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法国电影的分歧

法国电影的分歧

发布时间:2022-08-12 23:07:58

㈠ "传记片"被视为好莱坞的舶来品,哪部作品被称为掀开了历史新篇

一部美式风格的法国传记片《玫瑰人生》大获成功,掀开了历史新篇

"传记片"被视为好莱坞的舶来品。2007年,一部美式风格的法国传记片《玫瑰人生》大获成功,掀开了历史新篇章。一个工人街区出生的小女孩在战后成为法国最伟大的歌唱家的故事,既斩获了票房也使法国女演员玛利亚·歌丽昂荣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以致原为英语的"传记片"一词开始成为法语词典上的常规词汇。

在《玫瑰人生》之后,法国传记片空前繁盛:如讲述江洋大盗的《没有武器、仇恨和暴力》(2008)、讲述强盗传奇的《头号公敌》(2009)、讲述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的《胡狼卡洛斯》(2010)、描写萨科齐通往权力之路的《征服》(2011)、描写法国音乐巨星克洛德·弗朗索瓦的《克罗克罗》(2012)等。

如同政治惊悚片是一种跨国类型、但欧洲电影在其发展中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样,遗产电影(Heritage Cinema)也是一种跨国类型,但是诞生于20世纪末的欧洲危机背景之下。因此,关于法国传记片的观点也存在分歧:一种认为它是在法国语境下产生的新类型,另一种认为它是一种进口类型(来自好莱坞)。

如同政治惊悚片容易被归类为更广泛的惊悚片或政治电影,传记片也容易被归类为历史片、古装片,如法国媒体几乎从未将"传记片"的标签贴在《罗丹的情人》上。美国学者拉斐尔·蒙万不认为当代法国传记片是好莱坞模式的翻版,而是将其归于21世纪法国遗产电影的衰微以及法国社会的文化转型。

比如他以《狼族盟约》(2001)和《夺面解码》(2001)为例,认为这两部电影"从好莱坞借来了商业运作和美学元素,并成功与之抗衡。同时通过致敬法国电影遗产和流行文化,保留了法国电影的特点。"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2012),展现了海明威与第三任妻子的情感纠葛,重点不在大作家而在他背后的女人;《第一夫人》(2016),首次披露了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杰奎琳悲痛而复杂的心路历程。

如今,法国在美国影响下进入了明星时代,开始投资在一些具有广泛国际知名度的法国名人身上,挖掘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能够输出自身文化优势的名人资源:如一系列关于时尚传奇香奈儿的影片《时尚先锋香奈儿》(2009)与《香奈儿秘密情史》(2009)等。

以及《伊夫圣罗兰传》(2015);关于哲学家萨特与波伏娃的《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2006);关于作家的《莫里哀情史》(2007)、《萨冈》(2008);关于强盗与黑帮传奇的《头号公敌》(2009)、《预言者》(2011);此外,还有关于伊夫·蒙当、罗密·施耐德、格蕾丝·凯利等巨星的传记片计划。

在《究竟是谁的人生:作为当代电影类型的传记片》(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10)一书中,丹尼斯·宾厄姆对男性/女性传记片进行了对等研究,发现:较之"关于那些伟大的男人的电影",女性传记片常常强调"一个成功女性的冲突与悲剧"。

无论她的职业是什么,一个受害者的主题要多过一个幸存者的主题(有着持久职业生涯或非创伤性个人生活),强调伴随着女性职业成就的是对那些假定优先级(家庭,婚姻,母亲身份)的失去,同时著名女性总是被更有魅力更年轻的女演员扮演。

这一模式能够在当代法国传记片中找到,即以戏剧性的好莱坞模式刻画追求独立的现代女性,但是她们追求理想的过程伴随着种种苦难,为了实现梦想,优秀的女人比男人要付出更多的代价,精神和身体上承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如《玫瑰人生》中,琵雅芙由于酗酒和吸毒而过早衰老是一条叙事主线,影片在她的现场演唱和人生悲剧之间不断切换:婴儿时被父母抛弃,少女时期怀孕流产;当她得知恋人死讯时,踉踉跄跄穿过公寓走廊,背景音乐响起《爱的赞歌》,她在门口站定,忽然穿过幕布上舞台,站在剧院观众前唱起《爱的赞歌》。

在《时尚先锋香奈儿》中,在恋人博伊意外身亡后,可可才成为香奈儿,为了忘却痛苦而疯狂地投入时装行业,终成一代传奇。这种新的"戏剧化模式"重新发扬了传统上关于艺术创作的双重标准——男人创作的动力是出于个人天赋,女人是出于经历了爱与死的洗礼。

《头号公敌》的定位则是美式黑帮片,片中多次致敬经典好莱坞电影——德·帕尔玛的《铁面无私》(1987)、《雌雄大盗》(1967),还有马丁·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1980)和《好家伙》(1990)。

同时影片融合了美式动作戏与法式对白,对白偏向1950年代法国黑色电影。梅林不断重复他的黑帮信条:"我选的人绝不会反水。"被警方逮捕时,布鲁萨尔对梅林说:"警察从不多虑,说做就做。"梅林回答:"下一次不会有女人和香槟了,只有你和我。"

㈡ 为什么法国人的电影都很反政府

大概要从两个部分分析
一个是法国观影群众及导演的人文环境
另外一个是法国电影史的发展情况来看

法国2战期间是沦陷区
导致了很多法国民众并不信得过政府
不过沦陷期间成立的“法国电影解放委员会”
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法国的观影趋向
法国电影其实爱国的也很多
而且法国人民观念一向较其他欧洲国家更为开放
对待政府就是敢做敢说

60年代末法国兴起的政治片热潮
主要是针对当时混乱的时局
如果你看过《戏梦巴黎》的话
就会更多有所了解

其实法国人不是反政府
只是他们太爱国了
而且敢于对政府的历史错误大力揭发

㈢ 电影分歧制是什么

应该是电影分级制吧?
电影片分级是提供给看电影之人士一部电影对于孩童和成人的适合性的概念。在一些地方,电影分级制度可能具强制拒绝未成年人看某些电影的法律效力;在其他地方,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电影院仍执行电影片分级限制。
广电总局:中国尚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
1968年以前,美国电影协会未制定分级制度,后来在导演和制作单位呼吁更大的艺术创作自由的压力下,电影分级制度于1968年 11月1日出台。美国电影协会(MPAA)制定的非官方的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如下:
G级(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 该级别的电影内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没有裸体、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 对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
PG级(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辅导级,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有些镜头可能产生不适感,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 该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围。
PG-13级(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特别辅导级,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 该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
R级(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 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
NC-17级(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17岁或者以下不可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 影片中有清楚的性爱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另补充几种特殊的分级:
NR 或U:NR是属于未经定级的电影,而U是针对1968年以前的电影定的级。M:成年的观众才可观看(使用1969至1971年)。 这一分级现已不存在。 大多数在这一级的电影重新评价分级为,PG级、PG-13级、R级。 它不被视为等同于其他任何分级,不像另一个失效的PG级是被归类同等于PG级。GP 或General audiences—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在1970年至1971年,该协会基于,「M」的评价被观众认为是要被考虑的,因为「更下流的」和「较成人的」比其有意义(以表明电影题材可能不适合一些儿童)。 不久的美国电影协会将其改为PG-(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之后一些人认为这意味着「General Patronage」。SMA-「建议是成熟的观众」。 非正式的分级。X:NC-17级的前身,在1990年被NC-17级所取代。

㈣ 特吕弗和戈达尔电影风格的对比



戈达尔与特吕弗

戈达尔与他的同事、战友特吕弗于70年代决裂,对于此事,在特吕弗死后,戈达尔始终缄口不谈。

戈达尔和特吕弗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是影迷出身,都是有过度看电影的癖好,都投靠在《电影手册》门下,都成为新浪潮的旗手和英雄,最后参加"五月风暴",在戛纳"革了电影的命"。但他们似乎始终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哪怕像萨特和加缪那种曾在酒吧对酒长谈直至夜深人静的亲密经历,他们都没有过。当年,22岁的特吕弗以旁听人身份泡在《电影手册》狭小的会客厅里高谈阔论时(1953年),戈达尔却坐在人群中很少说话。后来,他们伙同罗麦尔、雅克·里维特和夏布洛尔形成小集团,"篡夺"了《电影手册》的权,因他们都崇拜好莱坞电影,所以巴赞称他们是"希区柯克霍克斯派"(Hitchcocko-hawksiens)[1],特吕弗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但他成了这个团伙的核心人物。他因参加论战而在巴黎文化界名声大噪,而戈达尔却一直独来独往,从不跟别人谈起自己的私生活。那个时期,特吕弗与戈达尔一直用 "您"来称呼对方。

"新浪潮十年"(1959-1968)是戈达尔和特吕弗关系最"铁"的时候,这批"希区柯克霍克斯们"在电影创作的起步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特吕弗让戈达尔写剧本,戈达尔给特吕弗介绍演员,有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感觉。但据特吕弗回忆,"即使在新浪潮时期,友谊对于戈达尔来说也只有一个意义,他非常聪明而且很会装蒜,大家都原谅他的心胸狭窄,但所有人都能证明,他那不可掩饰的小心眼儿在那时就已经有了,你总需要帮助他,给他提供服务并等待着他的回报。"这回报就是70年代开始,戈达尔对特吕弗、夏布洛尔等人的谩骂、抨击和嘲讽。

1973年,因"《日以继夜》事件"两个人正式决裂。戈达尔对特吕弗的攻击非常突然。他在看完特吕弗的《日以继夜》后写信给他,鞭挞了一通特吕弗的电影意识,并在信的最后用了几乎挑衅的语气说:"如果你想讨论一下,也行。",这让特吕弗搞得很不痛快,他一直看中戈达尔的评价。于是他回了一封二十页的长信回敬戈达尔:"你假惺惺的左翼立场掩盖不住你骨子里的精英主义"。有意味的是,这封长信的结尾和戈达尔的结尾一模一样。特吕弗在这个时候,进入了电影生涯中最矛盾、最自我怀疑的时期。

从此后两个人再也没见过面。据戈达尔后来回忆,70年代中期他和特吕弗曾在纽约偶遇过一次,两个人碰巧住在同一间旅馆。戈达尔回忆说,"特吕弗拒绝与我握手,我们正好在大厅门前等出租车,他装作根本没看见我。"这种僵化关系可见一斑。

事实上,戈达尔在那时从未停止过对特吕弗的攻击。他公开声称:"我觉得特吕弗绝对不懂拍电影。他只拍了一部真正与他有关的影片,就是《四百击》,这之后就停了,之后他只不过在讲故事罢了。特吕弗是个谋权篡位者,如果他能进法兰西学院,我相信他一定能干得不错。"整个70年代,两个人的关系跌到了历史谷底,他们的电影也走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戈达尔在"维尔托夫小组"用电影去支援工人阶级斗争,扶持第三世界,而特吕弗则彻底返回他年轻时曾猛烈批判的"法国电影的优质传统"。

1980年,是戈达尔主动向特吕弗伸出了和解之手。他启用刚刚出道的伊莎贝尔·于贝尔和纳塔丽·贝伊拍摄了《挽救生活》(Sauve qui peut la vie,1979),标志着戈达尔结束了他的"战斗电影"时期,回归主流电影体制。8月19日,戈达尔在瑞士制作后期时给特吕弗写了一封信,同时也给了夏布洛尔和雅克·里维特,戈达尔委婉地邀请他们到瑞士会面。他说"难道我们之间真的不能进行一次'交谈'吗?到底有什么分歧吗?我非常想听到你们谈论我们电影的真实声音。我相信一定能找到一个大家满意的'缓冲剂'。"[2]他还建议把这次谈话的内容出版。

但这次,是特吕弗破坏了他生前最后一次与戈达尔和解的可能,他给戈达尔回了一封长长的信,他历数许多被戈达尔骂的法国电影人,建议戈达尔邀请他们同去参加这场会面,在信的最后,特吕弗建议戈达尔拍一部自传电影,"名字就叫'一坨屎就是一坨屎'"(Une merde est une merde)。

㈤ 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的异同点

先说“直接电影”。美国电影史专家罗伯特·C·艾伦认为,“直接电影”是60年代初美国纪录电影制作中一次独具风格的运动,这一运动被后人称为“直接电影”,它“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利用同步声、无画外解说和无操纵剪辑尽可能忠实地呈现不加控制之事件的一种尝试。简言之,直接电影作品企望给予观众一种正当摄影机前的事件展开之时‘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早期阶段的美国直接电影作品主要是指罗伯特·德鲁领导的摄制组为电视台制作的影片,史蒂文·芒贝在《美国的直接电影》一书中指出,这些影片“表明了自发的、不受约束的拍摄影片的可能性,并且第一次直接触及了这一做法所派生出来的主要美学问题。德鲁小组实际上为美国真实电影作了界定,他们创建了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其影响至今仍起着主导作用”。
再说“真实电影”,又称“真理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胡濒教授认为,“真理电影”是法国“新浪潮”中的一股现实主义潮流。依照他在《当代法国电影》一文中的看法,“新浪潮”由三股潮流组成:一是作为新浪潮核心的“作者电影”,二是与新浪潮相伴而生的“作家电影”,三是以“真理电影”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潮流。法国电影史学家克莱尔·克卢佐把这股现实主义潮流细分为三个支流或团体:故事片、纪录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真理电影”。1960年12月20日,《法兰西观察家报》刊登了法国电影理论家艾德迦·莫兰对记者提出的“您所理解的真理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认为“真理电影”是“一种战胜了故事片与纪录片之间的根本对立的电影”。60年代的法国电影在现实主义方面最有特色的创新和探索便是真理电影,它持续影响了直至今日的法国电影。
“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是有区别的,巴尔诺甚至认为两者互不相关,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从同期录音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且这样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1)主张“直接电影”的纪录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处于紧张状态,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鲁什式的“真理电影”纪录片人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2)“直接电影”艺术家不希望抛头露面,“真理电影”艺术家则公开参加到影片中去。3)“直接电影”艺术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观者的角色,“真理电影”艺术家起到的是挑动者的作用。4)“直接电影”作者认为事物的真实随时可以收入摄影机,“真理电影”是以人为的环境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这个论点为依据的。
“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之间的区别,关键在于对“纪录”与“虚构”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认为纪录电影应该是对现实的纯粹纪录,在被动状态中捕捉真实,反对在纪录片中使用虚构手法;后者则认为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地纪录现实,应该主动地去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电影中采用虚构策略。鲁什在拍完《夏日纪事》几年后接受采访时重申,他确信电影具有“揭示我们所有人的虚构部分(to reveal a fictional part of all of us)的能力,尽管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但对我而言这正是一个人的最真实的部分。”摄影机能够刺激人们展现他们自己的虚构面貌,以及他们作为想象、幻想和神话的创造物的能力,这一点被鲁什称为“真实电影”实践的试金石。在鲁什看来,《夏日纪事》绝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因为影片中的人们都被激发表现出了他们的虚构部分;同时,它又绝不仅仅是一部故事片,因为它所展现的虚构部分都是真实的。影片结尾处有一个简短场面,正是对电影通过“谎言”展现真实的实践的一个明确宣言。
在对“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概念进行一番梳理之后,我们接着进行本节的讨论。不论是“直接电影”还是“真理电影”,拟或是带有折中色彩的“真实电影”,这些概念甚至词汇本身都含有向格里尔逊为代表的传统纪录电影挑战的意味。标榜自己是“直接”就可能意味着别人是“间接”,标榜自己是“真实”或“真理”,就可能意味着别人是“虚假”或“谎言”。从根本上说,“真实电影”是一种反对虚构的电影,以至于“非虚构影片”(non-fiction film,港台译作“非剧情片”)一词逐渐成为后格里尔逊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纪录电影定义,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甚至成了“纪录电影”的代名词。
转摘自:单万里 ——《纪录电影文献》序言

㈥ 电影的“分级”是怎么分的有哪几级

电影分级根据包括性爱、暴力、毒品、粗俗语言等在内的成人内容将其划分成特定级别。

相关分级:

1.G级:

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内容可以被父母接受,适合儿童观看。

2.PG级:

父母辅导级,该级别的电影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

3.PG-13级:

特别辅导级,主要是针对13岁以下儿童定下的级别。

(6)法国电影的分歧扩展阅读

NR是属于未经定级的电影,而U是针对1968年以前的电影定的级。M:成年的观众才可观看(使用1969至1971年)。 这一分级现已不存在。

法国电影分级制度法国电影作品分级委员会希望从形式上摆脱任何审查理念的束缚,将宗旨定位在发展经济、保护儿童上。 为此,制订了3种等级

禁止不满12岁儿童观看的影片;禁止不满16岁青少年观看的影片和众所周知的X级影片。 此外,还有TP级,即所有人可以观看的影片和TP+avert级,为大众可看。

㈦ 你如何看待法国电影

我觉得法国的电影真的都非常的浪漫,像我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天使爱美丽还挺好看的,虽然说是喜剧片,但是也把它拍得特别的有浪漫的感觉,就让人更加肯定了法国时尚漫之都这样子称号。所以我认为那些喜欢浪漫的人就适合去看法国的电影。

㈧ 《完美的分歧》法国电影

06年的电影中字

阅读全文

与法国电影的分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百元一部带电影 浏览:226
电影前任歌曲大全 浏览:500
李连杰完整电影 浏览:245
十大精彩战斗动漫电影大全 浏览:958
爱情故事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 浏览:361
唐人街探案3电影高清完整版在线观 浏览:829
吴孟达王宝强新电影 浏览:482
电影爱情脸红 浏览:629
私人电影院卡点 浏览:628
英语中英字幕电影免费网站 浏览:592
成龙国际电影周冯小刚 浏览:973
播放爱情电影警察锅哥 浏览:914
电影弱点演员 浏览:924
什么样的电影对孩子成长有利 浏览:485
一部女人大盗的电影 浏览:95
晚上去看电影吧英文怎么说 浏览:867
电影高能音乐 浏览:511
爱情电影女孩对白 浏览:270
电影完整版免费 浏览:128
小女孩上学电影名字 浏览: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