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泰国的僧王能结婚吗
不能,泰国的和尚都不能结婚。
② 泰国佛教僧伽的僧阶
据我所知,
僧王 就是 sangkaraj 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สังฆราช
大长老僧伽会 mahaterasamakom มหาเถระสมาคม
住持 zhao a was เจ้าอาวาส
这三个泰国佛教的僧家阶级是有的。
但你问的其他僧级如 -
副大长老僧伽会 ,僧伽区长 ,僧伽省(府)长 ,僧伽县长, 僧伽乡长
这些我不太确定中文怎么叫或是到底有没有。
还有几个僧级我不确定能不能符合你的问题,我只能给你翻译成罗马拼音。
mahasangkanayok มหาสังฆนายก
sangkanayok สังฆนายก
mahasangkabamok มหาสังฆปาโมกข์
sangkabamok สังฆปาโมกข์
sangkawa สังฆวาห
祝你好运了。
③ 铁马秋风话僧王——记满蒙最后一位猛将
最早接触僧格林沁是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剧中的僧格林愚蠢而无能,在那个年代,许多港片都以开涮权贵为乐,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安慰的满足感。
电影中,贵为满清铁帽子王的僧格林沁,最后沦为一名低级乞丐。与真实的历史相比,从世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局无疑是不错的,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但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马革裹尸也许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真实的僧格林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从玛雅台吉到郡王接班人
满清后期阶级固化严重,要想成为铁帽子王难度极高,在众多的参考因素中,出身是重要参数之一。僧格林沁的背景不错,出生的家族名勃尔只斤,蒙古的黄金家族,伟大的成吉思汗后裔,这是一个与爱新觉罗家族世代联姻的家族,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后就出自这个家族。
显赫!荣耀!天潢贵胄!
然而僧格林沁距离这一切其实挺远的,尽管身上流淌着勃尔只斤家族的血,但已经是支线中的支线了,荣耀的光芒已经照不到了。
僧格林沁的童年是昏暗的,他懂事后主要的工作是跟随父亲去帮大户放羊,黄金家族的后代,再佐以无穷的民间智慧,于是乎创造性的被起了个“玛雅台吉”的绰号,翻译成汉语就是给人放羊的皇子。
这是一种戏谑而侮辱的称呼,但是没办法,都要填不饱肚子了,还怕侮辱?还要这些个不顶吃喝的虚名干什么呢?只有把羊放好才是首要任务。
如果没有后来命运的神奇安排,玛雅台吉的绰号估计会被人一直叫下去,直至生命完结。如果运气好,能够娶妻生子,这个绰号恐怕会被完美的继承下去。
僧格林沁命运改变的第一步是读书,一位有着贵族身份的羊倌,尽管还是羊倌,但是依照族规,是可以读书的,于是十二岁的僧格林沁被安排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
当时的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无后,为了后继有人,或者发挥“引蛋”作用,就认起了养子。僧格林沁作为宗族枝叶,在读书时就被认了养子,这是他命运改变的第二步。
从当时情形来看,估计老郡王的养子也不少,但无论将来如何,当老郡王归天后,僧格林沁以养子的身份,至少能够继承其一点香火,这总比羊倌的工作强。
老郡王一天天老去,养子认了大一堆,亲生的却一个也没能“引”来。
这就麻烦了,萨克多罗郡王对于清廷来说非常重要,不能再等了,必须要由大清皇帝亲自指派接班人了。
面对老郡王的一大堆养子,该道光皇帝出场做单选题了,据历史记载,僧格林沁因“仪表非常”一眼就被皇帝选中了。也许这是撰史者强加在其身上的光环,但古人无数案例说明,仪表堂堂有些时候是可以让你在官场领先一步,当年国军将领廖耀湘为此就差点吃了大亏。
有血统,有文化,有外貌,有运气,僧格林沁全占了,这“四有”放在任何时代的官场都好用。
走向大清的权力中心
继承了萨克多罗郡王的僧格林沁开始进入了清廷的视野,除了道光皇帝钦点的继承人身份外,他的义母也就是索特纳木多布斋老郡王的妻子也帮了他不少忙,义母的身份更为显赫,是道光皇帝的亲姐姐,从亲戚关系的角度来论资排辈,道光皇帝就是僧格林沁的舅舅。
就这一个继承人的身份,使一个羊倌成了标准的皇亲国戚。
雏鹰就要起飞了!
从14岁到39岁,僧格林沁的升官速度令人咂舌,由初进京时的御前行走直至镶黄旗蒙古都统,史载“出入禁闱,最被恩眷”,这种宠幸,世所罕见,道光皇帝龙御归天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顾命大臣之一,站到了权利金字塔的第二层。
在僧格林沁这段的官场生涯中,有两点是要注意的。
首先就是在道光九年(1829年)被命管火器营事,从此开始了军事生涯。再者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僧格林沁被任命为左翼监督,赴京城近郊密云县剿匪,首次独自指挥战斗,站前谋局布阵,战时亲冒箭矢,带队冲锋,迅速平定了匪患,从此以知兵善战为名。
僧格林沁在大清军界有了自己的地位。要想在军队彻底立足,仅有后台还是差点火候,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军功。
大清老皇帝遗留下来的顾命大臣,一般的结局都不怎么样,要么横死,要么成为摆设,毕竟谁都不愿意放好几个紧箍咒在头上,更何况还是前朝掌军之人,但僧格林沁却是例外,依旧圣眷在隆,宠信不减。要知道新皇咸丰在登基之初,锐意进取,颇有振作之心,暂时性的改变了暮气沉沉的朝政,这样的新老板,可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伺候得。
咸丰四年(1854年)僧格林沁被晋封为亲王,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从此僧王之称传遍天下。
从放羊娃到铁帽子王,从玛雅台吉到僧王,僧格林沁仅仅用了30余年,无人能及。
歼灭太平天国北伐军
僧格林沁晋级铁帽子王,真是自己一刀一枪拼打出来的,到了这个地步,个人背景已经没有太大作用了,必须得有惊天战功。
惊天战功可遇不可求,首先得有强大的对手,强大到可以动摇国本,这样的对手确实不好找;再者,在老板慌张之际,派你与这个对手交战,你就得力挽狂澜,大获全胜,这难度确实太大了,一招不慎就得身败名裂,沙场殒命。
这样的对手,还真就被僧格林沁碰到了,那就是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其实这支太平军真正能作战的人数并不多,仅2万余人,但战斗力及其强悍,由清一色的老广西兵组成,用现在眼光来看,这些老广兵,军事水平过硬,作战精神顽强,政治意识坚定,与同时代清军的任何一支部队相比,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
2万余人的特种部队,5月份从扬州出发,10月底就到达了天津附近,中间还得攻城略地,以当时仅靠两条腿或者四条腿的机动能力,这种行军作战速度就是放在当今,也令人骇然,这还包括在进攻河南沁阳时被当地清军生生拖住了两个月。
太平天国北伐军深入直隶,清廷震惊,制定了南追北堵计划,僧格林沁负责的是北堵计划,兵员方面,清廷从东北和蒙古调来大批精锐,全是清朝号称弓马骑射最强悍的老底军队。
好了,两边这下都是老底对老底,精锐对精锐了,啥也别说了,上擂台开干吧。
甫一交手,强悍八旗军竟然如豆腐一般,立刻被太平军冲了个稀烂,有的八旗军嫌自己跑的太慢,将武器装备全部扔掉,最终依靠乞讨要饭才活着回到了京城,更有甚者,组团要饭回京,一时间京城遍地乞丐,场面倒也热闹。
由精锐到乞丐,中间仅仅走过了两个多世纪。
消息传来,清廷这次爆惊了,据传当时每日朝会,君臣之间说不上几句就得嚎叫哭喊,声闻于天,咸丰帝甚至哀叹:明代之行见矣,估计一旦城破,就会自挂歪脖子树了。
干嚎和自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还得是打。作为家长的咸丰帝,亲手将太祖爷努尔哈赤的战刀挂在了此时八旗军中号称最善战的这位蒙古王爷的身上。
去吧,僧格林沁,去战斗吧,胜了,共享荣华富贵,败了,一同为大清殉国。
僧格林沁确实不凡,他此时已看清楚这支太平军战线过长、掠而不占、补给困难的命门,战略也由之前与其死磕的二愣子打法,改为层层围困,车轮消耗的打法。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包围圈一天天的缩小,一天天压迫着太平军的生存空间,太平军丧失了流动作战的战术优势,锐气丧尽,走向了全军覆灭的必然结局。主将林凤祥和李开芳先后被俘,解送北京被杀。
太平军轰轰烈烈的北伐战役如同燃放的烟花照亮了史册,但又迅速冷却了。
功高莫过于救驾,救驾等同于救国,僧格林沁为大清续了命,一时名震中外,铁帽子王也就顺理成章的到手了。
然而此时的大清疆土,处处燃起了战火,内有太平天国、捻军、白莲教等内患,外有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这位八旗军中最能打仗的王爷注定是不能够躺在当前的军功薄上享受胜利的果实,此时的他已经成了大清的柱石,大清的灭火队长。
向列强开炮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没有任何意外,清廷失利,大沽口失陷,被迫签署了又一侮辱性质的《天津条约》。
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军人,僧格林沁是极力反对签订这种丧师辱国的条约的,在他的理念里,大清就应该集合全国之力,将西方列强赶出中国,可此时的咸丰皇帝已经被打怕了,丧失了登基之初的锐气,决定向西方列强割地赔款,从而可以腾出手去消灭天平天国,毕竟后者才是大清真正的掘墓人,而大清当时的国力,确实是无法支撑多场战争的,所以僧格林沁的建议被否定了。
但为了防备贪得无厌的西方人,咸丰还是派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借鉴大沽口第一次失利的教训,鼓舞士气,整肃军队,构建防御工事,一扫之前失利的阴霾,看到如此,咸丰帝的胆气也为之一振,腰杆也硬了起来。当英法联军再一次耀武扬威出现在大沽口时,脾气火爆的僧格林沁下达了攻击命令,当然,这离不开咸丰帝的支持。
屈辱和仇恨化作利器,杀向了高傲的英法联军,他们为轻敌付出了致命的代价,此战据载:击沉和击伤敌舰10余艘,击毙和击伤敌军千余名,消息传来,满朝皆欢,这是近二十年来清廷抵抗外辱取得的首次胜利,无产阶级之父马克思先生对此战也表达了关注。
然而,满目疮痍的大清实在是太弱了,一旦英法联军认真对待,僧格林沁就扛不住了,损兵折将,大沽口又一次失陷了。
兵败八里桥
既然守不住,那就来一场野战,堂堂正正的对攻一场,让西方蛮夷们知道我僧格林沁铁骑的厉害。
在北京门户通州地区,僧格林沁重整了部队,战场放在了八里桥,决定用大清立国之本的骑兵,去应对西方列强和洋枪洋炮。
很难理解僧格林沁做出的这一决定,要知道在他军事生涯的开端里,就是负责火器营,对火器的威力和性能绝对是了解的;再者,与太平军作战时,太平军已经装备了相当数量的西方先进火器,而且刚刚又与英法联军进行了战斗,所以说僧格林沁盲目自大,不知火器的理论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也许是体内黄金家族的强悍基因作祟,也许是有侥幸心理,也许觉得是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武器,也许他已经知道了战争的结果,唯有一死来报效对他信任的爱新觉罗家族,武将最体面的死法莫过于战死沙场了。也许有很多也许,总之他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世界瞩目的八里桥之战开始了,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争,是两个时代之间的战争,是热兵器埋葬冷兵器的战争。僧格林沁麾下的骑兵冒着弹雨不畏死的冲杀着,倒下一批,又冲上去一批,循环不止,一度距离敌人的枪阵仅有四五十米远了,但已是强弩之末。在英法联军密集的弹丸前,血肉之躯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但僧格林沁始终冷漠的指挥着战斗,未曾退却半步。
这种一往无前,不惧死亡的自杀式冲锋令西方人即佩服又很难理解,在西方后续关于此战的文献记载中,侵略者不惜笔墨的描述了清军赴死的各种细节,令人不忍卒读。
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如果在八里桥全部慷慨战死,必然声隆于天,这就是东方的战争哲学。可惜,那一声声的枪响,一声声的嚎叫,像一把大锤,一下一下砸着他的神经,随着战争的进行,终于将他那坚硬的神经砸开了裂缝,直至崩塌。
僧格林沁屈服了,他拨转了马头,难堪的逃遁了,数万部族的惨死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徒增了后人对其不自量力的耻评。
他这一逃,起了连锁反应,宫里的咸丰带着老婆、孩子、各位大臣被迫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避敌锋芒。后续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英法联军在北京大肆掠夺抢劫,火烧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不得已咸丰又与这两个强盗签订了多款不平等条约。
割地赔款的屈辱,皇家面子的折损,皇家园林的毁灭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有人承担责任,这一切的矛头直指僧格林沁。
也怨不得别人,在此之前,凭借着两代皇帝的宠信,僧格林沁的眼界高的吓人,除了皇帝,谁都难以入其法眼,骄傲和蛮横,令同僚生厌,多少人默默的期望着他走背运的那一天,如今,多年的夙愿终得以实现,他们是不会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的。人缘差到如此,也是没谁了。
弹劾,无数的弹劾飞向了咸丰皇帝的案头,终于在皇帝的一声令下中,除了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被剥夺了一切职位,这个放羊娃,基本上又回到了原点。
复起平捻
僧格林沁在家里没有休息太久,清廷又起复了他,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清廷也是没办法了,此时的国家形式更差了,好不容易平复了西方列强的怒火,可以专心对付太平军了,但不成想,北方的捻军已成大势。环顾群臣,除去剿灭太平军的,剩余的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去剿捻的。这些人互相争吵、倾轧都是好手,但要论干实事,一个个的都往后躲。
病入膏肓的咸丰帝清楚,论打仗满蒙将军只有僧格林沁了,虽然八里桥一战断送了八旗军的全部精锐,但只要僧格林沁这杆大旗在,就不愁锻造不出精锐的士兵。
僧格林沁又回到了权力舞台的中央,相比之前,新皇道光或者说慈禧太后这次给了他更多,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大清国土几乎半边人马全归他调遣,而剩余的南边人马,则归曾国藩调遣,北僧南曾努力拖着大清这艘破船前进着。
凭借着清廷又一次的信任,此时的僧格林沁越发骄傲和蛮横了,如他大放厥词,评说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四等水平,而这种骄傲和蛮横,也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剿捻殒命
捻军不好剿灭,他们将运动战发挥到了极致,僧格林沁调动五省兵马,依旧是力不从心,损兵折将不说,难堪的是越剿越多了。
对僧格林沁最致命的打击出现在同治三年(1864年)7月,被他看不起的曾国藩的湘军,打破天京,彻底剿灭了太平军。僧格林沁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毕竟就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来看,太平天国是清廷首当其冲的顽敌和悍敌,捻军充其量排名第二,四等剿灭了一等,按照现在的话说,这脸都被打成粉末了。
僧格林沁决定不再等了,要毕其功于一役了。
与僧格林沁对战数年,彼此是什么样的人,都已经很熟悉了,最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捻军肯定是理解僧格林沁的,所以用了最简单的一招诱敌深入。
此时的僧格林沁就是一头愤怒的公牛,看到捻军抛过来的红布,便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
僧格林沁抛下了步兵,带着轻骑一路猛追了过去。
在山东菏泽的高楼寨,捻军的口袋阵扎住了,僧格林沁和他的轻骑被团团围住了,在固守待援失败后,他指挥着部下强行突围,无奈捻军人数实在太多,僧格林沁在突围时受伤坠马,被捻军士兵张皮绠斩杀在麦田,终年五十五岁。
满清最后的忠心耿耿的八旗名将最终丧命沙场。
消息传至清廷,满朝哀叹,皆言失国之柱石。两宫皇太后更是亲自祭奠,赐金治丧,祀昭忠祠,於立功地方建专祠,配享太庙,谥曰忠,预绘像紫光阁。
后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替僧格林沁报仇的恰恰是曾国藩。老辣的曾国藩以自己的湘军和弟子李鸿章的淮军为底,最终剿灭了捻军,成为晚晴第一重臣。
僧格林沁死后,后人多有评语,今摘录梁启超在做李鸿章传中的聊聊评说:僧王为人,勇悍有余,而不学无术,军令太不整肃,所至淫掠残暴,与发捻无异……。
1948年夏天,已安卧巴虎山脚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被当地人别有用心捣毁,据僧格林沁陵世代看坟人白明儒所见,已死去近百年的僧格林沁肉体未腐,身首俱全,面相厚重,皮肤尚有弹性,但裸露后,随风而朽。
与他同归科尔沁故里的儿子伯颜纳谟祜、孙子那尔苏,死后的安身之所也同期被捣毁。一代豪杰生前荣华至极,死后却尸骨无存,令人唏嘘。
④ 泰国山卡拉杨和苏泰哪个好
山卡拉杨本身祖籍为中国潮州人士,俗家姓氏为陈姓,1913年生于泰国北碧府贫民家庭,十四岁出家,曾毕修泰国僧咖教育最高级别的佛学课程,精通精通巴利、泰、梵、中、英、德等多国语言,1989年被任命为僧王,是泰国皇朝第十九任僧皇,也是国王与太子短期出家时的戒师。他于2556年10月24日晚圆寂,享年100岁。
关于《山卡拉杨》
介绍
泰国僧皇是出家僧中地位最高者,统领全国僧侣,也是法宗派的掌门人,掌管法宗派的本山–僧皇寺,是泰国人民的精神领袖,是泰国灵魂的象征!他下面设有四大崇迪僧王辅佐;
泰国人认为山卡拉杨不但拥有最高的宗教地位,同时他本人的修行也非常的好,龙婆多、阿赞堪潘等当世名师,对这位僧皇都非常尊崇。
过去,有一群虔诚的信徒,从曼谷去到东北部,去拜见森林派的一位高僧,那位高僧知道他们从曼谷来,就对他们说:“这么远来这里干嘛?如果要拜见圣僧,去wat bowon,拜见山卡拉杨吧,他的修行很高了。
大概20多年前,九世皇生病,全国的医生以及医疗团队都束手无策,这时山卡拉杨提出要为九世皇在僧王庙的派里碧纳佛祖面前做祈福法会,当时很多所谓的社会精英都说这是迷信,结果法会做完后,九世皇很快就康复了!
山卡拉杨也精通占星术,有一次,山卡拉杨在电视上上公开发表声明,说不要去海边,会出事!结果没几天就发生了2004年的东南亚大海啸!没几天僧皇就病得很严重。严重到有谣言传出来,说僧皇圆寂了。而僧皇也在过后说,其实当时是准备好要舍下这个身体了。但是就在那个时候,皇上与皇后亲自来到僧皇面前。皇上用手握着僧皇手臂,在僧皇耳边说:“师父!师父!朕来了。皇后也来看您了。”就这样,说了几次。
接着说:“这回师父您病得很严重。医生们说已经束手无策了。朕也是尽力去找最好得医生,最好得药来医治您,但是您得病却没有好转。这次,师父您得靠自己了!您一定要自己救自己了。”僧皇点头示意知道,过后皇上皇后救回宫了。僧皇在听到皇上说“要自己救自己”,让他想起佛陀在经典里教导,如果能够修习“四神足”法,就可以延长寿命,可以随意久住。于是,僧皇就开始修,结果病真的好起来了
LP Man的大弟子,LP Tate wat hinmak peng说:当今僧皇,已经证得很高得境界了
LP Toh wat pradoochimpli说:僧皇他修到得境界,已经够用了(意思是修到很高的境界了。)
LP Khamphan说:僧皇已经修到阿罗汉的境界了。
⑤ 泰国王的地位为何如此之高任何人都要下跪,有一个人不用,他是谁
泰国王是真的地位高,泰国还有个王室外的人,连国王也要敬重他三分。
泰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看上去,泰国的总理风光无限大权在握,然而,事实上,泰国的政局没有这么简单,你以为泰国的王室是青铜那你就错了。
泰国的王室,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王者。
泰国的王室可不是只能靠王室婚礼或者王室重要成员出轨而占据版面的,人家可是有上万竿枪杆子支持的巅峰王者!
因为在泰国,只要是男性长到20岁的时候,就会在寺院短暂出家,哪怕就是泰国的国王也不会例外,在泰国人的理念里,这是在为自己的家族积德行善,这是在结善缘,修善果。
再加上泰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理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僧王崇高的地位。
在泰国,泰国王室并不是一人之下,而是两人之下,一个是人世间的王者泰王,一个是红尘之外的王者僧王。
⑥ 68岁的玛哈国王面见93岁泰国僧王,为何也得恭敬行礼
所以,在泰国泰王是管理整个国家政务的领袖,僧王却是人们精神信仰的领袖,两者管辖领域是不一样。僧王虽然有神一样地位,却没有任何实权。玛哈国王看到他,必须恭敬行礼,表示对泰国精神信仰的敬重,也这也是泰国的风俗。由于僧王是民众精神信仰的对象,泰王如此敬重僧王,也是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
⑦ 僧王的生平简介
僧王
(1)有些国家如泰国等,全国选出一位僧伽的领袖叫做僧王。在斯里兰卡则每一僧派选出一位“大导师,每一省或一市选出一位导师。僧王或大导师管理全国的僧务,导师管理地方的僧务。
(2)僧格林沁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日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蒙古族。
咸丰帝赐僧格林沁“博多罗巴图鲁”称号。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咸丰帝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诏世袭罔替,俸银加倍。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所以僧格林沁又被人们称为僧王。
(3)《僧王》阿兴所写的网络武侠小说。
[内容简介]一个僧人,为了自己的信仰,走在艰难的征途中,周旋于几个美貌的女人中,在情欲与信仰中挣扎、徘徊.....
. 在欲望中,他曾经迷茫......
在困苦中,他曾经疑惑.....
. 但他终于走到了最后,成功的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
⑧ 泰国佛教的起源与演变.
泰国,全称泰王国(The K1ngdom Of Thailand),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13世纪以前,境内已流行北传大乘和南传上座部佛教。 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朝建立,由于君王的崇奉,上座部佛教逐渐占主导地位。 1361年第五代国王,昙摩罗阗.里泰王亲自受戒出家,是为帝王出家之始,里泰王精通上座部佛学,撰写了泰国第一部佛书《三界论》。至逻迦王时举行第一结集三藏,召集一百多位高僧,译述了大量的佛经及论疏。泰国的佛教僧阶制度初步形成。 14世纪阿瑜陀王朝(1350—1767)渐兴,征服北方的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诸王扶持佛教,仅京都地区就有佛寺千余所,男子一生须至少出家一次已成为习俗。 18世纪,曼谷王朝崛起,曼谷王.拉玛一世极其崇奉佛教,重新结集三藏。僧王那勒巴用巴利文撰写的《三藏结集史》是重要的佛教史名著。 拉玛二世,佛教隆盛,有黄袍佛国之美誉。 1851年已出家二十七年的拉玛四世接替兄位做了国王。拉玛四世博通三藏,通晓梵、英、意大利、巴利等文字,对佛教进行了改革。 20世纪初,拉玛五世颁布了僧管理法令,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僧伽制度。还创办了佛学院和佛学月刊,把贝叶经三藏改为现今世界流通的开本,镌刻经藏,分送世界各国图书馆流通保存。 拉玛六世,撰写了《什么是佛陀正觉》推广佛法,该书成为现在泰国普通中学使用的佛教课本。 拉玛七世重新刊印一千五百部大藏经。 拉玛八世,泰国改为君主立宪国家,佛教为国教,国家的议会、内阁、法庭“三权分主”体系完成。 现代的泰国国王是拉玛九世,50年代中代,世界佛教复兴运动进入高潮。国王尊僧王金刚智为师,出家十五天,1957年庆祝佛陀涅槃2500周年,曼谷王宫前广场,僧人连续七天诵经,全国放假禁屠三天,举行大赦,2500名男子集体出家。 泰国现有95%的人口信仰佛教,4%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且为佛教之最高赞助人。泰国国旗中的白色代表佛教。泰国采用佛教纪年(佛陀涅槃的日期)。国王和百姓见了出家人要致礼,僧人不必回礼。比丘们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精神导师。僧王是佛教界的最高领袖。但僧人不参与政治,不行使选举权。出过家的男子,才能取得社会的承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79c501008tyu.html具体看此博客内容
⑨ 在泰国出家是什么意思
在泰国出家是一种泰国习俗“短期出家”,它是为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的所有男众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习俗,以体验僧团生活,播种出离之因。
泰国习俗“短期出家”为朝阳寺举办“短期出家禅修营”,以为在家居士提供修学之便,引领佛子生起正信,体验出家寂静生活,契入佛法清凉自在的本来面目。
(9)泰国佛教僧王电影扩展阅读:
泰国佛教的最高领袖:
1、第19任僧王
颂得帕耶纳桑文,1913年出生于泰国西部北碧府,14岁出家剃度,1933年受具足戒成为比丘,1989年被任命为僧王。
2002年2月,苏瓦塔那摩诃长老因病入院,开始了11年的住院治疗。2013年10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2、第20任僧王
颂德帕摩诃穆尼翁,1927年6月26日出生于泰国叻武里府(叻丕府)直辖县挽巴镇,父母均为当地的商人。
10岁小学四年级毕业,即在家乡剃度为沙弥,21岁时在曼谷瓦叻察波披沙提摩诃西玛兰佛寺正式出家为僧。
在泰国摩诃玛谷皇家佛教学院获得宗教学学士学位后,曾留学印度,于1969年获得历史与考古学硕士学位。2017年2月12日在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主持下正式就任泰国新僧王。
⑩ 泰国国王见到他都要下跪行礼,在泰国如此受尊重的人是谁
这一位连泰国国王见了都要下跪的人就是泰国的僧王,泰国这个国家我们都知道是一个佛教文化非常厚重的国家,在泰国这个地方可以说佛教文化四处可见,而且寺庙也是非常的多,所以说泰国僧王他的地位自然在泰国就是非常的高。而在泰国无论是泰国的国王还是泰国的王妃,他们都有喜欢听僧王讲经讲佛法的习惯,而在见到僧王的时候,们通常都会行跪拜大礼。
在泰国佛教这一宗教文化可以说深入到了他们人民的心中,因此佛教在泰国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远远在政府的影响力之上。而作为泰国佛教的一把手,僧王自然在这种环境之下得到了人们非常大的推崇,也造就了他绝无仅有的地位。对于僧王的尊敬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扎在泰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