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法国电影大师是谁

法国电影大师是谁

发布时间:2022-10-15 10:30:35

⑴ 早在上世纪的70-80年代就声名鹊起的电影大师是谁

雷德利.斯科特作为电影大师早在上世纪的70-80年代就声名鹊起,其不仅仅是一位导演,也是一位学美术出生的优秀广告制作者,就电影本身而言,他拍摄的题材也非常有广度,很难定性为某一类型电影的导演。这里仅仅是个人对于他的四部史诗剧的个人感受。这四部史诗剧,分别是《1492天堂征服者》、《角斗士》、《天国王朝》、《罗宾汉》。

杰拉尔.德帕迪约扮演的哥伦布基本达到了这种表现,伊莎贝尔一世的饰演者西戈尼.韦弗也是功力深厚。斯科特这个关于哥伦布自己一个人的故事如此波澜不禁,内心矛盾和雨林湿气的共同煎熬也定会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人们爱大场面,但受不了一个纯爷们的雕琢。

⑵ 介绍一下法国导演梅尔维尔

法国大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Melville)是世界影坛最负盛名的黑色电影大师。他于1917年10月20日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原名Jean-Pierre Grumbach。青少年时期他到了巴黎读书。他从小就喜爱阅读美国小说和喜欢看美国电影,连他自己的梅尔维尔这个名字,也是由于后来极其仰慕Moby Dick《白鲸记》的作者Herman Melville而改名的,足见他对美国文化迷醉程度之深。

梅尔维尔是首开电影独立制作之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并在同年的1945年11月创立梅尔维尔独立制片公司,从1946年开始导演短片。到1947年,梅尔维尔就用极其低廉的六百法郎制作费亲自导演了《海的沉默》一片,震惊影坛。当时他这种忽视法国电影界传统的制片方式,很受到各方面的注意,特别是受到诗人尚?考克多的赏识。因此尚?考克多提供一千七百万法郎的制片费,请梅尔维尔导演他的小说《可怕的孩子们》,结果很成功,而被誉为战后法国电影界最有才华的新人,被视为法国新浪潮间接的先驱者。梅尔维尔被公认为“法国新浪潮的精神之父”,他甚至还在让-吕克?戈达尔的成名作、同时也是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性作品之一的《筋疲力尽》中出演了作家一角。

在长达26年的从影生涯里,梅尔维尔共执导了13部电影长片,除了《海的沉默》、《可怕的孩子们》和《影子部队》等题材各异而又驰誉世界的杰作之外,还有包括《发热》、《眼线》、《独行杀手》、《血环》和他执导的最后作品《大黎明/警察》等在内的经典黑色电影和著名警匪片,令他成为蜚声国际的黑色电影大师,对世界影坛影响极其深远。1973年8月2日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因心脏病而过早地离开人世,终年55岁。

梅尔维尔于1970年自编自导的《血环》(Le Cercle Rouge。又译《红圈》或《仁义血环》)被公认为他本人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被誉为“极其纯粹而达至完美和经典”的电影,堪称警匪片的示范本。《血环》由阿兰?德龙(Alain Delon)、伊夫?蒙当(Yves Montand)和布尔维尔(André Bourvil)三大法国巨星,及意大利性格演员日昂-马利亚?沃兰特(Gian-Maria Volonte,曾凭《马里奥?列齐之死》荣获1983年第三十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帝头衔)等知名演员联袂演出。本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极大的成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法国电影之一。《血环》具有多层次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因而既可简单地把《血环》看作一部经典警匪片,也可以经过更深层的思索去理解它所蕴涵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本片的宿命主题。在《血环》的片头就直接引述了佛祖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本名)的一个典故:佛祖悉达多曾用红垩石画了个血环,并说:“尽管人们一开始并不知道,终究有一天他们会相遇。就算他们的人生际遇各异,他们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时,他们终究会在血环(红圈)中会合。”片头的这段典故对理解好整部电影极其重要,导演梅尔维尔在谈论《血环》时说过:“血环是魔鬼的标记,它画出了某些人的命运,并使他们同普通人类社会分隔开来。”。显而易见他想要表达的观点:一个人无论如何也终究无法逃脱他的宿命和命运的安排。那可能是活着,也可能是死亡。
梅尔维尔常把一些游走于社会边缘、与社会体制格格不入甚至是对抗的人和故事搬上银幕,把那些凶杀抢劫的人和事理想化,并通过他导演的作品表现出来。我们在《血环》中能看出他的这种完美追求。《血环》通过释囚大盗科莱(阿兰?德龙饰)、因被革职而酗酒成性的前警察神枪手让森(伊夫?蒙当饰)、从老警长马泰(布尔维尔饰)手中逃脱并正被马泰追捕的现行在逃犯福格尔(日昂-马利亚?沃兰特饰)三人的经历和联手抢劫珠宝的故事主线,将警匪片中常有的黑道间的殊死拼杀、盗亦有道、仁义与荣誉、忠诚和情谊等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动人,别具一格。影片更进一步隐寓性地将以上主题引申升华至游走于社会和法制边缘的特殊群体与强大统治强权对抗这一社会哲学层面和高度,三人最终在死亡的血泊之中会合的悲剧结局也呼应了片头佛祖释迦牟尼“血环”的典故,并折射出在强权势力压制和围追堵截下,对抗体制者无奈的悲剧性命运和无法逃脱的宿命。

《血环》最为人称道的还在于影片相当冷峻沉着的风格,对话亦极为精简,极富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个人特色和独特风格。这点可以用影片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经典驰名的“奇谋夜劫珠宝店”一幕以作剖析。这整场戏包括:第89分26秒起始的“行动开始、入屋”(长14:18)和“劫掠珠宝”(长12:29)。

尽管在整整长达近半个钟头的戏里几乎没有一句对白,但梅尔维尔通过影像与音效精准非凡的完美结合,将这幕戏行云流水地呈现给观众。他以出色的摄影和风格冷峻的镜头影像,出奇不意的剧情编排,复杂而多变的场景之间出色娴熟的镜头调度和流畅凝炼的剪辑,使整场戏极具可观性。同时也利用环境声响和特殊声效,以及点到即止的精简配乐音符的配合。这些声音蒙太奇的出色运用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紧张感,令整场戏充满戏剧逼力和张力,异常扣人心弦,观众无不紧张得屏息静气。这整场戏无愧为展现“此时无声胜有声”意境之典范,也是最为人乐道和最经典驰名的电影片段,其匠心独运的电影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电影示范教科书。

另外,本片中神枪手让森首次露脸的那场戏,梅尔维尔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画龙点睛地挑明了让森沉沦酒海的可悲境况和他内心无助的恐惧感,同样也是影片中的神来之笔。

出色的表演也是《血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艺术层面上,只有效果最能说明问题,因此不得不承认阿兰?德龙是体现梅尔维尔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这点早在1967年他们两人合作的《独行杀手》里就得到举世赞誉和公认。阿兰?德龙以深沉内敛的演技,将《血环》中最重要的主角——大盗科莱精明强干的个性、如丛林猛虎和独狼般的孤寂心境表现得丝丝入扣,举手投足间总散发着那么一丝一点挥之不去的别样忧郁与哀愁。他的冷峻和沉着恰到好处,散发出慑人的个性魅力。毫无疑问,“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加阿兰?德龙”绝对就是经典黑色电影的代名词。
另外,在法国歌影双栖巨星伊夫?蒙当饰演的神枪手让森身上,导演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沉沦落魄之人通过兄弟般的情谊战胜心魔、重拾人性尊严和自信的故事。而最终三位劫匪都被击毙的结局除了道出了影片的宿命主题之外,也将“荣誉、道义与情谊远比生命更宝贵”的旨意表露无遗。

一路穷追不舍并不择手段的老警长马泰作为片中与黑道对立一方的主要角色,同样也显露出导演的编排别具深意。作为警长的马泰身处国家机器里的中下层位置,他是维护政治、权力、法律制度的国家机器内的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也是具体的执行者。这样一来既起上传下达之功,也起一斑以窥全豹之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老警长马泰,他的行为和思维都已经被制度化了,透过这位老好人举止神态的木呐呆板这些表面化的特征,反而使我们认识到:麻木不仁和冷酷无情才是他最生动的写照,不择手段是他成功的座右铭。可以说,老警长马泰既是当权者豢养的一个行尸走肉的走卒、一只猎犬,也是充分体现权威体制和维护当权者利益的一个象征和一个缩影。整部影片里,只有在马泰这个孤家寡人回到冷冷清清的家里与三只猫儿呆在一起时(注意:这些猫是马泰家中除他本人之外仅有的活物),我们才能稍微感觉到他身上仅存的一丝活人的气息。曾主演《虎口脱险》的法国著名歌影双栖喜剧艺术家布尔维尔,在《血环》这部他本人一生中演出的唯一一个正剧角色的电影里完全突破了自我,脱胎换骨般地把马泰这个影片中较为吃重的角色扮演得栩栩如生,出色演技可圈可点。

与此同时,梅尔维尔也仅用寥寥几笔就交代了坚信“人皆有罪”的警察内政部部长对警长马泰暗中展开审查的情节,揭露了国家机器、权力机构的白色恐怖和对个体的人和民主自由本意的粗暴干涉和压制。开始时,马泰对内政部部长的这一“人恶论”并不以为然,经过查案过程的种种经历,待到影片最后击毙三名劫匪大盗后,面对前来现场视察的警察内政部部长一语相关的询问“所有人,是吗?”的时候,马泰此时不经意的点头,俨然已视作认同。这个颇具苦涩意味的电影结尾可谓意味深长,颇堪细嚼回味。

通过对爱猫的老警长马泰一角的塑造,以及坚信“人皆有罪”的警察总局内政部长对马泰的暗中审查,马泰及其手下以执法者身份不择手段、对线人威迫利诱、草菅人命等旁枝副线的细腻描绘和提炼,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以小见大地从侧面揭露统治体制权威、强权国家机器滋生的腐化黑暗和非人性,一针见血地抨击了其民主自由的虚伪性,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思。当然在做这些现实批判性的注脚时,梅尔维尔采取了“超道德”的概念和极其平实和隐晦的手法,导演在作品中没有过多地加注道德判断,片中角色的好坏并无明确标识,交由观众自行思量,这无疑也保持了这位伟大的黑色电影大师一贯的冷峻、沉着和超然。

具有深刻隐喻意味的《血环》展现了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深邃精辟的洞察力,他以娴熟自如的执导手法将电影里多头发展、多线交叠的剧情描绘得有条不紊而且波澜叠起、充满张力,其编导功力炉火纯青已臻化境。加上一众才华横溢的影坛巨星们的出色演绎,匠心独具的画面构图、取景角度和镜头调度,把《血环》打造成为一部非凡的经典黑色电影杰作。

⑶ 《四百下》的导演是谁

对于特吕弗在电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未来的历史将会给他一个最为客观的评价。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

素有“电影狂人”之称的法国电影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自他投身电影事业的那一天起,就始终以敢说敢为而著称于世。但是与另一位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所不同的是,他的所有言论都只与电影本身有关,而不是像后者一样总是习惯于针砭时弊或是表达自己对于其他电影人的嘲讽甚至是蔑视。而这一区别,也使他始终以一种电影战士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并且始终受到后世电影人的尊敬与景仰。

1932年,特吕弗出生于法国的浪漫之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并在少年时代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这种勤奋好学的经历,也使他成为日后法国电影导演中文学素养最为扎实的一位突出人物。少年时代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而且这位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文学巨匠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从精神上给了年幼的特吕弗以巨大的鼓舞,激励着他在长大成人后去投身梦想中的文学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聚合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日后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

1953年,21岁的特吕弗终于进入了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开始拍摄一些关于法国农业的科教纪录片。这虽然多多少少地拉近了他与电影之间的距离,但显然还是无法使他满意。为了真正实现自己的电影梦,他很快就辞掉了这份工作,开始在法国著名影评人安德烈·巴赞,也就是被他誉为“精神之父”的这位人物的提携下,成为著名电影评论杂志《电影手册》的一名编辑。正是在巴赞的具体指导下,特吕弗才最终一步步地走向了电影这一让他为之痴迷更为之疯狂的广阔天地。

在担任编辑的这段时间里,特吕弗撰写了那篇著名的理论文章《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该文章后来也被视为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而其中对于那种僵化的、墨守成规的法国传统电影所进行的严厉攻击,以及极力提倡的那种个人化的电影拍摄方法及精神的观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的让-吕克·戈达尔和阿仑·雷乃等著名导演的大力推崇。但此时的特吕弗已经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个电影评论家了,他先是跟随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学习电影导演技术,接着就在1959年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并一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以其朴素纪实的拍摄风格以及对于生活细节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在电影界引起巨大的轰动,并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也正是由于这部旷世杰作的问世,才使得法国电影彻底改变了其原来的僵化局面,并最终促成了世界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开始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工作。直到他于1984年去世之前,他几乎每年都要执导一部影片,在整个电影生涯中共执导了23部影片,其中包括《枪击钢琴师》、《柔肤》、《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的一班地铁》和《朱尔和吉姆》等经典之作,同时也因此获得了无数令人艳羡的至高荣誉。

事实上,在特吕弗的很多经典佳作中,他都以自己极为敏感的艺术触觉和天才般的领悟能力,常常把影片中人物的感情推向一个相对极端的处境中,并借此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从而展现人性最深处的所有善恶与美丑。他对于处在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和揭示,甚至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和生动的准确把握,让人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不由得对这位似乎洞察一切的艺术大师心生由衷的钦敬与叹服。

除此之外,特吕弗还特别擅长发掘许多与他合作过的法国女演员身上的独特之处,并通过自己的镜头将她们的至情至性展露无遗。法国电影史上最为著名的众多女演员,如凯瑟琳·德诺芙、伊莎贝尔·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以及芬妮·阿尔丹等人,都曾经和特吕弗有过十分愉快的合作。他也在这样的一种合作过程中,在自己创造出的那一方银幕上永远地留下了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最漂亮的女人们的绝代风华。

纵观一代电影大师特吕弗的整个电影生涯,他确实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不仅先后获得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世界级的重大奖项,而且无论是在艺术成就以及商业价值上也都取得了非常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功。他的这种在艺术与商业二者之间来去自如、俯仰皆是的非凡能力,也远远地超过了在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脱颖而出的其他导演。

1984年,这位在世界电影史上纵横驰骋了近30年的一代大师,在他的妻子、法国著名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爱与精力的电影事业。

⑷ 特吕弗是新浪潮电影大师之一,他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这么高

关于特吕弗的地位和名誉,如果有所质疑,那就去看看他的代表作《四百击》就可以了。你会被他击中的。首先,电影的质感特别的好,会给人极大的舒适感。一个正在上课的孩童,写作业,错了,便将错了的纸撕去,一节课的时间就这些过去,孩童忘乎所以,他不懂自己为什么犯错,沉浸式的犯错,所以时间对于他来说,没有一点概念。

看了有太多太多的电影,都没有哪一部电影能让我用高级来形容。我觉得这些是特吕弗独特的地方,也是众人追捧的地方。当然,特吕弗的代表电影还有很多,关于爱情,是《遇见帕米拉》,这是他寄予电影的一首情诗,永远高级。特吕弗的电影还可以用“作者电影”来形容,这就是那种从书里长出来的情节,让人欲罢不能,这才是特吕弗的魅力,而不是那些奖章。

⑸ 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逝世,享年91岁,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对推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有很大影响。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戈达尔凭借其故事片处女作《筋疲力尽》在电影界声名鹊起。他毕生致力于拍摄写实作品,他不仅革新了法国电影语言,掀起了新一波电影运动,而且以他的创作理念影响了许多年轻导演。从他爱上这部电影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和这部电影在一起一辈子。在当时拍摄《筋疲力尽》的方式非常有创意。这部电影是在没有完整剧本的情况下拍摄的,戈达尔通常会在当天早上给演员一天的剧本内容。

要知道的是戈达尔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筋疲力尽》等。根据法国《解放报》的说法,让-吕克·戈达尔没有生病,他只是感到筋疲力尽,转而协助自杀身亡。戈达尔获得了安乐死的授权,并于周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在他位于瑞士日内瓦湖畔罗尔的家中,被亲属包围并接受安乐死的监督。

⑹ 请介绍一下法国电影导演让雷诺阿

让.雷诺阿(Jean Renoir)
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Jean Renoir)有一句话:"许多导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说太多的道理,可是他们并不成功,而有一些导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电影只讲述一个道理,我是属于后者的……"
“我认为这个世界,尤其是电影,为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负累。我的任务就是推翻他们。手持利剑,我本准备为完成这样任务祭奠出我的生命。但这些假神还在那里。我持续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也许帮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样这也帮助我发现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没有必要摧毁它们。”

他的作品充满诗意,题材广泛且具独特风格,却又平易近人,尚·雷诺阿(Jean Renoir)不单是一位具有开闯及实验精神的法国电影大师,他的电影深深影响了多位电影工作者,新浪潮导演如杜鲁福及高达等更是对他赞誉有嘉。
生于巴黎蒙马特,年青时期爱看差利·卓别林的喜剧、格里菲斯的默片,更为法国女演员嘉宝的大特写而神迷。雷诺阿承继了印象派画家父亲的风范,为艺术而忠于自己,不断投入冒险精神,敢于实验新电影文法。他的作品题材围绕反战、阶级、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总脱不离爱情,他投资兼当制片完成首作《嘉芙莲》(一九四二),便是为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术出身的他,在场面调度及摄影手法上,力于创新,电影往往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虽是隐藏吁值得深思的哲理,却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宽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单极受新浪潮导演爱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师及好莱坞重新拍摄。他的人生,他的电影,活脱脱就是一本由默片时代到开启新浪潮的电影发展史。
电影《大幻影》独特之处,是没有透过战争的惨烈,提出血腥的控诉,而以细致刻划人性的手法,宣扬和平主义的讯息。此片为电影和雷诺阿赢得伟大的名誉,并获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艺术贡献奖。

《游戏规则》是雷诺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转捩点的电影。透过各阶层彼此间的对话和试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诈、猜疑及分化,幽默讽刺悲剧收场。此片曾备受争议,拷贝亦曾被删剪及在战火中受破坏,一九六六年丹麦坡迪尔大奖最佳外语片。是次将放映完整导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谋杀案》便是向雷诺阿致敬的电影。
史诗格局的《马赛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颂了法国历史最伟大的时刻—法国大革命。雷诺阿动用了五百名临时演员,串演人民力量由马赛行军至巴黎,场面之浩大,犹如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重要时刻,杜鲁福指影片犹如新闻片段,为历史涂上新鲜感觉,此片亦同时向导演格里菲斯的《国家的诞生》致敬。
改编自左拉小说的《衣冠禽兽》,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会权力与欲望斗争的影片。悬疑情杀片格局,雷诺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胜,尚·嘉宾(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为最佳演出。费立兹·朗于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编拍成《人性的欲望》。
《在底层》描写贵族男爵为世所迫放弃荣华,迁进贫民窟。尚·嘉宾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动容。而片中一场蜗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为经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导演黑泽明再改编拍成《低下层》,与本片互相辉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剧,背后原来却是贫富阶级转移的悲歌。本是一个平庸的故事,雷诺阿却拍得一点也不平凡,演员化身为戏中人物的角色,动人的演出当然功不可殁。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为处境喜剧《荒唐暴发户》。《朗先生有罪》说出另一个阶级悲剧,因上级对下属的压榨而引发的凶案,带出低下层生活的无奈与悲哀。另一部雷诺阿重要之作《汤尼》刻划了工人阶级生活的爱情悲剧,因爱之名,撕开的却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荣获纽约影评联盟最佳外语片。
雷诺阿以印象派风格摄制了《乡村一日》,一部改编自莫泊桑爱情小说的电影。故事虽短,但充满诗情画意。《法国肯肯》是雷诺阿重返法国执导的彩色大制作,描写法国红磨坊和肯肯舞创办人邓格拉的事迹,戏味浓厚,缔造法国歌舞文化,为好莱坞歌舞片提供借镜机会。

作为导演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23) 尚雷诺亚小剧场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国肯肯舞/法国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黄金马车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仆日记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游戏规则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级幻想/幻灭/大幻灭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为演员 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诺亚小剧场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游戏规则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为编剧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21) 尚雷诺亚小剧场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国肯肯舞/法国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黄金马车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游戏规则 Règle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级幻想/幻灭/大幻灭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为制片人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⑺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亚洲影坛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大师级的导演,也是伊朗新浪潮电影的领导者,他在艰苦的拍摄环境下对生命进行无限的礼赞,用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来记录生活流的情节,开放式的剧情,舒缓的镜头,即兴式的表演和非职业演员的选用,他一手把伊朗电影推向世界舞台。
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所组成的“村庄三部曲”中,阿巴斯将镜头对准了偏僻的乡村,讲述具有伊朗本土特色的故事,引导观众进行思考,赋予了影片诗一般的意境。



影片场景基本都是在车上度过,窗外风景不断变换,电影并没有交代巴迪想自杀的原因,也没有说明最终巴迪的选择,就仿佛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展现,巴迪在开车途中,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只能在别人生命中走过一段然后下车,导演将摄影机放在汽车上,镜头随着汽车而晃动、记录,使得影片真实的质朴,非职业演员的选用让影片有一种生活流的戏剧性,一方面极力靠近真实,另一方面又让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融合了戏剧与虚构,就好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一样,通过对生活中某个情节的加工再创造,让影片既有真实的能触动人心的地方,又并不艰涩枯燥,在这样的影片中,每个人都能抛下浮躁,认真思索,并在最终被触动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纵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精致的编排,但是影片所传达的感情却能让每一个观影人深深感受到,他用自己对于祖国、对于生命、对于电影的热爱赋予影片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正是拨开一切技巧影片最本质应该传达的内容,大道至简,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美的,这种美,能够跨越一切,不是吗?

⑻ 如何评价克劳德·约翰·奥金莱克

法国犯罪片大师雅克·贝克生前最后遗作lt;洞;(le trou), 被誉为越狱片的经典之作。
法国犯罪片大师雅克·贝克(《金盔》、《金钱不要碰》)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荣获法国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影片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外国男演员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法国《电影手册》十大佳片之一,被评论界认为是“电影史上最紧张激烈、最强有力的、最震撼人心的犯罪题材影片”。讲述一群被关押的犯人计划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逃狱行动,他们决定在牢房的墙上挖一个洞,影片围绕他们挖洞的过程,但这群犯人的空间和行动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本片是法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电影之一,犯罪片大师雅克·贝克起用了一班名气不大的演员,将《洞》拍摄成为一部经典越狱片,不但情节丰富、引人入胜,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艺术杰作。
这的确是一部可以说是电影史关于逃狱的最伟大的影片,我们后来所津津乐道的《肖申克的救赎》在他的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法国电影有着哲学依托,雅克·贝克的这部明显有着存在主义的影响。囚犯需要越狱却在关键的时刻一个人的因为不被起诉而面临着危机,这种极端的境遇发人深省。导演塑造了五个个性鲜明的人,马努的谨慎、罗蓝德的狡猾、吉奥的凶悍,“阁下”的装傻。他们出于各种目的齐心协力准备逃狱,险象环生却锲而不舍。法国人特别喜欢具体描绘犯罪细节,有一大半镜头是描写他们凿洞的艰辛和智慧,这些和人物特写镜头的穿插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布列松的《扒手》和梅尔维尔的有些侦探片都是如此。虽然过于繁琐,却更加丰富了人性和观众心理紧张度的制造。法国影评人对他们在凿洞和锯铁窗时的音效觉得过于响,其实,导演这里所表现的是观众对这一声效心理反映的夸大,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
导演的镜头组接也特别流畅,罗蓝德等人查看地形的背影一下跳切到回途使得电影的松弛相得益彰,而他们迭罗汉围着柱子和狱警捉迷藏的镜头非常惊险,压得人喘不过气,吊足观众胃口。巴黎的下水道为犯罪电影提供了永恒的养料。为了知道时间他们竟然设法偷了医务室的玻璃瓶制造沙漏,这个段落的斗志斗勇可谓是此类影片的经典。他们打偷东西的水管维修工是促进克劳德心理转化的一个点,这些细节的安排让剧情的推进有了更加合理的心理动机。而典狱长的临检差一点让他们前功尽弃,这些冲突点让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一点也不沉闷。
细节上的监方的繁琐检查他们的包裹其实是反证他们越狱工具的得之不易。监房间靠囚窗传递东西犹如杂耍。而他们在掘进地洞的时候用来观察外部监警的动静的竟然是一柄牙刷上的一块小玻璃。这个画面在影片里出现多次,直到最后一幕当他们为了地洞挖成马上可以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兴奋异常的时候,那么小镜子的另一面让这部黑色电影达到了高潮。而法国电影人对于境遇和人性的认识也高于美国人,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片子两位主要演员米歇尔·康斯坦丁和菲利普·勒鲁瓦当时都是非职业演员,后来都因为演技出众成为了巨星。这部几乎没有女性镜头甚至除了背景声没有音乐的室内剧影片却能让人津津有味,所以决定电影成败的首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我们中国电影最缺乏的。

⑼ 吕克贝松说他一生只拍几部电影

"一生只拍10部",不过只有说当导演,不包括编剧啥的.
最近上海电台还有他的访谈,LZ可以网上搜来看看.好像是杨谰的节目/有提到的.

作品年表:
2000《舞者/吕克贝松之光芒万丈/Dancer, The》(法国)、《终极杀阵2之霹雳雷霆/Taxi 2》(法国)
1999《圣女贞德/Joan Of Arc》(法国)
1998《出租汽车/Taxi》(法国)
1997《第五元素/Fifth Element, The》(法国,美国)
1996《Kamikaze》
1994《职业杀手里昂/这个杀手不太冷/Professional, The;leon》(法国,美国)
1993《Point of No Return》、《舐血狂花/Assassin, The》(美国)
1991《大西洋岛/Alantis》(意大利,法国)
1990《堕落花:尼基塔/Femme Nikita, La》(法国,意大利)
1988《碧海蓝天/Big Blue, The;Grand bleu, Le》(法国,意大利,美国)
1985《地铁/Subway》(法国)
1983《最后的战斗/Dernier combat, Le (法国)》

获奖记录:
1990年《尼吉塔》(Nikita)获得第1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9项提名,荣获一个奖项
1988年《碧海蓝天》(The Big Blue)获得第1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8项提名,并荣获二个奖项包括最佳导演
1985年《地铁》(Subway)荣获第1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13项提名,并荣获三个奖项(详细资料)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碧海蓝天 (1988) .... 导演
暴力13街区 (2004) .... 导演
绿芥刑警 (2001) .... 编剧
企业战士 (2001) .... 编剧
第五元素 (1997) .... 导演
郁金香芳芳 (2003) .... 编剧
的士速递3 (2003) .... 编剧
光芒万丈 (2000) .... 编剧
暗流2:天使启示录 (2004) .... 编剧
车神 (2003) .... 编剧
的士速递2 (2000) .... 编剧
碧海情天 (1988) .... 导演
不归路 (1993) .... 编剧
这个杀手不太冷 (1994) .... 导演
圣女贞德 (1999) .... 导演
的士速递 (1998) .... 编剧
的士女王 (2004) .... 编剧
狼犬丹尼 (2005) .... 编剧
地下铁 (1985) .... 导演
最后决战 (1983) .... 导演
亚瑟 (2006) .... 导演
13区 (2004) .... 编剧
非常人贩2 (2005) .... 编剧
女抢匪 (2006) .... 编剧
亚特兰提斯 (1991) .... 导演
霹雳煞 (1991) .... 导演组
法国电影大师:吕克·贝松电影作品集

一提起法国导演,人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一个无比深沉、或者超级前卫的形象,似乎他们总是热衷于表现人类精神危机之类的东西,充满知识分子气。在这种情况下,吕克·贝松就显得十分另类。这个来自法国的导演,既可以拍出梦境般纯净的《碧海蓝天》,也可拍出比好莱坞更好莱坞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还扬言自己只拍十部电影就够了。对于电影,他没有太多的豪言状语。他说他自己拍片,只是为了某个坐在戏院角落里的少年,“只要这小孩喜欢我的电影就够了!”

实际上吕克·贝松的作品已经远远超过十部,最新的《非常人贩2》已经在北美票房榜上打拼了。

5K名为《吕克·贝松眼中的电影》作品集,收录了其截至2005年最新《狼犬丹尼》一共21部电影,21D5。所有作品均精心挑选最佳D5配置,其中不乏独家。

以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最后决战Le Dernier Combat /The Last Combat (1983)——24岁的吕克贝松初出茅庐的异类之作,影片没有任何大腕,也无任何对白,完全不含任何商业因素,却一举拿下瑞士阿沃基影展评审特别大奖及影评人奖,也开启了吕克·贝松国际大导演的大门。一区版,由于本片没有对白,所以也没有任何字幕。可变型宽荧幕,画质修复的非常不错。本片是黑白片。

地下铁Subway (1985)——此片是吕克·贝松初次结合大卡司,邀请身价不斐的大明星有伊莎贝艾珍妮,克里斯多夫蓝伯,尚雨格安哥拉等来演出。此片有连环漫画式风格,对话简扼,通俗的警匪片却带着巴洛克式的色调。此片的出发点是边缘人克里斯多夫蓝伯对伊莎贝艾珍妮的迷恋。这是一部拥有缤纷原色的电影(蓝,红)。解剖现代文明底下的地铁。克里斯多夫蓝伯以此片赢得法国凯萨奖最佳男主角。这张D5的配置也可谓独到,法2+正宗六区国配+三区中文字幕,法2画面是可变的,画质不错,六区国配似乎还是头一次加到9区节目中来。

碧海蓝天Le Grand Bleu /The Big Blue(1988)——这部片子太有名了,所以偶就不多介绍了。日2版。

霹雳煞/尼基塔Nikita(1990)——此片是吕克·贝松从一个特务杀手角度,来解剖国家官僚体系背后的恐怖黑爪。浓厚的商业色彩让好莱坞相中而将此片重拍成美国版的"双面女蝎星",由布丽姬方达诠释片中的女杀手。此片也呈现吕克·贝松对人性的探索,是部黑色调的动作片。此片也是吕克·贝松电影风格朝着好莱坞商业领域转变的关键之作。日2版+六区国语+六区中文字幕+三区中文字幕,这个配置对于D5来说比较豪华了。另外说明一下,六区的中文字幕实际上跟国语翻译一样。日2的画面也是原版中的佼佼者。

亚特兰提斯Atlantis(1991)——此片无演员,只有旁白,这部影片将带领影迷进入美丽的海底世界,配上美妙的音乐,以音画来表现不同的生活面貌与心灵层面。此片是1991年威尼斯影展的开幕大片。这也是一部充满环保意识的影片,全片只有悠游大海的鱼,毫无人影,是吕克·贝松又一次冒险之大不讳之作。此片与10年之后出现的《深蓝Deep Blue》有异曲同工之妙。日2版+自制中文字幕,日2可变画面画质很不错。本片只在影片开头有一段简单的英语独白,所以自制字幕没有任何问题,本片精妙之一,就是几乎没有任何对白,全凭观众想象力任意发挥,去领略一个神秘的海底世界。影片拍摄精美异常,值得好好欣赏。

杀手莱昂Leon /The Professional(1994)——本部影片是吕克·贝松的颠峰之作,也是吕克·贝松的第一部美国电影。从此吕克·贝松凭着自己对电影的独特见解,在大师云集的好莱坞杀出了一席之地。并且,本片也被誉为《尼基塔》的姊妹篇,前后两部影片讲述了男女杀手的复杂世界。一区特别版(画面水准跟超码版大致一样)+六区版国配+电视版国配+六区DVD字幕+享誉江湖的全美版中文字幕,此片其实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确凿的消息能证明三区有发售DVD,以前的字幕都是全美那版仿三区字幕,集成六区字幕的,5K是第一家。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1997)——吕克·贝松真正好莱坞商业化的第一部大作,以好莱坞流行的科幻为题材,加上布卢斯·威利的加盟,成为真正的卖座大片。一区特别版+三区全套字幕+六区国配,江湖传闻此特别版的画面要优于之前发布的超码版。

出租汽车Taxi( 1998)——吕克·贝松经典的幽默片之一,也很出名了,不再介绍。法2TF1+三区中文字幕+六区国配。

圣女贞德 the Messenger(1999)——个人认为吕克·贝松比较烂的一部片之一,宗教题材看来不适合这位天才导演,而且,女主角神经兮兮的表演着实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不过,片子随烂,配置可不差。日2超码版+三区中文字幕+六区国配。

出租汽车2Taxi2( 2000)——98年经典搞笑片的续集,Taxi三部曲大概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本集同样是TF1素材,法2TF1版+三区中文字幕。

无声的舞者Dancer, The( 2000) ——2000年是吕克·贝松的多产年。人们不会忘记在200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那部由冯特里尔导演的震撼了评审团和无数观众的丹麦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冰岛女歌手比约克把这位“黑暗中的舞者”演绎得入木三分。她让我们知道语言是可以看见的。影片《无声的舞者》同样是一部描写舞蹈语言的影片,但在吕克.贝松这样一个前卫、叛逆并不断向自己挑战的导演手中,它就附加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东西。
本节目5K为独家配置,市面以前并不见其他版本面世。5K此片独家法2版+自制优质字幕(无三区),首次面世的法2素材非常值得称道。

龙之吻Kiss of the Dragon(2000)——本片吕克贝松其实是编剧+制片,不过,将这部影片放到吕克·贝松的作品集里还是非常合适的。这是吕克·贝松第一次功夫片的尝试,而且也是第一次与中国演员合作,龙之吻尽管不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但是,这也是李连杰迈进好莱坞的重要一步。吕克·贝松就盛赞李连杰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演员。一区版+三区中文字幕。

绿芥刑警Wasabi(2001)——在尝试跟中国演员合作之后,吕克·贝松似乎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次与日本知名女星广末梁子合作出品了这部影片,不过,这部片子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好评,大多数影评人都批评吕克·贝松敷衍了事。韩三版+三区中文字幕+六区国配。

非常人贩The Transporter(2002)——同样吕克贝松只是担任了本片的监制,导演是香港功夫片领军人物之一的元奎Corey Yuen,更有靠拍摄三级影片走红的舒淇Shu Qi加盟。一区版+三区全套字幕+国语。

出租汽车3Taxi3( 2003)——在前两集的《的士速逮》系列电影中,我们领略了法国人独特的法式幽默和搞笑能力。既有的士飙车的速度刺激,搞笑司机的睿智,又有对法国马赛警察嘲讽的噱头。第三集用回第二集的原班制作精英,选择寒冷的季节,把场景搬上冷峻陡峭的阿尔卑斯山,冰天雪地的场面壮观浩瀚,动作难度更大更刺激,极尽速度的雪山飙车精彩纷呈,加上颇有新意的幽默感,大大提升了电影观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华人女星白灵也参与了演出。日2版+三区中文字幕。日2版的优势是带有满档DTS,不过对于D5节目似乎没有什么价值。

郁金香芳芳Fanfan la tulipe (2003) ——这个电影使人想到大仲马的小说,故事曲折离奇,充满传奇色彩,俏皮幽默,但过目即忘。影片编剧是吕克·贝松。法2+三区中文字幕+六区国语。

车神Michel Vaillant(2003)——本片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项目之一,是中影集团重点引进的法国大片。除了酷,没啥别的感觉了,看来吕克·贝松对汽车似乎也情由独钟啊,跟汽车相关的影片,算一算也至少有4部了。采用画质最佳的法2版+三区中文字幕+六区公映版国语。市面带国语的D9都不多,5K的D5倒是带上了这条国配。

暗流2:末日天使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2004)——吕克·贝松与让·雷诺再度联手!融合《七宗罪》的惊悚,以及《印第安纳·琼斯》的冒险动作,刷新观众视野!2003年,影片《暗流》曾经以中国第一部进口分帐法国大片的身份被引进国内发行。由于该片是美国投资、法国班底拍摄的好莱坞式侦探悬疑片,因此融合了法国电影细腻优雅、善于营造气氛的特色,以及好莱坞电影所擅长制作的宏大逼真的动作场面,让观众获得视听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暗流》在世界各地公映后好评如潮,创造高额票房收入,更荣获2001年法国电影最高奖--恺撒奖的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接、最佳电影音乐及最佳音响五项提名。在如此成功的背景下,续集《暗流2:末日天使》的推出自然不足为奇了。这是大名鼎鼎的吕克·贝松与著名影星让·雷诺的再度携手合作,共同再创法国动作片的奇迹。该片延续了《暗流1》中的惊悚风格,监制兼编剧吕克·贝松的剧本向观众们提供了更多令人不解的神秘感,而情节的错综复杂性,也比上一集更加丰富,是一个真实社会案件与神秘宗教的混合体。
5K本D5使用了日2素材,日2版+三区中文字幕,这片日版的画质简直好到惊人。

的士速递(美国版)TAXI(2004)——本片是1998年法国卖座电影《的士速递》(英文同名)的翻拍片,当时那部电影是由杰莱德·皮尔斯导演,吕克·贝松编剧和监制的。影片在上映后获得大获成功,不仅创造了国内票房记录,还顺势进去美国,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轰动。 日2dts加长版+三区中文字幕,有泰语音轨。

暴力街区Banlieue 13(2005)——吕克·贝松编剧,三区版。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狼犬丹尼》由欧美双方斥资4500万美元合拍而成,是法国名导吕克·贝松(Luc Besson)继《终极杀阵》(taxi)、《赤色追缉令》等片之后,又一部身兼制片与编剧的力作,影片由《美丽新世界》和《玩命快递》的助理导演路易·莱特瑞尔(Louis Leterrier)执导,由享有“中华第一武指”美称的袁和平担任动作指导。片中更是明星济济,包括中国功夫皇帝李连杰,黑人影帝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主演《大敌当前》的鲍勃·霍金斯(Bob Hoskins)。 5K本节目使用三区版素材制作而成,带国粤语配音。

⑽ 罗伯特·布列松的介绍

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1901年9月25日-1999年12月18日)法国著名电影导演。他对电影艺术和法国电影新浪潮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是继让·雷诺阿(20世纪最杰出的电影大师之一)以后,享有最高声誉的法国电影导演。布列松在《电影手册》的法国导演排名榜中排名第一。布列松对法国电影影响深远,他也是电影史上拥有最多大师粉丝的导演——从戈达尔、路易·马勒,到保罗·施拉德、凯瑟琳·布雷亚,再到安德列·塔科夫斯基乃至玛格丽特·杜拉斯,每个人都不吝啬对他的溢美之词。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对他如此评价:“罗伯特·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正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俄罗斯电影大师安德列·塔科夫斯基也曾说过:“如果罗伯特·布列松排在电影导演的第一位,其他导演顶多能排在第九、第十位,一想到这点,我就感到无比地沮丧。”

阅读全文

与法国电影大师是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韩青春爱情校园电影大全 浏览:756
狙击电影大全2019免费 浏览:129
韩国电影男主角学生成绩逆袭 浏览:512
五的电影图片 浏览:331
完整版电影冷血人狼国语 浏览:337
老电影法国大革命 浏览:199
王沾粤语电影 浏览:612
35块钱的电影票贵吗 浏览:514
奥特曼电影完整全集 浏览:621
美国有海棠名字的电影 浏览:476
乌克兰电影爱情公寓完整版 浏览:61
两层电影院构造 浏览:283
我的一部优秀爱国电影观后感少 浏览:578
沈殿霞电影大全 浏览:97
末代皇帝电影完整版高清免费观看 浏览:822
第12届青年电影节崔永元 浏览:365
雏鸟的爱情电影 浏览:939
美人鱼电影所有插曲音乐 浏览:12
木村拓哉主演的爱情电影 浏览:538
主角脸上都是疙瘩的电影 浏览: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