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关于希望英文电影观后感

关于希望英文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5-04-27 14:19:51

① 肖申克的救赎英语观后感70词左右

写作思路: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给读者主体化之感。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This film is based on Stephen King's novella rita hayworth an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t is a simple story of hope, and it is noticeable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protagonists.

这是根据斯蒂芬·金(非恐怖)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改编的电影,是一个简单的希望故事,由两位主角的互动而变得引人注目。

Tim Robbins and Morgan Freeman have done a good job in making their characters real and attractive, and the way they work together is also very good.

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在让他们的角色变得真实和吸引人方面都做得很好,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方式也很好。

The value of the whole proction is outstanding, but this is not a "fancy" movie. On the contrary, it insists on telling its own story, instead of resorting to flashy skill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全程制作价值突出,但这不是一部“花里胡哨”的电影。相反,它坚持自己讲述的故事,而不诉诸华而不实的技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Although there is violence, some of which are extreme, it is necessary to show what kind of prison is, and it is certainly not without reason.

虽然有暴力,有些是极端的,但有必要表明监狱是什么样的地方,当然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The theme is hope, not despair, and violence is only the background of this message. A movie that feels good, in the end, people only hope that it will last for a few more minutes.

主题是希望,而不是绝望,暴力只是这一信息的背景。一部感觉不错的电影,到头来人们只希望它能再持续几分钟。

② 英语电影观后感作文

肖申克的救赎 Andy Dufresne,一个永垂电影史册的名字

1

关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评论,太多,该说的差不多都已说了千万遍。对于这样一个热门的话题,再想要抒发一些个人的喜爱之情,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为了避免这样没新意的事情发生,许多单词我就不再提了,譬如“希望”,譬如“自由”。当然,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也是可以第一时间从电影里感受到的。

那么,我先说说我曾经感受到过的另一个单词,“理性”。安迪的胜利是理性的胜利,安迪的成功是理性的成功。无论面临怎样的局面,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他都不动声色,默默地审时度势,做他能做的努力,以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是一种伟大的才华!

人类是感性的动物,时常受到情绪的支配,这是人之常情。面对残酷的环境,人本能的反应便是奋力抗争,而当这个环境恶劣到一定的程度时,人的抗争之心就会慢慢被消磨殆尽,成为行尸走肉。这两种情况,都是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的。

肖申克的囚犯也大都如此。在入狱之前,他们想必大都是目无法纪为非作歹的凶徒,人性中叛逆抗争的一面应该比常人要猛烈得多。但是长期被囚禁的生活,对权威的恐惧,对未来的绝望,对体制的顺应,使他们逐渐成为了去掉獠牙的狼。但冲动的血性并没有消失,囚犯之间时不时地争斗,“三姐妹”的恃强凌弱,都是证明。但,这一切都臣服于肖申克的石墙之内。就像驯服的狼被一起圈禁在铁栅栏中,也会彼此斗殴撕咬。这是动物的本性,也是人类的本性。

安迪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超越了这种本性,在它上方数万英里高空的地方,用人类的理性俯视着这一切。典狱长的冷酷,狱警的残暴,“三姐妹”的兽欲,他当然从心底里反抗。他的抗争看起来如此虚弱无力,但却如此又坚定持久。他在用他的智慧和理性反抗这一切。有的时候,他看似已经忍气吞声,但很快我又欣喜地发现,他始终不曾屈服。当“三姐妹”强迫他口交的时候,他一番心平气和的叙述让对方无计可施;同样的,当狱警头子恶狠狠的要将他推下屋顶之时,他仍是面不改色地说出一番话来,立刻说服了对方。面目狰狞穷凶极恶的是他们,但真正咄咄逼人的,却是他。

老瑞德曾经看错了安迪,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没有霸气,没有血性,是个软弱的人。没错,安迪没有张扬的锋芒,人性中野蛮与粗暴的一面,在他体内都已凝炼成了理性,从而爆发出更加巨大的能量。

我想,瑞德一定庆幸他输掉了那两包烟。

2

接着我想说的是,“毅力”。这个力量或许和前面所说的“理性”有些关联。

人都有一时冲动的时候,那一刻会爆发出平常所没有的力量,叫做爆发力。对短跑运动员来说,爆发力很重要。然而那一刻爆发的力量是有限的,它会被一种叫做时间的东西消磨。这个力量来自于人的本能,像顽石一样不经琢磨。

而“毅力”却是琢磨而出的。时间不断的腐蚀它,而理性不断的加固它。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拉锯战。

安迪可以坚持每天挖掘石洞,挖了近二十年;可以每周写一封信,后来每周写两封信,直到州政府给了回应,资助他建立起图书馆;可以穿越长达五百米的恶臭肮脏的下水道,逃离肖申克。这样的毅力不只是可敬可佩,简直是可怖。

我没有毅力。我只会被时间消磨成一堆灰,一堆沙,而安迪却被琢磨成了钻石。他让我激动,是因为他身上的“理性”和“毅力”是我所没有的。

我推想安迪从哪一天开始生起了挖洞逃生的念头。也许是他刻下名字的那一刻,他发现石墙的质地松动,可能使他成功,于是他开始奋斗。但我想,这个念头一定在那之前就有,一定是这种想要摆脱困境的念头,与他百折不挠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银行家。而后,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逃犯。接着,在电影结束之后,他必将成为一个出色的开拓者。

3

瑞德说,你不是罪犯,也许,不是个好丈夫。安迪却不这么认为,他痛心疾首,认为是他的性格害了他的妻子。他很爱她,但是不善于表达,她说他就像一本阖上的书,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其实从电影一开始,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安迪的妻子会红杏出墙。当然,他很出色,他不只是有才华,还有一种奇妙的人格魅力。但是这不是爱情的基础,起码,他的妻子并不因此而爱他。

有人说这是部“男人必看”的电影,我想除了因为这部电影宣扬了理性、希望、奋斗之外,还因为其中有一种男人之间的友情。安迪的魅力没有吸引到他的妻子,却深深吸引了他身边的囚犯兄弟,特别是瑞德。

瑞德是个老大哥般的人物,慷慨任侠,老成世故,颇有头脑。他在监狱里法力无边,若不是最初他帮助安迪搞到了许多工具,安迪也无法完成越狱的奇迹。

安迪心中明白“体制化”对瑞德的影响,他们曾在一次谈话中提到希望,于是引出了这部电影最经典的两句台词:“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要么赶着去生活,要么赶着去死。”然而在监狱里生活了三十年的瑞德,怎么可能仅仅被这两句话而挽救呢?他可能会走Brook的老路。

于是安迪为瑞德安排了一件事,或者说,为他打造了一个梦想。当瑞德从绝望和恐惧中走出来,走向那棵巨大的橡树,走向碧海蓝天的时候,我彻底被安迪折服了。他用智慧拯救了他自己,又用智慧拯救了他的朋友。说得好听点,他给了瑞德一个叫做“希望”的东西,通俗点说,他让瑞德有点事情做做,让他“赶着去生活”。要做到这点,光有美好的愿望和深厚的友情是不够的,还有智慧,对人性的洞察。

安迪的这一招,非常像程灵素,她也是以她的感情与智慧,救了胡斐的命,最关键是,给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不能怪胡斐不爱她,就好像不能怪安迪的妻子不爱她一样,他们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也许只有站在朋友的立场才能够欣赏。许多男读者爱程灵素,应该也只是把她引为一位异性知己吧。

5

Andy Dufresne,他的智慧战胜了漏洞百出的制度;他的理性战胜了野蛮狂暴的本能;他的意志战胜了冷酷无情的时间;他战胜了肖申克的石墙;他战胜了他自己;他战胜了一切。

他战胜了一切,却输给了,Forrest Gump。

③ 励志电影《决战冰河》观后感

[励志电影《决战冰河》观后感]励志电影《决战冰河》观后感作者:励志一生励志电影《决战冰河》观后感昨天看了一部励志类的电影《决战冰河》,励志电影《决战冰河》观后感。电影里的主人公威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小伙子到全美国人追捧的对象,在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我愿意为大家分享我的感受:电影的英文名叫IronWill,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钢铁般的意志,其实看过之后才知道这还是英雄的主人公在公众心目中的名字,到电影的最后IronWill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美国精神的符号,象征梦想和信念的符号。Will只是一个18岁的少年,但是他却以顽强的意志征服了所有人,包括我们这些电影观众。电影展现给我们的第一个镜头是威尔与火车赛跑。他从小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参加狗拉的雪橇队并拿第一。他的家境不是很好,正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学费是他们不能承担的。他的父亲为了能让他读大学报了狗拉的雪撬队比赛,如果获得了第一名就能拿到一万元的奖金。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父亲在一次训练中经过一条狭窄的冰河时掉进了水流湍急的河里,为了不让儿子也跟着掉下去他毅然地砍掉了雪橇链子。父亲死了,从那以后威尔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迷失了方向,模糊了自己的目标。家里要债的逼得急,母亲情急之下商量着卖掉农场。正在这时威尔看到了父亲留下的报纸--狗拉的雪橇队比赛。他顿时豁然开朗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保住农场以及上大学他说服了母亲。威尔的叔叔在训练他时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你没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与别人比,你唯一能够争取的就是时间和毅力。比赛的第一天只能睡五小时,第二天四小时…最后一天不睡觉。当别人在睡觉时你在跑,这样才有机会获胜。不管别人有多出色,只要相信自己做到更好就行。"威尔牢记叔叔的话,带着毅力参赛。参加比赛的都是些来自各个国家的名人,刚开始没有人瞧得起他,因为没有钱交迟到的罚金而不能参加比赛,在一位记者的帮助下他才获得了这个机会,观后感《励志电影《决战冰河》观后感》。在强大的对手和恶劣的天气下威尔没有放弃,在威胁和诱惑下他没有放弃。(班主任工作www.banzhuren.cn)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牢牢记住了叔叔的话"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狗,当你很难做出决定时把自己交给上帝吧,上帝会帮你的!"在路途中他救了一个对手,他那颗善良的心感染了许多人。他每天都以铁人威尔的名字上报纸的头版新闻,全美国人都在为他喝彩,许多人还到现场为他加油,他是全美国的英雄和希望。当对手用卑鄙的手段将他的狗弄伤后他没有放弃。这时他的目标远远超过了去获得一万元的奖金,而是金钱以外的东西;他参加比赛远远不是代表自己一个人,而是代表全美国,全美国都在期待着他的好消息。最后那一刻最让人感动:他实在是太疲惫了,快到达终点的时候他倒下了,眼看着后面的对手追了上来,人们都在为他加油。这时是他的毅力支撑着他,他没有放弃,艰难地爬了起来完成最后的使命。曾经没有一个人预料到他会坚持到终点,事实证明那些人都错了,威尔不但到达了终点而且还拿到了第一名,他的毅力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不但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保住了农场获得了上大学的资金而且成为了全美国人知晓的英雄。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深深的敬佩威尔,他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不管中途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都没有放弃,靠着他的信念坚持到最后。年仅十八岁的他怎能与强大的对手比呢,他有的仅是时间,所以在别人睡觉的时候他在跑,就是靠他的毅力坚持到最后。在这一点上我们与他又何尝不是一样呢。也许我们没有别人聪明,也许别人做同样一件事只需要花我们用的一半的时间,为了打败对手拿到第一我们只有多花点时间,在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们在学习,这样我们才会立足于不败之地。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是容易被惰性消磨,我们每天为日常琐事疲于被命,而忽视了我们的梦想。人人都期待成功,但成功往往只属于那么几个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那么几个人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信念,他们不但有梦想而且还有决心,虽然在前进的途中会遇到许多尴尬甚至是困难,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心中的信仰,目标唯一,决心坚定。到了某一个时候你所追求的远远不是你最初的梦想,而是超越梦想的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路在你自己的脚下,只不过看你自己怎么走罢了!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地址: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励志电影《决战冰河》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④ 芬兰电影《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

     《希望的另一面》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又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这位芬兰电影大师将镜头聚焦在难民题材上,用两条故事线讲述了叙利亚难民偷渡到芬兰后与当地人结识的故事。影片再续黑色幽默的喜剧方式,用极简美学的电影语言带领观众进入难民与芬兰本地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导演对个体的悲悯之心以及对芬兰法律和当地政府的深沉反思与哀愁。在冷峻疏离的影像中,人文关怀不再仅是一句空洞乏力的口号,而是邻里慷慨伸出的援手,是足以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情感力量。

底层难民:生存窘境与人文关怀

       种族和移民一直以来都是欧洲电影导演所关心的问题,很多电影以此为中心建构叙事,考里斯马基在这部影片所呈现的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和问题背后的社会矛盾。

        影片的开头里从煤堆里爬出来的叙利亚难民哈立德,他的目光空洞而又呆滞,穿过黑夜中寂静的港口,无人知晓也无人在乎他的存在。叙利亚还没发生战争时,他有份体面的工作。当战火烧到哈立德家乡时,他和相依为命的妹妹不得不开始流亡的生活。在流亡的日子里,两人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在匈牙利边境逃亡被边防军发现,一阵骚乱之后他和妹妹走丢了。哈立德跑遍了欧洲的好几个国家寻找妹妹都没有找到。之后他偶然上了一艘开往芬兰的运煤船来到了芬兰。哈立德忙着寻求芬兰的庇护,以难民身份安定下来后再寻找自己的妹妹。而芬兰本地人中有一部分对于难民是很不友好的,在哈立德完成移民审查后,独自一人等公交车时遭到了芬兰人的挑衅,三人对哈立德充满恶意,对他进行嘲讽并准备殴打他。甚至在哈立德跑上公交车的时候,他们仍然把酒瓶扔向哈立德。而哈立德环视四周,所有人都在用冷漠的眼神看着他,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自己。在难民收容所播出的国际新闻中,叙利亚发生大规模的袭击,当地的儿童医院瞬间被夷为平地。但就算有这样的新闻,芬兰政府还是以不存在军事袭击为由,拒绝了哈立德的庇护申请。这一事实极其残忍,隐喻了芬兰假意欢迎难民却不能给予难民保障的虚伪。就是在这种不安和紧张的日子里,哈立德的心态慢慢地变了。在被当地人无休止的羞辱和政府无情的拒绝后,哈立德变得不再彬彬有礼,也不再注意自己的仪表。也许是他觉得或许自己做出怎样的努力都不能逃离生存的窘境,他邋遢地出现在垃圾桶旁边,当维克斯特伦要求他离开时,他张口就说是否要打架。哈立德的戾气被这个世界完全地激发了出来,但他往往只能继续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卑微地生存下去。

       对哈立德来说家人的离世、无止的逃亡和生存的焦虑都是生活带给他的不幸,可当他认识了热心助人的伊拉克难民和维克斯特伦等人,他们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希望的另一面并非绝望,而是灰暗中隐约透出的希冀。面对流浪的哈立德,维克斯特伦先是让他填饱肚子,接着为他提供一份餐厅的工作和仓库的住处。餐厅检查后大叔还自掏腰包找人帮他做了一个假证件,甚至哈立德与妹妹的重逢,也是大叔利用自己的人脉将妹妹安全地偷渡到芬兰。而当哈立德被判决遣返后,收容所的工作人员拖住押送的警察,帮助哈立德逃走;走在芬兰街上,哈立德被排外的新纳粹组织欺凌,一群流浪汉站出来驱赶他们;餐馆的其他伙伴也对他很好,默默地帮助他。哈立德慢慢融入芬兰这个大群体中,他告诉伊拉克好友自己已经开始喜欢芬兰这个地方了。在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尽管国家虚伪无情,但是个体却是黑暗社会中的闪光点,给人以希望和温暖。部分芬兰人对难民的恶意与个体的温情形成对照,考里斯马基电影中的善与恶的双重性由此表现出来。

       影片最后,哈立德还是逃不过新纳粹分子的袭击,而妹妹也和以前的哈立德一样,试图在警局寻求难民庇护。被捅伤的哈立德躺在树下,前方并非一路坦荡,但的确也看到了希望在召唤。最终的结局到底如何,导演并没有给我们答案,正如妹妹所说,每个人都只是想活在这人世间。种种设置背后,体现的是导演对善良大众怀有的信心以及对政府人道冷漠的高度谴责,而真正能用善意拥抱每个人的时代,任重而道远。

极简美学:独特音乐建构叙事

       独树一帜的音乐也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的另一个特色。对于电影里一贯的木讷沉默的角色来说,音乐才是他们的内心独白。音乐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既成为一种表意手段,也承载着具体的表意内容,成为其电影美学中不可分割与极为独特的部分。

       音乐可以用来解释人物的内心,使镜头获得足够的情绪强度,观众能够更好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影片开头里一个叙利亚难民和一个芬兰本地人在斑马线上相遇,他们二人在同一个夜晚失去了家庭的庇护。此时伴随着音乐“即将在这冰冷死寂的地下长眠”暗示两人一起走进了无边的孤寂和黑暗。而在当知道自己被判决遣返的那个夜晚,哈立德拿起乐器独奏一曲,镜头扫向收容所里每一个难民的脸,他们处在失望与悲伤的情绪之中,每个人都在等待最终的结果,可能被庇护或者被遣返。这些难民来自不同的战乱国家,但此刻大家的心境是一样的。作为现实主义影片,这样的代入感更强,观众和演员都处在对位的音乐情感之中。

       除了帮助烘托影片氛围,音乐的直观表意的叙事性在其电影中被运用得非常巧妙。影片中的音乐大多有迹可循,声源就在画面里,比如乐队的现场演唱或者唱片机等,并在表现上具有足够的时间持续性。如此强调音乐属于情节内部而不是外部,强化了音乐在其电影中的叙事性意义。哈立德与伊拉克好友在酒吧望向远方时,两位芬兰老人拿着吉他弹起当地民谣“男人在内心悄悄祈愿,希望作物保收无恙”。作为男人,他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带着壁炉的温暖的家,人们可以通过劳作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对难民来说却遥不可及,他们难以立足,即使找到工作,也没有足够的钱把仍在战火中的家人接过来。此外,维克斯特伦盘下生意惨淡的餐厅后,营业当天唱片机响起音乐“没有翅膀的生灵,注定停留在灰冷的土地上”,镜头给予服务员与厨师的特写,展现餐厅工作人员对萧条生意的无奈,担心自身工资无法按时发放,也为后面维克斯特伦数次更改餐厅的经营策略埋下了伏笔。

       音乐除了衬托主人公的心情,渲染气氛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反讽。当哈立德结束移民局的审问,独自在酒吧喝酒时,镜头将他与门口吹口琴的老汉并置在一起。虽然此时故事情节悲伤忧郁,哈立德不知他该何去何从,但音乐却很滑稽搞笑,如歌词“我们彻夜欢愉,黎明已消失不见”。导演在这里没有设置一句对白,音乐效果因为对白的缺乏反而更强烈,这种转换方式在哈立德悲剧性命运的叙述中制造出了喜剧因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一情节的沉重性,观众不由自主地倾注了更多的同情和哀叹。

结语

       希望的另一面,是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渺小。两位主人公都承受着制度或命运的摧残,可是他们都不愿放弃,而是向命运挣扎,向明天迸发。导演考里斯马基运用极简的电影元素把看似冷酷无情的现实包裹在希望的乌托邦中,间接隐喻出看似平静的芬兰社会背后的社会问题,展现出导演对于底层难民人生的同情与怜悯。考里斯马基在电影中不断探寻着人的主题,寄希望于正义与善良的回归,给出了对人性价值的人文关怀与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研究价值。

阅读全文

与关于希望英文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望夫成龙人物电影 浏览:777
快说电影完整版 浏览:908
你好李焕英高清电影网站 浏览:914
电影相框图片大全 浏览:551
摘星女孩电影中的纯音乐 浏览:767
男黑人演员扮胖保姆的电影 浏览:804
aq爱情电影 浏览:104
国产60农村老电影大全 浏览:506
赵本山小品完整电影 浏览:520
什么直播电影多 浏览:810
抗疫震撼大电影 浏览:605
科幻电影小孩是高阶生物名字 浏览:694
周星驰电影的经典对话 浏览:43
1电影节的作用 浏览:572
电影院发生的英文对话 浏览:965
郭德纲近期新电影 浏览:925
电影花开的声音全部演员 浏览:78
邵氏武侠电影经典背景音乐 浏览:237
邹兆龙的电影新英雄本色 浏览:860
喜剧之王粤语电影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