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国王的演讲》观后感受,写精神、品德方面的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口吃者经常是以大众笑料的形象出现的,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语言障碍来开玩笑,甚至是讥讽,没有什么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达的能力却常常招来讥笑,他们的痛苦只有天知道。《国王的演讲》开头科林.费斯那不停颤抖的嘴唇和紧绷的面部肌肉都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想要表白却无法痛快说出的痛苦,也许不仅仅是痛苦,还有愤怒,这种愤怒源于对自身缺陷的痛恨和无奈。这种情真意切的表演瞬间打动了我,情感的天平立刻倒向了这部平实而又生动的传记片。
(胡乱抄的……)
Ⅱ 求大概3,400英语字左右的《国王的演讲》的观后感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3):
《国王的演讲》讲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George VI)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Lionel Logue)的故事。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二战前夕,希特勒野心勃勃,风流成行的爱德华为了娶辛普森夫人弃国家于不顾,政府威胁集体辞职,爱德华退位。于是乔治六世(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非常不情愿地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但是乔治六世半辈子一直活在父亲与哥哥的阴影下,还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却无法逃离公共人物的命运。幸运的是,贤惠的王后伊丽莎白经人介绍,为丈夫找到一位与众不同的语言治疗师莱罗格。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国王的口吃大为好转,与罗格两人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友。二战爆发之际,乔治六世成功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
看完了《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颇有感触,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观感。
第一个方面,我想探讨一下国王口吃的原因。这部电影中没有讲述乔治六世的成长经历,也没有分析乔治口吃的成因。但是从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可见一斑。老国王去世的当天,乔治和语言治疗师谈话,提到自己今后的打算,说道:父王对自己还是比较赏识的,但是母亲对自己不好,很恨她,还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类的话,可见母亲对乔治的不公正待遇是刻骨铭心的,这给乔治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和阴影,这可能就是乔治口吃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一谈这部影片中所展示的矫正口吃的方法。我注意到有以下几个方法。
1、录音。乔治第一次去见矫正师的时候,情绪很低落,也很绝望,认为自己说每一句话都很困难。当他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录音时,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流利地讲出一句话。这对乔治增强说话的信心很重要。
2、呼吸和发声训练。当乔治躺在地毯上,矫正师把手放在乔治的小腹上,乔治一吸一呼,矫正师的手一起一伏。其实,这是在练习腹式呼吸。乔治站在窗前,大声发“a”,引得邻居把窗户关上。这是在练习以气推声。
3、辅助发音。乔治在和矫正师谈话中提到,自己的母亲没有抚养自己,而是抛弃了自己是说'She wouldn't feed--me--, far -- away -- ',是唱着说出来的,这就是变调法辅助发音。还有就是通过肢体动作辅助发音,比如乔治对'F'音难发,就通过抬尖跟发音'F--actory'。
4、自言自语练习。乔治从矫正师那里回来的路上,在车里,自言自语到“前方还有170英里”“前方还有160英里”,还问太太“晚上想吃什么。”这些都是没话找话的自言自语练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
5、积极的自我暗示。乔治在正式发表圣诞演讲之前,对着麦克风,喃喃自语“我一定行”“我一定可以”以此来鼓励自己,增强自信。
第三个方面,我想谈一谈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国王的演讲》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大奖,我想主要是其体现出来的精神。乔治明知自己口吃,但是还是执意要发表圣诞演讲。因为这对于鼓舞士气,稳定民心,战胜法西斯德国很重要。看起来只是一篇演讲,其背后体现的是国王的国家责任感。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乔治在排练圣诞演讲的时候,矫正师故意坐在几任国王坐过的椅子上,来挑战乔治的价值观,让他看淡。乔治被激怒了,后来矫正师站起来说“你有高贵的品格,过人的勇气,我相信你会称为一个好的国王”。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如果想做成一件事,不一定品格多么高贵,但是要具有良好的品格。推而广之,口吃者的心理不是很健康,人格也不是很健全,但是可以通过努力,使得自己心智成熟起来;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人格健全起来,这样就会有勇气去担当。无形中就会有一股力量来促使着你,帮助着你把事情做好。不管是谁,克服内心的恐
惧,面对不完美的自己,战胜自我,很多时候,就在于坚持
Ⅲ 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
《国王的演讲》讲述的是男主角,需要发表演讲,但是他天生有口吃的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克服自己口吃的问题,发表1个成功的演讲,而这对于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男主角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的。
这个过程当然是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激励的,而且电影本身的评价也很高,很多观众给这部电影都打了五星评价。这部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还有很多奥斯卡的奖项也可以看出,无论是观众还是主流的奖项都对这部电影表达了认可。
男主角他自身的缺点,能够让观众很自然的带入其中,虽然男主角的身份在现实世界或者电影世界都不是那么的常见,但是这个角色本身却是非常有生命力的。这也是影片本身塑造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Ⅳ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第一次看《国王的演讲》是在其获得小金人之后,大众媒体众口一词的赞誉:精致的镜头,流畅的剪辑,出众的表演,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国产电影缺什么它就有什么)就这样怀着好奇与期待之心看完了影片,果然名副其实。之前极少看英国电影,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女王》。两部影片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四平八稳的故事,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都带有一些英式幽默(网络上讲这也是英国学院派电影特点),并且主角都在责任的约束之下的要进行自我牺牲。回到《国王的演讲》电影本身,这部电影主要有两条线索:一、国王如何克服口吃战胜自我的线索,二、国王(以下统称伯蒂)与罗格如何从医患关系发展到彼此交心的知己关系的情感线索。有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片,但本人看来这部片励志成分太少,也许是因为主演不像是《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从小就身残智残,成长过程中还有一连串的打击。他一出场就是公爵,身世显赫,并且还有一个爱他的妻子一个美满的家庭。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之下,口吃对国王的打击似乎很微不足道。至于影片最后的演讲,虽然在前边的铺垫之下挺感人,但平心而论并不是很激动人心(这与《女王》的感觉差不多,也许这是英国电影的特点吧)。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式励志片的我们,这显然不是很合胃口。不过话说回来,我相信导自己也并不想把《国王》拍成好莱坞式的电影,观后感《《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其实我认为本片最精彩还是两位男主角的感情线索。一个街头赤脚医生(没有执照)机缘巧合与国王相识,最终成为一生的知己。(排除二人的性别,听起来很“偶像剧”)首先,我认为应该归功于罗格独特的治疗方式——治疗双方建立平等关系,这也为罗格了解伯蒂内心提供了条件。其次,还得归功于那个特有的年代——一个王权受到约束的时代。下面我们就看看导演是怎么处理二人的情感线索的。影片开始,在伯蒂妻子的牵桥搭线之下,两位主角邂逅了。两人的第一场戏火药味十足,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高傲且脾气暴躁的公爵和一个面对贵族不卑不亢、略带幽默的医生。当然,伯蒂在发现自己在听音乐能流利朗读之后,他接受了罗格的治疗(如果不这样的话剧情就无法推进了)。在罗格的治疗下,国王进步神速,这些过程导演一笔带过,因为导演要把篇幅留给他们的内心交流。二人的第二场重要的戏是老国王死后,伯蒂不是与自己的妻子而是与罗格倾诉内心。此时伯蒂已经开始接受这个医生。罗格建立平等关系,进行情感交流成功了。伯蒂不仅说了老国王对他的评价,还说出了他口次原因,与哥哥的微妙关系,就连他俩一起寻开心那点破事都“招”了。可想而知,此时对于伯蒂,罗格不仅是医生,也是一位朋友。(导演将二人的交谈处理得很有趣,伯蒂一会口吃,一会以歌唱表达,观众看了都忍俊不禁。)二人第三场戏是罗格与伯蒂开谈论皇位的事,最终是伯蒂与罗格关系破裂。伯蒂的生气恰恰反证了罗格了解伯蒂的内心。此时的伯蒂,一方面觉得哥哥不能胜任国王之位,而另一方面伯蒂自己也不愿意但国王。罗格洞悉伯蒂内心,从国家大局以及朋友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伯蒂的期许。也正因为说中了自己的心结,高傲的公爵十分生气,顾于脸面,他也没有接见前去道歉罗格。不知观众是否觉得这很像小朋友之间的怄气。而在被告知治疗结束后,罗格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亲自登门道歉。看到此,我想观众都能理解他们在彼此心中的地位了。这场戏十分重要,它为后面在教堂的那场高潮戏做足了铺垫。两人的情感高潮戏是在教堂的那场戏。其实在以上几场戏的铺垫之下,从罗格被揭穿到又重新被信任的整个过称就显得十分自然了。我们在被台湾、韩国的偶像剧、苦情戏恶心了多年之后,再看罗格与伯蒂的情感戏,说实话很难用跌宕起伏或紧扣人心来形容。但导演把二人的情感戏处理得如此细腻、到位着实让人佩服(比国产电影强多了)。(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出我内心的一个恶观点——砍掉最后演讲那一段,本片基本可以取名为《那什么拯救你,我口吃的国王》)最后要感谢两位主角的精彩表演,特别是科林,他那口吃的表演极易将观众带入戏,时常让观众为他捏把汗。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两位主演出众的表演,这部电影肯定会有英国学院派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沉闷。
Ⅳ 结合精神病学写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疗师本身,这是两个身份差距很大的人,一个是国王,一个只是普通
的治疗师,
国王的性格不仅内向,
还容易愤怒,
总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这种因为身份差异带来的个性碰撞也成为影片的亮点。
治疗师罗格的
角色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显得尤为出彩,
他并没有因为治疗对象是国王
而卑躬屈膝,
他要求国王打破常规,
到自己简陋的治疗室来接受治疗,
一副
"
我的地盘听我的
"
的架势,
他用自己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诚恳,
最
终打开了国王坚固的心扉,
找到了国王幼年的心理阴影。
他甚至故意
激怒国王,
让国王流利地说出骂人的话。
而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真诚
交流,让莱昂纳尔获得了尊重,国王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好友。
但最重要的还是约克公爵自己,是他自己拯救了自己,约克公爵,后
来的乔治六世国王,正是他的坚毅、勇敢、自信,他的坚持不懈,不
甘于向命运屈服,才成就了自己伟大的命运。相信自己,别说自己不
行。有时,自信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化山穷水尽为柳暗
花明,
让你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海伦·凯勒克服身体的残
疾,成就了一个作家的梦想;贝多芬双耳失聪,却用自己的心灵去捕
捉音乐的灵感,
谱写出震撼世人的交响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
说过:“没有信心,人什么也不能做,甚至连一步也动不了。”影片
中的主人公约克公爵正是靠自己的自信和罗格医生的帮助,
才成就了
伟大的国王的演讲。
首先在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
力以及对国家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他是我在这部作品中最敬佩的人。
而《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大奖,我想主要也是
看在其体现出来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和责任感。
乔治明知自己口吃,
但是还是执意要发表圣诞演讲。因为这对于鼓舞士气,稳定民心,战
胜法西斯德国很重要。
看起来只是一篇演讲,
其背后体现的是国王的
国家责任感。
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是他战胜自己的动力源泉。
这
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有责任感,要敢于担当,不要轻言放弃,只要
努力就会有奇迹。其中有一个场景,乔治在排练圣诞演讲的时候,矫
正师故意坐在几任国王坐过的椅子上,
来挑战乔治的价值观,
让他看
淡。乔治被激怒了,后来矫正师站起来说“你有高贵的品格,过人的
勇气,我相信你会称为一个好的国王”
。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如果
想做成一件事,不一定品格多么高贵,但是要具有良好的品格。推而
广之,口吃者的心理不是很健康,人格也不是很健全,但是可以通过
努力,使得自己心智成熟起来;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人格健全起来,
这样就会有勇气去担当。
无形中就会有一股力量来促使着你,
帮助着
你把事情做好。不管是谁,克服内心的恐惧,面对不完美的自己,战
胜自我,很多时候,就在于坚持。
另外从乔治六世的身上我也学到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最重要的
时自己怎么无面对,
坦然自信乐观的心理是很重要的。
每个人或多或
少都有心理缺陷、
胆小、
怯懦、
不自信等等。
问题在于是否敢于面对、
是否担当。
有时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
只有我们自己愿意敞开心
扉,才能让愿意帮助你的人窥见、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影片中艾伯特
在父亲的光环下胆怯寡言,
在兄长的不屑和嘲笑下丧失信心。
因而他
害怕面对父亲、兄长和公众。所以,首要因素就是自己必须愿意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