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观后感⑴辛德勒先生的蜕变
[电影观后感⑴辛德勒先生的蜕变]这几天一直在看电影,电影观后感⑴辛德勒先生的蜕变。以前总觉得电影不是很好看,但这次似乎有了改观。我这几天一连看了《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三部电影。这是三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三部经典。他们都是属于文艺片,以前我总是标榜自己喜欢看恐怖片,现在发现其实,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恐怖片;好像自己更偏好于文艺片,喜欢文艺片那种缓慢的叙事方式。现在我想说说我所看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视同题材的影片,讲的都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残忍的大屠杀。电影里有些句子和场景让我很感动。先来说说《辛德勒的名单》吧,在影片里,那句刻在,所有被辛德勒所救的犹太幸存者,所赠给辛德勒的戒指上的那句话: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这深深的震撼了我,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幸存者对辛德勒的无限的感激,对他伟大人格的肯定。而辛德勒在接受戒指以后,有不断地埋怨自己,他说自己应该可以救出更多的人的,如果自己多赚点钱的话,他指着自己的汽车说,它至少可以换是个人的命,他又指着自己的纳粹党员徽章说,它至少能换一个人的命。辛德勒说自己太挥霍了,他甚至痛哭失声,不断的埋怨自己怎么没有能够救出更多的人。他的会计,犹太人,坦登对他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看看他们(指那些被辛德勒所就的犹太人),你救了1100多人的命,救了一个人,就是救了全世界…可是辛德勒反复地说他应该可以救出更多的人。这时的辛德勒是最让我动容的。其实,辛德勒一开始只是一个标准商人,他所追求的只有利润,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父亲告诉他,一个人一生中应该要结识三个人,道德崇高的牧师,医术高明的医生以及精明的会计;辛德勒说前两者他极少接触,他所需要的只有精明的会计。他游走于各种位高权重的人当中,只是为了为他的商道铺平道路,并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思考,当然不会是为了救犹太人,观后感《电影观后感⑴辛德勒先生的蜕变》。在影片起初,辛德勒给人一种花花公子;非常让人讨厌的感觉,他玩弄女人;流连于各种社交场合,他有点不务正业。他为了追求利润,把成本降到最低,因而他雇用了佣金低廉的犹太人,而不是波兰本地人。因为一开始的目的仅仅是赚钱,所以当他的会计为了救一个独臂老人,而把他招进辛德勒的工厂,辛德勒见到之后,近乎暴怒的,一遍又一遍的问坦登,他有什么用,他有什么用…可见他在一开始对犹太人是没有一丝同情的,也许他和所有的德国人一样是恨犹太人,他会雇用犹太人只是一种商业的考虑。可是慢慢的,也许是受他的会计的感染,还有那一抹在这电影里唯一的色彩--一个红衣小女孩的影响,(应该说他的会计,坦登是潜移默化地在影响他,而那个红衣小女孩是让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震撼了他的心灵)他开始慢慢的为他的雇员那些犹太人着想,他开始用金钱来保障那些犹太人的安全,使那些犹太人呆在最安全的地方--辛德勒的工厂。犹太人都说辛德勒创造了一座天堂。后来因为时局所迫,所有的犹太人必须被送进奥斯维辛--一座杀人工厂。但辛德勒用大量的金钱贿赂了高官,使得那些犹太人从地狱再次踏进了天堂,这其中经历了一番曲折--辛德勒原本计划让满载着犹太人的火车直接驶进他的故乡,但结果只有满载着犹太男人的火车驶了进来,而犹太女人和孩子被带进了奥斯维辛,于是辛德勒用钱贿赂了高官,把那些女人和小孩都"买"了下来,并连夜打印了所谓的辛德勒的名单,成功的将女人和孩子救了出来。他甚至规定所有的军官不得进入他的厂,不得对他的员工施行"就地正法",不得干涉他厂里的一切。辛德勒对那些军官说,如果你们胆敢干涉的话,你们会进监狱,而我将会得到赔偿。然而辛德勒的工厂所制造出来的子弹全都是不合格产品,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脸上竟然是无所谓的表情,他还亲自去车间找到正在工作的牧师,让他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准备礼拜…所有的一切表明辛德勒变成了一个犹太人心目中的英雄,我被这时的辛德勒所折服…《辛德勒的名单》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如果想要感受辛德勒的魅力,我想一定要自己好好地,静静地去看这部电影。〔电影观后感⑴辛德勒先生的蜕变〕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2. 电影《37》观后感800
电影《37》是个朋友介绍给我看的,一开始还没看的时候觉得一定特别没有意思,因为我是个标题党,而且我喜欢随波逐流,对于不知名的电影或者电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但是怎么说呢,它既然主动向我推荐就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一定是这部电影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而且这个标题也十分耐人寻味,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叫37呢,是个疑问,就这样,带着好奇心昨晚看完了这部电影,并且深有体会。
标题:来源于故事背景,一个名为“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它是个由37个蒙古族孩子组成的乐团,故名37.
人物:奥优,一个典型的蒙古族中老年妇女,她的身上有着朴实勤劳的品质,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贫穷但非常快乐的妇女形象,生活让她的肤色变得越发沧桑,但是不能改变她那对生活对大草原的热爱与追求,她凭借着自己的点点滴滴一直在改变着每一个人,在无私的奉献着快乐,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温暖,快乐。
单亲妈妈单于,一次草原之行让她实现了自己人生华丽的蜕变,她曾经是一个繁华的都市丽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她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让孩子过上富裕的生活,并且独立承担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导致这位妈妈失了精神上的愉悦,自从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她渐渐被这种草原文化所感染,并且她的价值观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她不再是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而是停下脚步聆听自己内心的心声,好好的爱着自己,爱着自己深爱的女儿。
单于的女儿(林妙可饰),不知什么原因,只要一看到小妙可,内心总会有一种愉悦油然而生。毫无疑问,她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她不同于她的妈妈,妈妈是华丽的蜕变,但是她我认为是一种找回自我,回归自我的一种感觉。如今的都市生活,父母忙着,父母也不让孩子闲着,各种压力让孩子失了童真的美好,当小妙可来到了广阔的大草原时,那种天真浪漫的本质就体现出来了,在城市中,她很孤独,没有什么朋友,可是到了这里,她结识了许多同龄的朋友,并且在一起嬉戏玩耍,很开心很快乐。
陈老师:一开始我只觉得他是个小角色,后来他确实是个小角色,但是往往小角色暗藏着大感动,这种感动是后知后觉的,感动来源于他的经历和那颗富有意义的狼牙,这也是这部电影可贵之处,它告诉我们像狼这么野性的动物都学会了感恩,可如今的人类呢?是否值得我们反思啊,我们失了什么?
剧情:话说这部电影的剧情个人觉得挺枯燥的,但是不乏思考的画面,它以动听的蒙语歌声贯穿整部电影,另外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作为背景,给人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和大城市繁忙相比,人们的确可以从中释放自己忙碌的一颗心,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37》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它让人们重新获得一次思考自我的机会,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依然是孩子们的歌声,其实有句歌词是这样的:我是一只纯白的雪兔,相信世界的纯洁与美丽。没错,世界是纯洁美丽的,与其抱怨生活,忙碌生活,不如学会感恩,学会释怀。
3. 电影冲出逆境的观后感
冲出逆境的剧情简介 · · · · · ·
安东尼·菲舍尔(德里克·卢克饰),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他先是被送进孤儿院,后来被一对夫妇领养。在养父母的家中,菲舍尔度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不仅被养父母滥施以私刑,还被没有血缘的“姐姐”折磨。不幸的遭遇使菲舍尔养成了暴虐的性格和仇视女人的心理。
长大后的他,来到海军服役,因为性格问题经常引起麻烦。于是,他被命令接受军中的心理医生杰罗姆(丹泽尔·华盛顿饰)的心理治疗。
治疗的过程是艰难的。开始的时候,杰罗姆甚至无法了解菲舍尔的真正想法。直到后来通过慢慢接触,用感情的力量感化他,两人才渐渐开始了真正心灵上的沟通。而黑人女孩谢莉尔(乔伊·布赖恩特)、杰罗姆夫人(萨利·理查森饰)在菲舍尔转变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是她们温暖了菲舍尔的心,让他摆脱了儿时的阴影,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航标。
2003年
金卫星奖 Outstanding New Talent
德瑞克·卢克
2002年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Best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德瑞克·卢克
2003年
独立精神奖 Best Male Lead
德瑞克·卢克
4. 蝶蜕微电影800字观后感
蝶蜕观后感
银屏上的她们,光彩夺目,她们的身上焦距着观众的目光。铿锵有力的口号,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她们的武艺透露着坚强。
她们的背后,有着一个坚强的故事:她们是来自西藏各地福利院的孤儿。2012年被接到北京盛基艺术学校接受武术培训。她们遇见了一位即将改变她们的一生的老师——张家振老师,他如同一位严厉而又慈祥的父亲,对孩子们严格却又百般呵护。从此,幸运的她们开始在人生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开始燃烧。在舞蹈老师的鼓励下,她们拥有了自信,在“张阿爸”的指导下她们开始学习武艺。
对于学武术来说,学习基本功是一个极其痛苦而又不可避免的阶段,她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忍受着骨骼的酸痛,从未轻言过放弃!她们迎着晨曦的朝露,目送傍晚的夕阳,用眼泪与汗水,换来了舞台上光鲜闪耀的一瞬间。在她们的身上没有自卑,只有阳光的笑脸与爽朗的笑声。面对成功与荣耀,她们欢呼雀跃,哽咽落泪。
她们拥有梦想与勇气,坚忍不拔,自强自立!
与她们相比,我有着比她们更加美好,更加温馨的家庭,却没有她们的自信自强,坚持不懈。
5岁我开始学习电子琴,懵懵懂懂我对面前枯燥乏味的乐谱倍感厌烦。我放弃了对音乐的学习,直到后来,一曲小提琴曲再次勾起了我对音乐的向往。于是我开始迷迷茫茫地憧憬着:要是从前没有放弃,多好……
但是,我失去了学习才艺最佳的黄金年龄,学业的重担或许已经无法满足我的向往。历经岁月的打磨,留下的便只有遗憾与懊悔
半途而废,似乎就是我的写照。对于儿时的所作所为我深感后悔。望着她们坚持不懈,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却快乐微笑的笑脸,我自惭不已。
一只毛毛虫不但要蜕皮的痛苦,努力结茧,还要要痛苦的咬破自己编制的茧,让生命重新灿烂。作茧,是为了破茧,只有破茧,方能成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却是完成了生命的本质的飞跃。
毛毛虫,只有破茧后才能蜕变;孩子,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收货美丽。我终于明白: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5. 看完《蜕》微电影之后的成长
蝶蜕观后感 银屏上的她们,光彩夺目,她们的身上焦距着观众的目光。铿锵有力的口号,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她们的武艺透露着坚强。 她们的背后,有着一个坚强的故事:她们是来自西藏各地福利院的孤儿。2012年被接到北京盛基艺术学校接受武术培训。....0042
6. 电影 刮痧 观后感
家里有人喜爱体育节目,NBA是一定要看的。日子久了,我无知的老张便问我,姚明这人怎样?老张常瞅见这位中国新富略显笨拙的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同样不了解体育的我想了想,回答道,姚明是新一代中国人的代表吧,智商不知如何,情商一定不低。
这个判语来自于他接受媒体采访(美国本土记者居多)的诸多片段。他看起来又沉稳又机智,不可亵玩却不失友好,面对狗仔们刁钻的提问,他迅速避开地雷,幽默而凶狠的把对手抛得远远的,妙语迭出的姚明深谙作为美国人在媒体前讨好记者,讨好观众又不落身份的策略。也许是长久的应付得到经验,还有经纪人的训练,姚明不但英语纯熟,思维方式也已极本土化。
全球化正侵蚀每个角落,包括二十世纪骄傲富有的美国。姚明们要比上一代移民幸运。在开化的中国成长起来,浸淫着欧风美雨,他们无需身负太多传统价值的行囊,也无需接受太多西方人讶异打量的目光洗礼,无缘品尝在异乡为了融入而蜕变的痛苦滋味。电影《刮痧》在我看来,密布着这种痛苦。
主人公许大同,新移民,来美国八年,怀揣美国梦埋头苦干,作为一个电子游戏程序的设计者终获成功,并得到上司(象征美国主流文化阶层)的认可和友谊。电影开场便是大同在业界庆祝会上以典型的美国口吻发表获奖感言。从他说话的内容,语气,可以看出他对美国是爱慕感激的,对自己在美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在美国,只要努力,一定会出头。大同认为自己依然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不再为异乡异客。他和妻子简宁,儿子丹尼斯在家也坚持说英文,即便一点不懂英文的老父在场也不例外,为的是让下一代顺利进入私立学校,早日成为美国社会的精英。他们言谈接物也和普通美国中产阶级一样,彬彬有礼,说一样的情话,开一样的玩笑。然而考验却接踵而至。
大同把父亲接来美国同住,丹尼斯却因背上凸显爷爷刮痧留下的醒目瘀红。这些在美国人看来触目惊心的“伤痕”,对中国人来说只是家喻户晓的自我疗法。许大同不幸背上虐子的罪名,不得与孩子相见。可他无法向法庭证明刮痧是合法的医疗手段,因为美国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慢慢了解地球另一面的文化根源,它只按自己的判断行事。
在向当局要回孩子的讼争中,一个个矛盾像串鞭炮快速爆炸,留下的硝烟和纸屑,就是那些所谓的文化差异,还有美国式的自我中心,强硬的傲慢。它们逼得大同承认,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比如,丹尼斯在游戏中兴起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儿子道歉未果,出于教育孩子,也由于在老板及其家人面前无法下台,便打了儿子。他认为这是给老板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爷爷见了也很赞同:“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而美国人(包括在美国长大的丹尼斯)斩钉截铁的坚持:打孩子的父亲是恶魔,为尊重他人却要打骂孩子的父亲更是不可理喻。
另外,作为技术精英的大同,也许没太多机会充分接触真实的社会,以至于在后来的讼争中出于劣势。他不熟悉法律程序(即游戏规则),不能提供有力证据,不肯请家庭法的专业律师而坚持请一个版权法律师,他信任的朋友来代理孩子的案件,为自己辩护。对方律师精于此道,指责大同有暴力倾向----大同设计的电玩英雄孙悟空,偷仙桃,毁丹炉,按照西方人的价值观,就是无视职责,肆意侵犯私有财产,是典型的流氓行径。这个精刮刮的律师为了赢官司,刻意对《西游记》断章取义,恶意误读,把反抗的英雄说成无赖。大同不知对方已设计好陷阱要激怒他,果然失去理智,同时也失去大好机会,落入下风……
尽管八个春秋能让人学会很多,尽管电影的结局是云开月明,翻盘大圆满,异乡游子的血脉亲情却遭受他者的质疑,身份认同也大受打击,我怎么都觉得不是滋味。
参考资料里还有些该电影的影评,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