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南传佛教泰国电影

南传佛教泰国电影

发布时间:2022-10-24 07:13:15

什么是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

指自北印度经中央亚细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的佛教,及由尼泊尔、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之总称。此系佛教与通行巴利佛典的锡兰、缅甸、泰国、高棉等国的佛教,风格迥异,因其系由印度向北传布,故十九世纪研究佛教之欧洲学者,称前者为北传佛教或北方佛教,后者为南传佛教、南方佛教。

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语佛典。

中国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2 B.C.)由西域传入佛教,东汉末年陆续译出佛教典籍,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至隋唐而臻于鼎盛,形成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等宗派。宋代以后又渐与儒道融合。汉译佛典的数量极大,现存最古老的汉译佛典是二世纪后半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其后经历三国、两晋以至唐、宋各时代,均有译本推出,故现存汉译佛典为数在一千七百部以上,是研究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西藏佛教自七世纪左右起直接由印度传入,传入后逐渐形成具有西藏地区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藏译佛典数量仅次于汉译,其中包含汉译佛典中所未见的中后期大乘经论,是研究中期与后期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又因藏译佛典大部分是从梵文原典直译,容易还原为梵文,故也被称为‘准梵语佛典’。其翻译时代始于七世纪,直到十三世纪仍持续着经典的翻译。

蒙古佛教由西藏传入。蒙古文译本的佛典是从藏译或汉译再译而成,故其资料价值不高。

朝鲜于四世纪后期传入中国佛教,七世纪以后更派遣僧人至中国求法,主要为禅宗。与日本同为汉译佛典流行区。

日本于六世纪前半叶自中国、朝鲜传入佛教,旋即发展为日本之主要宗教,且宗派极多。

梵文佛典主要是大乘经典,与汉译、藏译相比,数量极微。可分为在尼泊尔古塔及僧院发现的‘尼泊尔本’;在中亚发掘的‘中亚本’;发现于北印度喀什米尔古塔的‘基尔基特本’。我国的新疆与西藏,也保存不少梵文原典。

此外,中国、西藏、朝鲜、日本等,各宗祖师及高僧之著作甚丰,亦为北传佛教特色之一。

FROM:【中华佛教网络全书】

【南传佛教】

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1)流布于现在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2)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3)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4)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所传的南海佛教。

上列四类中,第三、四类现今仅存艺术的遗迹。第二类属中国佛教系统。第一类又称为巴利佛教,盖此系统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而所谓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长老将印度本土佛教输入锡兰岛,此为锡兰佛教之开端。西元前一世纪,锡兰佛教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三世纪时,无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视为锡兰佛教的正统。五世纪时,有觉音、达磨波罗等大注释家。

在其他国家方面,西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西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锡兰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附∶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摘录)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

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盘,使个人解脱。大约在西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盘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在《岛史》则称大乘为‘戏论派’,《论事》称为‘大空派’,大寺的僧众称他们为‘方等派’。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但现在的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而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而作客观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而且相当激烈的。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这个问题,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争论自息。’(见《法句》第六颂)此颂是佛陀在只陀林针对争论比丘而说,其大意是∶那些争论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将为此争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如果他们懂得这种危险性,就不会争论了。现在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从这方面讲,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访问之时,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相互尊重,应该称他们为上座部佛教,这是他们一向自称的正确的部派名称。

(一)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
下面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所有佛教徒共同尊敬的教主释迦牟尼,大约为西元前六世纪的人,他的生灭年代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其确切的年代,无法肯定,这里略举几种比较普通的传说∶

(1)依照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国传统的说法是∶佛灭于西元前544或543年,在1956年,有许多国家举行一次盛大的佛灭二千五百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依据这种传说的。所以这个佛灭年代的说法,现在已经实际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了。

(2)近代的学者,根据考证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阿育王年代,有的推论佛灭于西元前483年,有的说前480年,有的说前470年等等,未得一致。

(3)中国的‘众圣点记’说,据传佛灭之后,比丘僧团在第一个雨季安居完毕,便在戒本末尾上点一点以记佛灭之年,到了萧齐·永明七年(489),共得九七五点。据此,则佛灭于西元前486年。

释迦牟尼本人,原是迦毗罗卫国的一位王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入灭。他所说教的地区,主要是在古印度恒河流域的中游一带。他收了很多男女弟子,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在他寂灭之后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主持,召集了五百长老于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在阿阇世王的协助之下,诵集了佛陀生前所说的教法。这次集会把当时诵出的教法分为毗奈耶(戒律)和达磨(法)两大类(律藏和经藏)。达磨被编成五集,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及《小部》。这些经典和戒律编好之后,分别付托一些教师传授弟子,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佛教史上称这为第一次‘结集’。所谓‘结集’,是合诵或会诵之意,就是佛的弟子们集合在一起,把佛陀所说而当时只有口头传诵并无文字记载的经典,进行一番会诵、审定,系统地把它确定下来。

佛灭之后,约一百年间,比丘僧团仍然按照佛陀所制订的戒律过着原来最简单的生活,基本上是以乞食为主,把佛的教义口授给弟子,弟子们辗转相传,向各地继续宣扬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等法,严持戒律,和合相处,不分派别。佛教史上称它为‘原始佛教’时期,亦称为‘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在佛涅盘一百年后,当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内部便发生了分裂。其主要原因是对于戒律的见解有分歧。据说当时以吠舍离为根据地的东部比丘,实行了一些与原始教规相违背的事,而西部(摩偷罗)的耶舍比丘对此加以反对,并且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在吠舍离举行第二次结集,从人数说名为‘七百结集’,从地点说又名‘吠舍离结集’。这次结集的结果宣布了双方争执的十点是违背戒律的,即所谓‘十事非法’。而东部大多数的僧人却不同意这种决议,因为是这些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们所决定,大家也无可奈何,只好另外集会一处,也用会诵的方法,另外订正戒律,退出原来教团的主体,自成一派,因为他们人数多,就叫做‘大众部’。这样,僧团就公开分裂成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两大派,各行其是。此后,佛教僧团形成了更明显的分裂,在四五百年间,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称这个时期为‘部派佛教’。

佛灭后二百多年,在印度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国王虔诚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许多非佛教徒,为了分享这些布施而来参加僧团,其行为放逸,则与佛教的教义相反。结果使那些行为纯洁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愿与这些行为不正的人为伍。据说在华氏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没有举行过‘布萨’和‘自恣’等宗教仪式。阿育王闻知此事,大为震惊,便邀请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来首都华氏城,帮助净化了僧团,并召集一千位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会诵出比较完整的经律论主要成分。据说今日存在的上座部巴利语三藏,就是这次大会最后编定的。

这次大会,还曾作出另一项重要的决议,派遣传教师到世界各国去传播佛教。这些传教团,都由一位著名传教师及另外四位长老组成,不但可以传播佛法,还可以建立新的比丘僧团。被派往僧诃罗(今斯里兰卡)的使团,是由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率领四位长老和一位沙弥,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统治时期(西元前250~前210)到达该国的。他们传教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使国王以及大臣和人民信仰佛教,建立了比丘僧团,创建塔寺,如著名的大寺等。以后,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被派去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并从佛陀伽耶佛陀坐在树下成道的那株菩提树上折下一枝幼苗带去栽在大寺园内,至今尚存,被视为国宝之一。从此开始,斯里兰卡才有佛教。

摩哂陀传入斯里兰卡的三藏经典,属于分别说系的上座部,但当时仍以传统的记诵方法流传。因为国内有时也发生内乱,使教团中的长老体会到,只依赖某些人用不可靠的生命对记诵的方法来保存经典,是一件冒险的事。由于这种考虑,使长老们于西元前一世纪,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时(西元前101~前77),在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寺,举行一次重要的结集,由罗揭多主持,五百长老参加,诵出上座部的三藏和义疏,并决定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字写在贝叶上保存。这对后来上座部佛教长期流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斯里兰卡的史学家评说∶‘保存印度早已失传的巴利文上座部圣典,是僧诃罗民族对人类文化遗产最伟大的贡献。’(《锡兰简明史》)上座部的史书中认为这是第四次结集。北传佛教记载,约在一世纪,迦腻色迦王时,在迦湿弥罗第四次结集,但南传佛教史书无记载。

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之后,建立了僧团,国王把自己的王家公园布施给比丘,改建成著名的大寺,为比丘僧团的中心。在家佛教信徒,皈依佛法僧三宝,遵守五戒,礼拜佛塔和菩提树以表示恭敬佛陀,大约在一世纪时,才开始以佛像作为礼拜的对象。

直至西元前一世纪,比丘僧团都是承认大寺的权威。到了伐多伽摩尼·阿巴耶修建了一座宏大的无畏山寺,献给大寺中的摩诃帝须,他便带领五百徒众脱离大寺去无畏山另立一派。这样,斯里兰卡的佛教史上便第一次分裂为大寺与无畏山两大派。(中略)到了摩诃舍那王建成只陀林寺,献给此派的古哄帝须,他们便以该寺为中心而被称为只陀林派。这样,斯里兰卡的僧团便分成了三派。僧团虽分为三,但都是属于上座部,他们主要的巴利文三藏经典是相同的。然而无畏山和只陀林寺的长老们都各自著有解释经典的注疏,对于经典某些章节的解释,则与大寺僧人所作的注疏有些不同。后来,这些注疏的原作都不存在了,唯有大寺派的思想体系继续流传到现在,这和觉音有着密切联系。

觉音是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佛教的一位杰出的著述家,约为五世纪前半时人,出生于北印度佛陀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在佛陀伽耶一座僧诃罗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于摩诃那摩王时(410~432)去僧诃罗首都阿努拉达补拉,住在大寺,专研巴利三藏和僧诃罗文的注疏,并用巴利文著述了很多书。原来古代僧伽罗僧人,曾用僧伽罗文写了不少注疏,因为其他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国家不懂僧伽罗文,所以这些注疏——主要是大寺的作品,‘都被伟大的注释家觉音以律藏和经藏中各种典籍的注疏形式译成了巴利文’(《锡兰简明史》)。觉音依据大寺派的传统思想理论,对巴利三藏圣典都写了重要的注释,并写了一部著名的《清净道论》,系统地论述三藏和义疏的精要。他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长期流传是有很大影响的。

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盛行之后,同泰国和缅甸等盛行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徒之间,互相往来,相互学习,相互补救。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兴盛时期,把大寺派上座部的学说传播到泰国、缅甸去,到了佛教衰落时期,又从泰国及缅甸把上座部佛教传回来。例如∶1361年,锡兰僧王被当时的暹罗国王邀请前往其国建立僧团,他所成立的僧诃罗僧团于以后约二百年中,在暹罗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1425年,有缅甸、暹罗和柬埔寨比丘前来锡兰,学习经教,在迦罗利耶重新受戒。他们回国后,分别在本国仿照锡兰僧团的形式,建立宗教组织。1476年,有一宗教使团从勃固来访锡兰,并有若干缅甸僧人在迦罗利耶受戒。他们回国以后,也建立了名叫僧诃罗僧团的宗教组织(见《锡兰简明史》)。在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斯里兰卡经常遭到外国侵略,佛教也跟着衰弱下去,十一世纪末,曾遣使缅甸,请缅甸僧人去锡兰传戒,重新建立僧团。到十八世纪时,锡兰佛教的宗教形式已等于全部灭亡,塔寺尽成丘墟,连一位正式的比丘都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这是锡兰佛教史上最凄凉的时期!直至1750年,才遣使暹罗请求派比丘来锡兰传戒,获得暹罗国王的同情,派遣以优波离为首的十名比丘佛教使节团,并抄写了许多上座部的经典,于1753年到达锡兰,当时便有以萨拉能格拉为首的数百人从暹罗僧人受比丘戒,数年之后,便有比丘三千余人。从此重建僧团,重修塔寺,佛教文化又渐渐地在山区里重兴起来,同时这也是目前斯里兰卡暹罗派僧团的开始。1802年,摩诃格罗瓦·匿纳唯曼罗帝须又从缅甸传入比丘僧团,名为阿曼罗波罗派。1865年,阿般格诃梵多·即陀沙婆再从缅甸传来比丘僧团,名为蓝曼匿派。目前斯里兰卡虽有三大派僧团,但他们的根本教理并无差别,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泰国和缅甸等国的僧团也是这样。

锡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很早就有一种特殊关系∶约在410年,我国的法显访问了师子国,在无畏山住了两年,他的游记里描绘了当时锡兰的首都、民情和佛教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锡兰的历史和佛教增了光,很受锡兰人民崇敬。约在434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后到达中国当时南方宋都建康(南京),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比丘尼僧团。中国比丘尼于二众中受戒,是从慧果开始的。比丘尼僧团在锡兰传承了一千多年,约在十一世纪而绝迹,此后,南传上座部盛行的国家,至今仍未恢复起合格的比丘尼僧团。觉音于五世纪前期在锡兰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约在五世纪后期,便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流通。当时在中国流传‘众圣点记’的佛灭年代说,也是随着这部书传进来的。

前面说过,南传上座部佛教已有四次重要的结集,但据各种史书记载,还有不少次要的结集,不断地修订他们的经典。此外,另有两次很重要的结集。据缅甸的说法,1871年,敏东(或曼同)国王(1853~1878)在曼德勒召开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有二千四百人参加,用三年多时间重新校对巴利文大藏经。同时建立了一片塔林,叫古道陀石经院(一说库托道藏经塔库),每座塔里有一块石碑,每块石碑上刻篇佛经,把这次新校对的巴利文大藏经,全部刻在七二0座石经塔上,使佛典得到长期保存。1954至1956年,缅甸政府在首都仰光举行一次上座部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六次结集,出席者有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长老比丘二千五百人,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对巴利语的经、律、论三藏典籍,进行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校勘,并且决定把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陆续地刊印出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巴利语大藏经新版本。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各国僧团在现代史上一次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

根据《二千五百年的佛教》第六章所附的一个部派源流表如下∶

┌——————————————┐
上座部 大众部
┌————┼————┐ ┌————┴————┐
上座部 犊子部 雪山部 鸡胤部 一说部
│ │ (高拘梨柯部) (说出世部)
│ │ ├—————┬————┐
│ │ 制多山部 多闻部 说假部
│ │ ┌———┴—┬—————┬————┐
│ │ 东山部 西山部 王山部 义成山部
│ │
│ │ (北山住部)
│ ├————┬————┬————┐
│ 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 ┌—————┐
分别说部(上座部) 说一切有部 │ 经量部
├—————┬————┐ └———┘ ┌—┐
上座部 饮光部 化地部 │法藏部
│ └————————┘
├——————┬—————┐
大寺部 无畏山部 只陀林部

因为各部派的传说不同,所以对部派的源流解说也有不同。这里只是略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按照这个表来看,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是清楚的。佛教最初被分裂成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由于上座部对佛说采取‘分别说’的态度(以为对佛说和解释佛说要有分别地看待),亦被称为‘分别说部’。这种说法,在阿育王时即已盛行。据说阿育王曾问诸比丘∶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诸比丘如是说已,王更问大德帝须∶佛分别说不?答言∶如是大王(《善见律毗婆沙》卷二)。阿育王即根据此说以净化僧团,并由帝须在分别说者中选择一千人,举行第三次结集。由摩哂陀传入师子国的佛教,就是这一系的学说。所以南传上座部也自称为‘分别说上座’。这一系的佛教南传之后,始终是以大寺为正统。现在所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实际就是以大寺为正统的佛教。

上座部信徒和其他部派比较,是保守的一派。传入斯里兰卡以后,仍称为上座部,到了分有大寺、无畏山及只陀林三大派之后,而大寺派仍然代表保守的上座部,并逐渐地传播于东南亚各处。所谓‘保守’,是指他们对于教义的解释和戒律的行持方面的态度而说。在学说方面保持他们的纯洁性,不轻易接受其他部派的理论,在戒律方面则不容许寺院僧规有松弛现象,甚至连细节戒条都要严格遵守。例如∶在无畏山,虽然他们的基本教义也是上座部的,但在思想上就比较开放,像犊子等部派学者可以在那里居住和讲学,大乘的学者也可以在那里居住和传教。而大寺则不然,始终是坚持不合作态度。当然,南传佛教不一定就是原始佛教,也可能和根本上座部有些区别,但学术界公认它是比较接近于原始佛教的。他们还传承给人们研究的这样两种现实∶第一,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许多别的部派都已消灭,仅留下一部分经典著作,唯有南传上座部佛教保留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巴利语三藏经典和许多重要的论著,引起许多学者们的重视、翻译和研究,直到今天,仍然盛行于许多国家,不但没有衰落现象,还在继续发展,信徒也在继续增加;第二,在盛行的南传佛教的国家和地区里,仍然生存着数以万计由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亲自组织起来的比丘僧团,严格地遵守着佛陀所制定的规章戒律,过着佛说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保持以佛陀本人为规范的形状,身披黄色的佛制三衣,沿门托钵,过午不食,剃除须发,端正庄严,受请应供,修习禅定,讲经说法,教诫信徒止恶行善,深受信徒恭敬礼拜。在佛灭二千五百余年之后的今天,仍使人们能够看见被称为三宝之一的原始比丘僧团的面貌,是由上座部佛教徒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参考资料〕 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净海《南传佛教史》;C. Eliot着·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龙山章真《南方佛教の样态》;干潟龙祥《南方の佛教》;前田惠学编《现代スリランカの上座佛教》。

FROM:【中华佛教网络全书】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Ⅱ 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有什么区别

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区别:

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

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语佛典。

南传佛教

宗教特色:

1、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流布于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所传的南海佛教。

2、上列四类中,第三、四类现今仅存艺术的遗迹。第二类属中国佛教系统。第一类又称为巴利佛教,盖此系统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而所谓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3、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长老将印度本土佛教输入锡兰岛,此为锡兰佛教之开端。公元前一世纪,锡兰佛教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三世纪时,无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视为锡兰佛教的正统。五世纪时,有觉音、达摩波罗等大注释家。

4、在其他国家方面,公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锡兰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5、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2)南传佛教泰国电影扩展阅读

北传佛教:

1、“北传佛教”是经古印度向北往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北传佛教”指自北印度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及由尼泊尔、中国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之总称。

2、此系佛教与通行巴利佛典的锡兰、缅甸、泰国、高棉等国的佛教,风格迥异,因其系由印度向北传布,故十九世纪研究佛教之欧洲学者,称前者为北传佛教或北方佛教,后者为南传佛教、南方佛教。

Ⅲ 南传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历史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
南传佛教寺庙
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不能够更系统一点地去了解和上座部佛教同时或者更晚时期盛行过的其它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除外),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湮灭无闻了,遗留下来的至多是一两部经典论著,甚至只是片言断语。然而,南传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许多重要文献,而且这些经典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相当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争辩的权威性著作。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库[1]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时佛教僧伽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这种特异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现象,的确令我们感慨万千。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在这里不含有贬称意义)。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从佛教经典的语言文字来看,南传佛教主要依据巴利文经典,因此又称作巴利语系佛教。巴利语原为古代印度流行的一种大众语言,南传佛教相传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传教的。流传到斯里兰卡的佛教经典就是用这种语言传播的,一开始并无文字书写,大约公元前一世纪,斯里兰卡王无畏波陀伽摩尼召集僧众在大寺勘定三藏,用斯里兰卡通行的僧伽罗文音译巴利语书写,这是最早的巴利语经典。公元5世纪,摩揭陀国三藏法师觉音到斯里兰卡,重新用僧伽罗文字整理编写巴利文三藏,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巴利语佛典的原型。后来,缅甸、暹罗、泰国等也都以他们本国的字母音译记录巴利文三藏。近代以来,欧洲学者以罗马字母转写,这是现在通行的巴利语佛典。

Ⅳ 南传佛教里的“因果报应”如何理解泰国的佛教里的报应又如何了解

因缘果报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因缘果报(1)什么是因缘果报
在佛法中有很多概念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搞不清楚一些基本的知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佛法的道理利益自己和他人。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因缘果报、因果的概念。说到因果,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大都知道一二。同时社会中认识的因果和佛法却并不一样。普通人没有学习过佛法经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过书籍的转述,他人的灌输这种途径得来。但这些见解鲜有真正依据佛法经典而来的。都是大家认为因果是怎么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认知来推测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
普通人对于因果的概念多数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如果相信来世的则会认为这个结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现。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
其实佛法讲的因缘果报、因果定律并非如此,严格说来和此完全不同。我们试着给大家介绍一下,因果到底是怎么运行的。这世间的万事万物究竟遵循着一种什么规律、我们又如何利用这种规律来造福自己和他人。
(1)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因果业力的作用是如同种子在适合的条件下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一样。
因就是种子。我们从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想过的内容都会成为种子,业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赚点钱、或者我要去某个地方玩。这都是因。我们说的话、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成为种子。
一颗种子,要有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才会成长、结果。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种子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这个过程就仿佛我们造作的业因,聚集各种助缘,最后得到结果。
什么是缘呢?同样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做得事、说的话、思想的内容。这些不仅仅是种子,同时还是其它种子的缘、助力。
比如一个人想去某地游玩,这是个想法,正好他有钱、有福报、有时间、天气、环境都合适,这些是缘,于是就去了。没想到他从前欠了别人的赌债,结果在玩地方遇到债主了。被打了一顿。于是去游玩这件事情,虽然是他当初想法的果,这个果是各种条件聚集而形成,同时又成了他被打的缘,另一个果报的一个助力。
因果就是如此运行,每个因都在适合的条件下发展,同时又对其它的因的发展起着作用,相互缠绕、相互影响。非常复杂。复杂到我们普通人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非要用比喻来讲:每个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没有尽头的森林,无数的种子、无数的发芽、开花成长、无数的果实。而果实则继续变成种子。不同的植物之间又相互缠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或者也可以比喻成一张没有边际的大网、上面纵横交错着种种因、种种缘、而这些条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交汇点:果报,无数的果报又继续和其它的因缘相交汇,层层叠叠无有穷尽。
佛在《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讲:
假使经百劫 不坏诸业因
因缘和合时 有情随受果
就是说我们造作的业因,种种因,哪怕是过了很久很久的世间,依然不会损坏,无论我们做得是善因、还是恶因。都会成为一颗种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条件具备,那么就会有果报出现。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 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
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
《华严经》讲: 于一业分别知无量诸业种种缘造。如一业。一切诸业亦复如是 。
就是说,从单单一个业力来认识,就可以知道我们大家的无量业报、果报,都是由种种缘的聚合而成。就和这一个业力一样。我们自身的一切业力、果报都是如此的。
佛法讲的因果,并不是简单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样。佛法讲的因果,是指出我们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么运行的,都是因为有因、有种种缘的配合,最后形成的果报。
有人会说这似乎没什么 ,挺简单啊。是挺简单的,我们后面还得深入介绍,因果的特性,它有什么特点。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因果这种规律来造福自己和他人。
因缘果报(1)什么是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2)因果的特性之一
因缘果报(2)因果的特性之二
因缘果报(3)如何运用因果
因缘果报(4)运用因果的诀窍!{不看可后悔}
【转自地藏论坛】

Ⅳ 宗教知识:南传佛教是什么意思

南传佛教又被我们称为“上座部佛教”。其实南传佛教指的是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的一种信仰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种派系。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南传佛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 宗教文化 的角度来了解了解吧!

传教历史:
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时,率领由伊帝亚、伍帝亚、桑拔喇、跋达萨喇四位比库,以及沙马内拉苏马纳、般度咖居士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的国王迭瓦南毕亚·帝思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园“大云林园”,修筑“大寺”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接着长老剃度了国王的外甥马哈利特等五十五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桑喀蜜妲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库尼来到兰卡,为王后阿奴喇等五百多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库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的结果吗?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着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着之外,其他北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盘,使个人解脱。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盘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在《岛史》则称大乘为‘戏论派’,《论事》称为‘大空派’,大寺的僧众称他们为‘方等派’。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但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而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而作客观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而且相当激烈的。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这个问题,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争论自息。”(见《法句》第六颂)此颂是佛陀在只陀林针对争论比丘而说,其大意是:那些争论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将为此争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如果他们懂得这种危险性,就不会争论了。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从这方面讲,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访问之时,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相互尊重,应该称他们为上座部佛教,这是他们一向自称的正确的部派名称。

宗教特色: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1)流布于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2)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3)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4)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所传的南海佛教。

上列四类中,第三、四类现今仅存艺术的遗迹。第二类属中国佛教系统。第一类又称为巴利佛教,盖此系统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而所谓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长老将印度本土佛教输入锡兰岛,此为锡兰佛教之开端。公元前一世纪,锡兰佛教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三世纪时,无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视为锡兰佛教的正统。五世纪时,有觉音、达摩波罗等大注释家。

在其他国家方面,公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锡兰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Ⅵ 佛教艺术的南传佛教

自从公元前1世纪,路上丝绸之路受到在中东日渐强大的安息王朝所阻,罗马人则越来越富裕,对亚洲珍宝日益渴求。这样导致恢复了连接地中海与中国途径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纵使有些政治干扰,印度从贸易上影响了东南亚各国。这条贸易路途把印度、缅甸、泰国南部、柬埔寨、越南南部及其他海岸城市连接起来。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印度的巴利语与梵语和印度文字,同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一起,再加上婆罗门教和印度教,通过频繁的直接交往和宗教经典与文学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丰富了东南亚各国的艺术内涵。在公元1世纪至8世纪之间,柬埔寨扶南王朝艺术与缅甸孟族的艺术互相竞争,但两者都衍生自笈多艺术风格。印度风格加上佛教形象的还愿片和梵文石刻遍布在了整个地区。
公元9世纪至13世纪,发源于现代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帝国与高棉帝国虽然互相竞争,但双方都信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在13世纪从斯里兰卡传出,后来被泰国的素可泰王国所接纳。根据当时的上座部佛教只有僧人才能涅盘,从此那些寺庙群的建造在东南亚的艺术表达方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4世纪之后,伊斯兰教文化在东南亚沿海地区,包括马来西亚、印尼及菲律宾等地不断扩散而且日渐盛行,上座部佛教集中在缅甸、老挝与柬埔寨等地继续发展。 公元7世纪,佛教在印度的重要性逐渐下降的时候,阿育王派遣僧侣所传的上座部佛教却在过去几百年里于斯里兰卡生根,并且塑造了当地文化。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物,譬如被列为联合国世界遗产的康提古城内的佛牙舍利与佛牙寺[86][87],和在阿努拉德普勒的古寺内的圣菩提树。这棵菩提树是在公元前288年用当年释迦牟尼佛坐在其下得道的菩提树的扦插苗移栽而存活至今的。
佛牙寺建于15世纪,整个寺院建于6米高的基台之上,外围有护寺河。寺内主要建筑有中心大殿、鼓殿、长厅、大宝库、诵经厅等。 比邻印度的缅甸自然受到印度东部地区的强烈影响。缅甸南部孟族大约在前200年跟随印度国王阿育王皈依佛教。
像Peikthano的早期佛教寺庙可以追溯到1世纪到5世纪。孟族的佛教艺术主要是印度笈多王朝的风格,足以影响以后的时代。随着孟族在大陆各地散居,他们的艺术风格在东南亚各地开花结果。
11世纪到13世纪,在蒲甘王国境内兴建了成千上万的舍利塔和佛教寺庙建筑,其中约2000件仍然清晰可见。在仰光和曼德勒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镀金的装饰以珠宝的佛像。 参见:吴哥窟及吴哥古迹
公元3世纪到6世纪,柬埔寨曾经是信奉印度教与大乘佛教的扶南王国的中心地带,它的领土曾西至缅甸,南至马来西亚。它不但对政治产生很大影响,还吸收了印度文化。根据宋代《
太平御览》引述三国时期吴国康泰的《扶南土俗》说:“扶南之西南有林扬国,去扶南七千里,土地奉佛,有数千沙门。持戒六斋日,鱼肉不得入国。 一日再市,朝市诸杂米、甘果、石蜜,暮市但货香花。”又说:“扶南国人最大居舍,雕文刻镂,好布施,多禽兽。王好猎,皆乘象,一去月余日。”《太平御览· 林阳国》说:“林阳在扶南西七千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万余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可以见到大乘佛教在当地十分盛行。在普农多出土的印度教八臂毗湿奴立像、持斧的印度英雄罗摩立像与在吴哥附近发现的大量笈多风格的砂岩制佛头和佛立像,都可以证明6世纪的柬埔寨美术受到印度造像艺术的深远影响。
公元9世纪到13世纪,大乘佛教与印度化的高棉帝国主宰了东南亚大部分的地方,更对当地的佛教艺术有深远影响。在当时的高棉境内,曾于今日的柬埔寨和泰国等地兴建900座寺庙。
吴哥王朝时期,大型寺院与城市组织能够管理1百万居民。虽然柬埔寨大量的佛像在吴哥古迹内保存下来,但其他城市却受到有组织的抢劫所重创。
高棉艺术的特色是通过喜气洋洋的表情来展示高度的灵性,而不采取细长线条和附加的修饰。 泰国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时为印度阿育王遣派僧侣到东南亚宣扬佛教教义,其中一批到达泰国佛统府后,就以此地为传教基地。后来,随着缅甸孟族王国扩展版图,印度商旅把
笈多王朝的印度及佛教艺术传入泰国。自9世纪,泰国不同派别的艺术都受到同样信奉大乘佛教的高棉帝国与三佛齐的强大影响。9世纪末,泰国艺术创出如清流的表达方式,主题像万神殿般创造很多大乘佛教的菩萨造型。
13世纪,上座部佛教从斯里兰卡传入,同时泰国人刚刚建立素可泰王国。在泰国佛教,非常俏丽的形象,有时候配上非常几何和几乎抽象的图像鼓舞了新的信念。
14世纪至16世纪的大城王国,佛像更披上华丽服装和以珠宝作装饰。许多泰国雕塑或寺庙往往是镀金的,有时还镶嵌了很多装饰。 印尼包括爪哇与峇里岛的文化自从1世纪便受到印度佛教文化所影响。这样大大丰富
了东南亚的视觉艺术,譬如建筑与雕塑。后来在大陆冒起的扶南王朝与吴哥王朝都是充满印度文化色彩的国家。这个时候,发源于苏门答腊岛巨港信奉大乘佛教的三佛齐王国刚刚成立。当发源于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在马来西亚半岛扩张,大乘佛教与金刚乘便传入这些地方。见证佛教艺术的历史遗迹有位于日惹附近的婆罗浮屠与般若佛母像。
整个婆罗浮屠从上往下看就像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曼荼罗,同时代表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塔基是一个正方形,边长大约118米。这座塔共九层,下面的六层是正方形,上面三层是圆形。顶层的中心是一座圆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钟形舍利塔团团包围。每座舍利塔装饰着许多孔,里面端坐着佛陀的雕像。

Ⅶ 电影《蛊》 里面泰国佛教念的什么经啊

楞严经 可以降伏一切众魔
阿弥陀佛 诸佛随喜

Ⅷ 电影“曼谷杀手”中体现的泰国文化

可能是佛教吧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当于现在尼泊尔。中国的佛教属于北传佛教,亦我们所说的大乘佛教,是大约汉代时,由帕米尔高原传播而来。而泰国的佛教,属于南传佛教,亦我们所说的小乘佛教,是直接受印度原始佛教的影响,并没有受到中国北传佛教的影响,中国佛教主要影响了现在的日本,韩国和朝鲜,包括越南。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
没有去过泰国,无法对泰国做出其它文化上的评价。但是曾经阅读过相应的一些文章。
按照社会发展过程而言,不重生男重生女,除了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或者历史的特殊时期存在过,对于大部分而言,男性在社会中占绝对地位。楼主,虽然新东方老师说过美国是“女尊男卑”,我想这更应该是一句开玩笑的话语,是为了让大家记住Toefl听力的技巧而已。美国是个平权社会,在法律上而言,是禁止因为性别而歧视的。但事实上,美国仍然是男性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要不,美国的女权运动也不会兴起,要不,美国也不会因为希拉里竞选总统而给予更多的兴趣。而且,在五六十年代,美国还有过因为性别问题而提出的诉讼案件。
至于泰国,听一些人说过,从某些中国人的眼观看。泰国人是比较“懒散”的。或者,我想用褒义一点的词语而言,那就是泰国人对生活是比较追求舒适的,所以泰国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比较强,我想这可能与佛教的“知足常乐”有关,另外,泰国是一个物资丰足的国家,例如,泰国是全世界稻米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这一点,也决定了泰国人的种种特性。
回到“人妖”问题,我想这也是一个让泰国政府头痛的问题,一方面,“人妖”给泰国这个“微笑的国度”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却又给泰国带来了丰厚的旅游回报。不少“人妖”是因为家境的问题,而被迫成为玩物。也有因为心理问题而选择了这条路。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决不说明“穷人家,宁生一女,不生一男”。
其实,一个社会,可以部分由电影体现,但又不能由电影代表。就像大家所熟知的韩国电影一样,很多是美丽的童话。所以,电影中tong母亲支家,父亲借酒消愁,不问生活,并不代表“女尊男卑”的问题。
但是泰国确实是一个比较让人感兴趣的国家,在历史上来看,泰国是19世纪,20世纪,唯一一个没有成为西方殖民地的国家,拉玛四世也如同明治维新一样开始了泰国的维新,并且成功的让泰国转型,另外,二战时期,泰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抵抗,加入了德日轴心国。但是泰国避免了在本国上因为战争的损失,另外,二战结束后,泰国因为只是被迫,被动参加,所以并没有像日德一样进行清算,而且联合国的部分组织还设在了泰国。但泰国现代史上却又发生过几次军政府政变,但好像又没有把整个国家卷入进去,真是很奇怪。而且前几年,泰国又发生了政变,听说Pchy在他的blog里面有其中他的感想,可惜没有人翻译,很想了解他对此事的看法。
其实,我倒觉得,虽然,泰国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泰国华人华侨非常多,但泰国除了给我们“优美的风景,妖艳的人妖,泛滥的色情”外,我们还知道什么。也许是我们的大国心态作怪,对于泰国,这身在我们旁边的国家却不了解。对于泰国的历史,种族,语言,社会,这真是一个遗憾,希望以后又跟多的关于泰国的方方面面的文章出行,加强我们对于身边这个陌生的国度,有进一步的理解。

Ⅸ 南传佛教与泰国佛教的关系

依传承路线方式划分和以地域划分之间的不同罢了。
南传佛教包含了泰国佛教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佛教、藏传佛教。
这是由于这些佛教是由南方传入的,定为南传。路线上由印度至缅绚、东南亚半岛或由印度至青藏高原至云贵高原。
另一个划分方式是北传,自汉代传入中国开始多数走的是印度、阿富汗、新疆至长安的路线,路线主要是由向北再向东,所以叫北传。汉传佛教以及由汉传佛教传至朝鲜、日本的都属于北传。
不以大小乘、显宗、宗派、国家的方式划分,而纯以传承的方向由南或北来确定的划分方式,就是南传、北传。
以上,代表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一定正确或十分圆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在看到答案后谨慎取舍。

Ⅹ 找一部纪录片,片子里主要是一位南传佛教的小沙弥和大象、鸟等和谐共处的照片。

《尘与雪》

Ashes and Snow 又名: 尘与雪 / 灰烬与雪 导演: 格利高里·考伯特Gregory Colbert 主演: 人类动物 上映年度: 2005年 语言: 英语 imdb链接: tt0493393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阅读全文

与南传佛教泰国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刘德华吴孟达电影全集国语高清图片 浏览:947
英雄集结冠状病毒中文版大电影 浏览:400
在线看经典电影的网站 浏览:883
韩国电影苹果中文字幕电驴下载 浏览:495
宫崎骏画风的一部电影 浏览:991
电影猫名字叫什么名字叫什么 浏览:523
昆虫的大电影 浏览:486
欧锦棠电影大全 浏览:139
在电影院看3d 浏览:650
电影穿帮镜头大全集 浏览:953
北京电影节2019开幕式红毯 浏览:546
卓别林电影免费观看中文版 浏览:121
土豪电影最新网站 浏览:852
五月有什么电影 浏览:945
不带名字的电影海报 浏览:180
晚娘电影图片欣赏 浏览:536
烈阳天道电影超清完整版 浏览:866
郑州未来城附近有什么电影院 浏览:418
电影闰土英文演员表 浏览:823
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结局是什么 浏览: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