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称不上一部优秀的电影。影片华丽四射的外衣与作者自身的理念矫揉而纷杂地纠结在一起,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部野心膨胀、又进退失据的作品。除了范伟的第一个故事相对完整之外,后两个故事虽然篇幅很大但也非常混乱,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有感觉云里雾里。比如片中何安下与彭七子吃毒物的桥段,是原著本身就有的情节,导致何安下诱发了罪恶的一面,但这段情节放在全片中却非常突兀。如果说范伟的故事尚属张弛有度,那么后期就进入到一个异常混乱且臃肿的阶段,再加上一个与原著极为相似戛然而止的收尾,使得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从“糖葫芦型”变成了“葫芦型”。
陈凯歌为电影注入了非常浓重的人文色彩,民国三教九流的画卷,就连第一段那个近代版的潘金莲故事都拍出了花样。然而电影过犹不及的地方恰恰是陈凯歌过于人文的气息,放太多到电影里就变成了矫情。这种强烈的作者意识加入到电影中,完全掩盖了原著的精髓。原著那种对传统文化没落与断裂的反思在电影中变成了繁琐的说教,武侠的风骨在电影中踪迹不见,只看到一个处处碰壁的何安下,作者所有的思考和诘问,也在不断地夫子自道中下落不明(《新京报》评)
⑵ 如何评价陈凯歌微电影《淑贞》
9月28日,腾讯视频上线了一部微电影《淑贞》,影片用第三视角讲述了一位老人淑贞晚年与家人与回忆有关的故事。这部微电影无疑将观众从生活的迷雾中唤醒,传递给观众有关“爱与快乐”的有机生活,而这部作品也被誉为“陈凯歌导演最有情感微电影”。
【什么是有机生活?】
故事开篇在曾祖母淑贞出场就展示了这位老人最爱喝冰牛奶,当她听到自己的孙子追问:“牛奶怎么又少了一盒”时,她难掩暗喜的神色。随后镜头一转被曾孙子齐马发现,神态又发生了转变并“命令”孙子假装没看见。电影通过对淑贞偷喝凉牛奶展现出一位老人的童心未泯。
实际上,电影中的老人一直追寻的是一种有机生活。什么是有机生活?在电影的结尾给出了答案“爱与快乐就是有机生活”。观众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淑贞开场时的节奏就是欢快的,她不只像年轻人一样爱喝“凉牛奶”还爱品茶,就连续起茶来也是心不慌手不抖;她提倡自己的衣服自己个儿洗;告诉孙子买牛奶时别开车,“腿”着去……这些内容细节都是有机生活的体现,这与金典牛奶的理念不谋而合。
【尝试新鲜事物,过有机生活】
始终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是一位老人最难得的生活态度,影片《淑贞》通过一系列具有强反差的行为来佐证。比如:高龄老人和孙子学打字,对着电脑单指敲字;想要尝试吃汉堡,学孙子大口大口的吞食;看到孙子蹦出来碰树枝,自己也蹦起来效仿。
虽然人到耄耋之年,却保持着孩童的心理年龄,主动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不难看出“有机生活”贯穿整个故事中主角的行为。而金典“有机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不断处于运动,不断地处在人与外界的新陈代谢,影片人物对此做出了完整的诠释。
【生活气的小细节诠释有机生活】
整部影片是置于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之中,无论是开场可爱闹腾的小猫,还是对风雨雪云的着重刻画……这些生活元素让大众更直观的进入到一个带有疗愈功能的人物世界,为这场温情治愈的故事再增加一些美学色彩。
剧中的人物淑贞面对生活无外乎是积极向上的,并通过细节展现。片中有对“淑贞剪的纸人”悬挂在外的有镜头特写,并借男主人公口说出“剪的纸人把天上的云和雨都扫走了”。陈凯歌导演曾在采访中解释这部微电影的理念“爱和快乐就是有机生活”,因为整部片子蕴含着很多温暖的人性,包括一些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这也是所谓的经典,同时这也是金典牛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理念。
【快乐与爱就是有机生活】
在影片结束之时,为观众揭秘了“
⑶ 陈凯歌 英文简介,包括出生,籍贯,留学经历,代表作品等,代表作品翻译后,用括号标注电影名哦。
Chen Kaige was born in Beijing, China into
a family of FuzhouChangle origin, and grew up with fellow Fifth Generation
alumnus Tian Zhuangzhuang as a childhood frien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hen joined the Red Guards. His father, Chen Huai'ai was a
well-known director in his own right.
As a teenage member of the Red Guards,
Chen, like many other youths, denounced his own father, a fateful decision he
eventually learned to regret. Indeed, this period of his life continues to
influence much of his work today, notably in the unblinking depictio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Farewell My Concubine(霸王别姬), and in the
father-son relationship in Together(和你在一起).With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hen, in 1978 joined the Beijing Film Academy,
where he graated from in 1982 as part of the so-called Fif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filmmakers.
Upon graating, Chen was assigned to the
inland studio at Guangxi, along with fellow graate, Zhang Yimou.His first
movie, Yellow Earth(黄土地) (1984) established itself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Fifth Generation filmmaking; though simple, its powerful visual imagery (courtesy
of cinematography by Zhang) and revolutionary storytelling style marked a sea
change in how films were seen and perceiv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Big Parade(大阅兵) (1986) and King of the Children(孩子王) (1987) expanded
on his filmic repertoire. In 1987, he was awarded a fellowship by the Asian
Cultural Council and served 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New York University
Film School.Early in 1989, he did further experimenting in a music video
for the song "Do You Believe In Shame" by Duran Duran.Later that
year, he made Life on a String, a highly esoteric movie which uses
mythicalallegory and lush scenery to tell the story of a blind sanxian musician
and his student. In the same year, he was a member of the jury at the 39th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His most famous film in the West, Farewell
My Concubine (霸王别姬)(1993), nominated for two Academy Awards and winner of the Palme
d'Or at 1993 Cannes Film Festival, follows two Beijing opera stars through
decades of change in China 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en followed up the
unprecedented success of Farewell My Concubine with Temptress Moon (风月), another
period drama starring Gong Li. Though it was well received by most critics, it
did not achieve the accolades that Concubine did, and many were put off by the
film's convoluted plot line. Almost as famous is his 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荆柯刺秦王) (1999), an epic involving the legendary King of Qin and the
reluctant assassin who aims to kill him.
In 2002, Chen made his first, and to-date
only English-language film, Killing Me Softly(《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 a
thriller starring Heather Graham and Joseph Fiennes, though it proved to be
both a critical and popular disappointment. His more recent Together (2002) is
an intimate film about a young violinist and his father. In 2005, he directed
The Promise, a fantasy wuxia picture. The Promise saw Chen shifting to a more
commercial mindset, a shift regarded by some as a "radical stylistic
turn" from his previous works.
In 2008 Chen directed the semi-biography
Forever Enthralled(梅兰芳)which is a return for him in the sense of directing a film based on
Chinese opera. He later went on to direct Sacrifice(赵氏孤儿)(2010),
which is a re-imagine of the famous play The Orphan of Zhao. The film was a
box-office hit and many critics saw it as his "return to form".Chen
has also acted in several films, including Bertolucci's 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 (1987)
and his own 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 and Together.His 2012 film Caught in
the Web(搜索) was selected as the Chinese entry for the Best Foreign Language
Oscar at the 85th Academy Awards, but it did not make the final shortlist.
如果要简短的前面两段就可以了,如果要长一点的可以把后面的都加上,基本他的整个电影历程都有简单介绍,希望有所帮助。
⑷ 陈凯歌作品 有你看过的吗
1、搜索,这部电影在叙事上非常符合主流大众的欣赏趣味,这部剧情其实是一个双线的设计,是一个两层的叙事,主线是媒体事件,辅线就是高圆圆和赵又廷的感情关系,但这条辅线在发展过程中也慢慢变成了一条主线。陈凯歌的视听语言做的还是非常精致的,比如说电影中出现了很多的镜子的使用,典型的学院派手法。对于人性的矛盾,通过镜像的形式来进行展现,同时对机位的选择,高低错落,十分丰富。但相对来说比较散,不是特别的集中,比如说我们看彼得威尔的《楚门的世界》,讲的就很清晰,从头到尾讲的就是这个人怎么面对媒介,如何走出这个摄影棚的控制。
2、无极,影片从创作角度讲,这部电影是很努力的,在角色设置上花了心思,但远远没有达到理想中荡气回肠的效果;从制作角度讲,《无极》有追求,也有所创新,但过多明显的败笔拉低了影片的档次,不如集中人力物力做好几个地方;从演员角度讲,剧中的演员非常敬业,尤其是真田广之、张东健两个日韩明星在中文台词上下的工夫,但在陈凯歌一贯的戏剧化风格指导下,所有演员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歇斯底里。而且画面值得称道,在视觉享受上,陈凯歌向老对手张艺谋展现了他不凡的实力。陈凯歌用《无极》展现了中国电影特技质的飞跃。且不说镜花水月里的空宁静美,影片中对于虚幻世界和现实场景相结合构筑出的无极世界,绝对够养眼。
3、杀死你的温柔,陈凯歌的首部英文电影已经很吸引人,何况本片故事本身就很抓人,演员阵容更很有瞄头。故事发生在英国,女主角海瑟?格拉汉姆却是个地道的美国美女,她在《不羁夜》中那个站在溜冰鞋上的形象相信给人很深印象,那是个长在冰鞋上的女孩,一生全在轮子上。她的性感正是陈凯歌需要的,因为她直接,很生活化,不会像有些影星那样流露出另类或边缘的感觉,但她又够漂亮,且很受男性观众喜欢。英国的男演员相当有味道。戏剧功底深厚,总有些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与他们的舞台戏剧传统有关,从劳伦斯?奥利弗,到大红的裘德?洛,尽管可以说着美国英语演着美国电影,英国独有的贵族气质与内敛的气息却遮掩不掉。
⑸ 电影《和你在一起》观后感800至700字
《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一部电影有音乐或舞蹈元素,总会让观者感觉得到轻松和浪漫,我想导演陈凯歌在看完《和你在一起》的前期剧本后,就十分清楚了音乐在整个影片中的重要性。
纵观《和你在一起》全片,音乐元素的作用确实无处不在,从影视画面剪辑的节奏、剧中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刻化、镜头运动的依据、两段式蒙太奇平行交叉剪辑的衔接视听元素等等,都能让我们感觉的到。
但技巧上的运用未必能达到艺术上的收获,当初次观看这部影片的新鲜感退却之后,我们再次理性的看待这部作品时,却感觉到整部影片中,音乐只是被当作一种表现元素使用,其音乐的使用过于目的化和表象化。也就是说,音乐在全篇中被当成一种简单的“工具”使用,而音乐自身的魅力,以及其丰富的对内在精神和艺术意蕴的表达能力被大大削弱。
《和》剧中,陈凯歌自己出演的余教授经常爱说的那句话,大体云云曰:“音乐是用心与情感来演奏的,它是与心灵相关的东西”。但《和》剧中的音乐却与这句“教条”恰恰相反。
接下来,我们就以几部类似题材的影片作一下类比。讲述少年音乐钢琴天才成长传奇经历故事的《闪亮的风采》,在平淡中讲述一个貌似痴迷,有几分懦弱的钢琴家。在该片中,他是一个超级不起眼的人,甚至被人藐视与凌辱,当他与音乐“合唱”时,你却能时时刻刻感觉到惊喜,感觉到这个“懦弱者”在音乐面前精神世界的激荡。在此片中,音乐不是简简单单的完美演绎,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自我解读。在这里,音乐是一种媒介,它负载着传递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任务,通过音乐你可以看到一个为音乐“癫狂”者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另一部电影《钢琴课》,片中一个哑女、一台钢琴、一个热情如火的爱着她的印地安男人。影片前段,丈夫死去的哑女用音乐倾诉内心的思念、痛苦和喜悦,这是她对过去爱情的祭奠,也是她自我救赎的方式;影片后半,爱着哑女的印地安男人是点燃她内心激情的导火索,而哑女的小女儿则是见证者;最终,救赎完成,钢琴沉入海底,一种感情的寄托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段真爱,是内心世界激情的再次复活。音乐再次回荡,纪念着哑女在海中的“洗礼”,她再次复活了,而音乐是哑女爱的序曲。
在一系列的感情发展与见证中,音乐是潜在情感发展的表现因素,如果在这里缺少了这个元素,情感几乎无法表达的如此准确,因为缺少音乐,片子会失去一种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意蕴。
相比以上两部影片而言,《和》片中的音乐变的苍白无力,最重要的影片因素“音乐”也成为机械的剪辑与抒情工具,而带来更多的是音乐与画面流畅剪辑后的视觉快感。之后,我们再次回味,好象没有哪个段落能够让我们留恋,而音乐所能带来的多层次的“表现”与“倾诉”没有在我们的期待中出现,我为它的流失感到遗憾。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我们不难发现,陈凯歌作为一个中国电影精英在这部影片中的“精英思想”的表达。《黄土地》如果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那么《霸王别姬》我们就已经感觉到了陈凯歌对精英人士的关注,而到了《和你在一起》他的精英意识就已经表露无遗,
以《和》剧中角色分析,刘小春学琴的过程经历了三个带有“父亲”身份的人物。其一,是小春的乡下的养夫刘成;其二,是事业与爱情都不得志、终日郁郁寡欢的音乐教师——江老师;其三,是功成名就的精英人物——余教授。
剧中传达的信息十分明了,刘成被视为社会低层的人物,是一个乡下人,作为养大刘小春的父亲,刘成只能给刘小春平凡人的力量,如果单凭这位农民父亲的力量,刘小春最终走向成功、步入精英阶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江老师是一位普通知识分子,是个心比天高、孤芳自赏的忧伤者,是个普通教师,他只能让刘小春技艺 更加娴熟,而让其成功的成为精英也是力不从心的。刘成为刘小春的再拜高师,以及江老师的最终放弃学生——刘小春,都传递出他们对精英群体的屈服和认可。
于是,第三个“父亲”以救赎者的身份登场。这名精英的代表人物江教授是陈凯歌亲自主演的,他也将这名“拯救者”刻化的入木三分。从这一系列电影表达中可以看出,刘小春想成功,只有精英人士可以做到。还好,《和》片的结尾并没有过分迷恋“精英精神”到底,最终还是让刘小春回到了刘成的身边,可其中让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刘小春与成功的擦肩而过,与精英群体的擦肩而过,这些都让遗憾大于快乐。另外,陈凯歌扮演的江教授身处精英群体表现出来的“高处不胜寒”还是“采菊东篱下”为好的心态,也在片尾表露出来。
在《和》片中,刘小春与漂亮女人莉莉间的不可言喻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影片《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中男孩爱慕美丽女人时的细腻表达,《教师别恋》中师生狂恋如火的内心点点剥露。相比之下,《西》和《教》片中的情感处理,让人看了啧啧称赞;而《和》片中这段关系的用笔苍白,让人叹息。
另外,刘小春与江老师,以及其与刘成的生活,都被戏剧化的处理和浪漫化的描写淡化,而追逐“精英”式的成功成为主题,生活的质感被大大削落,使全篇华而不实。
⑹ 如何评价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
搜索我看过,一边看一边心疼女主,最后让人深思。生活中人云亦云带着自我感知去判定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太多了,只愿世间多一些理解和深层次的善意而不是肤浅的表面起哄所谓正义。
⑺ 你对电影《霸王别姬》中陈凯歌的美学有什么看法
说实话,对于工程技术出身的我,并没有对美学进行过多的研究,但那不代表我对美学没有自己的看法。在漫天的抄袭论文中,我想也许我做一个说真心看法的人。抛开那些繁琐复杂枯燥无味并对“美”字束缚太深的书本,我打开自己的电脑,说一点自我对美学的看法。
什么是美学?或者说怎样的事物才算是美丽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以自己为中心的一套审美观,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那么请允许我用自己的定义来解释美学:适者美也!
五岁的小孩子会认为那些花花绿绿的玩具是美妙的。女人也常常以纤细苗条为美。男人又认为女人的裸体有无法抗拒的力量,这些都是美。或者希特勒眼中的废墟城墙,或者帝国军士脸上滚烫的鲜血,不美吗?不然,那些他们认为适合的东西,会引起他们发自内心的追求和喜好。
可是在不同的时代就不一样了。唐朝女人以肥为美。欧美也一度崇尚禁欲。而到了原始时代,人们审美的角度理由更加简单。也许无数年后,当所谓公产主义深入人心,人们的审美观将无对无错,无贵贱。
小时侯读过生命学家川泽田的《人的生死之谜》,他说,人既然总是与众不同地活着,意志就左右了他很多的生活内容。虽然那些意志是来源于外界的干扰,但是人总在不断思索中扭转了方向,走向了匪夷所思的境界。我想,那都是由于人的审美观不一样引起的吧!
为什么美学无法客观存在,那时因为它不太受唯物主义观点的束缚,那是属于一万个人的一万次不同变化中的一万种反映。渐渐地,它远离了事物的本质。
人嘛,总离不开他自己的审美符号和意念。就像是电脑永远无法超过它程序范围外的事物一样。美的欣赏离不开人这个主体,美是因人而异的。
那又是什么影响了人的审美目光和方式呢?我想这是个离奇复杂的问题。人的成长中会在方方面面接触他所能接触的世界。所以当人作出审美决定的时候,那绝对经过了严格又宽松,简单又复杂的的矛盾分析。最后把要得出来的决定和生前接触到的那么多的事物结合起来引以确定。由于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又不动声色,就算审美者本人也无法找到自己判断的确切标准。于是直觉就诞生了,有了例如男女之间一见钟情这种事情。
除了人的意志和人的意志之间建立起来的审美关系。人对无生命的事物的审美格调就清晰多了。通常当人们觉得一样东西美丽的时候,那个东西通常是对自己有帮助或者有震慑力的。可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又总是远离人的欲望。这就忽略了很多本来可以简单解释的审美决定。人们总认为美学的对象是那些大众不能接受的,不太接受的,不想接受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美学研究丧失了它本归的生命和作用。一朵花在商人面前也好 ,在植物学家面前也好在诗人面前也好,我想都是美丽的,要不然这个世界上岂不是只有诗人才能知道什么是美?
美感是人对美的一种主观经验。美感过程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体悟、认识过程。无论艺术美感,还是科学美感,都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人类的审美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由于各人的实践活动不一样,人们会有不同水平的艺术美的鉴赏力,也有不同水平的科学美的鉴赏力。前者取决于人们的艺术素养,而后者取决于人们的科学素养。马克思曾指出:“从主体方面看来: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有的人并不能感受到艺术美,是因为缺乏“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有的人感受不到科学美,是由于缺少“科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 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