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异化的英文
1. catabolize
2. dissimilation
3. alienation
4. foreignization (翻译上的“异化”)
Ⅱ 有哪些非常绝妙的电影名称翻译
私以为,在翻译美学领域无人可与老爷子许渊冲媲美。接触到其古诗词英译版不少,但私心最喜欢的仍旧是在翻译启蒙初期看到的两句古文,源语出自《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初见之时欣喜若狂,从未见如此传神之译法。“Willows shed tears”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杨柳依依不舍之情表达出来。“Snow bends the bough” 意指大雪之重压弯了树干,也堪称一绝。从老爷子这里开始,我才真正领悟到翻译的美之所在。
Ⅲ 关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
理论的话,现在比较统一的是目的论(Skopos Theory 或 Skopstheorie)。目的论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规则The Skopos rule, The Coherence rule, The Fidelity rule, 以及The Loyalty principle。 结合电影片名的英译来讲,就是将电影固有英文片名以及电影内容相结合来进行翻译,也可以看作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其中主要运用的翻译方式是归化和异化,英文就是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最后补充一点,毕竟理论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所以也不好说现在片名的翻译有什么通用理论,只能说根据翻译成品,翻译过程等等来讲,大部分片名翻译与某个理论相符合。
如果你对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英译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
代荣. 2004.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商标翻译[J]. 商场现代化 学术版 12:182.
贺莺. 2001. 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 外语教学 1: 56-60.
或者随便去网上找几篇相关的硕士论文,就能有个大概了解了
Ⅳ 请专业人士介绍几本关于几个主要的理论家的异化理论的书
在众多的影视广告海报上,片名都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它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它简洁凝练地概括影片内容,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观众的丰富联想,并激起观众的观赏兴趣。好的片名与好的内容的完美统一,能使观众得到美的艺术熏陶,美的情感享受。好的电影片名的翻译会对影片的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如影片“Just Married”被译为“新婚告急”,喜剧片“Mrs Doubtfire”被译为“肥妈先生”,经典影片“Forrest Gump”被译为“阿甘正传”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和观看欲望,起到了良好的推广作用。
一、归化异化理论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翻译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正式将前者定义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并将后者概括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韦努蒂认为,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以译入语为中心的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易于使读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最佳语境效果。韦努蒂同时明确指出,异化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这种通过异化处理而保留下来的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将在精神上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满足。归化异化理论为我们指明了翻译中的两条方向,我们可以以此为指导,根据现实的实际需要选择应用归化或异化理论来翻译电影影片片名,以期达到信息传递、美学享受和广告效应的完美统一。
二、归化理论在电影影片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理论要求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让翻译作品尽量接近读者,同时归化还指以目的语中富于文化色彩或内涵的意象来代替原语中特有的由于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历史、地域的差异而形成的独有意象(不同的语言往往使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或反映相同或类似的概念和事物)。影片“Waterloo Bridge”片名的翻译可以被称为上乘之座。影片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直译的片名更容易使中国观众联想到拿破仑惨败的滑铁卢战场,无法揭示作品本身的主体。现借用我国文化中的蓝桥相会传说, 译为《魂断蓝桥》使观众联想起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及“许仙白娘子断桥之憾”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对这部影片所表达的悲剧色彩有了文化审美上的共鸣。而“魂断”作为“死”之雅称,既反映出影片的悲剧情节,又深切表达出哀怜之情,雅俗共赏,文采斐然。影片“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在翻译时,也没有进行直译“麦迪逊镇的桥”,因为这个名称不会给中国观众带来任何特别的感受,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在翻译中,译者略去了地名,译作《廊桥遗梦》,利用“遗梦”二字给人带来浪漫而遗憾的印象,突出了影片所表现的人到中年的感情危机及在理性呼唤下爱情的挣扎、回归和无奈。影片“Bathing Beauty”, “Ghost” ,“Blood and Sand”在进行翻译时也没有直接翻译为“浴美人”、“鬼”及“血与沙”,而是采用归化理论的翻译方法,将原影片的片名内涵、影片主题与中国观众的接受习惯很好的相结合,分别被翻译为《出水芙蓉》、《人鬼情未了》、《碧血黄沙》,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能激起观众丰富的想象力,实现了电影影片翻译的良好效用。以归化理论为指导翻译电影影片有助于拉近影片与本国观众的距离,选择本国观众易于接受的翻译语言便于电影影片在宣传营销方面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异化理论在电影影片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异化理论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保留原文的意境、文化、语意,将读者或观众引入到原语言文化的氛围中,充分满足读者和观众的好奇心以及激起他们的新鲜感。异化可以包括语音层面上的异化,如英文中的laser、model、coffee分别被翻译为汉语的“镭射”、“模特儿”、“咖啡”,汉语中的“功夫”被翻译成英文中的“kungfu”等。异化同时还包括语意的异化,如汉语中的“武装到牙齿”“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被译为“armed to teeth”“an eye for an eye , a tooth for a tooth”等。异化理论在电影影片片名的翻译中应用比较常见。如Rain Man《雨人》, 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 S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 Bodyguard《保镖》,The Crying Game《哭泣的游戏》Leon: The Professional《这个杀手不太冷》,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 My Best Friend’s Wedding《新娘不是我》等等已经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影片,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和一次文化畅游。
归化异化理论是指导翻译的重要理论之一,电影影片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品,在进行电影影片片名翻译的时候只有将电影影片片名所代表的文化底蕴、电影影片本身所反映的主体以及翻译译入国文化充分结合,利用归化异化理论的有关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发挥影片片名的信息传递、美学享受和广告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瑞:《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理论》,载《电影评介》2007年第15期;
[2]吴 爽:《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刘万生:《归化与异化对立而统一》,载《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9月;
[4]唐莉玲:《电影片名翻译的四个视角》,载《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5]黄媛媛:《外国影片片名翻译归化与异化》,载《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Ⅳ 英文电影名称采用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的优缺点
这些矛盾的倾向所特有的乡土民族主义运动,席卷了欧洲在十九世纪早期,它们表明士莱马赫的翻译理论是分离的意识形态的目的是服务和其他用途。中央的矛盾在于他们本国民族主义运动是由语言和bulnerable成为可能。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已经观察到,“认为既是一个历史宿命,作为一个群体,通过语言、国家想像表现为同时开启和关闭的”,因为“语言不是一种仪器的原理,在排除: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任何语言”(1991)。安德森134,146:在特定的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是团结的,但是这个开放的国家,任何一种语言的民族主义叙事为新用途是rewtitten允许这种语言,尤其是在追求的目标,是归化翻译,最感兴趣的文化差异的外国文字。
士莱马赫认为,如果一个归化的翻译方法有助于建立一个民族的文化,打造一种语言文化身份的驻外机构关于实现政治自治,它也能破坏任何概念的提出质疑,学科界线,汉代文化和国家的价值观。这是由英语翻译,弗朗西斯·纽曼的争论foreignized进站1856年《伊利亚特》(约翰·纽曼)的异化要求翻译理论的发展策略,即背离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而且透明的话语从Aronoldian概念的民族文化的学术精英们的支持。
Ⅵ 英文电影名的不同中译版本
10 to Midnight (1983) 零时十分
101 Dalmatians (1996) 101斑点狗 101真狗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1992) 哥伦布传 1492
187 (1997) 197死亡代号
1941 (1979) 一九四一
1990: The Bronx Warriors (1983) 1990 血染纽约城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
2010 (1984) 2010
48 HRS. (1982) 48小时
52 Pick-Up (1986) 桃情陷阱
8 1/2 (1963) 八部半 八又两分之一
84 Charlie Mopic (1989) 血色战报
Ⅶ 为什么《人间失格》要翻译为人间失格
作者:柳叶刀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0470054/answer/1212677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一句话:早期的译者这么翻是因为能力不足,后期的译者这么翻是因为懒。
这里仅从翻译角度讨论这个译名。
在「直译」和「意译」的基础之上,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和「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的概念,加入了更多文化方面的考量。
归化:让作者向读者靠拢。用译语同化源语,迎合译语读者的文化语境。
异化: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语言特点。
国内主流译本将标题「人间失格」翻译为「人间失格」,显然是试图选择「异化」的翻译方法。而且更极端,直接「零翻译」了。异化没有错,但「人间失格」这一译法糟糕的地方在于,「人间」是汉语和日语共用的,而两个词的意思差别极大:
人间:(社会中的)人。
人间:人类社会、尘世、民间。
这导致很多不懂日语的读者对标题产生误解,若无外界提示,很难意识到自己理解错了。
「人间失格」的英文版标题 No Longer Human 采用了意译,译者 Donald Keene 还在前言中特意补充了标题的直译「Disqualified from Being Human」。无论直译意译,起码都没有造成误解,意译出的「No Longer Human」还尽量还原了「人间失格」的语言风格。
我最早读到的译本为吉林出版社的许时嘉版,后来又读了江苏凤凰的烨伊版,但这两版都没有对标题翻译作出解释。随手翻了下太宰治的原版,「人间失格」直接出现是在第三手札中,当时叶藏被送入了精神病院,日文原文如下:
人间、失格。
もはや、自分は、完全に、人间で无くなりました。
许时嘉:
当人,我不够资格了。
我已经完完全全不再是个人了。
烨伊:
我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不如说,我已经不能被称之为人了。
硕大的「人间失格」四个字就写在标题上,但是许多普通读者读到这里时不会发现,这两段话才是「人间失格」的真正含义。
韦努蒂在解释「异化」时说,译本应当最大程度保留文化差异,提醒读者翻译维艰,译语和源语所处的文化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如此看来,林少华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翻译的新版《人的失格》标题倒算是标准的「异化」译法)。「人间失格」不但没有做到这点,还走向了反面。显然某些中文译者既没有 Donald Keene「归化」的翻译水平,又根本不会「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