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推荐几部情侣电影吧
假如爱有天意 :《河东狮吼》 :《我的野蛮女友》:《大话西游》《乱世佳人》 《人鬼情未了》 魂断蓝桥 《卡萨布兰卡》 《罗马假日》 《西雅图夜未眠》 《莎翁情史》《理智与情感》 《廊桥遗梦》 泰坦尼克号 1、罗马假日--无可奈何的纯情之恋 这部浪漫的爱情喜剧影片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多少年来屡映不衰,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为之倾倒。同时,这也是一部无法言说的迷人影片,语言在它面前失去了颜色。 影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美丽而不圆满的爱情,就像几十年后的《泰坦尼克》一样。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转瞬即逝和无可奈何。影片在成功的营造了一个喜剧氛围之后,又转回头来成就了一个悲剧结尾(当然,这也是别无选择的),两者结合竟然如此成功,难怪会成为绝世经典。纯粹的喜剧和单调的悲剧都无法脱离自身的局限而上升一个档次,这种笑过之后眼角带着泪花的影片才能抓住观众的心。 世上的爱情大多是不圆满的,人世间的悲剧莫过于此。在影片中这对男女来说,真正遗憾但又真正欣慰的是,两个人都没有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就像《大话西游》中悟空对紫霞一样),只有深深一吻。但两个人心领神会的无限爱意和无奈又岂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正是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关键。 2、卡萨布兰卡--凄美的昔日之恋 伤感的旧日恋情,灰色的乱世迷蒙,成就了这部爱情经典。乱世之中,人们的感情更加珍贵稀有,也更加坚韧深沉。为了爱情,也为了更大的博爱,那个忧郁的男人再一次面临与爱人生离死别,牺牲自己。黑白影调开始时,一直弥漫着惆怅的感觉,而到了最后则演变成彻底凄美绝望的爱情氛围。机场一段诀别场面真是荡气回肠,长留在影迷的记忆之中。 还记得法国雷乃的《广岛之恋》中的咖啡馆就叫“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的咖啡馆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无数恋人们流连的首选场所了。 3、乱世佳人--爱情史诗 这是好莱坞电影黄金时期的巅峰作品,以史诗风格拍摄的爱情影片,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爱情象征。战乱纷争的乱世为影片中个人的爱情铺开了宏大壮丽的背景,而真正激动人心的却是爱情,纯粹的爱情,没有原因的爱情,恨爱交织的爱情。与家国兴衰相比,个人性格成了爱情中最大的障碍和动力,这种能在复杂环境中体现出纯粹爱情的控制功力,是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 4、人鬼情未了--生离死别的爱恋 如果说,生离已经是所有在热恋中的人们难以忍受的了,那么这部影片所描述的死别则是所有爱人们的终极痛苦了。肉体虽然阴阳相隔,但精神相通,爱情永恒,相信这是所有经历死别的爱人们的无奈理想。浪漫的情人们虽然不愿意去想这种悲剧的发生,但大概也不得不在爱情的誓言中面对这种超越生死的挑战。所有的恋人这部影片就是帮助所有立誓的男人们,在电影的梦幻世界中使各自的爱情得到短暂的圆满。 5、大话西游--我爱你 《大话西游》近几年被炒得火热,除了作为一部新生代年轻人反叛精神体现的喜剧电影,作为一部爱情电影,大话西游也自有其经典地位。尤其是影片最后悟空在城墙下的一段,多少写不尽的悲哀全都化为浓浓的惆怅之情,为所有不能圆满的人类爱情唱出一阙怨歌。 建议所有的恋人们都去再看一遍“大话”,都能在笑声中珍惜现在拥有的一份真诚的爱情,更祝愿所有在笑声中说出“我爱你”三个字的恋人们幸福永远——起码五百年。
『贰』 《情人们(1958)》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情人们》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FZLB74RAhKKeHGViDyGXWQ
『叁』 求情人们Lesamants(1958)让娜·莫罗主演的高清百度云资源,免费的
《情人们》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导演:路易·马勒
编剧:路易丝·德·维尔莫兰
主演:让娜·莫罗/阿兰·居尼/让-马克·伯里/朱迪思·马格里/约瑟·路易斯·德·维拉龙卡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1958-09-06(威尼斯电影节)/1958-11-05(法国)
片长:90分钟
又名:移情记/恋人们/孽恋/TheLovers
报社老板的妻子让娜(让娜•莫罗饰)厌倦了枯燥无味的家庭生活,而情人的冷漠也未能给予她更多的精神慰籍。不甘心于镜花水月的空虚生活的让娜,似乎还在期待着一些奇遇。与年轻浪子伯纳德在公路上的邂逅,重新激起了她的爱情幻想。尽管在开始阶段,两人并不合拍,但他的青春气息与独立思维,逐渐激发了她对庸俗生活的厌恶感。其实在骨子里,两人是一般地天生叛逆。一场无趣的社交晚宴后,两人似心有灵犀地在花园中相遇,随而泛舟溪边,漫步田野,巫山云雨,意乱情迷。黎明,让娜甩开了惊呆的丈夫和友人,与伯纳德驱车而去,不考虑是否会有明天,也不知道要往何处去。
『肆』 历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影片是哪些
历届威尼斯电影节主要获奖名单
第一届(1932)
最佳导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苏联)
最佳男演员:弗雷德里克.马区《化身博士》(美国)
最佳女演员:海伦.海斯(美国)《马德隆.克劳德特的罪恶》
第二届(1934)
最佳外国影片:《阿兰岛人》(英国)
最佳导演:吉.马哈蒂 《入谜》捷克 约.罗文斯基《青年之恋》(捷克)
最佳男演员:华雷斯.皮莱 《自由万岁》(美国)
最佳女演员:凯瑟琳.赫本 小妇人 (美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泰雷萨旗手(意大利)
第三届(1935)
最佳外国影片:安娜.卡列妮娜 美
最佳意大利影片:幻影 意
最佳导演:金.维多 《洞房花烛夜》 美
最佳男演员:皮埃尔.布郎夏尔 《罪与罚》法
最佳女演员:保拉.韦塞利 《插曲》奥地利
第四届(1936)
最佳外国影片:加利福尼亚的皇帝 德
最佳意大利影片:利比亚骑兵队 意
最佳导演:杰克.弗德 《弗兰德狂欢节》 法
最佳男演员:保罗.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传》美
最佳女演员:安娜.蓓拉 《战斗前夜》法
第五届(1937)
最佳外国影片:《舞针的册》(法)
最佳意大利影片:《抗击汉尼拔》
最佳导演:罗.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
最佳男演员:伊密尔.詹宁斯《统治者》(德)
最佳女演员:蓓蒂.黛维斯《红衫泪痕》(美)
第六届(1938)
最佳外国影片:《奥林匹克运动会》(德)
最佳意大利影片:《空军敢死队》
最佳导演:卡尔.里特《士兵的假期》(德)马塞尔.卡内尔《雾码头》(法)
最佳男演员:李思利.霍华德《卖花女》(英)
最佳女演员:瑙玛.希拉《绝代艳后》(美)
第七届(1939)
最佳意大利影片:《阿布纳.梅西阿斯》
第八届(1940)
最佳外国影片:《驿站长》(德)
最佳意大利影片:《阿尔卡扎尔之围》
第九届(1941)
最佳外国影片:《克鲁格总统》(德)
最佳意大利影片:《钢盔》
最佳导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剧演员》(德)
最佳男演员: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意)
最佳女演员:路易斯.乌尔里奇《安奈利》(德)
第十届(1942)
最佳外国影片:《伟大的国王》(德)
最佳意大利影片:《槟加西》
最佳男演员: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枪击》(意)
最佳女演员:克.苏德鲍姆《伟大的国王》(德)
第十一届(1946)
最佳外国影片:《大地之光》(美)
第十二届(1947)
最佳外国影片:《罢工》(捷克)
最佳意大利影片:《悲惨的追逐》
最佳导演:亨利.乔治.格卢佐《巴黎警局》(法)
最佳男演员:皮埃尔.费斯内《文森特先生》(法)
最佳女演员:安娜.玛格纳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意)
第十三届(1948)
最佳外国影片:《王子复仇记》(英)
最佳意大利影片:《在罗马的阳光下》
最佳导演:格.沃.派勃斯特《审判》(奥地利)
最佳男演员:恩斯特.多伊奇《审》(奥地利)
最佳女演员:珍.西蒙斯《王子复仇记》(英)
第十四届(1949)
圣马克金狮奖:《曼侬》(法)
最佳意大利影片:《沼泽的蓝天》
最佳导演:阿.吉尼那《沼泽的蓝天》(意)
最佳男演员:约瑟夫.科顿《珍妮的肖像》(美)
最佳女演员:奥丽薇.迪.哈弗兰《毒龙潭》(美)
第十五届(1950)
圣马克金狮奖:《裁判结束》(法)
最佳意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员:萨姆.杰夫《夜阑人未静》(美)
最佳女演员:埃莉诺.帕克《铁窗红泪》(美)
第十六届(1951)
圣马克金狮奖:《罗生门》(日本)
最佳意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员:让.加宾《黑夜是我的王国》(法)
最佳女演员:费雯丽《欲望号街车》(美)
第十七届(1952)
圣马克金狮奖:《禁止游戏》(法)
最佳导演:沟口健二《西鹤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员:弗雷德里克.马区《一个推销员的死》(美)
第十八届(1953)
圣马克银狮奖:《雨月物语》(日本)《红杏出墙》(意大利、法)
最佳导演:亚温.李斯《四张广告》(美)
最佳男演员:亨利.维尔伯特《没有忏悔的神》(法)
最佳女演员:莉莉.帕尔默《四张广告》(美)
第十九届(1954)
圣马克金狮奖:《罗密欧与朱丽叶》(意大利、英)
圣马克银狮奖:《在码头》(美)《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员:让.加宾《不要碰珠宝》(法)
第二十届(1955)
圣马克金狮奖:《诺言》(丹麦)
圣马克银狮奖:《跳来跳去的女人》(苏联)
最佳男演员:肯尼思.莫尔《亲情深似海》(美)
第二十一届(1956)
最佳男演员:布尔威尔《巴黎横断面》(法)
最佳女演员:玛丽亚.雪尔《酒店》(法)
第二十二届(1957)
圣马克金狮奖:《不可征服的人》(印度)
圣马克银狮奖:《白色之夜》(意)
最佳男演员:安东尼.弗朗西奥萨《浪子回头》(美)
最佳女演员:齐特拉.丽金别格丝《马尔华》(苏联)
第二十三届(1958)
圣马克金狮奖:《无法松的一生》(日本)
圣马克银狮奖:《恋人们》(法)
最佳导演:路易.马勒《恋人们》(法)
最佳男演员:亚历克.吉尼斯《马口》(英)
最佳女演员:索菲娅.罗兰《黑兰花》(意)
第二十四届(1959)
圣马克金狮奖:《罗维雷将军》(意)《大战》(意)
最佳男演员:詹姆斯.斯图尔特《桃色血案》(美)
最佳女演员:马德莱娜.罗班松《两次旅行》(法)
第二十五届(1960)
圣马克金狮奖:《横渡莱茵河》(法)
圣马克银狮奖:《罗科和他的兄弟》(意)
最佳男演员:约翰.米尔斯《荣誉感》(英)
最佳女演员:雪莉.麦克琳《桃色公寓》(美)
第二十六届(1961)
圣马克金狮奖:《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法)
圣马克银狮奖:《向所有人敞开和平之门》(苏联)
最佳男演员:三船敏郎《镖客》(日本)
最佳女演员:苏珊.费隆《你不应该杀人》(法)
第二十七届(1962)
圣马克金狮奖:《伊凡的童年》(苏联)
圣马克银狮奖:《家族日记》(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放纵的生活》(法)
最佳男演员:毕特.兰卡斯特《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美)
最佳女演员:埃曼纽埃尔.莉娃《寂寞的心灵》(法)
第二十八届(1963)
圣马克金狮奖:《城市上空的魔掌》(意)
评委会特别奖:《邪火》(法)《进入生活的必备条件》(苏联)
最佳男演员:艾尔伯特.芬尼《汤姆.琼斯》(英)
最佳女演员:德尔菲娜.塞里格《莫里埃尔》(法)
第二十九届(1964)
圣马克金狮奖:《红色沙漠》(意)
评委会特别奖:《马太福音》(意)
最佳男演员:汤姆.考特尼《国王与国家》
最佳女演员:哈里特.安德森《爱吧》(瑞典)
第三十届(1965)
圣马克金狮奖:《北斗七星》(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沙漠里的西蒙》(墨西哥)《我20岁》(苏联)
最佳男演员:三船敏郎《红胡子》(日本)
最佳女演员:安妮.热拉杜《曼哈顿的三个房间》(法)
第三十一届(1966)
圣马克金狮奖:《阿尔及尔的战争》(阿尔及利亚、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查帕瓜》(美)《难忘昔日》(西德)
最佳男演员:雅克.佩尔《半个男人》(意)
最佳女演员:娜塔丽亚.阿伦巴萨洛娃《第一个教师》(苏联)
第三十二届(1967)
圣马克金狮奖:《白日美人》(法)
评委会特别奖:《中国是近邻》(意)《中国姑娘》(法)
最佳男演员:留比萨.萨马尔契奇《早晨》(南斯拉夫)
最佳女演员:雪莉.奈特《荷兰人》(英)
第三十三届(1968)
圣马克金狮奖:《马戏团帐蓬顶上的艺人》(西德)
评委会特别奖:《苏格拉底》(法)《土耳其人的圣母》(意)
最佳男演员:约翰.马勒《脸》(美)
最佳女演员:劳拉.贝蒂《定理》(意)
第三十四届(1969)
评委会特别奖:《半人半兽的神》(意)《名誉与光荣》(捷克)
第三十六届(1979)
最佳男演员:尤.列奥诺夫《秋天的马拉松》(苏联)
最佳女演员:乙羽信子《绞杀》(日本)
第三十七届(1980)
圣马克金狮奖:《葛洛丽娅》(美)《大西洋城》(法国、加拿大)
最佳男演员:奥斯卡.拉特维尔《第一个工作》(西德)乔治.伯恩斯、阿特卡尼《走路的风度》(美)
最佳女演员:莉芙.厄尔曼《理查德的东西》(英)兹.格.劳伦斯《葛洛丽娅》(美)
第三十八届(1981)
圣马克金狮奖:《沉重的年代》(西德)
圣马克银狮奖:《你记得陶莉.比尔吗?》(南斯拉夫)
评委会特别奖:《金色的梦》(意)《他们不用黑领带》(巴西)
最佳男演员:罗伯特.杜瓦尔《真诚忏悔》(美)
最佳女演员:莉尔.特塞卢斯《政治迫害》(挪威)
第三十九届(1982)
圣马克金狮奖:《情况》(西德)
特别评委会奖:《命令》(西德)
最佳男演员:罗伯特.鲍威尔《命令》(西德)
最佳女演员:比阿特丽斯.罗曼德《美满姻缘》(法)
第四十届(1983)
圣马克金狮奖:《芳名卡门》(法)
圣马克银狮奖:《黑人小茅屋街》(法)
评委会特别奖:《农家/三十五年之后》(法)
最佳男演员:马修.莫迪恩《北极光》(美)
最佳女演员:达琳.莱吉蒂莫斯《黑人小茅屋街》(法)
第四十一届(1984)
圣马克金狮奖:《和平阳光的年代》(波兰、西德、美国)
圣马克银狮奖:《小奏鸣曲》(加拿大)
评委会特别奖:《月球的宠儿》(法)
最佳男演员:纳西鲁丁.萨赫《交叉点》(印度)
最佳女演员:帕斯卡尔.奥吉尔《月圆之夜》(法)
第四十二届(1985)
圣马克金狮奖:《天涯沦落女》(法)
圣马克银狮奖:《杜斯特》(比利时)
评委会特别奖:《灯船》(美)
最佳男演员:热拉尔.德帕迪厄《警察》(法)
第四十三届(1986)
圣马克金狮奖:《绿光》(法)
圣马克银狮奖:《国王和电影》(阿根廷)
评委会特别奖:《爱情故事》(意大利)《野鸽子》(苏联)
最佳男演员:卡尔洛.德莱.彼亚内《圣诞礼物》(意)
最佳女演员:瓦莱利亚.戈利洛《爱情故事》(意)
第四十四届(1987)
圣马克金狮奖:《再见,孩子们》(法)
圣马克银狮奖:《莫里斯》(英)
评委会特别奖:《集体的喝彩声》(瑞典、挪威、丹麦)
最佳男演员:詹姆斯.威尔比、休.格兰特《莫里斯》(英)
最佳女演员:姜受延《种女》(韩国)
第四十五届(1988)
圣马克金狮奖:《圣洁酒徒的传奇》(意)
圣马克银狮奖:《雾中风景》(希腊)
评委会特别奖:《佳罗普营地》(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突尼斯)
最佳男演员:唐.阿梅奇、乔.曼特格纳《情况变化》(美)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女人韵事》(法)雪莉.麦克琳《苏萨茨卡夫人》(美)
第四十六届(1989)
圣马克金狮奖:《悲情城市》(中国台湾)
圣马克银狮奖:《黄色房子的回忆》(葡萄牙)《一位茶道大师之死》(日本)
评委会特别奖:《光明》(法)
最佳男演员:马尔塞罗.马斯特罗、马西莫.特罗伊西《几点钟》(意)
最佳女演员:佩吉.阿什克罗夫特、热拉尔丁.詹姆斯《她早走了》(英)
第四十七届(1990)
圣马克金狮奖:《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去世》(英)
圣马克银狮奖:《我同桌的天使》(新西兰)
最佳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好家伙》(美)
最佳男演员:奥列格.鲍里索尔夫《唯一的证人》(保加利亚)
最佳女演员:格洛丽亚.蒙奇梅尔《镜中人》(智利)
第四十八届(1991)
圣马克金狮奖:《蒙古精神》(苏联)
圣马克银狮奖:《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渔夫国王》(美)《我再也听不到吉它声》(法)
评委会特别奖:《神曲》(葡萄牙)
最佳男演员:瑞凡.费尼克斯《我私人的爱达荷》(美)
最佳女演员:蒂尔达.史温顿《爱德华二世》(英)
第四十九届(1992)
圣马克金狮奖:《秋菊打官私》(中国)
圣马克银狮奖:《冬之心》(法)《火腿火腿》(西班牙)《豪华旅馆》(罗马尼亚)
评委会特别奖:《一个拿波里数学家之死》(意)
最佳男演员:杰克.莱蒙《格仑加里.格仑.罗斯》(美)
最佳女演员:巩俐《秋菊打官私》(中国)
第五十届(1993)
圣马克金狮奖:《捷径》(美)《蓝色》(法)
圣马克银狮奖:《抵押人生》(塔吉克)
评委会特别奖:《坏小子巴比》(澳大利亚)
最佳男演员:法比西欧.班提佛克《坏小子巴比》(澳大利亚)
最佳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蓝色》(法)
第五十一届(1994)
圣马克金狮奖:《爱情万岁》(中国台湾)《暴雨将至》(马其顿)
圣马克银狮奖:《梦幻天堂》(新西兰)《小奥德萨》(美)
评委会特别奖:《天生杀人狂》(美)
最佳导演:贾尼.阿梅利奥《亚美利加》(意)
最佳男演员:夏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国)
最佳女演员:玛丽亚.曼德罗《三兄妹》(葡萄牙)
第五十二届(1995)
圣马克金狮奖:《三轮车夫》(法国、越南)
圣马克银狮奖:《上帝的喜剧》(葡萄牙)《新天堂星探》(意)
最佳男演员:戈茨.格奥尔格《杀手》(德国)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桑德琳.博纳尔《仪式》(法)
第五十三届(1996)
圣马克金狮奖:《迈克尔.柯林斯》(爱尔兰)
评委会特别奖:《土匪》(乔治亚、法国)
最佳男演员:利姆.尼森《迈克尔.科林斯》(爱尔兰)
最佳女演员:维多利亚.蒂沃《波妮》(法)
第五十四届(1997)
圣马克金狮奖:《花火》(日本)
评委会特别奖:《欧索多》(意大利)
最佳男演员:韦斯利.斯奈普斯《一夜情》(美)
最佳女演员:萝宾.汤妮《尼加拉瓜,尼加拉瓜》(美)
第五十五届(1998)
圣马克金狮奖:《这样的笑》(意)
评委会特别奖:《最后的天堂》(罗马尼亚)
最佳导演:埃米尔.库斯图尔察《黑猫,白猫》(南斯拉夫)
最佳男演员:西恩.潘《骚乱》(美)
最佳女演员:卡特琳娜.德纳芙《旺多姆广场》(法)
第五十六届(1999)
圣马克金狮奖:《一个都不能少》(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风儿带我回家》(伊朗)
最佳导演:张元《回家过年》(中国)
最佳男演员:吉姆.布罗本特《酣歌畅戏》(英)
最佳女演员:娜塔丽.贝耶恩《情色逸事》(比利时、法国)
第五十七届(2000)
圣马克金狮奖:《圆圈》(伊朗)
评委会特别奖:《黑夜降临前》(美)
最佳导演:布塔代布.达斯古普塔《摔角选手》(印度)
最佳男演员:哈维尔.巴尔德姆《黑夜降临前》(美)
最佳女演员:罗斯.伯恩《女神1967》(澳大利亚)
第五十八届(2001)
圣马克金狮奖:《季风婚宴》(印度)
评委会特别奖:《酷热的日子》(奥地利)
最佳导演:巴巴克.巴亚米《秘密投票》(伊朗)
最佳男演员:卢吉.罗.卡斯西欧《目光》(意大利)
最佳女演员:桑德拉.斯卡瑞莉《目光》(意大利)
第五十九届(2002)
最佳影片金狮奖:《青楼姐妹花》,导演:彼得-穆兰(苏格兰)
评委会大奖:《疯人院》,导演:安德烈-孔卡罗维斯基(俄罗斯)
最佳导演奖:《绿洲》导演李昌东(韩国)
最佳男演员奖:史坦法诺-阿寇西(《爱之旅》,意大利);
最佳男演员奖:茱莉安-摩尔《远离天堂》,美国
文素利《绿洲》,韩国
最佳短片银狮奖:CLOWN(《绿洲》,导演Irina Efteeva)
第六十届(2003)
金狮奖最佳影片奖:《回归》 导演安德烈.齐亚琴谢夫 俄国
银狮奖评审团大奖:《风筝》 导演兰达.萨贝格 黎巴嫩/法国
银狮奖最佳导演奖:北野武 《座头市》 日本
最佳男演员奖:肖恩.潘 《21克》 美国
最佳女演员奖:卡嘉.瑞曼 《罗森斯查斯街》 德国
第六十一届(2004)
最佳影片金狮奖:《维拉-德雷克》
评委会大奖银狮奖:《出海》
最佳导演奖:金基德(《空房间》)
最佳男主角:哈维尔-巴丹Javier Bardem(《出海》)
最佳女主角:伊梅尔达-斯唐顿(Imelda Staunton暂译) 《维拉-德雷克》
第六十二届(2005)
最佳影片金狮奖:李安《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最佳导演银狮奖:菲利普-加瑞尔 Philippe Garrel《制服恋人》Les Amants reguliers
评委会特别奖:《玛丽》Mary 埃贝尔.费拉拉Abel FERRARA
最佳导演奖:金基德(《空房间》)
最佳男主角:大卫.斯特雷泽恩David Strathairn《晚安,好运》Goodnight and Good Luck
最佳女主角:乔凡娜.梅佐乔尔诺Giovanna Mezzogiorno《心中的野兽》La bestia nel cuore
第六十三届(2006)
最佳影片金狮奖《三峡好人》(导演:贾樟柯)
最佳导演银狮奖 《绝密隐私》(导演:阿兰.雷乃)
银狮“新发现”奖 曼纽尔.克里亚勒斯《金色大门》
评委会特别奖 《达莱特》
最佳男演员奖 本.阿弗莱克(《好莱坞庄园》)
最佳女演员奖 海伦.米伦(《女王》)
『伍』 谁能帮我找一部好久都找不到的法国电影!!!详情如下
Magic boulevard 魔力大道》
这首歌是Francois Feldman九八年同名专辑Magic'boul'vard中的一首,歌曲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影院领座员寂寞的内心感受... 轻柔舒缓的音乐响起,一幅幅凄美得电影画面也随之展现在眼前。
整首歌散发着法国式的淡淡的凄美。
歌曲描述着一个电影院领座员忧伤的心情。随着空灵的钢琴前奏,一幅幅凄美的电影画面也随之展现在眼前:一个落寞的女人默默注视着往来的人群,她的内心应该是随着电影情节而跌宕起伏。否则怎会伴随着剧终而落泪?晶莹的泪滴在美丽的脸上无声地流淌着,是画面触动她心底最隐蔽的哀伤,还是为影片的落幕而伤感?
曾有人问起,哪款香水能使自己感觉到忧郁。或许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寻找忧郁这样的感觉,但是有时候独自一人时,有些这样的情绪也未尝不是件伤感的事.
听这样的旋律和歌声,足以抚平心灵的所有伤痕,甚至熔化一颗颗冰冷的心。
Magic boulevard(魔力大道)
作曲/演唱:Francois Feldman
voit des films 她看这些电影
Cent fois les memes 看上数百遍
Les memes crimes 同样的罪恶
Et les memes scenes 同样的场景
Elle travaille seule 她独自工作
Elle place des gens 她将人们
Dernier fauteuil 领到最后一个座位
Ou premier rang 或是第一排
Les phrases d\'amour 爱的话语
Sur grand ecran 在银幕上
La nuit le jour 黑夜和白昼
Ca lui fait vent 象风掠过
Elle vit comme ca 她这样度日
L\'amour des autres 看别人的爱情
Mais quelque fois 可有的时候
Y\'a l\'image qui saute. 一个映像会跳过
Elle vit sa vie dans le noire, bizarre 她在黑暗中过着古怪的生活
Pour toujours elle maquille son desespoir 她总是掩饰她的绝望
Au Magic Boul\'vard 在 《神奇的林荫大道》
Elle laisse tranquille 她不打扰
Les amoureux 那些恋人们
Qui rate le film 他们看电影
En fermant les yeux 却闭着眼睛
Elle vend ses glaces 她卖冷冻饮料
Avec ses reves 连同她的梦想
Un sourire passe 在她唇边
Au bord de ses levres 流露一丝微笑
La demoiselle 这位小姐
A lampe de poche 拿着袖珍电筒
Se voudrait belle 想要美丽
Pour faire cinoche 以疯狂一次
Parfois quelle chance 有些时候
La salle est vide 影院空荡荡
Pour une seance 有一次
Elle devient Ingrid 她成为英格丽
Des gens glac
Elle voit passer 她看着他们走过
Des gens connus 认识的人
Des gens glaces 冰冷的人
Qui ne parlent plus 他们都不再说话
J amais la foule 从来没有人
Ne prend sa main 牵她的手
Ses larmes coulent 随着“剧终”出现
Avec le mot FIN. 她流下眼泪
没看过有电影
『陆』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历届获奖名单
截止至2020年8月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一共有76届(1969年至1979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导致原有的影片评奖制度被废除,改为观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恢复评奖),主竞赛单元的获奖名单如下:
第一届(1932)
最佳导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苏联)
最佳男演员:弗雷德里克.马区《化身博士》(美国)
最佳女演员:海伦.海斯(美国)《马德隆.克劳德特的罪恶》
第二届(1934)
最佳外国影片:《阿兰岛人》(英国)
最佳导演:吉.马哈蒂 《入谜》捷克 约.罗文斯基《青年之恋》(捷克)
最佳男演员:华雷斯.皮莱 《自由万岁》(美国)
最佳女演员:凯瑟琳.赫本 小妇人 (美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泰雷萨旗手(意大利)
第三届(1935)
最佳外国影片:安娜.卡列妮娜(美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幻影 (意大利)
最佳导演:金.维多 《洞房花烛夜》 (美国)
最佳男演员:皮埃尔.布郎夏尔 《罪与罚》(法国)
最佳女演员:保拉.韦塞利 《插曲》(奥地利)
第四届(1936)
最佳外国影片:加利福尼亚的皇帝 (德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利比亚骑兵队(意大利)
最佳导演:杰克.弗德 《弗兰德狂欢节》 (法国)
最佳男演员:保罗.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传》(美国)
最佳女演员:安娜.蓓拉 《战斗前夜》(法国)
第五届(1937)
最佳外国影片:《舞针的册》(法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抗击汉尼拔》
最佳导演:罗.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国)
最佳男演员:伊密尔.詹宁斯《统治者》(德国)
最佳女演员:蓓蒂.黛维斯《红衫泪痕》(美国)
第六届(1938)
最佳外国影片:《奥林匹克运动会》(德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空军敢死队》
最佳导演:卡尔.里特《士兵的假期》(德国)马塞尔.卡内尔《雾码头》(法国)
最佳男演员:李思利.霍华德《卖花女》(英国)
最佳女演员:瑙玛.希拉《绝代艳后》(美国)
第七届(1939)
最佳意大利影片:《阿布纳.梅西阿斯》
第八届(1940)
最佳外国影片:《驿站长》(德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阿尔卡扎尔之围》
第九届(1941)
最佳外国影片:《克鲁格总统》(德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钢盔》
最佳导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剧演员》(德国)
最佳男演员: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意大利)
最佳女演员:路易斯.乌尔里奇《安奈利》(德国)
第十届(1942)
最佳外国影片:《伟大的国王》(德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槟加西》
最佳男演员: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枪击》(意大利)
最佳女演员:克.苏德鲍姆《伟大的国王》(德国)
第十一届(1946)
最佳外国影片:《大地之光》(美国)
第十二届(1947)
最佳外国影片:《罢工》(捷克)
最佳意大利影片:《悲惨的追逐》
最佳导演:亨利.乔治.格卢佐《巴黎警局》(法国)
最佳男演员:皮埃尔.费斯内《文森特先生》(法国)
最佳女演员:安娜.玛格纳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意大利)
第十三届(1948)
最佳外国影片:《王子复仇记》(英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在罗马的阳光下》
最佳导演:格.沃.派勃斯特《审判》(奥地利)
最佳男演员:恩斯特.多伊奇《审》(奥地利)
最佳女演员:珍.西蒙斯《王子复仇记》(英国)
第十四届(1949)
圣马克金狮奖:《曼侬》(法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沼泽的蓝天》
最佳导演:阿.吉尼那《沼泽的蓝天》(意大利)
最佳男演员:约瑟夫.科顿《珍妮的肖像》(美国)
最佳女演员:奥丽薇.迪.哈弗兰《毒龙潭》(美国)
第十五届(1950)
圣马克金狮奖:《裁判结束》(法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员:萨姆.杰夫《夜阑人未静》(美国)
最佳女演员:埃莉诺.帕克《铁窗红泪》(美国)
第十六届(1951)
圣马克金狮奖:《罗生门》(日本)
最佳意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员:让.加宾《黑夜是我的王国》(法国)
最佳女演员:费雯丽《欲望号街车》(美国)
第十七届(1952)
圣马克金狮奖:《禁止游戏》(法国)
最佳导演:沟口健二《西鹤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员:弗雷德里克.马区《一个推销员的死》(美国)
第十八届(1953)
圣马克银狮奖:《雨月物语》(日本)《红杏出墙》(意大利、法国)
最佳导演:亚温.李斯《四张广告》(美国)
最佳男演员:亨利.维尔伯特《没有忏悔的神》(法国)
最佳女演员:莉莉.帕尔默《四张广告》(美国)
第十九届(1954)
圣马克金狮奖:《罗密欧与朱丽叶》(意大利、英国)
圣马克银狮奖:《在码头》(美国)《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员:让.加宾《不要碰珠宝》(法国)
第二十届(1955)
圣马克金狮奖:《诺言》(丹麦)
圣马克银狮奖:《跳来跳去的女人》(苏联)
最佳男演员:肯尼思.莫尔《亲情深似海》(美国)
第二十一届(1956)
最佳男演员:布尔威尔《巴黎横断面》(法国)
最佳女演员:玛丽亚.雪尔《酒店》(法国)
第七十一届(2014)
最佳影片金狮奖:罗伊·安德森《寒枝雀静》(瑞典)
最佳影片评委会大奖:约书亚·奥本海默《沉默之像》(丹麦/挪威/芬兰)
最佳导演银狮奖: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邮差的白夜》(俄罗斯)
最佳男演员:奖亚当·德利弗《饥饿的心》(意大利)
最佳女演员奖:阿尔芭·洛瓦赫《饥饿的心》(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卡昂·穆德西《锡瓦斯》(土耳其)
第七十二届(2015)
最佳影片金狮奖:洛伦佐·维加斯《来自远方》(委内瑞拉)
评审团大奖:查理·考夫曼《失常》(美国)
最佳导演银狮奖:帕布罗·查比罗《犯罪家族》(阿根廷)
最佳编剧奖:克里斯蒂安·文森特《貂》(法国)
最佳男演员奖:法布莱斯·鲁奇尼《貂》(法国)
最佳女演员奖:瓦莱莉·高利诺《为你着想》(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艾明·阿尔珀《封锁》(土耳其)
最佳新演员奖:亚伯拉罕·阿塔哈《无境之兽》(美国)
第七十三届(2016)
最佳影片金狮奖:拉夫·达兹《离开的女人》(菲律宾)
评审团大奖:汤姆·福特《夜行动物》(美国)
最佳剧本奖:诺亚·奥本海姆《第一夫人》(美国)
最佳导演奖: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战争天堂》(俄罗斯)、阿玛特·伊斯卡拉特《野蛮地区》(墨西哥)
最佳男演员奖:奥斯卡·马丁内兹《杰出公民》(阿根廷)
最佳女演员奖:艾玛·斯通《爱乐之城》(美国)
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奖:葆拉·贝尔《弗兰茨》(德国)
评委会特别奖:安娜·莉莉·阿米普尔《劣质爱情》(美国)
第七十四届(2017)
最佳电影金狮奖:吉尔莫·德尔·托罗《水形物语》(美国)
评审团大奖银狮奖:萨缪尔·毛茨《狐步舞》(以色列)
最佳导演银狮奖:泽维尔·勒格朗《倾尽所有》(法国)
最佳男演员:Kamel El Basha《羞辱》(黎巴嫩)
最佳女演员:夏洛特·兰普琳《汉娜》(法国)
最佳剧本奖:马丁·麦克唐纳《三块广告牌》(美国、英国)
评审团特别奖:沃威克·桑顿《甜蜜的国度》(澳大利亚)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演员奖:查理·普拉默《赛马皮特》(英国)
第七十五届(2018)
金狮奖最佳影片奖:阿方索·卡隆《罗马》
银狮评委会大奖:欧格斯·兰斯莫斯《宠儿》
最佳剧本奖:乔·科恩、伊桑·科恩《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银狮最佳导演奖:雅克·欧迪亚《希斯特斯兄弟》
最佳男演员奖:威廉·达福《永恒之门》
最佳女演员奖:奥莉薇娅·柯尔曼《宠儿》
评审团特别奖:詹妮弗·肯特《夜莺》
新晋演员奖:巴凯里·甘纳巴《夜莺》
第七十六届(2019)
金狮奖最佳影片:《小丑》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评审团大奖:《我控诉》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最佳剧本奖:杨凡《继园台七号》
最佳导演奖:罗伊·安德森《关于无尽》
最佳男演员:卢卡·马里内利《马丁·伊登》
最佳女演员:阿丽亚娜·阿斯卡里德《世界的胜利》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奖(最佳新人奖):托比·华莱士《乳牙》
评委会特别奖:《黑手党不再是曾经》导演:弗兰科·马雷斯科
『柒』 恋人们之欲望的电影剧情
外出流浪的克(大江彻 饰)五年后回到家乡,这个渔港小镇依然保留着他离开时的样子,暗淡、无望,一如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克找到一家情色电影院昭和馆工作,不久后便与影院女主人(绘泽萌子 饰)发生不伦之恋。
某天克在野外窥见中学同学光夫(堀弘一 饰)与其女友洋子(中川梨绘 饰)做爱,事后他被光夫暴揍一顿。不过三人却在第二天成为好朋友,光夫更牵线为克介绍女朋友。粗暴的克第一次见面便强行脱掉女孩(苏千露 饰)的衣服,女孩哭着跑开。虽然如此,但克特立独行的性格却渐渐吸引了性感的洋子……
『捌』 最经典的爱情电影有哪些怎么评选的
爱情,是电影的永恒题材,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题材类型。人类的爱情行为从最普通最常见的到最畸形最变态,从最纯洁最无私的到最无聊最猥琐的,几乎都被囊括其中。百多年的电影史,也是百多年来纪录、反映、表现人类爱情的大展场。 但是爱情电影如此之多,悲剧喜剧、明恋暗恋、同性异性、激情的深挚的、纯情的变态的、一往情深的朝三暮四的、恩恩爱爱的生离死别的,情节不同,着眼点不同,电影也会起着不同的作用。种种爱情电影总和到一处,共同组成“爱情絮语”的影像世界。 1、罗马假日--无可奈何的纯情之恋 这部浪漫的爱情喜剧影片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多少年来屡映不衰,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为之倾倒。同时,这也是一部无法言说的迷人影片,语言在它面前失去了颜色。 影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美丽而不圆满的爱情,就像几十年后的《泰坦尼克》一样。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转瞬即逝和无可奈何。影片在成功的营造了一个喜剧氛围之后,又转回头来成就了一个悲剧结尾(当然,这也是别无选择的),两者结合竟然如此成功,难怪会成为绝世经典。纯粹的喜剧和单调的悲剧都无法脱离自身的局限而上升一个档次,这种笑过之后眼角带着泪花的影片才能抓住观众的心。 世上的爱情大多是不圆满的,人世间的悲剧莫过于此。在影片中这对男女来说,真正遗憾但又真正欣慰的是,两个人都没有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就像《大话西游》中悟空对紫霞一样),只有深深一吻。但两个人心领神会的无限爱意和无奈又岂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正是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关键。 2、卡萨布兰卡--凄美的昔日之恋 伤感的旧日恋情,灰色的乱世迷蒙,成就了这部爱情经典。乱世之中,人们的感情更加珍贵稀有,也更加坚韧深沉。为了爱情,也为了更大的博爱,那个忧郁的男人再一次面临与爱人生离死别,牺牲自己。黑白影调开始时,一直弥漫着惆怅的感觉,而到了最后则演变成彻底凄美绝望的爱情氛围。机场一段诀别场面真是荡气回肠,长留在影迷的记忆之中。 还记得法国雷乃的《广岛之恋》中的咖啡馆就叫“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的咖啡馆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无数恋人们流连的首选场所了。 3、乱世佳人--爱情史诗 这是好莱坞电影黄金时期的巅峰作品,以史诗风格拍摄的爱情影片,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爱情象征。战乱纷争的乱世为影片中个人的爱情铺开了宏大壮丽的背景,而真正激动人心的却是爱情,纯粹的爱情,没有原因的爱情,恨爱交织的爱情。与家国兴衰相比,个人性格成了爱情中最大的障碍和动力,这种能在复杂环境中体现出纯粹爱情的控制功力,是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 4、人鬼情未了--生离死别的爱恋 如果说,生离已经是所有在热恋中的人们难以忍受的了,那么这部影片所描述的死别则是所有爱人们的终极痛苦了。肉体虽然阴阳相隔,但精神相通,爱情永恒,相信这是所有经历死别的爱人们的无奈理想。浪漫的情人们虽然不愿意去想这种悲剧的发生,但大概也不得不在爱情的誓言中面对这种超越生死的挑战。所有的恋人这部影片就是帮助所有立誓的男人们,在电影的梦幻世界中使各自的爱情得到短暂的圆满。 5、大话西游--我爱你 《大话西游》近几年被炒得火热,除了作为一部新生代年轻人反叛精神体现的喜剧电影,作为一部爱情电影,大话西游也自有其经典地位。尤其是影片最后悟空在城墙下的一段,多少写不尽的悲哀全都化为浓浓的惆怅之情,为所有不能圆满的人类爱情唱出一阙怨歌。 建议所有的恋人们都去再看一遍“大话”,都能在笑声中珍惜现在拥有的一份真诚的爱情,更祝愿所有在笑声中说出“我爱你”三个字的恋人们幸福永远——起码五百年。 6、情书--青春的纯情 在雪的世界中回味青春的纯情,这是影片最为动人之处。初中少年男女的青涩情感,是一个人最难忘怀的美好回忆,影片就是借女主人公之手帮你寻找曾经失去的纯真记忆。两个藤井树的美好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记忆深处,在我们刚刚失落的昨天。这是一份寻找回来的旧日爱情,一份将永远失去的纯洁爱情。 7、捆着我绑着我--直到你爱我 影片中的这种一对一的爱、性关系,是阿尔莫多瓦作品中所少有的,于是导演就把感情的纠葛一下子经由男主人公的非常个人化的示爱行动推到极至:我爱你,你不爱我,没关系,我捆住你,绑住你,直到你爱我,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只有我爱你。 对自己感情的极度自信带来的这种强迫式的爱情当然又为影片招来一片掌声和批评,追求刺激情感的现代观众喜欢看到这种执着方式得到认同,而卫道者也可以很容易一针见血地攻击这种方式的危险性和精神变异。但无论如何,阿尔莫多瓦为我们献上了一部迷人的爱情电影。 8、东京日和--夫妻生活的细腻写真 没有激动人心的曲折情节,没有激情四溢的性感场面,只有淡淡如冬日和暖阳光的夫妻生活。细小的争执、琐碎的温情、波动的情绪、敏感的心灵,激荡的爱情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就这样细腻地展示出来,现代人爱情中的不确定性和焦躁无力的感觉不断困扰着这对年轻的夫妻。 影片既像是一篇记叙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散文,又像是一部探究感情细微变化的心理临床报告。 9、7月7日晴--都市爱情童话的浪漫极境 日本偶像剧在我们的都市里横行,日本那些制作者确实能够抓住观众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征服你的心。我们身边的现实是那样残酷,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房子、车子、票子、儿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多么需要一些安慰、一些梦幻、一些弥补,偶像剧就是这么一种东西。电影电视具有很高度的写实性,这是小说、漫画所不及的。这样的媒体制造出来的梦幻就更加逼真。本片是一部日本电影,完全是用日本偶像剧的手法泡制出来的一个温馨的爱情小品。 一个普通男孩子与一个超级女明星之间真的能够有圆满的爱情吗?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现代都市的爱情童话。影片最后的结局已经极度脱离现实,进入浪漫的极境。整个都市被少女纯真的呼唤打动了,让城市人为之骄傲的辉煌灯光暗了下来,这个超现实的浪漫段落表达了所有都市人对真情的期待和盼望。观众已经顾不得情境的真实与否,完全被剧情(编导)近乎固执的浪漫所打动。简单的煽情是恶俗的,幼稚的,但当这种幼稚的煽情达到极至的时候,这种常见的商业手段就升华为一种真诚,是任何人都会为之动容的真诚。 10、新桥恋人--爱情拯救人生 这是法国低产导演卡拉克斯90年代唯一的作品,比起电影手法大创新的前作《卑贱的血统》,这部作品显得比较平实,电影手法的试验性有所降低,由前作延续下来的是影片传达的痛苦情绪。男的是酗酒的流浪汉,女的是眼睛接近失明的女画家,两个病人颓废的生活反而激发出爱情的种子和对生命的热爱。影片的几个华彩片断激情洋溢,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年的烟花怒放中两个人驾船遨游塞纳河,为了阻止女人眼睛复明而在地铁中火烧寻人启示的场面等等。现实主义的情节、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融合得天衣无缝。两个几乎与社会绝缘的男女,在前途无路的颓靡之中,发现了爱情,拯救了人生。影片最后,两个人一起跌入河中爬上一艘驳船,驶向生命的远方。
『玖』 《恋人们》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这部电影好像是中国古代穿越而来的,很有诗意!
男人也许就是这样子,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这到底是社会的开化还是悲哀呢... 我也不知道...
『拾』 电影界中的“新浪潮运动”是怎么回事
让专家告诉你什么是新浪潮
<<划时代的作者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始末>>
来源: 作者:让一皮埃尔.让科拉
“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
——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兰西观察家》1961年10月19日
“……不过,这的确是一段好光景。既然这一套吃掉开,制片人当然都希望拉青年人为白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尔.德维尔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1958年是法兰西历史也是法国电影史的转换点。
1958年5月至9月,政局动荡,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行将消亡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戴高乐当选总统前的法国。——译者……有一位慈父将亲自出马,把法国人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中、从奇耻大辱中拯救出来。法国人真是三生有幸。
大体与此同时,电影出现了更新的迹象,这在文艺沙龙中引起了反响,随后,各大报刊便把这种新动向冠以美名,日“新浪潮”。
新法国要新电影。口号应运而生。当然,无论是法国,还是法国电影都没有象当时宣扬的那样明显改观……这也无妨,1958年毕竟算是转折的一年。
“新浪潮”这个名词一直洪福不浅,至今人们还在谈论“ 新浪潮”影片、“新浪潮”时期,或是抱有敌意,或是带着怀旧情绪。一位才能有限,但富于想象力的制片人,为了发行放映比埃尔.德朗雅克的《寻枪记》,甚至于1966年某一天举办了“下一次浪潮日”,虽然这部影片不久便无人问津。“新浪潮”——这就是电影。
然而,“新浪潮”的出现有着远为广泛的背景。要想了解它的起源,应当追溯到1957年10月3日出版的一期《快报》。这一天,在周刊封面上印着一位妙龄女郎的面部特写,标题是《新浪潮来了》,下面引用了夏尔.贝玑(夏尔.贝玑(1873—1914):法国诗人、政论家。曾在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中主持正义,为德雷福斯辩护。所写作品有剧本《贞德》、长诗《夏娃》等。 1905年后发表《我的祖国》一书,宣扬沙文主义。——译者)的箴言:“我们才是中枢和心脏,中轴线从我们这里通过。要以我们的表来对时”。当时,正在开展广泛的全国性征询活动,总共提出了二十一个问题。自10月10日至12月12日,《快报》周刊连续登载了回答与分析文章,从中总结出来的《全国青年问题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新浪潮”的提法一直与《快报》联系在一起,甚至从1958年6月26日至12月 11日,各期《快报》的封面都印着副标题;《新浪潮期刊》,前后达半年之久。……那时,还尚未涉及到电影。
“新浪潮”这一名词见诸报端,多半是弗朗索瓦兹.吉罗(吉罗(1916一);法国女作家,《快报》创始人之一。后任激进社会党副主席,曾在吉斯卡尔.德斯坦政府妇女部中任要职。著作有《新浪潮》、《青年肖象》、《假若我在说谎》、《权力喜剧》等。——译者)涉笔成趣的产物。而电影开始凑趣则是数月之后的事。这家《快报》在1958年10月30日出版的一期上登出由影片《我们都是杀人犯》(影片摄于1952年,导演是卡雅特。——译者)的导演署名的一则启事,标题是《您愿为卡雅特的影片出力 吗?》启事内容是:“拜读过‘新浪潮’之后,我决定拍摄一部这类题材的影片。我在幕前,诸君在幕后。本人成竹在胸,诸君则希望有人代言……候回音,烦告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八十一号,《快报》周刊,安德烈.卡雅特先生”。果然,报社收到了一些回信,并登在 1958年 11月 2 0日的《快报》上。许多回信强调了阿尔及利亚战争,并且殷切希望在银幕上对其有所表现。(在1957年春季进行的调查中,有个问题是:“对法国人来说,全国头号难题是什么?”在“新浪潮”青年的回答中,阿尔及利亚问题居首位(百分之二十八),其次是“找一个稳定的政府”(百分之二十四)。这两个问题在随后四年期间也是法国政治生活的中心,而所谓“新浪潮”影片对此只有寥寥无几的反响。——原注)这件事未见下文。倘若安德烈.卡雅特的影片果然拍成的话,世人所知的“新浪潮”想必就不是如今这个样子了……
后来,历史为“新浪潮”一词保留了特定的含义,最初将“新浪潮”用于这个含义上的人大约是彼埃尔.比雅尔。他在《电影》1958年2月号上发表了一篇调查汇报,题为《法国电影的青年学院》,他列举了青年导演的一份名单,名单之驳杂,二十年后当令人捧腹(1918年后出生的导演一律算做“青年”:韦纳伊、博尔德利和雷卡梅竟与路易.马勒并列,而象阿仑.雷乃那些“拍短片出身的导演”和“电影手册派”的里维特、特吕弗、夏布罗尔还榜上无名呢),比雅尔最后断言。“这股‘新浪潮’为什么还服服贴贴地跟着前辈转,真令人困惑。”
不过,直到1959年春季,围绕着基纳电影节和在拉纳普尔的青年导演的聚会上,电影“新浪潮”才确实名声大噪,并从此叫开了。
倒叙
可以沿着两条平行不悻的路去寻找“新浪潮”的根。
一是,当浪潮已过,前景已经分明之时,一些有名望的前 辈要求承认他们在“新浪潮”中的一席地位。电影史学家是承认阿涅斯.瓦尔达(1954年他拍摄了《短岬村》)或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1955年拍摄了《狭路相逢》)的先锋作用的,或许还承认让一比埃尔.梅尔维尔是前驱,他也大言不惭地以此自居:“‘新浪潮’,这是新闻记者的发明,……新导演所做的事,我在 1937年就打算做了。遗憾的是,直到1947年拍出《海洋的寂静》之后,我才实现了宿愿”
另一条路子同样值得注意,那就是,与同辈人一起,回顾一下在掀起“新浪潮”之前的几个月中法国电影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感受。
还必须提及《快报》周刊。在那几年,这家周刊相当及时敏锐地反映出年青人的思潮变化。1958年1月30日,《快报》封面上刊登了影片《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男主角莫里里斯.罗内的剧照,并引用了路易.德吕克的一段题词:“今后,不仅仅是循规蹈矩的孩子去摆弄影象了”。同年,3月13日,德尼斯.温桑著文分析爱德华.莫利纳罗的影片《背倚高墙》:“多年来,无论哪一家法国制片厂拍出的影片都象是陈年旧货,粗糙不堪,可是这部影片与众不同。年青一代导演正把埋头苦干令人感动的老家伙从摄影机旁赶走,他们要亲自动手,以克鲁佐或贝克为榜样,大量拍片。这些年轻人多么精明,记忆力多么强!甚至有些过分……”
这一年11月6日,弗朗索瓦.勒代利埃谈到不久前拍摄《恋人们》时的情景;“……只有当一个摄制组在导演身上感觉到对新电影的坚定信念和至少不照搬时下影片老套子的坚强意志时,才能发挥出这么大的干劲。总之,人数这样多的一班人马(近三十人)好歹得适应拍一部短片的物质条件。……效果如何,这要由观众来判定,不过。这种方法表明,在法国电影中,正出现某些变化。夏布罗尔 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他的摄制组的人数也大体相同。”
一周之后,在同一版面上,丹尼.温桑更是把握十足地划分了阵营:“为企业获益,按生产处方炮制的盈利片最好也不过是《厄运临头》(《厄运临头》拍于1958年,导演是乌当.拉哈,主演是碧姬.巴锋。一一译者),最劣就会是《马克西姆》一类影片,而与此同时,平行电影正在诞生,因为有些人已经感到,电影的革新不在于用变形镜头拍摄宽银幕,不在于色彩,也不在于任何技术上的进步,而是来自‘内部’;这些人大多数是青年……不错,这种脱离传统道路的作法所以能出现,多半是受了1955年12月设置的优质奖的激励。”(法国文化部设置该奖鼓励有创见的导演。——译者)
1958年岁末,法国人更换了政府(他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也换了总统,甚至连共和国也改了号,取赞成态度者过了大半(百分之七十九点二五选票同意戴高乐新宪法,仅有百分之十五弃权);而且,他们被告知;法国人的电影也要变!
概述
“新浪潮”就是在 1958——1959电影年度期间问世的,其标志是:克洛德.夏布罗尔的头两部影片在商业网公映(1959年2月2日,《漂亮的塞尔杰》公映,1959年3月11日,《表兄弟》公映)、特吕弗的《四百下》和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对这四部影片的介绍均参阅。电影艺术译丛》 1980年第 1、 2 NI期刊载的、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一文。——译者)于1959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放映。从1961年起,便有人宣称“新浪潮”已趋低落。路易.马尔科列尔在1961年10月17日《法兰西观察家》报上甚至写道:“现在我们可以说,‘新浪潮’已经终结…” 我们认为,“新浪潮”做为社会经济现象总共延续了四年,这大概是不错的。它的崛起是在1958年,到1962年期间便自行削弱了。
如果我们只限于综述事实,不加评论地概括“新浪潮”现象,它就应当包括两类情况。一方面涉及影片,另一方面涉及围绕电影大作文章的报刊、新闻和评论。
首先是电影。上述四年期间,至少有九十七名导演拍摄和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这足以使专业人员和公众舆论大为震惊。新闻报刊便跟着大事宣传。严肃的刊物注重提高这一现象的意义,并且对它加以分析。而发行份数较多的报刊只图保留“新浪潮”这个合适的商标,然后慷慨大方地四处加封:从影片到导演,从大明星到影坛新秀。“新浪潮”有销路,大家都搞“新浪潮”,为了内销,也为了出口。影片与围绕着影片的沸沸扬扬的推销活动混杂在一起,很快便难分彼此了。当时,阿尔及利亚战事正紧,舞文弄墨“毒化空气”成了时髦。于是,围绕着“新浪潮”,人们又开始毒化空气”了。
“新浪潮”与法国政局的变化同期发生,实在纯属偶然。即令第四共和国延续下去,仍然会出现“新浪潮”。下面我们会看到,这个现象有其必然性,而且,即便在另一个政治背景中,一系列具体原因也会促使“新浪潮”出现。但是,法国动荡不安的局面(或许这只是动荡的幻象)毕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需要新人、新形式、新语汇。各家报纸对这种动荡的局面自然求之若渴。“销售畅旺”的就是金融界新巨头、戴高乐讲话、长筒裙、“新浪潮”一类消息。为了显得在行,“新浪潮”干脆被简称为N.V.”(法文“新浪潮”两词的第一个字母。——译者)
“新浪潮”是个来势汹汹、波及甚广的现象,现在应试将汇成“新浪潮”的不同分支加以区别。
我们似应回顾一下第四共和国时期已经僵化了的电影。当时,电影创作者相对来说已为数不多,而且许多人已经上了年纪,因为自第二次大战以来,人材更新十分有限。具体来说,1958年,马克斯. 路 尔已经去世,雅克.贝克、让.格莱米水也只有几个月的光景了。让.雷诺阿、雷内.克莱尔、阿贝尔.同斯、萨沙.居特里、马塞尔.帕涅尔(文中所提导演是二十年代以来法国影坛的大师。——译者)都是年迈老翁,到了创作生涯的末期。1957至 1959年是较为次要的,但是在过去十年中最多产的十二名导演拍完了各自的最后一部影片,他们是雷蒙.贝尔纳尔、安德烈.贝多米奥、马塞尔.布利斯丹诺、莫里斯.德卡依日、亨利.迪阿芒一贝尔热、乔治.拉贡布、列奥尼德.莫居、让.斯特利、罗贝尔.维内……为了保证法国电影能继续在各方面生存下去,把担子交给在次要岗位上等了十年左右的人就是必然的、刻不容缓的事了。总而言之,由科班出身的人来接班是势在必行。
在第一类新崛起的导演之中,爱德华.莫利纳罗是个样板。他生于1928年,先是为莫里斯.德卡依日、安德烈.贝多米奥做过助手,后来拍过纪录片,搞了十年专业之后,才战战兢兢地尝试拍摄故事片(《背倚高墙》)。1959年5月10日,他在拉纳普尔讨论会上做了发言,指出自己在“新浪潮”中的地位,颇有自知之明。他说:“以我之见,似乎应当把所谓‘新浪潮’一分为二,一方面是通过正规途径进入影坛,即融入正规制片系统的青年导演;另一方面,是终于博得年青的制片人或因外人士的信任的一批人。我想,假若没有特吕弗或夏布罗尔,我们这些从正规途径走过来的人,仍旧是电影界正统‘官员’。现在,既然他们的电影已经问世,我本人也算有幸,我的 下一部影片就不至于太蹩脚。固然,十年来,我不得已拍出那种风格的影片,这是出于无奈,那时,我也没有别的办法;而明年,我要改变拍法。”
爱德华.莫利纳罗并没有改变拍法。一旦“新浪潮”的狂热趋冷下去,他便成了第五共和国一名地地道道的电影“正统官员”,他的电影年表上列着二十四部影片(这个统计数截止到1978年。1980年,莫利纳罗又拍了一部影片。《疯女牢笼》第二部。一译者),是近二十年来最长的电影年表之—……
在“新浪潮”中,与莫利纳罗同时开始拍故事片的科班导演有两、三打人,如,比埃尔.格拉尼埃一德费尔,他当过让一保罗.勒沙诺瓦、安德烈.贝多米奥或马塞尔.卡尔内的助理导演;乔治.罗特奈,他当过场记、剪辑、摄影师和诺贝尔.卡尔博诺的助理导演;雅克.德莱,他曾经是让.鲍育、吉勒.格朗热埃、路易斯.布努艾尔、儒勒、达森的助手。在这份人名表中,似乎还应添人象克洛德.索泰、让.吉罗尔或路易.马勒那样与众不同的人物。对于所有这些人来说,涉足故事片是他们“修业期满”之后的归宿,虽说苦熬多年,却也必不可少。
有些人发现自己也被赐予如此时髦的美名之后,大感惊讶.米歇尔.德维尔在数年后就曾流露出这种心情:“我是循着传统老路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正是我与‘新浪潮’不同之处。最初,我当过见习导演,然后是第二助理导演,并且做过德古安的第一助理导演,后来又成了技术顾问。拍完《今夜不再来》(该片摄于1960年。--译者)之后,有人说,我属于‘新浪潮’,我大为吃惊。在编写剧本时,尼娜.孔巴涅兹和我都深信我们是和‘新浪潮’对着干的。”(见《正片》,1964年2月,第五十八期。——原注) 短片起家
(短片包括纪录片、科教片、实验影片等。——译者)
他们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们无疑是众望所归:阿仓.雷乃、乔治.弗朗朱,还有比埃尔.卡斯特、亨利.法比阿尼、罗贝尔.门 戈兹、让.多埃维,以及其他人……五十年代末,电影俱乐部活动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些拍短片的人被介绍、被承认了。著名影片有《巴黎残老军人院》和《禽兽的血》(乔治.弗朗朱)、《战祸》和《被诅咒的建筑师》(比埃尔.卡斯特)、《弥天大罪》、《我的雅奈特及我的伙伴》、《住宅危机》(让.多埃维)……当然,还有阿仑.雷乃的《梵高》《高更》、《格尔尼卡》、《夜与雾》和《世界的所有记忆》。本文无意撰写三十人小组(三十人小组指阿仑.雷乃为首的拍摄纪录片的一批人,到 1958年 12月,这个小组的成员已达一百二十三人。——译者)的历史,只是应该强调指出,十年来,短片为法国有所抱负的电影争了光,也是它的容身之地。
这些人拍的短片从来广泛放映过。或者,只是做为一部商业片的“加片”才有广泛放映的机会,观众反应则是冷淡和不耐烦。而影片《夜与雾》是唯一的例外。这部影片在1957至1958年期间驰名遐迩,外省的观众所以赶去看卢奇阿诺.埃麦尔的意大利片《重婚》,就是因为他们得知要加映阿仑.雷乃的《夜与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特别是通过电影俱乐部、报刊杂志、电影节这些文化网的渠道,人们了解到,在法国,不仅仅有德拉诺瓦,也不仅仅有德尼.德拉巴特利埃(德拉巴特利埃(1921一),主要作品有《开往杜布鲁克的出租车》。---译者)来接替德拉诺瓦。人们对阿仑.雷乃寄以厚望。 人们期望他和其他电影导演拍出一种左倾电影。因为,不言而喻,从几部短片来看,阿仑.雷乃和其他几个导演就是左派;而第四共和国大多数导演“背叛了”现在,躲进趣闻轶事或古装片中偷生。通过那些短片才能在银幕上看到当代法国人的生活,看到住宅危机,看到矿工罢工……
也正是在这些短片中,新风格渐趋形成,电影避免了特吕弗曾经痛斥的过分精雕细琢的叙事方式。这些短片可以是实验作品,可以笔触大胆,揭露时弊。而在1957年“功成名就”的电影中痛感缺乏的恰恰是这些特征。
当然,三十八人小组中的佼佼者转行拍故事片也不是很有把握,即使比埃尔.卡斯特曾经战战兢兢地指过路(在这些人当中,比埃尔.卡斯特是第一个拍故事片的人,1957年他拍摄了《袋中爱情》----译者)。不过,由于观众的进步、大城市中专门性电影院的建立,而出现了新需求。国家又通过预付收入的办法进行资助,给予了最初的推动。从1957年5月起,各大报刊一呼百应,纷纷报道了阿仑.雷乃即将在法国和日本拍摄有关原子弹的大型记录片的消息……(“大型纪录片”一语系原报道所用、——原注)
异军突起
什么是史实,什么是经过渲染的传奇,在这里最难分辨。《电影手册》的编辑们早有亲自大干一场的打算,他们也从不讳言。其中几位已经在所谓的电影“专业”中立足了,因为这里的界限并不分明。比如,克洛德.夏布罗尔曾经担任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新闻专员(当时夏布罗尔负责为美国影片的法文版编过新片名.——译者),后来,他还把让一吕克.戈达尔和保罗.日戈夫引荐进来(日戈夫有一段时间替夏布罗尔写剧本,后来拍过一部《落潮》,这部影片也如“新浪潮”时期许多影片一样胎死腹中)。有些人尝试拍过纪录片,不过成就不一(如,雅克.里维特的《牧羊人的运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顽 童》)。继承遗产、有油水的婚姻——这些偶然机会也为他们一下子提供了必需的资金去“筹划”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未及问世,他们就开始大吹大擂,以至于“新浪潮”一词的意义从此在大家的默许下变窄了。结果,这些冒牌的业余爱好者们便把“新浪潮”旗号据为己有。影片一部接一部,他们赚了些钱,开设了制片公司 (如,克洛德。夏布罗尔开办了阿吉姆制片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菲利普.德布罗卡、埃立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的最初几部故事片提供了全部或部分投资)。不久,连较保守的制片人也嗅出了生财之道、千载难逢的良机和政洽气候(克洛德.夏布罗尔说过:“我们千万别上当;各大报刊哗哗不休地谈论我们,这是因为他们打算把一则方程式强加于人:戴高乐=革新。将军来了,共和国变了,法国再生了、电影和其他领域一样。看吧,天才崛起,知识分子在双十字微的庇荫下发挥才干。青年人有用武之地!”,----原注),于是,也开始为低成本的影片投资。
两年内,这家黄皮刊物的编辑们几乎都到摄影机后面去了:克洛德.夏布罗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然后是让一吕克.戈达尔、雅克.多尼奥尔一瓦尔克罗兹、埃立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克洛德.德热夫莱。在他们的提携下,一些亲朋好友也连袂而至,譬如,菲立普.德布鲁十、让.欧列尔、弗朗索瓦.莫雷伊、列奥纳尔.凯热尔或让一路易.里查德。
比埃尔.卡斯特则另当别论。他不完全属于“新浪潮”一代(除了十二部较有名气的短片之外,在1957年,他已经导演了由让.马莱主演的《袋中爱情》,当时,这还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传统影片),但是,他与“新浪潮”的各个分支都有瓜葛:他作为格莱米永的助手修完了传统的“学业”;他又是三十人小组的成员,是人们翘首以待的左派;最后,他还是以卖文为生的自由记者,他为《电影手 册》撰写过不少文章,结果,《电影手册》派便不知羞耻地把他拉入自己的名下,这与他们把拍《广岛之恋》时的阿仑.雷乃归入自己一派的作法同出一辙。
1959至1960年间,全是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这或许是存心,或许是无意。每个制片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新浪潮”影片,有自己的新导演。在这股无法驾驭的游涡中,处女作竟有数十部之多,可是,其中不少影片从来就没放映过。当时,在选择应召待聘的导演的标准中,内行与否是最末一条。
这种含糊混乱的局面很快便与“新浪潮”这个称呼联系起来了。对“新浪潮”运动阿谀奉承的人往往也是运动的干将、他们在《电影手册》或《艺术》周刊上大肆吹嘘不受章法约束的格调、吹嘘戏嘘之中不失潇洒的风格、吹嘘与制片人或工会的刻板传统的决裂……他们为用少量投资就能上马而感到洋洋得意,他们有着无穷的幻想。在拉纳普尔讨论会期间,制片人亨利.多施麦斯特也来乘机赶浪头,他在《艺术》周刊上写道:“每个制片人都为‘新浪潮’的年青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因为是他们把电影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使电影摆脱了行业工会强加于人的最起码的摄制人员人数的限制。他们使电影从管理与财政上的困境中脱身,直接到街头、屋内实景、真实的住房和自然景物中去拍摄。他们把电影从层层审查关卡中解放出来,这种审查机构对艺术、对生活、对道德,对如何影响青年人,对维护民族尊严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实在荒唐。他们打破了‘老前辈们’拍片时的清规戒律。他们破除明星崇拜,摒弃单纯追求技术完美的做法。”
以不谙业务为骄傲。夏布罗尔说过:“为了处理《漂亮的塞尔杰》的第一个镜头,我还要问,我应该盯住摄影机的 哪一个取景器,我甚至不知道眼睛该往哪儿瞧!”夏布罗尔在拉纳普尔讲的这件趣闻或是确有其事,或是笑话一桩,这倒无关紧要,它毕竟表明了,在1959年,以外行自居是多么心安理得,甚至以此为荣!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