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国新浪潮电影对于电影发展影响有多大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法国新浪潮电影对于电影发展影响有多大呢
新浪潮的电影在宽泛意义上绝不会是好看的刺激的。因为这次电影运动即是对20年代先锋电影运动的继承同时也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任何灵光闪现的时刻都是在漫长积淀中的必然。新浪潮也是如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可以把题目缩小成“法国新浪潮对我国电影发展的影响”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为影视产业持续输送新鲜血液。这点听上去很空,但只要跟自媒体时代方兴未艾的网络原创视频联系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其价值。同样是背离传统,中国和法国的电影人以他们的年轻和热血给了我们同样感动和反思,但两者却在收尾处南辕北辙,引人深思扼腕。先锋电影运动在30年代归向了诗意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在传承着印象派和先锋派的创新精神的同时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3. 对法国电影的印象看完的感想
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法国电影来说,其中所蕴含的法式幽默是别的国家所学不来的 我个人感觉 大体来讲 法国电影它浪漫 大胆 画面富有浪漫气息。。。说一下我喜欢的电影
《碧海蓝天》这部我看哭了,若要用具体的语言形容,很难概括,因为它太特别
《la vie en rose》因为喜欢Edith Piaf,所以喜欢上这部电影,很真实,很震撼
《两小无猜》 荡气回肠的爱情,理所当然的悲剧。。
《暴力街区》 法国有名的动作片还真的不是很多,但这部算很high的了
《你丫闭嘴》法国人太能搞逗了。。。笑翻了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感人至深的励志电影,很温暖很感人很有教育意义
《只要在一起》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法国影片,普通百姓之间的完美爱情,奥黛丽·塔图演绎的堪称精致,其主演的《天使爱美丽》更是完美,浪漫、温馨。她的纯真而善良的微笑是本片最美的画面
周围的人有喜欢《戏梦巴黎》和《云上的日子》以及类似这种片子的。说实话,太露骨了,法国人在这方面太大胆了,而这种片子实在很高产,能真正看出其中真正艺术的能有几人?在下不很喜欢,不大能理解其“精髓”
时间有限及个人见解。。写的不是很全面
4. 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的异同点
先说“直接电影”。美国电影史专家罗伯特·C·艾伦认为,“直接电影”是60年代初美国纪录电影制作中一次独具风格的运动,这一运动被后人称为“直接电影”,它“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利用同步声、无画外解说和无操纵剪辑尽可能忠实地呈现不加控制之事件的一种尝试。简言之,直接电影作品企望给予观众一种正当摄影机前的事件展开之时‘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早期阶段的美国直接电影作品主要是指罗伯特·德鲁领导的摄制组为电视台制作的影片,史蒂文·芒贝在《美国的直接电影》一书中指出,这些影片“表明了自发的、不受约束的拍摄影片的可能性,并且第一次直接触及了这一做法所派生出来的主要美学问题。德鲁小组实际上为美国真实电影作了界定,他们创建了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其影响至今仍起着主导作用”。
再说“真实电影”,又称“真理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胡濒教授认为,“真理电影”是法国“新浪潮”中的一股现实主义潮流。依照他在《当代法国电影》一文中的看法,“新浪潮”由三股潮流组成:一是作为新浪潮核心的“作者电影”,二是与新浪潮相伴而生的“作家电影”,三是以“真理电影”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潮流。法国电影史学家克莱尔·克卢佐把这股现实主义潮流细分为三个支流或团体:故事片、纪录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真理电影”。1960年12月20日,《法兰西观察家报》刊登了法国电影理论家艾德迦·莫兰对记者提出的“您所理解的真理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认为“真理电影”是“一种战胜了故事片与纪录片之间的根本对立的电影”。60年代的法国电影在现实主义方面最有特色的创新和探索便是真理电影,它持续影响了直至今日的法国电影。
“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是有区别的,巴尔诺甚至认为两者互不相关,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从同期录音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且这样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1)主张“直接电影”的纪录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处于紧张状态,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鲁什式的“真理电影”纪录片人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2)“直接电影”艺术家不希望抛头露面,“真理电影”艺术家则公开参加到影片中去。3)“直接电影”艺术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观者的角色,“真理电影”艺术家起到的是挑动者的作用。4)“直接电影”作者认为事物的真实随时可以收入摄影机,“真理电影”是以人为的环境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这个论点为依据的。
“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之间的区别,关键在于对“纪录”与“虚构”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认为纪录电影应该是对现实的纯粹纪录,在被动状态中捕捉真实,反对在纪录片中使用虚构手法;后者则认为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地纪录现实,应该主动地去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电影中采用虚构策略。鲁什在拍完《夏日纪事》几年后接受采访时重申,他确信电影具有“揭示我们所有人的虚构部分(to reveal a fictional part of all of us)的能力,尽管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但对我而言这正是一个人的最真实的部分。”摄影机能够刺激人们展现他们自己的虚构面貌,以及他们作为想象、幻想和神话的创造物的能力,这一点被鲁什称为“真实电影”实践的试金石。在鲁什看来,《夏日纪事》绝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因为影片中的人们都被激发表现出了他们的虚构部分;同时,它又绝不仅仅是一部故事片,因为它所展现的虚构部分都是真实的。影片结尾处有一个简短场面,正是对电影通过“谎言”展现真实的实践的一个明确宣言。
在对“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概念进行一番梳理之后,我们接着进行本节的讨论。不论是“直接电影”还是“真理电影”,拟或是带有折中色彩的“真实电影”,这些概念甚至词汇本身都含有向格里尔逊为代表的传统纪录电影挑战的意味。标榜自己是“直接”就可能意味着别人是“间接”,标榜自己是“真实”或“真理”,就可能意味着别人是“虚假”或“谎言”。从根本上说,“真实电影”是一种反对虚构的电影,以至于“非虚构影片”(non-fiction film,港台译作“非剧情片”)一词逐渐成为后格里尔逊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纪录电影定义,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甚至成了“纪录电影”的代名词。
转摘自:单万里 ——《纪录电影文献》序言
5. “真实电影片”、“访问谈话式纪录片”、“新纪录片运动”的定义
真实电影片: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法国出现的一个电影流派。由J.卢什和社会学家E.莫兰为首的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他们主张纪录片和艺术性纪录片用采访报道和观察的方式来对现实和人为诱发出的情势进行拍摄。它的出现与技术进步有关。真实电影主张的是生活流的纪录,他们仅把电影当做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工具,有时自己也做为被拍人物的积极同情者而出现在影片之内。真实电影做为独立的流派虽然仅存在几年时间,但是它的拍摄方法却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影响,而且也不仅仅限于纪录电影。
格里尔逊派:该学派认为纪录片应该富有创造性地对真实生活场景作出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方式,在创作上对生活场景进行艺术加工,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配合等方面极其讲究,以致有时对于构图、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然而,这种技术加工有明确的限度,决不允许在形象内容上有所添加或窜改。该学派的积极意义在于否定了电影初期大量出现的简单复制日常生活事件的模式。
访问谈话式纪录片:采用长镜头拍摄,辅之以实况效果声,穿插在画面之间的访问谈话向观众提供背景、发表议论,整个片子建构在访问上面。事件的见证人或参与者,直接站在摄像机前讲述自身的经历,时而做发人深省的揭露,时而做片言只语的佐证。弥补了直接电影那种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所造成的困惑,又避免了格里尔逊式的直接说教,呈现出一种主观性和客观性彼此交融的状态和辩证的特质,使人感到作品公正、客观、可信。
新纪录片运动:中国新纪录片运动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形成一个密切相关艺术群体。其创作实践以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时间的《我毕业了》为标志。新纪录片在艺术表达上以一种近乎残酷的镜头语言,真实叙事,摒弃华美的外表与空旷的架构,却坦然回归纪录的本质。
6. 法国新浪潮电影对于电影发展影响有多大
法国新浪潮是指法国新闻界把1958-1959年间突然涌现的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竞相拍摄影片的热潮称之为“新浪潮”。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主要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从1955年起在巴赞的领导下团结了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等一批青年影评人,对法国商业电影的平庸和虚假进行猛烈的抨击,提倡在电影创作中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鼓吹“作者论”方法;新浪潮导演们并不反对商业性,而是主张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法国新浪潮是继欧洲先锋派运动和德国表现主义后,世界史上第三次具有里程碑式影响力的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征有:①主题上,表现为非政治性的电影和否定传统道德观念的电影。②摄影方法上,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和画面的新鲜感,形成一种极强的现实风格,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十分灵活的移动摄影。③自然音响环境上,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大都是同期录音,制作周期短。④剪辑上,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⑤表演上,启用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⑥制作方法上,采取缩短制片时间,利用天然外景、日夜都在街头摄影和缩小摄制组等方法以降低成本。⑦在美学立场上接受巴赞的长镜头美学观;他们的电影有个人色彩和更为明朗的意图。这些特征都影响着后来电影的创作和发展。
7.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二十年后,新闻界的大事宣传早已被忘却,最初的崇拜者的那股狂热已经消失,理智和刻薄的人共有的恼怒情绪终于平息,“新浪潮”现象也被纳入比较合理的范围中。“新浪潮”是一段接班时期,它显得很混乱,连篇累牍的夸大其词的评论掩盖了它的真相,凑巧,它又与政治动荡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政治动荡也是被革新的空喊吹得神乎其神……两年后,“新浪潮”便融汇于电影整体之中了。重新站队,重新选择,这涉及到所有的青年导演。许多人渐渐地被淡忘了,甚至永远匿迹影坛;另一些人实质上成了追求技巧完美的导演,与《电影手册》曾经那样激烈地抨击过的导演别无二致。克洛德·夏布罗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一直在搞最程式化的影片,他们与科班出身的爱德华·莫利纳尔、雅克·德莱、乔治·娄德耐并肩前进,一部影片接着一部影片,一块砖接着一块砖,列出了第五共和国最可观的影片目录……
总之,“新浪潮”是个发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摄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至少有一个积极的贡献:摄制班子不臃肿、在实景中拍摄、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这种解放思想的做法影响了以后的年代。那时,在电影开始起步或正在复兴的国家中,青年导演们最希望掌握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正是由于这几点确实摆脱了陈规旧习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传奇。评价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它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8. 法国的影响力在非洲最大,法国是如何做到的
非洲国家大多效仿或沿袭法国的政治制度,甚至把法语作为主流语言,这要从建立非洲的法兰西帝国开始说起了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一带的垄断,以及法国宗教战争中失利所造成的内乱,让法兰西人认识到自己向海外扩张殖民地的重要性。
随着法国航海家开拓了新航线,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在纽芬兰(今位于加拿大)一带航行,法兰西殖民扩张的序幕就此拉开。
▲1750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版图,他们将这片新生的沃土命名为“新法国”
1624年,在西非的塞内加尔沿海,法国建立起非洲的第一个贸易站。
▲由真实事件改变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便讲述了一段黑人护工与白人雇主深厚友谊的故事
目前在法国,生活着几百万的非洲裔黑人,约占法国人口的7%。他们大多是在法国无形的影响下,成为法兰西公民的。而这样的影响,目前仍在持续发酵。
两年一届的法语国家首脑会议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举办,该会议是为了维护法语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场由法国主导的盛会,非洲国家占到与会国家的绝大多数,可见目前法国对非洲的影响力仍然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法郎在非洲,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法国以自己金融及外汇作为担保,规定1法国法郎等于100非洲法郎,并促使非洲法郎成为国际上可进行兑换的货币。截至到现在,已有14个非洲国家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来。
这样的货币制度,对于法国和非洲来说,是双赢的。一方面,法郎币值较为稳定、且这些国家之间可以随意流通,高度的信誉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另一方面,法郎在这些国家的通行,大大加强了法国对非洲的经济影响力。
▲面值500的西非法郎纸币
从17世纪法国登陆非洲的土地开始,似乎上天就已经将两者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无论是殖民时代,还是后殖民时代,法国和非洲都不断演绎着一幕又幕难舍难割的故事。
9. 为什么说,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对现当代电影的影响巨大,分别表现在哪些
主要表现在把时代背景移到现代,以缩短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
谈起法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电影运动,诗意现实主义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作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电影运动,诗意现实主义以其独有的美学风格和诗意表达,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世纪三十年代,当世界性的大萧条席卷全球的时候,法国也受到了影响。法国电影也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相比美国工业化的制片厂制度,法国电影工业规模更小,也更加零散。因此,受到经济的冲击也更加严重。但是,这一零散的电影模式却从另一方面推动了法国电影工业的发展。由于法国制片厂的随意和分散,使得电影工作者的工作也更加灵活多变,所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
自法国先锋派起,法国电影中对于超现实主义和幻想的表达便一直在延续。尽管没有20年代的如此明显,但是法国电影工作者对超现实等的热爱依旧。雷内·克莱尔,皮埃尔·普莱卫,让·维果等人尤其明显。
雷内·克莱尔早期的歌舞片《巴黎屋檐下》和《自由属于我们》,是他有声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作为从先锋派过度来的重要的导演,雷内·克莱尔最初时期对声音并非是全盘接受的。
和卓别林一样,雷内·克莱尔对于声音的发展也出现了不适。
他早期曾是先锋派电影的主将,他的代表作《幕间休息》富有独特的幻想,手法的新颖使得影片成为“先锋派”的代表作。
他对于无声的赞叹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认为无声电影保留了电影的独特的特色,保留了电影的原始性。所以,当声音在1927年突然出现的时候,克莱尔感到了慌乱和不安,甚至于表达出一定程度上的愤怒。
后来,雷内·克莱尔才逐渐接受了声音的存在,并且创作出自己电影史上的代表作。从1930到1933年,他相继创作出四部有声电影,除了《巴黎屋檐下》,《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和《百万法郎》也是他优秀的“四部曲”的代表。
《百万法郎》是雷内·克莱尔的一部比较具有想象力的歌舞片,故事围绕一件辗转多人的外套,展开叙述。在影片中,不仅有强烈的音乐效果,还有大量的摄影机运动。除此之外,导演还穿插了丰富的追逐戏。所以使得整个故事看起来极其富有动感。
在这之后不久,雷内·克莱尔便去了英国,之后去了好莱坞,但是,后来的他再也没有创作出能和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相媲美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好莱坞对于人才创造力束缚的表现。
皮埃尔·普莱卫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继承也很明显。他在1932年执导了一部标准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稳操胜券》。这部影片除了具有夸张的情节之外,还充斥了无政府主义的喜剧感。但是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
让·维果是另一个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的继承者,也是三十年代的一位比较具有前途的电影工作者。三十年代初,他首先拍摄了两部纪录短片。
1930年的《尼斯景象》,是一部极其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电影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写,辛辣的讽刺了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当时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影片充满了对立的场景,通过有闲阶级悠闲的生活和贫苦百姓生活的对比,让·维果表达了社会的不平等的主题,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倾向。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当时法国社会最有意义的社会记录片。
193年,让·维果导演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特征更为明显的——《操行零分》,这部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展示了当时的寄宿学校的生活。这是导演根据自己儿时的记忆进行展现,因此也是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影片。
导演通过对于童年生活的再现,突出表达了悲惨的童年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的时代创伤,与此同时对于当时的寄宿学校进行控诉。学校对于让·维果来说,与其说是用来学习的地方,不如说是一个禁锢学生的牢笼,它疯狂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人窒息。
因此,导演以诗意化的手法,讽刺了寄宿学校的虚伪,残忍,卑劣的压抑,同时热情的赞扬了学生们的活力和激情。也正因此,这部影片遭到了当时监管者的禁映,但是,导演通过影片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对自由独立的赞颂,却深刻影响了后人。
10.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于2010年1月11日在巴黎去世,享年89岁。贾樟柯曾向记者表示,侯麦的离去让他感到很难过,侯麦的电影对他的影响很大,侯麦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