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英国电视电影:Fingersmith (2005) (TV),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另外,情节叙述有误而且还有后续发展.
❷ 求一法国电影的名字
前苏联影片《丑八怪》The Scarecrow(1983) 很多年以前CCTV-6播过
为照顾祖父,12岁的列娜·别斯索里采娃离开莫斯科,成了古城六年级二班的插班生。列娜长得不好看,同学嘲笑她为“丑八怪”。同班同学吉玛在列娜遭到欺负时经常护着她,自然地成了她心中的英雄。吉玛向老师透露全班逃课看电影,使同学们秋游的安排被取消,列娜为吉玛承担叛徒的罪名,被同学孤立。由于自私和胆怯,吉玛始终不敢说实话,甚至加入了对列娜的凌辱和迫害。当同学焚烧列娜的模拟像,为维护尊严,列娜终于做出了反抗。列娜自尊自强的行为震动了全班,真相大白后,同学们真诚的忏悔,在黑板上写了“丑八怪,请原谅我们!”几个大字……列娜和爷爷离开古城。
影片的主演克里斯蒂纳·奥尔芭凯婕,1972年出生。她父亲是一个马戏团演员,母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联和俄罗斯流行文化之教母-阿拉·普加乔娃。如此显赫的家庭出身自然会影响到小女孩的命运。16岁那年,她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地方,开始和丈夫生活在一起,这位丈夫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学生们的偶像,享有“俄罗斯的麦克尔·杰克逊”美誉的弗拉基米尔·普列斯尼亚科夫(博客以前有介绍),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克里斯蒂纳开始一边照料家庭,一边在妈妈和丈夫的芭蕾组合里做伴舞。
1990年开始,“会唱歌的女人”(阿拉的名曲——译者注)的女儿也开始唱歌了,最初登台是在妈妈组织的的明星圣诞群英会上,人们对其演技只是报以宽容的微笑。但是克里斯蒂纳如果说不是继承,那也可以说是打上了妈妈性格的烙印,她决然开始从事声乐和舞蹈事业,为了拍MV,从来不吝惜财产,终于成为俄罗斯演艺圈的小星星。为了彻底摆脱家庭,她和普列斯尼亚科夫离婚,后者的事业在90年代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奥尔芭凯婕的第二次婚姻震惊了当时的流行界,就像乌鸦群里突然出现一只白色的乌鸦一样,她的丈夫是某位车臣背景的商人,但是,当他们一起生下了一个孩子的时候,这些吵闹声逐渐就销声匿迹了。
在歌唱领域方面,阿拉·普加乔娃依旧是家里的老大,但是在电影艺术方面,女儿却超越了妈妈。阿拉只是参与过两部电影的拍摄,讲述的都是她自己的生平,而克里斯蒂纳·奥尔芭凯婕却是很认真的大手笔,她不仅仅从事电影,而且还从事戏剧演出。1995年参与私营性质的话剧《奇迹发生后的星期一》的演出,然后在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进修并在1997年主演了话剧《农民小姐》。
早在1983年,著名的导演、电影演员和俄罗斯最优秀的儿童电影作家罗兰·贝科夫开始为他的新电影《丑八怪》物色女主角,他面试了1000多名莫斯科的男女中学生,克里斯蒂纳也在这个候选的队伍当中,贝科夫开始并不知道她是谁的女儿。开始导演并不喜欢这个克里斯蒂纳,过了几天他才想起那个叫克里斯蒂纳的,他吩咐助理找到了她。后来电影公演后,阿拉·普加乔娃小女儿的名气已经不亚于她妈妈了。
本片不单纯是一部儿童片,还是一部现代心理悲剧,讲述的是儿童之间残酷的人迹关系。本片引起很大的争议,在于它将儿童心灵中的肮脏、冷酷、贪婪、狡诈、欺骗等等人性的黑暗面暴露出来,从而投射出整个社会的氛围和道德意识。导演充满了激奋,对那个颠倒黑白、抹杀真善美、混淆是非的社会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和批判
克里斯蒂纳在成熟之年还参加了几部电影的拍摄,后来因为生孩子不得不淡出电影圈。总的说来,克里斯蒂纳的表演是她儿童时代成就的一个亮点。
❸ 求这个法国电影片名~
片名:天使A
英文名:Angel-A
编导:吕克·贝松 Luc Besson
主演:加梅勒·杜布兹 Jamel Debbouze
丽·拉丝姆森 Rie Rasmussen
吉尔贝·梅尔基 Gilbert Melki
塞尔日·夏布基纳 Serge Riaboukine
米歇尔·谢斯诺 Michel Chesneau
奥利维埃·克拉夫利
Olivier Claverie
法国名导吕克•贝松继1999年饱受争议的《圣女贞德》之后沉寂6年,终于重执导筒,完成了他的第十部影片《天使A》。在暂时封镜的6年间,他一直以“监制”身份出现,扶植了大量新人新作,由其参与制作的电影多达50部,其中不少剧本都出自他的手笔。这部低调上阵的《天使A》在拍摄期间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在影片公映前,吕克甚至拒绝组织新闻媒体的试映会,为本来就万众瞩目的影片又凭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影片的男主人公安德烈(加梅勒•杜布兹饰)是跻身于巴黎黑社会的小混混,个头矮小的他靠招摇撞骗谋生,很多犯罪活动都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安德烈明显不能胜任骗子的“雅号”,因为失魂落魄的他债台高筑,拖欠当地黑帮头目弗兰克(吉尔贝•梅尔基饰)一大笔钱。不久前,安德烈中了一次彩票大奖,奖品是移民美国的绿卡,然而日渐严峻的形势让他的移民梦也变为无法挽回的泡影。几经弗兰克的威逼恐吓,安德烈决定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从塞纳河的桥上跳下去。
当他站到桥上,正打算迈出致命一步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身材高佻的女子(丽•拉丝姆森饰)也正打算跳河,随着水花四溅,安德烈也跟着跳进河里,去救轻生的女孩。当女孩被救上岸,十分感激安德烈,她叫天使A,愿意用一切报答安德烈的救命之恩。天使A用美好的心灵劝慰安德烈,让万念俱灰的安德烈重拾自信。而且这个金发碧眼的长腿尤物还充满魔力,以精心策划的一系列计策还清了安德烈的所有债务。
天使A告诉安德烈自己其实是个天使,作为证明,她让一只烟灰缸飞了起来。她到地球的任务是帮助安德烈重新找回自我,而她自己就是安德烈的镜像。
后来,完成使命的天使展翅高飞,朝着天空飞去,依依不舍的安德烈紧抓住她的腿,不想让她离开,于是两个人的轮廓划过天际,最后,塞纳河上再次渐起水花,平静之后,现出两人的身影……
❹ 笔笔的那个电影是讲什么的啊
周笔畅参演的香港电影《春田花花同学会》日前拍摄完成,宣传海报随即出炉,它以陈慧琳、郑中基、梁咏琪、吴君如小时候的照片为基础制作而成。照片显示,那时陈慧琳、梁咏琪已是靓女,吴君如、郑中基则古怪精灵。
该片讲述一帮“春田花花幼稚园”的小朋友长大后发生的故事。周笔畅饰演一个刚工作不久、有些傻傻的小职员,与台湾偶像小生陈柏霖有感情戏。CFP供图
http://image2.sina.com.cn/ent/m/c/2006-01-06/.jpg
❺ 法国最好看的电影有哪些
吕克贝松是法国电影的代表
事实上 法国对商业大片并不感冒 他们只专注于艺术片的制作而吕克贝松则是一个异数
另外 如果楼主不喜欢他
那就推荐两位法国影星 可以搜索他们的电影
苏菲 玛索
让 雷诺 我最喜欢的两位男女影星
以下是吕克 贝松的电影介绍(转)
最后决战
英文名称:Le Dernier combat
剧情简介:
在文明退化的废墟里,大家为了存活而夺食掠水,野蛮的行为取代语言的沟通,人与人的关系处于对峙的紧张状状,"性"成为最有力的动力元素。在这片如荒莫般的土地上,我们将可看到许多人存活与死亡的方式……
此片是吕克·贝松在影坛没没无闻时,凭著一腔热血、旺盛活力与爆发力,突破一切传统,挣脱一切商业机制下的樊笼,冒着无色彩,无对话,无明星等大讳所完成的电影。当影片完成时,因宣传无门,于是卢贝松带着这部影片参加瑞士阿沃基影展,一举拿下评审特别大奖及影评人奖,因而打开他的国际知名度。本片解剖核子战后的文明废墟,因为无色彩,所以这是一部黑白色调的电影。
二。1985 Subway
中文名:地铁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巴黎地铁复杂而广阔的空间中。弗莱德抢了海伦娜丈夫的保险箱,逃到地铁中,由此结识了长期生活在地铁中的滑轮小子、鼓手无名氏等人。弗莱德找海伦娜要赎回文件的钱,海伦娜的丈夫手下一伙和警察都在追捕弗莱德。海伦娜在寻找弗莱德夺回文件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他,而越来越背叛自己的阶级和生活环境。弗莱德从小嗓子受伤不能唱歌,一直希望组成一个乐队。在地铁同伴的帮助下,弗莱德成功地组织起一只乐队,他还抢劫了运钞员,用抢来的钱争取了一次地铁演出的机会。在乐队“枪不杀人人杀人(gans don't kill people,peoples kill people)"的演唱声中,弗莱德倒在枪口之下,匆匆赶来的海伦娜只能含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吻了他。
影片名为“地铁”,而片中绝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地铁中,吕克·贝松成功的表现了地铁中的生活空间和独立的小世界。弗莱德闯入这个小世界,马上发现这里比地面上更适合他,这个后来者从一进入地铁就再没有出去,直到最后死在地铁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显然,贝松用自成体系的地铁世界隐喻社会中非主流的另类人群,绝不循规蹈矩的生活和摇滚音乐是这个小世界中的典型特征。几乎影片中所有人物的过去都暧昧不明,只生活在现在,只有阿佳妮饰演的海伦娜是从过去走到现在。这种心理时间层次的表现,使得影片只处于一种表面描述的状态,无法更深层次塑造人物形象,这几乎是吕克·贝松最大的弱项。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是虚幻的,他们的超现实无法博得观众的认同,反而几个配角倒很有趣味:滑轮小子、雷诺饰演的鼓手、不时出现的卖花人、警长的两个手下——一个叫“batman",一个叫"罗宾"等等。这些配角一起使整个地铁世界更加完整,也使影片更富娱乐性,但也从他们身上看出贝松对这个另类世界的有意粉饰。这种平衡的结果,就是使这个地铁世界更加平庸化,更能被"地面"上的社会所接受。从影片中的音乐就可以看出,最后的乐队表演虽然歌词是"枪不杀人人杀人"之类的"警世"之句,但音乐却是类似香港"温拿"乐队一般的流行歌曲旋律。一方面强调个人世界的另类色彩,一方面却又以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包装,这就是贝松的"地铁世界"。
从影片类型上说,这也是一部古怪的影片:惊险、警匪、爱情、音乐,贝松在此表现出他对好莱坞各种类型片的熟悉和仰慕。可能,这样的组合让人不由对比西班牙阿尔莫多瓦的影片,但贝松远没有阿氏作品的尖锐和力度,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逼真的扭曲描述。如果说阿氏作品是超现实主义的话,贝松的这部《地铁》只是一个经过包装的、混乱、虚幻的梦境。
三。1988年 碧海蓝天
英文名称:The Big Blue
剧情简介
热爱大海的贾克(Jean-Marc Barr饰),一直想与大海为伍,即使他在年少的时候,父亲因一次潜水发生意外而被大海吞噬,贾克对大海的爱始终没有改变。
但是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贾克认识了年轻美丽的女子乔汉娜(Rosanna Arquette饰)并且爱上了她,自此之后,贾克的生活似乎变得无法掌握,贾克六神无主地旁徨在大海与乔汉娜的抉择中...
本片为1988年坎城影展的开幕大片,描述个人难以融入现实社会的困境中,因此转而寻找梦想中的另一种生活,带著浓厚的自传色彩。人类不断向极限挑战,但最后以回归大海为终,为一部蓝色调的电影。
1988坎城影展开幕大片,1988凯撒奖〈最佳音乐及最佳摄影〉
四。发行时间:1990年02月21日 霹雳煞
英文名称:Nikita
剧情简介:
妮琪塔(Anne Parillaud饰)与一群朋友抢劫一家商店的药品,商店的主人与她的朋友都在这次的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则是因为杀了一位警察而被送入狱。此时来了一个神秘的政府组织,选上了妮琪塔,并训练她成为特务杀手,在经过数年的特务训练之后,妮琪塔以一个平凡的护士身份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在此时她爱上了一个男人,他们的关系在妮琪塔接到一个特务命令时,面临了紧张的局面...
《霹雳煞》由法国最具身价及知名度的导演-卢贝松所执导,由一个特务杀手的角度,来解剖国家官僚体系背后的恐怖黑手,呈现卢贝松对人性的探索,曾经被好莱坞重拍成美国版的《双面女蝎星》,为卢贝松的作品中较具商业色彩的影片之一。
1991凯撒奖〈最佳女主角〉,1992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五。1991年 亚特兰蒂斯
英文名称:Atlantis 上 映: 1991年08月21日 ( 法国 )
剧情简介:
吕克·贝松执导的记录片,类似海中颜面博览会,拍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海域,探索美丽的海底世界,是一次纯粹的视听享受。
此片无演员,只有旁白,这部影片将带领影迷进入美丽的海底世界,配上美妙的音乐,以音画来表现不同的生活面貌与心灵层面。我们将可看到海底在日出与日落之间的神奇变化与景观,吕克·贝松设定了几个主题来描绘"海底的一天",主题包括有"内心"、"旋律"、"悸动"、"灵魂"、"黑暗"、"心灵"、"温柔"、"爱"最后是"恨"。全片在海底拍摄,动物是片中唯一的演员。海蓝色是此片的主色调。配上赛拉的玄妙乐音,吕克·贝松将更完整地呈现大海所孕函的丰富色彩……
此片是1991年威尼斯影展的开幕大片。亚特兰提斯是传说中一片被淹没的神秘陆地,位于大西洋底下。吕克·贝松想要证实海底下的世界,也有一个核我们社会一样的组织。或许也可以说"亚特兰提斯"是"碧海蓝天"衍伸出来的副命题。此片是吕克·贝松摒弃传统拍摄手法的作品,一部纯视觉享受的电影,没有传统剧本,没有人类对话,只有音画紧密结合,完全依赖吕克·贝松与配乐师艾瑞克赛拉共同研议脚本。吕克·贝松以动物间的求爱,群斗,追逐等场面来丰富剧情,拍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海域,包括有苏格兰,澳大利亚,大洋洲,哥伦比亚,佛罗里达,巴拿马群岛等海域,甚至北极极地海域的冰雪景观或多方战端的红海海域。吕克·贝松认为这是他最后一部讨论有关海洋的影片。这也是一部充满环保意识的影片,全片只有悠游大海的鱼,毫无人影,是吕克·贝松又一次冒险之大不讳之作
六。1994年 这个杀手不太冷
英文名称:Leon
剧情简介
纽约贫民区住着一个意大利人,名叫里昂的职业杀手。一天,邻居家小姑娘马蒂尔达敲开他的房门,要求在他这里暂避杀身之祸。原来,邻居家的主人是警察的眼线,只因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恶警剿灭全家的片罚。马蒂尔达得到里昂的留救,开始帮里昂管家并教其识字,里昂则教女孩使枪,两人相处融洽。女孩跟踪恶警,贸然去报仇,反倒被抓。里昂及时赶到,将女孩救回。他们再次搬家,但女孩还是落入恶警之手。里昂撂倒一片警察,再次救出女孩并让她通过通风管道逃生,并嘱咐她去把他积攒的钱取出来。里昂化装成警察想混出包围圈,但被恶警识破。最后一刻,里昂引爆了身上的炸弹……
七。1997年 第五元素
英文名称:The Fifth Element
【简介】
法国影坛仿效好莱坞模式投资拍摄的超级科幻动作片,幕后虽由法国导演卢克贝松领军,幕前则力邀美国巨星布鲁斯威利斯扮演救世英雄,并以英语发音。剧情描述在二十三世纪的纽约市,一名计程车司机无端搭载到从天而降的少女米拉乔瓦奇,而她正是解救地球免于毁灭的关键人物。英雄带着美人躲避一连串的危险追杀,最后找出了拯救地球的第五元素。全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讯息都相当简单,但美术设计和电脑特特效制造出十分炫目的视觉映象,停不了的动作场面也颇能满足类型片影迷的胃口。
1914年的埃及,生活在外星球的种族蒙多沃旺人到地球上他们祖先建造的庙宇朝拜,并且取回代表四种元素的四块石头以及第五元素。镜头转到未来23世纪,蒙多少旺族的飞船在接近地球时被代表邪恶势力的曼加洛雷人击毁,残余基因被保存下来复制出的具有人类女性特点的莉卢成为幸存者,她就是第五元素。她爱上了纽约的出租车司机科本。他俩被安排去失乐园取回那四块石头,以保卫地球免受摧毁,莉卢逐渐了解了人类,科本和莉卢成为一对情人,邪恶势力也最终被战胜。
邪恶是终极的,绝对的,它的威胁远超过金钱、权势或统治,它不须要任何外在力量,就能侵蚀宇宙,消灭人类。不过有一件事令它如芒刺在背--生命的力量。生命和造物主的存在令它感到强大的威胁,因此它不断地毁灭男人、女人、小孩、动物、植物,甚至光亮。企图将世界带入黑暗之中。这股绝对的邪恶每五千年降临一次,然而每隔五千年,人类都会忘记该怎么去对付它。
本片是1997坎城影展的开幕片, 并赢得1998凯萨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 同时也被提名1998奥斯卡最佳特效及音效。
八。1999 《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详细介绍:
神秘、纯洁、壮烈,不论用什么词来形容她,都不能否认,贞德作为一个从未上过学的农家少女,她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
贞德1412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偏僻的村庄,当时正执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大片领土已被英国占领。此外,法国国内还爆发了内战,勃艮第公爵背叛了自己的祖国,站在了英国一边。
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和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于1422年相继去世后,继位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还只是一个孩子。虽然英国宣称他同时拥有英国和法国的王冠,但法国王太子查理却不想放弃他的地位。可是,他要想成为法国国王,就必须在兰斯举行加冕仪式,而这个地方已被英国占领。
此时,贞德已经13岁了。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祈祷。她经常听到空中传来奇怪的声音,并看到奇怪的幻象。这个神秘的声音告诉她,她的使命就是重振法国,帮助王太子查理成为法国国王。为此,她必须着男装,执利刃,统率军队,冲锋陷阵。
一天,贞德外出归来,发现她的村庄已被英军蹂躏。她躲在柜中,目睹了英军强奸并杀害了她18岁的姐姐。这场悲剧后,她被送到邻村的叔叔家生活。谁也想不到这个纯真的小姑娘会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可是这个不满20岁的少女,却面对世界宣布她将击败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并解放她的国家。17岁的她面见王太子查理,宣称她带来了上帝的意旨,要求查理给她一支军队去抵抗英军。查理最终答应了她的要求。
两个月后,身披白甲的贞德率领她的军队在卢瓦尔河畔的战略要地奥尔良奇迹般地击败了英军。法军随后节节胜利,查理也最终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法国国王的宝座。
可是,贞德却在不久之后的一次战斗中被勃艮第人捉住并送给了对她恨之入骨的英国人。19岁的时候,她被判作女巫烧死。
25年后,她被追授圣女的称号。1920年,她又被封为圣徒,成为人们供奉的偶像。看来她注定将成为无休止争论的焦点。
九。上映日期:2005年12月21日(法国) 他的第十部影片《天使A》
吕克•贝松继1999年饱受争议的《圣女贞德》之后沉寂6年,终于重执导筒,完成了他的第十部影片《天使A》。在暂时封镜的6年间,他一直以“监制”身份出现,扶植了大量新人新作,由其参与制作的电影多达50部,其中不少剧本都出自他的手笔。这部低调上阵的《天使A》在拍摄期间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在影片公映前,吕克甚至拒绝组织新闻媒体的试映会,为本来就万众瞩目的影片又凭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影片的男主人公安德烈(加梅勒•杜布兹饰)是跻身于巴黎黑社会的小混混,个头矮小的他靠招摇撞骗谋生,很多犯罪活动都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安德烈明显不能胜任骗子的“雅号”,因为失魂落魄的他债台高筑,拖欠当地黑帮头目弗兰克(吉尔贝•梅尔基饰)一大笔钱。不久前,安德烈中了一次彩票大奖,奖品是移民美国的绿卡,然而日渐严峻的形势让他的移民梦也变为无法挽回的泡影。几经弗兰克的威逼恐吓,安德烈决定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从塞纳河的桥上跳下去。
当他站到桥上,正打算迈出致命一步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身材高佻的女子(丽•拉丝姆森饰)也正打算跳河,随着水花四溅,安德烈也跟着跳进河里,去救轻生的女孩。当女孩被救上岸,十分感激安德烈,她叫天使A,愿意用一切报答安德烈的救命之恩。天使A用美好的心灵劝慰安德烈,让万念俱灰的安德烈重拾自信。而且这个金发碧眼的长腿尤物还充满魔力,以精心策划的一系列计策还清了安德烈的所有债务。
天使A告诉安德烈自己其实是个天使,作为证明,她让一只烟灰缸飞了起来。她到地球的任务是帮助安德烈重新找回自我,而她自己就是安德烈的镜像。
后来,完成使命的天使展翅高飞,朝着天空飞去,依依不舍的安德烈紧抓住她的腿,不想让她离开,于是两个人的轮廓划过天际,最后,塞纳河上再次渐起水花,平静之后,现出两人的身影……
❻ 全世界最优秀的十部电影
一、惊遇《弗里达》
弗里达:一匹荒原上受伤的孤狼。一蓬怒放的向日葵。一只用生命绝唱的荆棘鸟。
第59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弗里达》是一部讴歌人性美的杰作。它展示了一个刚毅不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爱与痛苦的一生。观众在弗里达的车祸、亲情、爱情中触摸到她无穷的辛酸与甜美,温柔与伤悲。
一生的悲痛、一生的坚毅浇灌弗里达天才的生命画。她饮尽苦痛,饮尽孤独,用沉重的灵魂作画,展现内心的压抑和扭曲,快乐和温暖,追求和失落。
弗里达天天像火一样地燃烧自己。饮酒、吸烟是灵魂无眠的隐藏,画是真灵魂的裸白。
影片对人性的剖析全面又深刻。性与爱的尝试与挣扎,思想与信念的纠缠与斗争,肉体与精神的死敌般对抗,都入木三分。
电影传记式叙述地弗里达的一生,剪辑繁简适宜。
墨西哥民间音乐嘶哑而悲愁,痛捶人心。
二、幻相下的真实
黑夜里看完美国电影《黑暗中的舞者》,黯然涕下,不能自已。
电影叙述了这样的悲剧:移民来美国、为儿子看眼病而疯狂工作的捷克盲女沙蔓,因杀了偷她血汗钱的房主人比尔而被判死刑。
江面一样平铺伸展的故事下跳动着一颗在绝境中煎熬的心。一个坚毅的母亲、一个移民来异国的女性、一个盲人、一个失去竞争力的弱者,在弱肉强食的现代文明社会中被无声无息地吞噬,被消灭,就象一片枯叶落了地。
故事震人魂魄的地方,不是情节的跌宕,不是沉重而浓烈的母爱,不是激烈的杀人场面,不是审判的不公与非议,而是尖锐无可调和的对抗性——善良洁白的灵魂与34声枪响,法庭辩护的沉默与臆想中的亦歌亦舞,上吊绳索与纵情绝唱,走向死亡之岸与狂爱生命之躯,绝境的生存状态与攒钱医好儿子眼病的母亲的心。
苦难到了极端,爱子到极端,爱音乐剧到了极端,善良到了极点的一条弱小的生命被判死刑。
永不能忘怀的是那微弱的又令人不安的歌声,那迟钝的却令人战栗的舞姿。
临刑前,一曲悲凉而浓烈的生命绝唱唱出了灵魂最后的尊严:
人,即便被剥夺了一切生存的权利,依然要诗意纵情地放歌。
三、留恋布拉格
《布拉格之恋》像一双给我很多温存却又挥别轻摇的白皙的手,像那曲曼妙忧伤的福雷的《梦后》曲,让我在感受美丽的同时感受冷酷,感受放松的同时感受压抑,感受温暖的同时感受孤独,感受快乐的同时感受忧伤,感受拥有的同时又感受虚空,当它挥一挥衣袖离开我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
这是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影片,故事发生在布拉格,德沃夏克的布拉格,深沉炽烈的布拉格,我心仪已久的布拉格。演员朱丽叶·比诺叶,是美与高贵的化身,演过《勇敢的心》中脱俗明慧的美皇后,这次是扮演医生(男主人公)心爱貌美的、对生活憧憬又被现世粉碎的妻子(女主人公)。
贪恋于女性裸体美的医生在苏联入侵布拉格之后,生活被践踏了,他与妻子在反抗侵略的呐喊洪流慢慢枯竭之后,离开了布拉格;而妻子在政治自由的异乡(瑞士的日内瓦)感受到了丈夫的性爱观对自己的压抑,她说出了那句长久在地球湖上荡漾的话——“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她回到了布拉格。
不久,为了追寻纯得透明的爱,医生又回到了妻子的身边。禁锢的思想让美丽的布拉格变得丑陋起来,有尊严的生存越发得艰难,他们先是被没收了护照,然后被剥夺了行业资格,接着是无处不在的沉默和恐惧,两人别无选择地来到了乡下过村妇农夫的生活。心爱的狗得病死了,两人亲手洒土埋葬。一次带着对往昔生活的深深眷恋,两人驱车在仅有的小镇舞厅里狂欢度夜。清晨细雨绵绵,返回途中,车祸身亡。
两条渴求有尊严有快乐的美的生命,轻烟云雾似地散了。
人去花谢,自由与屈辱、性与爱、美与青春的主题,会徐徐退出他人生活的舞台,但却渗透进我的心灵。
烙在我心头的是深沉复杂的时代精神——忧虑。焦灼。
四、鸟会啄人吗?
希区柯克的动物灾难片《鸟》,讲述了人与动物怎样相处的故事:把关在笼子里的鸟出售驯养逗乐的人类,被成群成批的乌鸦狠命报复,不得不逃离栖息之地。编剧俨然是鸟类群种的代言人,借一个小镇被鸟类袭击,警示人类当心动物的报复,从而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余韵徐歇。我认为故事的警示还可以伸展:第一,人类不是能轻易服输的动物,人类自身才是最能报复的物种,人类输给乌鸦后能善罢甘休吗?第二,乌鸦真能啄人吗?事实是鸟类的物种每年在递减,生存力一天天地弱化,焉有战斗力?他们的空间逐渐被人类强夺一空。第三,人类的最大灾难一定是来自人类自身的互相残杀,律师米切在逃离栖息地时,带走了互怀敌意的母亲和女友,同时也带走了灾难,真正的灭顶之灾来自人类内心深处的不切实际的疯狂的占有欲。
《鸟》是鸟类们虚幻的胜利宣言。也是编剧给哲思的人们一个口头警告。
从片中出来,你会感到虚惊一场,人类照做天地间无可匹敌的霸主。
五、《现代启示录》启示了什么?
反战片《现代启示录》的叙述者是一个越战上尉,他沿途目睹了战争留下血腥惨烈的场面,在杀与不杀的内心淤泥里撕裂挣扎,最后还是疯狂地杀了前线的叛徒上校,留下一生的越战烙印——恐惧。
启示一:对英雄的颠覆。英雄成了叛徒,叛徒重又成了英雄,直面英雄时发现,英雄沉溺于对家人的思念、对杀戮无辜百姓的忏悔中,英雄首先是——人。
启示二:人性的深刻揭示。勇敢与战栗,疯狂与冷峻,纵乐与恸哭,荣誉与良知,使命与正义,狂喜与恐惧,都像一把把尖刀撕裂着每一位士兵的灵与肉,每一个越战人都分割成两个对立的仇敌,在心脏依然跳动的肉身里惊心动魄地搏斗。美丽悠长的海岸线与徐徐入侵的战斗机的对立画面,强化了人性的善美真与假恶丑斗争的力度。
启示三:反战的主题沉重而深刻。对战争的真实体验(痛苦、绝望、恐惧)的揭示,引发观众对战争与和平的深沉思考。然而是否该就此彻底杜绝严酷的战争?美国坦克在几十年后开进伊拉克的领土是越战的翻版吗?是对还是错?伊拉克人民究竟想选择战争还是选择专制?战争带来的负面效应将把人类引向何方?
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影片的主题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而我们只在一头眺望。
六、永恒的《日瓦戈医生》
在前苏联政治主宰文学一手遮天的掌心里,帕斯捷尔纳克从指缝间依稀看见了正义与人性的蓝天。影片《日瓦戈医生》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氏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男主人公日瓦戈是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孤儿,一个救病治人的医生,一根支撑家庭的梁柱,一个护士的情人,一个有小资情调的反革命,一个热恋俄罗斯的忧伤诗人,一个能诊断时代疯病的思想者。
女主人公拉那是一个被继父诱骗的少女,一个令母亲自杀的不孝女,一个革命狂人的妻子,一个战争年代扶伤的护士,一根忧伤诗人的爱的拐杖,一朵象征坚毅与热烈的沙漠花。
任何惊天动地的巨作都在思想和艺术上有独特的价值。
故事发生在十月革命前后的动荡年代里,影片通过日瓦戈医生与拉那的聚散分离的无常,表达了伟大作家对自由灵魂的珍视、对伤亡生命的关怀、对生命意义的求索,对人性扭曲的鞭挞,对红色革命的怀疑,以及对人民高于一切等空洞教条的全盘否定。
在艺术处理上,影片有三点妙处。一是把爱情与历史紧密相连,把触人灵魂的情爱与戕灭人性的革命战争勾留在一起,使日瓦戈与拉那灵犀相知的悲剧爱情具有沉重的历史感,一般的情爱片只能望其项背。二是用双线推进法,把主人公的命运按其逻辑缓缓推进,不着斧凿痕迹;一线为日瓦戈医生的一生,一线为拉那的一生,两线在四个点上随缘重合,在拉那的母亲服毒的当晚,在日瓦戈医生订婚的舞会上,在硝烟的战场上,在远离莫斯科的小镇玉亭镇,构思奇巧。三是高潮来临恰到好处,莫斯科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日瓦戈就去老家生活,暂时逃离压抑紧张的生活,可以嘘出一口气,在自然和情人的双重抚慰下,日瓦戈诗意的生命得到了张扬,故事在层层铺垫后达到了最高潮,感人至深。
看影片的同时,也清晰地看见了帕氏忧伤而深邃的眼眸,穿过了苏联文艺阵线联盟的封锁线,看见了他冰冷的的手,伸出了时代铁屋的栅栏,触摸到了真理温热的心跳。
赤子帕斯捷尔纳克谱写了一曲低沉的历史哀歌,献给苦难深重的俄罗斯母亲。
七、《四根羽毛》与一串项链
哈利,人人赞誉的勇士,无法直面苏丹的侵略战争,做了逃兵,回到了英国。
女友和好友共四人送了四根象征懦夫的羽毛给了哈利,受了刺激的哈利孤身来到苏丹,寻找拯救灵魂的药方。
他为了荣誉,力尽艰险,九死一生,奋力救出了三位战败落难的好友,最后亲手杀死敌人,战胜了恐惧,独身回国。
送羽毛者,不是勇士。
救他们的哈利,孤身闯沙漠的哈利,成了真正的勇士。
荣誉是否值得用眼睛用生命去交换?勇士与懦夫的分野在哪里?失落的自我要靠什么来拯救?爱情究竟要怎样的考验才会坚固不移?一个男性追求的勇士称号是不是莫泊桑眼中那条假项链?这是影片划在每一位观众头脑上的问号。
对哈利来说,勇士的名誉是一串假项链,战胜恐惧才是最大的收获,虽然以牺牲青春为沉重代价。也许,人的灵魂一旦失落,错位,是需要勇气和胆量,靠现世的磨砺来复位。
哈利同玛蒂尔德一样,在偿还假项链的同时实现了灵魂自救。
苦难是一个锻造场,战胜苦难,自我确证,就收获了一串人生的真项链。戴上这串真项链,人就赋予了生命以活着的意义。
影片《四根羽毛》把问题放在一个不同的价值体系下去折射,正义与非正义,荣誉与幸福,友情与爱情,傲气与卑贱,都交织在一起,展现多元丰富的主题内涵,值得玩味。
八、解读《鹅毛笔》
法国电影《鹅毛笔》塑造这样一位主角:一个作家,为了对抗禁欲而伪善的制度,变态发狂以写性书为天职,鞭挞摧残美好人性的拿破仑时代,一生备受非人的凌辱。
影片还塑造了三位配角:一个是阅读情色小说的洗衣女工,她从书中了解私欲纵横、行色丑陋的各类嘴脸,却依旧对爱保持着至纯至美的向往,最终惨死于他人的色欲之手,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花蕾被掐了。一个是信奉天主的天真的神父,在爱情与信仰中备受煎熬,从受医生诱骗、到痛失心上人、到割去作家的喉舌、到醒悟后发疯,历经人性被扭曲被践踏被分裂的全过程,是折射时代最清晰的一面镜子。一个是以宰杀鲜活生命为职的屠夫医生,他是权利的化身,道貌岸然,秉承皇帝旨意去封杀自由呼喊的喉咙,去鞭打如花娇嫩的肉体,去迫害纯洁善良的灵魂,去奴役底层愚昧的百姓,是一只玩弄于众多生命于掌心的恶魔之手。
悲剧的构思之巧莫过于人物悲惨命运的重蹈覆辙。人物是悲惨历史的见证,从作家的疯狂执笔到神父的疯狂执笔是一个圈,是一个必然,是一个感叹号,也是一个省略号。
影片《鹅毛笔》还从两个角度解读鹅毛笔产生的社会功能,深刻之至。手握鹅毛笔的作家的神圣使命是鞭挞伪善、呼喊正义、还原人性的本真,他选择对性的畸形暴露为切入口,而性的疯狂压抑又导致人们对性的变态追求,因此,作家手中的情色作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做苏醒人性的解毒剂,又可做迷乱人性的精神鸦片。
这位作家令我想起中国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我读懂了专制时代选择“性”为题材的作家的真实用意,作家们自身隐藏着蝴蝶般美丽的挚爱,却书写性的变态来矫枉过正,因为疯狂压抑所以要变态释放。读这类作品时必须解读隐藏在肉欲之下作家真实的价值判断。
九、敲响《铁皮鼓》
一部根据君特·格拉斯的名著《铁皮鼓》改编的经典影片。
7岁的小奥斯卡只爱敲鼓,有一天意外发现了妈妈与舅舅杨的私情,发现成人世界的丑,他就拒绝长大。希特勒的独裁统治抽干了每个德国人的精血,社会干涸得像沙漠。妈妈吃生鱼而死,舅舅杨被误为波兰人而被枪杀,奥斯卡的第一个大情人被父亲占有为妻子,第二小情人在德军撤退时被美军炮弹击中,父亲在苏联人入侵时吞纳粹徽章而死。废墟般的生存环境,使少年奥斯卡无法长大。战争结束,20岁的奥斯卡才康复为四肢健全的正常人。
在火龙一样吞噬个体的畸形年代里,小奥斯卡靠犀利的双眼和震碎玻璃的奇异功能,侥幸逃出劫数,活出了自我。看此片一定要读出小奥斯卡两个古怪行为的象征意义,一是敲鼓,第二是尖叫。小奥斯卡把敲鼓作为生活唯一的意义。鼓象征真理,爱,善,一切美好的化身,敲鼓是一种追求,是对自己信念的守卫。不停的敲鼓是对己对人的惊骇警世。奥斯卡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尖叫是需要胆量的,当社会笼罩在一片混沌和黑暗中,谁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奥斯卡的尖叫能穿透黑暗,像把利剑,向邪恶向独裁向无知毫不留情地刺去,是一个人对无道社会的抗议。奥斯卡用尽自己的力量与充斥假恶丑的世界作坚决的斗争,心灵发出了“与成人说不、与社会说不”的微弱而可贵的声音。
小奥斯卡的伟大就在他无畏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看完影片,我惊奇地发现,屈原是奥斯卡,鲁迅是奥斯卡,顾准是奥斯卡,正义史的每一步艰难的进程都是一个一个奥斯卡的尖叫、敲鼓的结果。
历史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心中的鼓声还能响起吗,我们将为什么而敲?
十、用音乐营建爱的天堂
昨夜与瑞士电影《其实在天堂》相遇,影片畅写了一个指挥家用音乐营建爱的天堂的动人故事。
著名指挥家在童年时期埋下了强者欺凌弱者的可怕情结,他一生漂泊在外,直至病魔扣响他晚年的门,他才如梦方醒,离开了尽现艺术才华的音乐厅,带着虚弱的身体,回到恶梦中的故乡。
他不是去寻找报复那个欺凌他的同乡,相反,他要用音乐完成他的爱的梦想。他在故乡成立了一个唱诗班,村子里的众多老弱病残者都是唱诗班的成员,成员之间素有间隙,甚至彼此有仇。在音乐的感化下,唱诗班成员一个又一个拉开了尘封的心门,拍掉了灰尘和蛛丝,心如明镜,笑脸开始灿烂。指挥家让音乐变成了一把绿色的梯子,一个宽敞的通道,让久在自我罪恶的深渊里翻滚的人们,从折磨自我的心灵中走出,通过沟通,消解恨,走上爱的大道,让生活明朗起来,阳光起来。
最后指挥家在众生大合唱的和谐歌声中静静地死去。
看完影片,我们开始相信起音乐无与伦比的神力:音乐能让每颗心灵敞开,自觉自醒地爱着、存在着、相互搀扶着,没有胆怯、没有仇恨、没有苦难、没有心理障碍,没有抑郁情结,人人能借音乐的力量发现自我;音乐能对抗死亡;音乐能营建大同世界。
看完影片,我们开始羡慕起音乐家修成正果的大幸福:求大爱而得大爱,灵魂可以安息。
看完影片,惊觉——从未在自我的声音里沉醉,从未在合唱的声音里沉醉。
看完影片,惊觉——其实我们都不在天堂。
❼ 教授有一支神胜的笔这电影的名字是什么
三傻大闹宝莱坞··
❽ 求一部法国电影名
法国电影《发狂者》
当你的“身体”成为引起你食欲的“东西”,当你与你的“伤口”在谈恋爱,你该怎么办?
还记得今年8月本地报章转载的一则中国新闻吗?西安一名年仅6岁的小女孩,5年内啃掉自己的10根手指。小女孩1999年因发烧住进西安一家医院,在住院期间常常咬自己的手指,出院后这个毛病越来越严重。家人屡打屡劝都不成功,她最后吃光自己的手指。据中国医学专家的会诊,这名小女孩患的是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神经病。这种病在全世界仅报道过8例。
下个月将在本地推出的法国惊悚电影《发狂者》(In My Skin)剧中女主角艾丝特(玛莲娜德云饰)的遭遇与上述现实的例子还有几分相似。话说普通上班族艾丝特一回出席一个朋友在新居主办的舞会时,独自到黑暗的屋外闲逛,不小心被绊倒,穿着长裤的她不知道受伤的小腿外侧已血肉模糊。她回到屋内,看到厕所地板上的血迹,卷起长裤才惊觉伤得不轻。看医生时,医生还笑她伤到这样,竟然没有感觉,小腿是不是她的。
自受伤后,艾丝特开始变得怪异,身体成为一件引起她食欲,想放进嘴里的物件。她与上司陪客户吃饭,在酒精的催化下,以及同桌人刀叉齐下盘中食物的频频刺激,她终于精神分裂,一只手“离开”了她的身体。
沉溺在自己的性感与情欲中
她的上司与客户忙碌地切割盘里的食物,桌面下的她也忙碌地切割自己的手。渐渐的,她沉迷在一种更原始、幼稚,甚至是性感与情欲的欲望中。她欲拔不能,最后还索性到餐馆对面酒店“开房”。就像与恋人谈恋爱般,她浸淫在自行慰借的情欲中,用刀割的皮肤一大片的剥落,血大滴大滴的流入她的口里,看官无不毛骨悚然。女主角的男友虽一直怀疑她有病,不过她总是编造谎言来遮盖自己的新伤口。
记者所看过影片中最血腥的一部
《发》透过女主角的自残,让观众看到人与身体、人与孤独之间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发》是笔者看过的电影中最血腥的一部,美国名导昆丁《复仇人物》(Kill Bill)系列四溅的血、韩国导演朴赞旭《情兽》的割舌、法国争议片《无可挽回》(Irreversible)的灭火器砸烂脸,算得了什么?还有,原著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变态女钢琴教师》也得靠边“弹”,女钢琴师以剃刀自残的画面,较起《发》,简直小巫见大巫。不久前看《发》试片,有观众就无法忍受,戏没看完就落荒而逃,没走的也看到坐立难安。
女主角是全面的电影人
女主角玛莲娜德云(Marina De Van)也是本片的导演,她不老,1971年出生,大学念的是哲学系,1993年至1996年在FEMIS念电影,她和法国才子导演法兰索瓦奥桑(Francois Ozon)还是同学呢!两人频合作,除了参与奥桑的《八个女人》剧本的创作,玛莲娜德云也主演过奥桑的《看海》和《变态家族》等电影。玛莲娜德云写过6部短片剧本,也导过不少短片,《发》是她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除了导和担任女主角,剧本也是她自己创作,可见是个相当全面的电影人。
玛莲娜德云这部“切肤不痛”的电影不适于胆小者,也不适合无法忍受血淋淋的观众。
惊悚的经验 源自童年的一场车祸
导演在接受香港媒体的访问时曾表明之所以创作《发》,与她成长的一段经历有关。8岁那年她遭汽车撞倒并压断了腿,当时她竟然不害怕,也没有疼痛感觉,她强烈体会脱离身体感觉,她说:“我看着自己的脚,就像看着别的东西,一件变了形的物件。后来母亲让我看X光片,我发现没有了部分骨头,碎的部分被丢掉了,更加强我那种怪异的感觉,因为部分的我被丢进了垃圾桶里,就像破烂的衣服。”她的伤疤后来也变成一种游戏,因为该部分的皮肤已没有了感觉,她和同学将别针扣在伤疤上。
同学感到惊讶,玛莲娜德云却觉得骄傲,同时又对失去部分感觉感到担忧:“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好奇和有兴趣。”
全片一刀不剪
《发狂者》原是上个月推出,片商表明因法国寄来的资料不足影响影片的宣传,所以将影片延至下个月16日推出。据片商国泰透露,《发》列入R21,一刀不剪。
当你的“身体”成为引起你食欲的“东西”,当你与你的“伤口”谈恋爱,你该怎么办?
麻烦你去看医生!
❾ 一部法国老电影的名字
养老金 Le viager (1972)
导演: Pierre Tchernia
编剧: Pierre Tchernia / 勒内·戈西尼
主演: 米歇尔·塞罗/迈克尔·加拉布鲁/克劳德·布莱塞/Rosy Varte/奥黛塔·劳瑞/ Jean-Pierre Darras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72-02-02
片长: 101 分钟
IMDb链接: tt0069460
剧情简介
1930年,马丁尼即将退休。他来到医生雷欧的诊所,说他平日咳嗽不断,感觉非常不好,但医生却安慰他说关系不大,其实事实上雷欧认定马丁尼活不了多久了,当他无意之中得知马丁尼无亲无故,孤身一人,而且还有一幢乡间的大房子时,他萌生了一个计划,于是他和妹夫商量以养老金的形式每年给马丁尼一笔钱,在马丁尼健在时,马丁尼还生活在他自己的房子里,如果马丁尼去世,那么雷欧一家就成为马丁尼大屋的主人。于是在律师处签定了合同书后,他们之间关于大屋的生死游戏便开始了。一面是雷欧一家盼着马丁尼先生早日归天,另一方面却是马丁尼愈活愈年轻,身体愈健壮。他的健康熬死了雷欧的妈妈,又让雷欧全家坐卧不宁。雷欧甚至想去杀害老人,结果当然是恶有恶报,最终老人竟健康地迎来了二战的胜利。
❿ 电影摄影与自来水笔出自哪位导演
1948年,法国电影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倡导的“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电影创作理论。他在《法国银幕》第144期撰文《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主张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写作”,充分表达个人意念。这一观念反映了战后西欧电影追求个人表达自由的强烈愿望,也为“作者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作者论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