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杜拉斯写过哪些小说﹖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 1968, 伽利玛
《毁灭,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1977年/剧本 子夜 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1977年 子夜 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伽达》 1981年 子夜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 1984/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出版社[1]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左岸派第一部代表作的话是阿仑·雷乃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的电影《广岛之恋》
⑶ 电影《广岛之恋》准确地说归属于哪一个电影派别
《广岛之恋》属于左岸派(Left Bank Group),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派别特点
叙事技巧与传统大相径庭
成员介绍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音乐》、《印度之歌》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
楼主。谢谢。
⑷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创作生涯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1944年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当法国掀起新浪潮后,法国文坛也随而产生了新小说运动。她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说《麾狄拉特干达毕业》而被誉为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曾获文学奖。
她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1959年名导演亚兰勒纳请她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1959)撰写电影剧本。这部作品在法国大受欢迎,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而她的名字也传遍世界。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1965年,她开始了导演生涯。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岸派”的成员。
1974年创作《印度之歌》,该作品于1975年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4年,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1985年发表《痛苦》。书中记录了她在‘二战’期间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和她如何等待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丈夫的归来。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是全部》。
⑸ 广岛之恋 评价
你好
推荐几篇:
第一篇:有点少 http://blog.hsjiaoyu.cn/u/3369/20081030224545.html
第二篇 很专业 :http://www.yue.org/viewthread.php?tid=5007
第三篇 还可以:http://www.douban.com/review/1062351/
网上可以搜索道的基本都在这里
现写肯定来不及了 综合一下吧
⑹ 广岛之恋是哪儿部电影的插曲
别乱说话啊,电影《广岛之恋》中的插曲都是纯音乐,歌曲《广岛之恋》只是灵感来自于电影,和这部电影的没有其他的关系了。电影《广岛之莲》是法国导演阿伦·雷耐的代表性的新浪潮作品
⑺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人物生平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波雷诺(柬埔寨)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
16岁那年,杜拉斯遇见了一个中国男人胡陶乐(音译),帮助她家渡过难关,也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身难忘的情人。这段情感往事埋藏了50年后才向世人吐露。
1935年,21岁的杜拉斯在巴黎的法学院读书时漂亮而风流,常有浪漫传闻。
1939年,与她结婚的罗贝尔·昂泰尔姆是她前一个情人的好朋友,也是她一生信赖的兄长和朋友。
1942年,她认识了迪奥尼·马斯科洛,觉得他是“美男子,非常美的美男子”。最后两个人都爱上了对方。半年后,玛格丽特引见迪奥尼认识了昂泰尔姆。接下去的10年之内,这两个男人先后离开了她,她依旧过着自己渴望的、充满爱情、欲望和激情的矛盾生活,直到70岁依然如此。她认识了不到27岁的大学生杨·安德烈亚,他是成为她最后的一个情人,一直陪她走完了82岁人生。杜拉斯当时年近古稀,昔日风韵荡然无存,酗酒,怪癖,乖戾,人人都是敬而远之。27岁的扬·安德烈亚,身材瘦高,是个同性恋,性格羞涩,被她养在家里。当杜拉斯带了扬·安德烈亚到处抛头露面时,有记者提问:“这总是您最后一次爱情了吧?”她笑着回答:“我怎么知道呢?”直到1996年3月,杜拉斯长眠在巴黎巴那斯公墓里,知道杜拉斯的人可以说,这确实是杜拉斯的最后一次爱情了。
“玛格丽特·杜拉斯,她写作,有的只是用来写作的铅笔和水笔。除此之外,她一无所有。”这是1988年玛格丽特·杜拉斯接受吕斯·佩罗访问时在题铭中所说的一段话。她曾经对最亲密的女友说:“真奇怪,你考虑年龄,我从来不想它,年龄不重要。”
18岁首次返回祖国——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同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Duras(杜拉斯)。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了《自由人报》。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5年,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党籍。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
1985年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8年-1989年昏迷住院。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⑻ 广岛之恋是哪个电影运动的代表作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 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
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伦·雷乃携他于去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国戛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
《广岛之恋》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人们说《广岛之恋》是电影的转折点,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的、以设置一个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演实行了决裂。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脑海中,观众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
五十年代末期,法国一批新进导演掀起反传统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新浪潮",以戈达尔为首的年轻导演蔑视一切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拍摄的电影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同时期崛起的"左岸派"电影集团通常被视为"新浪潮"的一个分支,阿伦·雷乃既是这一集团的代表,他们拍摄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意识,更使用大量现代色彩十分浓郁的时空倒错的"意识流"手法。
左岸派与文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时盛行的"新小说"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员。如"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杜拉斯。"新小说"派作家给"左岸派"电影带来了强烈的文学风格,因而"左岸派"电影又被称为"作家电影"。"作家电影"一词广义上具有双重含义,其一它意味着影片的导演即是影片的创作者,影片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二影片的剧本屏弃改编名著,而是只拍为电影原创的剧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学家为电影创作的剧本,影片中许多表现手法因而来源于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广岛之恋》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无疑成为左岸派作家电影的代表作。
《广岛之恋》的爱情与反战反军国主义题材的相互交织得益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剧本原创,但是纵观阿伦·雷乃的创作历程,当代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事件)以及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始终是他选材的重心所在。创作于1950年的《格尔尼卡》借助毕加索的同名绘画,对在1937年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这个著名的古城所进行的灭绝人性的轰炸进行强烈的抗议。19 55年阿伦·雷乃又拍摄了《夜与雾》,重新剪辑档案馆得来的黑白照片,新闻片以期重现纳粹集中营残酷情景。而《广岛之恋》正是这两部作品的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归宿。
⑼ 如何评价电影《情人》
《情人》,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1914年-1996年)在1984年写的小说。描写了一位在越南的法国殖民地生活的13岁法国女孩子和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该小说是杜拉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获奖
1984年获龚古尔奖。
1986年获里茨-巴黎-海明威奖,被评价为“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1991年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d)将该小说搬上荧幕。中国情人“他”由香港梁家辉扮演。女主角“我”则由法国女星珍·玛琪(Jane March)饰演。该片最终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获得了比较好的评价。另外说一句,这部电影的旁白是由Jeanne Moreau 珍妮·莫罗完成的,这位参与过多部新浪潮时期大师作品的女演员,被誉为新浪潮女神。她的旁白深沉沧桑,为影片增色不少。
经典语句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杜拉斯
⑽ 罗伯特·布列松的介绍
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1901年9月25日-1999年12月18日)法国著名电影导演。他对电影艺术和法国电影新浪潮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是继让·雷诺阿(20世纪最杰出的电影大师之一)以后,享有最高声誉的法国电影导演。布列松在《电影手册》的法国导演排名榜中排名第一。布列松对法国电影影响深远,他也是电影史上拥有最多大师粉丝的导演——从戈达尔、路易·马勒,到保罗·施拉德、凯瑟琳·布雷亚,再到安德列·塔科夫斯基乃至玛格丽特·杜拉斯,每个人都不吝啬对他的溢美之词。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对他如此评价:“罗伯特·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正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俄罗斯电影大师安德列·塔科夫斯基也曾说过:“如果罗伯特·布列松排在电影导演的第一位,其他导演顶多能排在第九、第十位,一想到这点,我就感到无比地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