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敦刻尔克》,差点把我淹死在电影院
这是一部无关乎战略的远大或者失败,无关乎战术的高明或者草率,无关乎正义和非正义,没有大人物振臂高呼”保卫国家”,没有英雄大喊”跟我上”。
只有令人窒息的如影随形的死神的威胁和回家的心切。
中间,一个无名的绝望的士兵,直接跑进涌向海滩的海浪里。
从来没见过这样一个战争片的主角,从始至终,只想着一件事情,坐上回家的船。
家就在40多公里的海对面。回去的路是如此艰险。
汤米,从影片一开始,在空无一人的敦刻尔克的街道上,想抽空拉个臭,刚脱下裤子,小分队被德军袭击,仓皇逃窜(是的,我们的电影主角,仓皇逃窜),在被追击的途中,队友先后全部被无情的子弹击中倒地,他自己在惊慌失措的狼狈的逃跑过程中也连枪都丢了,头盔也丢了。这就是一个新参军的对于什么是战争完全蒙圈的,可能没有杀死过一个敌人的新兵吧。
这还没完,为了赶上就要离开防波堤的撤军船,汤米灵机一动,竟然和一个第一次见面,话没说一句的吉布森假扮抬伤员的士兵,试图混上船。他们挤过长长的士兵的队列,简单说,就是无耻的耍小聪明的加塞和逃离战场。(当然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丘吉尔批准的撤退计划)
在整个片子里,汤米就不断的试图上船,船被击沉,死里逃生,游向另一艘船,回到海滩,寻找下一艘船,再沉掉,死里逃生这样的无助的 令人疯掉和绝望的循环 。
请原谅,我竟然联想起一个B级片,Final Destination,无论你多么侥幸的一次一次躲过死神的刀锋,他总在下一个路口等你。幸好诺兰最后给了我们倒霉蛋汤米一线生机。
我们这个蒙圈的满眼都是恐惧和满眼都是要回家的生存欲望的小主角,甚至没有什么台词。但是你可以清清楚楚的读懂他的眼神,那眼神始终直勾勾的盯着任何正要离开海滩的撤兵船,眼神里写着,我要离开这,我无比疲倦,我无比忐忑,我只想好好睡个安稳觉,好好吃顿饭。
不择手段想率先离开战场的汤米,应该说是懦弱的吧。但是,在渔船上,当其他士兵发现吉布森是法国人,用抢指着吉布森的脑袋让他下船(船太沉,老也浮不起来)的时候,汤米说这样做不公平,他说法国佬也是盟军,拿枪的士兵说,这就是人性,我们几个是一个部队的,你能怎么着,要不然你也下去吧。这时候汤米说,我可以下去,但是你们这么做不对。
汤米这时候很勇敢。
人性既暴露了汤米的懦弱,人性也挖掘了汤米的勇敢。
片子里,你和主角们,无数次被困在被炸沉的军舰里,被打漏的渔船里,无数次看着海水没过头顶,听见主角在水下发不出声的呼喊和消失的光线,听着电影要命的越来越紧张的如同敲破铁桶一样的节奏和配乐,你在电影院也憋死过去。
NND,整个电影里,除了看见德国人的战机,你一个德国鬼子也没见过。影片后面的时候,汤米和吉布森和另外一个士兵跑到一艘搁浅的渔船,等待海水涨潮,期望海水带着渔船离开海滩飘到海里。他们上船的那个时刻,回头望了望远处海滩边上挡住视线的沙丘,心中充满了莫名的恐惧,因为他们知道德军随时可能从沙丘后面涌上来。
跟所有血战或者号称残酷真实的战争片相比,这部片子完全不血腥,看完整个片子,甚至不记得见过血。
请注意,连moonstone(月光宝石)号民船上那个被落水士兵在冲突中意外摔落楼梯脑部受伤,最后死去的小伙子,都没有出血。
这些在防波堤上排队等待登船的士兵们,在德国空袭的飞机俯冲过来的时候,除了蹲下什么都不能做。相比较其他战争片,德军的炸弹的爆炸力太小了,炸弹炸到防波堤的时候,也就是炸掉一小块,没有人肉横飞,没有血花四溅。但是这些士兵什么都不能做,没有防空兵防御,没有小步枪打飞机的神迹。只能祈祷,不要炸到我。
一船英军士兵登上战舰后,半夜被鱼雷击中船身的时候,船舱是紧闭的。
飞行员海上紧急迫降之后,驾驶舱的窗户卡住了。
即使是民船道森船长的船,也是满满的塞了55个士兵,半路上还遇到德国战机俯冲扫射。
一艘战舰被德机轰炸倾覆,士兵纷纷跳海,突然海面上泄露的燃料油着起大火,一个士兵潜下海面,头上方就是无尽的火海,一秒两秒,一直到再也坚持不下去……
你在一个闷罐里,无处可逃。
这么压抑紧张的配乐,你们一定要自己去听,我才觉得公平。
我简直难以想象这位Zimmer先生也是当年狮子王的配乐,那么阳光的配乐和这么阴暗的配乐,竟然出自同手。
在惯常的电影表现手法里面,一个场景只有一条时间线,但是多个场景的多个时间线可以交织切换。在同一个场景里,可以在一条时间线上切换不同视角。不过在这部影片里,导演把同一个场景的不同视角采用了完全分离的叙述方式,所以同一场景的同一时间线会以三个视角重复三遍。一个是英雄飞行员法瑞尔的空中视角
在空中,我们看见一艘船斜斜的要沉没,有士兵跳下船,就会想,倒霉蛋汤米是不是在里面。
一个是船上的主角汤米的视角,我们就又经历一次死也回不了家的噩梦。
一个是民船船长道森的视角,我们心里就在喊,开快点,开快点,去救人。
1940年,30多万英国士兵完全不体面的搭着各种乱七八糟的船逃回英国本土,运完英国士兵,他们还还营救了6万法国士兵,最后没运完的4万法国士兵在敦刻尔克被德军俘虏。
1944年,这些当年成功撤回英国本土的士兵其中很多人又出现在诺曼底登陆。
Ⅱ 敦刻尔克电影中为什么最后那个飞行员不跳伞
艺术需要他牺牲。为了给岸上的士兵提供空中掩护,飞机一直盘旋在上空,直到没有油料,这个时候,撤退已经结束尾声了,已经没有合适的跳伞机会了。
Ⅲ 《敦刻尔克》电影解析是怎么样的
敦刻尔克海滩危机四伏,德军的飞机不时地发动袭击,许多赶来救援的船只都被击沉,这导致了大量的船舶机油泄漏到海水中。
船舶机油使用的是重油,含碳量高达85%,粘度也有150左右,主要成分是胶质和沥青质,非常的黏稠。大量的有机物质在海水的运动中搅动翻腾,形成了泡沫,被冲上了海滩。或许可以将他们理解为:油沫。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城市的形态和地理位置就觉得它是要发展第一产业的了,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
工厂污水、洗涤剂、化肥残留物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工业废品,倾倒入大海。而且据调查,敦刻尔克市的污水排水系统在当时并不发达,有些污水似乎是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向大海,为海滩泡沫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
剧情介绍:
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陆地上,英国士兵汤米(芬恩·怀特海德饰)和亚历克斯(哈里·斯泰尔斯饰)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马克·里朗斯饰)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巴里·基奥汉饰)离开英国,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
Ⅳ 电影敦刻尔克最后那个法国兵去哪了
死了,还记得那艘被打了一堆弹孔的那艘小货船么,他被困在货船的货舱里,淹死了。有这样一个镜头:法国兵在在被水没过之后,挣扎着将一只手伸向从出口射进来的那道光,过了一会手不动了,然后沉了下去。和他一起的英国兵出了船舱后在水里走了一段,回头看了看,法国兵没有出来。
Ⅳ 《敦刻尔克三个飞行员》结局是什么
敦刻尔克三个飞行员结局都死了。
《敦刻尔克》是由辛克匹影业出品,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发行的战争悬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菲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纽林·巴纳德、詹姆斯·达西等领衔主演。该片于2017年7月21日在美国上映,9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介绍:
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在陆地上,英国士兵汤米(芬恩·怀特海德饰)和亚历克斯(哈里·斯泰尔斯饰)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马克·里朗斯饰)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巴里·基奥汉饰)离开英国。
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
Ⅵ 敦刻尔克 法国士兵最后活下去了么
被俘,不过被俘法军待遇比较好,,因为法国投降后,维希法国实际上是德国的盟军,为了安抚维希政府,德国人不会对法国战俘怎么样的
Ⅶ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4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敦刻尔克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诺兰的《敦刻尔克》把作战室里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去,开场不交待历史背景,结尾也不交代伤亡人数。这里没有丘吉尔,没有希特勒,《敦刻尔克》宏伟的结果更是没有悬念,诺兰只是牵挂着小人物的恐惧,聚焦“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个体的视角也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有人说,诺兰风格化的手艺和敦刻尔克事件本身壮烈的结局挽救了电影,所以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感觉有些难以言说,没有如你所愿般“烧脑悬疑”,也没有血脉偾张。很显然,在战争片的战场上,诺兰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战争史诗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诺兰的冷观和克制,让《敦刻尔克》保持了对历史的悲悯与敬畏,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邃与深远,让它在众多战争片面前别有建树。
《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真实历史事件,将一部战争片拍成了剧情、悬疑、惊悚片。这一切使它与其它战争片之间仿佛有道巨大分水岭,一边的山峰上是《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另一边的山峰上是《敦刻尔克》。两座巅峰上的作品都很伟大,却又那么迥然不同。
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不管它是战争片还是悬疑片,都不重要,敦刻尔克最大的价值在于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刻画出身处战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如此真实。
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是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与战争中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敦刻尔克》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类电影所做的。《敦刻尔克》是诺兰的一次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尝试,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真”往往会摆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诺兰与李安不谋而合。诺兰认为,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战争时,首先考虑的或许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对于那些普通年轻的士兵来说,是回家,离开敦刻尔克;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船长来说,是到敦刻尔克接那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回家;那个燃料耗尽的飞行员用生命坚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渔船。
在军事题材的战场上,导演喜欢从战争中挑拣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一将功败万骨枯”的故事,把他们变成了电影里的勇士、侠客和英雄,再加上爱、恨、暴力、死亡。徒手挡子弹、料事如神仙的战争片让人怀疑人生,另一部分优秀的战争片吸引人坐下来了解战争。“怎样把观众带去敦刻尔克,是我最先考虑的事情。”诺兰决定将这种经验呈现在银幕上——
陆地上,德军1700辆坦克持续前进,距海滩只有16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面对绝境,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这些战争中的个体,浓缩着40万人的恐惧,像极了敦刻尔克灰蓝色的海水,无边无际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 。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
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Ⅷ 如何看待电影《敦刻尔克》在法国遭到抵制
因为敦刻尔克是英国、法国、荷兰等同盟国的撤退,电影中缺乏法国人的视角,仅给了法国士兵十几秒的镜头,还是将法国士兵刻画成假装成英军上船的形象。再加上,历史上法国在撤退的最后起了后卫的作用,最终导致有一万多的法军被俘。无论从电影情节中还是真实的历史上,似乎对法国有一个不公。
这时,德国坦克已经到达敦刻尔克近郊,包围圈已缩得很小很小,后卫任务落在约4万名法军身上。晚上10点,最后一批船只到达敦刻尔克,混乱局面突然达到了高潮,众多没有武器的士兵瞬间涌现,乱作一团,上去的捡了性命,剩下的只能“望洋兴叹”。最后,有2.6万人挤上了最后一批军舰的甲板,离开了敦刻尔克。6月4日,“发电机行动”计划至此结束,满载着法国士兵的英舰“希卡里”号是最后一艘驶离敦刻尔克港口的船。而此时还有不少撤退不了的后卫法军打尽最后一发子弹成为俘虏。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法军在撤退中的作用和牺牲确实不应该被忘记,但是诺兰的《敦刻尔克》意在讲述个体生命面临死亡经历生死的故事,其本人也多次声明,无论哪一方都应该理性看待。
Ⅸ 敦刻尔克电影剧情 讲的是什么故事
1、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陆地上,英国士兵汤米(芬恩·怀特海德饰)和亚历克斯(哈里·斯泰尔斯饰)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
2、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马克·里朗斯饰)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巴里·基奥汉饰)离开英国,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
Ⅹ 为什么在《敦刻尔克》中的法国士兵被描述的很消极
诺兰——一位将时间变成敌人的魔术师
文/梦里诗书
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时间线索的交错,成为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第一次涉足真实历史所交出的答卷,《敦刻尔克》在他的执导下,不是一次足智多谋的撤退,也并没有着何般英雄主义的彰显,小人物视角直面战争的惨痛与绝望,成为了电影最为诱人共鸣也最为深刻的内在纵深。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次成功将33万盟军撤离纳粹围堵的历史奇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次尤为重要的转折点,在未看电影前,对诺兰会如何去呈现这场真实的历史事件,个人是满怀期许的,这一次的他也并没有让人失望,在这部作品里诺兰并没有致力于从宏观上多么真实的去还原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而是透过对时间极为出色的把控,将分属陆海空的三个故事,在一种尤为克制的情绪中,用一周、一天、一小时三个时间,呈现了一场仍旧极具自己独特风格却又稳中有变的电影作品。
对于一部战争电影,《敦刻尔克》是复杂的,但对于一部诺兰电影,它又是极简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在这位导演的手中早已被玩转的游刃有余,故其电影在伊始才敢于大胆的摒弃了一切铺垫,直接便将观众带入了枪林弹雨之中,而随着剧情的发酵,你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并没有绝对主演的作品,多视角多空间多时间对这场大撤退的还原,不仅将一股扣人心弦的紧张感维系到了电影最后一刻,也令人看到了战争阴云下的残酷。
一部好的战争电影什么最为能打动人?无外乎就是感人至深的人性之光和血腥残酷的战争画面,但在这部电影中诺兰给予人物的台词少之又少,在战争场面上也没有多少血腥的画面,但对镜头语言和音乐的善用,使电影对战争残酷的着点并没有逊色分毫,相反电影一面在伊始便透过第一视角将观众拉近电影,另一面透过小人物深陷绝望之境后能否绝地重生的悬疑,以及那用时间构思所带来窒息般的紧迫,都使人仿若真正的走进了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是一部没有德军镜头的作品,时间成为了这部电影最大的敌人,而活着这种在和平年代最为基本的需求,在这部电影中却成为了最大的希望,由此这部稍显另类的二战电影,对反战的着点才会在诺兰玩转自己技艺的同时,仍旧充满了打动人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