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观电影《致命伴旅》观后感
[观电影《致命伴旅》观后感]2011年2月13日,我们去沃尔玛3F新开的银都电影大世界观看了兔年第三部电影《致命伴旅》,太精彩了!是剧情/惊悚片,由好莱坞安吉莉娜·朱莉和约翰尼·德普主演,剧情环环相扣,一路紧张迭荡起伏,,观电影《致命伴旅》观后感。到了影片的最后才知真正的结局。【剧情简介】《致命伴旅》讲述了一个国际刑警去海边度假时,邂逅了一位美丽的神秘女子。在短暂的美好时光后,女子却突然失踪。这个偶然出现在他生命中,后来又神秘消失的女子被证实是一名罪犯。可在追捕过程中,一场更加险恶的阴谋也在悄悄展开。朱莉在《致命伴旅》中饰演一名国际刑警,在追捕与自己有过情史的罪犯过程中,让德普扮演的美国游客卷入阴谋。影片翻拍自2005年法国惊悚片《逃之夭夭》(Anthony Zimmer),原定由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和查理兹·塞隆(Charlize Theron)担当主演,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换角风波后,男主角曾从最先的克鲁斯换成了萨姆·沃辛顿,但最终制作方又把目光锁定在了约翰尼·德普身上。该片导演是德国的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这是他继凭《窃听风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这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翻拍之作,朱莉和德普在本片产生的化学反应足以让看过原版的观众同样对本片感到不可思议。--《娱乐周刊》《致命伴旅》虽然没有差到让人崩溃,但它那跳跃式前进的剧情对本片的打击是致命的。--《娱乐周刊》【影片看点】朱莉&德普梦幻组合气场十足安吉丽娜·朱莉配约翰尼·德普,这是怎样的一个组合,也许只能用"性感、梦幻"两个词来形容了,虽然德普在片中没有《浓情巧克力》中的潇洒,又不似《加勒比海盗》中古怪,而是个十足痴情的憨男,但浑身上下依旧充满不可抵挡的魅力;而朱莉则放下女中豪杰的身段,变身优雅女郎,尤其是她在片中造型多变、风情万种,无论紧身短裙还是黑色礼服均是高贵优雅又不失性感,更有红唇睡袍的致命诱惑;爱家出名的约翰尼·德普近年很少在大银幕与女明星有肌肤之亲,但因为《致命伴旅》主题建构在"性与谎言"之上,洁身自爱的他免不了被安排和朱莉来段养眼的激情戏码,被美色电晕的德普就算被追杀围剿也不悔陷入爱情骗局,最后还死心蹋地的对朱莉深情告白说:"我一点都不后悔亲吻了你",一语道出他在片中为爱痴狂的纯情表现,不过,我们应该相信德普吗?也许他只是用表相欺骗了我们。德普和朱莉一直都是当之无愧的吸金猛将,单只是2010年,由德普主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在全球收获了逾10亿美元,而朱莉的上一部作品《特工绍特》也赚取了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如果你想看看离开蒂姆·波顿的德普和不再大打出手的朱莉如何擦出爱火,《致命伴旅》刚好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局中局&谜中谜希式悬疑一路到底《致命伴旅》迷局开场,一路吸引观众直到揭开悬念,有着典型的希区柯克式架构,毕竟,悬疑片的观影快感就在于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在这方面,影片做得还是比较到位,《致命伴旅》翻拍自2005年苏菲·玛索和伊万·阿达勒联袂主演的法国惊悚片《逃之夭夭》,既然能被好莱坞相中,自然是原作剧本有特色,影片独特之处在于"爱情计中计",约翰尼·德普就好像希区柯克名作《谜中谜》的奥黛丽·赫本,无端卷入各路人马追杀,偏偏又有着"明知道险路勿近,偏要勇往前行"的一片痴情。说到底,德普和朱莉的身份之谜始终是悬疑剧情的重点,当然,最后还会套用"变脸"公式来破解谜局,不过,两位巨星的气场显然盖过了这一切,观影快感究竟是来自于最后的揭晓谜底还是对俊男美女爱情归宿的关心,就看你的个人感受了。欧陆之旅相伴威尼斯美景尽收眼底从大卫·里恩的《艳阳天》到伍迪·艾伦的《人人都说我爱你》,再到《偷天换日》、《皇家赌场》,欧洲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一向都是导演们最钟爱的外景地,这里不仅仅是谈情说爱的浪漫之地,亦是华丽动作戏的秀场,不过在大多数电影是浮光掠影或者蜻蜓点水,当这座性感的城市迎来了德普与朱莉这两位顶级性感"致命"男女,一座古城的现代魅力才得以真正彰显出来。《致命伴旅》从法国巴黎出发,欧铁行驶在风景如画的欧陆平原,约翰尼·德普邂逅了神秘冷艳的女郎安吉丽娜·朱莉,随后朱莉精心设局在美轮美奂的水城威尼斯色诱德普,还主动玩起老公老婆游戏,一步步让他掉入复杂的跨国犯罪陷阱,最后成为警界与黑道追杀的通缉犯。片中出现了众多威尼斯的经典地标性建筑,比如主角们乘游艇兜风时,镜头中出现的是宏伟的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安康圣母教堂,还有威尼斯最受欢迎的奢华观光酒店丹涅利宫酒店均在其中。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还能领略到意大利独特的地中海式风光。索尼亿元投资精心打造动作升级既然是重金翻拍,就必须要是升级版,何况这又是一部好莱坞重新包装的欧洲电影,无论是卡司还是场面都要超越原版,显然,原版的奇情故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虽然整部影片主打的是"爱情"主题,但还是揉入了不少惊险动作的成分,由于索尼哥伦比亚公司斥资一亿美金的大手笔翻拍,自然令视觉效果得以升级,而威尼斯水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是打造"快艇追逐"的绝佳场所,于是《致命伴旅》中你可以看到朱莉驾船躲避黑帮枪林弹雨、冒险救出德普的动作戏桥段,当然,再炫目的动作,最终都是为了爱情,观后感《观电影《致命伴旅》观后感》。此外,如果你是007系列的影迷,也许还有个意外的小惊喜,第四代邦德的扮演者提摩西·道尔顿也在片中客串了一角,有意思的是,他这次的身份成了手下有很多情报员的特工头子Jones,从James到Jones,一音之别,身份不同,手下也不似007那般干练,尤其下令开火的桥段,更是带出淡淡的喜感。《窃听风暴》金奖导演进军好莱坞说起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的名字,既不容易记,又感觉很陌生,不过提到斩获第79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德国影片《窃听风暴》,相信影迷再熟悉不过,要知道,这可是弗洛里安的长片处女作,当年不仅横扫当年的德国电影奖,更是获得欧洲电影奖的青睐,当然,奥斯卡小金人的分量才是最足的,好莱坞投资商敢于把《致命伴旅》这样量级的大制作交给一个德国导演手中,自然是相中了他的才华横溢。在《致命伴旅》中,开场依旧可以看到特工监听的戏份,不过完全已经没有了《窃听风暴》中厚重的历史背景,这部"猫鼠游戏"般的商业片也成为弗洛里安进军好莱坞的头炮作品。重现经典时代明星风采近年欧洲电影当红,西班牙、法国、瑞典等国的影片先后受到好莱坞青睐,《死亡录像》被翻拍为《隔离区》后,《生人勿近》也被《科洛弗档案》导演马特·里夫斯翻拍成美版,《游客》同样也追随这股欧洲电影翻拍潮,影片翻拍自2008年根据帕翠西亚·康瓦的畅销小说改编的法国惊悚片《逃之夭夭》,苏菲·玛索与伊万·阿达勒的组合则变成了约翰尼·德普与安吉丽娜·朱莉。一开始,许多该原著书迷对朱莉很不买帐,认为她的外型太异国风情,与书中那个短发干练的主人翁大相径庭。原著作者康瓦也坦承她的第一人选是朱迪·福斯特,可惜朱迪婉拒此片。不过导演冯·多纳斯马则认为,自己没有理由拒绝朱莉,"她演过很多动作片,但其实她很女性化,温柔而且聪明,我想将影片拍得轻松和充满娱乐性。"诚然,朱莉与德普的加盟给影片增加了很多关注度和娱乐度,但对于这两个演员的选择,冯·多纳斯马有着自己的初衷,"人们常说这个时代已经再也找不到像格蕾丝·凯利或加里·格兰特这样的演员,但我对此并不认同。在我眼里,约翰尼·德普和亨弗莱·鲍嘉一样出色,安吉丽娜·朱莉比丽塔·海华斯更有魅力,他们只是没有像老演员一样经历那个黄金时代。如今各种大制作的类型片中掩盖了他们作为演员的天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吧他们的才华展示出来。"为了呈现导演希望达到的这种效果,两位演员也都非常努力。朱莉认为,《游客》的感觉接近于《捉贼记》和《西北偏北》这一类的影片,而为了演活片中那位受过教育、举止优雅的英国女人,她还专门去上了仪态课,"可能因为我是美国人,习惯用快速的时间和方式去办事,然而片中那却是个优雅的英国人,所以我的拍子也要变慢一点。"同样难倒两位大明星的还有一场跳舞戏,朱莉说,"我和约翰尼都跳得不好,上了多次舞蹈课程也常跳错。那场戏导演要求拍得严肃和优雅,所以对我来说挑战性很高。"导演则透露,"起初德普要求只是站在转盘上,我请求他去学跳舞,并找到很好的排舞老师安排每周练习,他开始被大家的努力打动,结果效果非常好。"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所以伊利斯爱上了亚历山大--一个坏男人,监守自盗地偷走了黑帮老大的七亿四千万英镑,被十四个国家通缉,耍的各国特工团团转,也让他最爱的女人团团转。伊利斯不是普通的性感女郎,她是苏格兰的精英特工,设下粉色陷阱来套住那只狡猾的狐狸,没有人可以拒绝她,但她却失职了,因为她爱上了那个坏男人。她已经两年没有见过他了,只是偶尔会收到一只神出鬼没的信封。为了见到爱人,不喜欢受人摆布的她也只好踏上了去威尼斯的快车。他让她找一个替罪羊!好吧,她选择了弗兰克,一个平凡拘谨的数学老师,规矩地抽着电子烟,看到漂亮女郎会手足无措。不过他是一个好男人,任劳任怨地听从她任性的指派,不去追究她的小秘密。在威尼斯的豪华酒店,坏男人亚历山大如同魔法师一样留下了一衣橱的华丽礼服和珠宝--每个女人都会为这份小礼物心动的,所以好男人弗兰克只能乖乖地去睡沙发,在梦里与邂逅的神秘女郎送上一个吻。坏男人亚历山大惹了大麻烦,苏格兰要抓住他,黑手党要杀了他,于是遇到祸水的好男人弗兰克遭了殃,笨拙地穿着条纹睡衣在威尼斯屋顶玩跑酷,被不明所以的警察塞进拘留所,还在半夜同黑手党来了一次惊魂的水上追逐,但他却没有对让他遇到这一切的伊利斯抱怨一句。"我没有后悔吻了你。"看着弗兰克无辜的表情,伊利斯后悔了,她让他离开,可是他又回来了,穿上笔挺的晚礼服,笨拙但是坚定地邀请她跳上一曲。那神秘的情书又来了,坏男人亚历山大邀伊利斯来到了一座优雅的豪宅,可是她在这里只看到了心狠手辣的黑手党。苏格兰为了抓住坏男人亚历山大花了八百万英镑,抓狂的特工宁可牺牲伊利斯也要抓住他,他会出现的,他不会抛弃她。所以,他来了,好男人弗兰克站在了黑手党面前,坚持说自己是坏男人亚历山大,要他们放了心爱的女人伊利斯。最后一刻,特工们还是没有浪费纳税人的钞票,救下了这对情人。他惊喜地看着她:"你说你爱我。""是的!""亚历山大呢?"伊利斯柔肠百转:"我也爱他!".他微笑着打开了只有一个人能够打开的保险柜。"那么现在你可以爱我一个人了!"天呐!好男人和坏男人就是一个人。无关剧情,无关演技,在这个情人节里,伊利斯得到了一个最完美的情人!没有女人会拒绝Johnny Depp,无论他是在搞怪还是满脸无辜地看着你。〔观电影《致命伴旅》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Ⅱ 我要电影观后感
法制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美。对藏羚羊这种高原珍稀动物而言,可可西里是它们的天堂。然而,随着藏羚羊绒在欧美市场需求的增加而价格高涨,“怀璧其罪”的藏羚羊便成为盗猎者眼中的目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短短几年间,原有的上百万只藏羚羊锐减到不足两万只。在盗猎行为日趋猖獗的时刻,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志愿组织在1993年成立并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书写着这段高原传奇并最终促成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成立。 青年导演陆川的第二部作品《可可西里》,用简洁而朴素的电影语言再现了发生在可可西里的这场斗争。影片中一幕幕不加渲染却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地感动了我,同时,这部纪实色彩浓厚的影片所展现的部分细节也让我有了一些与法律有关的思考。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一群可疑分子被巡山队员拦获,但没有发现武器和赃物。通过简单的盘问,巡山队员怀疑其中一名男子是枪手。两名队员立刻将该男子架到一旁,让他交代问题,可该男子表示自己只是司机,对盗猎一事毫不知情,两名队员二话不说便对他一顿拳打脚踢,其中一名队员朝天放了几枪后,把枪口对准了疑犯并断然呵斥:“不说就打死你!”在这一过程中,随队采访的北京记者几次想冲上前干涉,都被队长日泰坚决地制止了。最后,那名男子吐露了实情,队员们据此找到了被猎取的藏羚羊皮和部分武器。 面对这个片段,相信任何一个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不难联想到“刑讯逼供”,可为什么许多观众在目睹此景后并未对巡山队员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形成了某种心理认同?难道对盗猎行为的义愤真的强大到遮蔽一切法律理念的程度? 在笔者看来,盗猎与反盗猎,从表现形式上看似乎是警察追小偷的都市故事在高山峻岭中的情景再现,然而,这种环境的置换带来的变化决不仅仅体现为追捕难度上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某些在都市生活中为人们一体遵循的行为规则乃至法律规则会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合理的”失效。 以影片反映的情况为例,可可西里,这块巡山队员与盗猎者间展开生死博弈的舞台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严重缺氧、瞬息而至的风暴、表面平整的土地下隐伏的可怕流沙……无论对巡山人员还是盗猎分子,这些足以致命的环境因素的存在使生存的价值显得更加可贵,不同的仅仅在于两者的信仰,后者是为了攫取财富,而前者是为了守护他们心目中的神圣秩序。在这块以生命为砝码的竞斗场上,只有生存法则才是至高无上的信条,普通的法律规则只能选择悄然隐退。我们无法想象巡山队员们会无视自己有限的物资储备而循循善诱式地向疑犯“合法的”套取口供,我们更加无法想象巡山队员们会无视随时变化的恶劣环境而宁愿在与嫌疑人员的对峙中消磨时间。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些法律规则的失效是“合理的”,是因为在这样的特殊场景下普通法律规则的失效却恰恰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这些为了驱逐邪恶而忘我战斗的勇士们以可能的牺牲为代价来遵循某些既定的规则呢?况且,制定这些规则的社会背景与这种特殊环境相去甚远。 在我看来,影片所反映的可可西里不仅仅是“生命的禁区”,更是一片法律的荒漠,一般的法律规则不再运转自如甚至可能成为一种不必要的束缚。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倡导一种“以暴制暴”的简单模式,更不是将该类地区视为法律禁区而让法治活动就此划上终止符,相反,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法律功能的认识,摆脱“法律万能”的错误观念,运用多种社会调节工具来解决特殊地区的既有问题以保障其正常秩序。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名巡山队员在追捕疑犯的过程中旧病复发急需救治,队员们身上所有的钱凑在一起也不够支付药费,队长日泰只好命令一名队员将缴获的部分藏羚羊皮变卖,才缴清了医疗费用。日泰队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言,为了补充装备以保证反盗猎活动的顺利开展,自己也曾让队员变卖缴获的藏羚羊皮。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日泰及其队员的行为属于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业已构成犯罪。然而,面对这样一群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汉子,面对这样一个坚持信念、捍卫正义的集体,如果我们为他们送上的不是属于英雄的花环而是属于罪犯的镣铐,可能所有知悉真相的人们都会迷茫地追问:什么才是法律追求的最终价值?所幸这部沉重的电影给了一个让我们稍感欣慰的结局:四名参与贩卖藏羚羊皮的队员被逮捕,随后被免于起诉;一年后可可西里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森林公安机关,志愿巡山队自此解散。 通过影片反映的情况及一系列真实报道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权力的有力介入,可可西里地区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昔日的法律荒原如今处处绿洲,例如,可可西里管理局成立以来没有将一张藏羚羊皮再次流入市场,而是通过公开销毁的方式表明政府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杜绝珍贵动物产品非法贸易的决心,民间志愿组织也在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展着各项活动。 我国著名刑法学者陈忠林教授断言:“现代法治,归根到底应该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而绝不应归结为机械的规则之治。”只有散发着人性光芒的法律才能真正为人们自觉遵循和维护,而这样的法律能够得以产生又必须以社会整体调控系统的和谐运转、彼此配合为前提。行走在法律的荒漠,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的局限性,更深刻地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行走在法律的荒漠,是为了最终走出荒漠、消灭荒漠!
Ⅲ 圆明园的电影观后感,300字以上
观《圆明园》有感
震撼,是我看完电影的第一感受。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然后便是深思,圆明园的历史变迁,正是清王朝由盛入衰的历史。圆明园的瑰丽,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自康熙三朝以来的无数的能工巧匠,结合无数人心血的圆明园,却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下,付之一炬。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当英法联军野蛮般的杀入北京,烧杀抢掠,让圆明园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湮灭时,清政府在哪里,咸丰皇帝在哪里。这是清政府无能的表现,是清政府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必然后果。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当圆明园大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早已不复返的今天,当我们洗血耻辱之后,我们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封建帝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再加上清政府的无能表现,让中国近两百年来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历史,圆明园只是其中的缩影,通过看这部片子,让我们21世纪的年轻人对国家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许我们无法个个都做到在战场上如军人一般上阵杀敌,我们无法都能如国家领导人一样为国事操劳,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热情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在各个领域上为国家做出贡献。让过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不在重现。这,我想,应该是如今每一个青年都应担当的责任。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句反复告诫青年的箴言了。我觉得,这句话不应仅仅是放在嘴边而已,在经历看电影这样一次独特的洗礼之后,它深深的落在我的心头,我愿为之奋斗,愿君与之共勉。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1644年,一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北京,占领了象征至高皇权的紫禁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开始了其在中原的统治。清朝前期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这种四海之内一片繁荣的景象使满清皇帝开始沉醉于自己的文治武功之中,圆明园因此而被修建起来,雍正帝时期大规模扩建圆明园,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修建,这个旷世园林拥有100多组景观,近1000座宫殿,占地5000多亩。至乾隆帝时期,圆明园已成为盛世的象征,然而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足以使皇帝战栗,曾今被视为蛮夷之地的西方正在进行着巨变: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生产方式发生前所未有嬗变的工业文明下的西方蒸蒸日上,而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的英国正在进行着资本扩张,中国成为其在远东地区的目标。1793年,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马嘎尔尼率领英国代表团访华,乾隆帝在接见这位使者时说出了著名的“大清乃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用不着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之言论,而马戛尔尼在离开之际,也同样给出了著名的预言:“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因为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事实确实如此,当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时,自大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显得苍白无力,在英军远程大炮的连续轰炸之下,大沽口炮台化为一片废墟。兵器和技术的悬殊差距决定了联军的胜利是必然的。之后英法联军开始洗劫京城,当然,包括圆明园,那些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被掠夺殆尽,拿不走的便当场毁掉,最后,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大火持续烧了三天三夜,昔日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为灰烬,只留下了一片焦土。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上个礼拜在当代影视鉴赏课上看了《圆明园》这部让人叹为观止、引以为傲,又愤恨不已、怒声一片的经典影片。 看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文章开头似乎过于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却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看过之后,我立刻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毁了吧,还是毁了好,如此完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人间所应该拥有的,它只属于天国!
我们且先不论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以及是否奢华。如果有人能重建圆明园的话,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够办到。美,无须用如何华丽精致的字眼,当你被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时候,你能想到的也许就是这一个美字,甚至你虽然想到了,却无法发出声音。当人的某种情感达到极限的时候,越是简单原始的字眼,越能表达人的内心真实。无论恢宏壮丽、清新淡雅、金碧辉煌、山明水秀,还是人文之极、自然之天成,到了圆明园这儿都只能归结为一个字:美!
除了美,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组建筑之多,都足够使人瞠目结舌。建筑式样之繁复多变,简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东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类赶出伊甸园。你可以试想一下,600个足球场一个挨一个的拼接起来是什么概念,在这片土地之上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的,但并无些许的杂乱,而是如此的和谐,仿佛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世界上确实曾经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圆明园。当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人世之间。
影片中有一个温馨而动人的场面,在牡丹园中,富贵的皇家牡丹争相竞艳,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畅游于其中,其乐融融。让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太喜爱聪明活泼的乾隆而传位于雍正。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说法,那么正在来临的大清帝国的盛世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而这片牡丹所在的园子便成了历史的功臣,当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应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过的那样。只不过它当时还只是皇四子胤祯的别园,自然也还不叫圆明园。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爱自然科学,以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便投其所好进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见,却为什么他的后世子孙却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国失去了一个继续引领风骚的绝佳契机。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知是出于感思亲情还是攀比好胜之心,开始大肆扩建圆明园。加上乾隆的长期建设,以致在半个世纪之后,圆明园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奢华、最完美的皇家园林,其实亦可称之为桃源仙境、紫宫天府。世界上最勤奋的皇帝非雍正莫属,在他统治帝国的十三年间,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个小时,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乾隆继位之后,他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国库中的银两多得以致于影响了市面上正常的货币流通。圆明园便是在这样一个鼎盛的时代逐渐完成。乾隆听说法国的水法享誉欧洲,便吩咐传教士们在圆明园中修建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水法,一个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彻底平定了回部准格尔贵族的叛乱之后,乾隆便为来自维族的爱妃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伊斯兰式建筑,以慰其思乡之情。当一个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来取悦一个真正爱着的女人的时候,不知羡煞天下多少女子,郁闷死天下多少男子。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后的一件小事,便已预示着帝国的最终命运。乾隆皇帝下令废弃大水法的机械提水装置,而改用人工提水。历史与文化的惯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挡,连一个小小的喷泉装置也保不住。也许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现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强有力的掌舵者便会毫无疑问的沉没。更为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鸦片战争之时,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谁都没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丰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没有让帝国真正尝到教训的话,那么这一次,便是对皇室信息的毁灭性打击。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上万人进行了两天公开的大抢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与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烂。为了公平起见,将军们号召士兵保持绅士风度,把文物财宝重新上缴然后进行了三天的公开拍卖,。最终每个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约4磅重黄金的奖赏。格兰特将军于额尔金勋爵商议,为了彻底打击清廷信心,以便在条约谈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决定彻底毁掉圆明园。并借此向世人宣告,他们曾经来过北京,他们是胜利者,以免他们的伟大功勋被后人所遗忘。三千五百名士兵开始有组织的有条不紊的焚烧圆明园,海淀一带的其他几座皇家园林也随之焚灭。当联军把大炮架在安定门城门之上对准紫禁城的时候,战争结果已可想而知。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2000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漫长,虽饱经风霜曾屹立不倒;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在三枪两炮声中大厦倾颓。秦和清的发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个宿命论者,只好承认,该结束了。可圆明园何罪,竟离此劫,永不超生。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圆明园的纪录片。灯熄灭了,我斜斜地靠着椅背,一副悠然的模样。看着一个奇迹,一点点成形,一点点成长,直至毁灭。灯重新打开的时候,我猛然间发现,自己的右手竟一直是呈握拳状的。不很长的指甲,早已在掌心留下了五个深深的红印。有一些仇恨,我们真的不应该忘记。有一些仇恨,我们必须放在心底,以另一种骄傲,另一种自豪,去宣泄我们心中这一份传承的仇恨。
仇恨是无法用血液来记忆的,真实的画面给人的印象会异常的深刻。圆明园不应该被重建,有一个地方寄存着,一个名族的仇恨与屈辱,不是很好吗?这一部纪录片所投入的巨资很值得。他若唤醒了中华名族心中的仇恨。这无法被血液所传承的仇恨。怎样的巨资都是物超所值的。只是我不知道,在看见画面里的毁灭那么残酷的进行的时候,我为什么可以听见笑声,不是一声,是一小片带着令人心痛的爽朗的笑声。那一刻心莫名地觉得好冷。原来,这就是鲁迅当时的感受啊!他们对这个国真的会爱吗?多少人信誓旦旦地宣誓着自己对祖国的爱。成年礼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记得我无法念下“热爱祖国”这一句话。因为我不知道我能否一直一直,一刻不忘地深深爱下去。这一句话的承诺,有着一生必须付诸行动的重量。爱是否可以放弃,那时仇恨是否也一起消失了?仇恨不再被记得,爱也是否就此中断了?若是我无法做到,我不愿轻易许下承诺。我无法说爱,因为我无法保证我可以把这份爱永远放在心里,永远记住这一份不可遗忘的重量与承诺。
仇恨不应当被遗忘,以往的同时多少耻辱也一并被淡化,被遗忘?也许以德抱怨被所有人所推崇,但这又是否是对与你有恩之人的不公?遗忘仇恨的同时,难道不是也遗忘了感恩吗?没有对比的世界是虚无的空洞。恩怨必须分明。仇恨不是用来报复的。以战止战,只会带来新一轮的仇恨与灾难。我们用另一种方式,用我们自身的强大,用我们自身的骄傲,去宣泄我们心底的仇恨。那一份恨应当被永远放在心里。
我们也许总在不停地追逐着自由。可有时世界给了我们这样的权利,却又同时给了我们相反的义务。我不想说我们的重担有多重,更不想说历史对我们有所期盼。重担理当使我们自己给自己定下一个重量。而不愿我们如何,历史都会微笑着向前,不论兴衰耻辱。毁灭,又是否在时间里静静地等待,等待着复活的那一天?
走出教室的那一刻,突然间发现自己的指尖竟是冰冷的,北京的雪还没有化尽。这一场一场的雪,又是否能够隔着时间去熄灭那一场让整个民族憔悴的大火呢?那么。我们的心又是否该忘记那一段屈辱,那一份仇恨,然后一笑置之,只当是一场电影而已呢?
1.
我们常常看到的表达是这样的:“圆明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此相类的有长城、兵马俑、都江堰,乃至金字塔、空中花园……我们后代在缅怀圆明园的时候,纪录片拍摄者在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圆明园那美轮美奂、恍如人间仙境的景观的时候,恐怕难免都会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满敬意和叹服。我们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与思维惯性,就是历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应该因为这些惊人的艺术品而凭生所谓的民族自豪感。
可是,有没有人问过,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怎么来的,谁让它们结晶出来的,劳动人民又是不是愿意把自己的智慧这么结晶出来?而结晶出来的,除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是还有血汗和眼泪?在一个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万千黎民生活的时代,我不相信这些古代奇迹的创造者们全是出于对艺术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而自觉自主地进行了这流芳百世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参与创造什么流芳百世的艺术奇珍。范喜良想参与建造那个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带状围墙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过自己的日子,可是历史却把他生生封锁进了那万恶的墙垣,并引导他那原本柔弱堪怜的妻子放开喉咙,唱出古代女性反对强权的第一个高音。进一步说,这些从古代幸存至今的奇迹一般的建筑大多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欲望而兴建的,兵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仅是墓穴,而圆明园,那个被毁弃的,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万园之园,不过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闲的一栋特大号别墅。也就是说,这些被我们称颂、追忆、叹惜的所谓古代建筑奇迹,在当时乃是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只不过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而已。
从这个角度上说,任何赞美长城、圆明园等浸渍了古代人民血汗的艺术品的论调,都是虚伪的,至少是冷血的。这是因为其在赞美的同时丝毫没有注意到这艺术珍品乃是由多少原本无辜的人民用鲜血与汗水构建起来,而这构建的过程,又必定导致我们无法对这些所谓奇迹抱一种简单的欣赏态度。在我看来,我倒宁愿我们的历史上没有这些艺术珍品,因为每一件流传下来或没有流传下来的建筑都是在向我诉说,我们现在坐享着的,不是什么祖宗的遗留,而是自己民族同胞的鲜血。
而进一步说,我们从这些鲜血淋漓的建筑物中得出的所谓民族自豪感有时不是靠得住呢?我要说,如果说一个人作为后代在看到长城时对于长城里面范喜良的尸身没有丝毫敬畏,那么我便拒绝接受其因为长城产生的骄傲与自豪的合理性。如果我们会因为历史上遭受的侵略而对侵略者恨之入骨,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对那些凭一己好恶就荼毒天下的统治者保留好感?倘若一个人将长城、兵马俑、圆明园作为炫耀中国历史悠久华灿的论据,那么我将无法相信这些奇迹的创造者能够死而瞑目。也就是说,圆明园本身固然是一件精雕细琢、妙趣天然的建筑奇珍,但我们在赞叹它的美好的同时一定要记住,这美好的代价,恐怕就是多少人民流尽的血汗,以及多少血汗汇集成的税银。
2.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3.
在校园网论坛上看到很多写观后感的,眼光大多锁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之上,更有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气人物。
能得到这样的影响,恐怕足以说明《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最后补充两句感想:
掠夺者注定被唾骂与谴责,不论他们扯什么淡。
与历史进化发展之潮流相悖的做法总归会失败,这句话不止适用于被评论者,同样适用于评论者,没有例外。
我的话说完了。
Ⅳ 电影观后感作文
以下是我自己前不久刚写的观后感,供你参考:
《越狱》观后感
接连N天把越狱终于看完了,共4季,第季20多集,看得我浑天暗地,噩梦连连,中间有的情节太血腥
,看着有点怕,但还是想看。就这样被情节吸引着,终于看完。
昨天还和一同学在聊越狱的感受,我说到,如果说喜欢,当属MICALE
,他聪明绝顶,胆大心细。正值果敢。也挺帅(不过拍后面两季的时候,他好像吃胖了,呵呵,不如前两季的时候帅)。
同时,我觉得SUCCRE
是个好男人,有情有义,重情重义,当然包括爱情与友情,对自己所爱勇于追求,哪怕当自己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也不放弃。自己都过着越狱逃亡的日子,还每时每刻冒着被警察抓捕的危险争取自己的爱。一生能遇到这么一个爱人,夫复何求。
也许小说影视真的与现实有段距离,但谁又能说它不是取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也许确实有像MICALE
这么聪明的人,但像他那么正值勇敢而执着的却不多。
而SUCCRE虽然有点笨笨的,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有像他那种面对爱情受威胁时的追求精神?倒是见到不少爱情的懦夫,也许是因为种种所谓的压力而放弃去争取自己的爱情,但又有哪个的压力能超过SUCCRE面对越狱逃亡生活的压力。
有点困,待续。。。
Ⅳ 重返英雄现场全城追捕观后感
看了这个东西,让我有了以下体验
人民警察是一个高危职业,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全城追捕更是一场充满变数的战斗。抓捕现场,市公安局在市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响应、快速行动,多警种全部集结,多警种严密配合,多路段清查封锁。高科技指挥车、无人机等特种装备;人脸识别技术、热成像锁定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相辅相成,重拳出击、精准发力,迅速形成对黑恶势力犯罪的压倒性态势。沿途群众驻足观看,无不拍手叫好。
Ⅵ 追捕神秘失踪人读后感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时候突然冒出某种想法。但很少有人回去付诸行动,原因很简单,这些想法或疯狂或幼稚或危险。。但是那个化学家做到了,究竟是人类喜新厌旧 还是我们的生活实在无聊了。
Ⅶ 《大追捕》观后感
[《大追捕》观后感]关于《大追捕》今晚看了这部电影,下这部片子是因为封面有自己喜欢的演员;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主题很古老手法却很新颖,关键是故事情节很引人入胜,画面符合自己喜欢的香港风格,看着使人安静,没有浮躁,只有思考,《大追捕》观后感。父女之间,恋人之间,同事之间,都有爱,爱的方式不同表达的效果自然各有味道,深浅自知。音乐家养父对自己的养女,爱的霸道,护的真切,表现的那样独断,他的占有欲使被爱的人无法喘息。音乐家的妻子对音乐家,爱的无奈,为了音乐家完美的一切,一直包容,一直忍耐。。。林sir对自己女儿,爱的那样无法表达,爱得让女儿无法接受、无法容忍因为心中对自己妻子死的愧疚和对案情的固执,观后感《《大追捕》观后感》。萤对林sir,爱得那样小心,爱得那样默默无闻,那样宽容。王远阳对自己恋人的爱,是那样的令人惋惜,那样的单纯和美好。王远阳对自己女儿的爱,是那样的坦荡,那样的费尽心机,那样的令人心酸。最后王远阳用嘴型提醒林sir,要多陪陪自己的女儿,毕竟不是每个有爱的父亲都能陪在自己孩子身旁的。林sir看到王远阳面带微笑的飘下楼去,看看王远阳给自己留的讯息,哭了,哭得那样满足,哭得那样令人释然。王远阳最后飘下楼的那一刻,我竟没有感到惋惜,反而替他高兴,因为这就是他对自己女儿爱的表达。谨此笨拙的措辞和并不华丽的词藻纪念这部电影,谢谢张家辉,任达华的精湛演出带给我这感官盛宴。2012--03-19 am0:13 于宿舍
Ⅷ 抗战电影观后感200字
电影《地道战》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丢失了一批军火,他们想方设法寻找它。有一个受伤的八路军叔叔知道军火藏在哪里,鬼子立刻去追捕他。麦包、朱古力和大胖子等小朋友发现后,马上把八路军叔叔藏进了地道里。日本鬼子把村子里的群众都抓了起来,逼迫群众说出八路军叔叔所在的地点,但没有人肯说一个字。整个村子被日本鬼子闹得鸡犬不宁。最后,他们躲在地道里面,麦包他们和乡亲们一起,通过他们的机智勇敢战胜了日本鬼子。
通过这部电影我明白了: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勇敢,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困难。我还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只有学好本领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
Ⅸ 《大追捕》观后感
[《大追捕》观后感]这部电影没有看时感觉没有什么,可能就是一个激烈的枪战?但是看完之后突然觉得电影里的人物和故事是那么悲壮和耐人寻味,《大追捕》观后感。同情和理解张家辉演的角色,是那么伟大、坚韧;一个被冤枉的人只有在沉默中、奚落中卧薪尝胆才能生存下来,他不再开口说话,我好同情他。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女儿的疼爱,简直太让人佩服和感动,观后感《《大追捕》观后感》。只是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最后他选择自杀呢?其实他没有错!他可以和自己的女儿相认!而且最后我觉得任达华饰演的警察可以告诉小雪事实的真相,也可以告诉小雪其实那个混蛋养父是自己失足坠楼,谁也没有错啊。为什么电影不给我们一个好的结局呢?是不是让人们更加体会和感受到社会的现实?既然张家辉饰演的角色都能忍20年,我为什么不能?我要卧薪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