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电影。。。。
《剑魔独孤求败》(20)(黄日华,邵美琪)
1990 《蜀山奇侠》(20)(关礼杰,李婉华,郭富城)
1991 《天龙奇侠》(20)(刘锡明,罗嘉良,黎美娴)
1991 《蜀山奇侠之仙侣奇缘》(20)(郑伊健,陈松伶,关礼杰)
1991 《怒剑啸狂沙》(20)(关礼杰,周海媚,汪明荃)
1992 《大地飞鹰》(20)(刘家辉,吴镇宇,黎美娴)
1993 《射雕之九阴真经》(20)(张智霖,梁佩玲,姜大卫)
1993 《金蛇郎君》(20)(郑伊健,罗慧娟,尹扬明)
1993 《如来神掌再战江湖》(20)(关礼杰,蔡少芬,江欣燕)
1993 《魔刀侠情》(18)(温兆伦,蔡少芬,梁小兵,郭富城)
1994 《金毛狮王》(20)(尹扬明,伍卫国,李婉华)
1994 《孤星剑》(15)(郑伊健,梁小冰,魏骏杰)
1994 《射雕英雄传》(35)(张智霖,朱茵,罗嘉良,关宝慧)
1994 《黄飞鸿之铁胆梁宽》(20)(李克勤,宣萱,傅明宪)
1994 《方世玉与乾隆皇》(20)(魏骏杰,张兆辉,谭耀文)
1995 《白发魔女传》(20)(蔡少芬,何宝生,陈嘉辉)
1995 《南拳北腿》(20)(攀少皇,李赛凤)
1995 《神雕侠侣》(31)(古天乐,李若彤)
1995 《大捕快》(20)(曾伟权,蔡少芬,陈秀雯)
1996 《隋唐群英会》(20)(林嘉华,张兆辉,陈妙瑛,谭耀文)
1996 《笑傲江湖》(40)(吕颂贤,梁佩玲,陈少霞,何宝生)
1997 《苗翠花》(20)(关咏荷,江华,陈少霞,惠英红)
1998 《鹿鼎记》(45)(陈小春,马浚伟,梁小冰,刘玉翠)
1999 《雪山飞狐》(40)(黄日华,陈锦鸿,邵美琪,余诗曼)
2000 《碧血剑》(35集)(林家栋,江华,关宝慧)
2000 《南龙北凤》(20)(黄日华,梁铮,刘锦玲)
还有一个,是不是魔域桃源???
『贰』 一部关于一个钢琴师的电影,
是海上钢琴家:
1900:演员。蒂姆·罗斯:被遗弃在Virginian号上的孤儿,由水手养大。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它们循着琴声而往,居然发现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2)法国科幻电影钢琴扩展阅读:
剧情介绍:
海上出生的1900(蒂姆·罗斯饰),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然而好景不常,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造成抚养1900的丹尼意外丧生。
幸而奇迹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而往,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马克斯(普路特·泰勒·文斯饰)在因缘际会下来到Virginian号加入乐队伴奏,也因此见识到这位传说中的海上钢琴师1900,两人因此结为好友。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杰利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
但尽管马克斯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
『叁』 还没有去看《钢琴家》,可以帮忙介绍一下这部电影吗
中文名称:钢琴家
英文名称:The Pianist
别名:战地琴人/钢琴战曲/钢琴恋曲
资源类型:HDTVRip
发行时间:2002年05月24日
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电影演员:阿德烈·布鲁迪 Adrien Brody
Joachim Paul Assböck
Katarzyna Bargielowska
Adam Bauman
John Bennett
Andrzej Blumenfeld
Paul Bradley
Joanna Brodzik
地区:法国,英国,德国,荷兰
语言:英语
上 映: 2002年05月24日 ( 法国 )
地 区: 荷兰 英国 法国 德国 ( 拍摄地 )
对 白: 英语
评 分: 8.5/10( 31548票 )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TS Dolby Digital
时 长: 150 分钟
类 型: 剧情 战争 音乐
分 级: 瑞典:15 英国:15 西班牙:13 德国:12 智利:TE 法国:U 阿根廷:16 香港:IIA 瑞士:12 加拿大:14A
剧情简介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主创人员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其本人传奇式的经历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他的影片经常被用来和希区柯克作比较,如两人共有的苦涩乖戾的幽默,强烈的戏剧张力,惊悚元素,关于普通人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故事等。但他涉猎的电影类型却比希区柯克广泛得多。他视自己为“电影界的花花公子”,决心探索各种电影种类的表达可能性。但他的所有作品都离不开一种极度悲观阴郁的基调,这种情绪可追溯到他童年的创伤经验。
作为波兰犹太人和俄国移民的儿子,波兰斯基1933年生于巴黎,3岁时父母带他迁回克拉科夫,这个不明智的决定导致了1940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全家被送往集中营,幸运的是父亲被捕前想尽办法使年幼的儿子得以逃生。战争岁月里,波兰斯基在乡村流浪,在善良的天主教徒帮助下顽强地逃离了一次次搜捕。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变成了狂热的电影迷,虽然电影院放的大部分是德国电影,但只有在那些梦幻般的光影中才能够得到一点安慰和庇护。战后,波兰斯基得知母亲丧生奥斯维辛集中营,父亲则死里逃生。
影片工作照
在劳伦斯·奥利弗的《哈姆雷特》和卡罗尔·里德的《Odd Man Out》影响下,波兰斯基决定投身于他热爱的电影中。十六岁时他差点成为一名连环杀手的下一个牺牲品,父亲为了使他摆脱混乱的个人生活,把他送进一所技术学校。但波兰斯基毅然参加电影训练,并成为了舞台演员。1954年,他以安杰伊·瓦尔达的《这一代》登上银幕并考入了洛兹电影学校。他学生时代的短片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和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以及对古怪的人类关系的偏好。1962年,波兰斯基的长片处女作《水中刀》以象征化的心理分析剧成为战后第一部不涉及二战题材的波兰电影,令他在国际影坛声名鹊起。
波兰斯基随后前往英国发展,以票房惨败的《厌恶》奠定了当代心理惊悚片的基础。《卡特巴赫到来时》则赢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67年,他来到好莱坞,拍摄《吸血鬼之舞》认识了女演员莎朗·泰特并与之结婚。次年经典恐怖片《罗斯玛丽的婴儿》问世,较之其前作,该片以心理上的恐惧代替廉价的震慑,在看似平凡的场景中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不祥的悬疑气氛和潜在的威胁感。然而这部可怕的电影似乎真的成了某种不祥之兆,一年之后其妻泰特在震惊世界的惨案中丧生,这给波兰斯基的经历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两年后他才逐渐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改编了莎翁的《麦克白》,尽管他的改编是忠实于原著的,但影片中图解的残忍暴力场面还是引起了争议,似乎折射出他内心的愤怒。颇令人意外的是,他之后突然调转方向,在意大利执导了一部轻松的性喜剧《禁忌之梦的日记》。
1974年,他返回好莱坞,凭借《唐人街》达到了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影片使濒临死亡的黑色电影重新焕发了生机,但在波兰斯基黑暗的宿命论世界观中,主人公无法再维系他天真的理想,而成为最终的受害者。随后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悬疑剧《房客》延续了成功。就在他走出个人生活的阴影,电影事业日渐得意时,波兰斯基因诱奸未成年少女被起诉,为躲避司法制裁逃往欧洲。这一次的波折使他直到三年之后才导演了耗资巨大的《苔丝姑娘》,但这似乎是他最后一次取得成功。
此后他的作品基本上水平明显下滑,1999年依旧沉郁的《第九门》几乎遭到了一片恶评。但自80年代起,他开始对戏剧产生兴趣,不断在欧洲各国执导和演出戏剧并得到了好评。时至90年代,他仍然被各种流言所包围,甚至连多年前的“泰特惨案”也被翻出来大做文章,或许他注定要做一个话题人物。
影片的男主角波兰斯基原属意约瑟夫·费因斯,但他为了一部戏剧推掉了片约。于是波兰斯基在英国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征召主演,想找一位新人来担任这一角色。不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美国演员艾德林恩·布洛迪,他参加过《细细的红线》、《山姆的夏天》、《面包与玫瑰》等影片的演出。
关于影片
童年从纳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经历是波兰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个价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他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曾经拒绝了《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他认为影片的题材和他的经历过于接近。而十年后波兰斯基终于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表达出来。“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 钢琴家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长体验,可以肯定的说这部电影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影片是投资3500万美元的大制作,在捷克、柏林取景。148分钟的长度也是参赛片中最长的一部。可以说这是波兰斯基的雄心之作,不仅寄托了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成为他能否摆脱最近几年低迷状态的一个考验。
『肆』 『求一部和钢琴有关的电影名称』
闪亮的风采 Shine
20世纪50年代时,主人翁大卫·赫夫考生长在一个家教极严的犹太家庭,并但他患有轻微的神经紧张症。少年时代他就已显露钢琴家的才华,他的父亲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时时督促他勤学苦练。
大卫的琴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之后,接到赴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因为他那冷酷的父亲不肯放弃自己对儿子控制,大卫的音乐生命几乎因此而断送。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卫毅然独自离家,带着父亲“永远不许回家”的禁令离开澳大利亚远赴到伦敦音乐学院求学,实现了自己进修音乐的愿望。
在皇家音乐学院,他师从塞西尔教授,废寝忘食地准备在音乐会上演奏难度极高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由于大卫的精神负担太重,他在演出结束时晕倒,被送进医院。后来,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励下,他终于走出病魔阴影再次成功地举办了音乐会……
『伍』 电影《钢琴家》讲的是真实的事情吗
这部电影是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钢琴师》改编的。
《钢琴师》一书于1946年在波兰出版,原名《城市之死》。这是波兰广播电台著名钢琴师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用生命和灵魂书写的一部回忆录。他怀着清晰而痛苦的记忆,用朴素的语言和一颗经受过死亡洗礼的心,以平淡而毫不夸张的语气讲述那段犹太人和整个华沙城一起被毁灭的经历。
(5)法国科幻电影钢琴扩展阅读:
电影原型背景: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
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维尔姆.霍桑菲尔德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
那个救了他的德国军官的名字是:威廉·霍森菲尔,仅知他于1952年死于俄国的战俘营。
『陆』 触不可及主题曲钢琴曲
电影《触不可及》里面的钢琴曲;
《触不可及》电影有两部
第一部是法国电影:曲子是《Una mattina》——Ludovico Einaudi
第二部是中国电影:曲子是《一步之遥》(西班牙语:Por una Cabeza)是一首著名的西班牙语探戈歌曲,提琴曲《 Por Una Cabeza 》。中文翻译名为《一步之遥》,1935年由阿根廷歌手卡洛斯·葛戴尔作曲,亚法多·勒佩拉作词完成。西班牙语中的“Por una Cabeza”本为赛马的术语,意为“差一个(马)头”的长度。在歌曲中用来表示对情人之间错综复杂难以割舍的惋惜。
鉴于你要寻找的是钢琴曲,那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第一首曲子。
『柒』 求一个关于钢琴主题的电影名字
海上钢琴师
http://ke..com/view/21055.html?wtp=tt
『捌』 请问一个关于钢琴的电影名
我感觉是这部电影
闪亮的风采 电影 - "Shine"
◎中 文 名 闪亮的风采
◎片 名 Shine
◎年 代 1997
◎国 家 澳大利亚
◎类 别 剧情/爱情/音乐
◎语 言 英语
◎字 幕 无字幕
◎IMDB评分 7.5/10 (13,380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7631/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视频尺寸 704X304
◎文件大小 2CD 2 x 49 x 15MB
◎片 长 105 Min
◎导 演 斯科特·希克斯 Scott Hicks
◎编 剧 斯科特·希克斯 Jan Sardi
◎制 片 人 Jane Scott
◎原创音乐 David Hirschfelder
◎改编音乐 Ludwig van Beethoven
Frédéric Chopin
Franz Liszt
Sergei Rachmaninov
Nikolai Rimsky-Korsakov
Robert Schumann
Antonio Vivaldi
Niccolò Paganini
◎演 员 表 乔弗瑞·拉什 Geoffrey Rush .... David as an Alt
Justin Braine .... Tony
Sonia Todd .... Sylvia
Chris Haywood .... Sam
Alex Rafalowicz .... David as a Child
Gordon Poole .... Eisteddfod Presenter
阿明·缪勒-斯塔尔 Armin Mueller-Stahl .... Peter
尼古拉斯·贝尔 Nicholas Bell .... Ben Rosen
Danielle Cox .... Suzie as a child
Rebecca Gooden .... Margaret
Marta Kaczmarek .... Rachel
John Cousins .... Jim Minogue
诺亚·泰勒 Noah Taylor .... David as an Adolescent
Paul Linkson .... State Champion Announcer
Randall Berger .... Isaac Stern
◎影片简介
50年代时,少年戴维就已显露钢琴家的才华,她的父亲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时时督促他勤学苦练。戴维的琴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之后,接到赴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深造的奖学金,带着父亲“永远不许回家”的禁令离开了澳大利亚。在皇家音乐学院,他师从塞西尔教授,并继续与作家曾里查德太太通信,同时废寝忘食地准备在音乐会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于精神负担太重,他在演出结束时晕倒,被送进医院。后来,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励下,他终于成功地举办了音乐会。本片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Shine(闪亮的风采,钢琴师)》是一部题材不同、视角新奇、风格迥异的音乐家传记片。它所讲述的并非作曲家,而是钢琴家——一个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钢琴家的富于戏剧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确有其人,少年时代是位钢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与不幸,就在于他有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但却偏执成狂的父亲。影片并未认真向观众交待父亲彼得作为原籍波兰的犹太人经历这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背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爱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专横、令人畏惧的人。出于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儿子的心理,他烧掉了戴维靠自己的才华挣得一份美国留学邀请书,强迫他留在悉尼郊区的家里。他最尊崇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以至于竟不切实际地要求音乐教师罗森先生教小戴维弹奏“伟大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与以往的音乐家传记片不同的是,导演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在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悲喜剧作品中,运用了音乐史上许多大作曲家的丰富的古典音乐材料。这些素材的选择首先和戴维·赫尔夫戈特作为一个音乐会钢琴家的专业经历相吻合,而有些曲目的出现,则显示了影片导演和配乐作者戴维·希尔什菲尔德(David Hirschfelder)的创作构思。从钢琴家在少年时代参加社区音乐比赛起,我们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先后听到了萧邦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和《前奏曲》(雨滴);舒曼的钢琴组曲《童年情景》片段;李斯特的《升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他根据帕格尼尼的《钟回旋曲》改编的钢琴曲《钟》;以及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九交响曲》等等。作为现实中的钢琴家和妻子吉莲的“爱情主题”,维瓦尔迪的经文歌《人间需要真正的和平》(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被影片作曲家戴维·希尔什菲尔德改编成了由女声独唱、拨弦古钢琴和大提琴交织成的一首三重奏,出现在那组令人难忘的镜头中:由于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而无法长大、甚至“越活越小”的戴维,陶醉在从耳机传来的甜美动人、圣洁无瑕的女声独唱里。他全身只穿了一件风衣,正在一张绷床上快乐地向着蓝天不断弹跳……
而在影片中,即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的生活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是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除了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之外,就是那部令世界上所有钢琴演奏者望而生畏的“拉三”了。
“拉三”被父亲彼得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马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影片中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情节,真实再现了戴维在练习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这组镜头中的画面与情节、音乐和对白的剪辑,在电影和音乐两个艺术范围内同时达到的专业水准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亚天才的青年演员诺赫·泰勒(Noah Tayler)扮演学生时代的戴维,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生命中悲剧色彩最浓的一幕:一名看上去大有希望、如日中天的年轻钢琴家,内心却早已潜伏着来自父辈的危机的种子。结果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功亏一篑。就在生活目标即将实现——成功演奏一部高难度音乐作品以证实自己生存价值的最后关头,他的神经系统崩溃了。音乐会上,随着“拉三”的突然中断,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的艺术生涯也不幸中止……
《Shine(闪亮的风采,钢琴师)》获得了世界电影界的一致好评。第6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获得者、澳大利亚著名演员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才华横溢的优秀表演,是影片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令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之一,就是他在酒吧里叼着烟蒂,行指如飞地弹奏拉赫马尼诺夫改编自同行里姆斯基·萨柯夫作品的那首著名的钢琴小品:《野蜂飞舞》。而影片这一情节之所以令人激动和信服,就在于作为戏剧演员的杰弗里·拉什所拥有的钢琴演奏技能——他在青少年时代曾学过多年钢琴。所以在影片主角不同年龄段的3个演员中,只有他是在需要弹琴的场景中自己演奏——不用替身的。尽管出现在影片中的一些专业难度过大的作品象李斯特《升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等等他必须依靠模仿动作和钢琴家原型——戴维·赫尔夫戈特的配音,但他本人把一首《野蜂飞舞》从头弹到最后一个音符时表现出的流畅到位和手指触键感觉的专业感,不仅征服了酒吧里的全体客人,也征服了世界上的所有观众。
白科里很全,你可以去看看
http://ke..com/view/313463.html?wtp=tt
『玖』 被称为人生必看电影的《钢琴家》,是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 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拾』 一部关于钢琴的电影
钢琴别恋The Piano1993
剧情介绍 19世纪中叶,在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美国少妇爱达带着九岁的女儿和一架大钢琴嫁给了美国殖民者斯图尔特。由于路途十分艰难,丈夫决定舍弃钢琴,将它留在沙滩上。爱达内心痛苦万分。她从小就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而唯一能让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钢琴那优美动人的音乐。斯图尔特只是个一心想要发财的商人。他根本不理会妻子的要求。
爱达只能求助于邻居乔治·贝因。贝因表示想听爱达的演奏。于是爱达在海边发狂地弹琴,渲泄着她内心的寂寞和痛苦。贝因从这震憾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爱达的心。 贝因用一块土地与斯图尔特换走了钢琴,并费尽千辛万苦将它运回家中。为了弹琴,爱达每天去给贝因上钢琴课。而贝因为了亲近爱达,提出用爱抚亲近可以换回钢琴。
在音乐与爱抚中,贝因比斯图尔特更深地理解和爱着哑女爱达,他们两人的情感也逐渐滋长起来。专横的斯图尔特发现这一切后将爱达与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爱达向贝因表达爱意。狂怒之下,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爱达的一根手指。这终于导致了一场斗争。两个男人间达成了协议,贝因带着爱达和孩子以及钢琴离开这里。 在船上,爱达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贝因与爱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当金属的假指与钢琴键相撞时,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影片评价 90年代,电影界兴起一股反映残疾人生活的拍片热。一时之间,这种题材影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不少优秀作品纷纷荣获大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由法国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钢琴课》,此片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反映的是一个哑少妇的爱情生活和音乐生命,由于要表现的是哑女,在塑造手段上就大大受到局限,仅仅通过表情与手势是很难达到成功表现的目的的。于是,导演借用了一个非凡的道具——钢琴。音乐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寄托。她将她全部的生命与爱全部融化进她的琴声之中,世上唯有知音和爱她的人才能领悟,当她远嫁新西兰,丈夫却将她的钢琴留在了海滩,无疑,他们之间是不可能有爱产生了。而贝因虽然不了解音乐,但他却从音乐中读懂了爱达渴望真正的爱情,渴望真正的生活的心声。钢琴把两个相爱的人联系在一起,美妙的爱的音符成为勾通两个人思想感情的媒介。观众也沉醉在这种音乐的声响之中,为主人公的命运而祝福。
也正因此,影片对白极少,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表演,动作和音乐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虽然提高了演员演出的难度却为电影表现手法开创了新的天地。
获第66届(1994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奖
1994年金球奖最佳女演员奖
1994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女演员、最佳服装、最佳艺术指导
199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94年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
199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