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是什么电影
好看的电影。内容很丰富
❷ 影视画面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影视画面特性1、电视画面的运动性nbsp;nbsp;nbsp;nbsp;“运动正是电影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电影语言》2页)同样,运动也是电视画面的特性,不过不是“独特”的,而是和电影共有的特性。运动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涵义:nbsp;nbsp;nbsp;nbsp;首先,电视画面是借助于摄像机的光学镜头聚集成像及其光电转换作用,把物体影像变成电信号,传送到显像端(电视机),经其电光转换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电视屏幕的图像每秒扫描(更换)25帧画幅(电影为24格/秒),这些动作各眼异的固定画帧记录了连续运动的对象,靠人眼的视觉残留作用,才构成了活动的幻觉画面。这个记录运动的过程和电影极为相似。即使是固定机位摄录静止物体,画面也是在不停的运动中(画帧的变化)来显示物体静止状态的。nbsp;nbsp;nbsp;nbsp;其次,电视画面能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由此它区分于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摄影等造型艺术,使其成为时空艺术。不仅能表现现实的三度空间,还能表现时间的流程,故称电视和电影为四维艺术。摄影只能表现动势故称为瞬间艺术。电视画面的运动性使其成为比其他艺术更加逼真的艺术(详见摄像艺术特性)。nbsp;nbsp;nbsp;第三,运动表现。运动表现也称运动摄像,指摄像机在运动中表现对象的静止或运动状态。运动摄影突破了固定画框的局限,延伸了画面空间,运动摄像可以在一个画面中得到不同景别、视角的变化,同时在运动中光线、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些变化,使电视画面在再现现实方面,得到更加逼真的感受。nbsp;nbsp;nbsp;nbsp;2、分切拍摄组接叙述nbsp;nbsp;nbsp;nbsp;单一的画面,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虽然每个镜头画面都有一定的涵义,但不能单独表达作品的主题。必须把许多不同内容、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画面通过蒙太奇手段组接起来,才能塑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nbsp;nbsp;nbsp;nbsp;电视画面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一画面具有不完整性,在表意上往往是模糊的,或者是多义的。每个画面(即镜头)在一个电视节目中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不能独立存在,每个画面都是整个节目内容链条中的环节。因此要求每个画面无论在内容上,造型形式上(光线、色调、节奏……)必须与前后画面取得统一,取得承上启下的关系,这就要求摄像人员在构思摄录过程中,不能像拍照片那样,只考虑一幅画面的完整性,必须注意画面和画面之间的衔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影视画面的蒙太奇因素”。以电视剧为例,一场戏或一个段落,一般是用若干个画面来表现的。每个画面的构图不一定要求完整和均衡,应在组接以后,看完整效果。每个画面,人物不一定要摆正中,头也可被画框切去一些,视线前方也不一定留出过多的空白,光也不一定处处都打亮,应以生活光源为依据。总之,单一画面是不完整的,画面和段落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如过分考虑局部的完整将破坏整体的完整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电影是以活动照像的形式出世的。早期卢米埃尔拍摄的记录片,梅里埃的戏剧电影,严格说来都还不是电影,只是活动照片而已。卢米埃尔对生活片断的纪录也好,梅里埃对戏剧演出的纪录好也,其实质都是一种活动照像。和照像不同之处只是纪录了运动。电影的真正诞生始于:(1)摄影机解放了(运动摄影);(2)分切拍摄(不同景别的分镜头);(3)组接叙述(蒙太奇的运用)。影视作品不论多长,一般总是由许多段落构成,而每个段落又由一个以上的镜头画面组成,每个镜头画面长度不一,但都是分切单独拍摄的,因此它不是独立作品,只是完整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整银幕形象的一个构成因素,所以分切单独拍摄的每个镜头画面,还必须组合起来“把运动的各个镜头在一定顺序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这就叫蒙太奇。”(库里肖夫《电影导演基础》27页)这就是电影、电视画面的组接性,即单独分切拍摄组接连续叙述,这是电视画面的重要特性。。连接起来的镜头,不光是客观地再现被摄景物,而且镜头和镜头的组合、撞击还会产生新的含义、新的韵味。而这些新的艺术因素在原来单个镜头里是没有的。如,英雄走向刑场,在就义时插接上乌云、松树、大海咆哮……等镜头画面,就增添了壮烈的情绪和赞美的色彩。nbsp;nbsp;nbsp;nbsp;影视画面是影视摄影用于表现内容的手段,也是影视语言的基本元素。影视画面是影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画面也都是整个节目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要求每个影视画面无论在内容上,造型形式上必须和前后画面取得统一,构成承上启下的关系。这一特点要求影视摄影人员在拍摄过程中,必须学会用蒙太奇表现手法
❸ 马塞尔马尔丹 电影语言 文盲 求知识 求学问 求解答
马塞尔 马尔丹: Marcel Martin 法国的电影史学家和批判家
主要著作:电影语言(也是他个人的首部书籍)
法文名:Le Langage cinématographique 1955年第一版,由Éditions Cerf出版发行
❹ 哪个大人能帮我解释一下 蒙太奇是什么东西
总体说来,蒙太奇是一种剪辑的艺术。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 意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伸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
当我们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例如:我们将母亲洗衣、做饭、带小孩甚至连父亲看报纸的镜头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母亲很忙碌的感觉。
事实上蒙太奇不应说只是剪辑的手法,因为还有其它形式可造成蒙太奇的效果,简言之即是中国文字中的“会意”二字,可以靠着剪辑将不同地方的人景事物前后排序,让你以为有所关联,例如:先拍一人在敲门,随后人进屋内,事实上屋内屋外可能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摄的。
何谓蒙太奇段落,如:先有一个镜头出现两个人面对面的画面,紧接一个镜头是其中一个人的面部特写,观众借由这个人的表情,可以知道另一个人的动作,虽然那个人并未出现于画面。蒙太奇所呈现的时间是导演严格挑选的那个点。此外蒙太奇强调的是一件事发展后的结果,如:一个女人在酒廊争吵,紧接一个镜头是她已死在卧室里,镜头强调的是争吵后的下场,结局的考虑超过她被谋杀的过程。 蒙太奇突出事件结果所带来的惊觉,先使观众瞬间知道死的结局,再让观众看到客厅零乱的场面。由知到溯缘由和场景。
电影大家认为,电影的实质在于影片的构成,在于为组织一系列印象所拍摄的片断的相互关系——怎样由一个镜头转换到另一个镜头,它们在时间顺序上是怎样构成的。他们确信通过蒙太奇剪辑可以创造非凡的效果,达到电影的叙事和表意。举一个经典的例子:
(一)一个青年男子从左向右走来。
(二)一个青年女子从右向左走来。
(三)他们相遇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点着。
(四)一幢有宽阔台阶的白色大建筑物。
(五)两个人走向台阶。
这样连接起来的片断在观众眼中变成了一个不间断的行动: 两个青年在路上碰见了,男子请女子到附近一幢房子去。实际上, 每一个片断都是在不同地点拍摄的。表现青年男子的那个片断是在国营百货大楼附近拍的,女人那个片断则是在果戈里纪念碑附近拍的,而握手那个片断是在大剧院附近拍的,那幢白色建筑物却是从美国影片上剪下来的(它就是白宫),走上台阶那个片断则是在救世主教堂拍的。结果,虽然这些片断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摄的, 可是在观众看来却是一个整体,在银幕上造成了库里肖夫所谓的 "创造性地理学"。 这里利用人们的错觉把不同时空的片断构成一个整体,蒙太奇的分解组合功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这回给你几个片断,你当回导演,进行一下编辑,看看领没领悟蒙太奇。
(1)你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2)一只手打开收音机,播到调频FM92.5
(3)面部特写,很高兴的表情,还不时的偷笑。
(4)桌子上的电子表显示今天是星期五,时间是九点整
(5)你开门进屋
❺ Marcel MARTIN(马塞尔.马尔丹)简介,谢谢!
马塞尔·马尔丹(1889~1973)
Marcel,Gabriel
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巴黎大学 ,1910 年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著述和研究。其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渲染孤独的人的存在及其痛苦,因此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宗教伦理问题是其理论的中心问题。他强调,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人永远在“旅途”中,永远达不到终点,也根本没有终点,人只有与上帝“交往”才能体验到自己真实的存在。著有《旅人》、《存在的奥秘》等。
❻ 影视艺术名词解释
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它既像时间艺术那样,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像空间艺术那样,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作品获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现力。影视艺术包括电影、电视、及两者所表达的艺术效果。电影是影视艺术的起源,电视是影视艺术的衍生物之一。
中文名称
影视艺术
含义
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
起源
电影
衍生物
词语简介
影视艺术创作中,比较强调影视艺术作为时间艺术的观点一 直影响着我们的创作方法。法国电影理论家马
影视艺术
塞尔·马尔丹曾说:"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或空间--时间连续)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始终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范围。"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长期以来我 国的故事片大多数都是以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结构影视,它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是按故事情节开展的环境背景来考虑空间的,但影视故事与一般的故事是不同的,它必须以造型 --空间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造型表现手段--光影、色彩和线条所组成的构图、色调和影调来叙述故事,抒发情感,阐述哲理。因此,更确切地说,影视艺术应是一种时空综合艺术。影视艺术是传统艺术资源与现代艺术技术充分交融的结果,是多种时间和艺术的有机综合。在人类艺术史上,影视艺术已是成熟稳定型的最年轻的艺术样式。
空间营造
苏联的瓦斯菲尔德说:"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无论是天文学的时间或形象的、蒙 太奇的时间--总是在空间里,在一定的纪实性的或假定的环境里实现的,影片的结构便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范畴。"一
部影视作品的空间营造应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气氛和氛围, 选择典型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元素来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感的空间构架,如影片《金色池塘》的外景环境造型,一所坐落在湖滨的别墅,风和日丽,绿林清幽,景色迷人,湖面上流 荡着金色的阳光,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富有地域特征。这一环境的选择,揭示了现代人生活中老年人应该怎样面对新生活的问题,是向生活举手投降,还是与生活进行抗争,振作起精神,面对死亡与之挑战。美国影片《鸟人》的环境造型也具有典型意义。"鸟人"用不愿与人交谈的方式来作为一种对
❼ 留白手法在影视艺术的应用
留白手法在影视艺术的应用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视听艺术,除了画面和对白之外,音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视语言,那么,留白手法在影视艺术如何应用呢?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影视艺术的艺术审美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留白”为切入点,分析影视艺术创作中“留白”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实例,论述“留白”在影视艺术中的表意效果。
关键词:影视艺术;“留白”;虚与实
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学,“留白”艺术手法以老子与庄子的“虚实论”哲学为理论源头,在当今影视艺术创作中传承和延续着古老的东方哲学魅力。中国美学中独特的含蓄美、意境美、神韵美、虚实相生等传统审美观念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图像时代与西方的审美观念不断碰撞融合共生。
好莱坞大片、美剧等西方影视作品对我国影视艺术领域的冲击是不容小觑的,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找到我国影视艺术的立足之本?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树立民族影视审美的本源所在。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留白”艺术手法在我国影视艺术中的运用以及独具民族影视审美的表意效果,给我国影视艺术的民族发展之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在全球化潮流中,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影视艺术作品及其背后所宣扬的“文化霸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影视艺术道路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影视艺术创作中“艺术上体现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开掘”,从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打造独具东方话语的中国影视艺术。
一、影视画面中的“留白”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说:“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画面对于影视艺术来说不仅是基本元素,更是传达其美学内涵的核心承载对象。一个导演的美学追求和作品风格主要通过影视画面体现出来,把“留白”手法合理运用到影视画面中,让影视艺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力量,赋予画面以更高的美学价值,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中的画面“留白”,主要运用镜头、构图、光影、色彩等影视语言来实现。画面的“留白”意味着镜头中存在导演刻意为之的“空白”,可以是镜头焦点虚化的景物,也可以是在观众视觉冲击中处于次要位置的景或物,如天空、沙漠、树林、戈壁等。“主体周围的留白能够使画面的主要对象鲜明突出,产生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使构图更加明快简洁。空白关系的变化也能够让画面疏密有致、虚实相生,起到调节影像节奏的作用。”
在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影片《英雄》中,残剑与无名在九寨沟湖面上的“意念之战”,导演选择被重山环抱的平静湖面作为他们俩人的比武场,使背景得到了尽可能的纯化处理,以达到“以实当虚”的目的。残剑和无名的比剑场景仿佛一幅灵动的山水画,虚化的背景更加强化了两位主角的比剑动作,而静谧的氛围则反衬出这场展开在意念中的比武的激烈。画面“留白”在影视作品中表现最多的是空镜头的形式。
什么是空镜头?电影艺术词典给出的解释是:“空镜头,又叫景物镜头,即画面中没有人物的镜头。由于电影特写所规定,它在提供银幕视觉形象信息上有重要作用。它与有演员(包括人和动物)的镜头可以互补而不能代替,是导演阐明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感情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银幕时空的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等方面也有独特作用。”空镜头在影视作品中作为情感释放的窗口,往往被安置在影片开头或是高潮过后的情绪缓释期,迎合观众心理,使得观众在高度紧张之后有一个情绪释放的过渡阶段,以便观众能够在这段“留白”中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情节以及思想内涵。
当然,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空镜头还有独具东方特色的含义,那就是“含蓄”。我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的审美观决定了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画面的“留白”具有含蓄性的表意功能。例如,在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中,巩俐饰演的“我奶奶”和姜文饰演的“我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的场景,就用“随风摇曳的高粱”空镜头来含蓄性地表达这个情节,而这样的'“留白”处理不仅不妨碍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而且符合东方人“含蓄”的审美观念。
二、影视音乐中的“留白”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视听艺术,除了画面和对白之外,音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视语言,在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音乐的运用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滥用,使得影视作品中不合时宜地充斥着配乐,不仅没有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而破坏了整个作品的呈现效果。由此可见,影视音乐中的“留白”显得至关重要。在影视艺术作品的音乐中合理运用“留白”手法,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音乐也可以成为重要的造型符号,甚至成为导演表现个人风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中,由于导演对于音乐的出现时间以及时机的合理把握,使得音乐成为一条配合人物情感发展的副线展开叙事。
主题音乐《Yumeji’sTheme》第一次出现是在苏丽珍和周慕云开始觉察到各自的伴侣有了外遇之后,中提琴的低沉音色伴随着两人的淡淡愁绪在影片中渲染开来。苏丽珍提着保温壶,身穿旗袍,优雅地走过狭窄的楼道,走向云吞滩。而周慕云在楼道拐角处与苏丽珍相遇,各怀心事的他们,彼此互相地点头示意,又各自转身离开,音乐随着两人的交汇而渐缓至消失。周慕云与苏丽珍之间的情感维系通过一段相同的愁绪、相同的音乐维系在一起。
这段主题音乐反复地、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影片中,配合导演刻意的慢镜头语言,使得观众习惯于在这段音乐“缺失”的时候观看正常叙事线索的展开,而主题音乐一响起,就条件反射式地进入到情绪化感性叙事中。“通过音乐的‘留白’而控制的画面段落,往往在节奏上提供一种气场,而这种气场更加能够体现影片节奏的韵味,并且能够形成独特的视听效果,形成影片独特的风格。”王家卫对于音乐的这一处理方式,是在强度、频率上强调“音乐渲染”的情况下,用音乐“留白”反衬出正常叙事线索的理性,并通过“留白”引导观众在心理空间中形成惯性的审美趋向。
三、叙事结构中的“留白”
叙事结构作为影视作品展开故事的主要框架,“留白”手法在其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结构,通过重要情节线索的缺失来营造一种悬念;二是设置开放式结局,使得整部影片的叙事收尾处以一种模糊性的情节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个性读解。
中国早期影视作品中较多采用传统线性叙事结构,而这种通过“留白”营造悬念的手段在现代影视作品中运用较多。例如,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该部电影分为四部分,各部分的主题分别是“疯”“恋”“枪”“梦”,采用分段叙事,却又不按常理出牌,每个故事的情节呈现中都有部分情节的“留白”,观众在观影中存储着这些“留白”,也在接下去的叙事中不断找寻合理的解释来填补。
直到第四段“梦”的呈现,既是影片的结尾,又是叙事的开端。当所有遗失的“拼图”被找到,导演把呈现完整故事的权利交给了观众,让观众建构完整的故事。而这种叙事结构上“留白”手法的运用不同于以往的设置悬念与揭开悬念,四个段落衔接之间的大段“留白”,以及每个段落之间故事情节的“留白”,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读解能动性,每个人读解到的故事并不一样,因为“留白”的“虚”正是观众想象力驰骋的广阔天地。
姜文点到为止的“实”——故事情节的呈现,让“留白”处更显深意。叙事结构中最常用的“留白”呈现是开放式结局。美国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将开放式结局界定为“一个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满足的情感,则被称为开放式结局”。
例如,在冯小刚的电影《夜宴》中,影片最后刺向章子怡饰演的皇后的那把剑到底是谁刺的?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最后面对一纸离婚协议书,宋建平到底会如何抉择?是签还是不签?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在电视剧中,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并不意味着对故事彻底的戛然而止或是情节的悬而未决,相反,开放式结局的“留白”能够承载更多的结局,因为生活本就是这样,“现实生活永远比戏剧更富有戏剧性”。开放式结局这样的“留白”方式让戏剧性保留到了最后,也让观众再一次从不同的戏剧性读解中体会到个中真谛。
参考文献:
[1]郑洞天.TOBEORNOTTOBE——进入WTO以后的中国电影生存背景分析[J].电影艺术,2000(2):8.
[2]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
[3]殷婕.中国影视剧中的留白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6.
[4]许南明,等.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11.
[5]暴丽.电影音乐创作与“留白”[J].电影文学,2011(8):126.
;❽ 影视节奏是营造艺术感觉,传达审美观的重要形式是否
摘要 节奏经常就是一部电影、电视剧或一个导演的名片。在一部影片中,节奏仿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又是无处不在的,贯穿一直的。节奏经常是组成了一部作品的风格的关键元素,彰显一个导演艺术个性的关键方面。有时我们看一部影视作品,会以为其面目模糊不清,究其原因,很主要的一点,就是在节奏处理上特点不鲜明;而风格和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品,其导演一定是对节奏的处理突出表现了本身的特点,符合其内在的艺术逻辑。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这么说过:“毫无疑问,节奏――这是影片最基础的特征,同时也是最微妙的极少被研究过的特征。”[1]那么,很显然,对国产影视作品中的节奏给必须的关注,不但含有理论的意义,更含有实践的意义。
❾ 马塞尔.马尔丹
马塞尔·马尔丹(1889~1973)
Marcel,Gabriel
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巴黎大学 ,1910 年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著述和研究。其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渲染孤独的人的存在及其痛苦,因此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宗教伦理问题是其理论的中心问题。他强调,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人永远在“旅途”中,永远达不到终点,也根本没有终点,人只有与上帝“交往”才能体验到自己真实的存在。著有《旅人》、《存在的奥秘》等。
❿ 电影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哪4种
影视艺术是多片种,多形式的艺术,一般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而每一类别又有多种形式.不同的片种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审美要求,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是:
(1)直观视象性.
影视艺术主要提供的是由银幕或屏幕所显示的直观视觉形象,"看"是影视观众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一切东西,包括思想,情感,梦幻等等,都应该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为了不破坏"可见性",人物对话语言(比起戏剧)都应压缩,高度精练.这是因为影视艺术是与摄影分不开的,而摄像机所处理和完成的仅仅是世界的"象"(包括未经改动的客观物象和经过选择,加工,改造过的物象),即影视艺术的主要材料就是物象的真实纪录,因而,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才明确地指出"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电影的存在是由于画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由于电影的视觉特性绝对要比电影作为思想或文学容器的性质更为重要."
影视艺术所展示的直观视象,几乎可以是无所不包,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活动,人们能见到的一切,以及人们难以或不可能见到的,都能用画面的形象来表现.例如,它能将内心活动具象化,可以通过外在物象的变化来反映(如天旋地转,可以用房屋,树木等的旋转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如《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性镜头——女主人公在火车站突遇男主人公时的长达几秒钟的面部大特写).即使是潜意识,它也能用画面形象来表现,如伯格曼②导演的《野草莓》,费里尼导演的《8》等,在这方面都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使它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易于超越国界和民族,因而,让·爱泼斯坦才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即它是一种"象形符号"式的国际语言.
(2)幻觉逼真性.
银幕和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种"影子",一种"幻相",这些形象所组织构造出来的具有统一性的时空,也是一种幻觉,但是它们却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影视艺术是以视觉形象的逼真性为生命的,它无法容忍对自己的本性——视觉可信性的丝毫破坏.正如巴赞所说:"电影中的幻景与戏剧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观众默许的假定性为依据,相反,它是以表现给观众的事物的不可剥夺的真实性为依据的".
比起其他艺术,这种幻觉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优势所在.它能最大限度地酷似生活原貌和自然形态,它拥有绘画和雕塑所失去的运动,音乐失去的造型,突破了戏剧的时空局限,把文学形象转化为直接可观的形象.虽然,银幕在瞬间给观众展示的是世界的一个片断,但它却能使人信服这个片断是与世界的其他部分联为一体的.银幕不是画框,而是窗户,是将事件的局部展示给观众的窗户.影视空间不像绘画空间和舞台空间那样是嵌入世界之中的,而是代替世界而产生,存在的.
影视艺术的幻觉逼真性来自摄影的本性——客观物质视象的复现.绘画细致地描绘出事物的原貌,但它们却不具有摄影那样使我们相信原物确实存在的力量.此外,影视的幻觉逼真性还来自于影视艺术家的努力,来自他们自觉地按照这一特性来进行创作.例如,镜头的组接,就要根据人们观察外在世界的习惯,按照视觉逻辑来进行.而演员,为了逼真性,也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如电影《甘地传》的主角为了逼真性,甚至绝食数日,使形体和精神体验更接近原型,来满足观众对逼真性的审美要求.影视艺术的技术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逼真性的发展过程史,如宽银幕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类的视觉性质.而立体电影,以及正处于试验阶段的"有感电影","嗅觉电影"等等,把这种逼真性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3)时空再造性.
其他艺术也能进行时空重组,戏剧艺术更是必须再造时空,但是由于舞台和剧场的限定,其再造的能量是有限的.而影视艺术在这方面有着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自由度.摄影技术和剪辑技巧的发展,使得保持在胶片上的影像可以自由地分切和组合,实质上这就意味着可以从特定的艺术材料中抽取出时间和空间来重新构造.这就是所谓的"蒙太奇"技巧.这样,影视艺术就能打破现实时空和上演时空的束缚,既可以集中,压缩,又可以延伸,扩展;既可以自由地转移,反跳,又可以灵活地跨越,并列,可以说能用心理时空代替物理时空,引导我们自由地穿越时间和空间.
影视艺术再造时空,构建起符合心理的审美空间,可以有多种方式和手段,例如可以在两个因果性镜头之间建立起一种纯虚拟的空间连续关系,这种联接的合理性通过内容的呼应而获得.例如,在英国影片《灯塔看守人》中,一个发高烧者呼唤着他未婚妻的名字,紧接着出现的是远在他方的未婚妻突然惊醒,就像听到了他的叫声一样.还可以按照视线(内在的)与内心活动来进行空间组合.例如美国影片《党同伐异》中,一个妇女双手捧头,然后惊愕地转向正面,下一个镜头则是她关在狱中的丈夫.甚至还可以直接按照主题,理性地组接空间.例如苏联影片《十月》中,一尊大炮正从吊车上下降到工厂的大厅中,下一个镜头便是壕沟中的士兵低下头…….这些组接的空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无法感知的,但是在心理上却是合理的.而"任何电影表现手段只要它在心理上是合理的,不论它在物质上是否真实,都是有价值的."
如果说,影视世界作为一种构造的时空连续体,其空间的性质与真实空间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那么,它重构的时间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时间的性质.在影视中,时间可以加速和放慢,几天才能完成的花朵开放,数秒即可,而几分之一秒的时间流程,却可以用较长的时间来显示,如子弹的射出.也可以将时间颠倒,如各种各样的"闪回"手法,阿仑·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在这方面就取得巨大的成功.甚至,可以让时间停止(定格),让时间消失(跨越)等等.其实,影视艺术的空间重构,常常是按时间的重构来进行的,如果说绘画和雕塑是将时间空间化,那么影视则是将空间时间化了.
当然,影视再造时空,也不是可以无限自由的,作为艺术,它再造时空的方式必然受到所表现的内容所制约,也应该符合观众的心理活动规律.
(4)画面运动性.
从本质上看,电影是一门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空间形式"决定了造型性(画面)在影视艺术的重要地位;而"时间艺术"又决定了运动性的重要地位,所以,画面运动性是影视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正是连绵不断的运动着的画面,给影视带来了巨大的魅力,抓住了观众的感知和注意力.法国电影艺术家雷内·克莱尔说过:"如果确实存在一种电影美学的话,那么,这种美学是在法国,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摄影机和影片的同时诞生的.这种美学可归结为两个字即'运动'."可以说,没有画面的运动,就没有影视艺术.
这种画面运动性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被拍摄对象自身的运动,只有影视才能完整地,真实地展示事物的运动,而影视也对运动着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其次是指包含着因摄影机的移动以及镜头焦距的变化所造成的运动感.所谓"摄影机的移动",不仅可以追随正在运动着的人物和其他物象,也可以使物象活动的背景不断变化,这就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运动感.这种运动感并非在于事物自身的运动,而是由于镜头的推,拉,摇,移与变焦所造成的运动的幻觉.
画面的运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这种节奏主要是由蒙太奇技巧和长镜头的运用所制造出来的,是将镜头按不同的长度(这既取决于镜头的实际长度,又取决于内容刺激观众所产生的时间延续感)和强度(景愈近,心理冲击愈大)关系将其联接起来而产生的.影视画面运动的节奏,是情节发展的脉搏,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情绪气氛,或紧张,兴奋,恐怖,喜悦,或沉闷,压抑,伤感等,能修饰和强化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情感.画面运动的节奏,不仅仅是根据拍摄对象的运动速度和强度来确定,也不只是根据情节进展来确定,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画面内容所激发起的观众的兴趣的程度来确定.例如,镜头短,不足以展示内容的内蕴,但镜头冗长,就使人厌烦.如果镜头正好在注意力降低时切断,并由另一个镜头所替代,注意力就会不断被抓住.因此,所谓影视艺术的节奏并不仅仅意味着抓住镜头的时间关系和景深的变化,更是镜头的延续时间和画面的强度与他们所激起并满足了注意力运动的一种结合.应该指出,影视艺术的配音也对节奏的形成有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