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其他艺术门类有什么关系或区别与联系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电影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法国电影表达方式扩展阅读:
在电影百年的历程中,创作启发理论,理论推动创作,成为一个交互发展的过程。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运动紧密相关。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别启发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
法国新浪潮运动与法国电影手册派交相辉映,享誉世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深化了我们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作者论则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
② 电影有哪些表现手法
1、写实主义手法
严格地、真实地、客观地、不加任何修饰地再现现实世界。与表现传统意义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对立。风格平实,作者将自己的意图隐藏于作品之中。电影拍摄上摄影机运用相对保守,长镜头是常用手法。
2、麦格芬手法
它表示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是希区柯克最常用的一种电影表现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复仇者、《蝴蝶梦》中的丽贝卡、《迷魂记》中的玛德琳。
3、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属于蒙太奇的一种剪辑方法,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作用是引起悬念,制造紧张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4、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称并列蒙太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
5、象征手法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
③ 英语电影类型的表达方式及名称
animated cartoon卡通片
autobiographical film自传电影
comedy 戏剧
propaganda film宣传片
silent film 无声电影
sound film 有声电影
suspense film 悬念片
telecine 电视电影
vaudeville 轻歌舞剧
drama 剧情片
action 动作片
disaster 灾难片
thrill 恐怖片
road 公路片
alt 成人片
film-noir 黑色电影(描写社会阴暗面的影片)
sci-fi film 科幻片(注意读音为sai fai)
你好我是英语专业的 这些来自我的雅思词汇和综合英语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
④ 法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中可以写论文的点有啥呀
回眸新中国科教电影的发展历程,自1949年至今,经历了几度沉浮。从宏观角度看,新中国科教电影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块: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如果按科教电影的发展历程来分,可以分为初创阶段、停滞阶段、黄金时期、转型调整时期和重生时期。
1 50年代至60年代——初创阶段
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科教电影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科教电影创作的机构逐步建立,人才逐步到位,影片也开始产生影响。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需要大力促进生产.而中国社会长期动乱,造成广大民众的知识与
技术水平低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而科教电影作为科普宣传的重武器,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1949年到1960年之间,不仅组建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教片组,还组建了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三家专业厂。同时,鼓励其他制片厂也建立科教电影拍摄小组。另外,国家从相关单位抽调一些高素质人才,进入上述科教电影制作机构,并以他们为骨干,逐步培养和建设专业创作队伍。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就从教育部和卫生部调来已有一定经验的创作人员,并接收了大量高校毕业生。这一切不仅为我国的科教电影事业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科教电影生产单位创作的一些科教电影也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2文革时期——停滞阶段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段时间,整个科教电影事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四人帮”的控制下,只有极个别的科教片能在影院放映,上百部片子被封存起来。创作人员都去了五七干校学习、劳动,创作生产全面停止,更不用说新人的引进和培养。这段时间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还对后
来的科教电影事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 70年代到90年代——黄金时期
这是新中国科教电影的黄金十五年。1978年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不仅吹响了改革开发的号角,也为我国的科教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这一切,不仅给科教电影的创作生产带来了无限生机,也激发了广大科教电影从业人员的无限热情。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当时科教电影创作生产的最大特点,创作生产人员们潜心创作、积极研讨, “比学赶帮超”的创作氛围非常浓厚。特别是三个专业厂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并逐步形成了三个厂各自的特点。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题材多样、创作手法新颖;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创作则贴近生活、表达方式细腻;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专注于农业技术等等,个性化特点比较明显。这段时间也是科教电影创作生产数量最多的时候,科教电影的年生产量都在200部左右;最多的几年,达到了近300部 。同时,这段时间也是我国电影发行放映体系最完善的时候,放映网遍布全国所有城市和乡镇。正是在这种产供两旺、需求迫切的前提下,科教电影充分发挥了它的独特功效,为我国的
社会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90年代中期——转型调整时期
1993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改革。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即“广电字3号文件”)。“意见”的主要内容,一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不再对国产片统购包销,各制片厂可以直接同地发行公司进行出售地区发行权、单片承包、票房分成、代理发行等多种形式的交易;
二是电影票价要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1994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供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宣布从1995年1月1 Et 起,各制片单位可直接将影片发行到任何一级发行机构,乃至电影院。这种对电影投资和发行的重大调整,可以说是中国科教电影遭遇的转型硬着陆,或者说是一次休克疗
法。
5。90年代末至今——重生期
1997到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酝酿并提出了跨世纪的农村电影“2131”工程,并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计划。所谓“213l ”工程, “就是在2l 世纪初,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一个村一个月看一次电影目标”( 引自计社20( 0F- - 246( 文件) ) 。从那时起,国家以政府补贴或政府采购的方式,对科教电影的创作生产给予了新的支持,从而激活了科教电影。同时,电影放映市场的逐步成熟,也让资本看到了希望,出现了对科教电影的投资尝试。另外,科技的进步与电视业的快速发展,也对科教电影的创作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教电影不仅其产量从1997年的10部扩大到现在的30多部,参与单位从北京科影、中国农影扩大到今天的十几家;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不少大量运用新技术、能满足现代观众视听要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普大片。
⑤ 谁知道 左岸派电影 的特点 代表作啊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因他们都居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被称为“左岸派”;他们的影片更着重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心理过程本身,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验,在体现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并在表现形式上吸纳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布莱希特的戏剧技巧,但由于时代和风格的相近,他们也被认为是新浪潮的一部分,但“左岸派”却公开拒绝被贴上“新浪潮”的标签。
“左岸派”的大部分成员,在当时已是中年人,并很早就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发展,有的已经在其他艺术领域中出了名;他们的电影在精神上和文学上有着共同的倾向,就是对“人”及其精神发展过程感兴趣,推动他们走向电影领域的最根本因素是加强文学的表达方式,用电影化的手法去创作他们的文学,他们的电影剧本都来自于原创,而不会去改编已有的文学作品,所以他们的影片也被称为“作家电影”。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左岸派”电影的黄金时期,由于“左岸派”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背景比较复杂,他们的许多作品被禁演,因此“左岸派”电影也被称为“先锋派”;“左岸派”后期的作品因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有时偏离电影形式太远,因此也被称为“非电影”。
“左岸派”的代表人物和影片:
Alain Renais 译名:阿伦雷乃
代表作:《广岛之恋》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我的美国叔叔》 《法国香颂》 《绝密隐私》
Marguerite Donnadieu(1914 -1996) 译名:玛格丽特杜拉斯
这些都是可以网络到的
⑥ 选长镜头或蒙太奇两种不同的影像表达方式中的一种,说明它的优势和劣势.举4部影片,举例影片要在不同时代
蒙太奇表意的基本特点:
单个镜头不具有独立的、明确的叙事功能,只有镜头组接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
不同顺序的镜头组接会传达出不同的意义。
这些特点是电影画面语言及其语法规则的构成基础。
蒙太奇效果
两个以上的镜头连接以后所获得的效果要超过这两个镜头的基本含义的总和。
公式表达为:1+1>2
根据蒙太奇理论,一部影视节目的构成如下:
由若干个镜头组成句子
由若干个句子组成段落或者场景
由若干个段落或者场景组成全片
1、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 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解组合,可对素材进行有机地取舍,选取主要、
本质的部分,删除多余的部分,突出重点,强调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从而使内容表现主次分明,实现高度概括;
2、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由于每一个镜头只表现一定的内容,组接有一定的顺序和意图,
这就能严格规范和引导观众的关注力,影响观众的情绪与理解,激发观众的联想,引导观众参与;
3、创造独特的画面时间和空间:运用蒙太奇可对现实生活的时空进行重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和
艺术意境;
4、形成不同的节奏:节奏指画面中主体运动、镜头长短和组接所完成的片子的轻重缓急。蒙太奇是形成影
视片节奏的重要手段,它将画面内容节奏和画面间的外部节奏、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有机组合,镜头组接的顺序
变化和速度变化,形成视听冲击力,作用于观众心理,使之产生共鸣;
5、组织、综合各种语言符号:通过蒙太奇将影视片整体的各种语言符号融合为运动的、连续不断的、统一
完整的声画结合的形象。
6、表达寓意、创造意境:镜头的分切与组合,通过镜头的逻辑关联,从简单的事实中创造出思想、隐喻、
节奏、情绪,产生单个镜头不能表达的思想。一、长镜头的定义
通过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连续的镜头完成一组分切式镜头所担负的镜头组合任务,以保证叙
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长镜头减少了镜头的组接工作,但剪辑工作已经融入到镜头拍摄时的设计中,摄影中根据主体动作和场面内
各种关系,变化角度、景别进行拍摄,在一个镜头里展示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及事件的进展。从剪辑角度
上来讲,它是蒙太奇的特殊表现,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运动。
长镜头主要用在电视纪实节目中,尤其是纪录片创作中。长镜头可在一个镜头中,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
过程,其效果是利用时空运动的连续可以把真实的现实面貌(包括环境、气氛)自然呈现在屏幕上,能真正体现
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具有独特的纪实魅力。长镜头的画面语言非常具有生命力,如果再加上同期声的运用,观
众将会更欢迎这种纪录风格的影片。
【蒙太奇影片举例】:
1902年鲍特《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
在《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中,鲍特非常流畅而自由地在不同的地点来回切换,他的镜头从属于叙事逻
辑,而不是紧紧追随主人公在逐个场景逐个场景中的活动。这是电影表现手段上的一大突破。比如说,开始是那
个消防队员在做梦,梦见了他的妻子和孩子,火警铃惊醒了他。消防队员们紧急集合的一系列行动,最后奔上消
防车,消防车在大街上奔驰,着火的房子,消防车到达火场,然后是室内(等待救援的遇难者的视点)和室外(
救援者的视点)的交叉切换,最后那个消防队员把自己的妻儿救了出来。做梦的镜头使用的是漫画的成规,一个
气球式的框边(直到格里菲斯才开始采用直接的切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火警铃响的那个镜头,鲍特是用
近景拍摄一只手伸入画面拉响警铃。而从梦转到警铃,以及从警铃转到消防队员的出动用的是叠化,其它镜头的
衔接用的是切换。而救援工作的室内室外两个场景的交叉切换形成了一个段落,这也就是说,鲍特已经改变了梅
里埃所代表的一个镜头形成一个段落的做法。看来,鲍特已经意识到一部影片的结构不是一个镜头的一场戏,而
是由若干镜头形成的段落。而且他已经采用了后来苏联蒙太奇学派所说的“创造性地理”或称“地理蒙太奇”。
比如说,火场室外的景显然是一幢真的房子的外景,而室内的火灾则是在摄影棚内拍摄的。鲍特似乎已经感觉到
电影的镜头逻辑可以创造一个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地点。
1925年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显然是蒙太奇学派的一部经典之作。爱导在这部表现俄国1905年战舰士兵起义的影片里,运用了对比、夸张
、隐喻、象征等一系列蒙太奇手法,表达情感、强化冲突、渲染气氛,将影像语言叙述得出神入化、几近完美。
其中石狮子的睡、蹲、站三个特写镜头的蒙太奇,象征着沉睡猛醒乃至抗争,文学语言运用的象征隐喻在此得以
延续,令电影史家们津津乐道。片中最为出彩的当推“奥德萨阶梯”段落。
拍摄士兵从奥德萨阶梯走下来镇压群众,用一个长镜头拍下来实际上仅需一分多钟,然而,爱森斯坦却用了
160多个镜头,穿插许多特写,使影片长达8分钟。这种重新整合、放大时空的艺术实践,强化了影片的冲击力和
感染力。这是一部艺术蒙太奇的经典段落,在电影史上被不断地引为佳例,奉为圭臬。
1981 年《法国中尉的女人》
戏里戏外,相同的人物不一样的故事情节,导演却巧妙地将二者串联起来,使得两条线索交织前进。戏里戏外
画面转切自然,过渡巧妙。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处理两性的关系和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待两性关系有意无意的对照…
…这些都是这部影片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
1985年《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的片头,女主角回忆往事的声音配合闪现心中的丛林,(镜头不稳定)和野兽的吼声。紧接一个镜
头,是一个人(后来观众知道是男主角丹尼斯)站在平原,头上是轮夕阳。观众印证后来剧情的发展,将发现这两个
并置的镜头,是他们过去交往过程的缩影。丹尼斯适时出现,使一头渐渐逼近女主角的狮子惊走,他给她带来稳定
力。但他英年即坠机而亡,结局如一轮落日,只是人死不可能再日出东山。以两个镜头的连接来说,简短的瞬间已
是人一生的缩影。以单一镜头来说,夕阳下朦胧的身影正是丹尼斯真确的写照.对于女主角来说,丹尼斯是神秘难
以理解的,心中所见的实际上只是一个朦胧的轮廓。
1993年《吸血鬼》(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
科波拉的《吸血鬼》一片中有一幕,吸血鬼的头被砍了之后飞了出去镜头跟拍到头要落下时剪接接上晚餐时
一大块盘子上的肥肉,给人好像头落到盘子上变一团食物的感觉,就给人弱肉强食的隐喻。在科波拉的另一部经
点作《现代启示录》,男主角要去杀马龙白兰度时,杀人和杀水牛祭典的画面不断交错剪接再一起,什么意思看
了就知道。
长镜头的优点
1、镜头内部蒙太奇由于不间断地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事件,具有传达信息的完整性,同时把判断的权利交给
了观众。
2、镜头内部蒙太奇在表现事实真实性方面,具有说服力。
3、镜头内部蒙太奇由于连续记录事态进展,因此在叙事上具有一气呵成的感染力。
长镜头长镜头不仅有纪实性,还可以用来造型表意。如可用长镜头来宣泄感情,表达一种低沉的、压抑的、
拖拉的气氛,也可以表达一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它引导人们在观赏的时候一边看一边思考,制造一些特殊的
效果。
长镜头的特点
1、再现的、客观的影像语言
长镜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是表现人的主观心理世界,而是再现客观的物质世界,是一种写实
主义。
2、场面调度和时空连续
长镜头语言要客观地纪录事件,主张一次拍成一个镜头段落,排除切换。其手段用场面调度,用时空连续的
拍摄方法来实现这种场面调度。
3、摄影艺术的无控制剪接
蒙太奇是在剪接台编辑完成的,而长镜头则完成在摄影阶段。长镜头的作品剪接基本上是一种事物性的、段
落和段落的衔接。
4、非强制的、开放型的叙事方式
蒙太奇电影带有强制性,控制观众的情绪,结局由导演决定。但长镜头与此相反,它纪录的事实在屏幕上展
现的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因此就有可能让观众自己从屏幕上所提供的这些形象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长镜头和蒙太奇的区别:前者强调事实,重视叙述;后者强调思维,着重表现。
长镜头与蒙太奇在剪辑效果上也各有不同:
1、蒙太奇的叙事是主观的,表现的;而镜头内部蒙太奇则是客观的、再现的。
2、蒙太奇强调形象对列,而长镜头重视场面调度和时空连续。
3、蒙太奇是剪辑的艺术;而长镜头是摄影的艺术。
4、蒙太奇是强制、封闭的叙事;而长镜头是非强制性的、开放型的叙事。
【长镜头影片举例】
《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中间没有动一剪子。堪称变态。
安迪·威荷的《沉睡》用镜头对准一个酣睡的男人长达六个小时,绝对挑战人类的忍耐力!!!
《400击》最后那个长镜头非常著名
《赎罪》里那个,老师课上讲了~ 太刻意了,为了长镜头而长镜头了~
《人类之子》战争片,一个30分钟左右的长镜头,个人认为很不错的。。。
特吕弗的《四百下》。他是巴赞的忠实拥护者嘛
《蛇眼》里的,那是尼古拉斯.凯奇演的一部动作片,从影片开始一直到拳击场内枪声响起,在长达13分钟的时
间里,镜头一直跟随着尼古拉斯.凯奇移动,这期间他做了很多事,上电视、见拳王、抓小贼、会老友、跟老婆
和情人打电话、盯上一个金发美女……尼古拉斯.凯奇在这13分钟里充分展示了自己锋芒毕露、飞扬跋扈的演技
《不可撤销》10分钟的长镜头强.奸戏
2003年影片《大象》根据美国校园枪杀事件改编,但影片的前70分钟都是在交代环境和人物关系,通片几乎都是
长镜头。独立制片,低成本,非职业演员。
⑦ 电影的标志
以香港电影标志,举例子如下。
1982年电影进入现代化,标志就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诞生。
我对香港电影最早的感知也差不多是这个时段的电影,但「新浪潮」完全不在我的视野中。
最早进入我视野中的香港电影是成龙的功夫喜剧,《A计划》、《警察故事》、《飞鹰行动》等等。之后陆续还有《英雄本色》、《龙虎风云》、《喋血双雄》、《天若有情》等一系列英雄片/枭雄片。
这些电影几乎就是我最早对于电影的认识,算得上是启蒙意义,而即便今时今日这些电影仍旧能够吸引到我。
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不断反思一个问题,香港电影的根本魅力到底何在?
我的结论是,原因有两个:
一、香港电影绝少取材文学作品(反倒有不少改编自漫画),电影剧本都是原创;
二、剧本很多时候都是现拍现写(即是香港人称的「飞纸仔」),有时甚至无剧本拍摄(不仅仅王家卫如此)。
《阿飞正传》(1990)
这在全世界的电影业中都是罕见的,好莱坞、日本、欧洲都不可能有这种拍法,印象中只有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是如此为之(正是要以此与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法国旧电影传统决裂)。
电影之于文学作品,它首先是一种感知,观众是先从影像中产生感知,产生快感(有强弱之分),然后才会产生认知,继而形成一种意义。
换言之,它是从感知到表意的一个过程。文学作品的接受恰恰相反,它是先从文字符号中产生一种表意系统,然后才会慢慢产生一种感知。
再简单点说,电影是快感在先,意义在后。无有快感,毋论意义。伯格曼、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无论有多么复杂的表意,但首先他们都会把感知放在第一位,最极端的《假面》《蚀》都是如此。
《假面》(1966)
即便是对真理性问题(终极表意)始终纠结不放的戈达尔,哪怕在他那些最意识形态显露的电影中,都会有最强烈的感知表达方式。
香港电影即是因为这种绝对「原创」的剧本写作法以及各种阴差阳错(电影工业机制、历史缘由、文化传统、天生布景板式的城市构造等)的原因,准确的把握到了这种电影的特质。
一切以创造感知为第一要义,这在哪怕最小众、最文艺的艺术片中也是如此。
香港电影对于文学/文字符号的决绝放弃,造就了影像表达系统的无限丰富性。
香港电影的类型也是完全依据感知与快感出发,我印象中最深刻最历久弥新的香港电影类型──英雄片、赌片、三级片(包括情色风月、施虐残暴两种)、鬼片──都是将感知,将生产快感放在第一位,将意义留在其后。
⑧ 电影《触不可及》怎么样
《触不可及》自2012年上映来就是一部高分电影。但它既不是靠紧凑的节奏,也非跌沓起伏的情节来吸引观众。它的好,它的感动,在于主人公缓慢叙述中静水流深的真实。无疑,这是一部触及了人们内心的优秀作品。
这世间有一种感情,它不是轰轰烈烈的你侬我侬,忒煞情多;它也不是血浓于水的羁绊,像深夜等待的那盏灯一样,给人栖息港湾的安定感。
友情,它平淡,它有距离,可是它像魔法一样拉近两个彼此陌生的人。朋友就是两肋插刀,毫无顾忌地吐槽和分享内心的秘密。它是另一种人间的依靠。这也是《触不可及》教会我们的最大的道理。
⑨ 电影的叙事手法都有什么怎样描述电影的叙事结构
叙事手法有:影像、声音符号化。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
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描述叙事结构:
1.第一个层面:
叙事结构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
2.第二个层面:
叙事结构是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
3.第三个层面:
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
(9)法国电影表达方式扩展阅读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结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
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认为“本文无所谓构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运用,本文没有一个极尽的整体,也没有终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