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宣传观后感
我们从小就学习雷锋精神,把他的精[传成下去,让孩子们从小就要坚苦补素的作风一直传成下去。
2. 关于公益活动观后感400字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生活中某个相关事情作为主题,最后总结自己的感受。
一年一度的暑假终于来到了,今年跟去年一样,我依然跟妈妈一起去参加妈妈所在公司举办的公益活动“阅读带我飞”。我来跟大家讲讲这个活动的内容吧,公司将每年投资的部分收益,捐献给中国贫困山区小学为他们建立图书馆,因为妈妈和她的同事相信只有阅读才能带领孩子们飞翔。
今年我们的目的地是甘肃酒泉的十所乡村小学。我的工作还是当助教,可是今年的老师不同,他不是大人是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孩子,我叫他东东哥哥。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们做了很多准备。
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出发了,我们来到酒泉市花海乡中心小学。庄严的升旗仪式后我们开始工作。我和东东负责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刚开始时我们都特别紧张完全懵了。台下有六十多位同学因为没有课桌椅,很多同学站着停我们的课。
我们的课题是“历史的长河”东东老师为大家讲了甘肃和酒泉的来历,还有香港和澳门的故事,还打开地图让同学上台指出自己的家乡。东东老师介绍他的家乡在西安,有大雁塔和华山。我说我的家乡在深圳,以前深圳是个渔村,现在变成了繁华的.都市是无数年轻人奋斗的城市。
最后我们讲了书分为哪几类,有的同学回答说是语文书,还有的同学回答说漫画书。于是我学着老师的样子跟大家说:“书分为三类,分别是课内书、课外书、工具书。
非常有意义的一堂课,希望明年我能像东东老师一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公益教师。
3. <中国志愿者之一路阳光>观后感
讲述刘晨、天天、赵海、叶萌这四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同为志愿者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毕业前夕共同奔赴山区小学支教的种种动人事迹。 (很难找答案
4. 飞扬的青春电影观后感1500字
人的一生需要充满色彩,无论身处什么样的位置,都应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颜色,那样才是真正的人生。
《飞扬的青春》 是根据贵州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曾羽纪实故事改编的。共青团中央响应党中央扶贫攻坚的号召和具体组织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变为一批批有志青年到农村去支教扶贫的具体实际行动。作为中国第一部描写青年志愿者生活的长篇小说《飞扬的青春》围绕皎皎、白素娴、封政三名青年志愿者在贫困山区“支教”的人生经历,为青年人应树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出了最好的诠译。作者用鲜活生动的人生经历和对主题的提炼阐明了人生的道理: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生命的精华,热爱青春就是热爱生命。青春和生命都渴望爱,都希望奉献爱,爱了、奉献了,青春和生命就飞扬起来了!
《飞扬的青春》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志愿者支教的感人事迹,弘扬了志愿者精神,在如今物欲、金钱横流的社会,该片给了我们一次深化心灵的洗涤。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和启示,影片情节如一缕清泉,一副良药,让我们从中感悟什么才是精神上的充实和理想的追求。
故事围绕一座美丽的小城;一所贫困的学校;一群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展开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地位,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决定——去西部山区支教,是什么支撑他们离开发达、繁荣的都市生活,走进物质缺乏、土地贫瘠的山村,又是怎样的情感发展,促使他们最后对这片土地产生了那样难以割舍的感情,甚至于决定留在这片土地上奉献自己的一身。影片是一部激荡青春热血的影片,歌颂支教,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塑造的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看到了一种挑战自我、奋斗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观看完《飞扬的青春》这部电影后,让我有很深的感触。作为一名教师,让我更加的确定我的责任和义务。 讲述的是一群进入到山区的支教的志愿者,他们不仅展现教师的职责,更弘扬了志愿者的精神,给了我们一次净化心灵的洗涤。
在一群共青团青年志愿者中,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一样的生活背景,但是他们有着同样的目标——西部山区支教。他们将自己毕生所学习的东西,甚至远离发达、繁华的都市生活,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物质缺乏贫困的山村。在艰辛的支教过程中,促使他们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情意。让我影响特别深刻地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娇娇从车上下来,丁青明走到她的面前,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支刻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钢笔送给了她。我记得,在电影中,一直是松坡小学的主干课程的果子老师,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在观念方面和其它支教老师产生多种矛盾,但是朴实善良的内心与共同的生活理想让他们从不理解到最后的相识相知,齐心改造学校的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带着他们走出大山,以原生态的苗族山歌打动了评委,最后他们获得了肯定,顿时孩子们欢呼和开心。松坡小学校长王琦对支教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为学校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是积劳成疾的她在不久后就病倒,与世长辞。给力支教老师极大的感触,也给了我极大的感触。
5. 惊天动地电影观后感
[惊天动地电影观后感]影片讲述的是我军某集团军摩托化步兵旅在进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演习中,突遇地震灾害,在通讯、交通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旅长唐新生毅然带领部队,视地震灾害为第一命令,视抢救人民生命为第一信号,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进行奋不顾身的生死救援,惊天动地电影观后感。在战区和前线指挥部领导下,与后续赶来的各军兵种部队及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奋战,舍生忘死地营救映川中学师生和羌寨沟受围群众,成功地化解七顶山堰塞湖险情和化工厂次生灾害危机的动人故事。从一个摩步旅官兵积极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为切入点,宽正面、大视野、全方位地展示了突发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社会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给人世间最宝贵的生命造成的摧毁打击。更深刻地展示了在危难时刻,人们的生命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感受人性的尊严和人情的温暖。刹那间房倒屋塌,一位母亲不顾自己安危,把一辆婴儿车抛出屋外,自己却被压倒在废墟里。一位教师把惊恐的学生塞进讲台下,自己用身体掩护着同学的安全。一位县委书记不顾自己家中受难,亲人失散,组织群众团结自救互救。一对青年恋人为救灾奔忙,几次相遇却失之交臂。在人民群众遭受危难之际,作为视人民利益重于自己生命、视人民为父母的人民的子弟兵,理所当然地冲锋在前,挽救人民群众于危难之中。当孤立无助的灾区群众在凄风冷雨中看到远处漫过山冈的红旗,泣不成声地呼喊着:解放军来了!时,任何一个有情感、有血性的人都会为之动容,观后感《惊天动地电影观后感》。影片注重把宏大叙事与细腻感人的细节有机结合,既表现了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场景,如我军陆、海、空三军快速开进,长途奔袭驰援灾区,其中许多镜头都是在第一现场拍摄的真实宝贵的纪录片资料,展示了我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影片又生动刻画抗震救灾官兵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唐新生旅长当年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被解放军救出的孤儿,如今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名指挥员,他与妻子海军医疗队的医生魏霁虹战地相遇时,正是紧张救助一位性急冲动的灾民动手打他的时候。他默默地承诺着人应该懂得感恩和回报,身先士卒地指挥部队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考验,最后化解了化工厂的次生灾害危机。刚入伍的新战士田野,争当突击队员,在余震中为保护学生,用身体挡住了垮塌的楼板。战区副司令员梁志东与儿子在救灾前线意外相遇,不仅父子握手冰释前嫌,而且从儿子所带来的志愿者中,影片也展示了抗震救灾中国际社会支援的背景。还有象征着生命意义的跳动的红樱桃,凭吊遇难同胞的砖头林、千纸鹤,一位不知名的小战士细心呵护抚摸从废墟中救出的小白兔,众多战士和学生在晃动的手电光影中,为刚获救的同学过生日的歌声等,都汇成了生命力量的雄浑交响,让人们在悲壮中感到普通的平凡的却是英雄的崇高的力量所在。《惊天动地》作为一部类型化的灾难片,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在风格样式上营造紧张、惊险、悬念,又把握好灾难的真实与艺术的再现的关系,为了真实地展示地震的惨烈和破坏场景,摄制创作人员深入到绵竹、北川、汉旺、宝兴、都江堰、什邡等重灾区抢拍了大量的实景戏,其间得到了当地政府、灾区群众和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一些参演的群众演员本身就是受灾群众,参拍部队就是当时参加抗震救灾的英雄部队,他们真情投入,忘我工作,为影片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后期合成制作中,为了营造视听效果奇观,八一厂技术人员与中影华龙数字有限公司、电影学院美术特效教研室一同合力攻关,使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有机结合,数字合成镜头多达520个,创国产电影之最,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电影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是传承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用电影艺术再现抗震救灾伟大斗争,用影像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和人民赋予军队电影工作者的崇高职责和使命。可以说,《惊天动地》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6. 观志愿者帮助小学生感想200字左右
作为一个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志愿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关爱他人,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而且,志愿者的活动,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们为这一事业来奋斗吧!让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来担负一些微弱的社会责任。奉献出一点微光。
7. 电影惊天动地观后感
惊天动地观后感
默认分类 2009-10-08 22:41 阅读3126 评论1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故事片《惊天动地》(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真实再现了去年汶川大地震的历史场景,深情展示了全国军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和焕发出的巨大精神力量,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撼、心灵的冲击和精神的激励。
影片讲述的是我军某集团军摩托化步兵旅在进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演习中,突遇地震灾害,在通讯、交通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旅长唐新生毅然带领部队,视地震灾害为第一命令,视抢救人民生命为第一信号,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进行奋不顾身的生死救援。在战区和前线指挥部领导下,与后续赶来的各军兵种部队及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奋战,舍生忘死地营救映川中学师生和羌寨沟受围群众,成功地化解七顶山堰塞湖险情和化工厂次生灾害危机的动人故事。
影片以纪实的风格、平实的手法,从一个摩步旅官兵积极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为切入点,宽正面、大视野、全方位地展示了突发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社会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给人世间最宝贵的生命造成的摧毁打击。更深刻地展示了在危难时刻,人们的生命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感受人性的尊严和人情的温暖。刹那间房倒屋塌,一位母亲不顾自己安危,把一辆婴儿车抛出屋外,自己却被压倒在废墟里。一位教师把惊恐的学生塞进讲台下,自己用身体掩护着同学的安全。一位县委书记不顾自己家中受难,亲人失散,组织群众团结自救互救。一对青年恋人为救灾奔忙,几次相遇却失之交臂。在人民群众遭受危难之际,作为视人民利益重于自己生命、视人民为父母的人民的子弟兵,理所当然地冲锋在前,挽救人民群众于危难之中。当孤立无助的灾区群众在凄风冷雨中看到远处漫过山冈的红旗,泣不成声地呼喊着:“解放军来了!”时,任何一个有情感、有血性的人都会为之动容。
影片注重把宏大叙事与细腻感人的细节有机结合,既表现了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场景,如我军陆、海、空三军快速开进,长途奔袭驰援灾区,其中许多镜头都是在第一现场拍摄的真实宝贵的纪录片资料,展示了我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影片又生动刻画抗震救灾官兵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唐新生旅长当年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被解放军救出的孤儿,如今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名指挥员,他与妻子海军医疗队的医生魏霁虹战地相遇时,正是紧张救助一位性急冲动的灾民动手打他的时候。他默默地承诺着“人应该懂得感恩和回报”,身先士卒地指挥部队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考验,最后化解了化工厂的次生灾害危机。刚入伍的新战士田野,争当突击队员,在余震中为保护学生,用身体挡住了垮塌的楼板。战区副司令员梁志东与儿子在救灾前线意外相遇,不仅父子握手冰释前嫌,而且从儿子所带来的志愿者中,影片也展示了抗震救灾中国际社会支援的背景。还有象征着生命意义的跳动的红樱桃,凭吊遇难同胞的砖头林、千纸鹤,一位不知名的小战士细心呵护抚摸从废墟中救出的小白兔,众多战士和学生在晃动的手电光影中,为刚获救的同学过生日的歌声等,都汇成了生命力量的雄浑交响,让人们在悲壮中感到普通的平凡的却是英雄的崇高的力量所在。
《惊天动地》作为一部类型化的灾难片,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在风格样式上营造紧张、惊险、悬念,又把握好灾难的真实与艺术的再现的关系,为了真实地展示地震的惨烈和破坏场景,摄制创作人员深入到绵竹、北川、汉旺、宝兴、都江堰、什邡等重灾区抢拍了大量的实景戏,其间得到了当地政府、灾区群众和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一些参演的群众演员本身就是受灾群众,参拍部队就是当时参加抗震救灾的英雄部队,他们真情投入,忘我工作,为影片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后期合成制作中,为了营造视听效果奇观,八一厂技术人员与中影华龙数字有限公司、电影学院美术特效教研室一同合力攻关,使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有机结合,数字合成镜头多达520个,创国产电影之最,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
电影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是传承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用电影艺术再现抗震救灾伟大斗争,用影像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和人民赋予军队电影工作者的崇高职责和使命。可以说,《惊天动地》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2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惊天动地》!
看完《惊天动地》这部片感触很深,以解放军抗震救灾事迹为主线,再现了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奋勇抢险的感人事迹,观看时我们班的同学都几次落泪,悬崖边夫妻生死与共,感人至深,年轻战士为了救三个中学生而牺牲了自己的年轻生命,影片中的演员不只是在演戏而是在真情流露,真实强烈的自然灾害场景仿佛身临其境,影片中的情节真实感人,我感觉这部电影应该看值得看。
部队来自于人民,忠诚于人民,战争时期解放军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中国,和平时期解放军保卫祖国,在灾难面前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以前是最可爱的人,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强国高歌!《惊天动地》是建国六十周年重点推荐影片中是唯一的一部现实题材影片。以去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为背景,耗时一年半,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惊天动地》用最大程度的真实,表现了灾难中最震撼的场面、最感人的故事和最情深义重的民族精神。《惊天动地》全片长度102分钟,共1440个镜头,其中含520个特技镜头,创国产电影特技镜头之最。影片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素材进行精心概括与升华,既有气势磅礴的大场面,又有生动鲜活的小细节,形成了真实壮美,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艺术风格。
这个电影讲述的是汶川发生了八级大地震,就在一瞬间,房屋、大厦……全塌了。学校里好多老师、学生被埋在废墟里,大家都非常惊慌,后来解放军来了,大家激动不已,纷纷央求解放军救救自己的家人、朋友。于是解放军开始奋力抢救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其中有一幕非常的感人,一个老师在房屋即将倒塌时,他将一个学生护在自己的身下,结果自己的生命被结束了,可是他保住了一个正在含苞欲放中的小女孩。还有一幕,有一个解放军,他冒着余震的危险,爬进废墟里,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身下的三个小女孩,后来他死了,三个小女孩在他的保护之下活了下来。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五月十二日那天下午的恐怖情景,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后怕,不禁鼻子酸酸的,有点想哭。五月十二日那天下午,地震发生后,拿起手机往家里打电话,打不通,真让人心焦,万一出了什么事,那可怎么办啊!
地震过后,汶川、映川……地方损失惨重,看了都让人心寒,儿我们也只能尽一点微薄之力,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后来听说有关堰塞湖的灾害。我的心又悬了起来,毕竟这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每个人都渴望在哪难过的时刻里,留下精彩的瞬间,可是5.12地震虽然没有精彩的瞬间,却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都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呀
8. 关于支教电影观后感1000字
天那边观后感1000字
其实说实话,电影的前面部分让我有点反感。但还是看完了,而且被结尾打动了。打动我的,并不是一群孩子排在路上哭着送城里老师的情景,也不是老师为了追男朋友在回村路上昏倒在路上的一幕,而是最后村长找到许老师,说罗老师去世那一刻。虽然心里已经有了一些预期,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打动了。也许是这个演员的表演太真实,不管怎样,我也要给这部电影打五分。
看到片尾,出来一行字,献给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谢谢导演,拍摄了这样一部真诚的电影。也谢谢这句话,虽然我现在已不是一名志愿者,但我曾经在乡村中学支教三年。我想,也许我的支教岁月可能并不是很长,但这段时间也足够让我明白很多事情。
因此对于这部电影,作为一个曾经的志愿者。还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其一,提起乡村支教,大家可能总会想起烛光里读书的孩子,背着弟弟妹妹上学的孩子,趟着河水过河的孩子。志愿者们来到这里,来到山区,看到了贫困的孩子,贫困的村民,贫困的当地教师,他们是怎么想的?孩子的脸上还有泥巴,当地的老师们说着方言,用着很落后的教学方式,他们自身素质可能也并不高,让人想到一个“土”字。这也是“天那边”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衣着光鲜的,来自大城市,带着数码相机摄像机,带着笔记本电脑的志愿者们就这样来到这里,往往,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有点炫耀。我知道这并不是恶意的,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也拉开差距。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志愿者能够敞开自己的胸膛,去真正接受当地的孩子和村民们?他们是不是脸上还有一些不易显露的优越感?许多时候,志愿者和当地人之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
其二,提到支教,大家总可能想到崇高二字。志愿者来到山区,在一开始,有的人脸上就似乎有了崇高二字。因此来到这里本身就是崇高的。但为什么崇高?志愿者能够为当地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他的贡献,是不是要比当地一名普通老师要多?很多时候光环会掩盖住事实的真相。电影和电视里总是一些正面的典范,实际上也确实有大量的志愿者,给当地孩子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但是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个支教志愿者都是真正的崇高,如果他们是崇高的,也请你们去尊敬和关注那些像“破罗”那样长年累月一直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当地普通教师,因为他们同样地崇高。
其三。志愿者来到山区,有一些问题可能是许多人没想到的。他们可能给当地增添了新的负担,但自己毫不知情。他们的学历很高,能力很强,但不一定教学很好,付出很多。他们期望很高,但也许回报不多。也有的人并不是为了做志愿者而做志愿者的,他们并不太单纯。当然,电影是很少会刻意去描述这些问题的。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成为志愿者,这些问题似乎逐渐浮上了水面。举一些不太让人愉快的例子,有的志愿者回到大城市,开始哭诉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多艰苦,吃的有多差,当地人有多贫穷,小孩有多笨。似乎越是丑化当地人,越是衬托出自己的奉献精神。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来到山区,当地人用最好的东西招待你,用最真诚的心和你交流,而且一如既往,他们始终尊敬你,无所保留。而你转头过去,向别人宣扬的却是他们的丑陋。
最后。对于很多志愿者来说,他们默默在支教地服务了一年,两年,三年(在“天那边”里,蜻蜓点水的三个月算真正的支教吗,也许吧)。带着一颗疲惫的心就回到了城市。他们付出了,但是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真正大红大紫的是那些会宣传的人,说自己做了些什么什么事情,哪怕你没有做那么好,哪怕你并没有去做,哪怕别人做过而且比你做得更好,但在一般人耳朵里听来,这似乎都是很值得赞美的。对于这种人和事,我觉得少一点炒作,多一些真实和踏实更好。支教,本身就不是一种业绩或一段工作,而是一种生活。
9. 我要电影观后感
法制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美。对藏羚羊这种高原珍稀动物而言,可可西里是它们的天堂。然而,随着藏羚羊绒在欧美市场需求的增加而价格高涨,“怀璧其罪”的藏羚羊便成为盗猎者眼中的目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短短几年间,原有的上百万只藏羚羊锐减到不足两万只。在盗猎行为日趋猖獗的时刻,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志愿组织在1993年成立并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书写着这段高原传奇并最终促成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成立。 青年导演陆川的第二部作品《可可西里》,用简洁而朴素的电影语言再现了发生在可可西里的这场斗争。影片中一幕幕不加渲染却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地感动了我,同时,这部纪实色彩浓厚的影片所展现的部分细节也让我有了一些与法律有关的思考。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一群可疑分子被巡山队员拦获,但没有发现武器和赃物。通过简单的盘问,巡山队员怀疑其中一名男子是枪手。两名队员立刻将该男子架到一旁,让他交代问题,可该男子表示自己只是司机,对盗猎一事毫不知情,两名队员二话不说便对他一顿拳打脚踢,其中一名队员朝天放了几枪后,把枪口对准了疑犯并断然呵斥:“不说就打死你!”在这一过程中,随队采访的北京记者几次想冲上前干涉,都被队长日泰坚决地制止了。最后,那名男子吐露了实情,队员们据此找到了被猎取的藏羚羊皮和部分武器。 面对这个片段,相信任何一个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不难联想到“刑讯逼供”,可为什么许多观众在目睹此景后并未对巡山队员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形成了某种心理认同?难道对盗猎行为的义愤真的强大到遮蔽一切法律理念的程度? 在笔者看来,盗猎与反盗猎,从表现形式上看似乎是警察追小偷的都市故事在高山峻岭中的情景再现,然而,这种环境的置换带来的变化决不仅仅体现为追捕难度上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某些在都市生活中为人们一体遵循的行为规则乃至法律规则会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合理的”失效。 以影片反映的情况为例,可可西里,这块巡山队员与盗猎者间展开生死博弈的舞台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严重缺氧、瞬息而至的风暴、表面平整的土地下隐伏的可怕流沙……无论对巡山人员还是盗猎分子,这些足以致命的环境因素的存在使生存的价值显得更加可贵,不同的仅仅在于两者的信仰,后者是为了攫取财富,而前者是为了守护他们心目中的神圣秩序。在这块以生命为砝码的竞斗场上,只有生存法则才是至高无上的信条,普通的法律规则只能选择悄然隐退。我们无法想象巡山队员们会无视自己有限的物资储备而循循善诱式地向疑犯“合法的”套取口供,我们更加无法想象巡山队员们会无视随时变化的恶劣环境而宁愿在与嫌疑人员的对峙中消磨时间。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些法律规则的失效是“合理的”,是因为在这样的特殊场景下普通法律规则的失效却恰恰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这些为了驱逐邪恶而忘我战斗的勇士们以可能的牺牲为代价来遵循某些既定的规则呢?况且,制定这些规则的社会背景与这种特殊环境相去甚远。 在我看来,影片所反映的可可西里不仅仅是“生命的禁区”,更是一片法律的荒漠,一般的法律规则不再运转自如甚至可能成为一种不必要的束缚。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倡导一种“以暴制暴”的简单模式,更不是将该类地区视为法律禁区而让法治活动就此划上终止符,相反,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法律功能的认识,摆脱“法律万能”的错误观念,运用多种社会调节工具来解决特殊地区的既有问题以保障其正常秩序。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名巡山队员在追捕疑犯的过程中旧病复发急需救治,队员们身上所有的钱凑在一起也不够支付药费,队长日泰只好命令一名队员将缴获的部分藏羚羊皮变卖,才缴清了医疗费用。日泰队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言,为了补充装备以保证反盗猎活动的顺利开展,自己也曾让队员变卖缴获的藏羚羊皮。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日泰及其队员的行为属于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业已构成犯罪。然而,面对这样一群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汉子,面对这样一个坚持信念、捍卫正义的集体,如果我们为他们送上的不是属于英雄的花环而是属于罪犯的镣铐,可能所有知悉真相的人们都会迷茫地追问:什么才是法律追求的最终价值?所幸这部沉重的电影给了一个让我们稍感欣慰的结局:四名参与贩卖藏羚羊皮的队员被逮捕,随后被免于起诉;一年后可可西里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森林公安机关,志愿巡山队自此解散。 通过影片反映的情况及一系列真实报道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权力的有力介入,可可西里地区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昔日的法律荒原如今处处绿洲,例如,可可西里管理局成立以来没有将一张藏羚羊皮再次流入市场,而是通过公开销毁的方式表明政府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杜绝珍贵动物产品非法贸易的决心,民间志愿组织也在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展着各项活动。 我国著名刑法学者陈忠林教授断言:“现代法治,归根到底应该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而绝不应归结为机械的规则之治。”只有散发着人性光芒的法律才能真正为人们自觉遵循和维护,而这样的法律能够得以产生又必须以社会整体调控系统的和谐运转、彼此配合为前提。行走在法律的荒漠,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的局限性,更深刻地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行走在法律的荒漠,是为了最终走出荒漠、消灭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