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有1991年法国剧情片《鹳鸟踟躇》百度云网盘资源,麻烦免费分享给我,谢谢!
《鹳鸟踟躇》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cmnAJSOEBjT6lC27zyr3kw
故事发生在希腊边境,有人说它是一部关于世纪末的绝望的电影。它关注的是在东欧共产主义没落和苏联解体后,当代的边境、难民和变迁的问题。
㈡ 如何评价电影《广岛之恋》
由玛格丽特·杜拉斯执笔,阿伦·雷奈执导的《广岛之恋》,是“左岸派”电影的杰出代表,在世界电影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一颗爆炸了的精神原子弹”,“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的里程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意识流”风格,运用时空交错的手法,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那么值得我们探讨的便是,创作者们如何将心灵深处的回忆、想象和诸种潜意识,用摄影机翻译成一部电影,让我们在荧幕上可观可感可叹。
首先应该从剧本说起,这也是后人评论“左岸派”电影的一大特色,即“文学化”。本片的编剧杜拉斯,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女子,也是颇受争议的作家。她的文风诡异多变,华丽而又凄美,像咏叹调般久久盘绕不散。当时,她已经四十五岁,离婚,死去了一个儿子,被法共开除。被这些经历锻造过的感情很自然地溶入到文字当中,成其为内容的底色。具体到《广岛之恋》中,尽管受限于“剧本”这一体裁,不能像《情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有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但通过它的舞台指示,和模糊多义的人物对白,仍然显示出角色,尤其是女主人公那些,复杂、矛盾和微妙的心理状态。
举个例子,当讲到自己的家乡时,她说:“内维尔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就是一个使我在夜里梦见最多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使我,使我在白天想得最少的地方。”中国古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夜里梦得最多的地方,在白天怎么会不想着呢。可是她说没有,她也许是在极力压制着自己的感情,在记忆和忘却中,选择后者。短短一句话,很精辟地说明了女主角对待内维尔的矛盾心态。
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杜拉斯用女性敏感独到的文字,完成了心理语言到文字语言的转变,而我们接下来着重要看的是,文本语言如何变成电影语言,就像斯派克·李在《为所欲为》的拍片日志中写道的:“这个剧本如何演变成一部种族关系的电影是很有趣的。”
原来的剧本是以五个部分展开的,为了叙述和理解的方便,在此基础之上,我将这部片子分为以下几个场景:
1. 室内床上,主要是性爱和广岛
2. 阳台,梳妆台等
3. 室外,走廊和大街
4. 群众戏
5. 书房
6. 咖啡馆
7. 女子所住的旅馆
8. 车站——另一家咖啡馆
9. 女子的房间
随着两人交往的深入,女主角的感情大致经历这样的过程:对广岛的好奇和怜悯,对日本男人的不太在乎——逐渐回忆起过去,伤感、愤怒,开始爱上男主人公——大量的回忆以至歇斯底里不可自拔,依恋男主人公——内心平静,犹豫着是否要和男主人公在一起。分开来看,就是以前的回忆和对眼前广岛、日本男人的态度变化这两条主线。本来是比较明晰的,但因为掺杂了大量非叙述性的内容,就显得有点晦涩了。但把它提出来看,还是很好懂的。
战争的残酷,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爱的赞美,这些元素在许多电影中都出现过,但在场1中,导演结合了《格尔尼卡》和《夜与雾》的拍摄经验(前者用了大量淡入淡出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梦幻的感觉;后者用平行蒙太奇,将过去和现在对比),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地将性爱场面与战后广岛的景象进行交叉剪辑,并长达13分钟,造成另一种更为强烈的视听效果。
开场性爱描写的五个镜头中,用了三个淡入淡出的镜头,音乐舒缓,节奏较慢。随着对话的展开,镜头立即切换成广岛某建筑的景象,在下一句对白和镜头中,我们知道这是广岛的一个医院。“闪切”在这里的第一次出现,给人的感觉会非常突兀,错愕。不过,这只是导演训练观众的开始,为了使观众理解,他还用对白进行了解释。经历了许多这样的“闪切”,在后面,当观者已经熟悉了这种方式,他是连旁白都会省去了的。最经典的例子是,在场2中,女子端着咖啡从阳台进入房间,看见男子的手,这时,画面突然切换到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只手。(如左图)尽管我们不知道后者是代表广岛难民的一部分,还是其他什么,不过至少我们开始适应了。这对于一个不那么通俗的片子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在场1中,当镜头开始转向广岛,纪录片风格的摄影机移动总体来说,越来越快,镜头的跳跃性也增大,医院、博物馆、废墟、广场……到了“游行队伍”时,达到了一个叙事上的小高潮,随后,节奏慢下来,进入女主角梦呓一样关于自己“遗忘”的讲述。尔后,在“太田河”一段中,用了七个淡入淡出的镜头,作为开场的呼应。最后的四个运动长镜头(尤其是第一个,长达三十多秒),穿越一条条小巷和街道,镜头漂移不定,拍摄节奏和剪辑节奏都加快,这与场5中“少女骑单车”的镜头中,那种流畅、优美和恬静的视觉感受决然不同。前者好像带领观众体味到快感和逐渐深入某个神秘的世界的急切心情,后者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初恋的少女去赴情人之约的急切和快乐。观影经验丰富的人,也可以从前面推测出来,我们要进入的是女主人公的内心,因为之前的对话中,发问的基本都是男人,她则是有大段大段的回答,并且那些台词暧昧不清,难以理解。
果然,接下来,两个人开始有了比较“正常”的对话,男人试图弄清她的身份、来历等“个人信息”。对女子有特殊意义的“内维尔”,也在这里第一次出现。导演给了她一个约一分钟的面部特写。这个时候,眼神光和台灯的运用还没有被赋予什么别的内容,我们也不太容易从她淡淡微笑着的神情中,读出别的什么。观众此时看到的还是很一般的景象。
到了场2,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和他们目前的情况,但我们和男子一样,仍然对这个美丽的法国女人充满了好奇,想知道的更多。在接下来的谈话中,第二次出现了“内维尔”,开始了女子第一次情绪的不愉快。这样,故事才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噱头。男子一直充当的角色,除了情人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提示者”,他不断地问问题,勾起了女子所有的记忆。
如上两幅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男子始终是背对着观众的,看不见他的表情,并且光线很暗,这使得他留下“中立”“客观”的印象。而女子则占了画面的大部分位置,导演有意引导观众去看的重点,一目了然。这样,我们就好像和这个男子一样,逐渐地了解她。
之后,在场5中,随着回忆的深入开展,女子开始陷入现实和幻觉的泥潭里,进入到一种几近迷幻的状态。导演在这里也用到了大量溶入溶出的镜头,如果我没有统计错误的话,应该是也五个,值得一提的是,当镜头从现实转到过去时,均用了利索的切换,直接回到内维尔,而当从内维尔转到广岛时,除了一个镜头以外,其余都是用了淡入淡出的技巧,这样就表现了女子仿佛是用尽了气力才缓缓地从记忆里回到人世间,对过去仍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悲伤。
女主人公回忆的高潮出现在场6中,她谈到她的德国情人的死亡,开始流泪,这是本片中唯一的一次。杜拉斯的原文是“她在往事中徘徊。这一次是独自沉思,他把握不住她了”“她变得神志不清,不再看着他了。”这一段戏中,女子的心理是极端痛苦,容不下别人的。导演用了话剧舞台“间离化”的手法,男女主角对坐着,一束顶光有些倾斜地地打过来,于 是,男子就完全被隐藏在黑暗之中了,好像整个咖啡厅,都是这个女子诉说往事的舞台。当她进入到往我的地步时,连她自 己也隐藏到黑暗中去了。(如右图)
我们再来看,镜头是如何呈现女子对男子态度变化的。在场1中,男子求她留下来,但她由于没有把这当一回事,并没有答应,而是一口回绝说自己明天就要走了。此时,女子占有优势地位,导演给了她一个仰拍的镜头,对于处于二人关系劣势的男子,则是俯拍。一个显得高高在上,一个有点委曲求全,两者对比突出,很容易分辨出来。
随着他们关系的发展,女子越发感到自己的孤独与无助,她开始恋上这个日本男人,并且先前坚决要回法国的心也渐渐动摇起来。在场5中,女子回到旅馆,洗完脸走到街上,像个无家可归的小孩,蹲在某个角落里。这时,男人来了,他站着,低头看着她。这个镜头用了一个大俯拍,男子好像神一样,俯视着这个鳞伤遍体的女子。但他对她的态度是诚恳的,不存在刚刚那种优势与劣势的分别,所以,它又带了稍许宿命之感。
最后,女子经过长时间的思量,理智逐渐恢复,心情也开始平静,于是这时他们两个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了,“这次他面对她走过去——最后一次——不过保持着一段距离。从那时起,她是不可亵渎的”,剧本里如此写道。我们再来看画面:两个人都站在一个屋檐下,左右空间十分平衡,光线也很充足,看不出是有意偏向那一边,整个结构很均匀,当然身高引起的差距除外。
这只是几个很显而易见的例子,在片中还有很多其他富有韵味的镜头和场面,就不一一列举了。
此外,在电影《广岛之恋》中,优美动听的配乐也起到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有资料略略提到说这部片子是以七个主题曲而构成,笔者学浅,未敢深究。但它的配乐和画面、对白之间灵活自由的切换,或者以乐衬情,或者以声转场,都是做得比较好的。还有两位演员精湛的演技,也为本片加分不少。
不过,我也认为,这部电影,就像杜拉斯所说,是“一部记录在胶片上小说”,它的文学意味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超过了电影本身,文本给予读者的冲撞力反而大于镜头表现。有评论者说“一部异常令人厌烦的、浮夸的、充满了最遭人恨的文学的电影”,语言虽然刻薄,但也不无道理。并且,由于“时间切换太为突兀,断裂感太强”。
但无论如何,瑕不掩瑜,《广岛之恋》依然以其“显明的政治立场和奇特新颖的形式,达到了现实主义作品中最罕见的高峰,而且也许还标志着电影史上的转折点”。(乔治·萨杜尔在《法国电影》)
㈢ 求一部电影名
看看是不是这部影片。
《尘世之间》
导演:迈克尔·温特波顿Michael Winterbottom
编剧:托尼·格里森尼Tony Grisoni
主演:贾马·尤丁·塔拉比Jamal Udin Torabi
恩雅图拉Enayatullah
片长:88分钟
类型:剧情/纪录片
发行:BBC公司(英国)
上映日期:2002年11月17日(伦敦电影节首映)
获奖:2003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剧情简介]
2002年2月,巴基斯坦北部城市白沙瓦,53000多名阿富汗难民挤在这里的难民营,自911事件后美国猛轰他们的国家,难民数量迅速膨胀起来。
16岁的贾马出生于难民营,他在一家砖厂工作,表兄恩雅塔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到伦敦才能过上好日子,他决定把儿子送到那个理想中的幸福之地去。贾马介绍了一位偷运客,恩雅塔的父亲花了20000美金请他将孩子带到伦敦,而贾马凭借自己会几句英语成了恩雅塔的同伴。
于是两人带着梦想上路了。从巴基斯坦进入伊朗,一路上偷偷摸摸地躲在各种汽车里,时时刻刻担心被发现遣送回国;他们历尽艰辛翻越高山来到土耳其,在条件恶劣的工厂里打工,最后和许多难民一道躲进集装箱偷渡往意大利。然而密不透风的集装箱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旅程结束时,只有贾马和一个哭泣的婴儿活了下来。
贾马逃出来后,在意大利靠向游客兜售小饰品为生,他好不容易偷了点钱,辗转到达了法国的难民营。最后终于藏在卡车里渡过了英吉利海峡,站在了“天堂”的土地上。在伦敦,他给恩雅塔的父亲打去了电话。
㈣ 求几部非洲战争题材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非洲,科莫娜的村庄在内战中被反叛军摧毁,她的父母都被杀死,她也被迫进入村林,成为了一名娃娃兵。残忍的反叛军指挥官不仅将她训练为杀人兵器,还让她成为自己的慰安妇。为了在恐惧中寻求安宁,她投靠了一个比自己稍微大一些的白发男孩,她爱上了男孩并将男孩称为“巫师”。她们一起逃出营地之后,科莫娜竭尽全力回到自己的村庄,她想安葬自己的父母,以免她们变成幽灵,在这个废弃的土地上一直徘徊下去。
没错!基本都是我复制的,如果有空也会做单独的详细影评,但是没空。其实更想做视频解说类的,当然不是念剧情的那些。 总之,突然想到关于非洲的战争电影。也写了一个随笔吧,好的战争电影,揭露人性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总之,希望世界和平。
㈤ 推荐类似血钻石、卢旺达饭店、辛德勒名单的电影
如果你喜欢血钻石、卢旺达饭店的话,相信你喜欢凸显社会现实,不乏劲爆动作场面和催泪弹的电影。说明你的电影赏析能力还是不错的,我也很喜欢这类电影,我跟你介绍介绍几部我喜欢的。
1,战争之王 你肯定会喜欢,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部关于战争、金钱和个人良知的动作大片。主人公自欺欺人的相信:军火和其他商品没有什么区别,而忽略了军火背后战争的原罪性,因而最终家破人亡,备受良心的折磨。
2,猎犬 1994年4月11日,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士兵离开了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郊的国立技术学院,把逃难到那里的1000多名图西族人交给了胡图族的刽子手,随后这些图西族人几乎全部被杀死。短短的100天内, 100万图西族人惨遭胡图族屠杀,一个非洲小国瞬间变成了地狱。一名英国天主教神父和一名热情的年轻教师目睹了这些暴力场面,他们的信念、勇气和心理极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联合国维和部队虽然在那里,但只能袖手旁观,由于不处于“战争”状态,没有公开的敌人,士兵只能向狗开枪,本片的片名因此而来。警告级,某些场景可能令年幼或成年观众不舒服。 很不错电影,但是一些低级的人不能欣赏。。。
3,不朽的园丁/永远的园丁 故事发生在偏远荒僻的非洲国家肯尼亚北部的首都奈洛比。性格温和的贾斯汀是英国驻肯尼亚的首都奈洛比大使馆的外交官。突然一天,正在整理花园的贾斯汀突然被警局传唤,并被告知在湖边发现了泰萨的尸体,初步鉴定为情杀,死前曾被性侵犯。这个消息有如晴天霹雳,在英国使馆里迅速传开,人们纷纷议论,正是因为贾斯汀对妻子和家庭的疏于照顾,才致使泰萨红杏出墙……
以上就是几部我很喜欢的经典非洲题材电影,
以后想探讨探讨电影可以Q我哦,403113762
㈥ 非法入境电影是真实的吗
如指2009年法国电影《非法入境》,则该电影剧情属于虚构。
这是导演在拍摄后曾经声明过的事情,他想通过这些内容强调生活在法国加莱的移民困境,以及他们抵达英国的计划,来为他们获得更多的,来自法国政府的帮助。
即便宽容些讲,这也是一部“三分真七分假”的,利用确实存在的背景事件,虚构感人故事的电影。而且这部电影涉及操弄民意和舆论煽动。下见详述:
2001年国际上曾有报道称,法国东南部900多名库尔德偷渡者遭遇了海难。这是这些难民在法国境内被关注的开始。
电影中提到的加莱位于法国北部,是一座港口城市。库尔德难民在此被安置的地点是桑加特难民营。
后续报道中曾提到,这些桑加特难民营的库尔德难民,大多期望可以通过英法海峡隧道偷渡到英国。这也是电影剧情设计17岁少年比拉尔偷渡失败的唯一用意。
电影中提到的比拉尔意图泅渡英吉利海峡并不属实。比拉尔及他的英国女友米娜,属于虚构角色和剧情。包括游泳教练西蒙在内,均“查无此人”。
【该电影的真实用意】在电影播出后,法国移民部长曾于法国的电视讨论节目上,与电影导演就移民问题进行激烈辩论。辩论期间,导演曾意图借助电影声势(3周78万人观看)修订法国法律,即:对那些曾帮助难民的人进行减刑。
在后续的影片热度发展中,某议员提出议案,将“协助非法移民”定义为合法化,也即废除“团结互助罪名(délit de solidarité)”。但是包括上述导演宣称的,和这个议案都未能通过。继而由该电影引发的民间热度逐渐消退(截至2009年12月初的最后一次报道)。
㈦ 找一部喜剧电影描写1936年慕尼黑奥运会时犹太人出逃的
笼中之鸟
2007年4月,南溪农场难民六队的队长黄阿门终于拿到了身份证。即使这样一张小小的卡片,他也等了28年。
外人可能无法想象没有身份证的难处,但对难民们来说,身份证便意味着生计。
河口民政局难民办主任侬德良说,没有身份证,便无法信贷、无法出门打工、无法考取驾照,同样升学、就业也是问题。“存折?长什么样子,从来没办过。”189村民罗富云说。办存折也需要身份证。记者在难民村未能问到一户有存折的居民。
罗富云早在1997年就外出打工,那时候出门前需要到市公安局办一份证明,被称作“通行证”。但这并不能保障畅通无阻。他在广州做了两年皮鞋,因为没有身份证,大厂不能去,由朋友担保才能留在小厂子里。
如今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毕生没有过储蓄。
不仅不方便,在收容遣送制度废止前,有人外出打工还会被遣送回来。“外面不了解这边的管理体制。他们说中国30年没打仗,没有难民。”作为队长,黄阿门就曾接到浙江派出所的电话,询问该队是否有何姓村民。
因为没有身份证,除了联合国难民署的周转金项目可用来发展生产外,他们在本地信用社无法借贷,只能找本地亲属帮忙。购买农具、耕牛、拖车等生产资料并不容易,发展生产也会受挫。
没有身份证同样意味着没法办理驾照,造成的结果就是“黑车”横行。一位村民提到,“没办照被交警抓到一次是200元,就要解释半天,有时一天被抓几次,就解释几次。”
黄阿门说,在2007年领到身份证后,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逐年增多,也更为方便,但问题依然存在:这个身份证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虽然是公安部门颁发,但这些证件并没有全国联网。”河口民政局难民办主任侬德良说,这种身份证在省内能管用,在外地查不到。
189队里的一位年轻人认为,自己不过是“笼中之鸟”。因为外出打工、做生意,都因没有身份受阻,他认为自己被困在了土地上。
即使这份赖以栖身的土地也日见掣肘,成为难民贫弱的原因之一。最初划拨安置土地时,中国已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划拨出来供他们安置的土地本来不多,成为难民发展的先天制约。
罗富云家只有一亩地,土地少,他租了当地人两亩地,每亩每年600元租金。田地种香蕉每亩能收获3000元,抛开成本每亩不过1000元的收成。
对民政部门和农场来说,难题还包括:“难民被当做外国人,触犯刑律还好处理,违反治安管理条例则要报州级审批处理,一些小事往往就不了了之。”河口民政的一份汇报材料上说。
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国策也无法强制适用在难民身上。2002年河口民政部门对难民管理区实行计生管理以前,一家人有五六个孩子是常见的事情,近几年情况才有改观。
徐锦奎介绍,近几年只准生两胎,罚不了款可以变通措施比如取消低保;而农场直到2007年才开始计生管理,作为企业他们难以强制管理,超生不过罚款五六百元。一个对比是,本地超生一般罚款过万。
由此人口数量剧增。徐锦奎介绍,难民管理区人口从最初的530人如今已飙升至1276人。与此同时,土地不变,目前189队人均占有土地不到半亩,而本地农民人均占有五亩以上。
云南马关县克吗山,难民在此已劳动生活了30年图/南方周末记者麦圈
越南新娘
罗发梅今年17岁,会讲清脆的汉语,在越南读过八年级,她决定嫁到189大队来。
她和“丈夫”,24岁的王富克今年初认识,四个月后决定在一起,他们没有领证。罗发梅家在越南勐康县东中坡村,和中国相邻,有这边的手机信号,她用的也是中国的手机号。年初她在村子里碰到了前去探亲的王富克,两个人在国境两边用电话煲粥谈起了恋爱。
她初中毕业后曾在河口市打过工,洗碗扫地,每个月六百元左右。而一河之隔的越南,中级公务员每月的工资也不过如此。
罗的经历并非特例,189村有三户这样的越南新娘,而罗发梅说,她有四个同学嫁到了中国,同样没有领证,其中三个是因为这边生活要更好些。
南溪农场难民六队离边境直线距离不过二公里。农场综治办主任马宝成介绍,因为地域原因,光南溪农场有近20位越南新娘,原因无外乎男方“又是难民,又没钱”。
2003年,河口民政局向上级请示后得到批复:难民和难民结婚,可以办理结婚证,但子女依然是难民身份;难民和公民结婚,子女则可以入中国籍。
这种情况下,难民女子嫁出去、嫁给当地人的很多;而男性则囿于经济和身份问题,更多找本地的难民女孩,而越南新娘正是在这种困境下派生的新的难题,并成为恶性循环的一部分。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越南新娘越来越多。后者成为这里的“三非”人员:非国籍、非公民、非人口。而他们的子女,出生后同样是难民。
这种跨境婚姻对管理部门来说也造成难题。中越边境上仅有界碑,并没有隔离带。管理区徐锦奎区长说,即使今天送走明天也会走回来,便只能由其生活在一起。
㈧ 求一部外国影片
《幸福终点站》 The Terminal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汤姆·汉克斯凯瑟琳·泽塔-琼斯 类型:喜剧/浪漫 片长:128分钟 级别:PG-13级 发行:梦工厂 北美映期:2004年6月18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到了美国才发现,自己的国家已经不存在了 维克多(汤姆·汉克斯饰)从某东欧小国坐飞机前往美国。当他还在空中时,他的祖国发生政变,不复存在。美国海关不再承认维克多的身份,维克多不能入境,只能滞留在肯尼迪国际机场的入境大厅里,等待重新获得自己的身份。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居然要在这里滞留九个月。 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真是伟大,维克多渐渐习惯了把这个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当做家。在这段机场滞留的日子里,维克多学会了说英语,跟机场工作人员成了朋友(除了讨厌的反面角色弗兰克),还跟一个空姐(凯瑟琳·泽塔-琼斯饰)共坠爱河。 角色原型至今仍然滞留在巴黎机场 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原型角色的遭遇比维克多可要悲惨N倍,不但没有追到漂亮空姐,他的身份问题也没有解决,而且他已经在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滞留了15年! 1988年,伊朗人梅安·卡里米·纳塞瑞(MerhanKarimiNasseri)进入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第一客运大楼入境大厅,在出关时,海关人员发现此人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文件,因此不允许他进入法国领土。 纳塞瑞的传奇故事早在1993年就被法国人拍成了电影,名叫《从天而降》(TombesCiel),这部电影令法国社会注意到纳塞瑞的问题,促使当局给了他难民身份。但他却仍然不愿离开,他认为自己如果离开戴高乐机场,就会被逮捕。 对于通过戴高乐机场去往世界各地的飞行员、航空公司职员和千百万旅客来说,58岁的纳塞瑞已经成了一个后现代的标志。许多戴高乐机场过境旅客,都会要一张纳塞瑞的照片留念。机场当局也尽可能让纳塞瑞住得舒适一些。机场所有红色塑料椅最近都被换掉了,只有纳塞瑞睡的那张椅子留了下来。机场里的商家甚至发起了“留下纳塞瑞”运动。因为有人创下全世界停留在机场最长时间的纪录,对他们的生意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最烂的斯皮尔伯格电影? 汤姆·汉克斯与斯皮尔伯格的每一次合作都惊天动地,《拯救大兵瑞恩》掀起战争大片风潮,《猫鼠游戏》复活前特技时代的惊险片。这一次,根据美国方面的反应,他们可能要搞砸了。好的评论说这部电影“非常地不斯皮尔伯格”;坏的则直说这是“最烂的斯皮尔伯格电影”;比较客气的则说,这部电影是“第二糟的斯皮尔伯格电影”。 斯皮尔伯格延续了《猫鼠游戏》那种手持摄影加没有特写镜头的叙事方式,把这个诡异的后现代题材拍成了一部“美国是个民族熔炉”的简单广告片。而女主角凯瑟琳·泽塔-琼斯的表演则成了替罪羔羊,所有人都说她的表演“毫无喜剧感”。
㈨ 为什么关于黎巴嫩中东的电影很多都是法国人拍另外,可以推荐几部好的关于中东的电影吗
《小鞋子》伊朗的很不错 ,觉得那些曾经长期生活在战火中的民族对世界的思考是最为贴切的~
<天堂的颜色> 讲的是一位盲童的故事。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麻雀之歌>
《让风带着我起飞》
<白气球>
《巴伦》反应难民生活。
<通天塔>
《伊拉克饿狼谷》 土耳其的电影,据说是土耳其投资最大的电影。主要讲的美国入侵伊拉克犯下的罪行(很黄很暴力),真实地反映了土耳其人民视美国为“恶魔”的普遍印象。
《绿区》
哈法欧尼
《乌龟也会飞》,战火给伊拉克库尔德儿童造成的创伤;
《天堂此时》,两名“人弹”的命运。
《前进巴格达/美国战士》
《使命召唤4》
《别惹佐汉》
《中东战争死亡记者揭秘》
《赎罪日》
《中东战争全程纪录》
《中东战争耶路撒冷》
《中东战争最后解决》
《生死豪情》:描素海湾战争的电影,探讨人生与命运,它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
㈩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法国战争片是哪部为什么
看过很多法国电影,其中我觉得最好看的法国战争片是《超级女特工》。影片是2009年上映的 由法国著名女演员苏菲.玛索主演的一部特工类电影。电影并不是一部拿女特工娱乐的商业片,而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完成的有营救,有刺杀,有拷打,还有死亡的二战战争期间的缩影。电影故事背景设点在1940年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设立了一个情报组织“特别行动局”负责监督法国的行动。加入特别行动组里几位年轻的女特工接受设法营救一位英国地址学家任务的故事。无论这些女人在战争中扮演着什么样的独特身份,她们的命运都在无情的战争机器面前,总是显得那样的脆弱与渺小。
她们为了盟军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是战争中的女子,战争的残酷使他们失去了丈夫、哥哥、未出世的孩子,战争毁灭了曾经美好的爱情,也可能是战争逼迫珍妮沦为妓女,战争夺走她们年轻的生命。电影海报上战争中女子坚定的眼神,显得那么勇敢,战争中,他们不猥琐,不退缩。用坚毅的目光,迎接战争。当影片的最后,看到路易斯和护士们坐在无线电的旁边,收到德国投降的消息时,看到他们欣喜若狂时,我想,观众们一定会为了战争中死去的战士,那些无名的英雄们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