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圆明园》电影的观后感。
圆明园,上下五千年的奇迹。原本我只在历史课本上知道圆明园,那时,只知道它是一座极尽奢华的皇家园林。可是,在观看完《圆明园》这部电影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她——一座荣耀与屈辱共存的伟大建筑。
推开那扇沉重的历史之门,我不禁为她的宏伟、奢华所折服,特有的皇家建筑风范,让每个见过她的人都为之倾倒。小桥流水、青山鸟语,每一处都是那么的完美。每根柱,每片瓦,每件摆设,都是艺术的结晶。整座园林就是一座世界艺术博物馆,那么的神圣,不可亵渎!
大清帝国最鼎盛的三个时代缔造了她,最后也正是堂堂的大清帝国让她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灭的悲壮结局。
战场上一个个倒下的士兵没有阻止历史那无情的车轮,他们为了国家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乃至生命而毫不吝惜,但一个曾经最强盛的帝国还是走向了终点。
圆明园被两个强盗掠夺,中国被更多的强盗肆意凌辱。看着他们贪婪的捧着抢来的财富,脸上挂着无耻的笑容,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义愤填膺。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却曾经的辉煌,更无法忘记历史给我们带来的那饱含屈辱的伤疤。
圆明园毁了,封建王朝亦灭了,但卧薪尝胆之后的中华民族再一次站起来了,她正用事实告诉世界,我们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国。我们依然会在今后的世界历史上书写我们更辉煌的篇章!
B. 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
电影给我的最大感觉,倒不是特效有多么之震撼,特别是再看过了后来以《变形金刚》为代表的一系列视觉大片之后,回过头来再看06年的《圆明园》,自然对当年初看时的惊为天人有着嗤之以鼻的态度,然而考虑到当下方兴未艾的国产大片《机器侠》的特技,还是不由得感慨,凡是中国式的“大片”,必定要傍上好莱坞的特效团队镀层金才能称得上是“大”,这也就难怪阅兵时,有人戏谑的说“阅什么兵,像老美一样拍部《变形金刚》就什么都明白了”,虽说戏谑,但也不无道理。时过三年,中国本土电影的特级水平似乎没有提升多少,中国软实力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依旧,并且似乎愈演愈烈。
大片才肯砸钱,小片只能自给自足,但有意思的是,但凡是国产大片,受政府主流媒介称赞的“主旋律”影片,始终跳不出自娱自乐的戏码,反倒是那些小成本、以中国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在世界影坛频频崭露头角,在各大电影节也取得不错的成绩,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也折射出中国电影未来的新希望。
这反映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但政府对于在文化方面仍然没有放开手脚,以电影来说,很多题材是导演不能拍得不能碰的,限制太多是主要因素,以广电总局举例,这位被戏谑成中国电影界“把关人”的青天大老爷,不仅敌对外来势力的侵袭,更对于国产电影的发展不遗余力的做出很大限制,以求国产必开国花,根正苗红欣欣向荣,越是这样,国产影片的大众与小众的划分就越发明朗,像极了中国的城乡差异,只不过城市发展了国际化了,诸如北京上海,而大众电影、大片还是自娱自乐,难以走出去,小众电影反倒带着乡村般的草根意识,取得不错的成绩。
大片如何走出去,这是中国电影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政策上说,有官方的考量途径。国家的开放,特别是在文化领域的开放是需要时间的,开放程度越大,所需时间越长,这点我们暂不做讨论,但就影片本身,有没有向海外市场发展的野心是关键。
在2000后屈指可数的走出国门的本土大片中,大多数致力挖掘的仍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更直白一些,武术或者武打。这些在国人眼里早已穷尽惊喜的题材在海外市场颇为受宠,然而任何一种毫无创新的继续都势必会使市场趋日渐向于饱和,所以《英雄》惊艳、《十面埋伏》惊讶,《满城尽带黄金甲》就乏善可陈了,特别是在中国导演讲故事能力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一回生,二回熟,单纯视觉上的震撼已经不足以打动审美疲劳的观众。所以在近两年武侠电影不足以打动海外市场而被抛弃时,国产大片开始进入一种越发厉害的自娱自乐的圈子。
如果说诸如《建国大业》这种主旋律大片,因其题材所限,投资再大制作再精良也不适合走出去,那么纪录片绝对是颇占优势的题材。虽然在运作上,纪录片不及一般商业片可以大肆进行商业宣传、博人眼球,但在中国导演普遍叙事能力不尽如意的情况下,纪录片忠于事实、对于剧情几乎无所要求的“劣势”反而成为国产大片的优势所在。
如《圆明园》这样的典范,不刻意迎合海外市场好莱坞惯式的“大爱”“英雄主义”主题,也不靠武打取胜,忠于历史,做到“还原”二字影片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让曾为《指环王》等众多视觉大片的后期团队作为特技制作,“还原”二字更增添了一份名副其实的筹码。
然而作为这样一部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只要有钱砸,真实还原的场景就越可以亦幻亦真,真正难能可贵的是整个影片团队在纪录片客观公正性的把握上,这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可以走向海外的关键。
影片按照年代的流动,以两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叙述圆明园的兴起于落寞,用外国人的眼睛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十分讨巧,既避免了主旋律性过于浓厚,又避免了民族情感过于偏激,规避了很多纪录片的禁忌,同时也很自然地具备了国际化的视角,自然而然的展现出中外文化的差异,甚至以此为切入点,加入一些令人发笑的桥段,严谨之余,又不失跳脱,兼具东西方受众的心里接受力。虽然个人历史知识储备有限,但还是看得出整个影片对于史实的把握是十分严谨的,但凡是影片刻意雕琢的,都在画面中辅以史证,毕竟作为历史的珍贵文物,很多证据我们了解甚少,但影片在这方面的衡量至少看起来是公正的、可信的。
影片另外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影片的立意,想必若是没有媒体的预热剧透,很多人观影前都会把《圆明园》定位为一部记录历史的耻辱片,带着强烈的民族耻辱感和责任心,而实际上《圆明园》刻画清帝国的衰落的阴暗基调不过1/3的长度,展现圆明园遭受灾难最终至毁灭的长度也不过1/5,这是影片纪录片题材的最好还原和体现。如果说,圆明园是用各种珍宝打造的一个梦,那么《圆明园》就是极尽可能的还原了整个梦的过程,用这个梦的绝大部分极尽渲染、极尽绚烂,让人倍感美好与珍惜,淡淡的伏笔旁敲侧击成另一道导火索,随着美好的褪去,最让人情难以堪的梦碎还是到来,仍然以外国人的日记作为出发点,以国外人的视角陈述事实,在这样的陈述中,不乏日记作者对于自我的质疑、对人性善恶的思考,这也是《圆明园》回归纪录片人性本质的一种体现,而影片最后也不过是寥寥几笔对圆明园做一次历史与现代的连接,未作过多刻意渲染,在经历90分钟的游历后,各种思绪不需要影片做任何结论性的引导和交待,观众心里自有定夺,这是《圆明园》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是作为一部纪录片应该具备的一种原则和大气,《圆明园》做到了,任何抱有正常审美观念的人,都不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被破坏,而4:1的影片节奏设置要比1:4来的更加发人深省、感同身受,相对于《建国大业》不断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刻意,《圆明园》虽然并无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但强化情节对比,淡化感情倾向,侧重投人心理的节奏和取向,则更加立意高明,因而也更适合走上国际舞台,将记录片的优势发挥出来。
如果说影片之内《圆明园》很好的做到了纪录片应该秉持的加持,那影片之外,作为中国的记录大片,《圆明园》就更多的呈现出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创新,开拓意味十足。当然这样的“开拓”还是要归功于影片这样一个“大历史、大背景”的大题材作为调动受众兴趣的前提保证。影片外,这也是一次成功的营销范例,打破了人们对于纪录片一贯阳春白雪的印象,提前进行“点映”,利用名人效应做足公关,放下身段用商业模式进行包装并不真意味着自降身价,反而在大众层面上更易推广,更易被接受,也更易起到纪录片应该有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得以纯粹到不掺杂任何商业利益,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艺术走向毁灭的加速,诚然,不少噱头大过实质的艺术残次品是借此获取了不少商业利益,但真金不怕火炼,真正有内含有实质的艺术不仅需要,而且应当更加积极的采用商业的形式进行包装,已取得口碑商业上的双重成功。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该片在一众国产影片中占尽国际先机,成为06年的一匹票房黑马,但仍然没能在海外市场取得很好的成绩。排除国际政治方面的隔阂,作为纪录片题材,想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太大的商业成功仍然还有不少困难,从全世界范围内的受众层面来看,缺少对纪录片的观影习惯和需求,也缺少一部真正意义上首开先河的“商业”成功纪录片作为标榜,纪录性与商业性在纪录片领域还存在不小的隔阂
C.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0-12-17
南京林业大学 曾庆梅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那就是圆明园。”
—法国雨果
《圆明园》给我的震撼,无与伦比。我跟着影片走进了圆明园的历史,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世纪老人,身临其境般的参与圆明园筑建的全过程。从一个普通的皇家牡丹小花园变成一个让全世界人都仰慕的万园之园!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修建,凝聚了一个民族所有的智慧和心血,圆明园这座神话般光彩炫目的东方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的缩影和载体!是伟大的中华文明的艺术宝库!也是属于全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在观看圆明园是怎样一步步“丰满”、完美的过程中,我为其宏伟和博大精深所震撼!我深深为自己的民族有这样超人类的想象力而感到惊叹和骄傲!也深深为自己体内有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而激动不已!那滚烫的血液就像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激起我无限深刻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是那样深情、陶醉和专注地观看着,欣赏着。
然而英法联军罪恶的大火却把这一世界奇迹毁灭!把我这个沉醉于圆明园的美梦中的“世纪老人”狠狠地拉回残酷的现实!我站在当年闪耀着璀璨光辉的圆明园遗址上,看到的只是几根凋零的断壁残垣,这是历史留给我们何等触目惊心的伤痕!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颤抖和疼痛着,我泪流满面地哀悼着圆明园中的每一个阴灵!我扯着嘶哑的喉咙呐喊:为何我华夏泱泱大国会被人欺凌得如此下场?五千年的源远流长何以抵不过后起的蛮夷之邦?称雄世界几千年的金戈铁马却淹没在科学成果的坚船利炮之中啊!我心中有着深深的恨与惋惜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法面对那段屈辱和沉痛的历史,却不得不面对!我想到圆明园中去烧上一柱香,以敬慰园中阴灵,祈祷当年的两个强盗“夕阳无限好,已是近黄昏”!尽管这是我小女子狭隘心肠,可我深切的恨啊!
然而我却只能无奈地叹息,永远地叹息!历史留在我们心中的伤痕无法抹掉,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是那样的严厉醒目不容忽视!我们如若不做些思考,可怕的历史将会重演!是什么将一切改变?是什么将世界缩限?是什么拉悲剧来念?是科学!是发展!是进步!永远都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科学可颠覆世界,只有创新才能站在世界前列!狂妄自大,闭关锁国,停滞不前,只会被历史遗弃!哪怕你曾经再辉煌、再伟大,也会因为落后不思进取而变得瘦弱,暗淡无光,在风雨中摇曳直至消亡在历史的沙漠中。
我们不甘消亡,我们痛定思痛,我们要摆脱被侵略者蹂躏的命运,我们要崛起,我们要壮大!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真理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于是,在不屈不挠的抗争中中华民族胜利了;于是,以伟大复兴为梦想,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新中国成立了!多么伟大而激动人心的时刻!多少年来,新中国在风雨兼程中成长着,虽然我们遇过一些挫折走过一些弯路,但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始终以史为鉴,时刻牢记教训!我们靠不平凡的勇气,在小心翼翼的探索中艰难地前进着,奋斗着,为梦想努力着!中华儿女要用不枯的志气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民族不会消亡!中华民族永不消亡!就像圆明园的辉煌留在世人心中的惊叹一样永不消亡!
D.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一座逝去的历史博物馆,一座人类绝无仅有的童话园林,一道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
圆明园到底多壮观,无人知晓,姑且看一组数据:建造圆明园历时约一个世纪,园中有大小100多处景点,大小1000多座宫室,面积约有600个足球场大小,金银、古玩、珠宝的数量更是无法计量。
当乾隆皇帝沉浸在对大清帝国旷世杰作的自恋中时,他不会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他更不会知道表面浮华的帝国就要倒下。
圆明园,上下五千年的奇迹。原本我只在历史课本上知道圆明园,那时,只知道它是一座极尽奢华的皇家园林。可是,在观看完《圆明园》这部电影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她——一座荣耀与屈辱共存的伟大建筑。
推开那扇沉重的历史之门,我不禁为她的宏伟、奢华所折服,特有的皇家建筑风范,让每个见过她的人都为之倾倒。小桥流水、青山鸟语,每一处都是那么的完美。每根柱,每片瓦,每件摆设,都是艺术的结晶。整座园林就是一座世界艺术博物馆,那么的神圣,不可亵渎!
大清帝国最鼎盛的三个时代缔造了她,最后也正是堂堂的大清帝国让她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灭的悲壮结局。
战场上一个个倒下的士兵没有阻止历史那无情的车轮,他们为了国家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乃至生命而毫不吝惜,但一个曾经最强盛的帝国还是走向了终点。
圆明园被两个强盗掠夺,中国被更多的强盗肆意凌辱。看着他们贪婪的捧着抢来的财富,脸上挂着无耻的笑容,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义愤填膺。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却曾经的辉煌,更无法忘记历史给我们带来从圆明园中流失的珍宝,精品,除少数在大英博物馆,纽约博物馆,巴黎博物馆等几所国外博物馆陈列外,其余大多数已不知去向,或许它们流落在人间,或许已经消失,这些都已不再重要。
历史的教训时时萦绕在耳旁,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而奋斗。
的那饱含屈辱的伤疤。
E. 圆明园的《观后感》200字
这是一篇优秀作文范文 ,网上找的,不知道对你有帮助没有.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
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
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
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 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
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 重现了辉煌的建筑,
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
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
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 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 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 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
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悲剧性的命
运是无法逃脱的!今天的 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 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
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
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
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
了丰厚的奖品。当 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 奇迹
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
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现在也在重修圆明园, 永远也无法弥补
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 无法改变历史, 却 创造未来。在未来, 崭新的世界里,
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 不让历史再次重演, 中国的繁荣昌盛, 当代大学生
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 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F. 急需电影《圆明园》1500字观后感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所有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是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悲剧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今天的我们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现在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可以创造未来。在未来,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G.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左右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H.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圆明园》电影观后感2010-04-13 17:05圆明园,一个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艺术的结晶,就这样在我的眼前由小慢慢发展壮大,达到顶峰,然后极速的毁灭,《圆明园》电影观后感。强留在脑海的是这座旷世皇家园林带来的震撼和褪不去的浓烟滚滚。谁也不会想到曾经那座小小的牡丹园会成为日后震惊世界的的圆明园,让国人魂牵梦萦,为失之而痛心不已。圆明园历时一个半世纪之久,规模之大,建筑之多,宝物之丰是世界上其他皇家园林加起来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联军中的一位牧师看到圆明园情不自禁的说:"这是《一千零一夜》中才能出现的幻境",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圆明园的旷世之美。她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大清帝国的缩影,甚至神话中的仙境都能在其中看到。她集东方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政治思想,园林艺术和庞大的财富于一体。雨果曾经这样形容过她:"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十二生肖喷水池,观后感《《圆明园》电影观后感》。之前属于我国的珍宝,现在却要国人花费巨资买回。当我得知我们以高价从外国买回铜牛头、铜猴头和铜虎头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该欣慰,该羞愧还是该愤怒。当大清还在以两千年前的模式运转,当乾隆下令废弃西方的提水机械,当大清还在自诩为天朝上国,不屑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当西方列强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工业革命,殖民地扩张时,这个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科技落后的大清帝国注定要为自己的保守和自大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悲剧性的历史是无法避免的!马嘎尔尼爵士说的很准确:大清帝国就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她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于是不愿看到的情景出现了,在英法联军的相对先进的炮火攻击下,我们几乎没有能力反击,看到英法联军不费吹灰之力以极少的伤亡人数像入无人之境一样攻破大清的第一道以及最后一道防线时,我的心在滴血,看到我们的战士勇往直前,用生命护卫自己的国家我很感动,看到英法强盗抢去和毁坏圆明园中的物品时,我很痛心,一个历时一个多世纪空前绝后的东方博物馆就这样毁于一旦。看到他们毁坏圆明园,我多么想冲过去去阻拦他们,我突然想到余秋雨和余秋雨笔下的敦煌石窟。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个场景,当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仓库,里面是马嘎尔尼爵士赠于大清皇帝的礼物,其中不乏西方先进的武器,他们不明白大清为什么从未设法改变他们落后的武器装备,我不想知道答案,我只知道那是圆明园毁灭的原因。重温这一段历史,是每个国人的骄傲和也是每个国人的伤痛。圆明园,这座旷世的皇家园林,昔日的奢华不再,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她时刻警示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激励我们科学发展自己,不再重蹈历史覆辙。我们要铭记,在中国,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她的名字叫圆明园。〔《圆明园》电影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I.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仇恨是无法用血液来记忆的,真实的画面给人的印象会异常的深刻。圆明园不应该被重建,有一个地方寄存着,这一部纪录片所投入的巨资很值得。他若唤醒了中华名族心中的仇恨。这无法被血液所传承的仇恨。怎样的巨资都是物超所值的。在看见画面里的毁灭那么残酷的进行的时候,我为什么可以听见笑声,不是一声,是一小片带着令人心痛的爽朗的笑声。
J. 圆明园的电影观后感,300字以上
观《圆明园》有感
震撼,是我看完电影的第一感受。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然后便是深思,圆明园的历史变迁,正是清王朝由盛入衰的历史。圆明园的瑰丽,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自康熙三朝以来的无数的能工巧匠,结合无数人心血的圆明园,却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下,付之一炬。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当英法联军野蛮般的杀入北京,烧杀抢掠,让圆明园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湮灭时,清政府在哪里,咸丰皇帝在哪里。这是清政府无能的表现,是清政府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必然后果。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当圆明园大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早已不复返的今天,当我们洗血耻辱之后,我们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封建帝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再加上清政府的无能表现,让中国近两百年来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历史,圆明园只是其中的缩影,通过看这部片子,让我们21世纪的年轻人对国家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许我们无法个个都做到在战场上如军人一般上阵杀敌,我们无法都能如国家领导人一样为国事操劳,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热情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在各个领域上为国家做出贡献。让过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不在重现。这,我想,应该是如今每一个青年都应担当的责任。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句反复告诫青年的箴言了。我觉得,这句话不应仅仅是放在嘴边而已,在经历看电影这样一次独特的洗礼之后,它深深的落在我的心头,我愿为之奋斗,愿君与之共勉。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1644年,一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北京,占领了象征至高皇权的紫禁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开始了其在中原的统治。清朝前期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这种四海之内一片繁荣的景象使满清皇帝开始沉醉于自己的文治武功之中,圆明园因此而被修建起来,雍正帝时期大规模扩建圆明园,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修建,这个旷世园林拥有100多组景观,近1000座宫殿,占地5000多亩。至乾隆帝时期,圆明园已成为盛世的象征,然而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足以使皇帝战栗,曾今被视为蛮夷之地的西方正在进行着巨变: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生产方式发生前所未有嬗变的工业文明下的西方蒸蒸日上,而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的英国正在进行着资本扩张,中国成为其在远东地区的目标。1793年,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马嘎尔尼率领英国代表团访华,乾隆帝在接见这位使者时说出了著名的“大清乃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用不着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之言论,而马戛尔尼在离开之际,也同样给出了著名的预言:“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因为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事实确实如此,当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时,自大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显得苍白无力,在英军远程大炮的连续轰炸之下,大沽口炮台化为一片废墟。兵器和技术的悬殊差距决定了联军的胜利是必然的。之后英法联军开始洗劫京城,当然,包括圆明园,那些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被掠夺殆尽,拿不走的便当场毁掉,最后,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大火持续烧了三天三夜,昔日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为灰烬,只留下了一片焦土。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上个礼拜在当代影视鉴赏课上看了《圆明园》这部让人叹为观止、引以为傲,又愤恨不已、怒声一片的经典影片。 看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文章开头似乎过于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却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看过之后,我立刻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毁了吧,还是毁了好,如此完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人间所应该拥有的,它只属于天国!
我们且先不论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以及是否奢华。如果有人能重建圆明园的话,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够办到。美,无须用如何华丽精致的字眼,当你被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时候,你能想到的也许就是这一个美字,甚至你虽然想到了,却无法发出声音。当人的某种情感达到极限的时候,越是简单原始的字眼,越能表达人的内心真实。无论恢宏壮丽、清新淡雅、金碧辉煌、山明水秀,还是人文之极、自然之天成,到了圆明园这儿都只能归结为一个字:美!
除了美,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组建筑之多,都足够使人瞠目结舌。建筑式样之繁复多变,简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东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类赶出伊甸园。你可以试想一下,600个足球场一个挨一个的拼接起来是什么概念,在这片土地之上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的,但并无些许的杂乱,而是如此的和谐,仿佛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世界上确实曾经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圆明园。当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人世之间。
影片中有一个温馨而动人的场面,在牡丹园中,富贵的皇家牡丹争相竞艳,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畅游于其中,其乐融融。让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太喜爱聪明活泼的乾隆而传位于雍正。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说法,那么正在来临的大清帝国的盛世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而这片牡丹所在的园子便成了历史的功臣,当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应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过的那样。只不过它当时还只是皇四子胤祯的别园,自然也还不叫圆明园。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爱自然科学,以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便投其所好进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见,却为什么他的后世子孙却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国失去了一个继续引领风骚的绝佳契机。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知是出于感思亲情还是攀比好胜之心,开始大肆扩建圆明园。加上乾隆的长期建设,以致在半个世纪之后,圆明园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奢华、最完美的皇家园林,其实亦可称之为桃源仙境、紫宫天府。世界上最勤奋的皇帝非雍正莫属,在他统治帝国的十三年间,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个小时,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乾隆继位之后,他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国库中的银两多得以致于影响了市面上正常的货币流通。圆明园便是在这样一个鼎盛的时代逐渐完成。乾隆听说法国的水法享誉欧洲,便吩咐传教士们在圆明园中修建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水法,一个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彻底平定了回部准格尔贵族的叛乱之后,乾隆便为来自维族的爱妃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伊斯兰式建筑,以慰其思乡之情。当一个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来取悦一个真正爱着的女人的时候,不知羡煞天下多少女子,郁闷死天下多少男子。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后的一件小事,便已预示着帝国的最终命运。乾隆皇帝下令废弃大水法的机械提水装置,而改用人工提水。历史与文化的惯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挡,连一个小小的喷泉装置也保不住。也许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现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强有力的掌舵者便会毫无疑问的沉没。更为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鸦片战争之时,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谁都没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丰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没有让帝国真正尝到教训的话,那么这一次,便是对皇室信息的毁灭性打击。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上万人进行了两天公开的大抢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与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烂。为了公平起见,将军们号召士兵保持绅士风度,把文物财宝重新上缴然后进行了三天的公开拍卖,。最终每个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约4磅重黄金的奖赏。格兰特将军于额尔金勋爵商议,为了彻底打击清廷信心,以便在条约谈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决定彻底毁掉圆明园。并借此向世人宣告,他们曾经来过北京,他们是胜利者,以免他们的伟大功勋被后人所遗忘。三千五百名士兵开始有组织的有条不紊的焚烧圆明园,海淀一带的其他几座皇家园林也随之焚灭。当联军把大炮架在安定门城门之上对准紫禁城的时候,战争结果已可想而知。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2000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漫长,虽饱经风霜曾屹立不倒;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在三枪两炮声中大厦倾颓。秦和清的发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个宿命论者,只好承认,该结束了。可圆明园何罪,竟离此劫,永不超生。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圆明园的纪录片。灯熄灭了,我斜斜地靠着椅背,一副悠然的模样。看着一个奇迹,一点点成形,一点点成长,直至毁灭。灯重新打开的时候,我猛然间发现,自己的右手竟一直是呈握拳状的。不很长的指甲,早已在掌心留下了五个深深的红印。有一些仇恨,我们真的不应该忘记。有一些仇恨,我们必须放在心底,以另一种骄傲,另一种自豪,去宣泄我们心中这一份传承的仇恨。
仇恨是无法用血液来记忆的,真实的画面给人的印象会异常的深刻。圆明园不应该被重建,有一个地方寄存着,一个名族的仇恨与屈辱,不是很好吗?这一部纪录片所投入的巨资很值得。他若唤醒了中华名族心中的仇恨。这无法被血液所传承的仇恨。怎样的巨资都是物超所值的。只是我不知道,在看见画面里的毁灭那么残酷的进行的时候,我为什么可以听见笑声,不是一声,是一小片带着令人心痛的爽朗的笑声。那一刻心莫名地觉得好冷。原来,这就是鲁迅当时的感受啊!他们对这个国真的会爱吗?多少人信誓旦旦地宣誓着自己对祖国的爱。成年礼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记得我无法念下“热爱祖国”这一句话。因为我不知道我能否一直一直,一刻不忘地深深爱下去。这一句话的承诺,有着一生必须付诸行动的重量。爱是否可以放弃,那时仇恨是否也一起消失了?仇恨不再被记得,爱也是否就此中断了?若是我无法做到,我不愿轻易许下承诺。我无法说爱,因为我无法保证我可以把这份爱永远放在心里,永远记住这一份不可遗忘的重量与承诺。
仇恨不应当被遗忘,以往的同时多少耻辱也一并被淡化,被遗忘?也许以德抱怨被所有人所推崇,但这又是否是对与你有恩之人的不公?遗忘仇恨的同时,难道不是也遗忘了感恩吗?没有对比的世界是虚无的空洞。恩怨必须分明。仇恨不是用来报复的。以战止战,只会带来新一轮的仇恨与灾难。我们用另一种方式,用我们自身的强大,用我们自身的骄傲,去宣泄我们心底的仇恨。那一份恨应当被永远放在心里。
我们也许总在不停地追逐着自由。可有时世界给了我们这样的权利,却又同时给了我们相反的义务。我不想说我们的重担有多重,更不想说历史对我们有所期盼。重担理当使我们自己给自己定下一个重量。而不愿我们如何,历史都会微笑着向前,不论兴衰耻辱。毁灭,又是否在时间里静静地等待,等待着复活的那一天?
走出教室的那一刻,突然间发现自己的指尖竟是冰冷的,北京的雪还没有化尽。这一场一场的雪,又是否能够隔着时间去熄灭那一场让整个民族憔悴的大火呢?那么。我们的心又是否该忘记那一段屈辱,那一份仇恨,然后一笑置之,只当是一场电影而已呢?
1.
我们常常看到的表达是这样的:“圆明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此相类的有长城、兵马俑、都江堰,乃至金字塔、空中花园……我们后代在缅怀圆明园的时候,纪录片拍摄者在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圆明园那美轮美奂、恍如人间仙境的景观的时候,恐怕难免都会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满敬意和叹服。我们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与思维惯性,就是历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应该因为这些惊人的艺术品而凭生所谓的民族自豪感。
可是,有没有人问过,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怎么来的,谁让它们结晶出来的,劳动人民又是不是愿意把自己的智慧这么结晶出来?而结晶出来的,除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是还有血汗和眼泪?在一个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万千黎民生活的时代,我不相信这些古代奇迹的创造者们全是出于对艺术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而自觉自主地进行了这流芳百世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参与创造什么流芳百世的艺术奇珍。范喜良想参与建造那个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带状围墙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过自己的日子,可是历史却把他生生封锁进了那万恶的墙垣,并引导他那原本柔弱堪怜的妻子放开喉咙,唱出古代女性反对强权的第一个高音。进一步说,这些从古代幸存至今的奇迹一般的建筑大多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欲望而兴建的,兵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仅是墓穴,而圆明园,那个被毁弃的,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万园之园,不过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闲的一栋特大号别墅。也就是说,这些被我们称颂、追忆、叹惜的所谓古代建筑奇迹,在当时乃是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只不过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而已。
从这个角度上说,任何赞美长城、圆明园等浸渍了古代人民血汗的艺术品的论调,都是虚伪的,至少是冷血的。这是因为其在赞美的同时丝毫没有注意到这艺术珍品乃是由多少原本无辜的人民用鲜血与汗水构建起来,而这构建的过程,又必定导致我们无法对这些所谓奇迹抱一种简单的欣赏态度。在我看来,我倒宁愿我们的历史上没有这些艺术珍品,因为每一件流传下来或没有流传下来的建筑都是在向我诉说,我们现在坐享着的,不是什么祖宗的遗留,而是自己民族同胞的鲜血。
而进一步说,我们从这些鲜血淋漓的建筑物中得出的所谓民族自豪感有时不是靠得住呢?我要说,如果说一个人作为后代在看到长城时对于长城里面范喜良的尸身没有丝毫敬畏,那么我便拒绝接受其因为长城产生的骄傲与自豪的合理性。如果我们会因为历史上遭受的侵略而对侵略者恨之入骨,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对那些凭一己好恶就荼毒天下的统治者保留好感?倘若一个人将长城、兵马俑、圆明园作为炫耀中国历史悠久华灿的论据,那么我将无法相信这些奇迹的创造者能够死而瞑目。也就是说,圆明园本身固然是一件精雕细琢、妙趣天然的建筑奇珍,但我们在赞叹它的美好的同时一定要记住,这美好的代价,恐怕就是多少人民流尽的血汗,以及多少血汗汇集成的税银。
2.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3.
在校园网论坛上看到很多写观后感的,眼光大多锁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之上,更有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气人物。
能得到这样的影响,恐怕足以说明《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最后补充两句感想:
掠夺者注定被唾骂与谴责,不论他们扯什么淡。
与历史进化发展之潮流相悖的做法总归会失败,这句话不止适用于被评论者,同样适用于评论者,没有例外。
我的话说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