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电影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电影我还真不知道,不过有关于19世纪法国人民起义的电影,《悲惨世界》(2012)根据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6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改编的音乐剧。由休·杰克曼(金刚狼!)和安妮·海瑟薇(蝙蝠侠中的猫女!)主演。
『贰』 在电影《烈火中永生》英勇就义时响起的音乐是什么
英勇就义时响起的音乐是国际歌。
电影《烈火中永生》中许云峰英勇就义时的音乐是国际歌。国际歌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而斗争。国际歌是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而成的歌曲。
欧仁鲍狄埃简介
鲍狄埃出身于巴黎的一个工人家庭,13岁当徒工,后来又当绘制印花布图样的技工,一生过着贫困的生活。
1830年巴黎人民起来反对波旁王朝的统治,在斗争中,法国工人阶级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这次斗争也是使鲍狄埃觉醒的第一声战鼓。14岁的鲍狄埃,伴随着革命的枪声,写下反应这次斗争的诗篇,自由万岁,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同法国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
『叁』 马赛曲的历史是什么都经历了什么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在法国路易十六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情农民疾苦,受到巴黎雅各宾派的影响,阿尔诺带领马赛港的市民设计夺取了要塞,得到了武器,并驱逐了公爵,他们举行集会通过决议组织500名义勇军进军巴黎去搭救同情改革的议员,马赛市民积极参军,高唱着马赛曲向前进发,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而这个时期创作的进军歌曲《马赛曲》也成为了鼓舞斗志的赞歌。
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之后下令取消《马赛曲》国歌地位,但是并没有禁止该曲;1815年路易十八复辟,改国歌为《法兰西王子返回巴黎》;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在巴黎战斗的街垒上《马赛曲》重新响起;1879年,法国政府重新定《马赛曲》为国歌。
『肆』 请问谁知道不同时期的外国音乐代表作品谢谢
巴洛克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勃兰登堡协奏曲
亨德尔:皇家烟火音乐、D大调第五号大协奏曲、G小调第六号大协奏曲、C大调大协奏曲“亚历山大的盛宴”、水上音乐
古典
海顿:好多交响曲、奏鸣曲(我也不记得多少部了)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其中《春》第一乐章最有名)
莫扎特:第20、21、23、27钢琴协奏曲(20、21的第二乐章优美……唯美)、第40、41交响乐、弦乐小夜曲(共四个乐章,都很熟悉的)、D小调幻想曲、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很好听)
古典-浪漫
贝多芬:九首交响乐(当然三“英雄”、五“命运”、六“田园”最著名啦)、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克鲁采”、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舒伯特:A大调五重奏“鳟鱼”(第三乐章“幽默曲”最有名)、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
浪漫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四把竖琴绝无仅有)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有熟悉的婚礼进行曲)、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三个乐章都很有名,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勃拉姆斯:第一(又称“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第四乐章旋律模仿欢乐颂)、二、三、四交响曲
肖邦:19首夜曲(前三首最著名)、第一叙事曲、4首即兴曲、多首诙谐曲、多首圆舞曲、多首大圆舞曲(有名波兰舞曲、波罗乃兹)、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多首练习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柔美至极,唯美)
舒曼:童年情景(第七首“梦幻曲”最经典,还有“竹马游戏”、“在火炉边”等)、狂欢节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第六首较有名)、钟、爱之梦、献辞、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很特别,加入诙谐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旅行年代(欧贝曼山谷、埃斯特哈奇庄园的喷泉)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天鹅湖(推荐:圆舞曲、四小天鹅)、胡桃夹子(推荐:花之圆舞曲、糖梅仙子之舞)、睡美人(推荐:玫瑰柔板)、第六交响曲“悲怆”(每个乐章都令人难忘)、钢琴套曲《四季》(“六月”船歌最经典)、如歌的行板、弦乐小夜曲
民族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很著名、其他三个乐章也很熟悉)、斯拉夫舞曲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很有名)、被出卖的新娘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培尔·金特组曲(较著名的有晨曲、阿尼特拉舞曲、在山神庙、索尔维格之歌)
西贝柳斯:芬兰颂、悲伤圆舞曲、小提琴协奏曲
印象
德彪西:夜曲、大海、牧神午后(根据象征派作家马拉美同名作改编)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波莱罗 、茨冈
拉赫马尼诺夫:帕格尼尼狂想曲(变奏18较著名)、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很美)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小提琴主题伴随四个乐章)、西班牙随想曲
圣桑:动物狂欢节(其中“天鹅”最著名)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蝙蝠序曲、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埃及进行曲、皇帝圆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南方的玫瑰圆舞曲、前进波尔卡、安锐波尔卡、拨弦波尔卡(与约瑟夫·施特劳斯共同创作)、吉卜塞男爵、晨报圆舞曲、维也纳糖果圆舞曲、维也纳气质圆舞曲、天佑皇帝约瑟夫一世万岁进行曲(有德国国歌片段)、游览列车波尔卡、享受生活圆舞曲、爆炸波尔卡、你和你圆舞曲、柠檬树花开何处圆舞曲、音乐美酒和女人圆舞曲、艺术家生涯圆舞曲、闲聊波尔卡、奥菲欧四对舞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村燕圆舞曲、水彩画圆舞曲、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小磨房波尔卡
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国人加洛普
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前奏曲)、罗恩格林(第一幕序曲)、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马勒:第一进行曲、旅行者之歌(声乐套曲,古斯塔夫·马勒作词)
R斯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品30(开头被选为一电影配乐)、唐璜 作品20 、梯尔·艾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 作品28
法雅:爱情魔术师
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降E大调“浪漫”)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芭蕾舞剧选曲)
埃尔加:小提琴小品爱的致意(又称爱的礼赞)、威仪堂堂进行曲、新颖主题变奏曲“谜语”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木星”乐章很著名的!熟悉的旋律在三分十五秒出现)
『伍』 跪求与 骑兵之歌 类似的拿破仑时代战争电影
1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
2滑铁卢战役
3战争与和平
4别了,波拿巴特
5拿破仑战争的号角
6拿破仑王者的荣耀
7拿破仑命运的转折
8拿破仑滑铁卢之战
『陆』 法国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战争片
1、《光荣的日子》
豆瓣9.1分,可能只有极少数的人对这部老电影有印象。
法国人总喜欢用上些戏谑式的幽默,来讽刺他人反讽自己。真的有点像中国早期一些《举起手来》这样的战争喜剧。当德军进驻法国人的小村庄,法国村民们不愿帮助纳粹德国人,他们藏起食物,并不断的给德军添乱,笑料百出……
2、《虎口脱险》
豆瓣8.9分,超11万人标记。经典的喜剧,越看越好看。
几个法国小人物帮助三个英国大病虎口脱险,有棍棒、追逐、一分钟营救等经典套路。小人物生动鲜活、性格鲜明。
3、《法国大革命》
豆瓣8.8分。冷到不能再冷的电影。他的悲剧,在于相信人民的力量,却不相信人民。
路易十六是一个差劲的国王,但不得不说他还是爱他的人民的,丹东洗的有点过,罗伯斯皮尔黑的也有点过了.
4、《沉静如海》
豆瓣9.0分,超3万人标记。战争中的爱情,有太多的无奈。
在国仇家恨面前,爱,沉静如海。最后那盆天竺花或许只是代表她希望这样可以能够获悉有关他的些许消息。
5、《老枪》
豆瓣8.1分,4000人标记,堪称法国版的地道战。一个老男人目睹了妻子和女儿惨死后,一个人在古堡里复仇的故事。故事其实并不复杂,贯穿回忆的方式让它成直线性发展。不过想到火焰喷射器那里还是有种很可怕的感觉。
『柒』 德奥与法国艺术歌曲的异同
法国艺术歌曲介绍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是法国艺术歌曲从开端、发展到兴盛的时期。各国艺术歌曲的名称不同,风格也不同,德国称Lied,俄罗斯称romance,法国称melodie。但在类型属性上,均属艺术歌曲范畴,是一种结构更精致、更完美的音乐会独唱歌曲。
概述 早在16世纪中叶,法国就有许多用琉特伴奏的独唱曲。16世纪末,除民歌和街头歌曲之外,还流行一种用复调音乐伴奏的舞曲。17世纪初,从意大利传入主调和声音乐后,浪漫曲迅速发展,加上吟唱诗人的演唱和传播,出现了用琉特、吉他或哈普西科德伴奏的独唱歌曲,伴奏部分也以正规的记谱取代了数字低音。当时的歌曲种类繁多,有精致的宫廷恋歌;有描写牧羊人的田园恋歌和抒情歌曲;有渊源于吟唱诗人的浪漫曲和叙事歌曲;有根据城市歌曲改编的通俗歌曲;有舞曲和饮酒歌以及简朴的轻松愉快歌曲;也有政治性、讽刺性的歌曲。17世纪有名的歌曲作家有P.盖德龙、A.波埃瑟、G.巴塔耶、S.勒卡米、M.巴尔等。
18世纪,由于 J.-J.卢梭的提倡,歌曲创作倾向于民歌风格。18世纪除了J.P.A.马蒂尼所作的一首美妙、哀怨的《爱情的喜悦》之外,其他作曲家如P.-A.蒙西尼、F.A.菲利多尔、N.-M.达拉伊拉克、A.-E.-M.格雷特里的作品,已很少为今日听众所知。18世纪初,室内清唱剧从意大利传入法国,J.-P.拉莫以此写成了著名的用 3首咏叹调和1首朗诵调组成的《奥尔甫斯》,F.库普兰也写了些独唱歌曲。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革命歌曲,如《就这么办》和《马赛曲》等,此外专业音乐家F.-J.戈塞克和E.-N.梅于尔也写了一些爱国歌曲。
19世纪法国艺术歌曲的主要先驱是瑞士出生的L.尼德迈尔和H.蒙普。他们采用了A.de拉马丁、V.雨果、A.de缪塞等人的浪漫主义诗篇,突破了浪漫曲的陈旧模式(乐句方整而刻板),创作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新型歌曲,如前者的《湖》和后者的《安达露斯姑娘》均为杰作。其他作曲家如E.L.阿莱维和A.L.克拉皮松等人均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法国艺术歌曲发展时期 法国艺术歌曲的真正开端,应该说始于H.柏辽兹。他是第1个用“melodie”一词来称呼他所作的歌曲,并以此来区别于德国艺术歌曲和那种“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它不同于法国早期的浪漫曲,它的结构不再局限于那种对称的、分节式的创作规范,钢琴伴奏更具独立性和表现力。虽然他的早期歌曲如《牧羊姑娘的烦恼》仍是传统的浪漫曲形式,但1830年他采用英国诗人T.莫尔的法文译诗谱成 9首爱尔兰歌曲时,已全无浪漫曲的痕迹。柏辽兹还创作了一些最佳歌曲,如《勃列泰尼的青年牧人》、《战俘》、《田野》、《我相信你》等。1841年柏辽兹用T.戈蒂耶的诗谱写的声乐套曲《夏夜》是他最重要的歌曲创作,其中以《人去楼空》最为完美,《海边的浅滩上》中哀伤的叠句感人肺腑,其他4首也各具特色。
继柏辽兹之后,G.迈耶贝尔于1849年出版了歌集,这40首歌曲基本上是受德国艺术歌曲影响的产物。C.古诺创作了200多首歌曲,大都是浪漫曲式的分节歌。他早期的创作最为优秀,旋律新颖、纯朴、优雅,和声色彩丰富,具有鲜明个性。代表作有《小夜曲》、《啊!我美丽的叛逆者》、《五月的第一天》和《来吧!草地已青绿》。
G.比才写了48首歌曲,其中以充满戏剧性的《阿拉伯女主人的诀别》,具有鲜明西西里节奏的《十四行诗》、《六弦琴》、《田园恋歌》、《摇篮曲》等最具特色。
L.德利布的歌曲,色彩明快,富有生气,略带异国情调,代表作有《出发》、《桃金娘花》、《四月》和《卡迪斯姑娘》等。
J.马斯内在创作风格上追随古诺,但更为精致,更富于感情。他于1866年创作了由前奏及7首歌曲组成的《四月的诗篇》和分为7段的《田园诗》。他是法国声乐套曲的创始人。
比利时出生的C.-A.弗朗克的歌曲创作不多,他受到德国艺术歌曲的强烈影响,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缺乏法国气质。弗朗克的歌曲作品有《玫瑰花的婚礼》、《夜曲》、《迎神》等。表现庆丰收仪式的《迎神》,在伴奏中巧妙地运用了圣咏《赞美天国》的模进式旋律,尤为新颖别致。
C.圣-桑斯是位风格多样的多产作家,虽然受德国影响较深,然而他的歌曲却有一种自发的抒情气质,以及五彩缤纷的想象力和精致的笔法。他的《蝉》、《蚂蚁》、《国王让的军队的行进步伐》都是上乘之作。1872年创作的带有东方色彩的歌曲也独具匠心。
弗朗克的学生V.丹第的作品带有严肃的目的性,在音乐色彩上略显暗淡,对当时的法国作曲家有相当影响。他为他自己的诗谱写的歌曲《航海之歌》,把海涛澎湃的情景描画得十分逼真而生动。这 3位大师的表现手法虽各自迥异,然而他们各自独具的禀赋、个性和风格却是法国气派的。他们在法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G.福雷虽然一直写作到20世纪,但他的创作仍属19世纪范畴。他总共写了 100余首歌曲,以声乐曲的成就赢得世界性声誉。他的歌曲曲调优美流畅,结构简明匀称,感情含蓄深远,想象力丰富,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一种法国人特有的精致、细腻、潇洒、飘逸的风度。他早期作品略受古诺影响,然而他迅速表现出独特、新颖的手法,例如他早期的杰作《莉迪娅》一曲中,运用三连音的模进来发展抑扬起伏的旋律即是一例。他擅长在伴奏中以和声的细腻变化和节奏的巧妙变换来烘托抒情的旋律,并善于把音乐旋律和歌词语调的重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水边》。他更善于把常见的素材构成独具新意的图画,例如具有古色古香的人物风情画似的歌曲《月光》和情景辉映的水彩画似的《曼多林》等。福雷的音乐气质和诗人P.魏尔兰的精美而略带伤感的抒情诗十分吻合,他以色彩丰富的音乐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原诗的美妙意境。还有他的《梦后》、《奈尔》、《我们的爱情》、《伊斯法昂的玫瑰》和套曲《佳歌》都是杰作。到这一时期,法国的艺术歌曲,在创作、手法、体裁、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达到了它的成熟时期。
H.迪帕克于1868~1884年间创作了14首歌曲。他的歌曲感情深沉,富于艺术感染力,如怀旧的《忧郁之歌》,充满怨诉之情的《叹息》,含蓄而深情的《憧憬》等,后者在和声上有些仿效R.瓦格纳。《罗瑟蒙德的庄园》是首戏剧性强烈的、别具风格的作品;《菲迪蕾》是首仿中世纪歌谣之作,原为女中音而写,全曲为3个乐段及1个叠歌,叠歌是全曲的主导动机,每次重复出现暗示着城堡女主人为等待意中人又度过了从日落月出到黎明的一整夜。迪帕克最完美的歌曲是用C.波德莱尔的诗作所谱写的《邀游》和《旧时的生活》,这两首歌充满了东方色彩的幻想和对平静生活的憧憬。
C.德彪西大都采用同代人的诗作歌词,他的某些歌曲,就旋律而言不如福雷,就情感表现而言,又不如迪帕克那样充满激情,但他善于使旋律线条合乎歌词语调的起伏,使音乐和法语的节奏、重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意、乐思和语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他的歌曲中钢琴伴奏和人声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早期歌曲有《美丽的傍晚》等名曲。他用魏尔兰的诗创作了18首歌曲,1882年写的《曼多林》是他的最佳作品。《曼多林》创作于福雷的同名作品之前,他运用断音和连音、三连音和二连音、大调和小调、和声色彩的明暗、音量的强弱等对比手法,完成了这首格调高雅、充满诗意的小夜曲。声乐套曲《被遗忘的小咏叹调》作于1888年,其中有在夏日黄昏怀念情人的《憧憬》;有在窗边倾听单调的雨滴淅沥声的《心中充满眼泪》;有描写一位饥饿的穷汉强颜为欢地骑在游艺场中的转动木马上,以忘掉他的孤独、贫困和烦恼的《木马》等。他还用P.卢伊斯的著名散文诗作了 3首《比利梯斯之歌》,也是他的成功之作。1910年他创作的《三首弗朗索瓦.维隆的歌谣》不同于其他作品,气质上更为刚劲,更富戏剧性。德彪西自从1884年用S.马拉梅的诗创作了《幽灵》后,1913年又用他的诗创作了《马拉梅的三首诗》。由德彪西自己作词谱写的最后1首《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的圣诞曲》,表达了作曲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流离失所的法国儿童的深切同情。
E.肖松是弗朗克的弟子,他谱写了近40首歌曲。他的作品常带有伤感的情调和浪漫曲的影响。其早期作品有《蝴蝶》、《蜜蜂》、《魅力》等。以C.-M.-R.勒孔特.德.李勒的诗谱写的《南妮》是肖松的最佳作品,该曲的情感表现含蓄而真挚。他的《意大利小夜曲》实际上既不是小夜曲又不是船歌,而是首优美的抒情歌曲。《夜曲》谱上虽然标明□拍,然而钢琴伴奏部分却给人以□拍的感觉,因之演唱时必须保持节奏的准确与均匀。《永恒之歌》作于1898年,离去世不到一年,全曲充满绝望情绪,带有阴森、骚动不安的气氛。
M.拉威尔共写了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为民歌或传统歌曲配和声伴奏,改编得很有特色。早期作品如《圣徒》、《克莱芒.莫罗的两首讽刺短诗》和套曲《山鲁佐德》都明显地带有德彪西的强烈影响。后者由 3首歌曲组成,第1首《亚细亚》的音乐构成11幅不同的图画;第 2首《魔笛》最为有名,它描写一位东方少女和她情人的迷人的笛声;最后 1首《冷漠的人》描写一位东方少女极力以自己的美貌去吸引一位青年,青年在一瞬间曾一度动心,然而又冷漠地离去。另 1部套曲《自然界的故事》包括5首歌曲:《孔雀》、《蟋蟀》、《天鹅》、《翠鸟》、《珠鸟》,旋律富于朗诵性,与法语音调变化相吻合。钢琴伴奏暗示出不同的动物特性。《五首希腊民歌》是真正的民歌,和声编配巧妙。拉韦尔于1932年应用3种西班牙舞曲的节奏创作了最后1组套曲《堂吉诃德致杜尔西涅》,由5首歌曲组成,原来是为电影《堂吉诃德》配乐而作,演唱时要求保持庄严、雄威以符合人物形象。
A.鲁塞尔写过35首风格独特的歌曲。早期创作带有印象主义倾向,他善于运用传统的复调对位手法,并将精练的和声与复杂的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的旋律线条常被长长的休止所中断,用无声弥补有声,胜似有声。他的成功作品有《雨中花园》、《萨拉曼卡的单身汉》、《萨拉班德》、《心在危险中》以及用中国诗的译诗谱写的3首歌曲:《致一位年
轻绅士》、《分离的情侣》和《一位贤妻的答复》。
F.普朗克在40年内共创作146首风格多样的歌曲。由10首歌组成的《如此白昼,如此夜晚》是他最好的套曲。另 1套曲《动物小唱》(又名《奥尔甫斯的随从》)作于1919年,他采用了G.阿波利奈尔的诗为歌词,描绘了骆驼、山羊、蚱蜢、海豚、虾、鲤鱼等动物的活泼形象,伴奏既可用钢琴也可用长笛、单簧管、大管及弦乐器合奏。他又用P.艾吕雅的诗谱写了《五首诗》、《凉爽和炎热》和《画家的工作》,用L.de维尔莫兰的诗作了两部套曲《奇想的婚约》和《变化》。普朗克的歌曲节奏平易,旋律常用时值相等的音符组成。他的歌曲中很少有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也只是句与句间的对比,演唱时强调用连贯唱法,很少用叙述性方式。
上述迪帕克、德彪西、普朗克等人的立意新颖,笔触精美,独具一格而又多样化的声乐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法国艺术歌曲的宝库。
当代作曲家O.梅西昂和达尼埃尔-勒絮尔等人也写了些歌曲,如前者的《三首歌曲》、《陆地和天空之歌》,后者的《光亮如白昼》,都是很有特色的法国艺术歌曲。
德奥~~~~~~~
前言
托马斯·库恩的新编史学理论提出了“范式”的理论概念。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讲道:“科学史家不追求一门旧学科对我们目前优势地位的永恒贡献,而且尽力展示出那门学科在它盛行时代的历史整体性。”我们可以用这种观点来审视艺术歌曲,这是用一种新编史学的观点来看历史问题。本文试从“范式”这个理论来谈谈艺术歌曲的音乐史发展脉络,以及它作为一个范式的基本特征及其更换。
艺术歌曲在19世纪出现有它的社会历史意义。从社会背景来说,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突出表达个人主观情感的认识一直在时隐时现地延续着,这也是19世纪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通点,它基于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等这种平等、自由的意识扩大到一定的人群的时候,就会为艺术歌曲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情感,尤其是对爱情这最强烈和个性化的表述中,自传性的、偏重心理变化的抒情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如何获得公众的需求也是作曲家们的追求。他们不再追求大型的作品,而是倾向小型的标题性作品,其构思常常与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特性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有关。细腻的情感、灵活的曲式,都是艺术歌曲这种范式形成的基础。艺术歌曲主要是为了打破一种大而空洞的、没有情感的艺术形式。所以有了这种意念,作曲家们急需找到一种能表达他们这种情感的作品形式。
艺术歌曲的范式的核心应该是:音乐与各种姊妹艺术的广泛结合,情感因素中散发出来的关于音乐家亲切、单纯、敏感的气息,容易激动又捎带由于伤感的色彩,赋予节奏性织体以表情的意味,追求音色的细微差别等等。
一、文学与音乐的结合
德奥艺术歌曲真正成型并开始产生影响是和18世纪后期、19世纪早期的狂飙运动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密不可分的。这一派作家与诗人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心灵寻求打碎枷锁,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主观感觉与想象的伟大创造力的思想,脱离神学、脱离宗教的羁绊;发扬民族风格,把民族民间素材作为文学创作源泉与基础。但是带有狂热的、傲慢的、脱离民众的个人主义倾向。这些艺术观对后来的音乐家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舒伯特的文学鉴赏力与理解力虽然经常受到后人的质疑,但丝毫不妨碍他将缪勒、莫里克、海涅、席勒、歌德等诗人的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舒曼对诗歌的选择,更渗透出他高雅的文学修养,他的文学趣味是在广泛阅读歌德、让·保尔和拜伦的著作中慢慢积累发展起来的,他不仅进行音乐创作同时也写诗歌和其他类型文学作品。与文学家一样写诗的生活经验使舒曼比其他音乐家更容易深入到诗人情感敏锐、情绪丰富的世界中。这些都使他的歌曲具有无限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看起来是那么的平静,但却能够在质朴的音乐进行中撼动最坚强的心。勃拉姆斯最终使自己能够深入到诗人内心深处,那些对诗作所做出的鞠躬尽瘁的臣服,无疑使得勃拉姆斯的歌曲体现出诗与音乐前所未有的精确完美的结合。使他的艺术歌曲更有一种虔诚的理性观念。让·保尔就像Mosco Came书中所说,“我们不必就音乐本身来评价他的歌曲,倒是应该再在创造上,在声乐与钢琴的本义上,在诗的语言、诗的情趣和诗意上,独立地去探讨这些歌曲达到了何种程度的成功。”
因此,艺术歌曲范式的本质特点,也是德奥艺术歌曲所传达的基本创作观念,即:不仅仅体现于其采用的歌词大多是文学性较强的诗篇,而更重要的在于作曲家要通过自己的文学鉴赏、音乐创造,营造出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虽然这里的“完美”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至浪漫主义后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曲家力图将文学性较强的诗篇与音乐创作完美结合的创作初衷是不变的。
二、以钢琴为主的器乐伴奏
以钢琴为主的器乐伴奏是德奥艺术歌曲在音乐形式上对艺术歌曲的最大贡献,这也成为艺术歌曲的典型的范式特点之一。而德奥艺术歌曲在这方面所体现出的较其它艺术歌曲的不同主要在于它与声乐部分的一体性,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个时期,都特别注意与声乐声部结合在一起达到完整艺术美的表现方法。德奥艺术歌曲中声乐与钢琴伴奏的关系的演变过程也可以作为考察艺术歌曲发展史的重要线索。
舒伯特开创了艺术歌曲的一个时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可称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这是一组叙事的抒情音诗、一部音乐配成的戏剧。舒伯特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塑造了缪勒的诗中的那个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追求渺茫的理想又终不可得的苦闷灵魂。他深感到人世间的冷漠和凄凉,自己在这里得不到同情和怜悯,永远是个陌生人、流浪者。他要避开浮华尘世,在飘忽的旅途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当最终一切摆脱苦痛命运的企图都失败之后,他强打精神,诅咒世界,追随一个孤苦的行乞老艺人而去了。可以说,这是舒伯特内心的披露,也深刻地代表着作曲家这个阶层的、同时代人的思想情绪。
《晚安》是套曲的第一首歌。钢琴以忧愁、带有沉重叹息的下行音调和稳定的行进节奏开始,立刻就预示出整个套曲的基木色调,描绘出刚起程的旅人的阴郁心情。第二首《风信旗》。钢琴伴奏一方面塑造出变幻无常的风信旗飞舞飘扬的情状,一方面以飞速的音型衬托出失恋的旅人那异常激动、忿怨的情绪。《菩提树》(第五首)是套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安逸、温和的旋律,用E音上大、小调的阴暗色彩对比出主人公美好的过去和凄凉的现在。到第九首《鬼火》时,旅人激动的情绪逐渐平息,他感到“人间欢乐、人间痛苦都像鬼火难捉摸”,他要像河水终将流入大海一样,把自己的痛苦埋葬。第二十二首《勇气》的速度相当快,但调性随着每个乐句在变(g—G—g—G……)歌曲停止在G大调。钢琴的结尾却以g小调结束,这种处理手法对“勇气”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老艺人》是套曲的结尾,旅人在“受尽人世痛苦而无动于衷”的行乞的老艺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八音琴匣的音调自始至终,它伴随的旋律既像老艺人的吟唱,又像是诗人和作曲家内心的呻吟,完成了整部套曲。这些特性的音符和旋律进行是一种丰富深沉,带有深刻情感体验的音调。
『捌』 有什么关于路易十六或法国大革命题材的电影
《国王与小鸟》(法国经典电影,电影把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和法国大革命的故事完美结合起来,描述了牧羊女和扫烟囱的小伙子在一只鸟的帮助下,摧毁国王的城堡,赢得自由和爱情的故事),《双城记》(有1935年美国版,1958年版英国版,1980年美国版及1989年英法合作版,原作为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著名同名小说),《乱世冤家》(法国电影,以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中央电视台曾经多次播放),《女贵族与公爵》(法国电影,本片取材自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根据格蕾丝·艾略特的回忆录改编。描述苏格兰贵妇格蕾丝·艾略特与旧情人法王路易十六世的堂兄奥尔良公爵菲利浦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故事),《丹东》(法国电影,又译《丹顿》,《革命之后》。波兰导演瓦依达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两个英雄人物搬上银幕,他们是丹东与罗伯斯庇尔。这是一部用新的视角探索和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片,揭示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国民工会与救国委员会、公安委员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朱安党人》(法国电影,原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著名同名长篇小说。
『玖』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电影
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2012)
导演:汤姆·霍珀
编剧:威廉姆·尼克尔森/赫伯特·克莱茨莫/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
类型:剧情/爱情/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英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13-02-28(中国大陆)/2012-12-24(美国)
片长:157分钟
又名:孤星泪(港) / 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拾』 法兰西雨夜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
Magic boulevard《魔力大道》,又译作《法兰西雨夜》。整首歌散发着法国式的淡淡的凄美。描述的是关于一个电影院领座员唯美而忧伤的心情。
歌曲名称:《Magic boulevard》 原唱歌手:François Feldman (弗朗索瓦·费尔德曼) 首张收录专辑: Magic' Boul'vard 发行时间: 1991 年 还未用作电影主题曲。
歌词:
同样的罪行
同样的场景
她工作的时候总是一个人
她帮人领位
找最后一把椅子
或是第一排的位置
大银幕上日日夜夜的爱情对白
就象风一般在她耳边来去
她就这么看淡了别人的爱情
但有的时候
一个画面也会让她感动
她在黑暗中奇怪地生活
在这条魔力大道上
她永远遮掩着她的绝望
她静静地不去打扰那些情人们
他们闭着眼睛
错过了电影画面
她把梦想连同冰激淋一起出售
一个微笑不经意地划过
她的唇边
拿着手电筒的她
感觉自己很美
可以去做电影明星
有的时候剧场里空无一人
整个电影就是她的演出
她就是英格丽褒曼
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那些她熟悉的人们
那些冰冷的人们
从来不说一个字
从来没有人
与她握手
她的眼泪于是流下来
在银幕上出现“剧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