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和法国哪个是电影王国
虽然法国又嘎纳,但美国又好莱坞,而且知名度好莱坞要高些,美国每年得电影也多些,所以是美国吧
2. 想出国学习电影,美国和法国应该选择哪一个
这个专业能提供教学的学校很有限,比较大型的包括职业教育为主的加州布鲁克斯摄影学院(Brooks),但事实上美国大部分开设电影制作的学校都提供电影摄影的课程,并且很多学校都有专业的摄影教师。有点值得思考的是美国电影摄影协会有着大部分的移民摄影师会员,而事实上我们纵观美国的电影摄影史,很多成功的电影摄影师全是外国移民。目前这个专业暂时没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考虑到这是一个实践性和经验性专业,所以积累大量的经验高于学术学习和学位资质。
美国很少有类似中国北京电影学院的学校提供专业的电影表演,但美国却有着强大的演员培训和发展系统。而我们熟知的很多美国优秀演员多来自各行各业。这样看来,美国职业的培训演员的学校非常少。而比较多的是一些职业培训学校,它们只提供短期的培训。那么为什么美国还能培养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有着全世界最多的大学,并且大部分大学都提供戏剧专业,而这正是一个训练电影演员的最坚实基础。部分纽约的学校也有完善的电影表演教育和专业。
美国的电影相关教育二大分类:
(a)一类是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有点类似北京电影学院这种艺术类院校,比如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纽约电影学院(New York Film Academy)和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这些Institute, Academy, College等艺术类院校,提供非常细化的影视类专业,比如导演、摄像、剪辑、制片、编剧、动画等。但这些学校一般不颁发学士学位,而是一种职业教育的 性质,颁发副学士学位。这类学校偏重专才培养,和业界联系较紧,偏业务型。
(b)另外一种是综合类大学的影视专业或电影学院,比如纽约大学(NYU),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等,不过这些院校的影视专业并不如第一类那么细化,大多只是区分了制作(proction)和编剧(screenwriting)。还有 少数综合类大学的film school另外开设了制片、动画,或者新媒体专业。这类学校的学术氛围更浓一些。
美国还有一类戏剧专业,类似国内的表演专业,主要培养演员。申请时可能会有面试并且在基本要求的essay之外另外要求写一些essay。这些专业虽然属于艺术类,但因为大部分颁发文学学士学位(少部分职业和艺术学院提供艺术学学士,个别艺术学院的设计和数字媒体提供理学士学位)。
美国电影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研究生阶段的理论性较强,分为MA(文学硕士)和MFA(艺术学硕士)。一般MA多为一到两年的电影学方向,主要研习电影理论知识。MFA多为电影制作,主要从事电影的制作、写作、后期。
目前美国的电影学博士研究多集中在UW-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Columbia(哥伦比亚大学)、UT-Austin(德州 大学奥斯丁分校)。而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SC(南加州大学)、NYU(纽约大学)这三所大学也是高级电影理论培训的主力军。
学术性比较强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多从事影评或者协会等相关工作。
美国大学电影专业申请:
电影相关专业在入学门槛方面,尤其是语言要求并不会低于其他专业,因为对于文字功底还是要求比较高的。也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
去美国读电影专业费用和奖学金方面都与其他专业没有太大不同。电影类专业的奖学金设置相对较少。上学期间实践拍片子的费用,一种是可以跟教授做,一种是可以跟外面的工作室合作,还有可以自己募集。
3. 电影最发达有那些国家和地区
美国、印度、法国、香港等都很发达,中国电影业发展也很快。日本、韩国电视发展的不错,但电影差一些。
4. 法国和美国电影文化差异拜托了各位 谢谢
法国电影特点: 轻松,愉快,画面漂亮,配乐优美,剪接轻快,语言诙谐,充分体现着人文主义之美和浪漫气息。但,比较注重细节,语言有时过于琐碎,题材多数描写或表现的的草根或小民的一颦一笑,说好听了是接近生活,还原生活,歌颂生活;说不好听了,有些小家子气。 美国电影特点: 一看就是有着大山大河的国家拍的片子,气势恢弘,场景辽阔,加上现在美国电影很爱配音域宽广、动态范围大的多声道交响乐,让人在看片的同时,随着剧情的深入而心潮澎湃。体现小家、小我或人文情感的片子也不少,都比较会煽情,同时在潜移默化地传诵着上帝呀、美利坚呀、家庭关爱呀、人性呀,等等,等等。在美国开会逗留期间和朋友也和美国百姓有所接触。多数美国百姓很善良、很nice、很平和,社会很和谐。
5. 为什么电影诞生于法国
电影的发明,是早期电影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过程极为复杂。电影是十九世纪后半期科技大爆炸的产物之一,当时一起被发明的还有电灯、电话、留声机、汽车、飞机等等对我们今天影响深远的东西。科学家早就希望能有一种手段来记录运动,这是发明电影的动机所在,许多科学家为此展开了努力,并且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当时这就像一场竞争激烈的接力赛跑一样,所以电影其实不存在单一的发明国家和发明者。当时至少有四个国家,在活动影像的技术领域具备最前沿的实力,分别是法国、美国、英国、德国。后人把电影的发明归功于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其余几个国家的人,并非完全服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电影发明先驱。这就涉及到对电影的定义,因为电影的发明是一个过程,它同时在光化学领域、材料学领域、机械制造领域的要求都非常高,包括了摄影机的发明、软胶片的发明、公众放映的实行等多个关键步骤,所以发明电影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个人可以单独办到的,卢米埃尔兄弟只是被认为完成了临门一脚,但前面的许多准备步骤,实际上是由多国科学家、发明家和工程师一起实现的。如果说科学家把发明电影当成一项科学研究,那么同时也有产业家把它视为商业活动,这在电影刚发明的时候便是如此了。爱迪生早早就用电影视镜来赚钱,而卢米埃尔家里是工厂主,他们的第一次公开放映也是收费的,这都说明电影的出现,还需要一定的产业准备。当技术和产业各方面都准备到位了,电影才算是被正式「发明」出来,卢米埃尔兄弟是那个被今天多数人记住的接生婆,不过我们也不应忘记这个孩子实际上有数不清的父亲和母亲。
6. 法国和美国电影文化差异
照法国人自己的看法:美国人的电影是速食主义,英雄主义,靠画面靠动作,却没有更多深入的东西。而法国的电影更倾向文化层面,有文化意义的电影在法国人看来才是好电影。
不过我个人不太同意法国人的看法,一个国家的电影不可能靠几个关键词就说透。每个国家都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不过主流电影不同。另外我发现法国人还特别喜欢看比较滑稽怪诞的电影(drôle)。
7. 法国电影新浪潮与美国好莱坞的区别
法国新浪潮电影强调导演的个人风格,充满主观性与抒情性,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多变。我觉得它就是反对好莱坞电影的固定模式的。好莱坞电影处于资本主义文化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体制下,以市场和观影者为导向,影片绝大多数为叙事电影,拥有完整合理的故事情节,编剧的作用非常重要,近年来多使用特技等技术手段;另外,好莱坞电影以明星为卖点的特点也是法国新浪潮电影所没有的。
8. 法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对比
法国电影是商业化最小的,美国电影则是商业化最严重的,同样是亲情,美国片会拍的比较直白,法国电影比较含蓄,法国电影在影象上会更细腻,更有美感.
这个课题太好写了,艺术气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从电影的艺术角度去写吧.可写的很多
9. 当代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中国 的电影主流风格
美国大片一向沿袭好莱坞的方向,在电影中大量应用新式科技,至于风格嘛,不是很好说,反正都是为了票房。
英国电影也是应用电脑技术,例如007系列,风格比美国电影更加轻松,诙谐。
法国电影不清楚。
日本电影则常与灾难挂钩。
中国电影则是以现代化,社会化为主题的
大概就是这样,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10. 当美国电影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时,法国为什么要抑制美国电影
这个题目可以写论文了。要从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分析。
从表面看的话,那就是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关系。
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地。从电影上升到艺术高度开始(一开始电影是无法和歌剧油画一样被当成艺术的),法国电影一直坚持走艺术路线。
其实好莱坞也不乏艺术大师,大卫格里菲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是世界电影的里程碑。但是从上个世纪中开始,电影的商业价值逐渐凸显,好莱坞成为各大财团眼中的摇钱树。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历史的国家来说,艺术显然没有金钱更吸引人。在各大财团的入侵下,好莱坞逐渐成为了电影的商业中心,好莱坞的艺术家们失去了话语权。
与此同时,法国电影一直没有规模化的走上商业路线,这和法国的历史以及欧洲历史文化有关。在艺术方面,法国是高傲的,他们有理由高傲,因为他们有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这方面就不好说了,再说就要讲文艺复兴了。总之,法国的 艺术家们并不认可商业电影。
那么我们做个阶段总结:
法国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美国是移民国家。
执掌好莱坞话语权的是财团,他们认为电影是商品。
执掌戛纳的是艺术家,他们认为电影是艺术品。
这就是矛盾了。
那么,在现今的世界环境下,美国是经济中心,掌握世界话语权,而掌握美国的是财团。我们可以预见到,在很长很长很长的未来,好莱坞依旧会是世界商业电影中心,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一部部的电影商品,控制整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这是除了美国以外的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事情。都想抵制,但是都无法抵制。在商业浪潮中,艺术电影是很难生存的。文艺片只有在欧洲有市场。
我们再拿中国和中国电影做个类比。我们国家和我们的电影和法国电影的处境是如此相似。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我们在国际文化界的声音很小。因为在艺术上,我们不是主流,注意,不是我们没有艺术,是因为我们不是主流。而在商业上,我们也不是主流。不是我们没钱,是不被认可。我们不是没有电影,但是我们的电影,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不是主流。
再回到法国电影和美国电影。 好莱坞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路线,商业电影被主流价值观所接受,又不断影响着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认可奥斯卡,不知道戛纳。而法国电影正在艰难生存,做商业片做不过好莱坞,做艺术片很难赚钱,很难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电影想要继续生存,抵制好莱坞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我觉得,在当今环境下,走商业化路线更靠谱一些。毕竟电影拍出来是给人看的。一部电影,或者说一件艺术品,其内涵再深,没人看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你拍了一部能净化灵魂的电影也得有人看得懂才行啊。应该是在迎合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再考虑艺术性。这样拍出来电影,有人看,赚到钱,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影响主流价值观啊。 其实张艺谋就在走这条路,不过我觉得走得不好。《红高粱》中有一种力量,《活着》有一种无奈,《秋菊打官司》有一种执着,《十面埋伏》就只看到颜色和画面了。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我都觉得乱了,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不过无论如何,这也是我一家之言,是我个人对电影的理解。建议您还是查下法国电影史,法国历史(从文艺复兴看就足够了),再看下世界电影史,注意一下公认的几十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出现的时间,在结合下历史背景,当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