曲,如前者的《湖》和后者的《安达露斯姑娘》均为杰作。其他作曲家如E.L.阿莱维和A.L.克拉皮松等人均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法国艺术歌曲发展时期 法国艺术歌曲的真正开端,应该说始于H.柏辽兹。他是第1个用“melodie”一词来称呼他所作的歌曲,并以此来区别于德国艺术歌曲和那种“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它不同于法国早期的浪漫曲,它的结构不再局限于那种对称的、分节式的创作规范,钢琴伴奏更具独立性和表现力。虽然他的早期歌曲如《牧羊姑娘的烦恼》仍是传统的浪漫曲形式,但1830年他采用英国诗人T.莫尔的法文译诗谱成 9首爱尔兰歌曲时,已全无浪漫曲的痕迹。柏辽兹还创作了一些最佳歌曲,如《勃列泰尼的青年牧人》、《战俘》、《田野》、《我相信你》等。1841年柏辽兹用T.戈蒂耶的诗谱写的声乐套曲《夏夜》是他最重要的歌曲创作,其中以《人去楼空》最为完美,《海边的浅滩上》中哀伤的叠句感人肺腑,其他4首也各具特色。
继柏辽兹之后,G.迈耶贝尔于1849年出版了歌集,这40首歌曲基本上是受德国艺术歌曲影响的产物。C.古诺创作了200多首歌曲,大都是浪漫曲式的分节歌。他早期的创作最为优秀,旋律新颖、纯朴、优雅,和声色彩丰富,具有鲜明个性。代表作有《小夜曲》、《啊!我美丽的叛逆者》、《五月的第一天》和《来吧!草地已青绿》。
G.比才写了48首歌曲,其中以充满戏剧性的《阿拉伯女主人的诀别》,具有鲜明西西里节奏的《十四行诗》、《六弦琴》、《田园恋歌》、《摇篮曲》等最具特色。
L.德利布的歌曲,色彩明快,富有生气,略带异国情调,代表作有《出发》、《桃金娘花》、《四月》和《卡迪斯姑娘》等。
J.马斯内在创作风格上追随古诺,但更为精致,更富于感情。他于1866年创作了由前奏及7首歌曲组成的《四月的诗篇》和分为7段的《田园诗》。他是法国声乐套曲的创始人。
比利时出生的C.-A.弗朗克的歌曲创作不多,他受到德国艺术歌曲的强烈影响,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缺乏法国气质。弗朗克的歌曲作品有《玫瑰花的婚礼》、《夜曲》、《迎神》等。表现庆丰收仪式的《迎神》,在伴奏中巧妙地运用了圣咏《赞美天国》的模进式旋律,尤为新颖别致。
C.圣-桑斯是位风格多样的多产作家,虽然受德国影响较深,然而他的歌曲却有一种自发的抒情气质,以及五彩缤纷的想象力和精致的笔法。他的《蝉》、《蚂蚁》、《国王让的军队的行进步伐》都是上乘之作。1872年创作的带有东方色彩的歌曲也独具匠心。
弗朗克的学生V.丹第的作品带有严肃的目的性,在音乐色彩上略显暗淡,对当时的法国作曲家有相当影响。他为他自己的诗谱写的歌曲《航海之歌》,把海涛澎湃的情景描画得十分逼真而生动。这 3位大师的表现手法虽各自迥异,然而他们各自独具的禀赋、个性和风格却是法国气派的。他们在法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G.福雷虽然一直写作到20世纪,但他的创作仍属19世纪范畴。他总共写了 100余首歌曲,以声乐曲的成就赢得世界性声誉。他的歌曲曲调优美流畅,结构简明匀称,感情含蓄深远,想象力丰富,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一种法国人特有的精致、细腻、潇洒、飘逸的风度。他早期作品略受古诺影响,然而他迅速表现出独特、新颖的手法,例如他早期的杰作《莉迪娅》一曲中,运用三连音的模进来发展抑扬起伏的旋律即是一例。他擅长在伴奏中以和声的细腻变化和节奏的巧妙变换来烘托抒情的旋律,并善于把音乐旋律和歌词语调的重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水边》。他更善于把常见的素材构成独具新意的图画,例如具有古色古香的人物风情画似的歌曲《月光》和情景辉映的水彩画似的《曼多林》等。福雷的音乐气质和诗人P.魏尔兰的精美而略带伤感的抒情诗十分吻合,他以色彩丰富的音乐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原诗的美妙意境。还有他的《梦后》、《奈尔》、《我们的爱情》、《伊斯法昂的玫瑰》和套曲《佳歌》都是杰作。到这一时期,法国的艺术歌曲,在创作、手法、体裁、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达到了它的成熟时期。
H.迪帕克于1868~1884年间创作了14首歌曲。他的歌曲感情深沉,富于艺术感染力,如怀旧的《忧郁之歌》,充满怨诉之情的《叹息》,含蓄而深情的《憧憬》等,后者在和声上有些仿效R.瓦格纳。《罗瑟蒙德的庄园》是首戏剧性强烈的、别具风格的作品;《菲迪蕾》是首仿中世纪歌谣之作,原为女中音而写,全曲为3个乐段及1个叠歌,叠歌是全曲的主导动机,每次重复出现暗示着城堡女主人为等待意中人又度过了从日落月出到黎明的一整夜。迪帕克最完美的歌曲是用C.波德莱尔的诗作所谱写的《邀游》和《旧时的生活》,这两首歌充满了东方色彩的幻想和对平静生活的憧憬。
C.德彪西大都采用同代人的诗作歌词,他的某些歌曲,就旋律而言不如福雷,就情感表现而言,又不如迪帕克那样充满激情,但他善于使旋律线条合乎歌词语调的起伏,使音乐和法语的节奏、重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意、乐思和语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他的歌曲中钢琴伴奏和人声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早期歌曲有《美丽的傍晚》等名曲。他用魏尔兰的诗创作了18首歌曲,1882年写的《曼多林》是他的最佳作品。《曼多林》创作于福雷的同名作品之前,他运用断音和连音、三连音和二连音、大调和小调、和声色彩的明暗、音量的强弱等对比手法,完成了这首格调高雅、充满诗意的小夜曲。声乐套曲《被遗忘的小咏叹调》作于1888年,其中有在夏日黄昏怀念情人的《憧憬》;有在窗边倾听单调的雨滴淅沥声的《心中充满眼泪》;有描写一位饥饿的穷汉强颜为欢地骑在游艺场中的转动木马上,以忘掉他的孤独、贫困和烦恼的《木马》等。他还用P.卢伊斯的著名散文诗作了 3首《比利梯斯之歌》,也是他的成功之作。1910年他创作的《三首弗朗索瓦.维隆的歌谣》不同于其他作品,气质上更为刚劲,更富戏剧性。德彪西自从1884年用S.马拉梅的诗创作了《幽灵》后,1913年又用他的诗创作了《马拉梅的三首诗》。由德彪西自己作词谱写的最后1首《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的圣诞曲》,表达了作曲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流离失所的法国儿童的深切同情。
E.肖松是弗朗克的弟子,他谱写了近40首歌曲。他的作品常带有伤感的情调和浪漫曲的影响。其早期作品有《蝴蝶》、《蜜蜂》、《魅力》等。以C.-M.-R.勒孔特.德.李勒的诗谱写的《南妮》是肖松的最佳作品,该曲的情感表现含蓄而真挚。他的《意大利小夜曲》实际上既不是小夜曲又不是船歌,而是首优美的抒情歌曲。《夜曲》谱上虽然标明□拍,然而钢琴伴奏部分却给人以□拍的感觉,因之演唱时必须保持节奏的准确与均匀。《永恒之歌》作于1898年,离去世不到一年,全曲充满绝望情绪,带有阴森、骚动不安的气氛。
M.拉威尔共写了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为民歌或传统歌曲配和声伴奏,改编得很有特色。早期作品如《圣徒》、《克莱芒.莫罗的两首讽刺短诗》和套曲《山鲁佐德》都明显地带有德彪西的强烈影响。后者由 3首歌曲组成,第1首《亚细亚》的音乐构成11幅不同的图画;第 2首《魔笛》最为有名,它描写一位东方少女和她情人的迷人的笛声;最后 1首《冷漠的人》描写一位东方少女极力以自己的美貌去吸引一位青年,青年在一瞬间曾一度动心,然而又冷漠地离去。另 1部套曲《自然界的故事》包括5首歌曲:《孔雀》、《蟋蟀》、《天鹅》、《翠鸟》、《珠鸟》,旋律富于朗诵性,与法语音调变化相吻合。钢琴伴奏暗示出不同的动物特性。《五首希腊民歌》是真正的民歌,和声编配巧妙。拉韦尔于1932年应用3种西班牙舞曲的节奏创作了最后1组套曲《堂吉诃德致杜尔西涅》,由5首歌曲组成,原来是为电影《堂吉诃德》配乐而作,演唱时要求保持庄严、雄威以符合人物形象。
A.鲁塞尔写过35首风格独特的歌曲。早期创作带有印象主义倾向,他善于运用传统的复调对位手法,并将精练的和声与复杂的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的旋律线条常被长长的休止所中断,用无声弥补有声,胜似有声。他的成功作品有《雨中花园》、《萨拉曼卡的单身汉》、《萨拉班德》、《心在危险中》以及用中国诗的译诗谱写的3首歌曲:《致一位年
轻绅士》、《分离的情侣》和《一位贤妻的答复》。
F.普朗克在40年内共创作146首风格多样的歌曲。由10首歌组成的《如此白昼,如此夜晚》是他最好的套曲。另 1套曲《动物小唱》(又名《奥尔甫斯的随从》)作于1919年,他采用了G.阿波利奈尔的诗为歌词,描绘了骆驼、山羊、蚱蜢、海豚、虾、鲤鱼等动物的活泼形象,伴奏既可用钢琴也可用长笛、单簧管、大管及弦乐器合奏。他又用P.艾吕雅的诗谱写了《五首诗》、《凉爽和炎热》和《画家的工作》,用L.de维尔莫兰的诗作了两部套曲《奇想的婚约》和《变化》。普朗克的歌曲节奏平易,旋律常用时值相等的音符组成。他的歌曲中很少有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也只是句与句间的对比,演唱时强调用连贯唱法,很少用叙述性方式。
上述迪帕克、德彪西、普朗克等人的立意新颖,笔触精美,独具一格而又多样化的声乐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法国艺术歌曲的宝库。
当代作曲家O.梅西昂和达尼埃尔-勒絮尔等人也写了些歌曲,如前者的《三首歌曲》、《陆地和天空之歌》,后者的《光亮如白昼》,都是很有特色的法国艺术歌曲。
演唱特点
法国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①法国民族性格不爱过分夸张,喜爱以简洁而多样性的结构形式表达细腻、含蓄的感情,法国艺术歌曲的精练、优雅正是它的民族性格的反映。法国诗人与作曲家在歌曲中表现的往往是一些意境、心绪、暗示、印象或象征性的不明确的朦胧感情或略带忧郁伤感,很少作浪漫主义的狂烈的感情爆发,因此在演唱上要求严格控制声音,既不纵情奔放,又要自然流畅,既含蓄内在又富于热情,既精细、纯净又不流于娇弱;乐句划分和结构层次要清晰。
②法国人爱美,因而也讲究音乐的形式美,追求柔美、连贯的声音,精练的和声,简明的曲式结构,柔顺的转调,色彩缤纷的效果,精确的音准、节奏,优美的旋律线条等。
③法国的语言特征:法语包括4个鼻化音,有15个元音和3个半元音,有些语言学家仍沿用原先16个元音,加上他独特的语调、鼻化音和连诵,使得法语具有复杂而丰富的音乐性。法国艺术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随着法语语调的起伏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在演唱前必须反复朗诵歌词,掌握词的韵律、语气、韵味和意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连诵的运用与平时说话或唱民歌时不同,它用得多而考究,这与表演风格、情趣、分句和文化素养都有密切关系。
④法国艺术歌曲基本上与民歌传统、流行的通俗歌曲没有联系,它常带有一种贵族气质的高雅和知识阶层的文化素养而鲜有乡土气息。总之,一切必须适度,任何过度与不足(声音过分控制,咬字太夸张,语调不够亲切,表情过于冷漠、平淡或火暴等)都与法国艺术歌曲的精致、优雅的演唱风格相径庭。
⑦ 为什么电影中插曲和原声带中的感觉不一样
电影主题区未必是电影拍摄当时录制的音乐,有的经过编辑,或者重新唱的;而原声带就是拍摄时唱的人,唱的歌;最真实还原电影场景;两者主要区别在: 时间不同,人唱的环境不同,心境可能也未必相同;还是略有差异的。
⑧ 德奥与法国艺术歌曲的异同
法国艺术歌曲介绍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是法国艺术歌曲从开端、发展到兴盛的时期。各国艺术歌曲的名称不同,风格也不同,德国称Lied,俄罗斯称romance,法国称melodie。但在类型属性上,均属艺术歌曲范畴,是一种结构更精致、更完美的音乐会独唱歌曲。
概述 早在16世纪中叶,法国就有许多用琉特伴奏的独唱曲。16世纪末,除民歌和街头歌曲之外,还流行一种用复调音乐伴奏的舞曲。17世纪初,从意大利传入主调和声音乐后,浪漫曲迅速发展,加上吟唱诗人的演唱和传播,出现了用琉特、吉他或哈普西科德伴奏的独唱歌曲,伴奏部分也以正规的记谱取代了数字低音。当时的歌曲种类繁多,有精致的宫廷恋歌;有描写牧羊人的田园恋歌和抒情歌曲;有渊源于吟唱诗人的浪漫曲和叙事歌曲;有根据城市歌曲改编的通俗歌曲;有舞曲和饮酒歌以及简朴的轻松愉快歌曲;也有政治性、讽刺性的歌曲。17世纪有名的歌曲作家有P.盖德龙、A.波埃瑟、G.巴塔耶、S.勒卡米、M.巴尔等。
18世纪,由于 J.-J.卢梭的提倡,歌曲创作倾向于民歌风格。18世纪除了J.P.A.马蒂尼所作的一首美妙、哀怨的《爱情的喜悦》之外,其他作曲家如P.-A.蒙西尼、F.A.菲利多尔、N.-M.达拉伊拉克、A.-E.-M.格雷特里的作品,已很少为今日听众所知。18世纪初,室内清唱剧从意大利传入法国,J.-P.拉莫以此写成了著名的用 3首咏叹调和1首朗诵调组成的《奥尔甫斯》,F.库普兰也写了些独唱歌曲。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革命歌曲,如《就这么办》和《马赛曲》等,此外专业音乐家F.-J.戈塞克和E.-N.梅于尔也写了一些爱国歌曲。
19世纪法国艺术歌曲的主要先驱是瑞士出生的L.尼德迈尔和H.蒙普。他们采用了A.de拉马丁、V.雨果、A.de缪塞等人的浪漫主义诗篇,突破了浪漫曲的陈旧模式(乐句方整而刻板),创作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新型歌曲,如前者的《湖》和后者的《安达露斯姑娘》均为杰作。其他作曲家如E.L.阿莱维和A.L.克拉皮松等人均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法国艺术歌曲发展时期 法国艺术歌曲的真正开端,应该说始于H.柏辽兹。他是第1个用“melodie”一词来称呼他所作的歌曲,并以此来区别于德国艺术歌曲和那种“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它不同于法国早期的浪漫曲,它的结构不再局限于那种对称的、分节式的创作规范,钢琴伴奏更具独立性和表现力。虽然他的早期歌曲如《牧羊姑娘的烦恼》仍是传统的浪漫曲形式,但1830年他采用英国诗人T.莫尔的法文译诗谱成 9首爱尔兰歌曲时,已全无浪漫曲的痕迹。柏辽兹还创作了一些最佳歌曲,如《勃列泰尼的青年牧人》、《战俘》、《田野》、《我相信你》等。1841年柏辽兹用T.戈蒂耶的诗谱写的声乐套曲《夏夜》是他最重要的歌曲创作,其中以《人去楼空》最为完美,《海边的浅滩上》中哀伤的叠句感人肺腑,其他4首也各具特色。
继柏辽兹之后,G.迈耶贝尔于1849年出版了歌集,这40首歌曲基本上是受德国艺术歌曲影响的产物。C.古诺创作了200多首歌曲,大都是浪漫曲式的分节歌。他早期的创作最为优秀,旋律新颖、纯朴、优雅,和声色彩丰富,具有鲜明个性。代表作有《小夜曲》、《啊!我美丽的叛逆者》、《五月的第一天》和《来吧!草地已青绿》。
G.比才写了48首歌曲,其中以充满戏剧性的《阿拉伯女主人的诀别》,具有鲜明西西里节奏的《十四行诗》、《六弦琴》、《田园恋歌》、《摇篮曲》等最具特色。
L.德利布的歌曲,色彩明快,富有生气,略带异国情调,代表作有《出发》、《桃金娘花》、《四月》和《卡迪斯姑娘》等。
J.马斯内在创作风格上追随古诺,但更为精致,更富于感情。他于1866年创作了由前奏及7首歌曲组成的《四月的诗篇》和分为7段的《田园诗》。他是法国声乐套曲的创始人。
比利时出生的C.-A.弗朗克的歌曲创作不多,他受到德国艺术歌曲的强烈影响,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缺乏法国气质。弗朗克的歌曲作品有《玫瑰花的婚礼》、《夜曲》、《迎神》等。表现庆丰收仪式的《迎神》,在伴奏中巧妙地运用了圣咏《赞美天国》的模进式旋律,尤为新颖别致。
C.圣-桑斯是位风格多样的多产作家,虽然受德国影响较深,然而他的歌曲却有一种自发的抒情气质,以及五彩缤纷的想象力和精致的笔法。他的《蝉》、《蚂蚁》、《国王让的军队的行进步伐》都是上乘之作。1872年创作的带有东方色彩的歌曲也独具匠心。
弗朗克的学生V.丹第的作品带有严肃的目的性,在音乐色彩上略显暗淡,对当时的法国作曲家有相当影响。他为他自己的诗谱写的歌曲《航海之歌》,把海涛澎湃的情景描画得十分逼真而生动。这 3位大师的表现手法虽各自迥异,然而他们各自独具的禀赋、个性和风格却是法国气派的。他们在法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G.福雷虽然一直写作到20世纪,但他的创作仍属19世纪范畴。他总共写了 100余首歌曲,以声乐曲的成就赢得世界性声誉。他的歌曲曲调优美流畅,结构简明匀称,感情含蓄深远,想象力丰富,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一种法国人特有的精致、细腻、潇洒、飘逸的风度。他早期作品略受古诺影响,然而他迅速表现出独特、新颖的手法,例如他早期的杰作《莉迪娅》一曲中,运用三连音的模进来发展抑扬起伏的旋律即是一例。他擅长在伴奏中以和声的细腻变化和节奏的巧妙变换来烘托抒情的旋律,并善于把音乐旋律和歌词语调的重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水边》。他更善于把常见的素材构成独具新意的图画,例如具有古色古香的人物风情画似的歌曲《月光》和情景辉映的水彩画似的《曼多林》等。福雷的音乐气质和诗人P.魏尔兰的精美而略带伤感的抒情诗十分吻合,他以色彩丰富的音乐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原诗的美妙意境。还有他的《梦后》、《奈尔》、《我们的爱情》、《伊斯法昂的玫瑰》和套曲《佳歌》都是杰作。到这一时期,法国的艺术歌曲,在创作、手法、体裁、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达到了它的成熟时期。
H.迪帕克于1868~1884年间创作了14首歌曲。他的歌曲感情深沉,富于艺术感染力,如怀旧的《忧郁之歌》,充满怨诉之情的《叹息》,含蓄而深情的《憧憬》等,后者在和声上有些仿效R.瓦格纳。《罗瑟蒙德的庄园》是首戏剧性强烈的、别具风格的作品;《菲迪蕾》是首仿中世纪歌谣之作,原为女中音而写,全曲为3个乐段及1个叠歌,叠歌是全曲的主导动机,每次重复出现暗示着城堡女主人为等待意中人又度过了从日落月出到黎明的一整夜。迪帕克最完美的歌曲是用C.波德莱尔的诗作所谱写的《邀游》和《旧时的生活》,这两首歌充满了东方色彩的幻想和对平静生活的憧憬。
C.德彪西大都采用同代人的诗作歌词,他的某些歌曲,就旋律而言不如福雷,就情感表现而言,又不如迪帕克那样充满激情,但他善于使旋律线条合乎歌词语调的起伏,使音乐和法语的节奏、重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意、乐思和语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他的歌曲中钢琴伴奏和人声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早期歌曲有《美丽的傍晚》等名曲。他用魏尔兰的诗创作了18首歌曲,1882年写的《曼多林》是他的最佳作品。《曼多林》创作于福雷的同名作品之前,他运用断音和连音、三连音和二连音、大调和小调、和声色彩的明暗、音量的强弱等对比手法,完成了这首格调高雅、充满诗意的小夜曲。声乐套曲《被遗忘的小咏叹调》作于1888年,其中有在夏日黄昏怀念情人的《憧憬》;有在窗边倾听单调的雨滴淅沥声的《心中充满眼泪》;有描写一位饥饿的穷汉强颜为欢地骑在游艺场中的转动木马上,以忘掉他的孤独、贫困和烦恼的《木马》等。他还用P.卢伊斯的著名散文诗作了 3首《比利梯斯之歌》,也是他的成功之作。1910年他创作的《三首弗朗索瓦.维隆的歌谣》不同于其他作品,气质上更为刚劲,更富戏剧性。德彪西自从1884年用S.马拉梅的诗创作了《幽灵》后,1913年又用他的诗创作了《马拉梅的三首诗》。由德彪西自己作词谱写的最后1首《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的圣诞曲》,表达了作曲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流离失所的法国儿童的深切同情。
E.肖松是弗朗克的弟子,他谱写了近40首歌曲。他的作品常带有伤感的情调和浪漫曲的影响。其早期作品有《蝴蝶》、《蜜蜂》、《魅力》等。以C.-M.-R.勒孔特.德.李勒的诗谱写的《南妮》是肖松的最佳作品,该曲的情感表现含蓄而真挚。他的《意大利小夜曲》实际上既不是小夜曲又不是船歌,而是首优美的抒情歌曲。《夜曲》谱上虽然标明□拍,然而钢琴伴奏部分却给人以□拍的感觉,因之演唱时必须保持节奏的准确与均匀。《永恒之歌》作于1898年,离去世不到一年,全曲充满绝望情绪,带有阴森、骚动不安的气氛。
M.拉威尔共写了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为民歌或传统歌曲配和声伴奏,改编得很有特色。早期作品如《圣徒》、《克莱芒.莫罗的两首讽刺短诗》和套曲《山鲁佐德》都明显地带有德彪西的强烈影响。后者由 3首歌曲组成,第1首《亚细亚》的音乐构成11幅不同的图画;第 2首《魔笛》最为有名,它描写一位东方少女和她情人的迷人的笛声;最后 1首《冷漠的人》描写一位东方少女极力以自己的美貌去吸引一位青年,青年在一瞬间曾一度动心,然而又冷漠地离去。另 1部套曲《自然界的故事》包括5首歌曲:《孔雀》、《蟋蟀》、《天鹅》、《翠鸟》、《珠鸟》,旋律富于朗诵性,与法语音调变化相吻合。钢琴伴奏暗示出不同的动物特性。《五首希腊民歌》是真正的民歌,和声编配巧妙。拉韦尔于1932年应用3种西班牙舞曲的节奏创作了最后1组套曲《堂吉诃德致杜尔西涅》,由5首歌曲组成,原来是为电影《堂吉诃德》配乐而作,演唱时要求保持庄严、雄威以符合人物形象。
A.鲁塞尔写过35首风格独特的歌曲。早期创作带有印象主义倾向,他善于运用传统的复调对位手法,并将精练的和声与复杂的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的旋律线条常被长长的休止所中断,用无声弥补有声,胜似有声。他的成功作品有《雨中花园》、《萨拉曼卡的单身汉》、《萨拉班德》、《心在危险中》以及用中国诗的译诗谱写的3首歌曲:《致一位年
轻绅士》、《分离的情侣》和《一位贤妻的答复》。
F.普朗克在40年内共创作146首风格多样的歌曲。由10首歌组成的《如此白昼,如此夜晚》是他最好的套曲。另 1套曲《动物小唱》(又名《奥尔甫斯的随从》)作于1919年,他采用了G.阿波利奈尔的诗为歌词,描绘了骆驼、山羊、蚱蜢、海豚、虾、鲤鱼等动物的活泼形象,伴奏既可用钢琴也可用长笛、单簧管、大管及弦乐器合奏。他又用P.艾吕雅的诗谱写了《五首诗》、《凉爽和炎热》和《画家的工作》,用L.de维尔莫兰的诗作了两部套曲《奇想的婚约》和《变化》。普朗克的歌曲节奏平易,旋律常用时值相等的音符组成。他的歌曲中很少有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也只是句与句间的对比,演唱时强调用连贯唱法,很少用叙述性方式。
上述迪帕克、德彪西、普朗克等人的立意新颖,笔触精美,独具一格而又多样化的声乐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法国艺术歌曲的宝库。
当代作曲家O.梅西昂和达尼埃尔-勒絮尔等人也写了些歌曲,如前者的《三首歌曲》、《陆地和天空之歌》,后者的《光亮如白昼》,都是很有特色的法国艺术歌曲。
德奥~~~~~~~
前言
托马斯·库恩的新编史学理论提出了“范式”的理论概念。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讲道:“科学史家不追求一门旧学科对我们目前优势地位的永恒贡献,而且尽力展示出那门学科在它盛行时代的历史整体性。”我们可以用这种观点来审视艺术歌曲,这是用一种新编史学的观点来看历史问题。本文试从“范式”这个理论来谈谈艺术歌曲的音乐史发展脉络,以及它作为一个范式的基本特征及其更换。
艺术歌曲在19世纪出现有它的社会历史意义。从社会背景来说,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突出表达个人主观情感的认识一直在时隐时现地延续着,这也是19世纪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通点,它基于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等这种平等、自由的意识扩大到一定的人群的时候,就会为艺术歌曲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情感,尤其是对爱情这最强烈和个性化的表述中,自传性的、偏重心理变化的抒情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如何获得公众的需求也是作曲家们的追求。他们不再追求大型的作品,而是倾向小型的标题性作品,其构思常常与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特性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有关。细腻的情感、灵活的曲式,都是艺术歌曲这种范式形成的基础。艺术歌曲主要是为了打破一种大而空洞的、没有情感的艺术形式。所以有了这种意念,作曲家们急需找到一种能表达他们这种情感的作品形式。
艺术歌曲的范式的核心应该是:音乐与各种姊妹艺术的广泛结合,情感因素中散发出来的关于音乐家亲切、单纯、敏感的气息,容易激动又捎带由于伤感的色彩,赋予节奏性织体以表情的意味,追求音色的细微差别等等。
一、文学与音乐的结合
德奥艺术歌曲真正成型并开始产生影响是和18世纪后期、19世纪早期的狂飙运动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密不可分的。这一派作家与诗人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心灵寻求打碎枷锁,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主观感觉与想象的伟大创造力的思想,脱离神学、脱离宗教的羁绊;发扬民族风格,把民族民间素材作为文学创作源泉与基础。但是带有狂热的、傲慢的、脱离民众的个人主义倾向。这些艺术观对后来的音乐家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舒伯特的文学鉴赏力与理解力虽然经常受到后人的质疑,但丝毫不妨碍他将缪勒、莫里克、海涅、席勒、歌德等诗人的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舒曼对诗歌的选择,更渗透出他高雅的文学修养,他的文学趣味是在广泛阅读歌德、让·保尔和拜伦的著作中慢慢积累发展起来的,他不仅进行音乐创作同时也写诗歌和其他类型文学作品。与文学家一样写诗的生活经验使舒曼比其他音乐家更容易深入到诗人情感敏锐、情绪丰富的世界中。这些都使他的歌曲具有无限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看起来是那么的平静,但却能够在质朴的音乐进行中撼动最坚强的心。勃拉姆斯最终使自己能够深入到诗人内心深处,那些对诗作所做出的鞠躬尽瘁的臣服,无疑使得勃拉姆斯的歌曲体现出诗与音乐前所未有的精确完美的结合。使他的艺术歌曲更有一种虔诚的理性观念。让·保尔就像Mosco Came书中所说,“我们不必就音乐本身来评价他的歌曲,倒是应该再在创造上,在声乐与钢琴的本义上,在诗的语言、诗的情趣和诗意上,独立地去探讨这些歌曲达到了何种程度的成功。”
因此,艺术歌曲范式的本质特点,也是德奥艺术歌曲所传达的基本创作观念,即:不仅仅体现于其采用的歌词大多是文学性较强的诗篇,而更重要的在于作曲家要通过自己的文学鉴赏、音乐创造,营造出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虽然这里的“完美”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至浪漫主义后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曲家力图将文学性较强的诗篇与音乐创作完美结合的创作初衷是不变的。
二、以钢琴为主的器乐伴奏
以钢琴为主的器乐伴奏是德奥艺术歌曲在音乐形式上对艺术歌曲的最大贡献,这也成为艺术歌曲的典型的范式特点之一。而德奥艺术歌曲在这方面所体现出的较其它艺术歌曲的不同主要在于它与声乐部分的一体性,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个时期,都特别注意与声乐声部结合在一起达到完整艺术美的表现方法。德奥艺术歌曲中声乐与钢琴伴奏的关系的演变过程也可以作为考察艺术歌曲发展史的重要线索。
舒伯特开创了艺术歌曲的一个时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可称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这是一组叙事的抒情音诗、一部音乐配成的戏剧。舒伯特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塑造了缪勒的诗中的那个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追求渺茫的理想又终不可得的苦闷灵魂。他深感到人世间的冷漠和凄凉,自己在这里得不到同情和怜悯,永远是个陌生人、流浪者。他要避开浮华尘世,在飘忽的旅途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当最终一切摆脱苦痛命运的企图都失败之后,他强打精神,诅咒世界,追随一个孤苦的行乞老艺人而去了。可以说,这是舒伯特内心的披露,也深刻地代表着作曲家这个阶层的、同时代人的思想情绪。
《晚安》是套曲的第一首歌。钢琴以忧愁、带有沉重叹息的下行音调和稳定的行进节奏开始,立刻就预示出整个套曲的基木色调,描绘出刚起程的旅人的阴郁心情。第二首《风信旗》。钢琴伴奏一方面塑造出变幻无常的风信旗飞舞飘扬的情状,一方面以飞速的音型衬托出失恋的旅人那异常激动、忿怨的情绪。《菩提树》(第五首)是套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安逸、温和的旋律,用E音上大、小调的阴暗色彩对比出主人公美好的过去和凄凉的现在。到第九首《鬼火》时,旅人激动的情绪逐渐平息,他感到“人间欢乐、人间痛苦都像鬼火难捉摸”,他要像河水终将流入大海一样,把自己的痛苦埋葬。第二十二首《勇气》的速度相当快,但调性随着每个乐句在变(g—G—g—G……)歌曲停止在G大调。钢琴的结尾却以g小调结束,这种处理手法对“勇气”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老艺人》是套曲的结尾,旅人在“受尽人世痛苦而无动于衷”的行乞的老艺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八音琴匣的音调自始至终,它伴随的旋律既像老艺人的吟唱,又像是诗人和作曲家内心的呻吟,完成了整部套曲。这些特性的音符和旋律进行是一种丰富深沉,带有深刻情感体验的音调。
⑨ 法国和美国电影文化差异拜托了各位 谢谢
法国电影特点: 轻松,愉快,画面漂亮,配乐优美,剪接轻快,语言诙谐,充分体现着人文主义之美和浪漫气息。但,比较注重细节,语言有时过于琐碎,题材多数描写或表现的的草根或小民的一颦一笑,说好听了是接近生活,还原生活,歌颂生活;说不好听了,有些小家子气。 美国电影特点: 一看就是有着大山大河的国家拍的片子,气势恢弘,场景辽阔,加上现在美国电影很爱配音域宽广、动态范围大的多声道交响乐,让人在看片的同时,随着剧情的深入而心潮澎湃。体现小家、小我或人文情感的片子也不少,都比较会煽情,同时在潜移默化地传诵着上帝呀、美利坚呀、家庭关爱呀、人性呀,等等,等等。在美国开会逗留期间和朋友也和美国百姓有所接触。多数美国百姓很善良、很nice、很平和,社会很和谐。
⑩ 哪位法国电影爱好者给我说说法国电影中的经典歌曲
电影中的经典法语歌曲LA MER
这是一首经典的法语歌曲出现在众多电影当中。
影视中的法语歌曲
尚雯婕深圳演唱会演绎法语歌曲PK超强原音
适合在酒吧咖啡馆聆听的法语歌曲
法语歌曲节目:沪上香颂
听歌学法语,轻松入门!
法语歌曲全面介绍
这是法国音乐家Charles Trénet在1945年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非常经典的法语歌曲La Mer《大海》。据说当初写这首歌额时候,Trénet只用了二十分钟。估计,那是一个暖洋洋的夏日午后,Trénet在蓝色海岸边的某个小酒馆里,一番痛饮之后,一挥而就,一首名曲的诞生就这么简单。
歌词:
La mer
Qu'on voit danser
Le long des golfes clairs
A des reflets d'argent
La mer
Des reflets changeants
Sous la pluie
大海
我们看见她翩翩起舞
沿着那明亮的海湾
波光粼粼
大海
在雨中
变幻莫测
La mer
Au ciel d'été
Confond ses blancs moutons
Avec les anges si purs
La mer
Bergère d'azur
Infinie
大海
在夏日的天空下
是那白色的羊群
还有那纯洁的天使
大海
蔚蓝色的牧羊姑娘
无边无际
Voyez
Près des étangs
Ces grands roseaux mouillés
Voyez
Ces oiseaux blancs
Et ces maisons rouillées
看啊
在池塘的旁边
那些茂密湿润的水草
看啊
那些白色的鸟儿
还有那些老旧的房子
La mer
Les a bercés
Le long des golfes clairs
Et d'une chanson d'amour
La mer
A bercé mon c�0�4ur
Pour la vie
大海
轻轻摇摆
沿着那明亮的海湾
就像一首情歌
大海
抚慰着我的心
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