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高考电影1997观后感

高考电影1997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19 06:48:33

『壹』 高考1977观后感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贰』 高考1977 观后感

"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去读书去!这是《高考1977》中的台词,话里讲的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32年前正是在他的指引下,无数上山下乡的知青走进高考考场,而知识改变命运的背后有一个沉重的话题。当我们把高考仅视为一块跳板时,从未想过它在上一辈心中曾今是那么神圣。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电影呈现的便是1977年高考改革的日子里,那些普通人,为了改变命运所做出的挣扎!影片围绕着黑龙江农场插队的知青展开,他们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在那里的8年,他们看不到任何未来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大家开始自发复习应考,为了寻找复习资料,强子黑夜去偷书,却不幸被巡查人员抓住,送进派出所。临走前,警察把他的书包还给了他,整整一包书都被没收了,却留下一套高考复习资料。历尽磨难的他们犹如盲人重见了光明,每天发疯似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那个冬天,类似这样的学习和复习,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里,仍然有很多人暗暗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但是他们要真正实现鲤鱼跳龙门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的管理者的思维的差异,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与命运的抗争,为了争取报名的权利,强子不惜绝食抗议,为了女儿高考的机会,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老陈被迫私刻公章伪造平反公函。1977年的高考是癫狂的。人们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大学校园,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错过了唯一的机会。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在影片中,老陈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参加高考并不重要,能否录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尊重。;这句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因为失去了对知识的崇敬,物质便会横行,这真是那一代人最惨痛的记忆。

『叁』 看《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首先,就影片本身传递给我们的价值观念来谈谈该片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当然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在影片开场塑造了一批上山下乡青年的形象,可谓恰到好处的点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在夕阳下的一曲长歌中,然我想到的还不仅仅是其中的悲凉,更是在控诉当时的领导者。由此我又想到了,现在的村官,其实这只是一种比较罢了!
二、贯穿影片始终的有老迟,学习,连长的爱情悲喜剧。但通过老迟这个人物,使我们深刻的了解到,阶级斗争和官僚主义是农村不变的主题。在工人领导知青的情况之下,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还能听别人的意见,这还是独一个 ,这也是本片的出彩之处。
三、爱情线路的点睛无疑是这部片子吸引众多青年影迷观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段情感虽然算不上是可歌可泣,但是感动是不变的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知青们的爱情总能唤起一辈人的美好的记忆,虽然这段记忆有艰苦,有无奈,有悲伤,但记忆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因为他教会我们如何不重蹈覆辙!
四、悲剧主角的处理有严重的问题。其实就我觉得小根宝这个人物代表着一类人,这类人就是在没落的文化之中独守的固执老人,他觉得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暗色调的,都是和自己作对的,都是和自己没关系的。就我的观点来说,这只是一个煽情的成分,但在影片中这个角色的戏份是可以加载到别人的戏份上的。而小根宝本人是可以不出现的,即使本片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五、而从本片中两个细节中也可以知道当时知青的生存是多么不易。(1)一天晚上强子去偷书,被发现了最后虽然被保释,但这种渴求知识,渴求走出现存环境的欲望一把锁是挡不住的!(2)在剧中有一个老师再不能获得女儿的爱,但是却先得到了同学们的爱戴,这也是一种别样的爱,虽然是残缺的!
六、最后本质上要表达的主题得到了凸显,但是在整部影片的基调上并未给予一个明确的定调,说是爱情片其中成分太少,说是励志片戏份残缺不全,说是历史片剧情衔接并不自然。因此败笔当属“整体风格”。
其次,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并不能算得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励志片,说其是一部知青在政治中得爱情史反而更贴切些。
诚然,在该部影视剧作中已经是2010年较好的一部国产片了,而且各方面的处理也差强人意但是就我看来抒情成分太多就是电影的硬伤之一,但是在本片之中众多的抒情成分,也为其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其中的爱情,友情,师生情,更是其中的点睛之笔。这也就是这部片子在众多的国产片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出众之处,而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中,我们花钱去电影院,所想要的就不仅仅是感动而已,更多的还有人性的思考。
影片之中就“到底是纪律重要还是人情重要”做了较为深刻的探索,影片之中的老迟这个人物整天把“组织”“纪律”放在嘴边,但却把公章大印随身携带,生怕别人偷去了似的。这就真实反映了在六~七十年代,那个消息闭塞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尤其是知青的生活是多么辛苦与无助,而老迟却倚老卖老,还乐此不疲。从连长的恋情一事上,老迟采取的方法是给那个出身有问题的女孩另找一个婆家了事。以免祸害了这个他眼中的好苗子——连长。但连长是不领情的,即使他和老迟成为了朋友。事实上这并不是违反了组织纪律,但在故事的不断发展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以权谋私,公私混为一谈的画面。
当然,在故事的不断发展中又出现了诸多与现实可以关联的地方,而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在收听关于恢复高考的广播时,在黑龙江湿地中烧起的一把火,这把火迎风而起带着噼啪的声响,宣告着新政策会打倒一切不符合时代的思想文化,虽然还会再长,但长出的总是新的,绿的他会代替老态龙钟的,在黄色的升华之后,迎来的是新生,这就不仅仅是一个传奇所能概括的。当然在故事的不断发展中,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而已,但因为有他,影片更加完整;因为有他,我们感触更深;因为有他,片子才有了思想飞跃的契机!也从其极强的表现艺术中领略到了表现艺术的可塑性,而且是具体的,客观可感的。
最后,在影片将要结尾的时候,两个男人之间的对话,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厚重感,因为官员之间讲感情已是大忌,而电影结尾更是大量出现了讲感情讲人情的桥段,但是通过该片细腻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讲感情讲人情的必要性,因为在中国这个讲感情的社会之中“人情”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当然,这只是电影的一种假设而已,社会并不一定亦步亦趋,但艺术不就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吗?
国产电影的市场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尤其是这种质量较高的影片已属少见。正如成龙大哥所说的“不要一谈到电影就脱口而出《哈利 波特》,《指环王》等等,中国也应该有这样一部片子,那就是《寻找成龙》。”所以中国电影正在朝那一个大方向迈出一大步,这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电影之中,总要有那么一两部来撑起中国电影的场面,无疑《高考1977》就是这样一部可以撑场面的那一部佳作了。

『肆』 求一篇《高考1977》的观后感

《高考1977》有感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
前几天我去电影院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幸好邓小平同志积极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可以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现在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爱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面对,他们面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爱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演员的出场。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希望可以走的更远啊。
希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可以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可以丰富些,让我们思想可以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伍』 高考1997观后感1500字

对我来说,那个时代太遥远了。我的理解只能停留于电影情节本身,而对那个年代的那些事并没能有多少共鸣。但通过这部电影,我似乎看见了其他什么东西。暂且不去说,恢复高考的划时代意义,就单看电影里的这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一个个有血有泪的知识青年,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努力,去奋斗,特别是最后他们赶去考试的那一段,我真的很感动,我真佩服他们的勇气。但我也觉得电影还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爸爸。我爸爸当年参加高考时,他在农场, 每天有许多活要干 ,根本没有好好复习的时间。考试的前三天,他被分配了拉煤的任务,那时是冬天,路十分难走,费了很大的力气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回来了。考试的结果只差三分,家里也没有条件让他下一年再考,结果与大学无缘。爸爸说没有上一所真正的大学是他一辈子的遗憾。说起来我一直为爸爸感到惋惜,因为他完全是有能力的,只是生不逢时。电影中说“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尊重人权、人人平等的原则,可是我知道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可能是平等的。 我痛恨贫穷,痛恨那个时代。我想也许还有好多好多的人没有力量同命运斗争,他们的青春与热血被现实无情的摧毁了,所以当看到主人公们按时赶到了考场,我哭了,我想他们是幸运的,而为什么有的人却要承担不幸。在那个年代,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一生的命运将被改写,但真正幸运的又能有几个。 时代的烙印刻在了他们心中,也看在我的眼里。 片尾说那年高考有四百多万人参加,最终只有二十几万人考上大学。我觉得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样是另人敬佩的,因为他们同样在为祖国贡献自己,为理想燃烧生命。
比起那个时候,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真是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我们不用干活,有人养,吃的好穿的好,有人疼有人爱。可以说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一个比较平等的年代。但同样,缺少磨砺的我们身上也有许多毛病,比如娇生惯养,比如盲目自大。电影中的人物小根宝让我的感觉很复杂。一方面我觉得他很没出息,没有抗争的精神,总是怨天尤人,缺少点气概。 这一点跟我很像,虽然我自己一直不承认,但事实上我是软弱的,脆弱的。另一方面,小根宝的死让我看见了他身上的真诚和勇气,他是为救人而死的,死的伟大。还有一个让我佩服的人就是潘志友,先不去考虑他放弃高考回农场这种做法的逻辑正确与否。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说,他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无所图的人。老迟的话说的好,凭什么有文化的人就应该走,凭什么我们这些退伍军人就应该呆在这种地方。而潘志友为了信守诺言而留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需要知识,越是需要人才,让我想起了毕业生去西部的号召,自己的前途命运固然重要,但始终为别人着想的才是真正懂得奉献含义的。还有,陈琼的做法让我感到很不理解。单看他对潘志友那份无私的爱让人很感动,但是她对她父亲的态度则完全建立在一张纸的所谓的“证明“上,让我感觉她的爱是”因人而异“的,她真正也缺少一份勇气。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不光是有关时代,有关人性,也是因为它触动到我内心的深处某种相似的地方,带给我失落与伤感,同样也有激情与力量。 电影结束了,我的思绪还没有结束⋯⋯

『陆』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3月30日晚,我在图文400报告厅观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后,我感慨颇深。我觉得,不论是当年的知青还是现在的我们看了此片都会被深深震撼,任何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未来的生活而奋斗过的人看了都会为之感动。

影片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为了考上大学而共同奋斗、相互激励的故事。尽管过去了30年,世事变迁,不过,作为和他们一样奋斗过的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当时的他们为了高考所做出的种种“不可思议”之举: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爸爸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这也算是他们为了打高考这一硬仗而艰辛准备、复习的一个缩影吧。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上大学,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己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这是没有年代差异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们也处在那种环境下,我们也很有可能会很自然地做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一句话不禁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才跨入大学之门,开始大学人生?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代中医更没有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照样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所以我觉得,进入大学,学习书本的知识并不是大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高效的、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人云亦云的记忆能力。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但是反观现在的我们,客观物质条件比当年好了很多倍,大学也经过多次扩招,可以说,如今考大学的难度已经远不如30年前,竞争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们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当年读书时的学习劲头。可能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识的精神,我认为永不过时,学会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永远都很重要。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情说吧,早晨为了贪睡不肯早起,上课迟到还带着刚从食堂买来的早餐;上课不专心听讲,和自己的女朋友发着短信,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边;觉得昨夜睡得还不过瘾趴在桌子上“补觉”,或是压根儿忘了还有上课这回事儿,在床上继续和枕头“亲热”;下课了作业相互拷贝解决,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脚踩上去感觉犹如太空漫步,一进门异味扑鼻;煲电话粥,每月比谁的通话清单更长;晚上业余时间与电脑为伴,或“魔兽世界”,或“梦幻西游”,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灯时间还要靠着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再撑上两三个小时——这也是科技的进步啊;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进了考场还夹带着小纸条,或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就是现在一些大学生真实的大学生活。30年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确丰富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上大学”三个字的内在含义——为了将来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更为了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这样颓废,那就是在浪费父母的金钱,浪费老师的精力,浪费国家的资源,更是浪费自己的未来,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我也想奉劝这些人能够浪子回头,别和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哪怕是上帝也开不起这样的玩笑吧。

这就是我看《高考1977》这部片子之后想到的。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故事情节波折、人物形象鲜明、线索主次分明、表现手法新颖,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从一些小人物身上着手,反映了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部不错的弘扬主旋律的励志影片,我觉得若它能走进中学校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柒』 《高考 1977》观后感

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这部电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陈琼”。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陈琼,既纯真又忧郁、既可爱又压抑、既秀美又沧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温柔又古板、既聪慧又自卑、既坚定又彷徨、既朴实又可怜……总之,她是那么的真实、矛盾、压郁而又厚重。
这样的好电影,这样的好角色,再加上这样好的创作主体——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几乎可以吸引每一个观众的眼球。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捌』 《高考1997》观后感(急急急急急急急!!!!)

对我来说,那个时代太遥远了。我的理解只能停留于电影情节本身,而对那个年代的那些事并没能有多少共鸣。但通过这部电影,我似乎看见了其他什么东西。暂且不去说,恢复高考的划时代意义,就单看电影里的这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一个个有血有泪的知识青年,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努力,去奋斗,特别是最后他们赶去考试的那一段,我真的很感动,我真佩服他们的勇气。但我也觉得电影还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爸爸。我爸爸当年参加高考时,他在农场,每天有许多活要干 ,根本没有好好复习的时间。考试的前三天,他被分配了拉煤的任务,那时是冬天,路十分难走,费了很大的力气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回来了。考试的结果只差三分,家里也没有条件让他下一年再考,结果与大学无缘。爸爸说没有上一所真正的大学是他一辈子的遗憾。说起来我一直为爸爸感到惋惜,因为他完全是有能力的,只是生不逢时。电影中说“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尊重人权、人人平等的原则,可是我知道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可能是平等的。我痛恨贫穷,痛恨那个时代。我想也许还有好多好多的人没有力量同命运斗争,他们的青春与热血被现实无情的摧毁了,所以当看到主人公们按时赶到了考场,我哭了,我想他们是幸运的,而为什么有的人却要承担不幸。在那个年代,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一生的命运将被改写,但真正幸运的又能有几个。时代的烙印刻在了他们心中,也看在我的眼里。片尾说那年高考有四百多万人参加,最终只有二十几万人考上大学。我觉得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样是另人敬佩的,因为他们同样在为祖国贡献自己,为理想燃烧生命。

比起那个时候,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真是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我们不用干活,有人养,吃的好穿的好,有人疼有人爱。可以说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一个比较平等的年代。但同样,缺少磨砺的我们身上也有许多毛病,比如娇生惯养,比如盲目自大。电影中的人物小根宝让我的感觉很复杂。一方面我觉得他很没出息,没有抗争的精神,总是怨天尤人,缺少点气概。这一点跟我很像,虽然我自己一直不承认,但事实上我是软弱的,脆弱的。另一方面,小根宝的死让我看见了他身上的真诚和勇气,他是为救人而死的,死的伟大。还有一个让我佩服的人就是潘志友,先不去考虑他放弃高考回农场这种做法的逻辑正确与否。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说,他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无所图的人。老迟的话说的好,凭什么有文化的人就应该走,凭什么我们这些退伍军人就应该呆在这种地方。而潘志友为了信守诺言而留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需要知识,越是需要人才,让我想起了毕业生去西部的号召,自己的前途命运固然重要,但始终为别人着想的才是真正懂得奉献含义的。还有,陈琼的做法让我感到很不理解。单看他对潘志友那份无私的爱让人很感动,但是她对她父亲的态度则完全建立在一张纸的所谓的“证明“上,让我感觉她的爱是”因人而异“的,她真正也缺少一份勇气。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不光是有关时代,有关人性,也是因为它触动到我内心的深处某种相似的地方,带给我失落与伤感,同样也有激情与力量。电影结束了,我的思绪还没有结束⋯⋯

『玖』 求《高考1977》的电影观后感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点名不符实。所谓《高考19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反革命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

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

与两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农场中那个整天哇啦哇啦叫唤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个组织权威的象征,是中国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符号。从大喇叭里传出的是组织权威的声音,它可以随时随地昂首阔步地闯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响,所有个人空间立刻四分五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在组织强大的声浪中土崩瓦解。

了望塔也以另一种方式喻示着组织的无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种上帝的视线,将每个人的生活一览无余。对知青而言,大喇叭和了望塔是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而对老迟来讲,却是他行使权力、塑造威严的权杖,他可以在麦克风前为所欲为,用自己的声音笼罩着整个农场。影片就是从这样一种角度,揭示出那个年代个人与体制的紧张而又微妙关系。

与两个父亲比较起来。影片对知青群像的刻画又要显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这个知青群像里仍有一个最后死于非命的小根宝,带给人一种深刻的触动。小根宝这个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种最为绝望的生存状态。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动荡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们却无力抓住。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

与小根 宝的悲剧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则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事实上在当年的知青当中,像潘志友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为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但是历史却跟这群热血青年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当社会现实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性转折的时候,他过去许下的诺言立刻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个时候,是继续坚守自己的承诺,还是顺应历史的大潮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两难问题是他们在那样一个历史关头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留下还是离开?是遵守自己对老迟的承诺,还是以毁约为代价来换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终选择了留在农场。对于这种选择,也许有人觉得他不太识时务,也许有人觉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动。可是,他毕竟坚守了自己的信仰,饯行了自己的承诺。你尽可以说他是一个荒唐时代的牺牲品,但至少与今天大量擅长见风使舵的聪明人相比,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为健康许多。

『拾』 《高考1997》观后感(急~!急!急~!)

努力成才,报党培养之恩
-------观《高考1977》有感
我最近观看了电影《高考1977》,对那种时代的精神生活与学习渴望有了颇多的感受。197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年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我记得影片中,为了争取读大学推荐的机会,那些知青们用扛大包的形式来一决胜负,看谁能拿到推荐表。我看到的是原来那么一个看似柔弱的小根宝,超乎寻常的站了出来,并获得了潘志友、强子等人的强力支持,赢得了比赛,这样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宝也第一次收获了自信和希望。
我记得影片中,一个不胫而走的消息让大家苦苦支撑的“死水”局面震动出涟漪——高考制度将于当年恢复,推荐上大学从制度上就此成为了历史。传言、迟疑、猜测、激动……机遇的大门不再是一张薄而沉重的推荐表,而是向每个急于改变命运的知青打开了。8年积聚的清苦生涯,愤怒和痛苦,如积累的火山开始滚动起他们的岩浆。他们隐约感受到,一场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 1977年高考恢复,带来的是革命,是希望,是中国这个国家转折,并走向兴盛的标志。正如片尾所讲,1977年12月10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在这一天复苏,“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苏醒了”。
这样的歌声在中华大地唱起来:你的你的不期而至,使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你穿过穿过原野,给干涸的大地多少绿色的希冀;你掠过掠过海天,使澎湃的春潮变成连篇的写意;你是那样不可置信,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如同天雷在天际滚动。啊!高考1977!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9月,33年以后的今天,又一批拼搏的高三学子结束了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走入了大学的殿堂。大学,这是一个创造和实现梦想的地方。你的未来的塑造和定型由你决定。然而,回想过去,我们不得不感慨,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大学生活是多么的珍贵,值得我们一辈子珍藏。
如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现在的我们,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我们这样的生活是党给予我们的。然而,面对着如此好的大学机会,如此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在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中,是那么容易地迷失了自我,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这种生活得来不易,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继承前辈的坚韧不拔、勤奋向上的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汲取党的思想的精华,认真读书,并培养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努力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毕业啦,走出社会啦,我们就会后悔莫及。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对自己的观察审视中不断成长。在学习方面,树立目标,不管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寻找某一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实际行动,根据党的指导思想,以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工作方面,要积极地参加学校的活动,加入学生会、青年志愿者等的组织,为同学服务,并在同时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在生活方面,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好理财的工作,使自己的生活独立且和谐,并同时要跟同学、老师处好关系,做一个交流沟通能力强的人。
总之,我会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成才,报答党的培养之恩!

阅读全文

与高考电影1997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元华成龙演的什么电影 浏览:842
wanz218什么电影 浏览:277
老鼠动漫电影大全 浏览:873
急先锋电影在线完整观看超清版 浏览:89
第一部蜘蛛侠电影几几年拍的 浏览:864
法国二战电影大片 浏览:772
泰国电影后妈恐怖片 浏览:684
v字特工队电影完整版 浏览:16
泰国电影女的以为自己是同性 浏览:756
能给学生看的音乐电影 浏览:369
中南路金逸电影院2号厅座次 浏览:508
南京爱情公寓电影神秘嘉宾 浏览:875
热门英文电影主题曲 浏览:368
许冠文合家欢电影完整版 浏览:295
蝴蝶梦电影英文版 浏览:576
无间道1电影演员 浏览:607
妈妈的朋友电影的演员 浏览:794
电影爱情bgm 浏览:340
电影3p图片 浏览:872
看过的第一部周星驰的电影 浏览: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