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麦哲伦海峡观后感
我的麦哲伦海峡观后感
五.二河马刘(同班同学不准抄袭)
这个周五下午,老师带我们去看话剧——我的麦哲伦海峡。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住了我。仿佛进入其中了。
有一个名叫吕小远的学生,梦想着要去麦哲伦海峡,但是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答应他,又一次次反悔。让他不再信任他爸爸觉得他是一个坏爸爸。他准备离家出走,他去了一个楼顶,遇见了一个老头。他以前是一个船长,现在退休了。当他们即将要出海之时,才意识到,真正的麦哲伦海峡,其实自己的理想。
我想到了很多。曾经,有多少人没有理想,没有报复。一直坚持一种“能怎么样就怎摸样”的心理。最终成为无用之才。还一些人,有理想有抱负,可是,却一直吊儿郎当,不去为梦想拼搏,为梦想努力 。也是没有用的。只有真正有梦想,敢为梦想拼搏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二战结束后,有一个德国人得到了一些小学学生写的作文《我的梦想》。通过报纸换给了他们,大家都想看看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不到一天就只剩一本了,他的愿望是当德国第一个盲人官员。于是,他想方设法给他打了电话。这个官员的回答令他非常意外,说:“对不起,我已经不需要它了,我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只要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愿望记住十年,并且在这十年里坚持拼搏,你一定会成功。”这个故事令我深思,连残疾人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这时,我想到了我自己。有的时候,自己的小梦想从来不努力。以至于他们“夭折”我以后一定要向他们学习,给梦想加油。
2. 甲午大海战(陆毅主演)的观后感
看了爱国电影《甲午大海战》之后我心潮澎湃,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当悲壮的背景音乐响起时,我的思绪随之飘飞在了150年前历史的上空,我是多么想亲眼看看这全世界第六强大的北洋舰队如何奋勇抵御外强,以至全军覆没的。
追寻先人的足迹,领略大海般波澜壮阔的豪情万丈;臆想着手摸舰舷,志存高远,睥睨天下的飒爽英姿;感受双拳紧握,却无处发泄的憋屈悲愤;感悟前辈浴血杀场,与天水交融的悲壮史歌……
在我看来,与几十分钟的整场大海战相比,那只只有几次镜头的德国犬倒像是神来之笔,通人性、机灵、可爱至极。
我很喜欢回忆式的叙述方法和悲壮的背景音乐,很具感染力和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但我个人认为电影若是依仗导演的叙述才能,单讲述中国为何凭借世界第六的北洋舰队却输的惨不忍睹,淡化海战,特效,或许效果更好。
电影中那些同窗数载,相见与浩瀚的大海的中日青年才俊皆是意气风发,壮志雄心。在刘步蟾等担心日本强大来犯我中华时,只有弹丸之地的日本出类拔萃的才子何尝不是在担心忌惮着中国呢?两艘军舰去日本杨威时,日本首相亲自迎接,并谦卑的自称“学生”,暗中却派“百姓”抢占炮台,意图炮轰军舰;李鸿章去马关谈判,又是“小百姓”掏枪意图射杀李鸿章;海战开始,日本军舰先鸣礼炮,以示友好,顾念旧情,随后立即炮轰北洋军舰。电影将这种腹黑的阴险丑恶嘴脸揭露的淋漓尽致。
日本为了一艘战舰,天皇带领全国领导捐款,为了一场战争,天皇一天吃一顿饭。然而中国呢?任何一场变革,“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最快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最彻底的。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对比,突出了腐朽的领导阶层最终必然导致国家走向灭亡。清王朝—一个外表枝繁叶茂的大树,而根已经腐烂了,来场风雨,定然倒下。
评判这次自救的“洋务运动”赫德说的再恰当不过了“中国这个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的睡着了……”
国家在变化,人又何尝不是啊。原来嘻嘻哈哈不问国事的顽童,变成了那群留洋英国、美国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国难当头,他们面对朝廷腐败无能,太后昏庸无道,带着有苦难言的愤懑步入而立之年;最终也没有完成最初保家卫国的梦想,“同死”于甲午海战……命运是如此的不懂怜爱。我想,即便是那个最能坚持童真童趣,总是跳到哥哥身上撒娇,爱吃粽子的小丫头,最后也将孤独终老……
当看到战争结束,刘步蟾接到日本发来的劝降书,满心怨恨的他命令手下“开炮回答”,得到没有炮弹的回复时,当看到丁汝昌为了军舰不为敌军所得,下令毁掉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军舰时,我真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绝望,什么叫做无助,什么叫做无可奈何。
看完了这部《甲午大海战》,我感觉自己更爱自己生长的这片领土,旧中国已然逝去,但新中国会不断强大起来,我想向那些爱国志士一般,用自己的全部去建设国家,为祖国繁荣尽最大的努力,延续这份爱国的力量。
亲,你们也看了这部电影啊,还是要写观后感,一样命苦的孩子......