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星星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后感
母亲是不会放弃本人的孩子,无论他们的安康与否。在每年的4月2日,这个特殊的、被称为“世界自闭症日”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能否也应该留意这些自闭症患儿及他们的亲人,想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给这些孩子多一些关爱与了解。在今年母亲节上映的影片《星星的孩子中》,就把焦点对准了自闭症儿童及他的母亲这个弱势群体。这部影片讲述了梁静饰演的母亲从内蒙古带着自闭症的儿子到广东东莞寻觅父亲的故事,在片中母亲用绳子绑在儿子的腰间,就是怕在新的城市儿子走失,这根绳子联络着母子两,同时也是母亲心中的绳子。面对有自闭症的儿子,母亲显得很无助,在孤独生疏的城市,面对茫茫人海,不知该去往何处。影片的动人之处在于紧凑而充溢人情味的剧情,他关注了被无视的人群,试图过关大荧幕去唤醒人们心中的柔软。在《星星的孩子》中,梁静塑造的很到位,与之前在《夫妻那些事》中的作女那依截然不同。母亲是矛盾的,母亲找到了职业也找到了男人,这时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就成为母亲重生活的障碍,选择重生活就得放弃儿子,母亲试图放开手里的绳子,却怎么也做不到,她也不清楚本人再做什么,该做什么。总体上,这是一本主打温情,反响社会难题的电影,值得一看。这是关于电影星星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后感的解答。856
Ⅱ 电影星空 观后感,跪求。。。
反正很好看就是了,你与其有这些时间在这里等待答案,还不如就自己去看一下,每个人都觉得很好看,帅气的男主角,漂亮的女主角,感人至深的剧情,谁有理由不喜欢呢?以下
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去电影院看一部自己特别期待的电影(由几米画册改编的《星空》),本来打算自己一个人去看的,可是内心里那个怕孤单的自己还是忍不住拉了一个朋友一起去了,因为不是周末,而且又是中午的时间段,所以电影院里只是零星的座了五个人,但是这倒是满足了我想安静的看场电影的愿望吧。
几米的《星空》这本画册是我两年前买的,他是我最爱的画册之一。常常没事的时候我就会翻翻看看,好像永远看不厌。每次看完后会感觉自己有很多无法诉说的感慨!所以后来当听说画册被翻拍成电影时,我真的好期待!这本画册,我想它最感动与我的应该是女主人翁在她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的烦恼、忧伤、迷茫和叛逆吧,因为在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进场一会儿电影就开始,看的时候,说实话,我的心情很复杂,一边看着一边哭着,另一边还一个人纠结着剧情的发展,其实我都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怎样的情感!然后就这样无厘头的看完了我人生中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吧!
多年以后,我看台湾电影,也爱看台湾电影,写过很多台湾电影的影评,大三那会儿窝在家看杨德昌,看蔡明亮,看侯孝贤,也看郑文堂,阅读了很多关于台湾电影发展和现状的书籍,却没有办法用理论去直接往台湾电影上套,我一直觉得,看电影的人,你跟他说再多理论都没用,感受最重要。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也应该不喜欢《星空》,因为触及不到他们的神经,于是证明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海角七号》,而我,完全没feel。如果说《海角七号》是现代台湾电影的一个转折,那么,我想这之后或者那期间的电影就不用谈电影语言了,我讨厌理论,对于一个学电影的人,情结、感知和想象力大于一切理论知识。但基础当然需要具备,要不然再拍出一部《夏天的尾巴》,也真够折腾观众的,当然,郑文堂老师的《深海》仍然算是佳作。
所以,在魏德圣先生的《海角七号》各种卖座叫好以后,我开始怀疑我看的台湾电影是不是好的电影,或者说,我看的《海角七号》是不是魏导的那部。当然,之后的好电影当然是有的,我想《父后七日》、《停车》、《带我去远方》是一定能挤进台湾好电影前十的,至于说《九降风》,其实我真没什么印象了,除了海报上的天空和少年,似乎电影语言太容易混淆在一大批台湾电影中,抽离不出,对于没有像《艋舺》这么高辨识度的电影真的很容易淹没在台湾电影浪潮里,傻傻分不清楚。这部《星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
我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20分钟了,我很庆幸我能在20分钟以后看懂片子,并且没有被搞晕菜,导演没有玩浮夸,没有玩悬念,平铺直叙,自然而言。原本我以为内部观摩活动不会有那么多人,殊不知确实就有那么多人,大放映厅座无虚席,我就只好坐在旁边走道上,这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在虽然铺着地毯但也极不舒服的台阶上看完整场电影。其实《星空》不难理解,讲述的就是两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为家庭、学校、懵懂的感情而拉扯出来的成长的故事,老百姓的,平民化的,就像你弟弟或侄子的故事。
可能是因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小杰答:会。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则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当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换成“我们私奔吧,现在!”“我们搞一下吧,晚上!”“我们不要再挣扎了,爱谁谁去。”之类的。重要的是放开各种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和感受。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在火车起飞以及翱翔在星空中的那些时间小杰是睡着的状态,如果把这个伏笔理解为小美的内心世界或者每个人内心的差异化而变得有距离感是不是正确的。一开始的旅程是全新的旅程,是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旅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才是消除这种内心差异、情感距离的一个靠近的过程。在这个旅程中,每个人看风景的眼光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当迷雾退散以后,是否可以一同仰望星空,去寻找更坚定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
其实这部电影也是极具符号化的,拼图、折纸,这些小孩子玩意儿其实本质上也映射了现代人内心的渴望,渴望拉近与别人距离,渴望被援溺振渴,渴望更纯真的情感,而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缺了角的拼图,只看你走过那段看星空的旅程,有没有找到更妥帖的那一块人格,拼凑上去,完善自己,也更懂得与人相处。虽然说教,但不是没有道理。
镜头没什么好说的,四平八稳,没有耍花腔没有各种晃动到让人发指的所谓的“情感表达手法”,要看晕眩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阳阳》,要看浮躁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爱的发声练习》,《星空》有的,就是那些带着小幻想、小冲突和小羞涩却让你更加勇敢的自我更新,轻松又有想象空间。
一部电影,怎么可以没有缺点,对于只独立执导过两部电影的林书宇先生而言,更是如此,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感受,敝帚自珍,若有相左意见,望请点拨指导斧正。
整部片子顺下来,发现情感的高潮和爆发点似乎少了一些,一直稳扎稳打,却忘记电影本身的起伏,如果有更加强烈的情绪渲染,可能会更有记忆点,让看客更加深刻和感动。桂纶镁的出现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不予置评就是最好的表态。其他演员都非常好。
最后,如果结尾法国小巷子的那间拼图店,只有那副《星空》的地图是缺了一块,或许会更完美,更有想象空间。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让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读懂小孩的语言,让每一个小孩,都用自己的方式让成年人知道,他们活得多不强烈。
Ⅲ 作文电影《星星的梦》观后感
90分钟的海洋天堂,像一部温情细腻缓慢而又充满感情的小说。我以冷眼淡漠的看着前80分钟的一个一个真实的生活细节,毫无动摇,甚至怀疑电影的索然无味,更无一点点感动涌上心头。然而这种感觉,在最后的10分钟内,让近乎无法抑制的泪水给了自己强烈的反击,虽然预料到的结局,却不曾预料到的情感爆发。
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他开心时的笑脸,真诚的双眼,让人温暖。他幸福时修长的手指晃动在空气中欢快的摇曳,他寒冷时手掌渴望得到的真实的触摸感,他害怕无奈时大声的喊叫,他愤怒委屈时不停抽搐的身体以及在父亲身上留下深深地牙印儿,他失落时靠在麦当劳叔叔身上含在眼中的泪水,他自由时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的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昭示了,他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各种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表达,只是他充满了惧怕,所以他选择本能的逃避了世界,逃避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留下孤独的自己。该怎么说明他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纷乱的世界中只留下了孤单的自己,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难道他是幸福的?可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剩下自己又怎样?有那么伟大的父亲的爱,有海中一直陪伴自己的大海龟,有温暖的阳光,又宽广的大海,难道他是不幸的?
影片的最后,看着在父亲坟前蜷缩着身体,有手指触摸温暖的大福时,我是温暖的。在看到大福自己脱衣服,自己上下车,乖乖的把电视上的小狗拿掉,一步一步认认真真的拖地,自己煮蛋的时候,情感在冗长的沉睡之后,盛大的像自己扑来,眼泪无法抑制,也无法叙说真正哭泣的原因,文字的苍白与单薄被自己深深察觉。那些父母亲在琐碎的生活中给的点滴的爱,只有在一个人承受的时候,才会被自己察觉,才会猛然间醒悟,那些深沉,那些无私是多么弥足珍贵。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自私,发现自己的渺小,发现那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深的亲情。
海洋天堂,一个永远有自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
Ⅳ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昨日晚上看了印度影片《地球上的小星星》,触动颇深。影片中的小主人公因为拼写障碍曾一度被老师宣布为智障。被第一所学校开除后,父母无奈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学校。重复以前学校的故事,他被罚到教室外面罚站,门门功课得零分。他彻底自闭了,不再说话,不再玩耍,甚至他最爱的妈妈打电话给他他也不再接听。直到一个年轻的美术老师的出现才改变了他,他发现这个小孩存在的问题,帮忙他克服了拼写障碍,并使他的天生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发掘,他的画征服了所有的人,他成为学校里的明星人物,每个老师学生都喜爱他。他彻底告别了以前的那个他,笑容重新回到脸上,自信活泼健康快乐。是那个美术老师拯救了他,如果没有他,他或许会被这个社会,这个教育制度扼杀至死!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都有他的闪光点。但是社会却简单粗暴的用学习成绩衡量一切,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有前途有期望。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不听话,惹事,一无是处。学校老师双重打压,孩子自卑痛苦。正如影片中那位美术老师说的那样,此刻很多父母不是在养育孩子,而只是在养一匹“赛马”,把他的各种期望压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实现自我的目标。孩子的天性被完全打压。家长不会理解尊重自我的孩子,也体会不到孩子内心的苦楚。当孩子达不到目标的时候,便指责孩子懒惰,不听话不懂事。并拿成绩好的孩子与之相比较。孩子在成绩面前变得一无是处,他其他方面的优点被完全忽视。身为老师家长双重身份的我,不是有时候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吗?想想自我的简单粗暴可能会给自我的学生带来的伤害就有些惭愧!以后真的就应从学生自身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思考,或许会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吧!
其实每个孩子都就应有他绚烂多彩的童年,家长老师更就应走到孩子的内心,找到真正适合他自我的学习方式。孩子认识的字多或者比较大的数字的算术题会做家长就会很高兴,所以有时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就生硬的去教。小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枯燥乏味的学习对她根本就没有任何吸引力,或许作家长的就会不高兴。有天早上,泉泉告诉我:“妈妈,我爱学习。”我十分高兴,她之后说:“我想让妈妈高兴,所以我爱学习。”听完女儿的话我内心真的好沉重,孩子并不是从心底里爱学习,她是为了让妈妈高兴才学习,或许我的教育方法也有些急功近利了。如果单单追求孩子多认识部分字或会几道算术题,而让她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为家长的我真的就应抛弃功力思想,走进孩子内心,让她更加自由健康快乐的成长!
Ⅳ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500字左右。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叫依夏的小男孩,整天调皮捣蛋,对学习更是提不起劲,已经读了两次三年级,却还是不知悔改,自己就读的学校已经再也无法容仍他了,尽管他的父母再三央求,也无法挽回老师的决定。他的父母很心寒,决定忍痛割爱,将他送进寄宿学校。他整天闷闷不乐,以泪洗面,认为他发亲是把他送进去折磨的,也从此不理他家人了,其实他的家人也挺难受的。
看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泪流满面啊,难怪电视剧里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从这部电影中我很清楚、很明白父母对我的那些批评都是为我好,可有时总是忍不住嘴快,与父母顶嘴。 记得有一次,我拿着圈着75分的试卷回家,心里充满内疚与不安,但更多的是恐惧,不得已自己签爸爸的名字,最后还是被爸妈发现,面对爸爸严厉的面容,妈妈含着泪的眼神,我情绪很低落,但还是被臭骂一段,父母的骂声使我不知咋的,有了勇气顶起嘴来即使知道错的人是我,趁了一时的嘴快后,随后是一阵阵后悔。
父母为子女操心一辈子,得来的是不理解的答案,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可悲啊
Ⅵ 电影星星之火观后感
《星星之火》观后感 电影《星星之火》以艾华等同志根据毛主席指示探寻中共一大山东代表王尽美及其家人生活足迹为线索,以胶东的一个小山村为切入点,一点点地展现了党的先驱和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同志求学济南、开办夜校、成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共一大、留学苏联、领导工人运动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革命历程。看完了这部纪录电影之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尽美在生活和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和执着。 执着地追求。片中王尽美同志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在家里种地,一辈子做农民,就只有贫穷,我出去上学就是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家里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他毅然抓住了机会,到济南求学。在求学当中,他认识了邓恩铭并与之成为生活和理想道路上的好朋友。他们一起创建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一起参加了“中共一大”,一起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王尽美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不知情的母亲。母亲多次劝阻他不要做被官府通缉的事,王尽美说,“我做的不是坏事情,我做的是大事,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于是,王尽美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创办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冒险组织工人运动、开办夜校等等,就是为了开辟一条能够救中国的道路。 无尽的亲情。家里有刚过门的妻子,有日夜辛勤的母亲,可是,为了追求理想,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家,选择为理想而前进,为人民而斗争。在母亲不愿儿子出外求学的时候,妻子的一句话,“让他去吧!”成为了有力的动力,助就了日后的先驱。夫妻之间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刚过门的妻子如此的年轻,却又是如此的善解人意。在王尽美出门很久回家的时候,开门时,妻子欣喜、激动又有些羞涩的表情实在是令我久久难忘。孩子都早已满月了,王尽美才知道,自己早已为人父亲了。一句“苦了你了!”恐怕已经把妻子的辛酸洗掉,维系他们的感情的不就是相互间的理解吗?一心想要把孩子拉扯大的母亲,虽有很多的不理解,却是始终如一地爱护着王尽美。王尽美生病垂危,也是母亲在身旁照顾,直到他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了年轻的儿子,母亲心中有无尽的伤心。在送葬的时候,母亲还亲手包了饺子,端到儿子的灵位前。母亲说的最让我感动的话是,“人们都说,自家孩子出远门的时候,当母亲的多送送,孩子在外头就会平平安安”。 革命先驱的生活也都是平凡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对于王尽美来说都是精神上的良药。他拥有革命的热情,拥有自己奋斗的理想——开辟一条能救中国的道路。本着对革命的执著,他勇敢地走到了最后。
Ⅶ 星空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我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20分钟了,我很庆幸我能在20分钟以后看懂片子,并且没有被搞晕菜,导演没有玩浮夸,没有玩悬念,平铺直叙,自然而言。原本我以为内部观摩活动不会有那么多人,殊不知确实就有那么多人,大放映厅座无虚席,我就只好坐在旁边走道上,这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在虽然铺着地毯但也极不舒服的台阶上看完整场电影。其实《星空》不难理解,讲述的就是两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为家庭、学校、懵懂的感情而拉扯出来的成长的故事,老百姓的,平民化的,就像你弟弟或侄子的故事。
可能是因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小杰答:会。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则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在火车起飞以及翱翔在星空中的那些时间小杰是睡着的状态,如果把这个伏笔理解为小美的内心世界或者每个人内心的差异化而变得有距离感是不是正确的。一开始的旅程是全新的旅程,是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旅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才是消除这种内心差异、情感距离的一个靠近的过程。在这个旅程中,每个人看风景的眼光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当迷雾退散以后,是否可以一同仰望星空,去寻找更坚定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
其实这部电影也是极具符号化的,拼图、折纸,这些小孩子玩意儿其实本质上也映射了现代人内心的渴望,渴望拉近与别人距离,渴望被援溺振渴,渴望更纯真的情感,而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缺了角的拼图,只看你走过那段看星空的旅程,有没有找到更妥帖的那一块人格,拼凑上去,完善自己,也更懂得与人相处。虽然说教,但不是没有道理。
一部电影,怎么可以没有缺点,对于只独立执导过两部电影的林书宇先生而言,更是如此,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感受,敝帚自珍,若有相左意见,望请点拨指导斧正。
整部片子顺下来,发现情感的高潮和爆发点似乎少了一些,一直稳扎稳打,却忘记电影本身的起伏,如果有更加强烈的情绪渲染,可能会更有记忆点,让看客更加深刻和感动。桂纶镁的出现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不予置评就是最好的表态。其他演员都非常好。
最后,如果结尾法国小巷子的那间拼图店,只有那副《星空》的地图是缺了一块,或许会更完美,更有想象空间。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让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读懂小孩的语言,让每一个小孩,都用自己的方式让成年人知道,他们活得多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